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22分)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 同。这千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样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膏。”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的,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样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样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们继续起来__。
另—·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俄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敌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于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
还有一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__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__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回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铡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不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田难,奋勇前进!
9、阅读课文,找出中心论点。2分
10、下句划线的词,并对全句作出明确的解释(翻译): 6分
“富贵不能淫,贫残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淫:
移:
屈:
11、文中哪些具体事例?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精神?6分
12、主要以事实作论据,引述的事例,都用了叙述、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但又有所不同,有的先叙后议,有的夹叙夹议。请你说出这三个事例中叙议是怎样结合的?3分
13、下边的词语。4分
(1).大声疾呼
(2).拍案而起
(3).嗟来之食
(4).留取丹心照汗青
14、是对孟子的三句话的译文,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句后的括号里打“√”3分
①.富贵不能淫
A.富贵了不能骄纵。( )
B.富贵了不能因之而知施淫威。( )
C.富贵了不能迷惑。( )
②.贫贱不能移
A.贫贱不能四处流浪。( )
B.贫贱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 )
C.贫贱不能使他迁移它乡。( )
③.威武不能屈
A.威武的人是不会屈服的。( )
B.不因为自己威武而使别人觉得懦弱。( )
C.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
9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10迷惑。移:改变志向。屈:屈服。孟子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不为金钱、地位所迷惑,不因贫穷低贱而改变志向,在权势、压力面前不屈服,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
11 举了三个具体事例。
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事例集中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英雄气概。
中国古代一个不食嗟来之食的穷人的事例表现了中国人“贫贱不能移”的骨气。
英勇的民主战士闻一多的事例是“威武不能屈”的典范,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英雄气概。
12一个事例用的是夹叙夹议的手法。第二个事例用的是先叙后议,以议为主的写法。第三个事例用的是先叙后议,以叙为主的写法。
13(1.大声呼唤,引起人们的注意。疾:急。
(2).拍着桌子站起来。案:桌子。
(3).表示带侮辱性的施舍。嗟jiē:感汉词。
(4).留取这颗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上放光芒。
14
①C ②B ③C
生活不能够夺去你们的理想
[法]史怀泽
①在生活中,我们应努力始终像青年人那样思想和感受的信念,像一个忠诚的顾问陪伴着我的生活道路。我本能地防止自己成为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成熟的人”。
②被应用于人的说法“成熟”,对我来说始终有些令人害怕。因为,在此我总是听到如此不和谐的词:贫乏、屈从和迟钝。通常,我们看到所谓人成熟的标志是顺从命运的理性化。人们逐步放弃年轻时珍视的思想和信念,以别人为榜样追求这种理性。他曾信赖真理的胜利,但现在不再信赖了。他曾努力追求正义,但现在不再追求了。他曾信赖善良和温和的力量,但现在不再信赖了。他曾能热情振奋,但现在不能了。为了能更好地经受生活的惊涛骇浪,他减轻了自己生命之舟的负担。他抛弃了被认为是多余的财富,但扔掉的实际上是饮用水和干粮。现在他轻松地航行,但却是一个受饥渴折磨的人。
③年轻时,我曾听到大人的谈话,有些说话深深地刺伤我的心灵。他们在回顾其青年时代的理想主义和热情时,只是把它看做似乎值得人们留恋的东西。同时,他们又认为放弃它是人对之无能为力的自然规律。
④从而我害怕有朝一日我也会这样令人忧伤地回顾自己。我决不屈服于这种悲剧性的理性化。我已经试图实行我在几乎是孩子气般的__中的誓言。
⑤成年人太喜欢在其可怜的境况中卖弄,以使青年人明白:总有一天,他们会把今天极为珍视的一切的绝大部分东西看做只是幻想。但是,深沉的生活体验对青年人说的则是另一番话。它恳请青年人在整个生命中要坚持鼓舞他们的思想,人在青年理想主义中觉察到真理,由此他拥有一笔无价之宝。
⑥我们每个人必须对此做好准备,生活要夺去我们对善和真的信仰以及对它们的热忱。但是,我们并不需要听它摆布。付诸实施的理想,通常为事实所扼杀,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想从一开始就应该屈服于事实,而只是我们的理想不够坚定。理想不够坚定的原因在于它在我们心中不纯粹,不坚定。
⑦理想的力量是摧毁不了的。一滴水没什么力量,但是如果它流到了岩石的裂缝里,并结成冰,就会裂开岩石;作为蒸汽,水能推动巨大的机器活塞;水就这样使蕴涵在其中的力量发挥作用。
⑧理想也是如此。理想是思想。只要它仍然只是被思考,蕴涵在其中的力量就不会起作用,即使它被怀着最大热忱和最坚定信念的人所思考。如果纯洁的人的本质与这种热情和信念结合起来,理想的力量才会发挥作用。我们应该达到的成熟,是我们不断磨砺自己,变得日益质朴、日益真诚、日益纯洁、日益平和、日益温柔、日益善良和日益富于同情感。这是我们应走的唯一的道路。通过这种方式,青年理想主义之铁锻炼成不会失落的生命理想主义之钢。
⑨从而,我们成年人传授给青年一代的生活知识,不应该是“现实将排除掉你们的理想”,而应该是“坚持你们的理想,生活不能够夺去你们的理想”。
⑩如果人都变成他们十四岁时的样子,那么世界的面貌,就会完全不同!
