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讲,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翻译孔子这句话:“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2分
翻译: 。
2、怎样理解“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2分
答: 。
3、文段怎样论述乐业的?2分
答: 。
4、结合文段和自己的体验,说说这样生活才有价值?4分
答: 。
1、懂得它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比不上以它为乐的人。 2、做事应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3、先从反面论述心境不好,什么事都苦;再从正面阐述什么职业的有乐趣。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①,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②,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③。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①,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__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章开头两段在论证中的作用是 。(2分)
2、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2分)
。
3、划线句子列举了四种人,请你任选两种人,概述代表人物的事例。 (2分)
。
4、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4分)
①、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②,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
②、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__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
5、“中国的脊梁”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反复强调这一点,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2分)
6、结合自己的理解,请你谈一谈在新世纪要成为中国的脊梁,应该怎么做。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提出文章的论点和论据。竖起批驳的靶子
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李时珍、岳飞、海瑞等
4、一味写出反动派愚昧之极。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总写出当时社会__的程度,并讴歌中国脊梁的精神。
5、中国的支柱,民族的希望。意义: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6、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6题。(10分)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下面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两段首先提出敌方的论点,然后列举三个论据,竖起批驳的靶子。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一句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的“一味”写出反动派愚昧之极,
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D.、末段“地底下”指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暗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__及其领
导下的革命力量。
2、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3分)
3、“中国的脊梁”指什么样的人?请你列举两个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物。(4分)
1、(3分)A
2、(3分)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3、(共4分)指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意合即可,rú lái 自下层,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人。)(2分) 如:李时珍、岳飞、海瑞、杨利伟等。(2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选段,按要求完成5-6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自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①——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注:①: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令”等。
1、对文中有关“他信力”和“自欺力”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他信力”在文中具体指的是对地、物和国联的盲目迷信。
B.、“他信力”是仿造词,它有力地揭穿了反动政府的虚弱本质。
C.、“自欺力”在文中具体是指人民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神佛上。
D.、“自欺力”是仿造词,它有力地揭穿了反动政府的自欺欺人。
2、对本文段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段开头用三个句子反复强调“是事实”,强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B.、作者抓住敌论以偏概全的薄弱环节,运用了驳论证驳倒错误论点。
C.、文段就对方的事实论据加以剖析,揭露悲观论者由“他信”走向“自欺”。
D.、文章语言泼辣,富于嘲讽,如“总自夸”“一味”等句都鲜明体现了这点。
C(“求神拜佛”的是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而不是人民)
A(开头三个反复强调的句子是为了揭示敌论,并充满嘲讽意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__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从本文对论点的处理方式来看,本文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作者在短文中要批驳的错误论点是 ,要树立的正确的论点是 。
2.为了论证作者正确的观点,作者运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1分)
3.“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4.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分)
5.通过阅读,请你理解“中国的脊梁”在文中的含义?(3分)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举例论证。
3.前者指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御用文人;后者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__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4.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5.为民族的振兴、民族的解放作出贡献的社会中坚力量。
为自己留一道缝隙
刘可翔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潮涨潮落,生生不息。面对名与利,面对个人与集体,寂寞与热闹,失败与成功,现实与未来,有的人为自己留一道缝隙,举重若轻,收获丰盈的人生,而有的人却不堪挤压和重负,羁绊于生命之重。学会留一道缝隙,这是生命的大哲学。
庄子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但濮水之畔的庄子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系之舟。面对两个身负楚王使命的使者,他持竿不顾。权势于庄子并没有什么吸引力,真正吸引他的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于是历史记录了他那至今还在茫茫天宇回荡的声音:“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一句话,便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将许多人甚至愿意用生命来求取的相位扔进了濮水。庄子守护着自己的灵魂,为心灵留下了自由舒展的空间,他的灵魂也成为一个神话,于是也就有了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苏轼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苏轼一生坎坷,从“乌台诗案”开始,他被一贬再贬。他曾哀叹过,彷徨过,接踵而至的灾难曾一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最终还是给自己的心灵敞开了一道吸纳清风明月的缝隙。面对险恶,苏轼唱出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面对茫茫天宇,他唱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于是他的生命中回荡着倜傥洒脱的华彩乐章。
福楼拜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一个世纪以前,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着青灯的木屋里,大文豪福楼拜每天拼命地工作,他不接受采访,不看报纸,但他给自己留出一道缝隙——每天看日出。福楼拜每天看日出,伴着刚刚苏醒的树木和玻璃般翠绿的青草,呼吸着泥土的芳香和果蔬的甘甜。于是,他每天都拥有了温馨和朝气,能够宁静、快乐,充满活力地工作着。留一道缝隙,清晨看日出,福楼拜在为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礼!
