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良心重在修习与养成(16分)
①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与之相伴随,社会道德领域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人心向善、社会重德成为主流,另一方面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现象较为严重。从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问题到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等社会公德问题,这些偶发的道德事件让人痛心又令人深思:为什么有些人不讲良心、不讲道德?应该怎样坚守做人的基本原则、行事的道德本分?
②一般来讲,社会经济条件发生变化会对既有社会道德秩序形成冲击。在这种冲击面前,有的人会坚定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有的人则会弃守做人的原则,甚至连讲良心这一底线也不再坚持。这些人之所以经不起这种冲击,归根到底在于其精神境界和思想修养不高,以致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认识不清、定力不够。
③讲良心是指一种做人的态度,大概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上持有一种仁爱友善的态度,而不是漠不关心甚至恶意损害的态度。俗话所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能帮人处帮人”,《尚书》中讲的“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就是这种做人态度的体现。《尚书》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搞不清楚一个人的功劳轻重时,要从重的方面确定;搞不清楚一个人的罪行轻重时,要从轻的方面确定。
④讲良心就要讲恕道。当有人问曾国藩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时,他只用了一个“恕”字。 “恕”字从如从心,就是将心比卜、换位思考。人不可能没有缺点错误,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为人处世呢?从被动的意义上讲,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主动的意义上讲,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二者的核心都是从自己内心体验出发,推己及人,做到仁者爱人。
⑤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讲良心关键是防止骄傲自大。人有了一定地位、金钱或权势,就更应重视讲良心。因为那时往往会有一些人在你周围唱赞歌、拍马屁,对你进行__和忽悠。如果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进攻,就会头脑发热、 自我膨胀,甚至突破底线、恣意妄为。这样做人,实际上就陷入了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亦即不讲良心的状态。因此,领导干部应严于律己、廉虚谨慎,防止被“捧杀”。
⑥讲不讲良心与名利观密切相关。不为名利所累则易讲良心,讲良心则又促使人淡泊名 利。淡泊名利,道理易懂,做到实难。正如《红楼梦》中《好了歌》所言:“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很多人不缺聪明才智,但经不住__,明明知道不讲良心不好,但为了一时一己私利,干出一些不讲良心、不讲道德的事情来。正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当今时代,尤其应强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得失观,真正做到以义制利,守本分、控欲望、不贪婪。
⑦讲良心重在修习与养成,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不是为流俗所改变。一个人确立 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坚守行事的道德本分,讲良心就会成为自然而然之事。每个人都努力地这么做,讲良心就会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14.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答:
15.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证了“讲良心”要进行修习的? (3分)
答:
16.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17.请在文中第⑥段补充—个事实论据,证明作者的观点。(3分) .
答:
18.选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写在下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4分)
答:
14.讲良心重在修习与养成。
15.(1)讲良心是一种做人的态度;⑵讲良心要讲恕道;⑶讲良心关键是防止骄傲自大;⑷讲良心要做到不为名利所累。
16.引证法(引用论证、道理论证);论证了讲良心是一种做人态度,就是在为人处世上持有一种仁爱友善的态度,而不是漠不关心甚至恶意损害的态度。
17.示例: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同志,立志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五十多年,如一日,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不断以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造福人类。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赢得广泛的赞誉。
18.示例:当有人问曾国藩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时,他只用了一个“恕”字,“恕”字从如从心,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感受:“恕”是人的一种修养和品德,凡事做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和谐。像两个人闹矛盾,都是因为太较真,如果双方都能退后一步,交换位置为对方考虑一下,就不至于闹得很僵。
独立苍茫自吟诗
黑瑛
商品大潮中的弄潮儿不是诗人。虽然诗人也有“下海”的,但一旦涌到了潮头浪尖上,也就再也不是诗人了。
诗人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甚至,还要耐得住折磨。你看,屈子行吟泽畔,老杜衰病孤舟,历史从不在诗人的脚下铺上红地毯,诗人在红地毯上也走不完自己的历史之路。
16 世纪时,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喜欢养马,也喜欢“养”诗人,凭他当皇帝的头脑和养马的经验,他认定:给诗人要喂点好的,但不能喂得太肥,太肥就不中用了。诗人们自己似乎也颇了解自己身上的这种缺点,19世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给他一个诗人朋友的妻子写信说:自从你给了他幸福,他就很少歌唱了,诗人是苦恼的夜莺,折磨他吧!让我们再谛听他那苦恼而甜美的歌声。
你看,皇帝这么说固可姑妄听之,诗人们自己这样说,就不免使人感慨了。
当然,“折磨”诗人让他唱出痛苦但美好的歌,不应只是指爱情在诗人心中的激荡。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可能使诗人们牵肠挂肚;人事、时事、古今事,也会使诗人们反侧难平。如果这也可以叫做“折磨”,人们倒是有理由相信:只有在这种“折磨”中诞生的诗,才有可能焕发出血光火色般的辉煌!
