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共9分)

1做任何工作,只要你用心去做,一定能把它做好,如果你不用心去做,那肯定做不好。

2工作不用心,往往导致我们就工作而工作、就做事而做事,呈现出一种机械、重复和被动应付的状态。在具体工作中,看不出问题,找不出原因,拿不出措施,有可能还会引发新的问题;在完成任务时,容易出现敷衍了事,执行不到位、贯彻不彻底的现象。而用心去工作,在工作时就会用巧力、想办法,创造性地干,具有主动积极的工作意识;在工作标准上追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完成,在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处理上,会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现不足、找出原因、拿出办法,具有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说,不用心去工作,工作肯定做不好,甚至会出问题;用心去工作,工作就能做好

3让我们看一个用心工作的故事。海尔公司的魏小娥去日本学习整体卫生间的生产技术,在学习中她注意到,日本人试模期废品率一般都在30%~60%,设备调试正常后,废品率为2%。魏小娥意识到,不是日本的技术员能力不行,而是思想上的桎梏使他们停滞于废品率的最低极限只能降到2%。而作为一个海尔人,魏小娥的标准是100%。她拼命地利用在日本的每一分每一秒刻苦学习,3周后,她带着先进的技术知识和赶超日本人的信念回到了海尔。半年后,日本模具专家宫川先生来海尔公司访问。他面对着一尘不染的生产现场、操作熟练的员工和100%合格的产品,惊呆了,反过来向“学徒”魏小娥请教相关的生产问题。“因为我们是用心去工作。”魏小娥简单的回答又让宫川先生大吃一惊。

4用心去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原来,魏小娥从日本学习归国之后,便开始重点抓卫浴分厂的模具质量工作。魏小娥在实践中把2%放大成100%去用心研究。不管是一个黑点还是一根头发都不放过。用心去工作的魏小娥终于做到了产品合格率达到100%。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像魏小娥这样去用心,也一定能成为第二个“魏小娥”。

5用心工作首先体现在对工作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和认识上,表现出对工作的关心、热心和诚心。有了这种明确的态度,就能够对工作有更多的思考,及时的发现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的追求创意和唯美,以至于做到敢于超越。所以说,用心去工作不仅是一种【甲】,还是一种【乙】更是一种【丙】。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工作无论大小,都要用心把握、用心体会、用心去做,力求每项工作都做得很到位、很精彩。当用心去工作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我们的工作质量会实现大的提升,我们的事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把工作做得很出色,其实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在工作中:要用心一点,多用心一点,再用心一点,更用心一点。只要用心去做,我们都能把工作做到最好。

18.文章通过魏小娥的故事意在表明(不超过20个字)(2分)

19.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论证过程。(4分)

答:

20.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短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1工作方法 2工作境界 3工作态度

答:【甲】【乙】【丙】

18.答案要点:

只要用心去工作,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2分

19.答案示例:

首先提出做任何工作,只要你用心去做,一定能把它做好;接着从工作不用心和用心两个方面加以论证,阐明不用心去工作,工作肯定做不好,甚至会出问题,用心去工作,工作就能做好的道理;然后通过魏小娥的例子进一步论证这一观点;最后指出怎样用心去做,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  4分

20.答案:【甲】3  【乙】1   【丙】2    每空1分,共3分。

阅读《守“拙”求进》,完成第20-23题。(共10分)

守“拙”求进

①在中国文化中,尚拙是一大特点。“文以拙进,道以拙成”,讲的就是对拙的推崇。的确,做人守拙,以拙求进,往往是一个人有所成就的基础。

②守拙体现为一种坚韧执著的生活态度。“ ”,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读书求学之拙。多少人正是用这样的笨功夫,实现了质的提升。同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干事创业之拙。不下苦功、不打牢基础,就不可能采撷到成功的果实。

。院士谢家麟这样评价自己:只顾埋头拉车,拙于人事交往。干部的楷模王彦生被誉为坚持原则、淡泊名利、拙于交际的老实人。凡勤于正事者大都会“拙于人事”,他们并非交际能力差,而是一心扑在工作上。这样的拙不仅使他们专心致志做事,不断攀登事业的高峰,也使他们远离__、超凡脱俗,站在了人生的高界。

