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惯性思维说“不”
①思维是什么?思维是精神世界中最瑰丽的花朵。专家研究表明,左右一个人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不是智商,而是思维模式,思维和观念才是控制成功的核心密码。为了告诫世人,著名哲学家康德生前给自己写下这样一句碑文:“重要的不是给予思想,而是给予思维。”
②惯性思维是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维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由于这种惯性,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盲点”。比如说,一张0.1毫米的纸对折51次会有多高?一张板凳高,一栋大楼高,还是珠穆朗玛峰高?答案是比太阳与地球的最远距离还要多1亿公里。答案令人诧异,但更令人诧异的是,面对正确答案有的人竟然百思不得其解!这就是惯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可怕力量。
③惯性思维力量的强大有时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运输系统的设计,竟然取决于两千年前两匹战马屁股的宽度。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为什么是这个奇特的标准呢?原来美国最早的铁路是由英国人设计建造的,而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设计的,可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他们习惯性地把马车的轮宽搬到了电车上。据查,英国老路的辙迹是罗马战车形成的,而罗马战车的轮宽恰恰是两匹拉战车的马屁股的宽度。
④台湾作家吴若权有一句话很耐人寻味:“穷人戴钻石,人家以为是玻璃;富人戴玻璃,人家以为是钻石。”正因为受惯性思维影响,认识不到事情也有变异的时候,于是便有了发生在莫泊桑小说《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身上的悲剧。经验主义是惯性思维的显现定式,是禁锢创新的镣铐锁链。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一天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非习惯性的。如果我们奉行所谓“经验主义”,结果必然是“穿着新鞋走老路,违背科学走弯路”!
⑤惯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天敌”,但并不是不可破除的“魔咒”。牛顿是物理学的鼻祖,牛顿定律一向被认为是物理学中不可更改的真理,也从未有人怀疑过,但是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却大胆扬弃,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勇于对惯性思维说“不”,因此取得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功。
⑥“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爱因斯坦这句名言表明,创新思维的实质就是突破自我、打破常规,毅然决然对惯性思维说“不”。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9.第②~⑤段围绕中心论点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请依照例子的表述,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3分)
(1)惯性思维使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盲点”;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1.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联系本文的论述,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一些半路出家的冒险者常会闯入一个个科学新领域,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房地产经纪人恩德斯发现了在试管中培养小儿麻痹症病毒的简便方法,画家莫尔斯发明了电报,伽利略发现钟摆原理时还是个医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惯性思维说“不” (2分)
9. (2)惯性思维力量非常强大 (3)经验主义是惯性思维的显现定式,是禁锢创新的镣铐锁链 (4)惯性思维并不是不可破除的“魔咒” (3分)
10.道理论证(引证) 论述创新思维的实质就是突破自我,打破常规,毅然决然地对惯性思维说“不” (3分)
11.示例:之所以能“歪打正着”,在不是自己专长的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受惯性思维的影响较小。(4分)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王丽
①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学、政治、军事、医
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②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出师表》《陋室铭》《兰亭集序》《桃
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了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③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
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
式感的语言来表达。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祭文、对联
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④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众所皆知,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对所谓
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文言的高
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
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
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