学会给自己留一道缝隙,是人生的大哲学;不能为自己留一道缝隙,则是人生的大遗憾。
项羽没有给自己留一道缝隙,乌江之畔,血染长空。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身陷四面楚歌之境,他思想的空间被遗憾、羞辱和绝望占满,已没有可供回旋的缝隙。 在衣袂飘飘,长袖舞动中,心爱的人儿香消玉殒。面对着如泣如诉的滔滔江水,悲叹着“无颜见江东父老”,一抹寒光闪过,一个悲壮的瞬间便定格于历史的江河。于是,滚滚江水千百年来一直呜咽地诉说一个悲戚的故事。
川端康成没有给自己留一道缝隙,他的生命最终在不堪忍受的拥挤中凋谢了。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他曾无助地叹息:“太拥塞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可见,拥塞足以致命。面对别人的盛情邀请,面对各种应酬,他不会拒绝,只能疲于应付。他的生活空间塞得太满,令他几乎喘不过气来。于是,在巨大的精神压力面前,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终于崩溃。那一刻,樱花落了一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奔腾不息的岁月之河从古代流到现代,它用哲人的睿智告诉我们,面对阴晴圆缺,悲欢离合,面对花开花落,得失成败,面对风霜雨雪,电闪雷鸣,面对灯红酒绿,名缰利锁,最难得的是为自己留一道缝隙!
10、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给自己留一道缝隙”,综观全文,思考: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11、仔细阅读文中的四个事实论据,然后用文中句子完成下文的填空。(6分)
学会给自己留一道缝隙,是人生的大哲学。庄子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为心灵留下了自由舒展的空间;福楼拜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 ;不能为自己留一道缝隙,则是人生的大遗憾。项羽没有给自己留一道缝隙, ;川端康成没有给自己留一道缝隙, 。
12、以“庄子是在官场辅政还是在濮水看鱼更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辩题,选择正方,请写出正方观点和理由;选择反方,请写出反方观点和理由。(4分)
观点:
理由:
1、3分。生存在这个拥挤的社会中,我们要学会让自己的身心放松(1分);不要过分被世俗的名利所羁绊,不要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也不要被暂时的失败打击的一败涂地(1分);我们要相信:只要遵从自己的内心,真诚的生活,我们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1分)。
2、6分。为自己的生命举行了升旗礼(2分) 滚滚江水千百年来一直呜咽地诉说着一个悲戚的故事(2分)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面前终于崩溃(2分)
3、4分。示例:反方观点:庄子在官场辅政更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分)。理由:官场辅政是一种对社会很有责任感的表现,可以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造福百姓。以庄子的才学和品质,绝对能做上好官(3分)。选择正方观点,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资讯爆炸时代
①这无疑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今天一份《纽约时代》上的内容比17世纪一个普通英国人一生经历的还多;可用的资讯平均每4年就增加一倍;各种资料、信息、画面正排山倒海般涌现,人们已经被迫经年累月沉浸其中。我们每天被动地接受着各种加码的信息,在自以为更加自由的同时,却更加被塑造。资讯改变着我们的认识,甚至让我们迷失了自我。
②我们总读不完堆积如山的书刊,我们总对一些新事物一知半解。为了在竞争中生存,甚至在社会中立足,我们被迫追赶每分钟都在膨胀的知识,但我们的脚步总追不上周围的变化。
