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沈阳市)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2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让人,乃众妙之门。
B.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C.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D.让人,并不是懦弱。
2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13分)
2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4.选文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
2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
26.下面给出的三个论据,有一个不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3分)
(1)是可忍,孰不可忍?
(2)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3)韩信曾甘受市井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21.C
22.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23.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形象、突出地论证了让人对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24.不能,第④段讲的是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第⑤段讲的是怎样具备让人这种品格。这两段的内容是递进关系。
25.总结全文,突出中心论点,号召人们要拥有让人的美德。
26.第一个论据不行,因为第一个的内容是告诉我们要“不让”,本文第②段讲的是让人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这句话不能证明此观点,所以不行。
(2013年重庆)
你永远拥有两个世界
游宇明
①任何一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手中的世界,一个是心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你已经掌握的世界,比如你现在从事的职业、你目前所处的地位、你当下的亲人朋友……心中的世界是你未曾掌握却时刻梦想获得的世界,比如你希望从事的事业、你渴望获取的财富、你渴盼争得的荣誉、你企望得到的人际关系……这两个世界构成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容纳了你所有的心血和汗水。
②人无疑应该善待手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它可以让你呼吸、给你温情。但人永远不能放弃心中的世界。人有一点与动物不同,那就是,若是为梦想活着的。没有梦想,人就没有朝气,就不会想方设法开发生命的种种潜能,就可能终生碌碌无为。心中的世界就像一座我们从来没有走近去的山,里面藏满了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就像一条我们从来不曾趟过的河,里面充满着迷人的波涛。手中的世界只是我们走向心中的世界的一个基地,却不是我们停步的理由。
③我们想走向心中的世界,需要带几个伴侣上路。
④第一个伴侣是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创造某个辉煌、抵达某种高度的心理素质。人先要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一个过于自卑的人很难实现生命的辉煌。
⑤世界总是多角度的,生活中有阳光、云霞,也会有风雨、泥泞。抵达过心中的世界的人,在只有手中的世界的时候,无不遭逢过靠山山崩、靠水水流的日子。鲁迅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够高了吧,可他在民国教育部做公务员时,曾因支持__,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开除过;写《哈利·波特》的乔安妮·凯瑟琳·罗琳现在够出名了吧,但她曾经离婚之后又碰上失业,最穷窘的时候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这两个人后来之所以能够走向美丽的心中的世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忍耐力这个好伴侣。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与一般人的区别在于:面对失败,一般人会想,我这人太笨,注定干不成这个事,干脆算了吧;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则认为,我这么聪明,眼前这点困难算什么,换个方向再试几次,我就不信突破不了。结果,他们真的取得了成功。
⑥我们还应该极力地培育自己的才华。人固然要有梦想,然而,如果你缺少抵达梦想的起码的才华,梦想再多也是废纸。
⑦自信、忍耐力与才华的关系,好比一条河的奔流,自信、忍耐力提供的是河床,才华是实现河流流动的势能——没有河床,河流自然流得不那么痛快;没有势能,河流根本就流不起来。