18.本文谈论的论题是 ▲ 。(2分)
19.本文的作者是针对一种什么样的似是而非的观点而发的议论?(3分)
▲
20.第⑦段作者是怎样论述“理想的力量是摧毁不了的”?(3分)
▲
21.下面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②段画线句中的“饮用水和干粮”比喻追求“正义”“真理”,对“善”“真”怀
有热忱的追求。
B.第⑧段连用了七个“日益”,提出了正确的“成熟”观,进而强调这是我们应走的
唯一的道路。
C.心中纯粹的人,才能坚守理想,纯粹的本质就是坚守真理、正义,顺应生活的变化,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D.第⑩段作者用假设的语气,展望了坚守自己理想的美好前景,从而号召人们保持
年轻时的理想主义。
18.(2分)人的理想
19.(3分)青年人一旦面对现实,成为“成熟的人”(1分),就应该抛弃青年时代的理想和追求(1分),以“顺从命运的理性化”(1分)。(意思相近即可)
20.(3分)通过比喻论证(1分),以水的两种不同形态的巨大力量(1分)形象地论述了理想的力量(1分)。
21.(3分)C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有删节)
①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已有的过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
②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做读者的。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③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秽。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才能读几页书,你就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当然,这种情形决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是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之后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快乐。遗憾的是,当今功利至上的教育体制正在无情地扼杀人性中这种最宝贵的特质。在这种情形下,我只能向有见识的教师和家长反复呼吁,请你们尽最大可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我还要提醒那些聪明的孩子,在达到一定的年龄之后,你们要善于向现行教育争自由,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教。
④第二,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世上书籍如__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遑论癖好。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的现状,我要特别强调,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须知时尚和文明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生活在事物的表面,貌似前卫,本质上却是一个野蛮人,唯有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⑤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⑥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
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10、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好书和人的品质有良性循环的关系。
B.青少年不宜读畅销书和时尚书。
C.功利至上的教育体制使一些青少年没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D.读书的意义在于领略阅读的快乐,在于享用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B
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的读者。
比喻的论证方法;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述了书籍之多,读书一定要慎重选择的道理。
①一个人能有成就,首先是因为他对那件事有兴趣。兴趣是什么呢?就是人追求完
美事物的一种本能。孩子对糖块有兴趣,老人对忆旧有兴趣。人们对休闲、娱乐、美食、华服有兴趣,更对学习、开拓、创造有兴趣。