③在浩瀚的资讯面前,我们感到极度的恐慌和精神焦虑,我们感到了人的渺小和无力,害怕在如潮的资讯中灭顶,害怕被这个多变的时代所遗弃。
④我们需要跳出资讯的泥潭。
⑤资讯时代是为能运用资讯的人而准备的。那些把一切资料的碎片都当做资讯的人不可能正确的运用资讯;那些把一切有用和无用的东西都往脑袋里塞的人也不可能成功运用资讯。只有对你真正有意义的资料才称得上资讯,其他的都是垃圾,只会让你更加无知。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超载健忘症”,听完一场毫无意义的演讲,我们不仅没有记住一个字,反而连车停在什么地方都忘了。
⑥我们摄取新的资讯,是为了将其组合到旧有的经验中去,获得更佳的知识结构,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甚至全面否定对自我的认识。面对扑面而来的种种资讯,如果不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进行选择,如果不加分析、理解、取舍而“照单全收”,必将造成资讯对你的严重伤害。富兰克林说:“一个饱读诗书的蠢材,往往比一个无知的蠢材更蠢。”
⑦我们完全可以从资讯焦虑中解放出来,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我们没有必要附庸风雅,也没有必要贪多求全。在资讯的大海里,如果你想做海绵,企图吸干所有的海水,无异于痴人说梦;不如做快乐的游鱼好了,自由地吞吐海水,汲取所需,摒弃所废。
⑧让资讯为我所用,而不是自己被资讯所左右,才能从资讯焦虑中彻底解放。
⒑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⒒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⒓从资讯焦虑中解放出来的有效途径有哪些?(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⒑①我们需要跳出资讯的泥潭。②我们怎样跳出资讯的泥潭。(或让资讯为我所用,而不是自己被资讯所左右,才能从资讯焦虑中彻底解放)(4分,每点2分)
⒒举例论证,论证了滥取资讯的严重后果(危害)(或者“只有对你真正有意义的资料才称得上资讯,其他的都是垃圾,只会让你更加无知”),使论证充分有力。(4分)
⒓①将新资讯组合到旧有的经验中去。②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选择资讯。③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对资讯进行取舍。(6分,每点2分)
阅读《“三上”读书乐趣多》一文,完成14-17题。(13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提倡“读书三上法”,以此来劝告人们,要善于利用一切零星时间,做到随时读书,随处读书。这里的“三上”,即我们耳熟能详的马上、枕上、厕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保持着枕上读书和厕上读书的习惯。至于骑在马背上读书,就鲜有所闻了。但是在古代,马上读书,并不算什么稀奇事。明末清初,由于战事频繁,大学者顾炎武常常外出避乱。在赶路的途中,他总是将两匹马和两匹骡子养得肥肥壮壮的,为的就是能多装几箱书。通常,他都是一边赶路,一边调查访问,如果发现平时所学与现实有出入,就认真地记录下来,等到了休息的地方,再打开箱子翻书核对。遇到平坦的道路,他就信马由缰,骑在马背上出神地读书,默背考证注释。于是,顾炎武“马背书馆”的美誉便不胫而走,并一直流传至今。
“三更有梦书当枕”,说的便是枕上读书了。至于读些什么书,读多久,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家苏童说:“最好是在灯下读,最好每天入睡前读一篇,玩味三五分钟,或者被感动,或者会心一笑,或者怅怅然的,如有骨鲠在喉,如果读出这样的味道,说明这短暂的阅读时间都没浪费,培养这样的习惯使一天的生活始于平庸而终止于辉煌。”试想,当夜幕缓缓降临的时候,泡一杯清茶;在茶叶的香气中,我们捧着自己喜爱的书籍进入梦乡,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有人可能会觉得,在厕所里读书登不得大雅之堂,其实不然。而且,从古至今,都不乏厕上读书的典型。西晋时期,左思为了随时记录灵感,就连厕所里都准备了纸和笔。于是,这位出身寒微、其貌不扬的文学家,即便到了厕所里,也是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十年之后,《三都赋》横空出世。《晋书》记载了当时的盛况: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作家柏杨也有厕上读书的习惯,在厕所里一蹲就是一两个小时。为此,柏杨说:“人生最大的享受,莫过于去厕所。”
