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奴”还是“书主”》,完成第21-23题。(共7分)
“书奴”还是“书主” 赵占豪
①书,人人皆读,然而未必人人会读。史学家顾颉刚述及自己读书治学的经历时曾有这样的表述:以前他非常喜好读书,但这种喜好只是被动的,只知道局限在书里边。后来他有了这样一个觉悟,书籍里的东西可以由个人的意志主宰,书籍中的材料可以为个人所用,把书籍当作一种参考而不是作为准绳。
②这真是智者之见。顾颉刚悟出的这种读书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书主”而不能当“书奴”。
③中华民族自古尚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籍在人们头脑中被神圣化了。贩夫走卒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读书人则固守经说,点划句读不敢有丝毫改变,否则便是“非圣无法”。这真是大谬不然!殊不知,在这种不以我为主、被书籍牵着鼻子走的方法指引下,皓首穷经最终只不过成了一只“有脚书橱”。这样读书,读得越多越糊涂。
④高明的人是绝不肯被书籍牵着走的。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他对书籍的态度:对书籍要大胆质疑,与其对书籍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则不如束书不观。这就是善读书者,读书时以我为主,而不是本末倒置。
⑤读书时以我为主,古今学有所成者几乎莫不如此。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__对此是终生恪守不易的。我们看他读过的书,无论是“二十四史”还是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勾抹点划,不少地方还加上或长或短的旁注眉批。书籍经过这样一番“涂抹”批注,达到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目的,自然为其所用。苏东坡少时读《汉书》,有自己的方法:每读一遍,先立一个主题,如军事、政治、经济、艺文等等,读时关注这方面材料。几遍过后,《汉书》才算彻底读完。 ,这真正是以我为主来读书。
⑥由此开来,善读书者都是坚决做“书主”而绝不沦为“书奴”的。(原文有删改)
21. 从文章转述顾颉刚的话来看,“书奴”是指 ,“书主”是指 。(2分)
22.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
23. 请在第⑤段画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苏轼的例子与“读书时以我为主”之间的联系。(2分)
答:
21.(2分)答案示例:“书奴”是指局限在书里面,被动读书,把书作为准绳的人。“书主”是指用个人意志主宰书籍,利用书籍,把书籍当作参考的人。(评分说明:每空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22.(3分)答案示例:首先借用古人的话表明书籍在人们头脑中被神圣化了,然后列举贩夫走卒和读书人的例子加以证明,最后指出这样读书的危害。(评分说明:每个要点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完全照抄原文不得分)
23.(2分)经过这样一番分类、整合,达到了把书籍读懂、读通的目的,书籍就可以为我所用。(评分说明:“方法”和“目的”各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珍惜弱点
①人皆有弱点,但弱点不同于缺点。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若说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那么弱点不仅与生俱来,还要伴人一生。
②事物本身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据说海南岛的柏油路面很抗热,零上40摄氏度以上也不熔化;哈尔滨的柏油路面能抗寒,零下30摄氏度不会裂开。反过来说,海南岛的柏油路最不抗寒}哈尔滨的柏油路最禁不得热。这个事例说明什么呢?事物某方面愈强,它的反方向愈弱。
③同样,事物的莱方面愈弱,它的反方面愈强。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谁都知道,一生太谨小慎微了,当年大将魏延曾提出偷袭长安的奇计,但被诸葛亮所否,致使魏延至死都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大失误。然而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摆空城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敢 ① (悍然毅然 贸然)进城,是诸葛亮凭借一生用兵谨慎的“弱点”赢得了这步险棋。可以这么说,弱点也是强点,所以弱点也需珍惜。
④任何一个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会成为强中强。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祟祟,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牛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兵法上说“置于死地而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鼠的家族绝对数量超过人的数量。
⑤世界万物无绝对的强点和弱点。弱点于人不是什么赘疣,生出来便是人的累赘。因为弱点在任何一个物种中,犹如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根本谁也离不开谁。性格急躁失之鲁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的人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