②兴趣是人的天性,人要学会发现兴趣,保护兴趣,扩大兴趣。“天生我才必有用”,李白这句话是没有错的。兴趣是寂夜里飘着的萤火虫,常在你不经意时灵光一闪,有人及时捕捉到了自己的兴趣,有人却在兴趣敲门时木然无应,错过了机遇。歌德的父亲安排歌德学法律,他却对文学、科学有兴趣;伽利略的父亲安排伽利略学医学,他却对物理、天文有兴趣。每一届诺贝尔奖公布后,记者总要向得主提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从事这项研究?”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不为什么,就是因为对它感兴趣”。
③达尔文小时候对生物有兴趣。一次,他在野外看见一只未见过的甲虫,就用右手
捉住;又见一只,即用左手捉住。这时又发现第三只,情急之下他将一只放入口中,腾出手来去捉第三只。不想嘴里那只甲虫放出一种辛辣刺激的液体,他“哇”地一声,三只全跑了。可以看出,这时他的兴趣还是一种孩童式的天性。但是,由此出发,他后来毅然参加了贝格尔舰的环球考察,一走五年。每到一地,就采挖生物标本,托运回国。五年后,他定居伦敦郊外潜心研究这些资料,冷板凳一坐就是20年。1859终于出版了《物种起源》,创立了进化论。对于达尔文而言,是目标和毅力巩固和延伸了他的兴趣。可见,要取得成就,还得将它转化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
④要想有更大的成就,兴趣还得转化为一种责任,必得担大责,才能有大成。比如
许多文学少年,当初只是因语言优美、情节曲折而对文学产生兴趣。但真正要成为大作家,如鲁迅,则非得有为时代、为民众立言的责任心不可。至于说到社会活动家,更是要心忧天下,以身许国。兴趣只有在注入了毅力和责任之后才算成熟,才能抗风雨,破逆境,到达胜利的彼岸。
⑤总之,兴趣是成就人生的一粒种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先得找见自己的兴趣是瓜还是豆。只要我们像达尔文、鲁迅一样,一开始就认定要收获硕果,栉风沐雨几十年,就一定能享受到秋收的喜悦。
(有删改)
2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A. 兴趣是人追求完美事物的一种本能。
B. 人要学会发现兴趣、保护兴趣、扩大兴趣。
C. 要取得成就,还得将它转化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
D. 一个人要有兴趣、有毅力、有责任才能取得成就。
25. 下面这段文字能补充证明文中哪一段的观点?请具体阐明理由。(4分)
托尔斯泰从二十多岁起就开始开始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他的创作不仅反映
了他个人思想的矛盾,更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揭露了俄国社会的__和政
府官吏的腐败。列宁称赞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后人称之为“天才艺术家”。
答:
26.结合达尔文的事例,说说第⑤段加点的短语“种瓜得瓜”具体指什么。(2分)
答:
24.答案:D
25.示例:第④段。“托尔斯泰将自己的创作兴趣转化为一种社会责任,并终有大成”的事例,补充证明了该段“要想有更大的成就,兴趣还得转化为一种责任”的观点。
26. 示例:达尔文从小对生物有兴趣最终出版了《物种起源》,创立了进化论
向最讨厌的人学习
胡赳赳
①强大者必有“讨厌”之处。反过来说,令人讨厌之人必有其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
②人的身上有两条虫:一条是可怜虫,一条是讨厌虫。可怜虫发作的时候,必会对他人产生怜悯和同情,讨厌虫发作的时候,必会对人、对事产生反感和不喜欢。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普遍应激反应是同情弱者、讨厌强者。心理学家说:“当我们讨厌某人时,往往因为对方身上拥有和我们相同的缺点。”当对方将我们的缺点暴露出来,我们就会将讨厌他的情绪表露出来。另外,强大者往往因强大而“获罪”,正如美国哲人爱默生说:“所有的英雄最后都令人讨厌。”当最讨厌的对象能胜任的工作让我们难以企及时,我们也会将讨厌他的情绪表露出来。这就是产生讨厌情绪的秘密。
③讨厌是一种感性的说法,如果我们理性地看待,就会发现,几乎最讨厌的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之处。
④如果我们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最讨厌的人在其中只占少数。他们的存在能够让我们看清楚自己的不足,让我们从讨厌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这是处人待事最好的方法。
⑤在异己和类己之间,异己容易成为最令自己讨厌的人。无论国家、城市还是个人,观念的不同很容易造成分歧、谩骂与讨厌。如何对待异己,是宽容、借鉴、欣赏、接纳,还是怀有偏见?这绝不是成功学的选择,而是一种心智成熟的表现。前者容易让人成为虚心好学、睿智开朗的成功者,而后者则容易让人成为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失败者。
⑥怎样向最讨厌的人学习呢?
