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文学写就的书就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伞悄悄地先走了。 ① 。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流淌一条清凉、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的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② 。因为凡是以虚伪的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难的,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的回归和自省吧。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③ 。因为有人肯于分享你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保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着虚伪,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④ 。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的真正的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可以反观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读别人,其实也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为人。
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与大度,才能读出一些有益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欢乐和幸福。
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方面去阅读。
22.①本文采用的论证方式是 ,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和 。(2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分)
23.以下四个句子是从原文中①②③④处抽取出来的, 且顺序已被打乱, 请将正确的顺序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只填代号) (2分)
A.你读他时,千万别反感他 B.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
C.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 D.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
24.“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 3 分)
25.给本文拟一个标题。(5字以内) ( 2 分)
26.请你围绕本文的中心,补写一则事实论据。( 2 分)
[fbc3a73ffaf201ef.jpg]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9.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 )
A.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B.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C.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D.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20.这几段文字没有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道理论证 D.比喻论证
21.创造力有哪些必需的要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常保持好奇心;探求新思路;产生小的灵感。
B.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产生小的灵感。
C.不断积累知识;运用所得的知识;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19. C 20 . D 21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吃苦是一种资本
①吃苦,是一种资本。假如你没有吃过苦,你就不具备这种资本。
②只是在影片里见过那位被击倒的拳击手,他躺在地上喘着粗气,浑身伤痕累累,嘴里还淌着血,却没有一个人给他送花,为他鼓掌;只是在旅途中看过赤脚的纤夫,呼着震天动地的号子,弯腰垂首将沉重的纤绳深深地勒进肩膀……
③你充其量是个旁观者。
④没有经历饥饿的历史,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的耕耘者的可敬,当然更无从感受饿得头昏眼花的可悲和伸手乞讨的可怜。
⑤没有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听不到风凉话,看不到冷脸,你便无法塑造坚强的性格。突然某一天,你背靠的大树倒了,你开始失宠,在坑坑洼洼的路上,你绝对不如别人那样行走自如。
⑥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某报一篇专稿报道,武汉市一位仅19岁的姑娘何伶俐,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也没有”,虽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七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天悬梁自尽。她是船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从小泡在蜜罐子里长大。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
⑨聪明的日本人,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前已经洞察了这种病变。据说,为了让大和民族的后代继承父辈创业的秉性,不少学校特地设立劳动场所,让孩子们使用锉刀、榔头,目的是学会吃苦。
⑩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未免过于娇嫩了,还是狠狠心把自己推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吧。在成长的季节,吃苦经历是你成长的养分,以后你就知道这种养分会让你终身受益!
8.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喘着( ) 淌着( ) 寄人篱下( )
9.“吃苦是一种资本”,文中与“资本”的含义相近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
10.第⑨段中加点的“这种病变”指什么?
11.“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根据这一观点,为第⑦段补充一个典型事例。(50字左右。)
8.解析:注意区别形近字,“喘”与“端”容易混淆,读成“duān”,“淌”不能读成“chǎng”。
答案:chuǎn tǎng lí
9.解析:“资本”在这里可理解为“经历”或“成才的前提”“成功的基础”等。
答案:养分
10.解析:“这种病变”所指的应是第⑧段的内容,即19岁的姑娘悬梁自尽一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太脆弱。
答案: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
11.解析:注意所举事例一定要典型,有说服力,内容要体现“折磨人”“锻炼人”两方面。
参考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个名叫费兰克的心理医生被关在纳粹集中营里。每当他遭受非人的折磨时,就想象自己正在战后的讲坛上讲课,内容就是关于集中营里的心理学。此时,他所受的一切苦难煎熬,都成为心理学的研究课题。费兰克就是用这种办法使自己在超越困苦的境地,顽强地活下来,并且精神始终不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5.把文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加点的“凡属”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7.说说画横线的句子对你有什么启示。
5.解析:本段应按照“摆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思路来划分层次。
参考答案:第一层:开头到“还没有解除呀”。列举了对于负责任的四种情况及由此而产生的痛苦。第二层:“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到“坟墓里去”。由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第三层:“这种苦痛”到段末。进一步论证负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6.解析:“凡属”是“凡是属于”的意思,把一切人、事都包括在里面了。作者用了三个“凡属”表示强调。
参考答案:说明无所不包,表示强调。
7.解析:这是一道主观性试题。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就行。可以围绕“今日事今日毕”“做人的本分就应该是尽责”“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了的责任”这些内容展开来谈。
答案: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看年纪轻,假如是单看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精神上的年龄。便是“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纪虽轻而人已死了。
8.第一段中加点的“活”和“死”各指什么?
9.作者判断一个人是否年轻的标准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10.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运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11.据你所知,举出一位如文中所说的“人已死了”“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的人物,并简要说明理由。
8.解析:“死”“活”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的。作者认为如果只是身体活着,但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活的木乃伊,实质上这与“死”没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活:肉体活着;死:精神丧失了。
9.解析:认真读文章,注意关键词语“所以”。
参考答案: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10.解析:仔细读文章,不难看出第一段是从反面写,第二段是从正面写。
参考答案:对比。强调了人要有年轻精神。
11.解析:有很多这样的人。如鲁迅、方志敏、__、__等。
参考答案:如__。人虽然早已因公殉职,但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②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③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④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5.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这4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6.作者为证明这个中心论点,运用了哪两个事实论据?
