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按要求完成19——22题(11分)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廔 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於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20、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的四个理由是为了论述什么?(4分)

答:

21如何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分)

答:

22、作者认为,人生的苦乐关键在于什么?(2分)

答:

23、请你为作者的说的“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这个观点提供一个事实论据。(3分)

答:

20、要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21、大意是: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22、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23:示例: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
看大门的师傅每天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总是满怀热忱地认认真真做好

交警每天站在路边指挥着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安全通行,他们的乐趣就在于维持交通的畅通无阻,
医院里的护士每天给病人打针送药,为病人驱走病魔的折磨,他们的乐趣在于让每一个人都能健康的走出医院

做人与做事

①“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智者的选择。要想做事,先学做人,只有学会做人,才能成就大事。

②低调做人,首先要学会宽容。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能原谅别人,标志着一个人有风度,这个人也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与人相处,不要只想到别人曾经对自己有过伤害,而应多想想别人对你曾经有过的帮助和善行。能够记住别人善行的人,说明自己的心是宽广的;常常记住别人对自己伤害的人,只能体现他自身的狭隘和刻薄。 ________________ 。

③低调做人,还要常怀一颗善良的心。因为善良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人性里最为朴素的美。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人都具有崇高的品德,但我们可以做到心存善良,多做善事。最近,桑梓树的博文“从公交车让座谈公务员面试”写了自己乘公交车两次让座位的真实故事,在网络上引起关注。也许,在外人看来,一起一坐算不上什么,但我却认为,人生就是在许多次的一起一坐中完成一个又一个善举的。

④做事不同于做人,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充满自信,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勇于向前,是做事成功的重要成因。

④凡是想成大事者,都有大自信,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三百年”,都体现做大事者的豪迈胸怀。胡雪岩,清末红顶商人,富可敌国,正因为他自信心强,广交朋友,把握机会,勇往直前,才造就了一代奇才。

④一个人只有自信是不够的,还要有认准方向就不避艰难,锲而不舍干下去的决心和毅力。换句话说,就是做事要有恒心,要有韧性,要一往无前,不要知难而退,功亏一篑。18.本文从结构上来看属于 结构(2分)

19.在作者看来,“低调做人”需要 ________,“高调做事”需要 ____________。(2分)

20.第②段画线处需要补充一个事例,下面的例子能否作为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

美国著名影星史泰龙高中时代就梦想当一名演员,他前往好莱坞找导演,整整三年,都没有一个人看好他。他一次次分析失败的原因,终于,一个拒绝他20多次的导演答应给他一次拍电视剧的机会,这部电视剧第一季就创下了收视记录,从此,史泰龙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2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有什么体会?(3分)

18.总分结构(2分)

19. “低调做人”需要学会宽容,还要常怀一颗善良的心; “高调做事”需要充满自信,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勇于向前。(2分)

20.不能作为本段论据。因为事例是表现史泰龙失败后不气馁,坚持不懈追求梦想,与本段论述的中心“低调做人要学会宽容”无关。(3分)

21.能围绕“谦卑” 和“自信”谈即可(3分)

敬业与乐业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1.选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分)

12.什么是“敬”? (2分)

13.为什么该敬业?(2分)

14.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属于________论证,其目的是什么?(2分)

15.怎样理解画线句子?请结合实例谈谈。(2分)

16.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二者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3分)

1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举一个例子吗?并加以短评。(3分)

文段(一)

11.我们要敬业。(2)

12.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来。(2)

1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2)

14.道理论证,从道理上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答对意思即可)。(2)

15.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上说,就是轻慢职业的神圣,没有一个良好的态度,就不能从内心深处认真思考如何做好,那么其结果肯定是一团糟,连自己也不会满意,结果自己害了自己。比如教师如果不敬业,就不会认真研究教材、大纲,也教不好学生,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自己当然很痛苦。(2)

16.不好,因为作者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就少了一层意思,论证不严密。(3)

17.示例:看大门的尹师傅每天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总是满怀热忱地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本分以内的事情,这种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3)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4月19日,有改动)

16.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7.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3分)

18.怎样才能“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阅读全文,请概括出另外的两点来。(4分)

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

三是

四是

19.如果把文章第④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参照下面示例再写一个具体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限制在所学初中教材的范围内)。(4分)

示例:闻一多日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

16.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17.①引出中心论点,②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8.做什么都要有“争创一流”的意识;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或: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意对即可)

19.示例:居里夫人埋头在实验室里用了三年零九个月,从8吨废沥青中提炼出一克镭。(凡举教材中所涉及的事例,如海伦·凯勒、邓稼先、宋濂、司马迁等均可)