⑧没有一个人不想踏平手中的世界的围栏,拥抱花红柳绿的心中的世界,但生活无时不在告诉我们:心中的世界不是高蹈于云端的极乐福地,它其实是一个人在手中的世界里不断出发、抵达的结果。
(选自《新时文·触摸思想的力量》)
18.本文鲜明地提出了“人永远拥有两个世界”这一观点,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这两个世界?(4分)
19.在作者看来,要想走向心中的世界,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3分)
20.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在只有手中的世界的时候,无不遭逢过靠山山崩、靠水水流的日子。
(2)没有一个人不想踏平手中的世界的围栏,拥抱花红柳绿的心中的世界。
21.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⑧段划线句的理解。(4分)
心中的世界不是高蹈于云端的极乐福地,它其实是一个人在手中的世界里不断出发、抵达的结果。
22.下列两句名言,哪个更适合作为第④段的道理论据?为什么?(4分)
(1)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培根
(2)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仑
18.(4分)人应该善待手中的世界(2分)更不能放弃心中的世界(2分)。
19.(3分)自信;忍耐力;才华
20.(4分)(1)指人生中会经历到的挫折、坎坷、磨难(2分);(2)走向心中世界的障碍、束缚、羁绊(2分)。
21.(4分)心中的世界绝不是虚幻飘渺的,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2分)并不断追求才能实现的目标(2分)。
22.(4分)第(1)句更适合作为道理论据(2分)。因为培根的话强调的是自信的重要性,更能证明第④段的观点(2分)。
谦虚与虚伪
季羡林
①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中,谦虚一向被认为是美德,应该扬;而虚伪则一向被认为是恶习,应该抑。
②然而,究其实际,二者间有时并非泾渭分明,其区别间不容发。谦虚稍一过头,就会成为虚伪。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的。
③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提倡谦虚最早的国家。在中国最古的经典之一的《尚书·大禹谟》中就已经有了“满招损,谦受益,时(是)乃天道”这样的教导,把自满与谦虚提高到“天道”的水平,可谓高矣。从那以后,历代的圣贤无不张皇谦虚,贬抑自满。一直到今天,我们常用的词汇中仍然有一大批与“谦”字有联系的词儿,比如“谦卑”“谦恭”“谦和”“谦谦君子”“谦让”“谦顺”“谦虚”“谦逊”等等,可见“谦”字之深入人心,久而愈彰。
④可是在这里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拦路虎:什么叫“真诚的谦虚”?什么又叫“虚伪的谦虚”?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简直可以说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掌握一个正确的分寸难于上青天。
⑤最突出的是因地而异,“地”指的首先是东方和西方。在东方,比如说中国和日本,提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必须说是“拙作”或“拙文”。在西方各国语言中是找不到相当的词儿的。尤有甚者,甚至可能产生误会。中国人请客,发请柬必须说“洁治菲酌”,不了解东方习惯的西方人就会满腹疑团:为什么单单用“不丰盛的宴席”来请客呢?日本人送人礼品,往往写上“粗品”二字,西方人又会问:为什么不用“精品”来送人呢?在西方,对老师,对朋友,必须说真话,会多少,就说多少。如果你说,这个只会一点点儿,那个只会一星星儿,他们就会信以为真,在东方则不会。这有时会很危险的。至于吹牛之流,则为东西方同样所不齿,不在话下。
⑥可是怎样掌握这个分寸呢?我认为,在这里,真诚是第一标准。虚怀若谷,如果是真诚的话,它会促你永远学习,永远进步。有的人永远“自我感觉良好”,这种人往往不能进步。康有为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他自称,年届而立,天下学问无不掌握。结果说康有为是一个革新家则可,说他是一个学问家则不可。较之乾嘉诸大师,甚至清末民初诸大师,包括他的弟子梁启超在内,他在学术上是没有建树的。
⑦总之,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选自《半月选读》)
21.“我认为,我们应当提倡真诚的谦虚,而避免虚伪的谦虚,后者与虚伪间不容发矣。”这是从文中抽取出的一句话。将其还原,正确的位置是( )(2分)
A.①②段之间B.②③段之间C.③④段之间D.⑥⑦段之间
22.对第⑤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掌握谦虚的分寸很难。
B.东方人出于礼貌的自谦不能为西方人所理解。
C.在西方没有中国所谓“拙作”或“拙文”的概念。
D.西方人强调必须说真话,而东方人却不是这样。
23.第⑥段论证的是什么内容?举康有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4.请你从身边的生活中举一个具体的实例解释“谦让”这个词。
21.C(2分)
22.D(2分)
23.真诚是谦虚的第一标准。(1分)
