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与大师(梁 衡) (10分)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__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鲁班最初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12、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B.第②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C.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述。

D.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13、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画线句是证明“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这个观点的。

B.画线句引用“古语”证明观点,使得说理有出处、有根据,更具说服力。

C.本段引用了画线句“古语”和拿破仑的名言说理,可知本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D.“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句既有对第⑤段论证的总结,又与第六段的论证相互勾连。

14、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4分)

12. B(3分

13. A(3分)

14. 首先提出“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的观点;然后展开分析,具体阐明匠人和大师的区别;最后又举出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恩格斯和__等人的事例具体论证,有力的佐证前面提出的论点。(4分))

论压力(10分)

季羡林

①《参考消息》曾经以半版的篇幅介绍了外国学者关于压力的说法。我也正考虑这个问题,因缘和合,不免唠叨上几句。

②什么叫“压力”?上述文章中说:“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我一向认为,定义这玩意儿,除在自然科学上可能确切外,在人文社会科学上则是办不到的。上述定义我看也就行了。

③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压力呢?我认为,是的。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佛家说,生、老、病、死、苦,苦也就是压力。过去的国王、皇帝,近代外国的__者,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看上去似乎一点压力都没有。然而他们却战战兢兢,时时如临大敌,担心边患,担心宫廷__,担心被毒害被刺杀。他们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压力比任何人都大。大资本家钱太多了,担心股市升降,房地产价格波动,等等。至于吾辈平民老百姓,“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些都是压力,谁能躲得开呢?

④压力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认为是好事。从大处来看,现在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人__炸,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然而这些压力何等好啊!没有它,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这个道理极其简单明了,一说就懂。我举自己做一个例子。我不是一个没有名利思想的人——我怀疑真有这种人,过去由于一些我曾经说过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我似乎是淡泊名利,其实那多半是假象。但是,到了今天,我已至望九之年,名利对我已经没有什么用,用不着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这方面的压力没有了。但是却来了另一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电台采访和报刊以及友人约写文章。这对我形成颇大的压力。以写文章而论,有的我实在不愿意写,可是碍于面子,不得不应。应就是压力。于是“拨冗”苦思,往往能写出有点新意的文章。对我来说,这就是压力的好处。

⑤压力如何排除呢?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我的“三不主义”的第三条是“不嘀咕”,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12. 下面不属于作者说的“压力是好事”的一项是( )(3分)

A.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等,人们感觉到了压力,然后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是好事。

B.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而没有这些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所以这些压力也是好事。

C.作者自己“已至望九之年”, 来自电台采访和报刊以及友人约写文章还是形成颇大的压力,而这压力往往能使他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所以也是好事。

D.资本家钱多了,担心股市升降,房地产价格波动等也是很大压力,于是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千方百计赚钱,增加资产,这也是好事。

13.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定义在自然科学上可能是确切的,在人文社会科学上则是办不到的。

B.过去的国王、皇帝、近代外国的__者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们看似没有压力,实际上压力比任何人都大。

C.文中第④段通过举例论证了没有压力社会将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的观点。

D.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的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不可杞人忧天。

14.平常我们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结合文中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排除压力的?(4分)

12      3     D

13      3     C

14      4     示例:生活处处都有压力,作为学生每一次考试都有压力,每一次成绩公布都有压力,考试之前,不要嘀咕,踏踏实实准备;考试之后公布的成绩,已经是事实,不必太过在意,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也就豁然面对。这样就能减轻压力。(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2分),要结合作者提出的任一方法(2分)。

①中国人的遇事忍耐是文化与环境影响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中国人心理构造的必然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是由于我们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与社会中并时时受其影响。可以说,忍耐的品质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又是家庭制度的产物,而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②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遇事忍耐是中国人的崇高品德。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与中国人的忍耐相比,jī dū jiāo 的所谓忍耐似乎是易怒,而中国人的忍耐有如中国景泰蓝一样举世无双。我们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和污辱,犹如小鱼投入大鱼之口,或许我们对苦难的承受力小一些,我们的苦难就会少一些。然而这种对苦难和折磨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耐的美名,又被儒家伦理学谆谆教诲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我并不是说这种道德不是中国人的伟大品质,耶稣说“为温顺者祝福吧,因为他将继承整个世界”。但中国人把忍耐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并有意识地反复向后代灌输。谚语“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③培养这种美德的学校是中国人的大家庭,这里有一大群的姑嫂媳妇、姐夫妹夫、内兄内弟、大伯小叔、父亲儿子等等,他们每天在相互忍让之中学得了这种美德。他们从孩提时起,就从实际的需要和父母的教诲之中,学到处理人际关系必须互相忍让,相互调整。这种深刻、缓慢、持久的熏陶对人们性格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

