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选段,完成11—15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__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1.从本文对论点的处理方式来看,本文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作者在文中要批驳的错误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要树立的正确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
12.为了论证作者正确的观点,作者运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13.“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14.揣摩第一段话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15.通过阅读,请你理解“中国的脊梁”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答案:举例论证
答案:“状元宰相”指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御用文人;“地底下”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__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答案: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答案:为民族的振兴、民族的解放作出贡献的社会中坚力量。
将兴趣进行到底(14分)
2010年,台湾魔术大家刘谦亮技央视春晚,再度倾倒了全国的电视观众,掀起一阵魔术热。7岁那年超市的一次偶遇,让刘谦对魔术产生了兴趣,魔术的神奇魅力深深吸引了他。他着了迷,日思夜想,反复琢磨,“魔技”不断提高。12岁那年,刘谦获“台湾儿童魔术大赛”一等奖。从此,他领悟到“只要努力做一件事情,就会有回报”。终于,在兴趣的引领下,执著的刘谦,年纪轻轻就成了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魔术师之一
兴趣是刘谦的成功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刘谦成功的关键!
兴趣是引导一个人成功的巨大力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我们的教师、家长是深谙此理的。因此,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可是,在现实中,人们的着眼点却只放在了“激发”孩子的兴趣上,把“兴趣”当成引起孩子有意注意的手段。心理学上讲,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也就是说,兴趣不仅是一种有意注意,更是一种探究事物奥秘、催人奋进的力量。它需要外界的刺激,更重要的是源自内心的强烈需求。如果只看到兴趣的“外在吸引”,而忽视了其“内在需求”,那只能使孩子的兴趣浅尝辄止,不能持久,也无助于敦促孩子的学习与进步,更无法引领孩子走向成功。
兴趣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入场券,而是承载孩子事业远行的飞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孩子兴趣的激发,而要注重挖掘孩子兴趣的内在需求,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要培养孩子持久的兴趣,就要找准孩子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帮他们点燃兴趣之火。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逼趣”。为了考试加分,强迫孩子去学钢琴,学奥数,学舞蹈……把兴趣强加给孩子,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二是“杀趣”。比如,无论孩子对足球多么热爱,也不论孩子有没有足球天才,只要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一律统统封杀,不允许孩子涉“足”。这种做法很可能就把中国的“马拉多纳”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过:“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教育的要义就是要探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给孩子的兴趣发展提供广袤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让兴趣引领孩子前行,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13. 本文的开头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兴趣不仅是们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我们事业远行的飞船。”句中加点的“入场券”、“飞船”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4分)
入场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运用引用论证,是本文一大特点,请举出两例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说“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请认真探究这句话的深刻含意,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50字左右)(3分)
15. 举了刘谦在兴趣的引领下,执着追求,年纪轻轻就成了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魔术师之一的事例,引出了中心论点——兴趣是成功起点,我们要将兴趣进行到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6、入场券:对学习的“外在吸引”,即产生兴趣,开始认真学习;
飞船:对学习持续不断的“内在需求”,产生持久的动力。
17、例如引用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斯的名言:“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国教育家蔡元培的名言:“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的”的观点。