举康有为的例子论证“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往往不能进步,这从反面证明了真诚是谦虚的标准,真诚谦虚使人进步。(2分)
24.要点:谦虚地推让或退让。(3分)
示例:放学了,初三的我和高三的他相挤在校门口,他礼貌地避止,请我先走。
谨慎“行善”
①前段时间雅安地震,在地震发生几个小时后,很多热心网友尤其是知名网友,通过微博转发一些救援信息。救人一命,功德无量。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一些家伙不知出于何种心理,发布了一些错误的救援信息。他们的恶毋庸置疑,但扪心自问,在这件事上,我们这些出于善意转发信息的人当中,也有不少人帮了忙。这样说打击面未免太广,触犯众怒我可不敢,但说说自己总是可以的。
②地震当天,我也和很多网友一样,盯着电脑,不断刷新,高度紧张地关注着灾区的最新动向。没多久,一条微博进入我的视线,大意是有位妈妈伤得很重,想见女儿最后一面,请女儿看到消息后速去医院。最后,还留下了手机号码,方便女儿联系。我想都没想就要转发,就在此时,我的电话响起来,等接完电话,已经有人澄清:“这是一条假消息,手机号码是甘肃的,请大家不要转发。看到有人转发,请敦促对方删除,以免有人上当受骗。”
③没过几分钟,我的QQ开始闪烁,有人在QQ群里转发了这个消息。我马上胸有成竹地告诉大家,这是假消息,顺便谴责了编造这条信息的家伙,因为他很无聊、很过分。回想起来,我当时应该是很得意的,因为及时指出了别人的错误,阻止了谣言的扩散。但在看了一下午类似的假消息后,我开始感到心虚—如果不是那个电话,我就会转发这条消息,并且为自己的“善举”感到自豪。美国有评论家说,一场灾难发生后,前5分钟Twitter做出的贡献最大,但12小时后就开始帮倒忙。就我当天的感觉,这句话用在微博上同样成立,而且时间更短。
④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我在转发消息时,其实也在暗示大家,我很善良,很关注灾区。不用捐款,更不用冒着危险亲临现场救援,只要轻轻点一下鼠标,别人就会知道,我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实际上,这种善意中包含着虚伪。当时,如果我真的有足够的爱心和责任感,就应该拨打那个手机号码,验证信息的真伪,然后把自己了解的情况发布出去。当然,这件事情已经有人做了,并且对谣言做了澄清。我对此感到振奋,正因为有这些网友,微博才能自我净化,真实的消息才得以传递。同时,他们也如镜子一般,让我看到了隐藏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弱点,那就是,不愿为自己的善意付出行动。
⑤早在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出现之前,互联网上的假消息已经层出不穷,比如,某地有小孩失踪;比如,某地有人患白血病,需要稀缺血型,等等。有些假消息司空见惯,几年前我上论坛时就见过,如今居然在微博上与它们再次相逢。看着那些熟悉的文字,我竟有一种“别来无恙”之感。这么多年,依然有人上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制造谣言的人固然可恶,但如果我们能有所行动,对消息来源和内容寻根究底,我想,大多数假消息不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正如转发一样,慎点“转发”也是一种善举。如果实在拿不准消息的真假,最好不要轻举妄动。这些,我想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18.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9.在这篇一事一议的文章中,作者是因什么事而引发议论的?(2分)
20.选文第④自然段主要采用了 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2分)
21.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行乞者”,谈谈你会怎样做?(2分)
18.谨慎行善。(意近即可,2分)
19.我在微博上看到许多转发的一条条虚假救援信息。(意近即可,2分)
20.对比(1分) 通过对比论证了应该怎样谨慎行善。(1分)
21 .要点示例:看到形形色色的乞讨者学会辨别真假行乞者也可以从“真诚帮助别人”这方面入手,语言连贯,表述准确。(2分)
(2013年河北省)
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土的历史了。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⑤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值,充分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15.根据第①段文字,就内容方面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2分)
16.选文第②段引用安子介先生的话意在说明什么?(3分)
17.根据选文第④段,你认为西方学者针对拼音文字提出的“开发右脑”的主张,是否适合使用汉字的中国人?请说明理由。(3分)
18.依照下面示例,从“尘、畎、诽”中任选一个,说出这个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和联想。(3分)
示例:“悟”左面是“心”,右面是“吾”,合在一起就是“我经过思考而有所领会”。
15.(2分)
示例一:为什么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示例二:世界上古文字相继成为历史陈迹,为什么唯独汉字独存?
