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了?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来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自豪感:“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力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亡想杜绝了,省却无限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7.选文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要乐业。 B.做工好苦。

C.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D.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8.选文除了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外,运用的论证方法还有

A.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B.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

C.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D.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9.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的含义是“苦乐是由自己的感觉决定”。

B. 选文开头写作者和某人的对话,其作用有:内容上,借生活小事引出要说明的道理;表达上,采用对话方式亲切平易,如话家常,便于交流,容易产生共鸣。

C. 选文第二段的论证结构是总分结构。

D.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在文中的作用是承接上文,总起下文。

7.A

8.9. A

“感叹号”之后还要有“问号”

①有人说过:“永远留有问号,才会有好奇心,才会有进取的动力。”我们带着问号上路,就会在__中不断寻找,最终找到光明。 ,当我们享受光明带来的愉悦时,__也可能去而复返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发问, 是获得成功赢得“感叹号”之后,还要有“问号”。

②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这样,在创造了令人得意的感叹号之后,我们常常会渐渐丧失一些发问的意识。无论中外企业,那些有志于进取者则不然。中国电子信息领头企业康佳集团的董事长曾说:“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总会暗暗地问一下自己,康佳是不是还有什么问题?”同样,在大洋彼岸的微软公司,那位商界大亨也总是问:“微软离破产还有多少时间?”事实是,康佳集团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微软离破产也遥遥无期。但正是因为这些管理者在企业经营良好时不断自问自省,才弥补了运作体制中细微的漏洞,使企业始终运行于良好的运作轨道上。

③一个企业的发展是这样,一个民族的发展也是如此。

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__君主被推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感叹号。之后,正是有了霍布斯、洛克这样的启蒙思想家对革命不断地总结反省,提出新的问号,英国革命才能完成从激进到温和的转变,英国才能成为那个时代最强盛的国家。相反,大汉盛唐时的中国,乃至宋朝,都曾经领跑于世界。但是到了清王朝,我们沉溺在“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的感叹号里,不去发问中国与外部世界已经出现的差距,一度成为了西方列强刀俎上的鱼肉。可见,盛世之时不能发问自省,这个民族往往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⑤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画出了一连串的感叹号。不过,面对渐渐增多的天空灰霾,面对时常堵塞的城市交通,面对……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问一句:“该如何消弭这些问题?”有了这样的问号,今天举步维艰的社会转型将会被撬动,今天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才会被化解。

⑥在前进的时候有问号是一种进取,在创造了感叹号之后仍旧有问号,则是一种胸怀。拥有这样的胸怀,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如巨人一般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梦”才能实现!

15.第①段中的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2分)

A.虽然 B.因为 C.尤其 D.然而

16.第②段中的两个事例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 (3分)

17.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其作用是 。(3分)

18.联系文章内容,分别说说本文题目中“感叹号”和“问号”的含义。(1) (2)

(6分)

19.“关于人与动物的区别,世人有着不同的诠释。今天,不妨创设一个新的定义:人有问号,

而动物没有。正是因为有了问号,人类才能够在弱肉强食的的自然界中独善其身;正是因为有

了问号,人类才在文明史上留下了一串串令人赞美的感叹号。”

上述是原文的第①段内容。请就这段文字能否删除发表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50字以

内)(4分)

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8分)

15.(2分)D  C(或者然而  尤其)

16.(1+2分)不重复  呼应本段中“无论中外……”中的“中外”一词(或者呼应“这些

管理者……”中的“这些”一词),表明企业中的这种成功现象不是个例(或者扩大了事例

涉及的面,增强了其普遍意义)

17.(1+2分)对比论证  论证了一个民族在盛世之后要不断发问(否则会止步不前)

18.(3+3)感叹号指胜利之后的喜悦  问号指取得成功之后需要保持的好奇心和进取心

19.(4分)观点1分,理由3分

从敬重文字开始(14分)