引用爱因斯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兴趣是引导一个人成功的巨大力量”的观点。
18、 例举生活、学习方面的例子,紧扣兴趣与动力方面的关系,体现持久兴趣的重要性。例如我们要不断进步,就必须有持久的学习兴趣。过去,我对语文学习忽冷忽热,影响效果。要取得进步,就应当调动学习积极性,长期学习。
有书赶紧读
黄以华
①曾有报纸说,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说其“不能等”,是因为它是用特制墨水印刷,再用塑料袋密封。拆封后2至4个月,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后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不着一墨的笔记本。出版商以此提醒读者:有书赶紧读!看了这个消息,我从心底敬佩出版商的良苦用心,也由此想到更多。
②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只有借别人的书,有了还书期限的限制,有了外在的压力,才会有动力去读完一本书。如果是自己的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没有了压力,人便会变得懒散,读书也永远成了一个计划。由此想到出版“不能等”的书,仿佛也是给读者立了一个还书的期限,有点儿与“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相通了。
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以此来劝诫人们读书要趁早,读书不能等,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④但是,在我看来,“不能等”的书也许还有更多含义。在现代生活中,一些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对读书失去兴趣。在他们眼里,读书或许只是升官发财、改变命运的敲门砖,一旦功成名就,敲门砖就该扔掉了。还有的人浮光掠影,只是满足于在网上浅阅读,搜集奇闻逸事,不愿意也静不下心来,实实在在读本书。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不能等”的书,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善意的规劝:读书拖不得,好东西是不等人的,要是不及时抓住,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
⑤如果阿根廷这家出版商策划图书时有这种用意,那简直有种与读者心理博弈的味道了。尽管如此,这种良苦用心只可理解,却不值得效仿。毕竟图书是传承文明的工具,大家都去出版“不能等”的图书,这个工具就有可能丢失,如果是这样,损失就太大了。
⑥与“不能等”的图书相关,我想到更为多样的一些方式,比如《人民日报》曾介绍过河南固始县采取定期个人述学、群众评学和组织考学的方法,解决干部不爱学、不真学和不善学的问题——形式虽有不同,用意却有相通之处,都在劝人向学,劝人读书。只是外因毕竟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想真正读点书,学点知识,关键还在于人自身。思想问题解决了,时间便像海绵里的水,挤也挤不尽。
⑦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都抓紧时间读书。
(选文有删改)
13.选文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4.文章开头从“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的故事写起,有什么好处?(3分)
15.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文末提到“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请你结合选文谈谈应该怎样做?(3分)
13. 有书赶紧读 (2分)
14.(1)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有书赶紧读。(2)作为(充当)本文的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每点1分,共3分)
15.道理论证(1分) 作用:论证了有力地论证读书要趁早,读书不能等,从而有力论述了“有书赶紧读”这一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2分) 共3分。
16.能围绕抓紧时间读书和读书的重要性等方面来谈,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得满分。(3分)
小的决定大的(16分)
①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个是经国大计,却为任何一个当当政者所不能忽视。一场疯牛,几乎颠覆了英伦三岛。
②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以大开大合的情节见长,但感人肺腑,让人记下的却是“石卵化猴”、“桃园结义”,以及“玉在匣中”,“钗在奁内”这些生动的细节。
③几乎所有动植物繁衍的种子,都是核儿,很小很小的。风可以刮着走,鸟儿可以用嘴衔,被人不经心就可以忽略甚至丢弃的,却负载着生物自然的最伟大传承。
④任何庞然大物,都不能忽略小,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
⑤近代尽人皆知的重大发明、发现,从苹果落地发现地心引力,到开水冒气引发的蒸汽机的利用,无不是由偶发思端的小事影响整个世界的。
⑥一位生活在硅谷世界的人告诉我,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是从最初集成电路只包含几个几十个元器件,发展到一个小小硅片上可以制作出几十万个上百万个元件,形成微型电子电路的。正是这个微型电子电路,带来当今世界飓风般的各种生产方式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变化。
⑦可见,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
⑧张艺谋初入社会,在生活的最底层当弹棉花的辅助工。那时候仅仅为了调节生活,他买了台照相机,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台小小的照相机,后来竟在他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派上用场。从此,陕西少了一个苦力,中国多了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电影导演。
⑨美国的麦当劳,就是从吸引小孩,改变幼年的饮食入手,从小让你喜欢我这种快餐方式,然后到你上学长大,多少年,仍然光顾我。这是真正做不起眼的大买卖!