④唐代有位张公艺,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羡慕不已。唐高宗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了一百个“忍”。中国人并不认为“忍”是家庭制度的一种不幸,相反,他们一直对它表示钦佩。“百忍”这个词现已进入道德谚语之列。大年除夕,把它写上红纸,贴上大门,比如“和气生财”,“忍为家训”等等。如果这种家族制度继续存在,如果社会仍不充分重视个人的价值,而认为人只有处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才是完美的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忍耐必须被看作一个最崇高的道德,并一定要成长于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中,在这里,它确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13.作者曾写文说遇事忍耐“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点,也是它的缺陷”,请分析概括文中体现的中华民族“遇事忍耐”的优点和缺陷。(2分)

答:

14.第②段划线句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2分)

答:

13.(2分)优点:使整个民族易于适应周围环境,有利于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缺点:过于忍耐,对罪恶和病态的容忍,不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过分强调集体,忽视了个人的价值。(优点1分,缺点写出两点中任一点1分)

14.(2分)运用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把中国式的“忍耐”与西方人的“忍耐”作对比,把中国人的忍耐比作中国景泰蓝,既形象又突出地证明了中国人遇事过于忍耐且 “忍”得已经出名了。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需要仰视

陈鲁民

①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是需要仰视的。

②有一次在宁波看CBA决赛,是“八一”对“上海”,我突然童心萌发,想看看姚明到底有多高,就挤在运动员入口处等候。当姚明从我身旁经过时,我不由得仰起头来看他比我高两头还多!再看看那些采访他的记者,都得仰着脸和他说话,那种感觉估计不会太舒服。

③不过,有的人让我们仰视,并非与他的“海拔高度”有关。曾在北京参加过一次作家聚会,亮相的有不少国内大腕级作家,文坛泰斗级的人物,提起来都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然而,让我最动情也最让我仰视的,却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这个钢铁汉子与病痛抗争了几十年,每星期都要去医院透析,每天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可是他却紧紧扼住命运的喉咙,仍然生机勃勃地活着,仍然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

④作为一个文化人,我对那些著作等身的作家是十分仰慕的。鲁迅一生写下一千多万字的作品,“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汩汩不断的奶;张恨水一辈子发表了三千多万字的小说,靠着一枝“金不换”,让多少读者如痴如醉,神魂颠倒。什么才华横溢啊,文思泉涌啊,倚马可待啊,__恣肆啊,还可以想出更多称赞他们文学才华与成就的美好词语,因而我仰视他们!

⑤也有的人,作品寥寥无几,可是却以其绝妙的语言,崇高的意境,浓郁的真情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人类的精神瑰宝。岳飞有《满江红》,于谦有《石灰吟》,林则徐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裴多菲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他们都曾让我们激动不已,热血沸腾,灵魂得到净化,我仰视他们!

⑥仰视名人,是很多人的自然习惯,他们也确有被仰视的理由。牛顿、康德、莎士比亚、马克思等等,因为在各自领域的开创性的伟大业绩,已被人们仰视几百年了。就说今天,袁隆平、王选被无数科技工作者仰视,成龙、周润发被成千上万铁杆影迷仰视刘翔、姚明为众多体育迷所仰视,他们以近乎完美的表现,以超群绝伦的成就,证明着自己的出类拔萃。被人仰视,他们完全当之无愧。

⑦仰视有钱人,即那些靠勤劳致富的人,那些靠智慧与拼搏发财的人,也是人们的正常感情取向。远的有比尔·盖茨,近的有李嘉诚、霍英东,身边的还有张朝阳、丁磊他们大都白手起家,奋斗多年,最后大获成功。而且还慷慨解囊,捐赠慈善事业,动辄就是数亿、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他们也非常值得仰视。

⑧如果一个普通人也被仰视,那他一定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在我居住的小区里,有一位七十多岁的退休老人,无儿无女,默默无闻,生活十分俭朴,有时候还外出捡些废品来补贴生活。可是,谁也想不到,他竟然依靠自己微薄的退休金,前后资助了十几个大学生。这件事在小区传开后,他和往常没任何变化,可是,每当我看到他那已经驼背的身影时,总觉着高大得需要仰视。报纸上登过一个消息,一个六十多岁的乞丐,捡到一个钱包,里边有上千元现金,还有身份证、工作证。他等了一天没等到失主,就饿着肚子把钱包送到了派出所。他们虽然平凡,但其人格之高尚,同样也是需要仰视的。《菜根谭》里那句“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说的分明就是他们呀!