周天一

①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如滔滔长河,若没有语言文字的记载和留存,无论是汉唐盛世,还是唐诗宋词,都将在后人的世界里湮灭无迹。因此,在所有的伟大发明中,最应当敬重的当属文字。

②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符号,汉字具有神奇的魅力,间架方正,音韵优美,象形生动,表意鲜明。“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见汉字的神奇上秉天意,中通人气,下惊鬼蜮。“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宋人吴文英将“愁”字拆分释义,便生发出天人合一的萧索意绪。

③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特点,既在纵向发展中代代相传,又在共有时空里人人互用。作为语言的符号,文字历经历史陶冶与文化锤炼,形成完整的形、音、义系统,在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在现实生活里发挥书写性灵、传递信息、协调行动、创造文明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受着语法修辞的规约,语言文字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的通用性,因此,社会成员之间才借此相互理解和沟通。

④文字一旦乱用、错用,就会闹出很多笑话。相传古时候有个文人,家里的枇杷熟了,想请朋友来品尝,随手写了请柬就让人送出去。朋友接过请柬一看,上书:“琵琶(枇杷)结果,欢迎品尝,敬请大骂(驾)光临。”朋友作诗一首,交与来人:“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若是贵府迎大骂,相会定是龙虎掐。”闹笑话尚且无伤大雅,若是错字出现在不恰当的时候或不合理的场合,麻烦就大了。比如,王三向刘四借款5万元,如果将“借于”错写成“借与”,那意思就满拧了。又如某晚报错将“僧多粥少”与“狼多肉少”含混挪用,写成了“僧多肉少”,最后招致zōng jiāo 界人士提出抗议。

⑤近年来,学校教育中,对于基础的“小学”有忽视之嫌,以致很多学生文字基础薄弱,错字连篇。社会上流行的错字,以讹传讹,更不可小视。在街头巷尾的各种广告、标牌里,精品装璜(潢)、补胎冲(充)气等错别字,不胜枚举。更有甚者,网络上出现了“火星文转换器”,比如“请不要使用错别字”用“火星文转换器”一转换,就变成了“埥芣婹使鼡措莂牸”。每一个字都用的是汉字的偏旁部首,但是却古怪离奇,难以理解。

⑥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巴别塔的故事。传说,人类联合起来,准备造一座通天巨塔,上帝为了阻止这一宏大抱负,就混乱了人们的语言,让他们彼此之间不能沟通,无法会意,建塔的工作再也无法进行下去。统一的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我国东北地区推行奴化教育,其方式即是废除汉字,逼迫中国人学日语,一些人为守护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而献出宝贵生命。因此,我们不能以游戏的心态对待书写的随意和错误,而应当恪守文德,敬重汉字,把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书写传承下去。

⑦上古时的结绳记事,伏羲氏的一画开天,甲骨文、钟鼎文、行楷隶篆,文字在漫长的发展中,为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璀璨文明书写了浩帙鸿篇。如果中华文明史的建构,需要无数国人的不断努力,那么文字的规范、语言的纯洁将是其牢不可破的基石。试想,没有这样的社会仪轨,我们的文明因何延续?民族统一大业从何谈起?复兴与繁荣因何维系?当我们谈及文化自觉的时候,不要忘了,最基本的自觉就是尊重自己的语言文字,学好汉字,用好汉字,才能谈得上为五千年的文明史续写新篇章。

2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2分)

24.第②段主要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25.第④段提到“文字乱用、错用,就会闹出很多笑话”,第⑤段提到“街头巷尾的各种广告、标牌里出现的错别字不胜枚举”.请你各补充一个例子证明作者的说法。(3分)

26.本文的论述语言很有特色,试赏析下列两句。(4分)

(1)统一的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

(2)试想,没有这样的社会仪轨,我们的文明因何延续?民族统一大业从何谈起?复兴与繁荣因何维系?

