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这表明()
A: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B:价值观对人生道路、人生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C: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D: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评价也不同
李贽在《藏书》中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该材料表明李贽的基本观点是()
A:反对封建君主__之制度 B:主张经世致用 C: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D:主张工商皆本
凿制斜眼凿削难度较大,榫眼又偏又斜,凿削时先要看清榫眼的偏斜方向,在枋料的( )画出斜线,扶持凿柄使之与榫眼的偏斜方向一致。
A:大面和编号 B:端面和侧面 C:角边和角线 D:斜角和棱线
老子说的很妙:“埏埴……,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_________,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B:守以畏者 C: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D:裨补阙漏
阅读《〈庄子〉二则》,完成14-17题。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14.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谋报浑沌之德 德:恩, 恩情。
B.人皆有七窍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C.犹疾视而盛气 疾视:很快地看。
D.已无变矣 无变:没有反应了。
15.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海之帝为倏 之:的。
B.以视、听、食、息 以:按照。
C.子无以鲁国骄士 以:因为。
D.大将军邓鹭闻其贤而辟之 其:这里指杨震。
16.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浑沌待之甚善 译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
B.尝试凿之 译文:(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
C.方虚骄而恃气 译文:正虚狂骄傲又充满一股血气。
D.犹应向影 译文: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而有所反应。
17.下列对这篇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倏”“忽”都是转眼之间的意思,庄子用这两个字来做神的名字,意在说明二神做事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B.《浑沌之死》认为无为是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机智等小聪明,本性将遭到破坏而死亡。
C.《呆若木鸡》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君王: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
D.《呆若木鸡》在写法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有想象……不蔓不枝,典雅古朴的语言,使寓言故事意境幽远。
14.C 15.B 16.C 17.A
【参考译文】
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浑沌”。倏和忽常常一起在浑沌的居地相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倏与忽商量着报答浑沌的恩情,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唯独浑沌没有七窍,(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浑沌开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纪渻先生替王养斗鸡,十天后王问:“鸡训练好了吗?”
他说:“没有,正在凭一股血气而骄傲。”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没有,仍然对其他鸡啼叫和接近有反应。”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没有,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差不多了,现在即使其他鸡啼叫,也没有反应了。”
看着它,好像木头鸡一样,精神全部收敛,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转身逃跑了。
第Ⅱ卷(共99分)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列短文《年少有高仪》,回答1—4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选自《元史 许衡传》
:怀之河内人也:怀即怀州,今河南沁阳;河内,地名。河阳:县名,今河南境内。
1.解释下列加方框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师大奇之( )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3.文中划线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B.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C.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D.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4.少年许衡独坐树下“渴不争梨“的故事,表现他怎样的品质?
附加题:
1.奇:对……感到惊奇;危:端正地;
2.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3.B
4.严于律已,有主见,慎独。
译文:许衡字仲平,是怀之河内人,祖辈世代为农。许衡年幼的时候就显露出奇特的天赋,七岁上小学,老师教授他四书五经,名作佳篇。许衡问他的老师:“为什么要读书?”老师回答:“为考取功名。”许衡说:“仅仅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很惊讶。……曾经许衡在大热天经过河阳,很渴,路边有梨树,其他人都上前争抢拿来吃,只有许衡一个人正襟坐在树下。有人问他,许衡说:“不是自己的却拿,是不对的。”别人说:“世道这么乱,这些梨早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没有主人(归属),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阅读《秋水》这篇文章,完成1—4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川灌河 河:这里指黄河。
B.河伯欣然自喜 欣然:高兴的样子。
C.不见水端 端:端来。
D.闻道百 闻:听说,知道。
2.对下面加点的“之”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之:的。
B.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之:的。
C.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之:他,指浑沌。
D.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之:她,指淑女。
3.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辩牛马 译文:分辨不清牛和马。
B.我之谓也 译文:说的就是我啊。
C.少仲尼之闻 译文:认为孔子学识少。
D.大方之家 译文:言谈大方的人家。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先写黄河的壮丽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B.文章接着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C.文中的河伯十分谦虚,具有勇于进取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D.在写法上,文章用河伯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
阅读《〈庄子〉二则》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1.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谋报浑沌之德 德:恩, 恩情。
B.人皆有七窍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C.犹疾视而盛气 疾视:很快地看。
D.已无变矣 无变:没有反应了。
2.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海之帝为倏 之:的。
B.以视、听、食、息 以:按照。
C.子无以鲁国骄士 以:因为。
D.大将军邓鹭闻其贤而辟之 其:这里指杨震。
3.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浑沌待之甚善 译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
B.尝试凿之 译文:(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
C.方虚骄而恃气 译文:正虚狂骄傲又充满一股血气。
D.犹应向影 译文: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而有所反应。
4.下列对这篇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倏”“忽”都是转眼之间的意思,庄子用这两个字来做神的名字,意在说明二神做事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B.《浑沌之死》认为无为是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机智等小聪明,本性将遭到破坏而死亡。
C.《呆若木鸡》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君王: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
D.《呆若木鸡》在写法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有想象……不蔓不枝,典雅古朴的语言,使寓言故事意境幽远。
1.C
2.B
3.C
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