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
①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舍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实际意思偏向于“舍”。贾平凹的话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舍。
②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③现实世界纷繁复杂,我们常常面临着舍的考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选择,去割舍。当无法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时,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我们就一定要舍,该舍就舍,是智慧的体现。2007年,“阿里巴巴”董事局__马云面对旗下淘宝网是否收费问题时,他的分析是:“阿里巴巴”的长远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大规模;同一时间既想做大规模,又想赚大钱,现有能力还做不到。因此,马云最终决定不收费。马云是睿智的,他的舍是为了更大的发展,是为了走得更远.如今,“阿里巴巴”已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
④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
⑤列夫·托尔斯泰在《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中写了这样一件事:面对“用脚丈量多少土地就可得到多少土地”的__,帕霍姆长时间不停地用脚丈量土地,最终吐血而死。帕霍姆的贪得无厌是造成这一悲剧的真正原因。
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混浊的官场,回归田园。他舍去对名利的追求,体现了淡泊名利的品德,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⑦学会舍,我们能拥有人生的智慧,获得成功;学会舍,我们能不被物欲所迷、名利所惑、世俗所左右,就能活得高尚,活得坦荡。
⑧请记住泰戈尔的名言:“当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远了。”
1.首段引用贾平凹的话,有何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
3.第③段马云为做大“阿里巴巴”的规模,决定淘宝网不收费。简要分析本论据的作用。
4简要分析文章⑤—⑧段的论证思路。
5下面这段文字能与文中哪一段形成对比论证?请具体阐明理由。
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连任两届总统后,民众依然希望他担任第三届总统,但为了推动美国的民主进程,无论民众再怎么拥戴,大公无私的他还是毅然做出了谁也无法更改的决定:不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他舍弃权利的举动是美丽的,他转身离去的背影亦是人间最动人的。
1引贾平凹的话作为理论论据,引出论点——学会舍得,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段的能力。学生应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的作用,作用要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2中心论点是学会舍得。分论点:体现一个人的智慧,体现一个人的品德。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提炼总结,做题时注意从文本中搜集总结性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同时应对“综上所述”“总之”“由此可见”等引领总结性语句的词语进行重点关注。
3写了马云为做大“阿里巴巴”的规模,决定淘宝网不收费。论证了“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这个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要信息的概括提炼能力。注重议论文中论据作用的总结。
4首先,提出观点“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然后,作者列举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帕霍姆贪得无厌造成悲剧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观点;再举华盛顿舍弃权利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最后,点明学会舍的意义。