⑩由此观之,小事还能致走向。
1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中国至圣老子说的话,值得我铭记一生。
12想行千里吗?想成大树吗?那么,从脚下开始,从毫末做起。
(选自《经典阅读集萃》,有删改)
3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3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4分)
36.文章第11段引用的老子的话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4分)
37.文章第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4分)
[b2a228d4a7685e38.jpg]
帕瓦罗蒂的“椅子观”
陈鲁民
①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去世了,人们纷纷在怀念他,怀念他那响遏行云的歌声,也怀念他不懈奋斗的一生,我不由地想起了他的“椅子观”。
②帕瓦罗蒂生前在回顾自己走过的成功之路时说:“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兴趣广泛,有很多爱好和目标……父亲告诫我说:‘孩子,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就会掉到两把椅子之间的地上。在人生道路上,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
③“经过反复考虑,我选择了唱歌。于是,经过七年的不懈学习,终于第一次登台演出。又用了七年,才得以进入大都会歌剧院。而第三个七年结束时,我终于成了歌唱家。要问我成功的诀窍,那就是一句话:请你选定一把椅子。”
④“选定一把椅子”,就是要专心致志干好一件事。
⑤森林里有一种鼯鼠,能飞但飞不远,能爬树却爬不快,能挖洞只是挖不深,看着是一身本事,却都不大管用,很容易成为食肉动物的口中餐,吃亏就在于没把一门技术学精。同样道理,贪心的猎人要追向五个方向跑的兔子,也只能是一无所获。所以老百姓说“行行通不如一行精”“一招鲜,吃遍天”等。一个人业余爱好尽可广泛些,但干事业则一定要集中精力,心无旁骛,“选定一把椅子”,然后聚精会神干下去,做到“术业有专攻”。
⑥古往今来,凡有大成就大建树者,无不如此。李时珍选定的是采集中药治病救人的“椅子”,莱特兄弟选定的是造飞机这把“椅子”, ,他们都成功了。尽管一开始他们并不被人看好,尽管他们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可世界上哪有不付出代价就轻易成功的好事呢?
⑦当然,“选定一把椅子”,有个关键因素,就是“椅子”一定要选准选对。放眼望去,满世界都是“椅子”,花花绿绿,琳琅满目,但哪一把更适合你,却要认真思量,精心挑选。譬如帕瓦罗蒂,他从小就声带好、音域宽、乐感强,父亲和老师都认为他是唱歌的料,因而朝着这条路走下来,就比较容易成功。一旦选定“椅子”,就应该坚定不移地为坐稳坐好这把“椅子”而努力奋斗,像帕瓦罗蒂那样,用一个又一个七年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才有了《我的太阳》那样绕梁三日的金石之音。
⑧人生苦短,应当心无二用。当我们在欣赏帕瓦罗蒂留下的穿云裂石的美妙歌声时,也请记住他宝贵的人生经验——“选定一把椅子”。
15.帕瓦罗蒂的“椅子观”具体含义是 。(2分)
16.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7. 阅读第⑥段,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本段论据的一项是___________(2分)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2)在第⑥段横线上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2分)