⑦苏东坡曾问佛印禅师:“你看你像谁?”佛印说:“像佛。”苏东坡讥笑:“我看你像一堆牛粪。”佛印不语。苏东坡回家说给苏小妹听,苏小妹说:“哥哥,你输了,你看别人是什么,你自己就是什么,你的看法是内心的投射。”苏东坡非常惭愧,他收起狂傲之心,变得虚心、宽容,接纳他人,最终不仅与佛印引为知己,还成为宋代最豪迈旷达的诗人。
⑧麦客卢汉坦承,他曾受到讨厌情绪的困扰:“有许多年,我对一切新环境都抱着极端的道德判断的态度。我讨厌机器,厌恶城市,把工业革命与原罪画上等号,把大众传媒与堕落画上等号。简言之,我几乎拒斥现代生活的一切。”后来,他将这种负面情绪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动力,开始研究20世纪杰出的艺术家,发现艺术创作是普通经验的回放——从垃圾到宝贝的过程,最终成为传播学巨擘。
⑨尼采这样说:“如果我们不能胜任善,善就令我们讨厌。”同样,如果我们不能胜任学习,学习也会令我们讨厌。最讨厌的人能胜任的恰恰是我们所不能胜任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学习他。因此可以这样说:“当你变成你所讨厌的人时,你就成功了。”
⑩没有人可以取悦所有的人,最讨厌的人也是相对的概念。记住一句有用的话:“请你最讨厌的人一起吃饭,而不是请你最喜欢的人。”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18.请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仔细阅读第④、⑤段,分点概括向“最讨厌的人学习”的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⑦、⑧两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②段“这就是产生讨厌情绪的秘密”一句中,“这”指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这篇短文给你的启示。(4分)
18.(3分)我们要向最讨厌的人学习。
19.(4分)(1)向最讨厌的人学习,能够让我们看清楚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把讨厌他们的情绪转化为向他们学习的动力(2分)。 (2)向最讨厌的人学习是一种心智成熟的表现,学习他们容易让我们成为虚心好学、睿智开朗的成功者(2分)。
20.(5分)举例论证(1分)。举出苏东坡的例子,论证向最讨厌的人学习的方法一是“虚心、宽容、接纳他人”(2分)。举出麦客卢汉的例子,论证向最讨厌的人学习的方法二是“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学习动力”(2分)。
21.(4分)当对方将我们的缺点暴露出来,我们就会将讨厌他的情绪表露出来。当最讨厌的对象能胜任的工作让我们难以企及时,我们也会将讨厌他的情绪表露出来。
22.(4分)开放性问题。抓住自己在生活中要积极向对手(或最讨厌的人)学习,才能使自己走向成功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书奴”还是“书主”》,完成第21-23题。(共7分)
“书奴”还是“书主” 赵占豪
①书,人人皆读,然而未必人人会读。史学家顾颉刚述及自己读书治学的经历时曾有这样的表述:以前他非常喜好读书,但这种喜好只是被动的,只知道局限在书里边。后来他有了这样一个觉悟,书籍里的东西可以由个人的意志主宰,书籍中的材料可以为个人所用,把书籍当作一种参考而不是作为准绳。
②这真是智者之见。顾颉刚悟出的这种读书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书主”而不能当“书奴”。
③中华民族自古尚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籍在人们头脑中被神圣化了。贩夫走卒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读书人则固守经说,点划句读不敢有丝毫改变,否则便是“非圣无法”。这真是大谬不然!殊不知,在这种不以我为主、被书籍牵着鼻子走的方法指引下,皓首穷经最终只不过成了一只“有脚书橱”。这样读书,读得越多越糊涂。
④高明的人是绝不肯被书籍牵着走的。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他对书籍的态度:对书籍要大胆质疑,与其对书籍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则不如束书不观。这就是善读书者,读书时以我为主,而不是本末倒置。
⑤读书时以我为主,古今学有所成者几乎莫不如此。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__对此是终生恪守不易的。我们看他读过的书,无论是“二十四史”还是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勾抹点划,不少地方还加上或长或短的旁注眉批。书籍经过这样一番“涂抹”批注,达到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目的,自然为其所用。苏东坡少时读《汉书》,有自己的方法:每读一遍,先立一个主题,如军事、政治、经济、艺文等等,读时关注这方面材料。几遍过后,《汉书》才算彻底读完。 ,这真正是以我为主来读书。
⑥由此开来,善读书者都是坚决做“书主”而绝不沦为“书奴”的。(原文有删改)
21. 从文章转述顾颉刚的话来看,“书奴”是指 ,“书主”是指 。(2分)
22.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