⑨我仰视那些伟人、巨人、名人,也仰视那些善人、好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有删改)

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③段中史铁生被仰视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简述第⑧段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那些成就非凡精神伟大品格高尚的人(伟人、巨人、名人、善人、好人)是需要我们仰视的。(3分;3个加点词,答出任2个得3分,答出任1个得2分,大意对即可;照抄原文的得1分)

14.史铁生与病痛抗争的顽强意志,面对死亡威胁依然充满生机(乐观精神),不断创作文学精品的成就等都值得仰视。(3分;抄原文得1分)。

15.举例论证。列举岳飞有《满江红》、于谦有《石灰吟》等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作品虽少却创作出人类精神瑰宝的人值得仰视”的论点。(2分)

16.首先提出“普通人被仰视是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的观点(1分),接着列举身边退休老人资助大学生的例子(1分),又举报道中的乞丐拾金不昧的例子(1分),最后总结人格的高尚也值得仰视(引用《菜根谭》的话作结)(1分)。(共4分)

科学不怕挑战(16分)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语文试卷第 4 页 共6页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15.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第③④段事例论证两个事例的内容,第⑦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6分)

16.第⑤段中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分)

17.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3分)

科学不怕挑战(16分)

14.科学不怕挑战。(或“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3分)

15.③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

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

比喻论证,将科学不断受到挑战比作大浪淘沙,证明了科学是不怕挑战的,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16.不能颠倒。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总结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2分)

17.为了表示讽刺和否定。(2分)  

讲良心重在修习与养成(16分)

①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与之相伴随,社会道德领域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人心向善、社会重德成为主流,另一方面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现象较为严重。从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问题到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等社会公德问题,这些偶发的道德事件让人痛心又令人深思:为什么有些人不讲良心、不讲道德?应该怎样坚守做人的基本原则、行事的道德本分?

②一般来讲,社会经济条件发生变化会对既有社会道德秩序形成冲击。在这种冲击面前,有的人会坚定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有的人则会弃守做人的原则,甚至连讲良心这一底线也不再坚持。这些人之所以经不起这种冲击,归根到底在于其精神境界和思想修养不高,以致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认识不清、定力不够。

③讲良心是指一种做人的态度,大概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上持有一种仁爱友善的态度,而不是漠不关心甚至恶意损害的态度。俗话所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能帮人处帮人”,《尚书》中讲的“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就是这种做人态度的体现。《尚书》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搞不清楚一个人的功劳轻重时,要从重的方面确定;搞不清楚一个人的罪行轻重时,要从轻的方面确定。

④讲良心就要讲恕道。当有人问曾国藩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时,他只用了一个“恕”字。 “恕”字从如从心,就是将心比卜、换位思考。人不可能没有缺点错误,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为人处世呢?从被动的意义上讲,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主动的意义上讲,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二者的核心都是从自己内心体验出发,推己及人,做到仁者爱人。

⑤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讲良心关键是防止骄傲自大。人有了一定地位、金钱或权势,就更应重视讲良心。因为那时往往会有一些人在你周围唱赞歌、拍马屁,对你进行__和忽悠。如果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进攻,就会头脑发热、 自我膨胀,甚至突破底线、恣意妄为。这样做人,实际上就陷入了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亦即不讲良心的状态。因此,领导干部应严于律己、廉虚谨慎,防止被“捧杀”。

⑥讲不讲良心与名利观密切相关。不为名利所累则易讲良心,讲良心则又促使人淡泊名 利。淡泊名利,道理易懂,做到实难。正如《红楼梦》中《好了歌》所言:“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很多人不缺聪明才智,但经不住__,明明知道不讲良心不好,但为了一时一己私利,干出一些不讲良心、不讲道德的事情来。正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当今时代,尤其应强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得失观,真正做到以义制利,守本分、控欲望、不贪婪。

⑦讲良心重在修习与养成,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不是为流俗所改变。一个人确立 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坚守行事的道德本分,讲良心就会成为自然而然之事。每个人都努力地这么做,讲良心就会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14.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答:

15.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证了“讲良心”要进行修习的? (3分)

答:

16.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17.请在文中第⑥段补充—个事实论据,证明作者的观点。(3分) .