15. 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干好一件事),就应该选准选对一个目标(1分),坚定不移地为之努力(1分)。(共2分)
16.举例论证,(1分)具体论述了没有没有集中精力、聚精会神会导致失败或者消极后果(1分),从反面(1分)强调了干事情的过程中专心致志的重要性(1分)。
17.(1)B (2分)
(2)略。如:巴尔扎克选定的是写小说这把“椅子”(2分)
历史,让我们看见
鲍鹏山
赵简子是春秋后期的牛人,据说孔子都对他望而生畏,止步黄河南岸,没敢去晋国。他考察儿子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此人的志趣和作风。
赵简子对儿子们说:“我把一个宝符藏在常山上,你们去找找吧。”儿子们骑上快马,上山寻找,一无所得。一个地位最低、婢女生的儿子叫毋恤的,最后回来,却告诉父亲:“宝符找到了。”赵简子说:“呈上来。”毋恤说:“我从常山上俯瞰山那边的代国,代国就是我们的囊中之宝啊!”赵简子毫不犹豫,废了原先的太子伯鲁,立毋恤为太子,这就是赵襄子。
赵襄子比乃父更加蛮横狠毒。
赵简子一死,还在服丧期的襄子,就亲亲热热请来代王及其僚属,进行友好访问。招待他们宴席时,赵襄子安排每人后面站着一个厨师伺候,厨师们用硕大的铜勺子为他们斟酒。当代王和僚属们带着对襄子的感激之情,仰脖子喝酒时,厨师们一起动手了:他们挥起铜勺子,猛击代王和僚属们的脑袋,代王及其僚属瞬间血肉横飞,陈尸灯影,代国整个精英阶层瞬间化为一具具血肉模糊的烂肉,杯盘与陈尸共狼藉,酒水与血肉同淋漓。
然后,赵襄子挥兵伐代,完全丧失精英阶层的代国一片混乱,毫无抵御之力,代国并入赵家版图。
这是历史的大叙事,为历史讲述者们津津乐道。
但是,打动我的,则是这大叙事中的一个小细节。
被赵襄子的铜勺子击碎脑袋的代王,还是赵襄子的姐夫——代王的夫人正是赵襄子的亲姐姐。弟弟开疆拓土了,姐姐则在一夜之间丧夫__。而且,弟弟不仅让姐姐夫死国灭,还陷她于不仁不义之境,姐姐面临的不仅是自身命运的悲惨,还有感情与道德上的两难:一边是相亲相爱琴瑟相谐的丈夫,一边是手足之情家族代表的兄弟;丈夫死了,麻木不仁,不为夫报仇,是无情;向弟弟复仇,损害娘家家族,是不义。
赵襄子倒没有这种纠结,他坦坦荡荡地派使者去接姐姐归国。
没有道德感的人,自然也没有来自道德的痛苦和纠结。
没有道德痛苦纠结的人,也就没有道德负担和道德顾忌。
没有道德负担和道德顾忌的人,常常就显得果断和有力量。
悲剧的是,这种果断和力量,往往又为俗人所赞美和崇拜,为众多历史讲述者所津津乐道啧啧称赞。
是的,恶在很多时候比善显得更有力量。
战国时代,就充斥着这种无道德甚至不道德的力量,它们强大到操纵了历史的进程。对这种力量的赞美和崇拜,鼓噪到淹没了人们的良知。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道德也有力量。这种力量往往在细节之处,在宏大叙事的疏忽之处,悄悄地影响着历史的进程,改变着历史的成色,决定着历史的性质,创造着历史的正面价值。我们就来看看下面这一历史大叙事下的小细节。
姐姐面对着弟弟派来的接她归国的使者,掩面悲泣。旷野上,姐姐与使者休息片刻。环顾破败的江山,兵燹过后的家园,姐姐悄悄拔出头上的簪子,在石头上悄悄地磨砺。
末了,她收泪站起,手握锋利的簪子,以令人猝不及防的动作,一下子扎进自己的喉咙。不及阻拦,完全不及阻拦,那位使者,呆立一旁。
深为这人间悲剧所震惊,目睹这世间的冷酷,对人性、对人间深感绝望的使者,在姐姐的尸首旁默立良久,最后,拔剑自刎,跌倒在她的身旁。
代人哀怜代王夫人的不幸,把她自杀的地方称之为“磨笄之山”。
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记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知道司马迁为什么伟大了吧?
一个史学家,一个历史的书记员,他不仅看到了历史上那位叱咤风云永垂史册的弟弟,他还看到了那位柔弱的跌倒荒野埋没荒草的姐姐。他不仅听到了弟弟的金戈铁马之声,他还听到了姐姐悄悄的饮泣之声。
这是一位让我们所有人心痛的姐姐。
在一帮大人物为权为利斗得你死我活时,一个弱小的女人,纠缠在仁、义之间,不能自解,只好为之自尽;一个不知名的使者,为这样的一个女人感动,不能自释,又随之自尽。读史至此,只有一声浩叹!