示例三:“汉字已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与“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文明”是否矛盾?
(所提出的问题有思考价值,即可得满分)
16.(3分)说明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意思对即可得满分)
17.(3分)不适合;西方学者的主张是针对“单脑文字”提出来的,而汉字是“复脑文字”,已经具有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作用,所以不适合使用汉字的中国人。
18.(3分)示例:“尘”上面是“小”,下面是“土”,合在一起就是“细小的土”。
“吠”左面是“口”,右面是“犬”,合在一起就是“狗叫”。
“诽”左面是“言”,右面是“非”,合在一起就是“言非其实”。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
石雅彬
①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294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的幸福感排名第一。那么,幸福感是什么?幸福从哪里来呢?
②尼采说过:“一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一个处在幸福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跳跃。”可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
③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指数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呢?把握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④第一,心理参照系。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参照系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其心理参照系必然不同。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处在开放的社会,由于受到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挫伤。
⑤第二,本体安全感。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本体安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⑥第三,成就动机程度。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志向。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说那是理想;如果志向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能称其为幻想。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获得的成就高于预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不会有幸福感。虽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崇高理想,有远大抱负,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你发觉自己的目标似乎很难达成,甚至严重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和信心时,那就要反思一下,是否该调整奋斗目标或者是行为模式了。
⑦有研究者发现,在赛场上,冠军的压力最大、焦虑程度最高,因为他们总想保持第一,希望再创佳绩;亚军满怀遗憾,容易陷入“如果发挥再好一点”的侥幸和假想中;而第三名感觉最满意,因为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又不用苛求自己非得争第一,因而他们的幸福感最强。
⑧不少人一味追求考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跻身精英阶层……可永远想当第一,也就可能永远面临失败的危险;永远想着超越,就永远感觉“自己还不够完美”。太过争强好胜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这不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 (本文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引用社科院的报告,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第②段引用尼采的话,是为了 论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这山望着那山高”,说明人们的心理参照标准提高了,
心理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
C.在赛场上,第三名的幸福感高于亚军和冠军,究其原因,是第三名不苛求获得第一,
对成功的期望值低于亚军和冠军。
D.本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的
付出喝彩,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
11.下面的材料,可用作本文第④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5分)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王国,相对封闭,经济并不发达。2006年被评为全世界
“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
12.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
到失落、痛苦”?(5分)
10 3 D
11 5 第④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2分)不丹相对封闭,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心理参照系比较稳定(由于心里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们知足常乐,所以幸福指数高。这正好证明了本段的观点。(3分)
12 5 因为:前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所以“会觉得甜蜜、幸福”;(2分)后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较高,奋斗目标过高,对外在世界缺乏信任,争强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3分)
阅读《快乐带水族,引领节俭风》回答23——26题
快乐带水族,引领节俭风
刘金祥
①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电力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褚艳芳发出“争做快乐带水族”的倡议,呼吁参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带走未喝完的瓶装水。见贤思齐,择善而行。此举得到众多与会人员的积极响应,一时间“快乐带水族”成为“两会”会上会下的热点话题,成为内外媒体竞相传颂的新鲜语汇。