答:

18.选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写在下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4分)

答:

14.讲良心重在修习与养成。

15.(1)讲良心是一种做人的态度;⑵讲良心要讲恕道;⑶讲良心关键是防止骄傲自大;⑷讲良心要做到不为名利所累。

16.引证法(引用论证、道理论证);论证了讲良心是一种做人态度,就是在为人处世上持有一种仁爱友善的态度,而不是漠不关心甚至恶意损害的态度。

17.示例: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同志,立志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五十多年,如一日,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不断以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造福人类。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赢得广泛的赞誉。

18.示例:当有人问曾国藩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时,他只用了一个“恕”字,“恕”字从如从心,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感受:“恕”是人的一种修养和品德,凡事做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和谐。像两个人闹矛盾,都是因为太较真,如果双方都能退后一步,交换位置为对方考虑一下,就不至于闹得很僵。

独立苍茫自吟诗

黑瑛

商品大潮中的弄潮儿不是诗人。虽然诗人也有“下海”的,但一旦涌到了潮头浪尖上,也就再也不是诗人了。

诗人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甚至,还要耐得住折磨。你看,屈子行吟泽畔,老杜衰病孤舟,历史从不在诗人的脚下铺上红地毯,诗人在红地毯上也走不完自己的历史之路。

16 世纪时,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喜欢养马,也喜欢“养”诗人,凭他当皇帝的头脑和养马的经验,他认定:给诗人要喂点好的,但不能喂得太肥,太肥就不中用了。诗人们自己似乎也颇了解自己身上的这种缺点,19世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给他一个诗人朋友的妻子写信说:自从你给了他幸福,他就很少歌唱了,诗人是苦恼的夜莺,折磨他吧!让我们再谛听他那苦恼而甜美的歌声。

你看,皇帝这么说固可姑妄听之,诗人们自己这样说,就不免使人感慨了。

当然,“折磨”诗人让他唱出痛苦但美好的歌,不应只是指爱情在诗人心中的激荡。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可能使诗人们牵肠挂肚;人事、时事、古今事,也会使诗人们反侧难平。如果这也可以叫做“折磨”,人们倒是有理由相信:只有在这种“折磨”中诞生的诗,才有可能焕发出血光火色般的辉煌!

只是,这也难为了诗人和想要成为诗人的人——谁让“诗”也要穷而后工呢?

穷而后工,不只是生活的困穷,但也包含生活的困穷。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园”,但还要在南山下种他的豆。显然,如果你以为只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能作个诗人,那你就误解了陶渊明,也误解了诗。

还有在中国古代诗坛坐头把交椅的杜甫,他那顶诗圣的桂冠也是“穷”而后得的。显然,如果你以为只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可以作个诗人,你就误解了杜甫,也误解了诗。

为什么诗人总是为“穷”所纠缠?这事有些一言难尽。

诗, 应该蕴涵着、表现着人世间最真的、最纯的、最美的东西,真正追求“诗”的诗人,也必然是用自己的赤心去追求人世间最真、最纯、最美的东西,为此,他就必须甘于在自己心田里保留一片超脱于世俗之上的净土,也必须敢于为坚持这片净土而竭精尽瘁。这样一来,诗人生涯中就难以避免与“穷”字打交道了。这倒不是诗人天生“贱骨肉”,总愿自讨苦吃。

其实,诗人又何尝没有些怨气?苏轼有句云:“平生文字为我累”,甚至还说过“人生识字忧患始”的话,你看,作诗吃了苦头,竟连“人文之本”的文字也骂起来,可谓怨气冲天了。史家评论说,论器识、议论、文章、政事,苏轼都是宰相之才。如果下点“韬晦”的工夫,不以诗文张扬,也许不致“命穷”如此。可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这样,苏轼还能是现在人们心目中的诗人苏轼吗?

是什么使得诗人们虽“穷”而执着不已呢?这是由于诗人的心中有一个世界。诗人心中的这个世界里,装着天下的忧乐,装着古今的沧桑,却惟独没有装着“自己”。

正因为装那么多,诗人才“累”;正因为不顾自己,诗人才“穷”。但是,也正因为要装那么多,诗人必须忘怀自己;正因为忘怀自己,诗人才能“穷”而忘忧,“穷”而执着,“穷”而后工……

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被困“绝粮”,弟子纷纷离去,一派穷途末路的光景。这时,直性子的子路很想不通,他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想了想说:“君子固穷。”稍停,孔子又说:“小人,穷斯滥矣!”这里,孔子是说的君子和小人,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说的是诗人中的君子和小人,君子、小人中间的诗人。

“固穷”,穷而益坚也;“穷斯滥”,一穷便乱来也。

繁花乱眼身外事,独立苍茫自吟诗。“折磨”自己吧,谁要你愿意做个诗人呢!