请别让一粒沙成为你成功的阻碍

①每一天,我们仿佛都在焦躁地等待。等待我们被委以重任,来施展我们的抱负、尽显我们的才华,而不甘于庸庸碌碌、平平凡凡了此余生。诚然,这无可厚非。但是,当每一天我们所做的依然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时,我们开始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对待平凡琐碎的工作,缺少热情,敷衍了事。然而,殊不知机会就在这些无谓的嗟叹中悄悄地溜走了。

  ②“每个人所作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一件的小事构成的......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事。”这是《没有任何借口》中的一段话,听来平实无华却意味深长。其实,人生就是由这许许多多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构成的。

  ③ 从孔子的“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到“ ”,可见“注重细节”自古以来便是名学大儒们所奉行的行为准则。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就是从妥善处理点滴小事的过程中,你的能力及工作态度就可能被领导和同事认可,你优良的个人形象也在潜移默化中构造,反之亦然。就好象露珠虽小,但是折射出的却是整个世界。

  ④智者善于以小见大,从平淡无奇的琐事中参悟深邃的哲理。他们不会将处理琐碎的小事当作是一种负累,而是当作一种经验的积累过程,当作是做一番宏图伟业的准备。不厌其烦地拾起细碎的石块,日积月累构筑起来了却是高耸雄伟的城堡。只有站在城堡俯瞰脚下的壮美景色时,你才会体味到这些小事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⑤相反,那些对琐事不屑一顾,处理问题时消极懈怠的人,鲜有成功者。这类人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成功对他们来说就是等待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机会。

  ⑥其实更让人痛惜的是另一种人,他们平时勤勤恳恳的工作,并且卓有成效,成功已经指日可待。可就是因为一时的疏忽麻痹而与几乎已经唾手可得的成功失之交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因为一次失误从前所作的种种努力都付之东流。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位勇者发誓要排除万难攀登一座高峰。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他出发了。然而,他却没能不负众望实现理想,他放弃了。出人意料的是,使他放弃的原因只是鞋中的一粒沙。在长途跋涉中,恶劣的气候没有使他退缩,陡峭的山势没能阻碍他前行,难耐的孤寂没有动摇他坚定的信念,疲惫与饥寒没有使他畏惧,不知何时他的鞋里落入一粒沙,起初他并没在意,他原本有时间和机会把那粒沙从鞋里倒出来的,可是在我们的勇士眼中,它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的确,比起勇士所遇到的其它的困难来讲,那粒沙的存在简直可以忽略不计。然而越走下去那粒沙越是磨脚,终于每走一步都伴随着锥心刺骨的疼痛,他终于意识到这粒沙的危害,他停下脚步,准备清除沙粒,但是却惊异的发现,脚已经被磨出了血泡,沙被清除出去了,可是伤口却因感染而化脓。最后,除了放弃他别无选择。

⑦听完这个故事我们总会替他的遭遇惋惜,然而就在我们惋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不要重蹈覆辙。不要轻视你身边的任何一件小事,即便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也要把它做到完美、极致,别让一粒沙成为你成功的阻碍。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3分)

13.下面有句名言是从第③段空白处抽取出来的,请选择最合适的一句。( )(2分)

A.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B.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C.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D.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

14.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15.第⑥段中划线句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6.请你说说标题“请别让一粒沙成为你成功的阻碍”的含义。(3分)

12.(3分)不要轻视你身边的任何一件小事,即便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也要把它做到完美、极致

意对即可

13.(2分)A.

14.(3分)划线句是比喻(类比)论证,形象、生动第阐述“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豹)的道理。

15.(2分)不能删去。这句话连用四个“没有”说明了勇士遇到的困难之大,充分展示了勇士坚定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为下文一粒沙子毁了勇士的理想做了铺垫,反衬出一粒沙子的巨大危害。

16.(3分)要想成功,一方面不要轻视你身边的任何小事,即便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也要把它做到完美极致;另一方面要在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不要因小失大。(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人 的 价 值

  ①人的价值,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不断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

  ②以前有人说,人的权力和地位就是人的价值。其实不然。从历史看来,过去不少显赫一时的达官显贵,他们的权力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可谓登峰造极,可是这些人在历史上留下美名者却寥寥无几。然而,那些一生坎坷,或者时而走运、时而潦倒终于未能官运亨通的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们,他们的贡献始终铭刻于后世子孙们的心中。比如,李白、杜甫的诗句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在历史老人的心目中,他们是没有高下之分的“诗仙”与“诗圣”。只要人类历史存在,他们的诗句就会青春永驻。