如今,马上读书已成为历史,我们自然是无福消受。对于匆匆忙忙的现代人来说,车上读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枕上、厕上,再加上车上,又是一个新的“三上”。在繁忙的生活之余,“三上”读书无疑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14、欧阳修提倡的“三上”指的是什么?本文作者提倡的“三上”又指什么?(4分)
15、本文旨在告诉读者一个怎样的道理?(3分)
16、第二段讲述顾炎武“马背书馆”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17、说说你对柏杨的“人生最大的享受,莫过于去厕所”这句话的理解。(3分)
14.(本题4分,前后问各2分):(第一问)马上、枕上、厕上;(第二问)车上、枕上、厕上。
15.(本题3分,意近即可给分):要善于利用一切零星时间,做到随时读书,随处读书。
16.(本题3分):作为事实论据(1分),印证了“在古代,马上读书,并不算什么稀奇事”这一观点(2分)。4
17.(本题3分。意近即可给分):这句话突出了(体现了)作家柏杨对“厕上”读书的钟爱。
谈 “ 摆 阔 ”
(1)一篇论摆阔、崇阔及效阔的文章说:“摆阔之风不足虑,崇阔之风不可刮,效阔之风为害最烈。”这一论断说对了三分之二,偏偏在要害的“摆阔”上出了毛病。因这“摆阔”不但自身实不足取,而且是“崇”、“效”二风之源。“摆阔”从不像搞核武器秘密进行,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灯火辉煌之中、众目睽睽之所招摇过市,“崇阔”之风焉能滥刮?“摆阔”又不像发疟疾,其状苦不堪言,而是飘飘欲仙乐不可支,焉能不诱发人们去“效”?“摆”风如绝,三风俱灭;“摆”风一起,三风俱烈,最足虑者就是三风中的首恶:“摆阔”。
(2)用公款“摆阔”,其危害自不待言,连参与者也自知理亏,当不在“不足虑”之列。那么自掏腰包而“摆阔”呢?该文说“无论摆到种阔度,都听之任之可也”。此语大可商榷。
(3)对那些花几十万元玩一条狗,花1500元让外国按摩女洗一次脚,出35万元让厨师做一桌酒席,是不应“听之任之”的。因为这与用这些钱投资再生产、投资教育、救灾扶贫、赞助文体事业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后者造福社会有益于个人,前者呢?挥霍一空,付与流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4)由于“摆阔”“崇阔”“效阔”之风骤起。而“崇”与“效”最终仍是落实在“摆”,你“摆”我“摆”,大“摆”特“摆”,“摆”的先决条件是有钱。竞相摆阔,就会诱导人们疯狂的“一切向钱看”,疯狂聚敛来的金钱又用来疯狂地“摆”,疯狂地挥霍一空之后,自然又得疯狂地去攫取。周而复始,焉有不损人害己,败家误国之理?
(5)有人说“摆阔”者皆是“劳动致富”,是“能挣会花”,我很怀疑此说。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不是脑力劳动都是极其艰苦的。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一掷千金,不是常人的心态。而钱如魔术师变扑克牌,捻指之间,铺天盖地滚滚而来,那钱不去“摆阔”也属罕见。“奢”者来钱必易,而劳动致富是不易的,同时,“劳动致富”者当属劳动人民的范畴,而劳动人民的本色就是勤俭。为何独在这些“摆阔”的人的身上却不见这一本色?
(6)有人说大款“摆阔”可以利流通,促生产,增税收,利国利民,这纯属天真的误解。“奢于身者,惠不及其亲”,将社会共同创造的物质精华,将用外汇进口的高档名牌,集于一身消耗殆尽,对他人于国家何利之有?有谁能从《红楼梦》中薛蟠的身上获益呢?
(7)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有哪个“摆阔”的大款可比?可他说:“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们“摆阔”的大博士学位诸公有这样的感受吗?