读历史,不能总是关注那些所谓的宏大叙事。宏大叙事往往就是历史强权,就是一种野蛮。它往往以历史必然性或历史趋势的名义,抹去无数小人物的鲜血眼泪,遮蔽他们的悲欢离合!透过历史天空中遮天蔽日攻城掠地的刀枪剑戟,让我们能看见那根细小的闪着凄光的簪子。透过历史长河中熙熙攘攘争权夺利的帝王将相,让我们能看见这位柔弱的悄悄泣血的姐姐。 血沃中原肥劲草,我们的历史原野从来不缺少鲜血,但,我们要珍重的,是——这位姐姐的血。
这位姐姐的血,这位不知名的使者的血,是一个民族最干净的血,最高贵的血!这样的血,才是吾民族血脉之中的铁,骨骼之中的钙!这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光荣,最后的力量。
一部历史,你可以欣赏铁血的历史,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部泣血的历史。
五千年,有帝王将相的伟大事业,有他们留下的宏伟的王陵和宫殿,但是,如果我们的良知还醒着,那就能在深夜听见——还有孟姜女这样的妻,代王夫人这样的姐,在荒野,在草声细细中,低低地泣诉。
14.阅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填下下面的表格:(4分)
人物 | 主要事件 | 人物性格 |
赵简子 | 考查儿子 重立太子 | 贪婪果断 |
赵襄子 | ___①____伐代成功 | _____②____ |
代王夫人 | 旷野悲泣 ___③____ | ____④_____ |
使者 | 目睹惨剧 拔剑自刎 | 重情重义 |
15.请结合全文,分析划线的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1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下面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这样的血,才是吾民族血脉之中的铁,骨骼之中的钙!
14.①谋杀代王②狠毒无耻③磨簪自尽④善良仁义(每空1分,注意格式,意思对即可) 15.答案示例:(1)从结构上看,承上启下,上承赵襄子谋杀代王,挥军伐代并获得成功的“历史大叙事”,下启代王夫人与使者愤然自尽的“小细节”;(“上承”和“下启”的具体内容各1分)(2)从内容上看,这句话写出了在历史强权的“恶”的笼罩下,“善”的力量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对照中中彰显出来,激荡人心,将良知传递到一代代人心里。(1分,意思对即可,语言通顺流畅1分) 16.答案示例:“这样的血”指的是“在一帮大人物为权为利斗得你死我活时,一个弱小的女人,纠缠在仁、义之间,不能自解,只好为之自尽;一个不知名的使者,为这样的一个女人感动,不能自释,又随之自尽”的血,是正义、良知的象征;“吾民族血脉之中的铁”“骨骼之中的钙”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民族精神的精髓;这种善良、正直、仁义的品格,正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所在。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品格的赞叹之情。(“这样的血”表面和内在含义各1分;比喻手法1分,喻体1分;作者情感1分;语言1分)
①古时候,有个富人要出远门。出发前,他叫来三个仆人,分别给了他们500两白银,让他们自行支配。富人走后,其中两个人用这些钱进行投资经营,第三个人却把白银保存起来。后来,富人成了皇帝。他找来三个仆人,询问500两白银的支配情况。第一个仆人在原有基础上又挣了500两白银。皇帝说:“做得好!你已证明了自己的才能,我任命你为知府。”第二个人也使其财富增加200两,于是被任命为知县。而第三个仆人,当他把那原有的500两白银呈现给皇帝时,皇帝将他赶了出去。
②这个故事必将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只有努力创造机遇,才有机会获得更大成功。
③我们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没有足够的机遇,让生活得到改善”。确实,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收获多少,但可以决定自己去付出多少。到底是满足自己目前所拥有的现状,还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它生长、翻倍,也同样取决于你自己。
④争取机遇过程的本身就是对风险的挑战。当我们开始做一件事情时,通常都不知道结果怎样,我们一些人在工作中怕犯错误,尽量避免自己作决定,更愿意服从命令,导致工作缺乏创意,失去了机遇。没有冒险就没有机遇,在当今社会,大的突破往往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史蒂芬·莱因史密斯博士是研究领导学的前沿专家,他认为:“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任何一项工程都需要汇集集体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去发现答案的。”商业上的成功通常不是墨守成规,而是靠集体智慧的创新来实现的,这就需要一个能“找出答案”的团队。