  ③历史老人最为公正,在他看来,人的价值不在其权势地位、身份等级、金钱财富的拥有,而在其创造和贡献,在其对人类的造福。人的创造和贡献有大有小,因而人的价值有高有低。在历史上拥有权势地位者,真正为黎民百姓留下“青山绿水”,也是值得钦佩的,不可以认为权势地位与人的价值相悖;拥有金钱财富者,真正为民众留下“晴空万里”,他们也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④人的价值不是一下子可以看清的,人们的日常所见,大都是世俗的尊卑贵贱,至于体现人的价值的精神境界,则非肉眼所能觉察,而要靠人的理性和深思。当曹雪芹在贫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 ,谁能在当时准确地估量他们的价值呢?因此,历史老人告诫世人:看人不要只看他穿的衣服、使用的什物以及他的种种头衔,而要看他的内心和行动。衣服、什物、头衔等都是人的外在现象,这些对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这些并不能全面地体现人的价值内涵。估量一个人的价值,必须看他的心灵,看他的所思所想,看他的所作所为,看他为社会为大众贡献了多少。

  ⑤北宋名臣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这样的宏大志向,有了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有了一颗跳荡的火热的心,再伴以扎扎实实的行动,这就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历程。

15.细读全文,写出作者在文中阐述的观点。(2分)

答:

16.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分析此论证方法的作用(3分)

答:

17.第④段中为什么说“人的价值不是一下子可以看清的”?(3分)

答:

18.仿造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白处补写一个事实论据。(2分)

当曹雪芹在贫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 ,谁能在当时准确地估量他们的价值呢?

答:

15.人的价值在其创造和贡献,在其对人类的造福。

16.举例论证。通过举出李白杜甫诗歌的事例,论证了人的价值在于其创造和贡献,不在于人的权利和地位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可信度。

17. 因为体现人的价值的精神境界,非肉眼所能觉察,而要靠人的理性和深思。

18.言之成理即可。如:当居里夫人在狭小的实验室里探索科学的奥秘。

读书可戒躁

沐 沂

  ①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一如往年,又引发一番愧疚、反思乃至片刻的警醒,也难免有人援引数据,说明国人阅读率与西人之差距悬殊云云。然此日一过,依然故我。

②常听人说的借口是“忙”。古人也很忙,但人家琢磨出个“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尽管有好事者论证,此“三上”都不健康,但至少说明,读书在古人那里,已是一种习惯。如果说“老黄历”不堪一翻,再看看国外。有常出国者慨叹,在某国上班早高峰的地铁里,为生计奔波的青年人手一本书,把整个世界读得一片安静。其实,“忙”很多时候会变成“盲”与“茫”,刚刚关上电脑,顺手拿起手机,刷了一会微博,忽然想起一直追的电视剧更新了,还有一档综艺节目没看,反正这个时代不缺少娱乐元素,足可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③也有理由是“读书无用”。时代飞速向前,要想不被抛下,必须全力奔跑,无形压力让“成功”焦虑蔓延开来,成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40岁不赚够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了”等各类说法可为佐证。“颜如玉”和“黄金屋”只是一种传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却未必是我成功的阶梯。此类拿功利主义套读书的做法,让人们变得短视,要么干脆不读书,读也要读“有用”的书,于是图书市场“虚火”,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养生学书籍层出不穷,人们捧读各类“shèng jīng ” “宝典” “红宝书”,在知识中寻找改变命运的路径。

用娱乐把时间填满,结果可能还是空虚;靠读几本书便要成功起来,也许只是缘木求鱼。两种理由,一言以蔽之,浮躁。我们常说时代浮躁,但于个人,浮躁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或可再加上一句,神不凝则万事难成。

⑤浮对之以沉,躁对之以静,真正的阅读,正可用来获得一种沉静的心态。古人把读书比作磨剑,“十年磨一剑”,磨的应该就包括心性。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法,概其要,就是把书本当“敌人”,每次只集中精力,“消灭”一面之敌,反复研读,自可威风八面——智慧如苏子,读书亦只能用慢功夫和“笨方法”。

⑥总之,读书可戒躁。是的,一本书就是一扇开启心灵的大门……(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16.作者在文中针对                 ___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                     。(2分)

17.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④语段加横线的两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概括选文第②语段中除“古人‘三上’读书”以外的两个事实论据(每个论据的概括不超过10个字),并分别分析其论证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忙、读书无用,读书可戒躁。(前两空各0.5分,后一空1分。)

17.承上启下(过渡);前一句总结前两个语段的内容,后一句引出下文。(2分。判断作用和具体分析各1分。)

