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用足

陈鲁民

①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绝无仅有”。如果我们真的爱惜生命,就要把生命用足,活出精彩,活出辉煌,活得酣畅淋漓,活得不留遗憾。

②生命可分为肉体与精神、体能与智能、创造力与工作力,所谓“把生命用足”,就是尽量把这些东西用到极致,力争做到“零库存”,譬如一个作家把脑子里的故事都写完,一个科学家把最后一个构思变成现实,一个慈善家把家产散尽,等等。到最后告别人世时,基本上是油枯灯尽,用得差不多了,各种器官也都衰竭了,那是最理想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人活得窝窝囊囊,一辈子委曲求全,畏首畏尾;有人活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一辈子活出两辈子的精彩。

③那些吃不舍得吃,穿不舍得穿,一辈子为儿女当牛作马的人,虽然留下大笔钱财,自己却活得非常憋屈,连飞机也没坐过,连县城都没进过几趟,不知名牌时装为何物,像点样的旅游也没有过一次,那就算是没有把生命用足,生命的质量要大打折扣。

④有的人本事很大却没有施展,能力超强却没有发挥,志向远大却没有实现,或终老山野,或明珠暗投,或郁不得志,或英年早逝,那都算是没有把生命用足。东汉的严子陵,饱学之才,治国栋梁,却在富春江边钓了一辈子鱼;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可惜刚出山不久就命丧落凤坡,他们都是没把生命用足的人。

⑤把生命用足,就要在自己从事的那一行里干出名堂,干成翘楚。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状元”就是把生命用足的楷模。是否把生命用足,与一个人的地位、能力、出身无关。一个普通农民,十八般农活样样精通,种地像绣花那样讲究,种地种成农业专家、“种粮状元”,十里八乡远近闻名,人人赞誉,那就叫把生命用足了。

⑥把生命用足,就要敢爱敢恨。爱一个人就要大胆追求,明确表露,抓住时机,猛烈进攻,能追到是你的幸福,你就好好享用吧;即便追求失败,也没啥遗憾,因为你争取了,努力了,拼搏了,但本事就这么大,水平就这么高,你没一点保留。恨就要义愤填膺地恨,光明磊落地恨,势不两立,不共戴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就像岳武穆那样,“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就像鲁迅那样,痛打落水狗,一个也不宽恕;就像伍子胥那样,仇人楚平王即使死了,埋到坟墓里,也要挖出来鞭尸泄恨。

⑦把生命用足,就要充分体验一切可能的生活方式,大胆尝试,不给自己设任何禁区。譬如年轻时没条件,买不起汽车,眼看着快迈入老境,钱有了,时间也有了,谁说老人就不能享受驾驶的乐趣?人家美国一位九十多岁老太太还要尝试跳伞,加拿大一个下肢瘫痪青年,竟然坐轮椅登上了世界上7000多米高山峰。还有传奇科学家霍金,全身只有一根指头能动,仍在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有新成果问世。咱们何妨也见贤思齐,潇洒走一回,“老夫聊发少年狂”,一息尚存就要享用生命。

⑧这样,该干的事都干了,该说的话都说了,能跳多高就跳多高,能举多重就举多重,该辉煌时辉煌了,该开花时开花了,该结果时结果了,该享受的也享受了,是蛟龙你就腾云驾雾,倒海翻江;是鲲鹏你就扶摇万里,振翅高飞,没有任何遗憾。大限一到,一声道别:我走了!便驾鹤西去,得大自在,何其洒脱。

11、阅读文章,完成填空(4分)

一、提出论点(①)

二、分析问题(②—⑥)(采用 式论证结构)

1、(②— )阐述““把生命用足”的内涵

2、( —⑥)阐述“把生命用足”的方式

三、解决问题(⑦):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11、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把生命用足?(3分)

12、结合《水浒》的相关故事,在文章第⑤段划线处仿写一段话。(2分)

13、品味第7段画线句的妙处。(4分)

15、下列事例不能证明本文论点的一项是( )(2分)

A.革命领袖__,发出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邓稼先在荒凉的大戈壁上,身先士卒,默默奉献,终铸就“两弹”元勋的辉煌。

C.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身患盲聋哑的残疾人海伦·凯勒走出了人生的困境。

D.唐雎临危受命,出使强秦,他不畏强权,据理力争,以命相拼,最终挫败秦王。

11、(4分)(我们)要把生命用足    层进(递进)③   ④(每空1分)

12、(3分)①要在自己的那一行里干出名堂。②就要敢爱敢恨,爱憎分明。③要充分体验一切可能的生活方式。(每点1分,意对即可)