④可见,守拙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方法。有了这样的人生定力,就能摆脱私欲的羁绊,视名利淡如水;就能战胜前行路上的挑战,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攀登。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日日积累,久久为功,方见其真章,享其果实。

⑤与拙相对应的是巧。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并不排斥巧,但巧应该是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是无数拙的积累。一些人梦想成功,却不愿与拙为伍,而偏爱与巧同行。不愿辛勤耕耘,总想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企盼天上掉馅饼;不想凭自身努力证明自己,总想着投机取巧,甚至干出种种弄虚作假的勾当。不仅于事无补、与成功无缘,最后还把做人的原则和本分也丢了,弄得个被人不齿的结果。

⑥所以说,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本分事,遵循客观规律,信守天地良心,以拙立身,以拙求进。如是,我们不仅会获得内心的宁静,抵达心中的梦想,不经意间自己也会成为一道风景。

20.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1. 结合上下文,填入第②段横线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2分)

A.春华秋实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滴水穿石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2.根据第③段的内容,在段首横线处补写一句能表明观点的话。(2分)

答:

23.第⑤段中,作者针对“巧”有哪些看法?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0.答案: 做人守拙,以拙求进,往往是一个人有所成就的基础。

(2分。若写“守拙求进”得1分)

21. 答案:C

(2分)

22.答案示例:守拙体现为一种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  

(2分)

23. 答案要点:

        看法:①不排斥巧,巧是心血和汗水的结晶。②对巧有错误认识的人与成功无缘。

        作用:更全面更充分地论证了“守拙才能成功”的观点。

 (共4分。看法2分,作用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共8分)

①苏轼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来读去,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需要淡定的情怀。

②淡定,指在名利__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太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自古至今,能轻名利者不多。东汉将军冯异算是一个,他为人谦逊低调,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就坐在一起争功,冯异却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人称“大树将军”。这是在名前的淡定。东汉大臣甄宇也是一个,每年腊月祭祀后,皇帝要赏赐给博士每人一头羊。羊有大小肥瘦,很不好分,常引争执,甄宇就主动牵走了最瘦小的羊,人称“瘦羊博士”。这是在利前的淡定。

③淡定,指在成败面前的从容不迫,胜不骄,败不馁。东晋时,淝水之战的捷报送到京城时,主帅谢安与客人正在下棋。他拿过捷报阅过,便随手放在一边,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就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般。他淡定如水,客人却忍不住问道:“前方战事如何?”他漫不经心地回答:“孩子们已打败了敌人。”依旧从容安详。这便是他的淡定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败都是过眼云烟。

④淡定,指面对生死时的自若精神。“千古艰难唯一死”,面对死亡仍能保持淡定,尤为难能可贵。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他临刑前面不更色,还边酌酒边说:“割头,痛事也,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金圣叹不惧死亡是何等的泰然啊。

⑤时下,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使人总处于紧张之中,幸福指数大打折扣。有了淡定情怀,大家才能心平气和,轻看身外之物,直面灾害和困难,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20.文章开头引苏轼的词有什么作用?(2分)

21.分析文章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4分)

首先_①_ (不超过14个字),其次从名利前的淡泊精神、_②_(不超11个字)、生死面前的自若精神三方面阐释了_③_ (不超过5个字),最后_④_(不超13个字)

22.请你为下面的两段材料补写一个观点,使之与②③④段构成并列关系。(2分)

昔日,诸葛亮带领2500名士兵留守西城时,司马懿率15万大军压境。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唯有诸葛亮方寸不乱并有条不紊地设下了“空城计”,使司马懿怀疑城中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2011年2月11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在联合国发言时,念错了稿子,引起底下一片骚动,那是相当的尴尬。可克里希纳却微微一笑,颇有大将风度地说:“啊,文件太多了,忙中出错,看来文山会海真是害死人哪?”淡定的一句话就巧妙地化解了被动局面,台下传来了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20.答案:引出论点;增强文学性,引发阅读兴趣。 (共2分。每点1分)

