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他是“读书”与“出户”关系处理得恰当的人。《史记》既有读书得到的东西,又有司马迁亲自考察的材料。《徐霞客游记》则更是不可能不出户就诞生。社会、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大书,眼光敏锐者能发现其中精彩的句子。
杜甫主张博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也有博览群书却一字也写不出的书篓子:南宋的“硕学”陆澄,写宋书时就一字写不出,人称“二脚书橱”;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一点文章写不出,人称“书簏”;《颜士家训》里那个买驴博士,“书卷三纸,未有驴字”,就买不来驴。相反,有些人能文能武:张良、韩信、曹操、范仲淹等人都经天纬地,作文章“倚马可待”——这是因为他们一直“出户”。
古人关于“出户”论及的甚少,对“读书”的见解颇多,其中又主要在“博”与“精”上有分歧。
关于博与精,同为清代学者的戴震和江藩,就主张不一。戴震主张“学贵精,不贵博”。江藩主张“读书易博,先博后约”。陶渊明主张“好读书,不求甚解”,有点博与精的辩证意味。郑板桥说:“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知暴富儿,颇为用钱苦。”说得很挖苦。老子主张“少则得,多则惑”。孟子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刘向认为:“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总之,关于博与精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宋朝诗人尤袤说得漂亮:“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看来,根据需要有目的地细读书,成效才大。
有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赵光义的宰相赵普,原识字不多,宋太祖时就是宰相。他听了太祖的劝告读了书,到太宗时说:“以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论语》佐陛下致太平。”他喜“读书”,又喜“出户”,就是“出户”与“读书”的结合。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古人尚且做到了,那么,在我们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不更应该身体力行吗?
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译:
②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 译: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3、文中画线的句子在内容上、结构上分别起什么作用?(2分)
内容: 结构: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2分)
① ②
③ ④
1 、略
2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或意思同即可。
3、内容: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重点阐释“读书”的见解。结构:承上启下,由总说转为分说。
4、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举例略
科学不怕挑战
沈致远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用横线画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分)
2.第⑥段中“科学”一词引号的作用是( )(3分)
A.表示引语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D.表示否定和讽刺
3.画线句子运用了 论证,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3分)
1.科学不怕挑战(或“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2.D
3.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科学不断受到挑战比作了大浪淘沙,证明了科学是不怕挑战的,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__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在文中 的作用。(2分)
2.“所谓‘正史’” “正史”指的是 。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3分)
3.说说下面两个短语所指的意思。(4分)
①状元宰相的文章:
②地底下:
4.为作者所说的四种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中的一种人补充一个具体事例。(2分)
1.(1)内容上,用以反驳错误观点的正确观点;(2)结构上,引出下文的论证。(可任写一个)
2.二十四史 对“正史”的讽刺
3.①达官贵人的言论 ②指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
4.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__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和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谭嗣同、夏明翰、__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fó jiāo 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 ,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1、“七月流火”选自 , 其中“流”字,解释为 。
2、选文的论点是什么?
3、选文的第三段属于哪种类型的论据,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4、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2分)各举出一个例子(2)分析其作用。
1、《诗经》、指向下移动。
2、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3、事实论据。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热是错误的。
4、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例子,作用略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的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②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用原文填空:作者认为,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老、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第②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答:
3、概括第②段论述的内容。
答:
4、文章最后说到 “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你认为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1)“卸却”责任指 。
(2)“解除”责任指 。
5、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3分)
答:
1、知足 安分 达观 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或“该做的事没有做”)
2、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人人必须尽责任
4、(1)未尽责任,丢开不管;(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5、“看待”的答案必须含有以下三个要点:一,每个人都有责任;二,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三,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阅读《尊严是心灵的防线》,完成下列题。
尊严是心灵的防线
古人云:“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这刚骨就是尊严。普列姆昌德说:“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而尊严跟心灵密不可分。一个人的心灵是否充满真、善、美,从一定意义来说,就取决于他是否有尊严以及能否守护好它。
一般来说,君子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小人,则相反。换言之,前者的尊严成了其心灵的防线,后者的尊严早已消失殆尽。如果心灵失去了该有的保护,就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损伤——来自外界的__和自身强烈的欲望等,都会去破坏心灵,进而使人蜕变、堕落。(A.)