② 从古至今,勤俭节约一直被视为治国之道、兴业之基、持家之宝。我国目前尽管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物质生活上远未达到极大富庶和按需所取的程度,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百姓还在为解决温饱、摆脱困境而辛勤劳作和辛苦奔波。严峻而客观的现实要求包括全国人大代表在内的全体国民必须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戒奢从简,以俭奉身,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从眼下做起,从自我做起,自觉抵制用公款大吃大喝等显性浪费现象,主动克服不在意一度电、一张纸、一瓶水、一支笔等隐性浪费弊端,把勤俭节约作为创造价值、奉献社会的义行善举,为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贡献一己之力。
③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国目前约有3.74亿个家庭,以每个家庭平均每月节约10度电、每年节电120度来计算,全国就可节电450亿度电,而节约1度电相当于节省400克标准煤或4000克水,显然,倡导全民勤俭节约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福祉。勤俭节约犹如掘井采矿,能够洞开汇集财富的渠道,能够辟建积累财富的平台。换言之,正是每个人的节俭奠定了国民幸福的基石,也正是每个人的无端浪费抽空了国家富裕的薪材,因此,“每个节俭的人被视为公众的恩人,每个挥霍的人被当作公众的敌人。”
④全国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大都是各行业各领域的中坚和骨干,其言其行是社会的风向标和导航仪。这次“两会”上“快乐带水族”的走红,展现的是人大代表的整体形象,更以身作则为社会传递一种信号。不事浮华,不慕虚荣的生活态度,以俭修身,以俭明志,以俭养德,以俭促廉的生活方式理应成为社会共识,把“快乐带水族”释放出的勤俭节约的正能量传递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23.请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4.请指出第③段中运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5.下面四则材料填在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古人云:“恶衣恶食,不足为耻;丰衣足食,不足为荣。”
C.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D.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6.请反思自己的浪费行为,并写出你如何传递勤俭节约的正能量。
23.我们要勤俭节约
24.示例一:方法:论证。作用:列举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资料的相关数据,充分证明全民勤俭节约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的福祉。
示例二:方法:比喻论证。作用:把“勤俭节约”比喻为“掘井采矿”,生动形象地论证勤俭节约是汇集财富是渠道与积累财富的平台。
25.C
26.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12分)
①2012年十大流行语中,“正能量”力压群雄高居榜首。何为“正能量”?“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的情感、积极向上的动力。它给人信心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正能量”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创造与积极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②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和一些带有正能量的人打交道,能让你感觉“活着真好”。2012年,我们生活中出现了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护士万永平……他们个人的能量虽然微弱,但为社会创造了“微观正能量”,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使我们的言行多了一份真诚的爱意。作为特殊群体的社会名人,知名度高,有着更强的创造正能量的能力。“高调”慈善企业家陈光标、影视巨星成龙,乐坛偶像李宇春、韩庚等,他们都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也使“粉丝”群体更多地关注、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社会创造了正能量。可见,社会的美好离不开个人制造“微观正能量”。
③社会的进步更需要政府积极创造“客观正能量”。俗语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政府是社会发展方向的引导者,是公众生活的组织者与服务者,政府积极创造正能量,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新一届__集体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具体措施,要求先从中央__做起,给地方领导干部、党员群众做出表率。郭嘉____出访轻车简从,开会不讲套话,带头公布个人财产。正是__、高级领导干部积极创造正能量,才使得“新作风”快速吹进各个角落:简化了会议、接待、用餐,没有了彩旗、鲜花、标语……地方政府朴素务实的新面貌,让民众感受到来自各级政府的正能量,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④正能量只有得到及时、广泛的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不是让暴力、不公等“负能量”动摇民众的信念。同时,个体传播者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网络时代“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遣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⑤社会是一辆疾驰的列车,只有多创造正能量,列车才能不断前行。让我们共同创造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6.概括文章第②-④段论述的主要内容。(3分)
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④段:
17.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引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句俗语的用意。(3分)
18.请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字)(3分)
[5e5c1dffce83e5ef.jpg]
“正能量”多多益善
肖荻
①《论语·为政》有言:“见义不为,无勇也。”自古以来,见义勇为的侠义心肠,总是受人崇敬。传统戏曲《除三害》里对周处劝善规过的时吉老汉、《锁麟囊》里扶危济困的薛湘灵、《秦香莲》里慷慨赴死的韩琪、《赵氏孤儿》里舍己为人的程婴……还有众多正史、野史里大义凛然的忠良豪杰,代代相传,感人至深。时至今日,见义勇为的“仁义礼智信”,在凸显民族精神,凝聚万众信心上,更被认为是社会上最美的“正能量”!