7.“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这句话中“这种”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中心论点应是第①段的首句。选文一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比如”“又比如”两个事例来论证论点。
参考答案: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6.解析:第①段提出论点,②③段论证论点。此题即要求对②③段事例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①有些报刊使用“最好水平”这种违背事理的说法,以讹传讹,越传越广。
②有些报刊用语随便,误解“不以为然”的原意。
7.解析:“这种”是指示代词,它所指代的内容也就是第④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学吃亏
钟洁玲
到山西看晋商大屋,我们饱受刺激。
大户人家的门楣上,赫然写着“学吃亏”,读着叫人心惊。
这是一种什么式样的家训?纸上立言耳提面命还不够,还要刻在门楣上,子子孙孙每天从门下走过,被这三个字压着罩着,目光一定是温驯而警醒的,如同遭了当头棒喝。
“学吃亏”,显然是先人一生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四方,历万险致发达才总结出来的处世秘诀。
它恰好逮住了人性的弱点。聪明人乃至正常人,没有一个是愿意吃亏的,一般都是见利忘义,哪怕是蝇头小利都不会放过。
多年前《情商EQ》一书大热,无非揭示了一个秘密:那些高智商的学生到了社会上往往吃不开,那里运行着的,是一种与智商无关的秩序!后来《穷爸爸,富爸爸》又加强了这种说法:为什么举目皆是有才华的穷人?
高智商有才华的聪明人最易犯的错是凡事不吃亏,只会取,不会舍。他们往往急功近利,以自己为轴心,精打细算,欠缺耐心和韧性,到头来,殚精竭虑一场空。说白了,聪明人一般都没有大智慧。大智慧在哪儿?在那些看似愚钝的少数人身上。渐渐地,“聪明人”成了一个贬义词。常听得街谈巷议:“哦,那不过是一个聪明人!”为人处世,露拙不怕,只怕露出聪明,露出机心。有人干脆就说:聪明即是先天不足,如果你不幸拥有,千万得藏着掖着,打死也别露出来。
所以说,要发财,先练笨。什么是笨?吃亏就是笨。有一首歌就是演绎“学吃亏”的,歌名叫《朋友》:“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如果你正享受幸福,请你忘记我;/如果你正承受不幸,请你告诉我;/如果你找到了新的彼岸,请你离开我……”
如果你真有这样的“朋友”,恐怕家产托孤都找他。
这首歌自诞生之日便流行不息,恐怕是大家对“稀缺资源”的一种渴求。
学吃亏是以“只舍不取”姿态出现,最终收“先舍后取”之功的智者韬略。
俗话说,经常吃小亏的人,绝不会吃大亏。
练笨了的那些人,会经常莫名地感到对他人的亏欠。他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是个欠债的人。既然欠债,就会把自己放到债务人的位置上,这样,即便吃了亏都不会感觉委屈,进而主动争取吃亏机会,偿还债务,并每每原谅他人,体贴他人,必要时还能有所牺牲。
唉,有这种觉悟的人太少了,怪不得我们举目皆穷人。
9.文段是由什么展开论述的?
10.“说白了,聪明人一般都没有大智慧。大智慧在哪儿?在那些看似愚钝的少数人身上”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可以用哪个成语来概括?
11.“学吃亏”的内涵用文中的哪句话可以阐释?
12.请你从求异创新思维的角度针对本文写一段鉴赏文字,不少于60字。
9.解析:理解议论文由生活中的小事展开的写法。
参考答案:看到山西大户人家的门楣上,赫然写着“学吃亏”而心惊。
10.解析:理解句子的含意,展开联想。
答案:大智若愚
11.解析:结合全文,理解关键句子的含意。
参考答案:学吃亏是以“只舍不取”姿态出现,最终收“先舍后取”之功的智者韬略。
12.解析:表达自己对文段的感悟和思考,紧扣“求异创新思维”,对文段进行鉴赏。
参考答案:本文一反习惯思维,认为“要想富,须学吃亏”。吃亏是被世人所不能接纳的事,是愚笨的体现。但作者通过对人人都在标榜聪明,而“举目皆是有才华的穷人”的论述,从反面揭示出了学吃亏是“先舍后取”的人生哲学!别致而新鲜,巧妙而深刻。
阅读课文《懒惰的智慧》中的第四至五段,即从“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至“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不亲躬”,完成5—8题。
5.这一部分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6.这一部分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7.这一部分运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据是以什么顺序安排的?
8.从波特的事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5.解析:应学会把握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人类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懒惰激励了发明。
6.解析: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答案: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7.解析:理解议论文论据的典型、充分、有序。
参考答案:取水管道、渡水工具的发明过程,波特发现往复式发动机活塞原理的过程,现代农业机械安装座位的发明过程。以古到今的时间顺序。
8.解析:要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提炼出启示。
参考答案:做任何事都要勤于动脑,勇于开拓创新,追求最佳的工作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②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③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④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5.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这4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6.作者为证明这个中心论点,运用了哪两个事实论据?
7.“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这句话中“这种”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中心论点应是第①段的首句。选文一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比如”“又比如”两个事例来论证论点。
参考答案: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6.解析:第①段提出论点,②③段论证论点。此题即要求对②③段事例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①有些报刊使用“最好水平”这种违背事理的说法,以讹传讹,越传越广。
②有些报刊用语随便,误解“不以为然”的原意。
7.解析:“这种”是指示代词,它所指代的内容也就是第④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