世界上没有谁会有一个绝对的优势,也没有谁一点儿优势也没有,基于这一点我们任何人不须自卑,更不用自暴自弃。
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进而利用自己的弱点,学业上事业上都能进取。譬如大画家黄宾虹,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然而他凭借感觉绘画,反而开创另一境界,成一大家。
⑦珍惜弱点是人生的不气馁,是完善人格的进取,是在弱音上奏出强音的大手笔。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可弱点一旦被他人利用便不是吉兆了。像吕布好色的弱点被人掌握,一个美女貂蝉便让他如木偶般任人摆布,最后英雄身首异地。珍惜自己的弱点,别让他人利用弱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存的保护色,是 ② (抱憾 缺憾 遗憾)之中的聪明。
(1)请为文中①、②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认为,缺点与弱点有两点不同,一是___ _;二是________。(4分)
(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4)第⑦段中“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这句话该如何理解?(3分)
(5)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珍惜弱点。(4分)
(1)贸然;缺憾(2)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弱点与生俱来,还要伴人一生(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证明了事物的某方面愈弱,它的反方向愈强(弱点也是强点)。
(4)利用自己的弱点能填补自身的不足;能把弱点变成强点。
(5)正视自己的弱点;利用自己的弱点;避免自己的弱点被别人利用。
①这无疑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今天的一份《纽约时代》比17世纪一个普通英国人一生经历的还多;可用的资讯平均每4年就增加一倍;各种资料、信息、画面正排山倒海般涌现,人们已经被迫经年累月沉浸其中。我们每天被动地接受着各种加码的信息,在自以为更加自由的同时,却更加被塑造。资讯改变着我们的认识,甚至让我们迷失了自我。
②我们总读不完堆积如山的书刊,我们总对一些新事物一知半解:我们刚刚才明白了“量子力学”,又被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搞得一头雾水;别人早已在电子商务领域干得热火朝天,我们还在用传统的商业手法苦苦挣扎……为了在同行业间生存,甚至在社会中立足,我们被迫追赶每分钟都在膨胀的知识,但我们的脚步总追不上周遭的变化。
③在浩瀚的资讯面前我们感到极度的恐慌和精神焦虑,我们感到了人的渺小和无力,害怕在如潮的资讯中灭顶,害怕被这个多变的时代所遗弃。
④我们需要跳出资讯的泥潭。
⑤资讯时代是为能运用资讯的人而预备的。
那些把一切资料的碎片都当做资讯的人不可能正确地运用资讯;那些把一切有用和无用的东西都往脑袋里塞的人也不可能成功运用资讯。只有对你真正有意义的资料才称得上资讯,其他的都是垃圾,只会让你更加无知。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超载健忘症”,听完一场毫无意义的演讲,我们不仅没有记住一个字,反而连车停在什么地方都忘了。
⑥我们摄取新的资讯,是为了将其组合到旧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去,获得更佳的结构,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甚至全面否定对自我的认识。
⑦何况资讯充斥着陷阱,有的是资讯制造者带来的麻烦,更多的则是在传播通路中的异化,面对扑面而来的种种资讯,如果不加分析、理解、取舍而“照单全收”,必将造成资讯对你的严重伤害。
⑧富兰克林说:一个饱读诗书的蠢材往往比一个无知的蠢材更蠢。
⑨我们完全可以从资讯焦虑中解放出来,将其还原到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正确的生活经验以及完全沟通的“常识”层次,以“自己的方式”
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我们没有必要附庸风雅,也没有必要吹毛求疵。
⑩在资讯的大海里,如果你想做海绵,企图吸干所有的海水,无异于痴人说梦;不如做快乐的游鱼好了,自由地吞吐海水,汲取所需,摒弃所废。
⑩让资讯为我所用,而不是自己被资讯所左右,才能从资讯,焦虑中 彻底解放。
(1)本文所说明的道理,作者分别用了两个中心句加以概括,这两个中心句是:(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文章开头三段的主要内容,说说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3)仿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在省略号处续写一个句子。(3分)
(4)第五段举“超载健忘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4分)
(5)请结合下则材料给你的启示来探究上文关于“资讯爆炸”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4分)
材料链接:
基因研究的成果将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它可以控制 疾病,置换器官,延缓衰老。如果掌握了人类的全部基因密码,从理论上可使人活到1200岁,而且可以设计出新人类。可是真到了那一天,地球能承受吗?倘有人滥用基因技术,争相设计“超人…‘怪人”,该怎样对待?科技是把双刃剑,基因技术的突破,也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沉重的伦理难题与心理难题。
(1)①我们需要跳出资讯的泥潭;②让资讯为我所用,而不是自己被资讯所左右,才能从资讯焦虑中彻底解放。
(2)资讯爆炸使人们感到恐慌和焦虑。作用:引出中心论点,同时也在证明论点(大量的事实也在说明应跳出资讯的泥潭的道理)。
(3)示例:去年买的数码相机使用得还不熟练,今年它便成了落后的款式;别人已纷纷考驾照了,我却分不清宝马与奔驰……(4)说明滥取资讯的严重后果(危害)。
(5)开放题,不设标准答案。应扣住“科技是把双刃剑”这一中心,辩证地看待“资讯爆炸”这一现实。
奋斗的另一面最后一课。
社会心理学教授在讲台上告诉他的学生们:
“奋斗通常是指一种强硬的人生态度,主张不屈不挠地,勇往直前。但事实上,人面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更极其渺小的,因此,不要因为年轻的激情而被‘奋斗’这个词误导。”
学生们很惊奇,这样的话竟然由敬爱的导师讲出来,活像某个小品中的场景。教授显然看懂了台下的情绪,笑呵呵地说:“在我看来,奋斗包含两个层面——积极斗争和消极适应。请大家随我走一趟。”
数十号人来到教授家门前的草坪上,教授指着一棵老槐树说:“这里有一窝蚂蚁,与我相伴多年。”学生们凑上前观看:树缝里有小洞,小蚂蚁们东奔西跑,进进出出,很热闹。教授说:“近些日子,我常常想办法堵截它们,但未能取胜。”学生们发现,树周围的缝、小洞大多被泥巴、木楔给封住了。“可它们总是能从别处找到出路。”教授说,“我甚至动用樟脑丸、胶水,但是,它们都成功地躲过了劫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它们唯一的进出口在树顶,这是很不方便的;而一周后,我发现它们重新在树腰的空虚处开辟了一个新洞口。”
学生们表示钦佩。教授说:“蚂蚁们的生存环境不比你们广阔,它们的奋斗舞台实在很狭窄,更重要的是,它们深深理解自己的力量。
因此,它们没有与我这个‘命运之神’对抗,而是忍让与适应。当它们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洞口被堵死这一事实时,它们就很快地适应了。
而自然界中那些善于拼搏、厮杀的猛兽,如狮子、老虎、熊,目前的生存境况大多岌岌可危,因为它们与蚂蚁相比,似乎不太懂得奋斗的另一层力量——适应。”
教授说:“适应环境本身就是奋斗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此基础上开辟战场去对抗,生活才有胜算的光明。好了,祝你们奋斗成功。”
(1)阅读全文,认真想想“奋斗的另一面”指的是什么?(4分)
(2)研读文中的画线句,想想教授说这句话起什么作用?(4分)
(3)有人说,任何时候都应该积极抗争,不应该屈服退让。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谈谈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活中有人正是因为读懂了“奋斗的另一面”的含义,才成就了一番事业,请你列举两个事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指的是“消极适应”(或:适应环境也是奋斗的组成部分)。
(2)教授是以狮子、老虎、熊等猛兽为例,从反面举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这样更具说服力,论证效果更佳。(或:狮子、老虎、熊等猛兽善于拼搏、厮杀而不会适应环境,从而导致生存境况岌岌可危。
教授通过这一事实告诉学生要学会适应环境。这是从反面举例,能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3)示例:①同意。因为人生在世,既会有鲜花和掌声,也会有荆棘和坎坷。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②不同意。因为人生在世,总会遇到不同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挫折和不顺,我们不应盲目抗争,可在暂时的退让和消极适应中理性思考,积蓄力量,寻找机会再去拼搏,从而成为命运的主宰者。
(本题没有唯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4)示例:①司马迁忍受“官刑”的耻辱,在狱中潜心创作了“史家之绝唱”《史记》。②越王勾践屈做“阶下囚”,卧薪尝胆,最终消灭了吴国。
厚道①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②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
③“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中国叫做“厚道”。
④厚道不是方法,虽然可以当方法训练自己。
它是人的本性。厚道之于人,是在什么也没做之中做了很大的事情,契诃夫称之为“教养”。
⑤如果美德分为显性和隐性,厚道具有隐性特征。
⑥厚道不是愚钝,尽管很多时候像愚钝。所谓“贵人话语迟”,迟在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沉着,君子讷于言。尤其在别人蒙羞之际,“迟”的评价保全了别人的面子。真正的愚钝是不明曲直,而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以宽容给别人一个补救的机会。
⑦厚道者能沉得住气。厚道不一定得到厚道的回报,但厚道之为厚道就在于不图回报,随他去。急功近利的人远离厚道。
③在人际交往上,厚道是基石。它并非一时一事的犀利,是别人经过回味的赞赏。处世本无方法,也总有一些高明超越方法,那就是品格。品格可以发光,方法只是工具。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⑨厚道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