2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的理解。(3分)

23.要敬重自己的语言文字。(2分)

24.举例论证,例举仓颉作书和拆字释义的例子有力证明了汉字具有神奇的魅力。(2分)

25.文字乱用、错用示例:《咬文嚼字》杂志提到:方舟子在一篇博文中提到自己对一位大作家竟是‘闻所未闻’。事实上,‘闻所未闻’的意思是‘听到了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而并非‘从来没有听到’,恰恰把这个成语的意思弄反了。”

错别字示例:饭店门口把“炒饭”误写为“抄”饭。(文字乱用、错用举例2分,错别字举例1分)

26.(1)把统一的语言比喻为联系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规范语言的重要性。(2)此句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强调了文字规范、语言纯洁的重要性,使论述更有说明力,从语气上来说更有气势。(要求点出修辞方法并进行恰当分析,意对即可。共4分,每小题2分。)

27.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答案示例:文字的规范、语言的纯洁是建构中华文明史的基础,我们每一个都应该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改变昔日的错误认识,尊重自己的语言文字,学好汉字,用好汉字。(3分)

生命的品格

国 风

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将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程度,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②要懂得珍惜。珍惜每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孔夫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在学习上,多读一本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人们辛勤劳动的汗水。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暴晒下的古铜色的脸膛;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到油漆包装直至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因此要懂得惜福。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要懂得尊重别人,感受别人,体恤别人。

③要有悲悯的情怀。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父母的养育;长大了,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们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别人。所以,要敬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把关怀别人、救助别人当做自己的天职,变成自己的天性。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人世间许多重要的事情,只有通过忍受磨难才能有所感悟,这样,人才能有所作为。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于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人世间,我们都是匆匆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也不可贪恋;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也不能久留。人赤条条来到世间,又赤条条离开世间,生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死时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无论你是君主还是囚徒,是富豪还是乞丐,概莫能外。这是造物主给人的定数,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所以,要有一个明白的头脑,把人生想透彻,只有进入无我之境,才能超然物欲之外,“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自始至终干干净净地做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品格。

(选自2008年9月15日《文汇报》,有删改)

7.通读全文,参看下表,简要概括第①段的中心意思。(不超过15字)(2分)

段落

概括内容

要懂得珍惜。

要有悲悯的情怀。

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要有所求)。

要超然物外,干干净净地做人(要无所求)。

8.第⑤段画线句子是用什么方法阐明道理的?结合内容说说这样阐明道理有什么好处。(4分)

9.从下面备选的名著中任选一部,从中概括出一个相关的事例,仿照示例为第④段补写一个论据。(4分)

示例:《老人与海》——桑迪亚哥为了带回自己捕获的一条大鱼,与鲨鱼、与自然、与自己的心灵搏斗,无畏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为他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备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西游记》

10.都是论“生命的品格”,第④段谈的是生命过程中要有所求,第⑤段说的是生命过程中要无所求,你认为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案:7.解析:根据文意,可以以第①段最后两个分句为依据概括,“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是中心句的标志,形式上可仿照下面几段的写法。

参考答案:要提高有限的生命的质量(或“要使有限的人生更有意义”)

8.解析:句中“风景”和“客店”都是比喻,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道理具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效果。

参考答案:通过比喻(或“比喻论证”)来阐明道理。这样可以通俗形象地阐明人生短暂,不应贪图物质享受的道理。

9.解析:第④段首句即是分论点,围绕这一中心写论据。要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名著,依照例句的形式来写。

答案示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历尽战争的艰险,饱受病痛的折磨,凭借顽强的意志在病榻上写作,终有建树,他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楷模。/《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活多年,他战胜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与艰险,他那顽强的意志永远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读者。/《西游记》——唐僧师徒一路斩妖除魔,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这就启示我们没有坚强的意志,不经历磨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10.解析:文章各部分是从不同角度辩证分析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不矛盾。“有求”和“无求”都是生命品格所需要的:第④段论说人生要具有克难求进的意志和勇气,要尽责任就是有所求;第⑤段论说要进入无我之境,超然物外,对物质名利的无求,实质是精神境界更高的追求。所以,两者是不矛盾的。