只是,这也难为了诗人和想要成为诗人的人——谁让“诗”也要穷而后工呢?
穷而后工,不只是生活的困穷,但也包含生活的困穷。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园”,但还要在南山下种他的豆。显然,如果你以为只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能作个诗人,那你就误解了陶渊明,也误解了诗。
还有在中国古代诗坛坐头把交椅的杜甫,他那顶诗圣的桂冠也是“穷”而后得的。显然,如果你以为只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可以作个诗人,你就误解了杜甫,也误解了诗。
为什么诗人总是为“穷”所纠缠?这事有些一言难尽。
诗, 应该蕴涵着、表现着人世间最真的、最纯的、最美的东西,真正追求“诗”的诗人,也必然是用自己的赤心去追求人世间最真、最纯、最美的东西,为此,他就必须甘于在自己心田里保留一片超脱于世俗之上的净土,也必须敢于为坚持这片净土而竭精尽瘁。这样一来,诗人生涯中就难以避免与“穷”字打交道了。这倒不是诗人天生“贱骨肉”,总愿自讨苦吃。
其实,诗人又何尝没有些怨气?苏轼有句云:“平生文字为我累”,甚至还说过“人生识字忧患始”的话,你看,作诗吃了苦头,竟连“人文之本”的文字也骂起来,可谓怨气冲天了。史家评论说,论器识、议论、文章、政事,苏轼都是宰相之才。如果下点“韬晦”的工夫,不以诗文张扬,也许不致“命穷”如此。可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这样,苏轼还能是现在人们心目中的诗人苏轼吗?
是什么使得诗人们虽“穷”而执着不已呢?这是由于诗人的心中有一个世界。诗人心中的这个世界里,装着天下的忧乐,装着古今的沧桑,却惟独没有装着“自己”。
正因为装那么多,诗人才“累”;正因为不顾自己,诗人才“穷”。但是,也正因为要装那么多,诗人必须忘怀自己;正因为忘怀自己,诗人才能“穷”而忘忧,“穷”而执着,“穷”而后工……
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被困“绝粮”,弟子纷纷离去,一派穷途末路的光景。这时,直性子的子路很想不通,他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想了想说:“君子固穷。”稍停,孔子又说:“小人,穷斯滥矣!”这里,孔子是说的君子和小人,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说的是诗人中的君子和小人,君子、小人中间的诗人。
“固穷”,穷而益坚也;“穷斯滥”,一穷便乱来也。
繁花乱眼身外事,独立苍茫自吟诗。“折磨”自己吧,谁要你愿意做个诗人呢!
13.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要耐得住清苦与寂寞,那些涌到潮头浪尖上的“弄潮儿”,是做不了诗人的。
B.“折磨”诗人能让他唱出痛苦但美好的歌,不仅是指爱情在诗人心中的激荡,也指 其他各种事,使诗人们牵肠挂肚。
C. 诗人要用自己的赤心去追求人世间最真、最纯、最美的东西,因此他们乐于与“穷” 字打交道。
D.诗人心中有一个世界,装着天下的忧乐,装着古今的沧桑,虽“穷”而执着不已。
14.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一开头,就以“大潮”作比喻,以极强的感染力渲染了时代通病——在今天“商品第一”的现实面前,诗人们也难以免俗,已经失去了诗人的品格。
B.苏轼一向被人们赞叹为胸襟开阔,豪放豁达,但本文中却详写到了他的怨气与“韬晦”,视角独特,评价中肯,还原了苏轼“人”的特点。
C.诗歌“穷”而后工,其中“穷”不仅指诗人个人的生活处于艰难穷困之中,更指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艰难动荡,诗人有太多不幸遭遇,难以施展忧国忧民的抱负。
D.本文文笔清新,大气厚重;既有中国古代诗人的沉重背影,也有国外诗人的独特感悟,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
15.结合全文内容回答,诗人为何总是为“穷”字所纠缠呢? (4分)
16.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4分)
(1)“让我们再谛听他那苦恼而甜美的歌声”此句中,“苦恼”和“甜美”分别是指什么?