21.答案示例:①开篇提出人生需要有淡定的情怀(开篇提出中心论点)②胜败面前从容不迫的精神

③淡定的内涵(淡定是什么)④提出人生拥有淡定情怀的好处(共4分)

22.答案要点:淡定,是指面对被动局面时的镇定态度。(淡定,是指面对被动局面时的沉着、冷静的态度。)

(共2分)

历史像条棉被

①历史像条夏天的棉被,时不时就得翻出来晒晒。

②国人爱翻案。先是张艺谋在《英雄》中塑造了心怀天下和平的秦始皇,接着又有某些专家在教科书中把岳飞、文天祥“清除”出了民族英雄的队伍。现在,轮到李鸿章了,在央视热播的《走向共和》中,李中堂从卖国贼一跃而成为忧国忧民的能臣干将。

③历史毕竟不是被子,可以翻过来掉过去。对有些事,越是翻案,人们就越糊涂。就算是大学历史系教授,也未必能说得清。前不久,偶然看了几集《孝庄秘史》,才发现当年的大清聂政王多尔衮也成了有情有义的好汉。在我的记忆中,多尔衮的名字似乎总与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之类的惨剧联系在一起。连韦小宝都知道啊!这样的人也能翻?

④我并不是要把所有的翻案文章一概否定。为秦始皇翻案,不能算错,对李鸿章大人也应该手下留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李中堂提的吧,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晚清,这就是进步。开办实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新式军队,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开创了中国近代许多第一。这不是一顶卖国贼的帽子就能压住的。至少,李鸿章绝不是历史课本中描述的那种跳梁小丑。

⑤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飞行员操作失误导致班机坠毁,自然罪责难逃;但如果是飞机引擎本来就有毛病呢?风雨飘零的晚清,就像一架缺零件少机油的战机,坠落是必然的,责任并不能完全推到“飞行员”李鸿章的身上。当然,并不是说李鸿章就能从一个卖国贼一步跨到民族英雄的行列,李中堂自有李中堂的局限。公平而论,李鸿章倒并非是一个坏得毫无道德和良知的人,李鸿章只是一个“重实利者”。

⑥历史应该得到尊重。有关中国近代的史书,永远藏着一条鞭子,它把历史人物驱赶成两队,一列是神灵,一列是魔鬼。大忠大奸各归其列,只是不见了人的影子。关于李鸿章,比较普及的知识是他是卖国贼。一个人的一生,浓缩为谈判桌前的卑怯;一个细节,遮掩了一个人的一生。不是神灵,必然是魔鬼,人人得而唾之。直到出现《走向共和》,李中堂仍然不是神灵,但即使他是魔鬼,却血肉丰满。他媚上,他签约,他宣扬任人唯亲;不过,他不乏政治家的韬略,也有鲜明的政治主张,说明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⑦“共和”的蓝图,几乎可以用数学方式,测量出它的长宽高,堂堂正正载入史册。每一段历史,她的总体格局,像大江,像长城,在哪里拐弯,在某处奔腾,显而易见,不可篡改。而对“蓝图”的施工者,显然不适合用数学方式去评判,去记载。

⑧多少年来,一直被评判的英雄史观,其实是被很多人当成了研究历史的工具,他们崇尚归类法,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好人必然被描绘成英雄,英雄必然修成正果,必然成为神灵,被供奉,被膜拜。

⑨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追述态度,表现出对历史的尊重程度,惟有__人的血肉,才能对历史有真实地考察。对李中堂们,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接近真实,不是给了他血肉就是“翻案”。甚至,不必非要把他们塑造成英雄,他们就是在某个位置上书写了一段历史的人而已。他们的得失,使我们对历史有更多的认知,对未来有更多的借鉴,对做人有更多的警示。

⑩我们自己,正这样生活着,等待后人评说——最好不是上天堂,也不入地狱。

(选自《作文与考试》2003年第14期,有改动)