⑤“利乐包”是一个生产牛奶、果汁等液体包装盒的大公司,其2010年的收益接近100亿欧元。1943年,当一个年轻的瑞典科学家看着妻子把肉灌入肠衣的时候,不禁这样想:“是否可以发明一个系统,将所有液体用纸盒包装起来?”他是一个有增值“500两白银”点子的科学家,但他不是投资商。他的同伴——化学家沃伦伯格、工程师哲朗德、销售经理托鲁德,在长期的反复试验与失败后将这个点子转化成了适应市场的产品。有了好点子,再有一批去做、去行动的人,“利乐包”终于在全球取得成功。
⑥很多人认为,成功需要天赋,更需要有好的机遇。其实不然,许多人的机遇是经过努力奋斗而获得。梅兰芳挑战自我,练就了流动如水的双眼,终成著名京剧大师;袁隆平敢于创新,培育了饱满如珠的水稻,终成“杂交水稻之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我们应该抓住人生的每一个出发点,把握住每时每刻,创造一个充实的自我,怀着火热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悦走过漫漫人生路,尽情地拥抱生活,从而寻到生命的乐趣和意义。
(原文有改动)
12.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围绕成功这个话题,本文提出了“只有努力去创造机遇,才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的主张。
B.第③至⑦段从正反两面讲道理、摆事实、打比方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得出结论并发出号召。
C.第⑤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商业上的成功通常不是墨守成规,而是靠团队集体智慧来实现”,进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比尔·盖茨敢于挑战,创造了堆积如山的财富,终成世界首富”可以填入第(6)段横线上。
1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列举皇帝根据仆人的表现采取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的例子,饶有趣味而自然地引出中心。
B.虽然人们无法决定努力之后的收获多少,但完全可以决定自己付出努力的程度。
C.史蒂芬·莱因史密斯博士的名言强调了精诚合作和打破常规对于成功的必要性。
D.梅兰芳和袁隆平的成功事例,形象的阐明了天赋和机遇对于努力奋斗的重要意义。
14.第④段中加点的“往往”与“就”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4分)
12. B(3分)(并无“打比方”)
13. D (3分)(举例的作用应当是“有说服力阐明了‘许多人的机遇是经过努力奋斗而获得’的观点”)
14.不能。(1分)“就”在句子中突出了“冒险”与“机遇”的必然联系,(1分)“往往”则指出“合作”对于“大的突破”的一般性的意义,(1分)互换后表意不符合实际,不符合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1分)
“80后”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①毫无疑问,我们已进入了一个“80后”逐渐成为我国社会青年主体的时代。“80后”们用一份份精彩的答卷,让人们摆脱了一度对他们的疑虑和担忧,在5月的鲜花再次盛开的时刻,我们欣慰地看到了一种最美丽的传承:“80后”们正用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方式弘扬着爱国、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②近年来,人们常常听到对“80后”青年的质疑声:普遍缺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他们有的热衷于游戏,有的沉迷于网络……“正因为‘80后’的这些表现,曾经让人为之担心,‘8D后’青年能否传承爱国、民主、科学等五四精神?能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引领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说。
③就在人们担心五四精神的历史火炬能否传承到“80后”手中的时候,2008年,围绕着另外一把火炬的传递发生的故事回答了这些疑问。
④当奥运圣火在伦敦、巴黎的传递遭到“__”等反华势力的野蛮阻挠时,全世界的人们见证了以“80后”为主体的中国青年人的力量。
⑤圣火所过之地,留学生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为祖国加油、保卫奥运圣火,和企图捣乱的反华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互联网上,他们用事实和证据批驳和揭露一些西方媒体的谎言。
⑥网友“我的中国心”说:“我们这一代有共同的心声,希望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好,一切外来势力妄想通过宣扬他们所谓的民主、人权来达到分裂、打压中国的目的,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⑦和历史上许多危难时刻一样,中国“80后”的青年一如先辈们为国挺身而出,“中国”二字成为他们心中的最重。