浅阅读,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张贺

“浅阅读,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近日,作家王蒙在上海图书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论坛上谈到网络阅读时指出:“网络时代让我们的阅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阅读变得过分轻松、方便时,我有一个担忧:浅层的浏览会不会从此代替专心致志、费点劲儿的思考,久而久之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如此一来,阅读会不会变为表层浏览、浅层思维,人们看似夸夸其谈、无所不知,事实上却缺乏深入的、系统的、一贯的思考。”

王蒙所指出的“浅阅读现象”的确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互联网特别是微博的兴起,使以往碎片化的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人们的阅读变成了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往往前一个热点话题刚刚兴起,就被接踵而至的新话题所取代,网民的兴趣点在页面之间来回跳跃,思维不再连贯,思考不再深入,在追新逐异中使思想应有的“深入、深刻、深度”成为牺牲品。有人因此调侃,网络使“知识分子”变成了“知道分子”。

网络时代浅阅读的这种特点,很大程度上是由互联网的特性决定的。把绝大多数网页链接起来的不是逻辑关系,而是时间顺序和相关性原则。就以微博为例,在同一页面上出现的每条微博信息是以更新时间为序排列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从上到下的浏览方式强迫读者必须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阅读140个字大概也就几秒钟,海量信息在使用户满足的同时也产生了迷失。也就是说,微博的阅读走向是完全不可控的,你不知道它会把你带往何方。

这种阅读方式与传统的图书阅读有本质区别,后者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章节之间靠平行、递进等逻辑关系排列。读书尤其是读比较艰深的作品,需要读者投入全部注意力,一遍不懂,还可以回过头去重看。而网络阅读的跳跃性使看似非常简单的重看变得困难重重——因为不断有新的东西在吸引你的眼球。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网络阅读如同在一块木板上到处敲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传统的读书如同在木板的一处钻孔,务求深透。

因此,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对互联网的利弊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利用其快速、便捷、互动的优点,也要警惕其泛滥、浅薄。不能把浅阅读当成阅读的主流,忽视甚至放弃传统阅读。在阅读这件事上,保守一点儿没有坏处。

出版界对于浅阅读的潮流,不应一味迎合,而应在满足的同时有所引导。老实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拿出大块的时间投入阅读的确越来越难,社会的整体阅读趋势日益倾向于休闲娱乐,快餐读物、图片读物因此大行其道,而严肃作品销量每况愈下。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出版界如果完全回避读者的浅阅读倾向,显然难以生存。但一味迎合也绝非最佳选择。如果能在流行读物中增加思考的深度,提高其知识“含金量”,对读者和出版界而言,是双赢之举。只有这样,读者与出版界之间才能互相提升。这方面,我们不妨向国外出版界借鉴一二。比如,用神经学、认知心理学等最新成果反映人的成长的《社会动物》,研究人才培养规律的《异类》等国外社科作品,虽然是流行读物,但视角新颖,知识新鲜,深入浅出,有益有趣,一样登上畅销书榜。而国内类似的作品太少了。

有人曾说:“靠写段子,是成不了作家的。”同样,只有浅阅读的民族,不可能真正强大。

10.根据选文,谈谈什么是“浅阅读”。(2分)

11.文中划线句子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2. 针对当前“浅阅读”流行的现状,作者提出了怎样的建议?(2分)

10. 浅阅读是一种倾向于休闲娱乐的表层浏览,没有深入思考而采取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浅层思维式的阅读。(2分)

11.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有力的突出浅阅读呈跳跃式、碎片式,只停留在阅读的表层浏览,浅层思维,使论证形象生动。