12.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简要说说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这样。(4分)

答:

13.文章第②段和第⑥段都引用了《走向共和》中李鸿章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4.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2.(4分)历史应该得到尊重。(1分)不要把历史人物简单地归类为好人、坏人,(1分)尽可能接近真实;(1分)不必把他们塑造成英雄。(1分)

13.(4分)第②段中李鸿章的历史事例是论证“国人爱翻案”的观点,(2分)第⑥段中李鸿章的事例是从反面论证了不应该把历史人物简单分为两类,而不见“人的影子”。(2分)

14.(4分)比喻论证(1分)和举例论证(事实论证)(1分)。把李鸿章比喻成飞行员,具体形象地说明李鸿章不应为晚清的覆灭负全责,(1分)论证了不是所有的翻案文章都要一概否定。(1分)

做人要有立体感

⑴窗前一片绿荫,绿荫下的小柴房,地上隐隐约约的光影,最后是扑面而来的徐徐清风……这就构成了一幅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折射出来的世界是立体的、多维的,也只有这样的层面才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

⑵事物如此,人也不例外。

⑶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人在两种情况下没有影子,一是在__中藏匿,二是在太阳底下躺着。”可这样的情况岂能当真,人在__中藏匿能几时,人在太阳底下躺着又有何意思,于是影子便有了永恒的存在。可终究说来,影子的存在会使人产生后怕。常言“身正不怕影子斜”,就是很好的反证。

⑷然而,也正是影子的存在,才使人有了立体感。使人的存在有了面上的延伸,点上的深化,时间上的跨度。

⑸生活中,一些人却不是这么想的。例如有的人为人处世瞻前顾后,生怕被影子伴随;有的人生怕暴露出缺点,而做出欲盖弥彰的种种举动。可以说,自作聪明者有之,自圆其说者有之,苦心经营者有之,不惜代价者有之。其实,掩藏过去,掩饰现时,遮掩未来,都是不坦诚、不真实、不全面的表现。

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想要永不出错,没有黑点,除非他一直不干事,这好比是“在太阳底下躺着”。偶尔犯点小错,存在一些缺点和遗憾都是正常不过的。若一个人浑身罩着光环,又躲躲藏藏、看不清真面目,那谁敢请他做事,谁敢与他讲真话、做朋友?因此,要让别人看清楚你自然的一面,不要做一个没有缺点和影子的人。

⑺做一个人,不仅要让人看到正面,还要让人看到背面和横截面。这样,才会让人感觉到更多的亲切和自然,使人产生更多的信任和依赖。所以,做人要坦诚、真实、全面,要有立体感。

12.作者是针对生活中的什么表现发表议论的?作者分析了哪三条理由来否定这种表现?(5分)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4.第⑴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12.针对生活中一些人生怕暴露缺点的现象;(2分)生怕暴露缺点的人是不坦诚、不全面、不真实的;人都是有缺点的;遮掩缺点让人害怕(看到全面才会让人感觉亲切、自然,使人产生信赖)。(3分)

13.做人要坦诚、真实、全面,(做人)要有立体感。答出其中一句也对。(3分)

14.类比论证,(2分)答“比喻论证”也算对。有光影的小柴房构成有情趣的画面,不怕暴露缺点,全面真实的人才让人感觉亲切、自然,使人产生信赖。(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4分)

要快也要慢

①时代发展加速,生活节奏加快,“快”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方方面面都在努力提速,以“快”为特征的行当,诸如“快餐”“快递”“快照”“快洗”“快车”等应运而兴。

②快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去有句话:“一天等于二十年”。当下信息社会“一天”的发展,远远超过农业社会乃至工业社会“二十年”的发展。面对激烈的竞争,人们确实要有“争分夺秒”的精神,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③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去求快,快则快矣,得到的却是苦果子。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跃”得全国人民没有饭吃,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时下用催生剂催长的速成水果与鸡鱼鸭肉,成长期是快了,但却变得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样的快,带给它们的不是进化,而是退化。我国早有“欲速则不达”和“揠苗助长”一类的古训,这是人类珍贵的经验之谈。

