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发生”的智慧
郭继民
①众所周知,智慧是无形甚至神秘的,然而它又确实存在。智慧存在于哪里?从某种意义上说,智慧存在于“发生”之中,或者说“发生”是智慧的一个显著特征。
②之所以说“发生”是智慧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因为“发生”是检验智慧与否的试金石。平时,人们习惯于把知识、聪明(脑子反应快)与智慧等同起来。事实并非如此。有些人谈起来滔滔不绝,看起来很有知识,人也聪明,但当碰到具体问题时则会卡壳,误了大事。这显然称不上智慧。看看历史,赵国的赵括人很聪明,记忆力超强,谈起兵法头头是道,但真打起仗来一败涂地。三国的马谡,“口头兵法”也相当娴熟,但最后却被“口头兵法”误了性命。可以肯定,这样的人即便今天仍为数不少。可见,仅仅靠“不在场”的谈论是无法检验智慧与否的。只有在正在发生的具体场景中,才能真正辨别一个人是否智慧。
③智慧似乎总是隐藏的,具有大智慧的人日常行为与常人无二。然而,在关键时刻,他们的智慧之光则会闪现出来。这里的关键时刻,强调的就是正在“发生”的现场(禅宗尤其强调“当下见性”)。人们赞叹某人具有大智慧时,也总以其在关键时刻的“现场作为”佐证之。譬如,“千钧一发之时”,有智慧的人总能沉着冷静、当机立断,作出恰当合适的选择。倘若事情已经结束,大部分人都能作出正确选择,“事后诸葛亮”的做法显然谈不上智慧。智慧的“发生”特征表明它并非凝固的储藏品,而是处于流动中的“生成”。
④智慧如此诱人,如何才能得到呢?答案是凭借“智”和“慧”。这样回答似有循环论嫌疑,其实不然。因为这里的“智”和“慧”非彼“智慧”,我们平常连用的“智慧”乃追求之果,而此处之“智”和“慧”则为“智慧”之因。
⑤先说“智”。以字形看,智从“知”从“日”,说的是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言“学而时习之”,《大学》曰“格物、致知”,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的《日知录》(“日知”,“智”也),都强调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知识(智)乃通往智慧的必要阶梯。很难想象,有大智慧的人没有任何知识。
⑥再说“慧”。以字形看,慧从“彗”从“心”。“彗”,扫除义,与“心”合,意为净心。在佛家看来,达到“慧”须靠“时时勤拂拭”的不舍修行,亦即实践。也就是说,要得到智慧,必须将理论知识与亲身实践结合起来。脱离实践,智慧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面临“千钧一发之时”不可能有智慧之举。
⑦在“慧”的亲身实践中,尤其应重视“慧”的“修心”含义。修心,就是要时时清扫蒙在心灵上的灰尘。只有心明净了,才不为陋见、邪见所迷,才能达到澄明状态。清除陋见、邪见,首先要求加强道德修养。无德之人的聪明不过是“狡猾”,何谈智慧。
⑧由此可知,追求作为“发生”的智慧,既离不开渊博的知识,也离不开丰富的实践和心性的修养。渊博的知识在于扩大视野,丰富的实践在于提高能力,而心性的修养在于培育崇高的品德和开放的心灵。只有把知识、实践和心性结合起来“修炼”——悟理、修慧、修德,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也只有到那时,我们才能随时调动这种作为“发生”的、圆融无碍的大智慧。
——《人民日报》(2013年04月11日)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3.第②自然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得到诱人的智慧?(3分)
15.“可见,仅仅靠“不在场”的谈论是无法检验智慧与否的。只有在正在发生的具体场景中,才能真正辨别一个人是否智慧。”依照作者这一观点来衡量,请举一个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的体现智慧的例子。(5分)
12.智慧存在于“发生”之中,或者说“发生”是智慧的一个显著特征。13. 举例论证 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仅仅靠 ‘不在场’的谈论是无法检验智慧与否的。只有在正在发生的具体场景中,才能真正辨别一个人是否智慧。”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14.追求作为“发生”的智慧,既离不开渊博的知识,也离不开丰富的实践和心性的修养。渊博的知识在于扩大视野,丰富的实践在于提高能力,而心性的修养在于培育崇高的品德和开放的心灵。只有把知识、实践和心性结合起来“修炼”——悟理、修慧、修德,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15.自己或他人事例皆可(名人事例如:a.像孔融七岁让梨 b.像<陈太丘与友期>里面的陈太丘的儿子c.王戎七岁,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的故事。d.__来,当美国记者嘲笑他用美国产的派克笔时,他回答说是抗美援朝时缴获的。e.外国记者问:为什么我们外国的路叫公路,而中国的路叫马路?(暗示是马走的路)__来说: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f.外国记者和__来握手后拿出手帕,把手擦干净;__来看见后也拿出手帕,擦完后把手帕扔掉。g.唐雎维护了安陵国尊严和领土不被秦王掠夺,列举许多百姓杀君王的实例,以生命威胁,使得秦王不敢打安陵国的主意! h.晏子使楚,使秦王自取其辱 。I.蔺相如完璧归赵……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考场作文)
①孟鸿寿,自幼患了软骨病,身长腿短,投特别大,脚小而纤细,走起路来很艰难。但他下定决心苦学三年,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名丑。是挫折与艰辛使他功垂名就。
②电灯的发明,是发明大师爱迪生经历了上千次失败才发明成功的。上千次失败充满了他对广明的渴望,也促使他将失败转化为动力,从而将光明带给人类。
③袁隆平,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时候,便对权威发起了挑战,他不再迷信权威,他要为广大的农民兄弟干出自己的一番伟业。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他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成为了救饥救贫的人间天使。
④我不能说挫折就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条件,但我要说,如果没有挫折作为动力,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的。
⑤江淹才思敏捷,妙笔生花,但终究还是“江朗才尽”;方仲永智慧过人,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但最终却“泯然众人矣”。