⑩厚道是有主张。和稀泥、做好人,是乖巧之表现,与“厚”无关。无准则、无界限,是糊涂之表现,与“道”无关。厚道的人有可能倔强,也可能不入俗境,宁可憨,而不巧。
⑩厚,是长麦子的土壤之厚,墙体挡风之厚。厚德而后栽物,做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然得道。
(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论点。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①~③段的作用。
(3)阅读④⑥⑧段,完成下面表格。
段落 | 关键句 |
④ | 厚道是人的本性。 |
⑥ | |
⑧ |
(4)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1)做人要厚道。
(2)通过名人名言和俗语引出论题。
(3)⑥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⑧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4)运用对比论证,把两种现象进行对比,是非分明,让读者对厚道有更透彻的理解。
成长是—件怎样的事乔 叶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事其成,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
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金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奖赏。
一 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1)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3分)
(2)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4分)
(3)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4)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5)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4分)
(1)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
(意思对即可)(2)说明对“成长”持不正确的认识具有普遍性,含蓄表明了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意思对即可)(3)内容上,强调“我”小时候对“成长”的认识是错误的。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内容2分,结构1分。意思对即可)(4)道理:必要的积蓄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好处: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意思对即可)(5)让知晓学习的人永远在成长,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意思对即可)
遗憾,也是一朵奇葩
①遗憾,词典上的解释是“不称心”“大可惋惜”。无论人还是事,若留下遗憾,似乎都会存有残缺,让人叹息不已。
②很多的悲剧都在展现遗憾:荆轲身负重任刺秦王,偏偏选人不当刺杀失败,遗憾!屈原忠心耿耿爱君国,偏偏遇上昏庸的楚怀王,遗憾!历史上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在人生的行进过程中遗憾似乎常常如影相随。
③既然如此,那么应该怎样对待遗憾呢?毋庸置疑,我们应该正视遗憾。
④正视遗憾,首先是坦然接受遗憾。如果人生皆有遗憾,人生必有遗憾,那么我们不如坦然接受它,不抱怨,不气馁,把它化作人生中的另外一道风景。韩愈接受了“朝奏夕贬”的遗憾,写出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绝句;柳宗元接受了贬谪永州闲置的遗憾,写出了不朽的“永州八记”……由此看来,遗憾,也是一朵奇葩;它,也能激发出生命的激情,让生命在逆境中焕发出新的精彩。
⑤正视遗憾,就要把遗憾作为人生的又一块磨砺石。遗憾,常常还不是轻描淡写的叹息,不是大可惋惜的摇头,遗憾可能是人生的一道坎,甚至是险象环生的断裂层。但是,只要正视遗憾,把遗憾作为又一块磨砺石,磨炼毅力,砥砺意志,那么,人生在遗憾这块磨砺石上将奏出荡气回肠的高亢之音。不是吗?越王勾践__被俘,遗憾,但他砥砺沉潜,最终“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音乐家贝多芬,正值创作的盛年,然而双耳失聪,遗憾,但他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了如《命运交响曲>等许多不朽作品。当人们还在用滚滚热泪对他们的种种遗憾扼腕长叹表达出自己的遗憾时,他们已经把遗憾当做展现生命进取的长空,翱翔搏击其中,创下一个个奇迹。
⑥正视遗憾,就是把遗憾定格为人生的一种经历。。人人都有理想,而理想的最大特色就是高于现实,也正因为如此,追求理想的人难免受挫,从而留下遗憾。但是,如果能笑对遗憾,那么,遗憾将定格为一种经历,留下为后人赞叹的美。李白欲求仕,但终生仕途不顾、屡遭排遣,是遗憾,然而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又曾让多少丈人墨客欣然折服;王勃求功名,但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是遗憾,然而他“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又让多少人怦然心动。所以,遗憾就是一种厚重的美,它正如一杯苦荼,虽然入口苦涩,却能于入咽时感受到它的香甜。