5第5段。这段文字写的是华盛顿拒绝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作用是和帕霍姆的贪得无厌形成正反对比论证,并论证“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的这个分论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人生之“半”
①中华的传统之中,对于“半”之一字似是颇为偏爱,且多义深刻,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所谓的“半”,并不全指中庸之道,即使在当今社会,它也有着极为智慧的指导意义。
②《菜根谭》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细品之,有感于心,这乃是说的一个度的问题。半开之花,正是美丽绽放的过程中,会让人想到一日比之一日的鲜艳。而面对开到极致的花朵,我们难免会想到盛极而衰,想到落红如雨。有时人亦如此,不看碌碌无为时,不看飞黄腾达时,只看他在路上的跋涉,就是一生中最美的片段。此时,人心中希望正好,信心正浓,已走过了黯然落寞、彷徨无助的凄凉,还未被骄傲侵蚀,未被光环掩映,正是最值得注目的时刻。
③人生事多是如此,莫要做到极致,就会回味悠长。如酒饮微醉一般,尝到了酒香,在微醺中陶然有真意。若是一醉酩酊,则境界全变。如此就想到了吃饭,一些聪明的人只吃到半饱便停箸不食,这大合养生之道。常有人吃饭时,不吃到无法下咽绝不罢休,此时一想美味则憎恶盈胸,更有欲呕欲吐之感,全无美好回味之趣。不说养生方面,单就面对美食的那份自制力,就能体现出一个人面对__时的心态。
④更有一种美好的情境让人神飞。如林黛玉《咏海棠诗》中所云:“半卷湘帘半掩门。”那实是一个极美的瞬间,珠帘半卷,自有一分烟火之气蕴于其中,宅门半掩,则多情致而少寂寥。于此间,人心皆静,一如帘外当空晓月,未至圆时,并无盈缺之憾。有的只是时光轻缓,岁月静美。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困扰我们的种种烦恼忧虑,我们皆可如醉翁般洒脱,“半随流水,半入尘埃”。有此情怀,便在夏日午后,静卧榻上,于半睡半醒之间,虽闻红尘嘈杂,但觉万虑皆宁。
⑤世间之事多存缺憾,我们常常强迫自己去追求一种完美,却总是落得满心伤怀。故此,人生当求半而不贪全,当我们贪恋追求一种完满,有时实如水中逐月,更可悲的是,我们还觉得自己是在积极地求取进步。求半即知足,知足当可常乐,这并非是消极,而是一种睿智。而知足并知不足,则是一种境界。
⑥人们常常羡慕书中那些别样的人,如半官半隐的王维,或古代那些半耕半读之人,我们钦羡他们的安逸平和,而我们的烦恼来源于在世事奔忙劳碌中,心被填得满满,连梦里都不得清闲。究其根本,是我们不能把心腾出一半来,去容纳一些喜欢的东西。一直觉得全力以赴,全心予之才能成功,实则那是一种羁绊,若在心里融入自己所欣喜的种种,你会发现,脚步更从容,生活并没有那么疲累。有这样的一份心境,才会体会那种“半院秋风半院露、半床明月半床书”的意趣。
⑦半中有真意,是人生的本真所在,亦是尘世劳繁中的我们回首时那让人心动的心灵家园。
(包利民发表于《中国青年》2013年第6期卷首)
1. 概括说说第④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 请指出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 如何理解第⑤段划线句子。
5. 文章结尾作者说道“半中有真意,是人生的本真所在”,这是作者对人生的独到领悟。读罢此文,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1:“半”能够营造美好的情境,让人神飞。本题考查对分论点的提炼能力。分论点可从开头的引入、中间的列举、结尾部分的总结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2: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引用《菜根谭》中的语句,通过半开之花与极致的花朵进行对比,由花及人,阐明了“人在跋涉过程中最美、最值得注目的道理”,论证了“人生之半”的论点,增强了说服力。此题主要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在学习中要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答题时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3:开篇引出“人生之半”的论题,然后通过道理、举例论证论述了“人生之半”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半”是人生本意所在,是心灵家园。
4:因为这样的人不贪得无厌,并非消极,而是一种睿智,将自己现所拥有的真正变为自己的,懂得满足。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首先明确文体,本文是一篇议论文,理解句子要分析从它的作用和论证方法两方面来分析。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的作用,作用要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5人在旅途,需要的是一种超然的感悟和心境。“半”字有真意,是一种人生的信条,这样的人不贪得无厌,并非消极,而是一种睿智,将自己现所拥有的真正变为自己的,懂得满足,懂得取舍。
敝帚自珍也是一种病