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积极、真诚、公道的人,具有一种正能量,散发一种强磁场。与这样的人交往,能令人感受到一种浩然正气,让你也活得风生水起,阳光明媚。而那些阴鸷、猥琐、贪婪之徒,则刚好相反。当今社会,既有英雄辈出,亦有沉渣泛起。一切见义勇为者,他们那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理应有更高的“见报率”和“出镜率”,从而增强激浊扬清的“正能量”。
③如今,只要出现见义勇为者,公众莫不希望当面向他表示一份诚挚敬意。许多时候,一些不顾一己安危,或乐于伸出援手的人,往往事毕就悄然离去。如继青岛“微尘”公益群体之后,广州也有位化名“微尘”的老先生,每月匿名给许多需要救助的人寄去捐款……但助人者隐去,使被救助者受人滴水之恩,难以涌泉相报,尤为可惜的是,社会最需要的一种“正能量”,往往不能得到大力弘扬。
④人心是向善的。不断涌现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农民张永楠,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他们那仁者爱人、光明磊落的高尚情怀,使人不仅感动肺腑,而且精神为之一振,进而会悄悄形成一种“见贤思齐”的“蝴蝶效应”。《人民日报》仅7月6日这一天,就有烟台开发区“周江疆生命诠释‘高富帅’”、广西北流“八方爱心涌向英雄谢强华”、广东佛山“打工妹舍身救女童”、四川遂宁“激流中,他伸出生命的手”四篇报道,几位勇士中,既有14岁年轻的中学生,也有事业有成的“富二代”。他们为这个时代树立了一个个崭新而可亲的榜样!
⑤由是观之,见义勇为者留下美名,有利于弘扬正气,提振士气;有助于扬善抑恶,蔚然成风。舍生忘死、见义勇为,绝非什么“作秀”。就个人而言,要低调做人,但也要重视名节,这二者相辅相成,并不冲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向认为,人生在世,不能欺世盗名,更不能骂名千载,但应向往流芳百世。美名善事,是美化大千世界的光与热,是消除社会毒瘤的白血球。我们要表扬那些救人于危难的勇敢者,而且要表彰那些在监督滥用公权、蝇营狗苟上不畏专横的爱国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正能量”应该多多益善。
(选自,2012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注】①“正能量”,物理学名词。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在《正能量》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②锁麟囊,绣有麒麟的“锦袋”“荷包”。③阴鸷(zhì),阴险凶狠。④蝴蝶效应,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走的连锁反应。
14.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如何提出来的?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论证过程。
16.文章第④段“最美”的内涵指什么?请介绍一个“最美”人物的事迹。
17.文章第④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4.见义勇为是社会上最美的“正能量”。文章通过引用名言及列举传统戏曲中众多见义勇为的英雄形象引出中心论点。
15.文章先引用名言、列举英雄形象引出中心论点;然后通过讲道理(或正反对比)、摆事实(举例子)进行论证;最后得出“‘正能量’多多益善”的结论。
16.无私奉献、正直善良、见义勇为;示例:鹤峰县坚守高寒山区乡村教育的最美女教师邓丽。
17.事例论证(举例子)。用具体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见义勇为是社会上最美的‘正能量’”这一中心论点。
感伤是一种情怀
按说,秋天是个比较惬意的季节,气候宜人,也象征着收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秋天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一感觉到秋天的凉意,就好像提前感觉到一年终结似的,感觉到一段生命将无法重来,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往。就有一种无尽的感伤袭上心头,免不了一番感慨。
小时候读柳宗元的《江雪》,读不出什么名堂 现在才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伤啊!你看啊,千山鸟飞绝,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影。只剩下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头,在白茫茫的雪中垂钓……那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啊!又是怎么的一种感伤啊!如果我们遇到这种环境,只能用感伤得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来形容了。柳宗元就是高明,把这种感伤的情怀,用那么形象的四句表达出来了
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我们许多先人,都是擅长用自己的感伤来传染别人的,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自己遇到感伤的事,如果你对人就叫苦不迭地说:“我的茅草又被秋风吹破了”估计别人最多安慰你几句。当你看到风吹破了自己的房子,想到天下没有房子住的人是很多的,并幻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感伤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伤,大家就会和你一起落泪。天啊,谁能有这样的胸襟呢?小肚鸡肠的人,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哪里还操得了这么多的心?所以,天下没有房住的人千千万万,只有杜甫让普天下的人记住了。