(2)“穷而后工,不只是生活的困穷,但也包含生活的困穷”这句话是否矛盾?
17.文章结尾用孔子的事例的作用和好处是什么?(4分)
13.C (3分)
14.D (3分)
15.“苦恼”指生活的困苦、精神的折磨。(2分)“甜美”指诗歌有极高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2分)
16. (1)“穷”不仅是指诗人生活上的困穷,也指精神上的困苦或折磨。(2分)
(2)诗人要用自己的赤心去追求人世间最真、最纯、最美的东西,因此就他们甘于与“穷”字打交道。(1分)
(3)诗人的心中有一个世界,装着天下的忧乐,装着古今的沧桑,却惟独没有装着“自己”。(1分)
17.(1)举例论证,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2分)
(2)借用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表达对“真正的诗人”的赞美。(2分)
节制是心灵的闸
①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人类面临三个难题:人与动物、人与人和人与内心。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人与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活中,我们常常打败别人,却很难战胜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那颗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去了不该去、不能去的草原,从而丢失了自我。
②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③没有节制,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比如忌妒、贪婪、仇恨等等,而这些正是噩运的种子。秦国的太医李醯(xī)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于是就派人杀了他。可是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的人还是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李醯非但没有成为医学名家,还为后人所不齿。如果李醯不让噩运的种子发芽,能化忌妒为动力,发愤提高自已,那么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别人,从而真正地改变命运。
④没有节制,放纵私欲,往往是玩火__,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虞国君主贪欲膨胀,不加节制,为得到晋献公的良马宝玉,不惜借道给晋国,最终落了个__丢身的下场。
⑤可见,不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达成自己的目标。一天,台湾作家梁实秋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熏鱼端上来了,他不吃;冰糖肘子端上来了,他又说不能碰;什锦炒饭端上来了,他还是说不能吃。最后八宝饭端来时,他说要这个。朋友提醒他里面有糖和淀粉。他说:“我当然知道,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节制着、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⑥浅水大鱼不游,浅土大木不长。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节制,就离不开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让它挡住欲望、贪念、丑陋、邪恶……让心灵装满人间真情,装满人间美好。
(文章有删改)
10.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节制是心灵的闸”为题展开论证,表达了“人要从内心学会节制”的主要观点。
B.文章以著名学者梁漱溟的话开篇,意在吸引读者,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C.第⑤段举台湾作家梁实秋与朋友进餐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人学会节制、有计划,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D.“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一句,强调了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对于人的重要性。
11. 作者认为要“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的理由是什么?(4分)
12. 文中③④两段都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的?有什么作用?(6分)
10.(3分)B
11.(4分)(1)有了节制的闸,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2)没有节制的闸,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
12.(6分)(1)(3分)两段都是从反面论证的角度进行论述的。
(2)(4分)通过列举李醯嫉贤妒能,暗害扁鹊,为后人所不齿的事例,列举虞国君主贪图享乐,终至__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不懂节制的危害,从而更全面地论证人学会节制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
成大事者需关注小节 (14分)
①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陈蕃怀有成大事的胸怀固然可贵,但却不屑于做琐碎的小事,忽视小节,殊不知“屋”也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够排斥“扫一屋”呢?