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⑤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肠
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⑥面对如此绝唱,某些对文言持有偏理的人应当更深刻地反思:时下国人语言之粗鄙低 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望,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
——(选自2013年5月15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5.下列各项中,不是直接阐述“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的一项是( )
A.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中国古代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
B.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C.这些经典化为文化基因融人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
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D.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6.下列对有关内容和论据、论证方法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语言与图像相比,,语言的抽象性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B.文言与白话相比,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
创造的语言空间。
c.作者例举于右任《望大陆》一诗,意在证明台湾的炎黄子孙希望早日回归大陆的爱
国情怀。
D.文中运用比喻,论述了中国古代经典源远流长,一直为炎黄子孙提供文化养料。
7.下列对作者观点态度及论证过程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第一二句谈“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第三四句由第一二句引出并隐含“要
学文言懂文言”,否则就没有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由此
可知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中国人要学文言懂文言。
B.第②段承第①段第一二句进一步阐明“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第③段承第①段第三
四句论述的是:即使文言难懂难学,也要学文言懂文言。因为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
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典雅的语言来表达,而文言文,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c.第④段继续论述要“学文言懂文言”,即使生活在图像时代也要学文言懂文言。因
为语言比图像具有想象空间,而语言中的文言比白话更具有再创造的空间,具有白
话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
D.第⑤段高度赞扬《望大陆》所抒发的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思乡之情。第⑥段作者认
为:曾经有人说的“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造成了“文言传统的断裂”,而
“文言传统的断裂”造成了“时下国人语言之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
望”。最后强调“学文言懂文言”的重要性。
5.B.论述的是中国人要学文言懂文言的必要性。
6.C.例举于右任《望大陆》一诗,意在说明文言具有白话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唯有用
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肠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思乡之情。
7.D.第⑤段不是赞扬这首诗抒发的思乡之情,而是说这首诗因为是用文言写的,才显得如此回肠荡气,主要是承前阐述“文言具有白话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强调文言的魅力。从第⑥ 段的“反思”来看,曾经有人说的“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是造成“文言传统断裂”的因素之一,不是全部因素。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3分)
①《论语·为政》有言:“见义不为,无勇也。”自古以来,见义勇为的侠义心肠,总是受人崇敬。传统戏曲《除三害》里对周处劝善规过的时吉老汉、《锁麟囊》里扶危济困的薛湘灵、《秦香莲》里慷慨赴死的韩琪、《赵氏孤儿》里舍己为人的程婴……还有众多正史、野史里大义凛然的忠良豪杰,代代相传,感人至深。时至今日,见义勇为的“仁义礼智信”,在凸显民族精神,凝聚万众信心上,更被认为是社会上最美的“正能量”!
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积极、真诚、公道的人,具有一种正能量,散发一种强磁场。与这样的人交往,能令人感受到一种浩然正气,让你也活得风生水起,阳光明媚。而那些阴鸷、猥琐、贪婪之徒,则刚好相反。当今社会,既有英雄辈出,亦有沉渣泛起。一切见义勇为者,他们那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理应有更高的“见报率”和“出镜率”,从而增强激浊扬清的“正能量”。
③如今,只要出现见义勇为者,公众莫不希望当面向他表示一份诚挚敬意。许多时候,一些不顾一己安危,或乐于伸出援手的人,往往事毕就悄然离去。如继青岛“微尘”公益群体之后,广州也有位化名“微尘”的老先生,每月匿名给许多需要救助的人寄去捐款……但助人者隐去,使被救助者受人滴水之恩,难以涌泉相报,尤为可惜的是,社会最需要的一种“正能量”,往往不能得到大力弘扬。
④人心是向善的。不断涌现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农民张永楠,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他们那仁者爱人、光明磊落的高尚情怀,使人不仅感动肺腑,而且精神为之一振,进而会悄悄形成一种“见贤思齐”的“蝴蝶效应”。《人民日报》仅7月6日这一天,就有烟台开发区“周江疆生命诠释‘高富帅’”、广西北流“八方爱心涌向英雄谢强华”、广东佛山“打工妹舍身救女童”、四川遂宁“激流中,他伸出生命的手”四篇报道,几位勇士中,既有14岁年轻的中学生,也有事业有成的“富二代”。他们为这个时代树立了一个个崭新而可亲的榜样!