④就人的幸福感而言,生活也是要有快有慢,劳逸结合的。倘若人一直处在快节奏中,没有慢节奏的调剂,没有空暇,没有悠闲,没有“采菊东篱下”和“闲庭信步”的情致,那生命就会失去平衡,人生的丰富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被快节奏所击倒。生活中有好多东西都是需要慢慢咀嚼的。阿尔卑斯山谷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许多驾车人视而不见,疾驶而过,管理者特意在路上插上一个劝告牌:“慢慢走,欣赏呵!”朱光潜先生在谈到人生的情趣时,说人生艺术化,就得“慢慢走,欣赏呵!”我国有一首老歌也这样唱:“马儿呵,你慢些走、慢些走,我要把这美丽的景色看个够。”

⑤针对近些年来一味求快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人又怀念起慢来,认为不要急吼吼地度过有限的人生,于是,慢文化之风开始兴起。“慢餐”“慢递”“慢游”“慢照”一类的活动渐次多了起来。北京出现了“慢递”专业店。国际上有了“慢餐协会”,他们声称,慢餐不只是细嚼慢咽,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态上的慢,“以慢餐引导被物欲横流的大潮裏挟着的人们放慢脚步”。近日还传出消息,全球已经有24个国家135个城市获得“慢城”称号,我国江苏省高淳县有望于近期召开的“国际慢城会议”上被授予“慢城”称号。所谓“慢城”,主要是走“生态立城”之路,本质上可以说是一个“环保”概念。“慢”,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⑥由此可见,要辩证地看待快与慢,快有意义,慢也有价值。快节奏的霹雳舞与慢节奏的太极拳,各有各的美。要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快不弃慢,慢不鄙快,让快慢正确地结合起来,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使人的生活仍然保持应有的从容、放松和宁静,维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质量。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6.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17.请简述第④段的论证思路。(4分)

18.下面一段文字应该放在第几段之后?请阐述理由。(4分)

不过,要快,却不能把快绝对化,不能抹杀慢。快与慢是对立的统一,失去一方,也就没有了另一方。快与慢都受着条件的制约,应按照张弛有序的规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要快也要慢。(要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快不弃慢,慢不鄙快,让快慢正确地结合起来。) 

16.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举例论证(1分),举了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和时下速成水果和鸡鸭鱼肉的例子(1分),论证了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去求快会得到恶果这一观点(1分),有说服力。  

17.请简述第④段的论证思路。(4分)

  首先段首提出”生活也是要有快有慢,劳逸结合”这一观点(1分),接着运用道理论证写出了快节奏生活的弊端(1分),然后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1分)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生活是需要慢慢咀嚼”的这个观点。(1分) 

18.下面一段文字应该放在第几段之后?请阐述理由。(4分)

放在第②段后。(1分)第①、②段写“快”生活的社会状态和其产生的必然性;(1分)第③段写求“快”的负面影响;(1分)本段文字提出辩证对待快与慢,是第①、②段与第③段间的过渡。(1分)   

①最近,有关“正能量”的话题着实很热闹、很时髦。作为褒义词,相比“负能量”来说,在如今社会生活工作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毕竟,谁都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周围,能够多些正能量而少些负能量。

  ②何为“正能量”?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对“正能量”一词的定义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说白了,正能量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念力,就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势。

  ③积蓄正能量能带来快乐。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健康、积极、乐观的人带有更多的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令你受到那种快乐向上的感染,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因此,我们应该多交一些这样的朋友和知己,他们可能学识广博,兴趣广泛,阳光健康;他们也可能知足常乐,幽默睿智,享受人生;他们还可能诚实守信,正直果敢,不走极端……不管怎么说,这些朋友、知己带给你更多的是乐观向上的力量,而不是低眉苦脸的惆怅。