②由此看来,成大事者也需关注小节。
③纵观历史,可以看到,有许多人因关注小节而做出了大事情。
④“别人讲话时,不要插嘴;别人站着时,不要坐下;和别人在一起,不要读书或看报;事先没有得到允许,不要看别人的书或写的东西……”这是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14岁时抄在笔记本上的部分“守则”。可以说,这都是些容易被忽视的小节,甚至是很拘束人的小节,然而,华盛顿却把它看作了自己成长所必需的“维生素”。假如他不关注小节,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很难想象他日后会受到众人的拥戴,当上美国总统。我们敬爱的__来__,在处理国际事务时,非常关注小节。一次,在为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及夫人送行时,亲王的飞机刚起飞,我国送行的人们就散开准备离去,只有__仍笔直地站在原地,并叫回了散开的人。正是他这种对待别人认为的小事时一丝不苟的态度,赢得了众多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许。由伟人们的例子不难看出,关注小节能够赢得人们的好感,从而获得众人的认可和支持。
⑤关注小节,可以及时把握成大事的机会。一片草叶割破了手,鲁班发明了锯; ;开水壶的盖子被蒸汽顶起,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小节中包含着成大事的机会,包含着成大事的重要条件,他们正是因为关注了小节才抓住了成大事的机会,为自己成大事奠定了基础。
⑥相反,忽略小节会贻误大事。一个滑落在跑道上的小铁片造成了空难,一份翻译错误的电文造成一场战役的失败。常言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见,忽略小节往往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⑦小节不仅关乎上文所论及的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大事,其实也关乎修身齐家这一类的大事。成大事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内涵与目标。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以天下事为己任,对他来说忧国忧民是大事;一个家庭主妇,心里装着全家老小,对她来说安排好一家人的生活是大事。无论其内涵如何,可能都需要他们在成就大事的过程中去关注小节,只有如此,才能在自己的生活领域内做出对个人或对社会有益的大事。
⑧今天,关注小节不仅是国民素质的一种反映,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一些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在禁止吸烟的地方所随意吞云吐雾……这些看似小节,但不知小节不拘,大事难成。愿年轻的朋友们从小事上着手,在细微处努力,最终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
14.文章开头用陈蕃只想“扫天下”不想“扫一屋”的故事,有何作用?(2分)
15找出表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2分
16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17.仔细阅读第⑤段,补充一个概括性的事实论据,使句子更连贯,论证更充分。(3分)
18.有人说“成大事者需不拘小节”,本文的作者却认为“成大事者需关注小节”。请结合生活实际或具体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14. 用陈蕃只想“扫天下”不想“扫一屋”的故事引出了中心论点。(2分)
15.由此看来,成大事者也需关注小节。
16. 举例论证的方法(摆事实),举了美国总统华盛顿和__来__两个伟人的例子,从关注小节能够赢得人们的好感,从而获得众人的认可和支持这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3分)
17. ①一个苹果落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②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阿基米德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③观察老鹰在空中飞行的动作,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写出1点即可,3分)(要有具体的人和事例)
18. 言之成理即可(要结合生活实际或具体事例来谈,否则酌情扣分)(4分
议论文阅读(12分)
时间的价值
艾敏(埃及)
①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的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度的。
②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循,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从时间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其目标的东西,而不符合的就尽力避开。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最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己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时间。
12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3 根据选文内容加以概括,说说如何有效使用时间。(6分)
14 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观点?(4分)
议论文阅读(12分)
12时间的价值就在于很好地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a8132d46b86dde4d.gif](2分,意思相近即可)
13①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
②忠于奋斗目标;
③正确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
(6分,每点2分。)
14对比论证。确定奋斗目标的必要性。(4分,各2分,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1题。(16分)