⑥绚丽的彩虹,成功的果实,决不会青睐那些整日碌碌无为的人。
⑦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夜以继日的研究就没有镭的发现;如果没有阿炳的苦心拉奏,就没有那如泣如诉,哀婉动人的《二泉映月》;如果没有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潜心研究,就没有“神七”、“神八”的升天、祖国的辉煌。我们要以勤劳为色彩,绘出我们人生美丽的彩虹。经历了风雨,也许我们才会抛弃高不可攀的幻想,才会忘记那不堪回首的沧桑,才会走出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迷茫。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① 的超然;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② 的自信;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③ 的傲骨;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④ 的洒脱。
⑧这些都使我们明白了“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的真理。
⑨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开篇用多个事例引出中心论点“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的”。
B.第⑥段在文中可以删去,因为本文论述的是挫折、风雨与成功的关系,本段内容与此中心无关。
C.文中采用了对比论证,用多个事例组成排比句展开论述,使论证更有气势。
D.本文论述到第⑧段就已经很完整了,但第⑨段不能删去,它用反问句结尾,既呼应了标题,呼应了中心论点,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发人深思。
24.将下面四句引用的古诗词合理填入文章的画线处,正确顺序是( ) (2分)
A.“众人皆醉我独醒” B.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 D. “风景这边独好”
B(2分)24. A D C B(2分)
阅读下列议论文,完成14~17题。(12分)
勤
梁实秋
勤,劳也。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黾勉从事,就叫做勤。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间,勘破红尘,与世无争,他们也自有一番精进的功夫要做,于读经礼拜之外还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且举两个实例:
一个是唐朝开元间的百丈怀海禅师,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面修行,一面劳作。“出坡”的时候,他躬先领导以为表率。他到了暮年仍然照常操作,弟子们于心不忍,偷偷的把他的农作工具藏匿起来。禅师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没有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个的没有吃东西。他的刻苦的精神感动了不少的人。
另一个是清初的以山水画著名的石谿和尚。请看他自题《溪山无尽图》:“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残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一番事业。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人而不勤,无异草木,这句话沉痛极了。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英文叫做vegetate,义为植物的生活。中外的想法不谋而合。
勤的反面是懒。早晨躺在床上睡懒觉,起得床来仍是懒洋洋的不事整洁,能拖到明天做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做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情不想懂,不会做的事不想学,无意把事情做得更好,无意把成果扩展得更多,耽好逸乐,四体不勤,念念不忘的是如何过周末如何度假期。这就是一标准懒汉的写照。
恶劳好逸,人之常情。就因为这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鞭策自己。勤能补拙,勤能损欲,这还是消极的说法,勤的积极意义是要人进德修业,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异于禽兽,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
14.请你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第2、3自然段都是举和尚的事例,你认为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4自然段中有“这句话沉痛极了”三句,联系文意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作者的阐述,“勤”有什么意义呢?(回答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3分)中心论点是: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
15. (3分)共同之处是:勤行善法不自放逸。
16. (3分)人不勤,失去了做人的意义,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这是最令人痛心的。
17. (3分)勤能补拙,勤能损欲,勤要人进德修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
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个“中国梦” / 王太拓
①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作家龙应台于日前在北大百年讲堂接受“中国梦践行者致敬奖”,成为今年七个受奖者之一。被问到自己的“中国梦”,龙应台说,年纪愈大、梦想愈小。真正健康、美好的家国大梦,是大到里面每一公民都能享有自己的梦,那是自由的、宽广的梦,才值得追求。
②在经济上腾飞起来的中国,正在探索一条大国的复兴之路。“大国崛起”,不仅仅是国家的目标,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愿望。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但是,“中国梦”到底是谁的“梦”,又应该怎么“梦”呢?