⑧“当代表着爱与和平的圣火,受到一些专门抗议者的侮辱时,我认为这侮辱不是给中国的,而是给全世界所有热爱奥运的人民的。”这是4月19日在法国巴黎共和国广场,出生于1982年的中国留法学生约20分钟的流利法语演说中的一段话。这段演讲甚至在一些法国人当中引发了反响和思考。做这篇题为《不能让祖国受委屈》的演讲人李洹,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到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时,很直接而简明地回答: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有责任这样做。
⑨“80后”的的中青年,爱国心和爱国情是炽热的,这种炽热让世人感受到新一代中国青年巨大的力量和一个国家无比深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同时,“80后”的中国青年在爱国心的强大引领下,又体现出了时代所特有的理性和理智。
⑩“80后”青年的爱国到底有什么独特的形式和特点呢?在他们一系列的举动中,我们一方面能够感受到“80后”那么热烈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我们更惊喜于他们用现代最迅捷的传播方式传播信息,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
“我觉得,爱国需要理智地思考。作为一名留学生,我感觉海外华人这个群体,身后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看清自己的大方向,脚踏实地地做自己的事情。我们应该把生气转化为一种动力,投入到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去,抓紧每一分钟时间,来建设一个越来越强大的祖国。”激情演讲《不能让祖国受委屈》的李洹如是冷静地回答如何表达爱国热情这个问题。
凝聚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情怀炽热而行为理智,“80后”的青年毫无疑问是中国充满希望的一代!
【注:文中“80后“指出生于1980—1990年间的中国青年。】
14、本文着力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15、文章第②段写了人们对“80后”曾有的疑虑和担心,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6、作者在文章⑧段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作为一名即将初中毕业的“90后”学生,读完上文,请你联系实际,谈一谈你们是否也能做“中国充满希望的一代人”?(3分)
14.“80后”们正用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方式弘扬着爱国、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15.为下文突出“80后”青年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捍卫祖国利益的可贵品质作铺垫。(答:“引出下文……”也可);与后面“80后”青年的优秀表现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80后”青年带有鲜明特色的时代精神。16.举例论证。列举了李洹在巴黎的爱国言行,具体的证明了“80后”青年爱国又不失理性的观点,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7、略。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第11~14题。(15分)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善”,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忠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翻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他不知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2.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4分)
1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4分)
14.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4分)
答案:11.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12.不能。因为第②段写项羽,第③段写刘邦,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与②③段的顺序相对应,体现了议论文结构的严谨。
13.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古谚作为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14.示例:①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②失败是成功之母。
古人读书不易
吴晗