我的母亲是个敝帚自珍的人。家里很多旧东西,她舍不掉丢掉。放眼偌大的家里,有些东西甚至用了30多年。有一张吃饭用的小方桌,从我记事起就有了,到如今母亲仍然舍不得换新的。那张小方桌上,布满斑驳的流年痕迹,坑坑洼洼,甚至有些摇摇欲坠,我总担心吃着饭,它会突然塌倒下来,结束它漫长的使命。我还总是想,如果用显微镜看这张桌子,说不定上面有多少细菌呢,那些坑洼裂痕里,肯定不会有多干净。最让我不能忍受的是,如果吃饭时饭粒掉到桌子上,母亲会飞快地捡起来吃掉。
去年,父亲把家里装修了一遍。母亲却不肯丢掉任何东西,焕然一新的家,散落着很多经年的旧物,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尤其是衣橱里,层层叠叠的旧衣,塞满了每个角落,散发着陈年的味道。每次打开来,就像进入一个阴暗潮湿的时光隧道,让人压抑。有一次,母亲还想把我小时候穿的旧衣服改了给我的女儿穿。我坚决拒绝,现在有那么多款式颜色都很漂亮的衣服,为什么不让孩子享受生活赐予的美丽?可母亲呢,依旧敝帚自珍,守着一堆堆的旧物度日。
我总是劝母亲,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因为这些“食之无味”的鸡肋般的旧东西,会错失许多新鲜尝试的机会。后来,我在一次吃饭的时候,装作不小心的样子,故意推翻了那张小方桌,它立刻散了架。从此,父母吃饭用上了新的餐桌。新餐桌光洁干净,在上面吃饭都觉得有食欲。母亲从中得到启发,主动丢弃了很多留了多年的旧物,家里清爽了许多。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容易敝帚自珍,守着残缺的东西不肯放手,无法开始新的生活。那年,妹妹失恋了,她爱的那个男人移情别恋,一去不回。妹妹陷入到深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一边咒骂他,一边却把他的照片、信件,还有他送的礼物等反复翻出来看,咀嚼曾经的回忆。那次妹妹还拉着我,说是去200公里外的海边玩,其实她的目的只是为了打听一下那个人的消息。看得出来,妹妹很珍惜那段感情,但是爱走远了,感情成了千疮百孔的旧物,何必再敝帚自珍,纠缠其中不能解脱?我对妹妹说,他辜负了你,不值得留恋了,彻底忘了他吧!妹妹终于下了决心,把关于他的一切统统扔掉。没多久,她开始了一段新感情,最终收获了幸福。
我们总是以为,属于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即使它没有任何价值也不想放弃。写作中,我习惯把稿子写得很长,与编辑沟通的时候,他们经常告诉我,你的稿子长而不精练,可是,我从头看到尾,觉得每个字都是自己用心写的,都是宝贝。一位编辑说,你把稿子删掉1000字试试看,我照着做了。再读删改后的文章,觉得废话少了,文章精短有力,像一棵树剪了旁逸斜出的枝干,语言表达鲜明了,主题也突出了。那些多余的文字,其实根本就是“敝帚”,早该丢掉了。
敝帚自珍也是一种病,不懂得舍弃,就不能得到。人生就是不断舍弃不断得到的过程,不让“敝帚”绊住我们前行的脚步,才能收获前路上的花开灿烂。
(青岛日报 马亚伟)
1. 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本文作者是如何安排议论思路的。请作简要梳理。
3.辨析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本文论据的有哪些?
A. 有两个人相约到山上去寻找精美的石头,甲背了满满的一筐,乙的筐里只有一个他认为是最精美的石头。甲就笑乙:“你为什么只挑一个啊?”乙说:“漂亮的石头虽然多,但我只选一个最精美的就够了。”
B.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
C.猴子掰玉米,一边掰一边丢,最后一无所获。
D.陶渊明放弃在官场里的争斗而归隐田园。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容易敝帚自珍,守着残缺的东西不肯放手,无法开始新的生活。
(2)文章精短有力,像一棵树剪了旁逸斜出的枝干
5. 文末提到“人生就是不断舍弃不断得到的过程,不让“敝帚”绊住我们前行的脚步,才能收获前路上的花开灿烂。”结合多文章的理解,联系实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敝帚自珍也是一种病,不懂得舍弃,就不能得到。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提炼总结,做题时注意从文本中搜集总结性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同时应对“综上所述”“总之”“由此可见”等引领总结性语句的词语进行重点关注。
2.文章首先用母亲最终将用了30多年舍不得丢弃饭桌以及旧衣服丢掉后家里变得干净清爽的事例来证明生活中不能敝帚自珍,应该懂得放弃。接着用妹妹终于开始一段新感情后收获幸福的事例来证明,然后用自己写稿子舍不得删除多余的字,后来在编辑的说服下,删除后,文章变得语言表达鲜明,主题突出的事例证明,最后得出:人生就是不断舍弃不断得到的过程,只有懂得舍弃才能收获前路上的花开灿烂。这一结论。
3. A B D,共三个事例都可以作为文章的论据。本题考查分析论据是否符合论点的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其次是分析给出的论据,透过现象分析论据的实质,来思考表现是否能够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4(1)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总结上文,并将话题扩展开来,引出下文关于妹妹不懂得放弃以前的一段感情而给自己带来苦恼的事例。