⑦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播种都能有收获,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追求都会绽开花朵,但正如朱光潜老先生所说:“倘若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既然如此,何必拒绝遗憾!因此,我们可以认定,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应该正视遗憾。
(有删改)
(1)本文围绕“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应该正视遗憾”这一中心论点设立了哪些分论点?(3分)
(2)请仿照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不得照抄原文中的事例。(3分)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⑥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1)①正视遗憾,首先是坦然接受遗憾。②正视遗憾,就要把遗憾作为人生的又一块磨砺石。③正视遗憾,就是把遗憾定格为人生的一种经历。
(2)示例:岳飞忠心报国驱鞑虏,偏偏遭到奸臣陷害,遗憾!(只要内容合理,句式一致即可)(3)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说知论智王蒙什么是智慧?是“知识多”吗?不。知识多,是浦博,是活字典,未必就是智慧。掉书袋的人,学贯中西、文通古今的人,是学问大家,但未必是最好的智者。仅仅有一种绝活,人们会称赞你心灵手巧,称呼你是能手巧匠,却不一定认为你很智慧。
今天,追求技巧、想走捷径成功的人越来越多。这又是“智慧”吗?不,最多是心眼多,是投机取巧,是机灵鬼。智慧要求远见,要求眼光,要求对于对象的整体性把握,要求不仅经得住一时一地一事的考验,而且经得住较为长期与全面的检查。智慧要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求有所不为,有所作为,要求学有新意,事有新意,言有新意.智慧,是指人的一种高级的、主要是知性方面的精神能力。“智”强调的是知识与胆识,是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估量、选择与决策。“慧”主要是悟性,是对于是非、正误、成败、得失等的迅速感受与理解掌控。
尽管智慧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一种能力,但能力不可能完全脱离品质与境界。我们说到远见、大局、明辩、敏锐与周全,说到选择与决策、承担与应变、淡定与冷静、正视与勇气,这都不是鼠目寸光、私心杂念、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蝇营狗苟、妒贤嫉能、夸张矫饰、胆小怕事、苟且偷安的人所能做得到的。相反,只有具有远大的目光与胸怀的人,具有谦逊兼听、从善如流的品德的人,具有求知好学、服膺真理的性格的人才能做得到。
在中国古人那里,不常用智慧这个词,而喜用“知”。儒家讲得更多的是“学”字,要人重视学习,重视切磋琢磨。老子讲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些意思都与我们今天讲的“大智若愚”相通。真正的大智是深藏的,是不那么张扬外露的。这也包含了警示人们不要耍小聪明、不要一心投机取巧、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意思。
大的智慧,不等于万事通,事事通。有些有大智慧的人,莱件小事上可能冒傻气。比如牛顿,为了便于家里一大一小两只猫出入,要求木匠在大门上凿出大小两个猫洞;因为着迷做实验,煮鸡蛋时却心不在焉地把怀表放进了锅里。
智慧是永无止境的。向往智慧、靠拢智慧、汲取智慧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在今天,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的时代,不论个体还是群体,没有足够的智慧,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就无法在竞争中取得成绩,更不要说胜利了。
怎么获得智慧?自然要汲取全世界的一切智慧成果,弘扬民族文化的益智精华,倾听时代高端与科学前沿的信息与呼唤。更重要的是,面对我们的生活实践,有所实验、有所创新、有所尝试、有所撷取、有所思索、有所发现、有所见解。智慧的依据是生活,是世界,是实践,而不仅仅是书本。
(节选自2011年1月21日<广州日报》)
(1)下列的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智”包含了“知”,但知识多学问大的人一定不能称为有智慧的人。
B."说知论智”中的“智”,不但涉及智力,还有“慧”这方面的悟性。
C.智慧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大小就可以决定智慧的高低。
D.在大门上开凿一大一小两洞以方便猫的进出,体现了牛顿极高的智慧。
(2)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①作者举老子的例子,其目的是什么?
②某官员最近在回应网友对政府的批评时认为:
“主人说公仆几句话,也是合情合理的。”这一回应得到网友的一致好评。如果用本文作者的观点,这位官员的智慧体现了哪些特质?
(1)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梳理,难度中等。A项对应第一段,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原文是“不一定”而不是“一定”;B项对应的是第三段,既强调了“智”,又强调了“慧”;C项对应的是第四段,前半句能找到对应句,后半句没有根据;D项对应的是第六段,表述的意思与原文相反。