  ④有时,我们也应该释放正能量。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那样带有比较强的负能量的人:啥东西摆在他面前,总习惯性地只看不足、麻烦和问题,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也不对那也不行;本来好好的工作,也常常觉得枯燥乏味,这山望着那山高……如此这般。这就需要你运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响他们,去稀释他们身上的“负能量”。面对这些身陷困惑、热衷于争执或态度消极的人,你应当尽力做个智者,尝试着去正面引领他。或许,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能够帮助别人,原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⑤其实,人们喜欢光明快乐的人,都乐于和有正能量的人交往。因此我们会觉得自己那点不开心的事情,原来不过是生命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没什么大不了的,更无须沉湎其间。装了一半水的杯子,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的是半个空杯。无论你怎么看,那个杯子都是装了一半的水,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那我们为何不让自己多一点满足,多一点快乐呢?如果你想生活得更充实、美好,不妨从现在开始,多积蓄点正能量,多释放点正能量,尽情地感受正能量带给你的快乐。

⑥当然,我们需要“正能量”,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而是说,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去解决。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愈来愈美好!

7.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A.何为正能量?B.我们要积蓄正能量。

C.我们要释放正能量。D.我们需要正能量。

8.下列句子传递出的情怀不属于“正能量”的一项是

A.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所说的“正能量”指的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念力,就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生

活态势。

B.文章第④段告诉我们:工作生活中,需要运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响那些身陷困惑、热衷于争执或态度消极的人。

C.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对待半杯水的态度加以比较,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D.本文的论证思路为:引论(①)—本论(②③④⑤)—结论(⑥),其中②③④⑤段之间是并列关系。

7.D 8.A 9.D 

议论文阅读(12分)

做人要有立体感

⑴窗前一片绿荫,绿荫下的小柴房,地上隐隐约约的光影,最后是扑面而来的徐徐清风……这就构成了一幅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折射出来的世界是立体的、多维的,也只有这样的层面才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

⑵事物如此,人也不例外。

⑶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人在两种情况下没有影子,一是在__中藏匿,二是在太阳底下躺着。”可这样的情况岂能当真,人在__中藏匿能几时,人在太阳底下躺着又有何意思,于是影子便有了永恒的存在。可终究说来,影子的存在会使人产生后怕。常言“身正不怕影子斜”,就是很好的反证。

⑷然而,也正是影子的存在,才使人有了立体感。使人的存在有了面上的延伸,点上的深化,时间上的跨度。

⑸生活中,一些人却不是这么想的。例如有的人为人处世瞻前顾后,生怕被影子伴随;有的人生怕暴露出缺点,而做出欲盖弥彰的种种举动。可以说,自作聪明者有之,自圆其说者有之,苦心经营者有之,不惜代价者有之。其实,掩藏过去,掩饰现时,遮掩未来,都是不坦诚、不真实、不全面的表现。

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想要永不出错,没有黑点,除非他一直不干事,这好比是“在太阳底下躺着”。偶尔犯点小错,存在一些缺点和遗憾都是正常不过的。若一个人浑身罩着光环,又躲躲藏藏、看不清真面目,那谁敢请他做事,谁敢与他讲真话、做朋友?因此,要让别人看清楚你自然的一面,不要做一个没有缺点和影子的人。

⑺做一个人,不仅要让人看到正面,还要让人看到背面和横截面。这样,才会让人感觉到更多的亲切和自然,使人产生更多的信任和依赖。所以,做人要坦诚、真实、全面,要有立体感。

12.作者是针对生活中的什么表现发表议论的?作者分析了哪三条理由来否定这种表现?(5分)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4.第⑴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12.针对生活中一些人生怕暴露缺点的现象;(2分)生怕暴露缺点的人是不坦诚、不全面、不真实的;人都是有缺点的;遮掩缺点让人害怕(看到全面才会让人感觉亲切、自然,使人产生信赖)。(3分)

13.做人要坦诚、真实、全面,(做人)要有立体感。答出其中一句也对。(3分)

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9分)

人贵有知人之明

⑴古语有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自己掂量好自己的半斤八两,有半斤,你就做半斤的肉馅;有八两,你就扒拉八两的算盘。规规矩矩,自得其乐。