(8)“节俭则昌,淫佚则亡”——这一警钟应该长鸣。
21.本文是一篇驳论性文章,作者在第(1)段中先列出对方的观点,接着用一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谬误所在。这一句话是:
(2分)
22、作者在批驳“自掏腰包摆阔可听之任之”这一观点的时候,主要是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引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一警句的作用是: (2分)
23、作者在第(4)段中连用了5个“疯狂”,这有什么表达作用? (2分)
答:
24、作者在第(5)段说:“我很怀疑此说”,请从文中找出作者“怀疑”的两条根据。(2分)
答:(1)
(2) 25、作者在第(6)段中以《红楼梦》中的薛蟠为例证,目的是
(2分)
(10分)
21、因这“摆阔”不但自身实不足取,而且是“崇”、“效”二风之源。 (2分)
22、对比论证 有力地论证“摆阔”的危害之大,对人有警醒作用,增强说服力。(2分)
23、形象地揭示竞相“摆阔”的确是“三风之中”的“首恶”,是“最足虑者”。 (2分)
24、(1)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而一掷千金,不是常人心态。(1分)
(2)劳动人民的本色是勤俭。(1分)
25、反驳“大款”、“摆阔”可以“利流通、促生产、增税收、利国利民”这一谬论。(2分)
智者无言
①大海的深处是平静的。花朵的一生是无声的。巍峨的山脉是缄默的。
②大自然中许多蔚为壮观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当如此?
③有这么两个人应考厨师。甲一开言便说了个天花乱附,从传统的中国名菜到洋派的西式糕点,从每道菜的用料着色到火候调味,似乎无一不能无一不精。乙则静候一旁一语不发。待问及及他时,他只是说:“给我30分钟的时间,我做一桌菜出来看看便是。”
④不用说,“讷于言”的厨师被录取了。
⑤机智和美妙的语言有时只不过是一种一瞬的智慧和淋漓的表达,但智慧和表达本身并不证明结果。朴实的行动才是开在成功路上的鲜花。
⑥认识一个人,不要光听他怎么说,而应当看他怎么去做,因为有的语言言不由衷。就像认识一棵树,不需急于去看它春天开的什么花,因为有一种事实叫做华而不实。你可以等到秋天,那时候你去看树上的果实,果实是花的语言,也是树的注释。
⑦芸芸众生,那个与你仅有一面之交便一览无余的人,你会觉得他索然无味,因为他说得太多。而那个一直一声不吭以沉默示人的人,你不仅仅对他印象深刻,而且产生了探询他的愿望─因为那沉默带给女性的是典雅矜持,带给男性的是深邃练达。你要记住,生活中有些东西藏在心里便是一种真实,一种深刻;说出来,反而索然无味,比如一生一世的爱情。
⑧很小时候,妈妈对我说:你看大街上那两个吵嘴的人,声嘶力竭的人往往理屈词穷。因为真理不在他那一边,他想先声夺人来掩饰自己的心虚。而那个沉默者心里一身正气,自然可以不动声色,因为沉默是强有力的蔑视。
⑨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乌鸦和知了无疑是最善叫的,但它们都不是人类的宠物。
⑩火山爆发那一声震天的巨响,那力拔山兮的气概,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一奇观不会随时可见,为那一瞬间的壮观,它在地层深处沉寂了千年万年!
⑾有两种方法可以使世界变大:登上山峰远眺,闭上眼睛深思。它们与语言无关。由此看来,世界不是语言描绘得大的,想必人也盖同此理。
⑿智者无言。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14.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请在下面段落序号前用“||”把它标出来,并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15.第3 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16.文章第5段中说 “朴实的行动才是开在成功路上的鲜花”,第6段又说“就像认识一棵树,不需急于去看它春天开的什么花”,作者通过这两个比喻要论证什么观点?(2分)
13、智者无言。沉默往往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2分)
14、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2540282b019b69d9.gif][fb73555ecb8c257e.gif](每处1分,共2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沉默的意义;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从自然界的事物和社会中的人论证了沉默往往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归纳论点。(每部分1分,共3分)
15.举例论证(1分)。通过列举两个厨子的故事,引出对“智者无言”的论述(2分)。(共3分)
16、通过两个比喻,论证了行动重于语言,认识一个人关键是看他的行动。(意对即可,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