13.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要耐得住清苦与寂寞,那些涌到潮头浪尖上的“弄潮儿”,是做不了诗人的。

B.“折磨”诗人能让他唱出痛苦但美好的歌,不仅是指爱情在诗人心中的激荡,也指 其他各种事,使诗人们牵肠挂肚。

C. 诗人要用自己的赤心去追求人世间最真、最纯、最美的东西,因此他们乐于与“穷” 字打交道。

D.诗人心中有一个世界,装着天下的忧乐,装着古今的沧桑,虽“穷”而执着不已。

14.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一开头,就以“大潮”作比喻,以极强的感染力渲染了时代通病——在今天“商品第一”的现实面前,诗人们也难以免俗,已经失去了诗人的品格。

B.苏轼一向被人们赞叹为胸襟开阔,豪放豁达,但本文中却详写到了他的怨气与“韬晦”,视角独特,评价中肯,还原了苏轼“人”的特点。

C.诗歌“穷”而后工,其中“穷”不仅指诗人个人的生活处于艰难穷困之中,更指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艰难动荡,诗人有太多不幸遭遇,难以施展忧国忧民的抱负。

D.本文文笔清新,大气厚重;既有中国古代诗人的沉重背影,也有国外诗人的独特感悟,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

15.结合全文内容回答,诗人为何总是为“穷”字所纠缠呢? (4分)

16.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4分)

(1)“让我们再谛听他那苦恼而甜美的歌声”此句中,“苦恼”和“甜美”分别是指什么?

(2)“穷而后工,不只是生活的困穷,但也包含生活的困穷”这句话是否矛盾?

17.文章结尾用孔子的事例的作用和好处是什么?(4分)

13.C   (3分)

14.D   (3分)

15.“苦恼”指生活的困苦、精神的折磨。(2分)“甜美”指诗歌有极高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2分)

16. (1)“穷”不仅是指诗人生活上的困穷,也指精神上的困苦或折磨。(2分)

(2)诗人要用自己的赤心去追求人世间最真、最纯、最美的东西,因此就他们甘于与“穷”字打交道。(1分)

(3)诗人的心中有一个世界,装着天下的忧乐,装着古今的沧桑,却惟独没有装着“自己”。(1分)

17.(1)举例论证,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2分)

(2)借用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表达对“真正的诗人”的赞美。(2分)

节制是心灵的闸

①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人类面临三个难题:人与动物、人与人和人与内心。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人与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活中,我们常常打败别人,却很难战胜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那颗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去了不该去、不能去的草原,从而丢失了自我。

②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③没有节制,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比如忌妒、贪婪、仇恨等等,而这些正是噩运的种子。秦国的太医李醯(xī)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于是就派人杀了他。可是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的人还是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李醯非但没有成为医学名家,还为后人所不齿。如果李醯不让噩运的种子发芽,能化忌妒为动力,发愤提高自已,那么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别人,从而真正地改变命运。

④没有节制,放纵私欲,往往是玩火__,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虞国君主贪欲膨胀,不加节制,为得到晋献公的良马宝玉,不惜借道给晋国,最终落了个__丢身的下场。

⑤可见,不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达成自己的目标。一天,台湾作家梁实秋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熏鱼端上来了,他不吃;冰糖肘子端上来了,他又说不能碰;什锦炒饭端上来了,他还是说不能吃。最后八宝饭端来时,他说要这个。朋友提醒他里面有糖和淀粉。他说:“我当然知道,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节制着、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⑥浅水大鱼不游,浅土大木不长。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节制,就离不开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让它挡住欲望、贪念、丑陋、邪恶……让心灵装满人间真情,装满人间美好。

(文章有删改)

10.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节制是心灵的闸”为题展开论证,表达了“人要从内心学会节制”的主要观点。

B.文章以著名学者梁漱溟的话开篇,意在吸引读者,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C.第⑤段举台湾作家梁实秋与朋友进餐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人学会节制、有计划,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D.“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一句,强调了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对于人的重要性。

