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4.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5.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6.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7.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

题库:教案备课库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0-12-31 01:40:50 免费下载:《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达标试题卷及答案》Word试卷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4.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5.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6.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7.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

本题关键词:传统教育论,传统教育学,传统教育理论,传统教育学派,传统德育,健康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目的层次,教育直接目的,传统因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