⑤由是观之,见义勇为者留下美名,有利于弘扬正气,提振士气;有助于扬善抑恶,蔚然成风。舍生忘死、见义勇为,绝非什么“作秀”。就个人而言,要低调做人,但也要重视名节,这二者相辅相成,并不冲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向认为,人生在世,不能欺世盗名,更不能骂名千载,但应向往流芳百世。美名善事,是美化大千世界的光与热,是消除社会毒瘤的白血球。我们要表扬那些救人于危难的勇敢者,而且要表彰那些在监督滥用公权、蝇营狗苟上不畏专横的爱国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正能量”应该多多益善。
8.请结合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
9.选文运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10.结合语境,说说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3分)
他们那仁者爱人、光明磊落的高尚情怀,使人不仅感动肺腑,而且精神为之一振,进而会悄悄形成一种“见贤思齐”的“蝴蝶效应”。
11.为什么说“这样的‘正能量’应该多多益善”?(3分)
8.示例1:“正能量”多多益善。示例2:“正能量”应该多多益善。(3分)
9、举例论证(1分);列举大量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有力的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分)。 (共3分)
10、那些见义勇为者的高尚情怀会形成辐射,感染、带动、引领人们去扬善抑恶、弘扬正气,从而形成社会“正能量”。(意对即可,3分)
11、因为“正能量”在凸显民族精神,凝聚万众信心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能激浊扬清,弘扬正气,提振士气,扬善抑恶。(意对即可,3分)
“善的友爱”更持久
①一位哲人曾把友爱分为三种:“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善的友爱”。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互相友爱,主要出于三种原因:一是能够从对方身上得到好处,这就是“有用的友爱”;二是对方能够为自己带来快乐,比如人们愿意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这个人能够带来快乐,这就是“快乐的友爱”;三是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希望对方好而形成的友爱,这就是“善的友爱”。从一定意义上说,友善就是“善的友爱”,它源自人们对善的追求,传递的是平等、尊重和互助。
②稍加分析就不难理解,“善的友爱”比“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更值得倡导。有用或快乐都很难持久:当一方不再能为另一方带来好处或快乐时,这种友爱就容易破裂。而“善的友爱”是基于希望对方好的利他精神,这种精神基于理性认知和自觉,能促使人与人之间建立持久、稳定的友好关系。因此,“善的友爱”更稳定、更持久、更值得人们去追求。
③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能充分说明这一点。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各界就“路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如果跌倒的人是我的亲人,我会扶吗?如果跌倒的人是我的客户,我会扶吗?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扶”。因为扶亲人是亲情使然,扶客户可能会带来好处。但是,如果跌倒的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我会扶吗?对于这个问题,一些人就纠结了。因为有“扶路人反被讹”的案例在先,人们就会想:扶他不一定会带来好处,反而可能带来麻烦和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到毫不犹豫帮扶的人,一定有利他精神在作支撑。在这里,选择“扶”不是期望从陌生人身上得到某种好处,而是基于为他人好的“善的友爱”。只有这种友善成为扶者与被扶者的一种共识,互信友爱的良好人际关系才能得以维系。
④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友善引领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寻求真挚的道德情感,在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利益的同时造福他人与社会。基于“善的友爱”,来自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家庭背景、文化习惯、成长经历甚至不同语言的人们才能走到一起,共同工作和生活;基于“善的友爱”,人们才不仅“各扫自家门前雪”,而且会“管他人瓦上霜”;基于“善的友爱”,经济社会生活才不只是“有用无用”的考量和利益交换,更是在交往交流中实现互助共赢,在实现自我利益的同时促进他人利益的增加。在社会意识多样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我们更需要用“善的友爱”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形成人与人联系的纽带,用“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友善的原因所在。
⑤有一首歌这样唱到: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反映了人们的期望,道出了爱的力量,抑或说“善的友爱”的力量。对这种“善的友爱”,我们应当珍视,更应当践行。
(选自2014年4月28日《人民日报》,作者:朱佩娴)
19.(2分)文章从“友爱”的分类说起,有什么作用?
20. (2分)指出第④段的结构方式。
21. (2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2. (3分)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3. (3分)第⑤段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8840aba96f79ba7a.jpg]
阅读《错过》选段,完成11—14题。(共12分)
①有的所错过的,还有机会再次相遇,正因为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会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也许,那最后的结果,是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地驾驭……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了你这次的获得硕果!