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愁”“离别”“空恨”“断肠”“那堪”“憔悴”这些字眼。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吗?愁思如春水般__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女词人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又是多少人内心的写照呢?恐怕无以计数。这些作品中,正是这种淡淡的感伤,让你心酸,让你惆怅.让你欲哭无泪,欲说无言。
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味相伴的艺术营养。西方画家梵高,无疑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在贫困潦倒中,向自然和太阳挑战,却不被理解,最终饮弹自尽……每当看到他的画作,我们仿佛能听到他笔下那个身躯干枯的弃妇的抽泣。我曾阅读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些小说。川端在他的代表作《雪国》中,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通过这种悲哀的余情化,来探讨人生的感伤。日本文学有一种描写感伤之美的传统,川端康成就是以描写感伤之美成就文坛辉煌的。高明的文学艺术家,往往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以达到煽情的目的。
上学的时候,我把“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当做傻瓜。现在看来,这人真是忧得有品位,有档次。中国人时常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那意思就是天塌了也不用忧。你也不忧,我也不忧,或许真的有一天,天塌了,大家都完蛋了。这个杞人,能忧别人所不能忧,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这种感伤,好像是所有“先天下之忧”的人所共有的素质。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感伤的情怀,人人都悲天悯人,社会早就和谐起来了,大同之道早就实现了。
于是,我发现自己是缺乏感伤情愫的。因为像我这样的凡人只能悲伤着自己的悲伤,幸福着自己的幸福。多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绪小哀愁,少的是大悲悯大苦闷;多的是凄婉惆怅、顾影自怜,少的是推已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当我看到秋天的来临,感慨的只有自己命运的无奈,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的余韵。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认识到,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是人类伟大的情感?
(文章有删改)
10.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
B.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才伟大。
C.作者自己面对秋天的感伤是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的情感基础。
D.《江雪》中表现的感伤情怀进一步触动感伤秋天的作者,产生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11.作者怎样看待杜甫的感伤?对“杞人”的“忧”作者有什么独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感伤是一种拥有博大胸襟、心怀天下寒士的感伤。
B.杜甫不是小肚鸡肠的人,不只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他的感伤还传染了别人。
C.杞人的“忧”有品位,有档次,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
D.没有杞人的“忧”,社会就不会和谐,大同之道就不能实现。
12.文章第四、五自然段列举了诗词、绘画、小说等作品中描写的感伤,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论述“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这一观点。
B.论述“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味相伴的艺术营养”这一观点。
C.论述作者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是为了感染读者,使他们心酸、悯怅,以达到煽情的目的。
D.论述作者展示许多人内心的写照,以此来探讨人生的感伤。
13.为什么说“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是人类伟大的情感”?下列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B.有对人生深邃的思考。
C.是一种大悲悯大苦闷。D.是一种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
10.A 11.D 12.C 13.A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