23. 请在第⑤段画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苏轼的例子与“读书时以我为主”之间的联系。(2分)
答:
21.(2分)答案示例:“书奴”是指局限在书里面,被动读书,把书作为准绳的人。“书主”是指用个人意志主宰书籍,利用书籍,把书籍当作参考的人。(评分说明:每空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22.(3分)答案示例:首先借用古人的话表明书籍在人们头脑中被神圣化了,然后列举贩夫走卒和读书人的例子加以证明,最后指出这样读书的危害。(评分说明:每个要点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完全照抄原文不得分)
23.(2分)经过这样一番分类、整合,达到了把书籍读懂、读通的目的,书籍就可以为我所用。(评分说明:“方法”和“目的”各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珍惜弱点
①人皆有弱点,但弱点不同于缺点。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若说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那么弱点不仅与生俱来,还要伴人一生。
②事物本身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据说海南岛的柏油路面很抗热,零上40摄氏度以上也不熔化;哈尔滨的柏油路面能抗寒,零下30摄氏度不会裂开。反过来说,海南岛的柏油路最不抗寒}哈尔滨的柏油路最禁不得热。这个事例说明什么呢?事物某方面愈强,它的反方向愈弱。
③同样,事物的莱方面愈弱,它的反方面愈强。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谁都知道,一生太谨小慎微了,当年大将魏延曾提出偷袭长安的奇计,但被诸葛亮所否,致使魏延至死都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大失误。然而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摆空城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敢 ① (悍然毅然 贸然)进城,是诸葛亮凭借一生用兵谨慎的“弱点”赢得了这步险棋。可以这么说,弱点也是强点,所以弱点也需珍惜。
④任何一个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会成为强中强。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祟祟,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牛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兵法上说“置于死地而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鼠的家族绝对数量超过人的数量。
⑤世界万物无绝对的强点和弱点。弱点于人不是什么赘疣,生出来便是人的累赘。因为弱点在任何一个物种中,犹如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根本谁也离不开谁。性格急躁失之鲁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的人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
世界上没有谁会有一个绝对的优势,也没有谁一点儿优势也没有,基于这一点我们任何人不须自卑,更不用自暴自弃。
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进而利用自己的弱点,学业上事业上都能进取。譬如大画家黄宾虹,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然而他凭借感觉绘画,反而开创另一境界,成一大家。
⑦珍惜弱点是人生的不气馁,是完善人格的进取,是在弱音上奏出强音的大手笔。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可弱点一旦被他人利用便不是吉兆了。像吕布好色的弱点被人掌握,一个美女貂蝉便让他如木偶般任人摆布,最后英雄身首异地。珍惜自己的弱点,别让他人利用弱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存的保护色,是 ② (抱憾 缺憾 遗憾)之中的聪明。
(1)请为文中①、②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认为,缺点与弱点有两点不同,一是___ _;二是________。(4分)
(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4)第⑦段中“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这句话该如何理解?(3分)
(5)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珍惜弱点。(4分)
(1)贸然;缺憾(2)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弱点与生俱来,还要伴人一生(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证明了事物的某方面愈弱,它的反方向愈强(弱点也是强点)。
(4)利用自己的弱点能填补自身的不足;能把弱点变成强点。