⑵自知难得, 在我看来,知人却 可贵,因为千里马常有, 伯乐不常有。

⑶有知人之明,可以慧眼识人。汉高祖刘邦曾说过,筹集粮草,安抚百姓,他不如萧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不如张良;指挥千军万马,克敌致胜,他不如韩信。然而他的长处在于使人才各尽其能,知人善任,终于开创汉家四百年江山的伟业。

⑷有知人之明,可以斗智斗勇。诸葛亮了解司马懿生性多疑的性格,以一座空城、一把三尺瑶琴吓退数十万敌兵,传为千古佳话;有知人之明,可以明哲保身。范蠡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知道勾践“只能共患难而难共欢乐”,所以他选择了功成身退,隐迹江湖,四海为商,得以善终;同样功高盖世的文仲,却不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不知主子的刻薄寡恩、狠毒无情,以至于留恋功名执迷不悟,最终被勾践所杀。

⑸有知人之明,可以更好地为顾客服务。这是现代商业社会遵循的一条成功准则。IBM创始人老沃森年轻的时候,往返于纽约州北部,四处兜售钢琴和缝纫机,在多年的销售中,他深刻地领悟到顾客到底需要什么。他说,如果客户需要一把锤子,你却给他拿来了一把斧头,那么客户一定会不满意。如果你能给客户一把方便耐用的锤子并免费赠送一盒钉子, 那么你的客户一定会记住你,并极有可能会再次光顾你,因为你的服务已经发挥了作用。

⑹有知人之明,可以传递善良。因为知人,也可以解释成对别人的一种关心一种爱护。一个护士,知道用哪种打针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的疼痛;一个老师,知道在其他人走掉之后才去惩罚犯了错误的孩子;一个警察,知道在给一个小窃贼扣手铐之前套上他的手套......有知人之明的人,探知别人的寒冷,会送去一盆炭火;有知人之明的人,探知别人的疼,会递过一块柔软的手帕。这样的人,让人温暖。

⑺人贵有知人之明。如果在你自己的心底挖到金子,那么,在别人的心底,就有可能探出钻石。

(文字有改动)

15.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⑵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因为 更加 然而 B.但是 更加 所以

C. 因为 十分 所以 D.但是 更加 然而

16.第⑴段画线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17.概括第⑸段的具体事例 ,这一事例证明的观点是 。(4分)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分)

19.下面这段文字能与文中哪一段形成对比论证?请具体阐明理由。(6分)

项羽作为他的对手,在很大程度上就输在没有知人之明。他不知亚父范增对他一往情深,对之言不听计不从;他不知韩信陈平是绝世之才,任之流往汉营为敌所用;他不知叔父项伯是个脚踏两只船的危险分子,依旧对之信任有加、毫无防范,最后他就只有遭遇十面埋伏、悲闻四面楚歌、含泪别姬、乌江自刎的戏份了。

议论文(19分)

15.D(应理解文章内容、分清句间逻辑关系)(3分)

16.人要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要了解自己的情况)(1分),做事要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来办理事情)(1分)。(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都答对得3分)

17.IBM创始人老沃森领悟到了解顾客需求会提升客户满意度(或会使客户满意)。(3分,人物、事情、结果三者都具备得3分,缺一点扣一分,扣完3分为止。)有知人之明,可以更好地为顾客服务。(1分)18. 人贵有知人之明(3分)

19. 与第3段形成对比论证(1分)。第3段列举刘邦因为知人善任、终于开创汉家伟业的事例,从正面证明“有知人之明,可以慧眼识人”这一观点或分论点(1分),这段文字列举项羽因为不能知人善任导致乌江自刎的结局(2分),与第3段事例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了“有知人之明,可以慧眼识人”这一分论点(2分)。

打车软件岂能一禁了之?