因此,要想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拥有尊严并且要守护好它。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做人的尊严,那么他就失去了做人的骨气,(B.)所以,古希腊有这样一句谚语:“两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没有尊严,一个人就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他可能沦落为妖魔鬼怪,或者说,一个人原本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但是因为没有了尊严,他可能一无建树,误入歧途,甚至遗臭万年。杀死岳飞的秦桧、甘当卖国贼的汪精卫等,就是这样。
也许,在平时坚守尊严不是困难的事,可是,一旦遭逢特殊的境遇,坚守尊严往往就成了君子所为。当年,孔子在游学中,曾被陈、蔡两国的服劳役者围困在野外,弟子们惊慌失措,孔子却照样给大家讲学。孔子说:“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守节操不动摇,小人遇到困窘就会不加节制,什么样的事都可能做得出来。”就是说,在逆境中坚守尊严,更需要一个人的品质保证。(C.)
当然,尊严不会从天而降,要靠自己去争取。就像美丽的蝴蝶竭尽自己的全力,不畏艰难,破茧而出,才舞出精彩,赢得属于自己的尊严。(D.)所以,卢梭呼吁:“每一个人都应该维护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而努力。”
巴斯葛说:“人的一切尊严,就在于思想。”只有思想高尚,我们才有尊严。当我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高尚时,尊严才会真正成为我们心灵的防线。
1.本文中心论点是 (2分)
2.完成下列两个选择题。(6分)
(1)下列的论证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人云:“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这刚骨就是尊严。普列姆昌德说:“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引用论证)
B. 如果心灵失去了该有的保护,就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损伤——来自外界的__和自身强烈的欲望等,都会去破坏心灵,进而使人蜕变、堕落。(举例论证)
C. 一般来说,君子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小人,则相反。换言之,前者的尊严成了其心灵的防线,后者的尊严早已消失殆尽。(对比论证)
D. 就像美丽的蝴蝶竭尽自己的全力,不畏艰难,破茧而出,才舞出精彩,赢得属于自己的尊严。(比喻论证)
(2)在文中标注字母的地方,下面事例所处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当年,画家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有个洋学生向他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去天堂学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正词严地说:“我们代表彼此的国家,等学习结业,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从此以后,徐悲鸿刻苦努力,最终他的作品轰动了巴黎美术界,那个洋学生也不得不甘拜下风,从此对中国人刮目相看。
3.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对“尊严是心灵的防线”的理解。(4分)
1. 尊严是心灵的防线
2. BD
3. 略(能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体验,言之成理即可)
给最爱的他们安全感
沈奇岚
①每个孩子都被父母指责过不懂事,那句“都是为了你好”听过千遍万遍,“知道,知道,我都知道”也答了千遍万遍。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②我们的父母有个有趣的标准,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换言之,就是停留在父母框架里的就是父母喜欢的孩子,任何突破框架的企图都是叛逆、不听话、不懂事甚至不孝顺。
③你想自己做决定,想过自己的人生。但是,在父母的框架里,你常常碰壁。他们希望你留在那个框架里面,因为他们怕你出去了会不安全。
④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框架都是保护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饭前要洗手”、“听老师的话”,等等。那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为我们筑起保护墙。但是任何框架都可能陷入一种惯性。他们习惯了这种保护你的方式,却还没有习惯你已经长大,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你想要空间,不得不和这个框架发生冲突。你没办法责怪他们,他们的框架都是出于爱。你在他们的框架之内,他们才觉得你是安全的,他们才有安全感。
⑤很多年以后,你会发现,父母对我们人生的横加干涉,无非是怕我们做了糟糕的选择——他们心里没有安全感,对框架之外的世界没有信心。
⑥如果你希望父母尊重你的选择,你必须要给他们安全感——你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可以从小事做起,甚至从妥协做起。独立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用脚踏实地的行为挣来的。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一条是最方便的听话之路,父母要求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条路在你长大之后会越来越难走,你会分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和“你想要什么”。
⑦一条就是有些难度的独立之路,你要比他们更强大。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你要通过压倒他们来达到强大,而是你要通过理解他们和保护他们变得更强大,强大到他们能够意识到你能照顾好自己了,甚至能照顾他们了。不要等他们老了,你才觉得该照顾他们了。说到这里,你会不会笑——给父母安全感?
⑧真的,试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们的关系,就会明白许多的冲突并不是他们不尊重你,而是他们没有安全感,他们不知道你已经长大。他们的横加干涉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担心,是一种婉转但是失败的爱的表达。
⑨坦白地说,期待父母因为你而有所改变,恐怕是种奢望。所以你要更努力,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的怕与爱,理解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愿望。
⑩其实当父母是世间最辛苦的工作,为了保护他们的孩子,哪怕自己碰得鼻青脸肿也要努力强大。他们为你提供了那么长久的爱和安全感,现在,轮到你了。长大吧!