12. ①不能把浅阅读当成阅读的主流,保守一点儿深入阅读,。②不应一味迎合,而应在满足的同时有所引导。在流行读物中增加思考的深度,提高其知识“含金量”,

时间会把幸福还给你

包利民

①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些东西被时间的长河所带走,就像那些生生灭灭的浪花,美丽着的都在不停地消逝。可是,时间也会回赠给我们许多美好,除了那些随波而来的希望和憧憬,便是那些远去的,回望,亦是美意盈怀。

②身处苦难之中,总会感叹命运,怨命运夺走了太多的幸福。可是再长久的痛苦,也终有过去之时。有时这成为我们走过艰难的精神力量,一切都会过去,再沉重的生活也不会拖累时间的脚步。感谢时间,总能把折磨我们的种种送远。更奇妙的是,当我们走过痛苦,再回头去望,那些曾经的挫折伤痕,都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有人说,那是因为我们超越了痛苦而回头去欣赏痛苦,其实,被命运剥夺的幸福,都被寄存在时光里,在某个心静如云的时刻,给我们一份不期然的感动。

③可是,在这个世界上,也真的有人潦倒到老,也真的有人终生不乐。是时间将他遗忘,还是他们的苦难超越了人生的长度?时间不会把任何一个人遗弃,之所以郁郁终生,是因为在风尘磨难中,有人让心里枯了希望的泉。有的人在世事风尘中,在挫折打击中,让心上起了厚厚的茧,于是淡了痛苦的感觉。那不是坚强,是麻木,一颗麻木没有希望的心,感受不到痛苦,同样也感受不到幸福。幸福一直在时光里,是我们的心把它拒之门外。

有的人会在痛苦之中找寻出幸福。而我们却常常嘲笑他们,笑他们心大,笑他们只会自我安慰。其实可笑的恰恰是我们,没有人愿意在痛苦中长久地挣扎沉沦。即使再黯淡的日子,也会有闪亮的时刻,让眼中充满色彩。抬头看云低头见花,只要心一直柔软如初,便会于身边发现让我们幸福的种种。哪怕只有点点滴滴,也能汇成清亮的溪流,浸润生命。如此,才能让心不疲惫,才能有力量走得更远。所以,有时,幸福并不一定全都存在于时间的彼岸,它获许就在我们低头的瞬间。

⑤所以不要放弃心里的希望,希望就如一片土壤,能生长出许多美好。也不必为今天的苦与痛而伤感失落,当时间走过,心灵的空地上便会开满花朵。所以,且把痛苦当成幸福的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天,便会将生命丰盈得灿烂无比。

10.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加以概括。(4分)

11.第③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简述其作用。(5分)

12.请给第④段划横线句补充一个事实论据。(4分)

13.第⑤段连用两个“所以”是否累赘?请说说你的理由。(5分)

10.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心里的希望,要把痛苦当作幸福的种子。

     (4分,每点2分。如果答“时间会把幸福还给你”得2分)

11. 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生动形象的论证了“幸福一直在时光里,是我们的心把它拒之门外”使论证更具体,有说服力。(共5分,论证方法2分,作用3分)

12. 示例一: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健康状况恶化、生活贫困和精神备受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 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

示例二:霍金虽然罹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导致全身瘫痪,但他最终将苦难化作成功的种子,将别人用来从事其他一切琐事的时间都用在研究上,最终让病魔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共4分。论据充分2分,内容合理2分)

13.示例一:不累赘。第一个“所以”强调:拥有希望,就能在痛苦的土壤上开出幸福的花朵;第二个“所以”强调:在“痛苦”里孕育幸福,会使生命丰盈得灿烂无比。

示例二:累赘。第二个“所以”去掉不影响内容的表达,且其后的内容与前面一脉相承,表达的都是正确对待痛苦的态度。

(此为开放性试题,共5分,表明观点l分,理由充分4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选段,完成11—15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__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1.从本文对论点的处理方式来看,本文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作者在文中要批驳的错误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要树立的正确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