(2)①说明大智慧是深藏不露的,警示人们不要耍小聪明(投机取巧)。
②a.具有远大的目光和胸怀;b.具有谦逊兼听、从善如流的品质。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白手起家,不能手无寸铁鲁先圣
①我们常常说,“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手无寸铁”。这里的“铁”,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资本和能耐,也可以说是你创业的本领。
②哈佛大学教授哈恩曼曾经这样说:即使你再赢弱、再贫穷、再普通,你仍然拥有别人羡慕的优势。对于梦想难成真的人来说,不是缺少才能,而是缺少对自己才能的发现,缺少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开发利用。
③美国人马克·吐温作为职业作家和演说家,在文学领域和演说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世界范围内受人尊敬的文学和演说大师。但是,在他选择文学和演说之前,他曾经试图成为一名商人。他先是投资开发打印机,花费了整整3年的时间,最后把千辛万苦借来的5万美元全部赔光了。他又发现出版商因为发行他的著作而赚了大钱。他很不服气,心想,我自己写了文章自己出版发行,所有的利润不都是自己的吗?为何不自己开一个出版公司呢?他于是又投资开了一家出版公司。但是,他不知道,写作与经商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他很快就因为债务陷入了困境,出版公司破产了,他也陷入了更大的债务危机当中。
④经过两次经商失败的打击,马克·吐温终于认识到自己经商的无能,他彻底断绝了经商的念头。痛定思痛,他发现自己没有找到自己的强项,自己有写作和演讲的才能,而自己却没有很好地使用。到全国巡回演讲,在演讲的间隙里埋头写作。很快,风趣幽默的马克·吐温声名大噪,成为全国知名的演说家,脍炙人口的作品也迅速走红。
⑤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马克·吐温开始经商的经历就是把宝贝放错了地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也许兴趣广泛,掌握多种技能,但是,在所有的长处中,总是有你的强项。成功者的原则是:去选择最能够使自己全力以赴的、最能够使自己的品格和长处得以充分发挥的职业。因为,唯有充分利用了自己的长处,才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增值;相反,你总是选择自己的短处,你的人生就只能贬值了。
⑥很显然,一个人的成功,来自于对自己优势的发现,来自于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专注和投入,来自于对自己事业的无怨无悔!而这些,正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人生之“铁”。
⑦当你发现培养了自己的手中之“铁”的时候,等待你去采摘的,都是人生甘甜的果实。
(选自《意林》2011年第5期)
(1)作者由“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手无寸铁”这一俗语说起,以“铁”喻____;接着用马克·吐温的事例及____________,阐释了一个成功者必备的人生之“铁”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5分)
(2)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举了马克·吐温投资开发打印机失败的事例之后,又举了他投资出版公司失败的事例,这看似多余,其实并非如此,为什么?(3分)
(3)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的感悟联想。(50字左右)(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立身处世的资本和能耐(或:创业的本领) 富兰克林的名言对自己优势的发现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专注和投入对自己事业的无怨无悔(2)因为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举马克·吐温第二次失败的例子是为了把论证引向深入。(或:举马克·吐温第一次失败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对于梦想难成真的人来说,不是缺少才能,而是缺少对自己才能的发现”的道理;而举他第二次失败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发现了自己优势后,还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专注和投入”才能成功的道理。二者论述的重点不同。或:举第一次失败的例子是为了论证想要成功先要善于发现优势的道理;举第二次失败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要充分发挥优势才能成功的道理。)(言之有理即可)(3)示例:①这句话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每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关键是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手中的“铁”,这样就会采摘到甜美的果实。②也许你没有运动的天赋,也许你缺乏艺术的才华,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不断培养你的优势,总有一天你会实现你心中的梦想。