①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 a ]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②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 b ],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安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 c ]: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③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 d ],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④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可以推想,在那些比太阳系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这些生物的智慧也许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间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7.按照文意,将下列4个词语分别填入a、b、c、d四处。(只填序号)(4分)
①过分自傲 ②喜形于色 ③不自量力 ④沾沾自喜
[a] [b] [c] [d]
8、从对选文开头“宣称要征服自然”这个句子的揣摩中,你认为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2分)
9、“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0、文章段②中画线句“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结合选文概括人类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11、理解第三段末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请结合地理和生物知识回答。(3分)
7、③④①② 8、否定。(答为“嘲笑”、“讽刺”亦可给分。)9、比喻。(答“对比”亦可)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人类智慧的渺小,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可感。10、①虽然人类的作品飞上太空,但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②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后人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的很;③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 ④作者认为: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智慧就算不得什么。11、人类在开采各种矿物时留下了无数的矿坑,这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采矿时排出的污水、矿渣,污染了自然水源、影响了农牧业,也在不同程度上危害着动植物的生长。这些都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从地理学或生物学中的一个角度回答即可给分)
阅读议论文,回答小题。(10分)
不比为贵 章剑和
生活中要有不比为贵的心态,学会接受自己,这很重要。
有些人总感到这不如意、那不满意,有些并不是客观条件太差,而是由于攀比引起的。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因此,要想享受人生的欢悦与幸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不比为贵”的心态。著名文史作家郑逸梅先生的长寿秘诀便是“不比为贵”。郑老常对人说:“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自感不贫不贱,就能常处乐境,于身心有益。”正因为郑老有这样的良好心态,尽管一生坎坷,却能始终保持坦然、乐观、淡定的精神。他一生办报,著述颇丰,还被誉为“补白大王”。而且活到了九十九岁的高寿。
生活中尤其不要动辄与那些俊男美女比相貌,与能人强人比财富比成就,因为那样只会让自己情绪低落。聪明的人应懂得欣赏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不为自己的平凡而烦恼。
世界科学巨匠霍金的命运是悲惨的:口不能说,腿不能站,身不能动。可霍金却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这些让他感到满足和富有,充实而快乐,使他成为当今最具传奇色彩的科学家。研究发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往往比那些好高骛远的人快乐。因此,要想生活快乐,就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奋斗目标,适当压制心底的欲望。虽然财富可以带给人幸福感,但并不代表财富越多人越幸福。研究表明,一旦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每一元财富的增加对幸福本身都不再具有任何特殊意义。另外,幸福的人总是不断地为自己树立一些目标,通常我们会重视短期目标,而长期目标的实现更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受。
22岁的美国华裔数学家王章程,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毕业后,他的同学多数去了大财团、大公司,只有王章程一头扎进了加州私人研究室,一干就是十年。十年中,他的收入非常低,三十岁了还买不起房子。而他的同学们已经是月收入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大老板。他们开着高档车子,住着大房子,领着漂亮的妻子。而王章程从来不羡慕别人,只对自己的事业感兴趣。虽然他的生活比别人差了几个等级,但他本人似乎全然不知。十年中,王章程默默地做着自己的研究。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他攻克了两道世界级数学难题,从此成果迭现,美国十几家大学先后聘请他前去任教。现在,他已经成为世界数学界的“数学之王”。正因为他有不比为贵的心态,从来不羡慕别人的生活,才会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不受外界的干扰,干自己的事,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生活中常常打扰我们、让我们感到不安的往往是别人的生活和别人的模式。在心中总是比来比去,羡慕别人的生活,就会给自己造成混乱和迷茫,甚至使自己不得安宁。与别人比的代价,常常就是失去自我。不去和别人比,我们的日子就会变得悠然平静,从容不迫。不去羡慕别人,我们才会找到自己的生活,完成自己的事业,达到自己的目标,过好自己的日子。