②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而更有虹彩。
③一念之差中,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
④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⑤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⑥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11. 第③段“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一句中的“这样的错过”是指什么?请用文章中的语句加以回答。(2分)
12. 请分别说出选文第⑥段划线句中“窗外的美景奇景”、“预定的到站”的含义,并用简要的话说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3. 选文①②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14. 请你仔细阅读歌词《荷花妆》(节选),分别说说选文和歌词对待“错过”的观点。(4分)
荷花妆 欲开放
花瓣无力 露出丝丝忧伤
任凭怎样上妆
还是不能够 藏悲伤 藏悲伤
荷花妆 欲开放
故人已散 留你在身旁
错过了时光 错过了欣赏
擦肩而过的人 是悲伤
11、(2分)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
12、(4分)“窗外的美景奇景”比喻小的错过;“预定的车站”比喻人生最根本的追求。(答对1个得1分)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根本的追求。(2分)
13、(3分)正反对比论证(对比论证)(1分) 强调突出“意识到错过”的意义。(1分)
14、(4分)不设统一答案。参考要点:选文的观点是反思错过,在追悔中认识到为什么错过,在思考中形成引以为戒的能力,在机会再次到来的时候,能冲上前去,把握住机会(2分);歌词中的人对待已经发生的错过,后悔不已,感到无比的悲伤。(2分)
阅读《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选段,完成7—9题。(9分)
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 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们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__,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7.概括文中的两个事例。(4分)
8.第一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根据文意例举一个课外名人事例(第9题除外)。(3分)
9.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还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材料一: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高淑珍:守护“炕头课堂”14载 。
【颁奖词】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材料二: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周月华、艾起:“爬”遍青山送医上门
【颁奖词】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
材料三: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李文波:南沙守礁97个月
【颁奖词】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9分)7. (4分)少女置身闹哄哄的车厢,全神贯注地读自己的书。 青年画家节衣缩食,来首都看画展。没有“置身闹哄哄的车厢、全神贯注、节衣缩食“等词语适当扣分。
8.(3分)承上启下(1分);事例略(2分)
9.(2分)从奉献、爱心、责任等角度谈,语句通顺。
阅读《错过》选段,完成12—15题。(11分)
①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
②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③有的所错过的,还有机会再次相遇,正因为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也许,那最后的结果,是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地驾驭……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了你这次的获得硕果!
④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
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⑤一念之差中,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
⑥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⑦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⑧(A.)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⑨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B.)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1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品味“错过”。(2分)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③④两段阐述的内容,并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两段在论证上的相互关系。(3分)
14.选文中画线句子通俗而含义深刻,请选择其中的一句作点赏析。(3分)
选( )句,赏析:
15.文章告诉我们,“错过”可以转化为“掌握”,也可能几近于“过错”。你可能有“错过”转化为“掌握”的情况,也可能有“错过”转化为“过错”的情况,你从中悟出了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3分)
16、①短期气候预测的意义;②短期气候预测的含义;③短期气候预测的作用;④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发展的进程;⑤短期气候预测的局限性。
17、短期气候预测是相对于长期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以“月”、“季”“半年”“一年”为时间概念的气候预测。 18、略。
19、对气象学本身,可以谈“科学研究允许失败”、“科学研究要不断修正失误”、“科学研究无止境”等;对说明文写作,可谈“实事求是”准确”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17题。(6分)
由“到此一游”想到的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赫然刻着“×××到此一游”的汉字。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竞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都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②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无视一米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中国游客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这句提醒更有特殊意义。
③面对“到此一游”的刻字,在媒体大讨论中,谴责、反省成了评议这场__的主调。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公开道歉,并承担疏于教育的责任。“年轻人犯错,上帝也会原谅”,尤其是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我们应予以必要的宽容并助其改正。同时,我们也应以此为镜、检视自己:在公共场所我有随意吐痰的习惯吗?行驶在拥堵的公路上我有随意变道的举动吗?在别人排队等候时我有加塞插队的行为吗?在网络空间争论是非时我有恶语相向的粗口吗?我们更要问一问,这种不文明行为何以会代代相传?何以会“走向世界”呢?