(5)正视自己的弱点;利用自己的弱点;避免自己的弱点被别人利用。
①这无疑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今天的一份《纽约时代》比17世纪一个普通英国人一生经历的还多;可用的资讯平均每4年就增加一倍;各种资料、信息、画面正排山倒海般涌现,人们已经被迫经年累月沉浸其中。我们每天被动地接受着各种加码的信息,在自以为更加自由的同时,却更加被塑造。资讯改变着我们的认识,甚至让我们迷失了自我。
②我们总读不完堆积如山的书刊,我们总对一些新事物一知半解:我们刚刚才明白了“量子力学”,又被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搞得一头雾水;别人早已在电子商务领域干得热火朝天,我们还在用传统的商业手法苦苦挣扎……为了在同行业间生存,甚至在社会中立足,我们被迫追赶每分钟都在膨胀的知识,但我们的脚步总追不上周遭的变化。
③在浩瀚的资讯面前我们感到极度的恐慌和精神焦虑,我们感到了人的渺小和无力,害怕在如潮的资讯中灭顶,害怕被这个多变的时代所遗弃。
④我们需要跳出资讯的泥潭。
⑤资讯时代是为能运用资讯的人而预备的。
那些把一切资料的碎片都当做资讯的人不可能正确地运用资讯;那些把一切有用和无用的东西都往脑袋里塞的人也不可能成功运用资讯。只有对你真正有意义的资料才称得上资讯,其他的都是垃圾,只会让你更加无知。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超载健忘症”,听完一场毫无意义的演讲,我们不仅没有记住一个字,反而连车停在什么地方都忘了。
⑥我们摄取新的资讯,是为了将其组合到旧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去,获得更佳的结构,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甚至全面否定对自我的认识。
⑦何况资讯充斥着陷阱,有的是资讯制造者带来的麻烦,更多的则是在传播通路中的异化,面对扑面而来的种种资讯,如果不加分析、理解、取舍而“照单全收”,必将造成资讯对你的严重伤害。
⑧富兰克林说:一个饱读诗书的蠢材往往比一个无知的蠢材更蠢。
⑨我们完全可以从资讯焦虑中解放出来,将其还原到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正确的生活经验以及完全沟通的“常识”层次,以“自己的方式”
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我们没有必要附庸风雅,也没有必要吹毛求疵。
⑩在资讯的大海里,如果你想做海绵,企图吸干所有的海水,无异于痴人说梦;不如做快乐的游鱼好了,自由地吞吐海水,汲取所需,摒弃所废。
⑩让资讯为我所用,而不是自己被资讯所左右,才能从资讯,焦虑中 彻底解放。
(1)本文所说明的道理,作者分别用了两个中心句加以概括,这两个中心句是:(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文章开头三段的主要内容,说说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3)仿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在省略号处续写一个句子。(3分)
(4)第五段举“超载健忘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4分)
(5)请结合下则材料给你的启示来探究上文关于“资讯爆炸”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4分)
材料链接:
基因研究的成果将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它可以控制 疾病,置换器官,延缓衰老。如果掌握了人类的全部基因密码,从理论上可使人活到1200岁,而且可以设计出新人类。可是真到了那一天,地球能承受吗?倘有人滥用基因技术,争相设计“超人…‘怪人”,该怎样对待?科技是把双刃剑,基因技术的突破,也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沉重的伦理难题与心理难题。
(1)①我们需要跳出资讯的泥潭;②让资讯为我所用,而不是自己被资讯所左右,才能从资讯焦虑中彻底解放。
(2)资讯爆炸使人们感到恐慌和焦虑。作用:引出中心论点,同时也在证明论点(大量的事实也在说明应跳出资讯的泥潭的道理)。
(3)示例:去年买的数码相机使用得还不熟练,今年它便成了落后的款式;别人已纷纷考驾照了,我却分不清宝马与奔驰……(4)说明滥取资讯的严重后果(危害)。
(5)开放题,不设标准答案。应扣住“科技是把双刃剑”这一中心,辩证地看待“资讯爆炸”这一现实。
奋斗的另一面最后一课。
社会心理学教授在讲台上告诉他的学生们:
“奋斗通常是指一种强硬的人生态度,主张不屈不挠地,勇往直前。但事实上,人面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更极其渺小的,因此,不要因为年轻的激情而被‘奋斗’这个词误导。”
学生们很惊奇,这样的话竟然由敬爱的导师讲出来,活像某个小品中的场景。教授显然看懂了台下的情绪,笑呵呵地说:“在我看来,奋斗包含两个层面——积极斗争和消极适应。请大家随我走一趟。”
数十号人来到教授家门前的草坪上,教授指着一棵老槐树说:“这里有一窝蚂蚁,与我相伴多年。”学生们凑上前观看:树缝里有小洞,小蚂蚁们东奔西跑,进进出出,很热闹。教授说:“近些日子,我常常想办法堵截它们,但未能取胜。”学生们发现,树周围的缝、小洞大多被泥巴、木楔给封住了。“可它们总是能从别处找到出路。”教授说,“我甚至动用樟脑丸、胶水,但是,它们都成功地躲过了劫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它们唯一的进出口在树顶,这是很不方便的;而一周后,我发现它们重新在树腰的空虚处开辟了一个新洞口。”