阅读邱裕华的《有一种成功叫速度》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在我国广袤的沙漠上,生活着一种普通的植物——梭梭。它们虽然不高,一般只有三四米,外形也不出众,可是梭梭树丛顽强挺立,迎风顶沙,给沙漠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它们被誉为“沙漠梅花”和“沙漠卫士”,是我国荒漠区最重要的植被类型。

②梭梭的成功并非是来自于侥幸。它们成功的秘诀就在于速度,无与伦比的速度。

③相比之下,即使是发芽时间比较快的稻谷、花生等农作物,发芽时间也需要三四天,要是椰树的种子,发芽则要两年多。而梭梭的种子,面对着干旱异常的天气,面对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它们从来不观望,不犹豫不决,不拖泥带水,只要雨水一来,它们就在几小时内迅速生根发芽,快速地生长繁殖,蔓延成片。

④这样快捷的速度,不能不让人吃惊。其实,细想一想,我们追求成功又何尝不应当如此呢?可以说,对于生活,对于人生,我们谁都有许多想法,但由于迟迟没有付诸行动,结果多少光阴过去,却只能停留在计划中。如果有朝一日忽然发现,我们因为缺乏当机立断的决心,已经错过了生活,那会让人多么难受与悲伤。

⑤在我们的一生中,没有人会为你等待,没有机遇会为你停留,成功也需要速度。带着积极的心态,及时抓住机会,不断进取,不停拼搏,才有可能创造成功。如果按部就班、谨小慎微,在应该起而行动时,坐等机会溜走,就会时时落后、事事落后。要知道,光说不做,只想不行动,既不能增加成功的砝码,也无法增加人生的能量。

古人云:“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速度决定了石头能否在水上漂起来。同样,要想拥有成功,就需要赋予人生足够的速度。这是成功者的姿态,也是胜利者的姿态。

(选自《中国青年》2013年第8期)

15.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3分)

16.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7.作者认为“带着积极的心态,及时抓住机会,不断进取,不停拼搏,才有可能创造成功。”请你补充一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3分)

16.运用引用(或道理)论证的方法(2分),论证人生要利用迅疾的速度,“任势”(或:主动)而发(或:作为),争取成功。(2分)(共4分)

17.示例:在行业中的很多同行还在竞争利润的时候,乔布斯领导他的苹果公司通过速度和创新,已经在竞争未来,从而获得最大的成功。(3分)

阅读议论文《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完成7—12题。(15分)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7、请写出下列划横线字的读音。(2分)

生( ) 母( )

8、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9、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2分)

10、读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 ;四是 。(2分)

11、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2、如果把文章第④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写一个具体事例作论据。(注重优秀的人,伟人也可)(4分)

7、luán   jiào

8、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9、(1)引出中心论点 (2)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中两个正确即可)

10、做什么都要有“争创一流”的意识;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或: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

11、对比论证。把“优秀的人”与“平庸的人”的不同认识加以对比,强调突出了“优秀的人”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的观点。

12、略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何谓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此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__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泰然处之,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绩,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于既倒。

③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铁杵磨针”一样充满了艰辛。

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能的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另外,还要善养正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⑤生活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我们常常会有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要“每临大事有静气”,保持轻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做到举重若轻。这样才能担重任而不急,临危难而不乱,科学地制定措施,把握好大局,处理好大事。 (选自《意林》2012年第24期)

2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3分)

25.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26.第②段最主要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27.文章划横线的句子中哪一个短语最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谨?为什么?(3分)

24、(3分)成大事者必有静气(或: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2分);是通过晚晴两代帝师翁同龢教育弟子的言论来引出本文中心论点的(1分)

25、(3分)首先由翁同龢言论引出中心论点(1分),然后举例阐述“静气”的含义以及获得“静气”的途径(1分),最后分析惊慌失措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1分)。

26、(3分)举例论证。(1分)通过例举东晋谢安沉着镇定破敌和__用静气化解危机、推翻蒋家王朝的例子,论证“成大事者必有静气”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分)

27、(3分)最能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短语是“很大程度”(1分);“很大程度”是指“相当一部分、绝大部分”,起修饰限制作用(1分)。在生活实际中,造成惊慌失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最主要的原因心里没底(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还有其他特殊的原因,这样更符合实际。(1分)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要承认落后,承认落后就有希望了。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科技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量。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