11. 作者认为要“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的理由是什么?(4分)

12. 文中③④两段都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的?有什么作用?(6分)

10.(3分)B

11.(4分)(1)有了节制的闸,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2)没有节制的闸,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

12.(6分)(1)(3分)两段都是从反面论证的角度进行论述的。

(2)(4分)通过列举李醯嫉贤妒能,暗害扁鹊,为后人所不齿的事例,列举虞国君主贪图享乐,终至__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不懂节制的危害,从而更全面地论证人学会节制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  

成大事者需关注小节 (14分)

①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陈蕃怀有成大事的胸怀固然可贵,但却不屑于做琐碎的小事,忽视小节,殊不知“屋”也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够排斥“扫一屋”呢?

②由此看来,成大事者也需关注小节。

③纵观历史,可以看到,有许多人因关注小节而做出了大事情。

④“别人讲话时,不要插嘴;别人站着时,不要坐下;和别人在一起,不要读书或看报;事先没有得到允许,不要看别人的书或写的东西……”这是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14岁时抄在笔记本上的部分“守则”。可以说,这都是些容易被忽视的小节,甚至是很拘束人的小节,然而,华盛顿却把它看作了自己成长所必需的“维生素”。假如他不关注小节,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很难想象他日后会受到众人的拥戴,当上美国总统。我们敬爱的__来__,在处理国际事务时,非常关注小节。一次,在为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及夫人送行时,亲王的飞机刚起飞,我国送行的人们就散开准备离去,只有__仍笔直地站在原地,并叫回了散开的人。正是他这种对待别人认为的小事时一丝不苟的态度,赢得了众多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许。由伟人们的例子不难看出,关注小节能够赢得人们的好感,从而获得众人的认可和支持。

⑤关注小节,可以及时把握成大事的机会。一片草叶割破了手,鲁班发明了锯; ;开水壶的盖子被蒸汽顶起,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小节中包含着成大事的机会,包含着成大事的重要条件,他们正是因为关注了小节才抓住了成大事的机会,为自己成大事奠定了基础。

⑥相反,忽略小节会贻误大事。一个滑落在跑道上的小铁片造成了空难,一份翻译错误的电文造成一场战役的失败。常言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见,忽略小节往往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⑦小节不仅关乎上文所论及的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大事,其实也关乎修身齐家这一类的大事。成大事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内涵与目标。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以天下事为己任,对他来说忧国忧民是大事;一个家庭主妇,心里装着全家老小,对她来说安排好一家人的生活是大事。无论其内涵如何,可能都需要他们在成就大事的过程中去关注小节,只有如此,才能在自己的生活领域内做出对个人或对社会有益的大事。

⑧今天,关注小节不仅是国民素质的一种反映,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一些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在禁止吸烟的地方所随意吞云吐雾……这些看似小节,但不知小节不拘,大事难成。愿年轻的朋友们从小事上着手,在细微处努力,最终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

14.文章开头用陈蕃只想“扫天下”不想“扫一屋”的故事,有何作用?(2分)

15找出表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2分

16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17.仔细阅读第⑤段,补充一个概括性的事实论据,使句子更连贯,论证更充分。(3分)

18.有人说“成大事者需不拘小节”,本文的作者却认为“成大事者需关注小节”。请结合生活实际或具体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14. 用陈蕃只想“扫天下”不想“扫一屋”的故事引出了中心论点。(2分)

15.由此看来,成大事者也需关注小节。

16. 举例论证的方法(摆事实),举了美国总统华盛顿和__来__两个伟人的例子,从关注小节能够赢得人们的好感,从而获得众人的认可和支持这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3分)

17. ①一个苹果落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②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阿基米德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③观察老鹰在空中飞行的动作,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写出1点即可,3分)(要有具体的人和事例)

18. 言之成理即可(要结合生活实际或具体事例来谈,否则酌情扣分)(4分

议论文阅读(12分)

时间的价值

艾敏(埃及)

①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的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度的。

②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循,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从时间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其目标的东西,而不符合的就尽力避开。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最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己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时间。

12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3 根据选文内容加以概括,说说如何有效使用时间。(6分)

14 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观点?(4分)

议论文阅读(12分)

  12时间的价值就在于很好地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a8132d46b86dde4d.gif](2分,意思相近即可)

13①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

②忠于奋斗目标;

③正确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

(6分,每点2分。)

14对比论证。确定奋斗目标的必要性。(4分,各2分,意思相近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