18.外国青年地铁安静读书,现代人忙于娱乐;前者论证了外国人善于在忙中利用时间读书,后者论证了现代人因忙于娱乐而空虚。(4分。概括论据和分析论证作用各1分。)

你看到的也许只是表象(14分)

蒋骁飞

①唐肃宗在当太子的时候,生活朴素,行为正直。有一天,他陪着唐玄宗一起进餐。餐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其中有一盘唐玄宗最爱吃的羊腿,太子就去割了一大块献给父皇。太子割完羊肉后,见手上都是油脂,便顺手拿起一张面饼擦手。唐玄宗眼睛直盯着他的脸,露出极不高兴的神色,桌子上明明放着手巾不用,你这样也太糟践粮食了!如此浪费,以后该如何治国安邦?唐玄宗正要叱责,转念一想,太子品行一向端正,今天这是怎么了?我看看究竟再说。随后却见太子擦完手,慢慢地把饼送到嘴边,有滋有味地把饼吃掉了。原来太子是怕油脂用毛巾擦掉可惜,就用面饼擦了一起吃下去。唐玄宗转怒为喜,对太子说:“我差点错怪了你啊!人就应该这样节俭……”

②世上有很多事就像太子“以饼拭手”这样,乍一看起来让人无法容忍,但随后发生的一切,又会颠覆我们先前所有的成见。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人和事,千万不可急于下结论,应该像唐玄宗一样等一等看一看,让事情全部结束后才去评判。

③有一次,曾宪梓在公司巡视的时候,发现一位员工趴在办公桌上呼呼大睡,他没有立即去叫醒那位员工。而是找到了主管,说:“员工上班睡觉,总是有原因的,要么是管理上的问题,要么是个人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某些特别的原因。你去详细了解一下情况。”后来,主管调查后告诉曾宪梓,那位上班睡觉的员工曾连续夜间加班赶写广告文案,后来实在累得不行,就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曾宪梓听后,对主管说:“是这样啊。那就应该让他好好休息一下……”然后又亲自来到那位员工面前致谢,感谢他对公司工作的支持,并特许他在家休息两天。

④曾宪梓确实是聪明的管理者,见到上班“睡懒觉”的员工,没有大动肝火的叱责、惩罚,而是叫人详细调查后再作决定。常言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凡事不经调查,必不会知晓真相;不知真相,你的结论和决定必定荒谬。我们都应该学学曾宪梓,理性地处理一些问题,因为我们看到的或许仅仅是表象;而如果轻易给人下结论,则往往可能失之偏颇、酿成大错。

⑤南怀瑾说:“我们不缺惊世骇俗的言论,而缺乏脚踏实地的研究。”是的,断章取义、无中生有、不经核实、闭门造车的论调经常充斥我们的双耳。今天的我们确实需要放下身、沉下心作全面的观察、仔细的调查、深入的研究,让我们下的“结论”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13年第六期(有改动)

14.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15.文中讲述唐玄宗进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16.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7.文中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14、对待人和事,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作全面的观察、仔细的调查、深入的研究,因为看到的也许只是表象。

15、想出论题,列举事实论据,

16、举例论证,举“曾宪梓对待睡觉员工”的事例真实、具体的论证了“对待人和事不能急于下结论,要作全面的观察、仔细的调查、深入的研究”这一中心论点。

17、总结归纳,点明中心论点。

风雨成功路

(1)人生正是在不断面对和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在人生路上,留下一步步坚实的脚印,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这是我和父亲一起走泥路时得到的启示

(2)当竞赛成绩出来后,我得知自己名落孙山,心情就犹如当时的天气,阴阴沉沉,被一层阴霾笼罩着,久久不能平静。直到有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3)吃过晚饭,父亲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便说带我到家后的田野走走。我无精打采地答应了。由于刚刚下完雨,空气十分清新,周围的稻穗和山峦经历风雨,显得生机勃发。我望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心情稍微放松了些。这时,父亲说:“你能找到我们走来时的脚印吗?(A.)”我低下头望着地,很快就找到了,并指着给父亲看。父亲又问:“在平时天气晴朗的时候,你能找到这些脚印吗?”我马上回答不能,父亲问我为什么?(B.)我说道:“因为下了雨,土地变得泥泞,所以留下了痕迹。”父亲边走边说:“这不正像是人生吗!(C.)”“人生?(D.)”我猛地醒悟过来:是啊,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才能在人生之路留下痕迹,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我望着父亲踏下的一个个坚定的脚步,仔细地思考着这过程中收获的智慧。