12.第二段引用文史作家郑逸梅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2分)
▲
13.作者认为,人们应当怎样才能生活得欢悦和幸福?(3分)
▲
14.第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
15.第二段和第四段在论述思路上有何不同?(2分)
▲
12.有力地证明了“要想享受人生的欢悦与幸福,必须学习‘不比为贵’的心态。”这一观点。(2分)
13.(1)要学习“不比为贵”的心态。 (2)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奋斗目标,适当压制心底的欲望。 (3)不断地为自己树立一些目标,重视长期目标。(每点1分)
14.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作用:有力地论证了具有不比为贵心态的重要性。(每点1分)
15.第二段先摆观点(议论),然后举例;第四段先举例然后摆观点(议论)(每点1分)
阅读《淡定是做人的需求》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在生活中,人们时时都在为理想、信念、追求、欲望、__所累。有时会荡气回肠,有时会黯然失色,有时会乐不思蜀,有时会遍体鳞伤。然而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为之奋不顾身的寥寥无几,总是在“芝麻、玉米、西瓜”之间犹豫、徘徊、旋转。“捡芝麻丢西瓜”的事时有发生,“狗熊掰玉米”之态常常存在,什么原因?无外乎是人生缺少一份淡定与洒脱。
②淡定是一种顿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事事春风得意,那必然不是生活而是白日做梦。试想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有多少能够如愿?人生的痛苦,“得不到的东西想要,得到后觉得不过如此,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有多少在生活中上演?人生就如一杯清茶,淡定之人才能品出其中的青甜香郁。人生千回百转,蓦然发现,独抱荒凉,倚水清歌,反倒是一种淡雅与真谛。
③淡定是一种坦然。世间追逐名利,总只是来回转手的戏法,楼兰古城的繁荣那只是从前,海滨的渔村而今成为现代化城市。尘世纷繁的浮扰,缺少的是坚守与淡定,只有淡定,才能认清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只有淡定才能抵制繁杂的__与邪念。人说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动物只有两种。一个是苍鹰,一个是蜗牛。苍鹰之所以能够到达是因为它有傲人的翅膀,而蜗牛没有翅膀却能登顶因为它有一种淡定与宁静。“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下云卷云舒”,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④淡定是一种精神。灯红酒绿的绚烂让人们遗忘了返璞归真的宁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良言,依然是黄钟大吕,警示后人。
⑤心中与世俱来的那方净土却被外界的喧嚣所淹没,今天所在乎的名利在时间面前都是过眼烟云,放不下,便痛苦,放下了,便释然。一位诗人说过:“只要梦想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如果能找回心中的那份淡定,便找到了人生的姿态,一种精神的皈依,一种价值的高度。
15.文章第①段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6.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17.第⑤段画线句子不能证明论点,请你说明理由。(3分)
15.本段文字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起,从反面举例论证,证明中心论点“淡定是做人的需求”;(1分)引出议论的话题;(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6.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2分)证明了“淡定是一种坦然”的观点。(2分)
17.第⑤段画线句子强调的是“只要梦想还在”,突出的是理想、目标的重要性。(2分)而全文和本段文字都强调的是“淡定”的重要性,所以这里的引用不能证明论点。(1分)
让信念点亮生命
①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小鸟,那信念就是那有力的翅膀。
②信念,让人拥有前进的动力。艾森·豪威尔年幼时与母亲玩牌,几次发到手中的牌都很烂,以至于老是输。于是,他就抱怨牌不好,母亲却抚摸着他的头说:“人的生活就像玩牌一样,发牌的是上帝,权利不在你,无论拿到怎样的牌,都应尽力地打好它。”这句话给艾森·豪威尔很大的启示,以后每逢遇到困难和棘手的事情,他都燃起一种信念:不管事情有多困难,我都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这种信念是他一步一步迈向成功殿堂的动力,终于成就他成为美国第34任总统。
③信念给人不屈的力量。林肯被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可有谁真正的了解他那坎坷的一生呢?他七岁时,全家被赶出住宅,开始居无定所的生活;长大后,创业多次失败,竞选参议员也多次被除名……他一生经历十五次重大挫败,但他从未被命运打败,跌倒了再爬起来,这种不屈的信念让他有了无穷的力量,最终成就了生命的辉煌。
④信念助人在苦难中成才。作家丁玲说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难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是啊,信念是战胜苦难的利剑,信念又是一位高明的老师,让你在苦难中茁壮成长。
⑤信念哺育心灵,绚丽人生,滋润着成功的花朵。信念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助人成才。愿每个人都用信念点亮自己的人生,乘着信念的翅膀飞向理想的彼岸。
15、认真阅读《让信念点亮生命》这篇文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16、作者在第二段所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分)