12.为了论证作者正确的观点,作者运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13.“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14.揣摩第一段话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15.通过阅读,请你理解“中国的脊梁”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答案:举例论证

答案:“状元宰相”指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御用文人;“地底下”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__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答案: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答案:为民族的振兴、民族的解放作出贡献的社会中坚力量。

将兴趣进行到底(14分)

2010年,台湾魔术大家刘谦亮技央视春晚,再度倾倒了全国的电视观众,掀起一阵魔术热。7岁那年超市的一次偶遇,让刘谦对魔术产生了兴趣,魔术的神奇魅力深深吸引了他。他着了迷,日思夜想,反复琢磨,“魔技”不断提高。12岁那年,刘谦获“台湾儿童魔术大赛”一等奖。从此,他领悟到“只要努力做一件事情,就会有回报”。终于,在兴趣的引领下,执著的刘谦,年纪轻轻就成了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魔术师之一

兴趣是刘谦的成功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刘谦成功的关键!

兴趣是引导一个人成功的巨大力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我们的教师、家长是深谙此理的。因此,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可是,在现实中,人们的着眼点却只放在了“激发”孩子的兴趣上,把“兴趣”当成引起孩子有意注意的手段。心理学上讲,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也就是说,兴趣不仅是一种有意注意,更是一种探究事物奥秘、催人奋进的力量。它需要外界的刺激,更重要的是源自内心的强烈需求。如果只看到兴趣的“外在吸引”,而忽视了其“内在需求”,那只能使孩子的兴趣浅尝辄止,不能持久,也无助于敦促孩子的学习与进步,更无法引领孩子走向成功。

兴趣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入场券,而是承载孩子事业远行的飞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孩子兴趣的激发,而要注重挖掘孩子兴趣的内在需求,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要培养孩子持久的兴趣,就要找准孩子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帮他们点燃兴趣之火。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逼趣”。为了考试加分,强迫孩子去学钢琴,学奥数,学舞蹈……把兴趣强加给孩子,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二是“杀趣”。比如,无论孩子对足球多么热爱,也不论孩子有没有足球天才,只要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一律统统封杀,不允许孩子涉“足”。这种做法很可能就把中国的“马拉多纳”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过:“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教育的要义就是要探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给孩子的兴趣发展提供广袤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让兴趣引领孩子前行,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13. 本文的开头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兴趣不仅是们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我们事业远行的飞船。”句中加点的“入场券”、“飞船”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4分)

入场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运用引用论证,是本文一大特点,请举出两例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说“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请认真探究这句话的深刻含意,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50字左右)(3分)

15. 举了刘谦在兴趣的引领下,执着追求,年纪轻轻就成了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魔术师之一的事例,引出了中心论点——兴趣是成功起点,我们要将兴趣进行到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6、入场券:对学习的“外在吸引”,即产生兴趣,开始认真学习;

飞船:对学习持续不断的“内在需求”,产生持久的动力。

17、例如引用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斯的名言:“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国教育家蔡元培的名言:“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的”的观点。

引用爱因斯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兴趣是引导一个人成功的巨大力量”的观点。

18、 例举生活、学习方面的例子,紧扣兴趣与动力方面的关系,体现持久兴趣的重要性。例如我们要不断进步,就必须有持久的学习兴趣。过去,我对语文学习忽冷忽热,影响效果。要取得进步,就应当调动学习积极性,长期学习。

有书赶紧读

黄以华

①曾有报纸说,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说其“不能等”,是因为它是用特制墨水印刷,再用塑料袋密封。拆封后2至4个月,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后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不着一墨的笔记本。出版商以此提醒读者:有书赶紧读!看了这个消息,我从心底敬佩出版商的良苦用心,也由此想到更多。

②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只有借别人的书,有了还书期限的限制,有了外在的压力,才会有动力去读完一本书。如果是自己的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没有了压力,人便会变得懒散,读书也永远成了一个计划。由此想到出版“不能等”的书,仿佛也是给读者立了一个还书的期限,有点儿与“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相通了。