③“大国崛起”并不是军事上的耀武扬威,经济上的财大气粗,政治势力上的唯我独尊。一个大国崛起到了什么程度集中的体现在:你如何对待弱势与少数,你又是怎样包容意见不同的异议分子的。
④的确,一个崛起了的大国不应该只有强悍的武装力量、垄断的经济实力和__的政治势力。因为上述这些条件可以让你迅速崛起,同样也会给你带来迅速毁灭的风险,纳粹德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国更需要一个文明的刻度,而这种刻度又很具体的体现在: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妇女儿童的权益保护、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普通百姓的民主权益。
⑤中国是一个崛起了的大国吗?至少目前还不是,因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不会让他的百姓过着“蜗居”的生活,不会强制拆掉老百姓的房子,不会让奸商往食品里下毒……
⑥真正的大国,更需要一种大气。敏感的人总是将他人的善意理解成对自己的进攻,将别人的批评当成反动的言论。听不得他人意见,或者不许他人提建议的国家也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大国”中的“大”字不仅指代辽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发达的经济和强悍的武力,还需要有一种兼容并包的气度和容纳百川的气魄。
⑦“中国梦”不仅仅指代中国政府的梦想,其题中之意是指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我们希望看到崛起的中国、强大的中国,不仅仅是出于一种单纯爱国主义的思想,更是希望从中国的崛起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每一个公民都希望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点并没有错,而且帮助公民实现这个共同的梦想,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⑧所以真正的“中国崛起”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富裕、更加自由的生活,让中国人的下一代可以在任何一个晚上站在任何一个地方说出心里想说的话,而心中没有任何恐惧。
(来源:百姓散文网)
1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的论证过程。(4分)
13.根据文章信息,请你谈谈什么是崛起的大国。(3分)
14.文章主要用了举例论证方法,试从文中找出一处并作简要分析。(3分)
12.由龙应台获奖引出本文中心论题——“中国梦”;阐释“大国崛起”的真正内涵;论证“中国是一个崛起了的大国吗?”;论证“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总结全文。
13. ①集中的体现在:你如何对待弱势与少数,你又是怎样包容意见不同的异议分子的。②大国更需要一个文明的刻度,体现在: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妇女儿童的权益保护、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普通百姓的民主权益。③真正的大国还需要有一种兼容并包的气度和容纳百川的气魄。
14.示例:如第四段中举纳粹德国的例子,虽只有一句话,但有力地证明了只有强悍的武装力量、垄断的经济实力和__的政治势力虽能让你迅速崛起,同样也会给你带来迅速毁灭的风险,从而清楚地阐释什么是“大国崛起”。
心 系 一 处
①我的书房里悬挂着一个条幅,上面是我自己书写的四个字——“心系一处”。最初知道这句话,是在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文章里:“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我之所以单取“心系一处”为座右铭,是因为我觉得,对我而言,“守口如瓶”并不重要,能做到“心系一处”才哪能可贵。
②做到“心系一处”需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久地韧性。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仅用五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40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为他成功的原因,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事实的确如此,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咨询委员会成员,但几十年来他仅参加过三次咨询会议,他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科学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他的专心致志使得他的实验获得成功。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天才,但丁先生却说:“绝对不是,我的最大特点是比较专心。”
③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我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作家苏童自他的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名声大振,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以前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其实没有多少秘诀,无非就是他们比平常人更能“心系一处”而已。
④“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中获得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倘若一个人懂得了“心系一处”,那么,可以说他已经找到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⑤愚公移山,中德天帝相助;达摩参禅,石壁为之感化。在这里,“心系一处”变为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任何艰难困苦,在它面前都会变得微不足道。是的,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心系一处”会让你学会坚持,要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峰, , 。
20、“心系一处”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2分)答:
21、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心系一处”?(2分)答:
22、文章第③段引用作家苏童、张炜的故事的作用是(2分)答:
23、仿照第⑤段画线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3分)
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 , 。
24、请你再举出一个“心系一处”并获得事业成功的例子。(3分)答:
20、“心系一处”的含义是:专心致志地做某件事。 (意思对即可)(2分)
21.做到“心系一处” 需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久地韧性(1分);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22.文章列举苏童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2分)(意思对即可)
23.示例:“心系一处”能让你保持清醒,带给你再创辉煌的动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句式相仿1分,句中逻辑关系合理2分,共3分)
24.示例:居里夫人专心致志搞科学研究,终于提炼出了放射性元素——镭,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事例典型2分,语言通顺1分,共3分)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6.对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骈进:一同前进。
B.淘神:淘洗精神
C.层累:重重叠叠的层次。
D.妄想:虚妄而不能实现的想法。D.