学生们表示钦佩。教授说:“蚂蚁们的生存环境不比你们广阔,它们的奋斗舞台实在很狭窄,更重要的是,它们深深理解自己的力量。
因此,它们没有与我这个‘命运之神’对抗,而是忍让与适应。当它们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洞口被堵死这一事实时,它们就很快地适应了。
而自然界中那些善于拼搏、厮杀的猛兽,如狮子、老虎、熊,目前的生存境况大多岌岌可危,因为它们与蚂蚁相比,似乎不太懂得奋斗的另一层力量——适应。”
教授说:“适应环境本身就是奋斗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此基础上开辟战场去对抗,生活才有胜算的光明。好了,祝你们奋斗成功。”
(1)阅读全文,认真想想“奋斗的另一面”指的是什么?(4分)
(2)研读文中的画线句,想想教授说这句话起什么作用?(4分)
(3)有人说,任何时候都应该积极抗争,不应该屈服退让。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谈谈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活中有人正是因为读懂了“奋斗的另一面”的含义,才成就了一番事业,请你列举两个事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指的是“消极适应”(或:适应环境也是奋斗的组成部分)。
(2)教授是以狮子、老虎、熊等猛兽为例,从反面举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这样更具说服力,论证效果更佳。(或:狮子、老虎、熊等猛兽善于拼搏、厮杀而不会适应环境,从而导致生存境况岌岌可危。
教授通过这一事实告诉学生要学会适应环境。这是从反面举例,能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3)示例:①同意。因为人生在世,既会有鲜花和掌声,也会有荆棘和坎坷。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②不同意。因为人生在世,总会遇到不同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挫折和不顺,我们不应盲目抗争,可在暂时的退让和消极适应中理性思考,积蓄力量,寻找机会再去拼搏,从而成为命运的主宰者。
(本题没有唯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4)示例:①司马迁忍受“官刑”的耻辱,在狱中潜心创作了“史家之绝唱”《史记》。②越王勾践屈做“阶下囚”,卧薪尝胆,最终消灭了吴国。
厚道①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②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
③“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中国叫做“厚道”。
④厚道不是方法,虽然可以当方法训练自己。
它是人的本性。厚道之于人,是在什么也没做之中做了很大的事情,契诃夫称之为“教养”。
⑤如果美德分为显性和隐性,厚道具有隐性特征。
⑥厚道不是愚钝,尽管很多时候像愚钝。所谓“贵人话语迟”,迟在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沉着,君子讷于言。尤其在别人蒙羞之际,“迟”的评价保全了别人的面子。真正的愚钝是不明曲直,而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以宽容给别人一个补救的机会。
⑦厚道者能沉得住气。厚道不一定得到厚道的回报,但厚道之为厚道就在于不图回报,随他去。急功近利的人远离厚道。
③在人际交往上,厚道是基石。它并非一时一事的犀利,是别人经过回味的赞赏。处世本无方法,也总有一些高明超越方法,那就是品格。品格可以发光,方法只是工具。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⑨厚道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
⑩厚道是有主张。和稀泥、做好人,是乖巧之表现,与“厚”无关。无准则、无界限,是糊涂之表现,与“道”无关。厚道的人有可能倔强,也可能不入俗境,宁可憨,而不巧。
⑩厚,是长麦子的土壤之厚,墙体挡风之厚。厚德而后栽物,做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然得道。
(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论点。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①~③段的作用。
(3)阅读④⑥⑧段,完成下面表格。
段落 | 关键句 |
④ | 厚道是人的本性。 |
⑥ | |
⑧ |
(4)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1)做人要厚道。
(2)通过名人名言和俗语引出论题。
(3)⑥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⑧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4)运用对比论证,把两种现象进行对比,是非分明,让读者对厚道有更透彻的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