17、仿照第①段话的句式,续写一个句子。(3分)
如果说生命是 ,那么信念就是 。
18、给文章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15、信念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助人成才。
16、信念,让人拥有前进的动力。举例论证 17、一支在风浪中穿梭的小舟,获取动力的船桨。18、贝多芬小时候家庭贫困没能上学,17岁后伤寒、天花、肺病、关节炎等疾病接踵而到,26岁失去听觉。在这样的苦难中,他“扼住命运的咽喉”,最终成为享誉全球的音乐家。
阅读《天才就是不断地思考》,完成第18—21题。(共11分)
天才就是不断地思考
①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有时匆匆将一本书读完,过些时间回头想想,却几乎什么也没记住,仅仅东鳞西爪地有那么一点肤浅印象。这是什么缘故呢?道理很简单,这是平常在读书时不注意用心思考问题所造成的。
②在日常阅读时注意思考,这是前人取得成功的经验之谈。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说过:“天才不过是不断地思考。”我国唐代的文学家韩愈说得更明白:“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些都强调了成功者对于思考的依赖关系。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读书时就很注意思考问题。他认为,只有善于并认真思考,才能把前人的学问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日常写作时,抱定写“古人之所未及就”。一旦发现自己论著中有前人说过的论点,他就毫不犹豫地删掉。清末学问大家梁启超曾赞扬他说:“凡炎武所著书,可决无一语蹈袭古人。”顾炎武能够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学者,与他在平常的读书中勤于并善于思考问题是分不开的。我国古代曾有不少读书人被人戏称为“迂夫子”,他们虽然读书破万卷,但只会重复别人的东西,并没有真学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不勤于、善于用脑思考所致。
③所谓思考,指的不仅是把前人的知识装在自己脑子里,更重要的是善于反刍怀疑,凡事必问一个“为什么”。新的见解和创造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当然不是指怀疑一切,而是要在怀疑的过程中,区别真理与谬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给自己出必要的思考题,迫使自己开动脑筋。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他怀疑并最后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因而奠定了他在物理学方面后来居上的权威地位。伽利略为什么敢于向亚里士多德这个权威挑战呢?除了不迷信以外,就是由于他善于质疑,对人们信奉了1800多年的信条问了一个“为什么”。一个懒于动脑、不善于思考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因而也就无法发现问题。
④在科技昌明的今天,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就要让自己在读书时善于思考、善于琢磨才对,如果这样,你也会成为一个天才!
(作者:胡克正 选文略有删改)
18.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第②段划线句子的作用。(2分)
答:
20.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
2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分析判断哪则材料更适合用在本文作论据,并说明理由。(3分)
【材料一】
可以说,任何一个天才都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著名发明家瓦特在烧水时,看到水壶盖被烧开的水顶开了,母亲让他去倒水而他却在那发呆,他很奇怪为什么水会把壶盖顶开,他经过一番思考和实践后,最终发明了蒸汽机。
【材料二】
__是一位善于学习的人,在学习中不断思考革命的方法,不断思考救国的途径。他是一位忠诚的马列主义者,饱读马列书籍,但他不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或照搬苏联经验,而是能够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他确立“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__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军事天才。
答:
18.答案要点:
以设问的形式指出人们读书中常见的情况,并分析原因(1分),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1分),同时引出后文论述的观点(1分)。
19.答案要点:
划线句子是用清末大家梁启超的话来高度评价顾炎武(1分),突出强调顾炎武成为大学问者的原因:勤于并善于思考问题,不因袭古人,积极创新(1分)。
20.答案示例:
首先解释什么是思考并指出“新的见解和创造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的观点(1分),接着论述如何怀疑,列举伽利略因怀疑权威理论最后建立自己观点从而奠定了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权威地位的事例证明本段观点(1分)。最后分析伽利略成功的原因,并用对比方法指出思考、怀疑的重要性(1分)。
21.参考答案:
材料二更适合作为本文论据。两个材料都是用事实论据来证明天才都善于思考的观点,但材料一是瓦特发现生活中一种现象引发的思考,从而发明了蒸汽机获得成功,而本文主要针对人们读书不善思考的现象来深入阐述观点,更强调在读书时要善于思考,对于前人的理论、观点要善于质疑并有所创新。材料二的事例正是用__在学习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善于思考,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前人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例子,与文章内容更契合,所以材料二更适合做本文论据。
(给分要点:选材料二1分,结合材料内容分析1分,结合文章特点分析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