(言之有理均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知识的责任罗家伦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它的前提是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怎样才算负责任呢?它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从这个标准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对思想负责任。
③担负学术责任,遥要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
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击扩充。在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做出发表的决定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正,也没有为别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以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有力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比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及其他行星都在它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__。后来布鲁诺继续研究,认可了这个思想,并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被处改极刑。伽利略继起,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扬光大了这种学说,却为此锒铛入狱。他们虽受尽困辱,但科学思想因他们的负责而熠熠生辉。
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为社会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一‘社会的良心”。他们要用负责的思想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何时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被尊崇为真正的知识分子。
他的“胸中十万甲兵”,也是由此而来的。
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知识分子?让我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负起知识的责任来,克服困难,振兴民族。
(节选自《历史的先见——罗家伦艺术随笔》,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把握文章结构并填空。(2分)
建立负责任的思想知识的责{ ⑴ ___________________(2)社会责任互相勉励,振兴民族
(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①第②节加点的“负责任”在文中指什么?(2分)
②第③节举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三个人的例子,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4)罗家伦先生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下列材料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面对__的官场,陶渊明拂袖而去,在田园“著文章自娱”,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B.面对国势倾颓,文天祥苦苦支撑,领兵报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光耀青史。
C.面对麻木的国民,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在茫茫的黑夜中呐喊,激励爱国者不断前行。
D.面对__统治,闻一多拍案而起,大声地“说了个痛快”,来唤醒民众追求民主。
(1)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知识的责任(2)①学术责任②对这种思想去负责(3)①搜集事实根据,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
②不能,三个例子有层进关系,与上文“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一一对应。
(3)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之间关系的认知能力,难度较小。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明白罗家伦先生的观点——“知识分子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的含意。这一观点的意思就是要求知识分子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积极人世,成为时代的先锋。由此看来,不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项。因为陶渊明面对官场的__,“ 拂袖而去”固然潇洒,但是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