(4)挫折是人生路上的风雨,经历风雨的洗礼,我们才能留下生命的痕迹,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才能书写生命的意义

(5)我振作了,我充满斗志了,我永远不会忘记与父亲走泥路时收获的智慧,我将踏出一个个展示自己价值的脚印,用我自己的行动为自己书写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11.文中(A.)、(B.)、(C.)、(D.)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12.对文中画线语句的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1)段画线句在句首加上关联词“只有”才恰当。

B.第(3)段画线句表意不完整,应在句末加上“的洗礼”三个字。

C.第(4)段画线句两个分句位置对调。

D.第(5)段画线句表述不清,应改为“用我的行动为自己书写一条成功之路”。

13.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A.第(2)段画线句启示下文,不得删去。

B.第(3)段与上文衔接不紧,应加上“回到家后”作过渡。

C.第(5)段文字与第(4)段语意重复,应删去。

D.文章标题不够恰当,应改为“我和爸爸的对话”。

11.B12.C13.B

成熟的稻谷会弯腰

野泉

电视节目主持人李咏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婚姻幸福的秘诀。他说:“夫妻之间难免会因为争吵失和,我每次吵架后总是首先向妻子认错。”记者问道:“如此一来,您不觉得很没面子吗?”李咏笑呵呵地说:“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

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这是一句多么朴素而深刻的哲言。成熟的稻谷之所以会弯腰,是因为它经过默默地孕育已经结出成熟的果实。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忽视了这个道理。难怪孟买佛学院将弯腰作为学生入学的第一课。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在它的正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门高l.5米,宽40厘米。一个成年人进去,不仅要侧身,而且还得弯腰,否则就是碰了壁也无法入内。所有新来的学生,都会由他的老师带领着来到这个小门前,弯腰进出一次。老师教育大家说:大门当然进出方便,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要进入的地方没有很宽阔的大门,或者,有的大门不是随便可以进入的。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侧身、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进入,否则你只能被挡在门外。这是佛家的哲理,其实也是人生的哲学。

你留意过大雪过后的雪松吗?它的树枝因积雪而压弯了腰,低垂下来。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曾这样想,不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吗?雪压青松也弯腰,岂不愧对先人的赞誉?思绪一闪而过,眼球早被另一雪景吸引。人行道上的梧桐,虽然它们也高低错落,交叉穿梭,但却有很多枝条因不能弯腰而被雪压断了。

原来雪松之所以在大雪的重压之下弯下腰来,为的是不让自己折断,为的是往后的日子继续挺拔向上。原来,弯腰并非就是软弱,而是一份弹性,一种韧性,是生命的一种更深刻的睿智!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些弯腰成就了他们,让他们从凡人走向圣贤。

需要指出的是,弯腰并非毫无原则的妥协,二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外界的压力,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住的时候,不妨弯一下腰。是的,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那不是倒下,而是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摘自2009年11月20日《广州日报》,有改动)

17.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成熟的稻谷会弯腰”的理解。

18.孟买佛学院将“弯腰”作为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有什么目的?

19.列举雪松后,作者为什么还要举梧桐的例子?请谈谈理由。

20.请分析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

21.请结合你的一次“弯腰”经历,谈谈你对“弯腰”的认识。

17.“弯腰”就是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成熟的稻谷会弯腰”是说一个成熟的心智,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改变,选择“暂时的放弃”,以弹性和韧性,求得一种更为深刻的生命睿智,从而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18. 孟买佛学院将“弯腰”作为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是要让学生明白:“很多时候,我们要进入的地方没有很宽阔的大门,或者,有的大门不是随便可以进入的。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侧身、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进入,否则你只能被挡在门外。” 

19.列举雪松证明了“重压之下弯下腰来,为的是不让自己折断,为的是往后的日子继续挺拔向上”的道理后,再举梧桐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不弯腰被折断”的道理。这样的正反对比论证,更全面,更辩证,说服力更强。 

20.蝉蜕是为了新生,“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比喻“弯腰”也是人的一种新生方式,通过“弯腰”这种自身的改变,来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21.示例:我从来就是一个莽撞之人,眼里夹不得沙子,对别人“侮辱”之事,非要争斗得你死我活方可罢休。有一次,一个我经常看不惯的人口出狂言,侮辱我妈。我火冒三丈,提起凳子就像那人砸去,结果将那人砸得鼻血长流。万幸的是,没有砸出大问题,现在想来就后怕,如果砸出大事来,后悔的一定是我。这件事让我看到了自己性格中的莽撞成分,我要改改自己了,要学会弯腰,训练自己的韧性,磨砺自己的好性格。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