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小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要从科技系统中挑选出几千名尖子人才。这些人挑选出来之后,就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做研究工作。生活有困难的,可以给津贴补助。现在有的人家里有老人孩子,一个月工资几十元,很多时间用于料理生活,晚上找个安静地方读书都办不到,这怎么行呢?对这些人的政治要求要适当。他们在政治上要爱国,爱社会主义,接受党的领导。他们做好研究工作,出了成果,就对政治有利,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好处。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将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更分不开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许多工人的工作就是按电钮,一站好几小时,这既是紧张的、聚精会神的脑力劳动,也是辛苦的体力劳动。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

在军队中,科研和教育也要一起抓,进行现代战争没有现代战争知识怎么行?要使军队领导干部自己有知识而且尊重知识,要办各级学校,经过训练,使军队领导干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战争知识;同时使我们的__干部年轻化。六十岁的人当军长是不行的。

科技和教育,各行各业都要抓。大的企业都要有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有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每个部门都要进行科学研究。

14、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现状怎样?(用自己的话来说)(4分)

(1)

(2)

15、用一句话来概括改变我国科学技术现状的主要措施是

(2分)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17、就以第一段为例,找出两种论证方法,并列举出运用的语句。(4分)

(1)第一种: 论证方法,例句是

(2)第二种: 论证方法,例句是

14.(1)比发达国家整整落后二十年  (2)科技人员数量少,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

15.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6.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17.(1)举例科技人员,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  (2)对比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能干得比他们好。”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节选)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__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制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印出印花来呢?”由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不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7.选文论证的中心内容是什么?(2分)

18.为了证明这个中心内容,作者采用 论证的方法,一是

二是 (3分)

19.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呢?(3分)

20.文中第二段“由此”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1分)

17.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18.举例。 约翰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通过看电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游戏机。

19.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20.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①电影《梅兰芳》中有个十三燕,是个曾名重一时的“伶界大王”。后来,梅兰芳迅速崛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他与梅兰芳唱对台戏时落于下风。眼见败势已成,他却没有选择逃避。即使面对空旷的戏台,他仍然一丝不苟地坚持唱完了最后一场,并且在临死前留下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所以,尽管十三燕是个失败的人物,但却是令人敬佩的,因为他道出了一个做人的基本真理,而且自己就是实践这一道理的榜样。

②大千世界,我们不论干什么,只要与人对阵,参与竞争,都会有输赢,见高低,而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百战百胜只是神话。因为,天外有天,你厉害还有比你更厉害的,你有降龙十八掌,人家可能有葵花宝典;你有屠龙刀,人家可能有打狗棒。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几年你得势占优,再过几年,你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输不丢人。如果害怕丢人,就永远不要参与竞争,或干脆远离红尘。

③楚汉之争,项羽的最后悲剧,就在于他的怕丢面子,怕面对江东父老的指责。还是杜牧的《题乌江亭》写得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东渡乌江,那么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如果项羽能够忍受打击卷土重来,或许历史将被重新改写。

④“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结局并不美妙,不会因为不怕就能克敌制胜,创造奇迹,但不怕虎的精神却是历来被人赞颂的。看《动物世界》,常见这样的镜头,一大群野牛被一只狮子追着跑,我就想,这么多野牛要是团结起来,就是踩也把狮子踩死了,可就是因为怕,总是被狮子欺负,甚至成为狮子的牺牲品。与野牛相比,人是有理智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可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反而怕得更多,野牛不过怕丢掉性命而已,人还要怕丢面子,怕名声不好,怕被人议论,怕遭人嫉妒,怕不好出门见人,总之是前怕狼后怕虎,结果是害怕丢人却偏偏丢人,不想丢人却处处丢人。

⑤人,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既然出来打天下,既然要与人争高低,输赢都是正常的。奥运会上的百米赛场上,无论谁输给博尔特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那小子是百年一出的短跑奇才,不管你被拉下多大差距,谁也不会笑话你。而你如果因为害怕而退赛,因害怕而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不战自败,那就丢人丢大了。在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馆里,我们还看到许多非洲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水平连我们的业余选手都不如,仍然面无惧色与世界一流高手过招,观众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其中就是对他们不怕精神的鼓励。输球之后,他们照样大大方方地和对手握手拥抱,向观众致谢,他们是虽败犹荣。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也都应该如此。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屡败屡战,自强不息,我们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便输了,也是虽败犹荣。

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诚哉斯言!