古代人读书很不容易,因为在印刷术和纸没有发明之前,一般人是读不起书的。书很贵重,得用手抄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一片竹简、木牍写不了多少字,几部书装满了好几车子。有人说“学富五车”,说是念的书超过五部车子装的简牍,其实用今天的眼光看,五辆车子的书并不怎么多。孔子念书很用功,“韦编三绝”,韦是皮带子,竹简、木牍用皮带子拴起来,才不致于乱。这种书是用绳子编起来的,所以叫做“编”。读得多了,把皮带都翻断了三次,是形容他老人家非常用功,对一部书反复阅读,熟读、精读的意思。一句话,这样贵重的书,普通人是读不起的。后来人们把书写在帛上,卷成一卷一卷的,一部书又分作若干卷。帛也很贵,只有有钱人才抄得起。到了纸发明了,虽然便宜些,但是还得手抄,抄一部书很费事,抄很多部书就更麻烦了,一般人还是抄不起。用纸写的书,可以装订成册,册是象形文字。所以书又有“册”的名称。有了书,还得有人教,古代学校很少,只有贵族官僚子弟才能上学。虽然有些私人讲学的,但也交学费,交不起的人还是上不了学。因为书贵,书少,一个学校的学生就不可能人人有书,只能凭老师口授,自己笔记。这样,学习的时间就要长一些,靠劳动才能生活的人们,读书便更不容易了。
总之,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古代人读书,尤其要读很多书是困难的。也正因为这样,读书也有阶级的限制,官僚子弟读书容易,平民子弟读书困难,知识被垄断了,士排列在农、工、商之前,就是这个道理。
到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成为商品,可以在书店里买到了,但是,还是有限制,穷人买不起书,更买不起很多书。穷人要读书,得想法借,得自己抄,这是很困难的。例如14世纪时,书已经成万部的印出,各大城市都有书肆,但是穷人要读书,还是非常艰苦。明初有名的学者宋濂,写了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谈他自己读书的艰苦情况说: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研究学问,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借,亲自抄写,约定日子还。大冷天,砚都结冰了,手指冻得弯不过来,还是赶着抄,抄完了送回去,不敢错过日子。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我,也才能读很多书。”
“到成年了,越发想多读书,可是没有好老师,只好赶到百多里外,找有名望的老先生请教,弓着身子,侧着耳朵,听他教诲。碰到他发脾气,我越发恭谨,不敢说一句话,等他高兴了,又再请教。我虽然听得不很明白,但到底还是学了一些知识。”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行李,走过深山巨谷。冬天大风大雪,雪深到几尺,脚皮都裂了也不知道。到了客栈,四肢都冻僵了,人家给喝热水,盖了被子,半天才暖和过来。一天吃两顿饭,穿件破棉袍,从不羡慕别人吃得好,穿得好,也从不觉得自己寒伧,因为求得知识是最快乐的事情,别的便不理会了。”
宋濂是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经过努力,攀登学问高峰的。他在文章的后面,劝告当时的学生说:
“你们现在在太学上学,国家供给伙食、衣服,不必挨饿受冻了。在大房子里念书,用不着奔走求师了。有司业、博士教你们,不会有问了不答、求而不理的事情了。要读的书都有了,不必像我那样向人借来抄写。有这样的条件,还学不好,要不是天资差,就是不像我那样专心、用功。这样好条件,还学不好,是说不过去的。”
这一段话,我读了很动心。今天,我们学习的条件,比宋濂所劝告的那些学生的时代,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要是不努力,学不好,我看,也是说不过去的。
9.文中引用成语“学富五车”的目的是什么?(4分)
10.细读第一段,从“编”“卷”“册”等字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书籍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4分)
11.从全文看,古人读书不易的因素有哪些?(5分)
1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出来。(5分)
13.作者文中引用了大段宋濂的文章,目的有两个,请简要表述出来。(5分)
14.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请简要说明今人读书有哪些不易。(结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来回答,答案不超过50字。)(7分)
9.为了介绍竹简、木牍体积大的特点。
10.经历了由竹简、木牍到帛书到纸书的发展过程。(交代清楚三个阶段即可。)
11.书不易得,师难求。(多答不限,但必须具有这两点。)
12.劝告现代青年学生,在较好的学习条件下,一定要专心、用功读书。
13.(1)为了说明古人读书不易(扣住题目)(2分);(2)为了说明读书应专心、用功突出主旨。(3分)
14.本题如能结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回答,则答案应无对错之别,或许有高下之分,要依据答案的不同思维水平,酌情给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