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以此来劝诫人们读书要趁早,读书不能等,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④但是,在我看来,“不能等”的书也许还有更多含义。在现代生活中,一些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对读书失去兴趣。在他们眼里,读书或许只是升官发财、改变命运的敲门砖,一旦功成名就,敲门砖就该扔掉了。还有的人浮光掠影,只是满足于在网上浅阅读,搜集奇闻逸事,不愿意也静不下心来,实实在在读本书。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不能等”的书,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善意的规劝:读书拖不得,好东西是不等人的,要是不及时抓住,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

⑤如果阿根廷这家出版商策划图书时有这种用意,那简直有种与读者心理博弈的味道了。尽管如此,这种良苦用心只可理解,却不值得效仿。毕竟图书是传承文明的工具,大家都去出版“不能等”的图书,这个工具就有可能丢失,如果是这样,损失就太大了。

⑥与“不能等”的图书相关,我想到更为多样的一些方式,比如《人民日报》曾介绍过河南固始县采取定期个人述学、群众评学和组织考学的方法,解决干部不爱学、不真学和不善学的问题——形式虽有不同,用意却有相通之处,都在劝人向学,劝人读书。只是外因毕竟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想真正读点书,学点知识,关键还在于人自身。思想问题解决了,时间便像海绵里的水,挤也挤不尽。

⑦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都抓紧时间读书。

(选文有删改)

13.选文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4.文章开头从“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的故事写起,有什么好处?(3分)

15.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文末提到“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请你结合选文谈谈应该怎样做?(3分)

13. 有书赶紧读 (2分)

14.(1)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有书赶紧读。(2)作为(充当)本文的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每点1分,共3分)

15.道理论证(1分) 作用:论证了有力地论证读书要趁早,读书不能等,从而有力论述了“有书赶紧读”这一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2分) 共3分。

16.能围绕抓紧时间读书和读书的重要性等方面来谈,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得满分。(3分)

小的决定大的(16分)

①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个是经国大计,却为任何一个当当政者所不能忽视。一场疯牛,几乎颠覆了英伦三岛。

②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以大开大合的情节见长,但感人肺腑,让人记下的却是“石卵化猴”、“桃园结义”,以及“玉在匣中”,“钗在奁内”这些生动的细节。

③几乎所有动植物繁衍的种子,都是核儿,很小很小的。风可以刮着走,鸟儿可以用嘴衔,被人不经心就可以忽略甚至丢弃的,却负载着生物自然的最伟大传承。

④任何庞然大物,都不能忽略小,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

⑤近代尽人皆知的重大发明、发现,从苹果落地发现地心引力,到开水冒气引发的蒸汽机的利用,无不是由偶发思端的小事影响整个世界的。

⑥一位生活在硅谷世界的人告诉我,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是从最初集成电路只包含几个几十个元器件,发展到一个小小硅片上可以制作出几十万个上百万个元件,形成微型电子电路的。正是这个微型电子电路,带来当今世界飓风般的各种生产方式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变化。

⑦可见,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

⑧张艺谋初入社会,在生活的最底层当弹棉花的辅助工。那时候仅仅为了调节生活,他买了台照相机,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台小小的照相机,后来竟在他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派上用场。从此,陕西少了一个苦力,中国多了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电影导演。

⑨美国的麦当劳,就是从吸引小孩,改变幼年的饮食入手,从小让你喜欢我这种快餐方式,然后到你上学长大,多少年,仍然光顾我。这是真正做不起眼的大买卖!

⑩由此观之,小事还能致走向。

1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中国至圣老子说的话,值得我铭记一生。

12想行千里吗?想成大树吗?那么,从脚下开始,从毫末做起。

(选自《经典阅读集萃》,有删改)

3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3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4分)

36.文章第11段引用的老子的话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4分)

37.文章第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4分)

[b2a228d4a7685e38.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