(作者齐夫,原文有改动)

2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2. 参照下面的提示,请补写出第④段的论证思路。(4分)

举野牛的例子论证“怕”会输得丢人的道理

答:①

23. 根据你对第⑤段中“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也都应该如此”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2分)

答:

21.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2分)

22. ①引用俗语并指出“不怕”的精神历来被人赞颂

②由牛及人进一步论证“怕”才丢人的道理。

(共4分,每空2分)

23.示例:抗日名将戴安澜率师远征,所部陷入日军重围,但将军不畏强敌,浴血奋战,最终壮烈牺牲。其精神彪炳史册,令人敬仰。(2分)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1) 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2)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3) 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4)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5)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6.作者要通过本文表达一种什么观点?(2分)

17.第⑶段划线句使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你能再写一条有关“责任”的名言吗?(4分)

18.如何理解第⑸段中划线的句子。(2分)

19.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认识。(4分)

【链接材料】我国9000万网民中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而这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说有近245万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

16.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无错字即可。

17.道理论证(引证法也可)。

示例:①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居里夫人)

②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评分标准:前一问1分,后一问1分。有错字该问不得分。

18.示例:即一个人树立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并为努力奋斗,就不会因迷茫而浮躁,因空虚而无措。

评分标准:答案中体现“理想、目标”“奋斗”等字样,语句通顺,表意清晰即可。

19.示例:青少年的人生的初始,它不仅仅是属于自己的,更是属于社会、属于家庭的;青少年要为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将来努力拼搏,而沉迷网络,虚度光阴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不负责任。(扣论点答题,意对即可。)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共16分)
(1)电影《梅兰芳》中有个十三燕,是个曾名重一时的“伶界大王”。后来,梅兰芳迅速崛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他与梅兰芳唱对台戏时落于下风。眼见败势已成,他却没有选择逃避。即使面对空旷的戏台,他仍然一丝不苟地坚持唱完了最后一场,并且在临死前留下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所以,尽管十三燕是个失败的人物,但却是令人敬佩的,因为他道出了一个做人的基本真理,而且自己就是实践这一道理的榜样。
 (2)大千世界,我们不论干什么,只要与人对阵,参与竞争,都会有输赢,见高低,而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百战百胜只是神话。因为,天外有天,你厉害还有比你更厉害的,你有降龙十八掌,人家可能有葵花宝典;你有屠龙刀,人家有打狗棒。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几年你得势占优,再过几年,你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输不丢人。如果害怕丢人,就永远不要参与竞争,就干脆远离红尘。
  (3)楚汉之争,项羽的最后悲剧,就在于他的怕丢面子,怕面对江东父老的指责。还是杜牧的《题乌江亭》写得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东渡乌江,那么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如果项羽能够忍受打击卷土重来,或许历史将被重新改写。 
(4)“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结局并不美妙,不会因为不怕就能克敌制胜,创造奇迹,但不怕虎的精神却是历来被人赞颂的。看《动物世界》,常见这样的镜头,一大群野牛被一只狮子追着跑,我就想,这么多野牛要是团结起来,就是踩也把狮子踩死了,可就是因为怕,总是被狮子欺负,甚至成为狮子的牺牲品。与野牛相比,人是有理智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可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反而怕得更多,野牛不过怕丢掉性命而已,人还要怕丢面子,怕名声不好,怕被人议论,怕遭人嫉妒,怕不好出门见人,总之是前怕狼后怕虎,结果是害怕丢人却偏偏丢人,不想丢人却处处丢人。
(5)人,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既然出来打天下,既然要与人争高低,输赢都是正常的。奥运会上的百米赛场上,无论谁输给博尔特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那小子是百年一出的短跑奇才,不管你被拉下多大差距,谁也不会笑话你。而你如果因为害怕而退赛,因害怕而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不战自败,那就丢人丢大了。在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馆里,我们还看到许多非洲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水平连我们的业余选手都不如,仍然面无惧色与世界一流高手过招,观众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其中就是对他们不怕精神的鼓励。输球之后,他们照样大大方方地和对手握手拥抱,向观众致谢,他们是虽败犹荣。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也都应该如此。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屡败屡战,自强不息,我们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便输了,也是虽败犹荣。  

(6)“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诚哉斯言!(作者齐夫,原文有改动)
14、请在下列段落序号间用“//”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4分)
答:(1)(2)(3)(4)(5)(6)
中心论点:
15、第(1)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4分)
16、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说说它在文段中的作用。(4分)
17、根据你对第(5)段中“体育竞赛如此,各行各业都应该如此”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4分)

14、 ①//②③④⑤//⑥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15、①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引出论题并揭示论点。

16、第②段主要采用道理论证,有力论证了“输不丢人”的观点。

17、符合题意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