⑴打车软件拥有开放的定位系统,解决了驾驶员与乘客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乘客打车和出租车运营都变得更为便捷和高效。而打车优惠补贴这一营销手段的出现,更让“打车软件”风靡一时。

⑵然而,公众还来不及“享受”打车软件带来的便利,一系列问题便随之而来:打车软件需在智能手机上操作,使得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只习惯电话约车的中老年乘客饱受“打车难”的困扰;因为打车软件可以看到乘客的目的地,还要加价叫车功能,出租车司机“挑活”情况加剧;行驶过程中司机为接单摆弄手机,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也呈上升趋势。为此,有人呼吁政府部门应及时出手,全面禁用打车软件,使出租车市场回归原有的秩序。

⑶手机打车软件并非国内首创,一些国外软件已经运行多年,其经验值得借鉴。

⑷据媒体报道,纽约交通管理部门为了避免司机挑客,规定手机打车软件不能显示客人的目的地。美国Zab—Cab打车软件改进程序,在行驶时,手机屏幕会变成灰色而无法查看,车停后,司机才能看到附近打车人的所在位置。在新加坡,司机确定接受订单后,车载顶灯会显示“预定”,即在到达预定地点之前是不会接受路人扬招,而打车软件在此时间段内也不会显示新的订单信息。英国Hailo软件在打车付款时,除了计价器上的金额,没有任何额外费用。

⑸关照那些不会使用软件而打不到车的人群,确实是一种道义上的公正。但应当看到,打车软件通过技术提升了运营效率,促进了社会的整体福利。如果对打车软件一禁了之,看似满足了一部分人的要求,其实是剥夺了更多人的福利。

⑹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因软件技术造成的这种障碍并非不可逾越。请多一点信心,也多一点耐心,随着技术的改进,障碍完全有可能不复存在。

⑺市场天然追求效率,它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让打车软件在市场的引导下进行改良和完善,比政府出手管用得多。而政府应该肩负起监管与服务的职责,如果对打车软件简单地一禁了之,不但扼杀了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还有“懒政”之嫌。

附:新浪网开展的网络调查结果(截图)

15、下列与文中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3分)

A.、打车软件有利于提升运营效率。

B.、打车软件扰乱出租车市场秩序。

C.、改良打车软件可借鉴国外经验。

D.、软件技术的障碍是可以逾越的。

16、请根据下列打车软件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8分)

⑴出租车司机“挑活”情况加剧。

原因:

解决方案:

⑵出租车引发的交通事故上升。

原因:

解决方案:

17、以下是从新浪网的调查结果中提取的数据。其中,可用来支持本文第⑸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48.7%的网友支持上海早晚高峰禁用打车软件。

B.、51.3%的网友不支持上海早晚高峰禁用打车软件。

C.、54.8%的网友用过打车软件。

D.、55.1%的网友认为打车软件带来更多便捷。

18、你认为本文的作者是否会支持“上海早晚高峰禁用打车软件”?请说明理由。(4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18分)

15.(3分)B

16.(8分,每小题4分)

(1)原因:打车软件可以看到乘客的目的地,还有加价叫车功能(2分)

        解决方案:规定手机打车软件不能显示客人的目的地,取消加价叫车功能(乘客只支付计价器上的金额)(2分)

(2)原因:行驶过程中司机为接单摆弄手机(2分)

     解决方案:改进软件设计,行驶过程中手机屏幕无法查看(不显示新的订单信息)(2分)

17.(3分)D

18.(4分)示例一:不支持。作者认为让市场引导打车软件改良和完善,比政府出手管用得多(对打车软件一禁了之,不但扼杀了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还有“懒政”之嫌)(2分),虽然只是早晚高峰禁用(没有全面禁用),但却同样剥夺了一部分人的福利(有违市场调节的原则)(2分)。[体现对文中主要观点的正确把握和理解,可以直接引用原文,但引用要恰当,冗余的引用可酌情扣分;能考虑到“高峰时段禁用”与“简单地一禁了之”的区别。]

     示例二:支持。因为早晚高峰禁用打车软件并不是全面禁用,目前情况下有助于改善高峰时段用车紧张的状况(2分),是一种出于道义公正的监管行为,同时也可敦促打车软件企业改善设计(2分)。[强调早晚高峰禁用不同于全面禁用,是一种监管行为;能联系作者在文中没有否认道义公正,并提倡改善设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