7.对文段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主要观点是:要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B.文段的主要内容是告诉我们对现有职业要有敬业的精神,更应该有乐业的态度。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句话重点强调一个“好”字。
D.“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是说做事应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
8.下列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从反面论述心境不好,什么事都苦;再从正面阐述什么职业都有乐趣。
B.演讲者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很有亲切感。
C.多处设问句的使用,恰到好处地把几个分论点提炼出来,有利于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
D.笔者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这四点内容属于总分关系。
B
C
D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中”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地忠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幡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替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⑤“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6.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3分)
7.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3分)
8.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3分)
9.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分)
5.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4分)
6.不能:(1分)因为第②段写项羽,第③段写刘邦,(2分)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与②③段的顺序相对应,体现了议论文的结构的严谨。(2分)
7.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2分)最后以古谚作精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2分)
8.示例一:爱迪生在发明电灯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示例二:失败是成功之母。(3分)
9.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1分)将成功和错误分别比喻成金砖和沙砾,证明了成功要经过不断的错误过程方能获得,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形象生动,浅显易懂。(2分)
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完成9-12题(15分)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9.选文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2分)
10. 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看,选文开头写作者和某人的对话有什么好处?(4分)
11. 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6分)
12. 结合文段内容说说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3分)
9.针对“做工苦”提出“要乐业”的论点。(如答“针对‘做工苦’提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的论点”也可给分,本题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0.内容上:借生活小事引出要说明的道理: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表达上:采用对话方式亲切平易,如话家常,便于交流,容易产生共鸣。(评分:本题共4分。每个方面2分,意思对即可。)
11.(1)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一种1分)
(2)示例:①举例论证:举两等苦人的例子,论述“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的道理。②引证法:引用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话,论证“乐业的重要性”。③对比论证:先从反面论述心境不好,什么事都苦;再从正面阐述什么职业都有乐趣。(举出例子得1分,有简单分析得2分)
12.不畏劳苦;要善于在劳苦中寻找快乐;要全身心投入到职业中,在奋斗中增加快乐的分量;干一行爱一行,以此为乐等。(要结合文章内容,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满分)
人生拿趣味做根柢
粱启超
(1)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
(2)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什么悲观厌世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
(3)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可以严格地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4)我每天除了睡觉外,没有一分钟一秒钟不是积极地活动。然而我绝不觉得疲倦,而且很少生病。因为我每天的活动有趣得很。
(5)精神上的快乐,补得过物质上的消耗而有余。趣味的反面,却是干瘪,是萧索。
(6)晋朝有位殷仲文,晚年常郁郁不乐,指着院子里的大槐树叹气,说道:“此树婆娑,生意尽矣。”一棵新栽的树,欣欣向荣,何等可爱。到老了之后,表面上虽然很婆娑,骨子里生意已尽,算是这一期的生活完结了。
(7)殷仲文这两句话,是用很好的文学技能表达出那种颓唐落寞的情绪。我以为这种情绪是再坏没有的了。无论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倘若被这种情绪侵入弥漫,这个人或这个社会算是完了,再不会有长进,何止没长进,什么坏事都要从此孕育出来。
(8)总而言之,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好像机器房里没有燃料,发不出蒸汽来,任凭你多大的机器,总要停摆。停摆过后,机器还要生锈,产生许多有害的物质哩。
(9)人类若到把趣味丧失掉的时候,老实说,便是生活得不耐烦。那人虽然勉强留在世间,也不过是具行尸走肉。倘若整个社会如此,那社会便是痨病的社会,早已被医生宣告死刑。
(选自《读书与做人》,有删改)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
14.结合全文的论证思路,请分析文中第(5)小节画线句子的作用。(2分)
▲
15.文中第(8)小节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
[722faaed403be32b.jpg]
[3a09d544fe4ed03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