④平心而论,这一回的“到此一游”远涉重洋,是国人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上,这样的胡涂乱抹实在屡见不鲜:北京故宫大水缸上的划痕,杭州岳飞墓前秦桧夫妇被捏得发亮的鼻子,苏州千年古塔上的涂刻……这些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国人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⑤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不是问题。然而,很多人却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生活上逐渐富裕的我们又怎能放任精神文明的贫乏?政府部门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提高国人文明素养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⑥让我们在心上刻下这令人蒙羞的“到此一游”,以此自戒自省,规范言行,为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尽一份自己的力。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5月27日第5版,作者李浩燃,有删改)
15.文章第②段中说“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16.文章第④段中,作者列举大江南北一些名胜古迹上胡涂乱抹的现象有什么用意?(2分)
17.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提升未成年人文明素养的途径。(2分)
15.这句话采用比喻的手法,指出个人形象代表国家形象,含蓄地提醒出境游的国人要注意言行举止,以免国家形象受损。
16.列举事实证明国内不文明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指出孩子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增强文章的针对性,为下文观点的提出提供有力的依据。
17.父母要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成年人要从自身做起,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管理。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14-17题。(12分)
①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
②唐玄奘的寂寞成就了西天取经的事业,徐霞客的寂寞成就了旅行天下的壮举,司马迁的寂寞成就了史家绝唱《史记》,曹雪芹的寂寞成就了鸿篇巨制《红楼梦》……寂寞是— 首歌,是只有一个人的吟唱;:寂寞是一首诗,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独白。
③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甘于寂寞,潜心读书做学问。他不喜欢应酬,也反感客人来访, 常以生病为由推辞。他每天呆在书房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④钱钟书声名远播,时常会有世界各地的人慕名造访。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给他,表示非常喜欢他的文章,想登门拜访。钱先生听后,赶紧说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那位女士深为钱先生的幽默婉拒所折服,只好作罢。也许,正是有了这种闭门读书做研究的态度,钱先生才写出了《谈艺录》《管锥编》等不朽的学术巨著。
⑤其实,像钱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既能洞悉这个社会,又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喧嚣,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
⑥“芥川奖”是日本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获奖者有“登龙门”之称——许多作家都因获此奖而名噪一时。最近一届的“齐川奖”获得者田中慎弥却是个“普通人”,他年纪轻轻,也没有什么高学历,为什么能获得如此级别的文学奖呢?媒体对他的描述可能给出了答案:“田中慎弥没有手机,也不用电脑。但他却很执著,甚至有些固执,躲在自己世界里,与寂寞相伴,专心读书和写作。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日本文学新的希望。”
⑦田中慎弥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埋头写作,终成正果。“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能坐得了冷板凳,自然能静得了心、做得了学问。
⑧我们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平静,只是因为内心浮躁,无法平静,所以常常觉得自己很 “忙碌”。若能守住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又怎能做不了学问呢?
14、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 。
15、选文第⑦段中,“坐得了冷板凳”的意思是什么?(2分)
答: 。
16、选文第⑧段加横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
17、选文在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各有什么特点?(4分)
答:
。
14.(3分)【答案】寂寞出学问(唯有寂寞出学问)(答成“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给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考点:论点的概括
思路:论点的概括,要特别注意题目、开头、结尾的一些概括性的句子,但要注意要准确,不要照搬原句,有时要能够从其中筛选出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即论点。如本文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只有耐得住寂寞,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才能出学问”,所以如果答上“古来圣贤皆寂寞”就有点画蛇添足了。
15.(2分)【答案】能耐得住寂寞(意思对即可)
【解析】考点:句子含义理解
思路:这种题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看文中最能表达这句话的含义的句子。文中是在分析“田中慎弥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埋头写作,终成正果”的基础上引用这句诗的,所以“坐得了冷板凳”的含义就是指“能耐得住寂寞”。
16.(3分)【答案】运用反问修辞方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寂寞出学问的论点。(答出反问修辞方法给1分,答出作用给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考点:句子赏析
思路:句子赏析要注意首先指出句子使用的方法(反问的修辞方法),然后再使用规范的阅读术语(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表达的作用(寂寞出学问的论点)。
17.(4分)【答案】所用事实论据选自古今中外,典型丰富;在事实论据的使用上,详略得当。(答出一个方面给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考点:论据的分析
思路:论据选择的基本要求是典型性,本文中则是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众多典型事例,可谓丰富典型;同时在使用上做到了详略得当,第②的事例运用简略,主体部分钱钟书和田中慎弥的事例运用则较为详细。
阅读《让人,乃众妙之门》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5.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分)
16.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
17. “议论文的思路一般是先提出议题或中心论点,然后围绕议题或中心论点进行论证,阐述其重要性(或必要性),接着阐述应该怎样做,最后总结全文。”下面的语段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应放在第④段前呢,还是放在第⑤段前呢?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4分)
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
15.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让人,乃众妙之门”亦可。)(2分)
16.举例论证。举了乔羽与夫人白头偕老的例子,形象地论证了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和谐。(4分)
17.第⑤段之前。(2分)本文第一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二至四段论述“让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意义),抽出的语段讲的是怎样具备“让人”这种品格(或怎样做一个“让人”的人),内容上递进(或深入)了一层,而第⑤段,在内容上是对中心论点的突出,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收束,所以抽出的语段应放在第④段之后第⑤段之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