(选自2010年第19期《读者》)
2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8、本文所说的“父母框架”是指什么?(2分)
29、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30、作者认为,要给父母以安全感,必须理解他们。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父母呢?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3分)
31、文章说,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可走。你赞成走哪条路?说说你的理由。(3分)
27、我们要给父母安全感。(2分)
28、“父母框架”是指他们的人生经验(或父母自己内心的标准)。(2分)
29、对比论证(1分)作用:将父母标准下的二类孩子加以比较分析,对比鲜明,有力地阐述了“标准”的内涵。(2分)
30、理解他们的怕与爱,理解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愿望。(3分)
31、例:我赞成走第二条独立之路。因为只有你独立了,能自食其力了,父母看到了你的成熟和强大才会放心,这样你就为父母提供了安全感。(3分)
10分)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10—12题。
走运与倒霉
①走运与倒霉,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概念。世人无不想走运,而决不想倒霉。
②其实,这两件事是有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的,互为因果的。说极端了,简直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这并不是我的发明创造。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经发现了,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的“福”就是走运,他的“祸”就是倒霉。
③走运有大小之别,倒霉也有大小之别,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中国有一句俗话说:“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关系。
④吾辈小民,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着吃、喝、拉、撒、睡;操持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时候难免走点小运,有的是主动争取来的,有的是时来运转,好运从天上掉下来的。高兴之余,不过喝上二两二锅头,飘飘然一阵了事。但有时又难免倒点小霉,“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没有人去争取倒霉的。倒霉以后,也不过心里郁闷几天,对老婆孩子发点小脾气,转瞬就过去了。
⑤但是,历史上和眼前的那些大人物和大款们,他们一身系天下安危,或者系一个地区、一个行当的安危。他们得意时,比如打了一个大胜仗,或者倒卖房地产、炒股票,发了一笔大财,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自以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固一世之雄也”,怎二两二锅头了得!然而一旦失败,不是自刎乌江,就是从摩天高楼跳下,“而今安在哉”!
⑥从历史上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特色”,这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的。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算的这个总账,后来并没有改变。汉以后所有的文学大家,都是在倒霉之后,才写出了震古烁今的杰作。像韩愈、苏轼、李清照、李后主等等一批人,莫不皆然。从来没有过状元宰相成为大文学家的。
⑦了解了这一番道理之后,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意义是重大的。它能够让我们头脑清醒,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10.下面对原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状元宰相”在文中指:达官贵人、位高权重、生活过于顺利的人
B.“一而二二而一”在文中的意思是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的,互为因果的。
C.作者认为:走运与倒霉是相通的,而且都有大小之分,所以无论走运还是倒霉都要保持旷达的胸襟。
D.文中认为从历史到现在,一个人不倒霉就不可能走运。
11.通读全文,概括出本文的论点。(3分)
12.简要分析第6段的论证思路。(4分)
10. (3分)D11. (4分)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12.(6分)先提出“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不走运”的观点,(2分)然后充分列举汉前与汉后的圣贤名家都是倒霉后才走运写出了震古烁今的杰作,(2分)最后指出从来没有过状元宰相成为大文学家的,也就是“不倒霉则不走运”。再次强调,有力的证明了自己的观点。(2分)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14分)
(1)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的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乃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2)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3)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4)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要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工夫。
(5)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6)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中。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7)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各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10.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1.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3分)
12.读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_做什么都________________;四是_______________。(4分)
13.文章第(6)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e381527cf6d3ac9d.jpg]
11.(3分)(1)引出中心论点(2)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4分)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 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或: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
13.(4分)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把“优秀的人”与“平庸的人”的不同认识加以对比,强调突出了“优秀的人”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的观点。
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
耿银平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惠识。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怦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适、饱满自在。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的青睐赏爱,而陡增诸多妙趣。
③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④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其二,就是俗浅化,满足于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葬子”,也不愿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和深度思考。其三,就是功利化。对有用的图书非常普迷,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名著和闭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富,“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
⑤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怏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
⑥这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的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毫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呜?
⑦因此,更多人读书的时候,应该慢阅读。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4月24日,略有改动)
18.“慢阅读”中的“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19.第②自然段从读书的目的方面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慢阅读”,请你分条加以概括。(4分)
20.文中④到⑥自然段从哪两个反面对电子阅读进行了分析?论述的角度与前文相比有什 么不同?(4分)
18.(2分)读书,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19.(4分)(1)“慢”阅读能够达成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和书香琴韵的自然衔接,从容不迫、饱满自在地完成“ 体验”、“思考”、“质疑”、“沉淀”等精神活动。(2)让兼收并蓄得到充分实现,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直接抄写原文,没有加以概括的扣1分,超出答案范围的扣2分)
20.(4分)从电子阅读的误区和危害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2分)作者从反面展开论证,与上文形成对比,突出了“慢阅读”的好处,论证了中心论点。(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