(2)这是比喻论证,把删减过的文章比作“剪了旁逸斜出的枝干”,生动形象的论证了只有懂得舍弃才会获得美好。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首先明确文体,本文是一篇议论文,理解句子要分析从它的作用和论证方法两方面来分析。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的作用,作用要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5.人生就如同一段旅途,有平坦更有崎岖。在人生之路上我们应该懂得舍弃,舍弃是为了更好的获得,为明天的更好飞翔。
人往往败于坏习惯而非愚蠢
文谨
①失败的人并不一定比别人愚蠢,但是他们往往优柔寡断、不思进取,缺少信心和毅力,正是因为这些坏习惯,阻碍了他们迈向成功和幸福高地的脚步。
②好习惯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坏习惯则会毒害心灵。做好事会巩固良好的习惯,做坏事也会加深恶习。好习惯主要依赖于人的自我约束,或者说是依靠人对自我欲望的否定。然而,坏习惯却像芦苇和杂草一样,随时随地都能生长。它会阻碍美德之花的开放,使一片美丽的园地变成杂草丛。坏习惯一旦播种,往往难以清除。
③好习惯可以让我们插上翅膀,飞往天堂;坏习惯可以让我们挂上锁链,走向地狱。遗憾的是,当我们被锁链束缚时,却从来不知道钥匙其实就在自己手中。
④在大多数人身上,坏习惯只是阻碍他们成功,但还有一部分人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那些平时正直诚实、彬彬有礼的人成为罪犯的案例,大多数人都会很惊讶。但是,如果人们能够在那个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中看到他的习惯的发展轨迹,就会发现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带来了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不良行为,通向今天的犯罪。其实他的罪行不过是他昨天或者前天所作所为的必然结果,是他以前的行为习惯的纪念碑。
⑤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行为经过多次重复而产生的,神经系统对行为的刺激变得越来越敏感,也就能越来越快地做出反应。最终的结果是,开始的行为由于自然的条件反射,成了自动的行为,不再受大脑的控制。
⑥有人认为坏习惯可以轻而易举地克服,就姑息它,岂不知日久天长,坏习惯就会像锁链一样缠住他。坏习惯只有靠坚定的意志、反复做出正确的行为、经过一个艰苦的过程才能加以纠正。
⑦习惯对人命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而深远的。如果仔细分析古今中外所有功成名就的成功者,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有乐观、积极、有理想和抱负、敢作敢为、百折不挠、喜欢帮助别人、能与人充分合作、有创见而且自信、心态平和、情绪稳定、自尊自爱、忍让而有耐心、处事镇定沉着等良好的习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说说习惯对你的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人往往败于坏习惯而非愚蠢。
2、对比论证。通过列举好习惯和坏习惯的区别,说明坏习惯的危害。这样正反两方面鲜明对比,使自己的观点更容易为读者接受。
3、言之成理即可。答案要点:要列举自己的习惯;分析这个习惯带来的影响。
①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非常注重孝顺,有的甚至“以孝治天下”。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自由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孝顺就不那么看重了。现在,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忙着追逐自己的物质财富,对于孝顺更是越来越淡了。
②在电视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有多个子女,却没有人赡养,父母和子女因为一些经济纠纷而翻脸,更有甚者,子女殴打父母。当人们看到这些现象时,都很愤慨。其实,自己心中的那份孝顺也不是那么坚强。 至于子女应该不应该孝顺长辈,在以前,这不是个问题,但现在变得有些模糊。
③一些人认为,“父慈子孝”,即孝顺是有先决条件的,不是每一个子女都要无条件的孝顺自己的父母。持有这样观点的人,大都对于自己的父母很有成见,也是对自己不良行为的安慰。“父慈子孝”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运》,“父慈”与“子孝”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长辈慈爱,在道义上晚辈就应该孝顺。并没有说明父不慈,子就可以不孝了。
④一些人认为,孝顺是封建时期的思想,多少具有一些糟粕,在现代社会,就应该宣扬个性,提倡自由。所以出现了很多具有叛逆性格的人,与父母一些问题上的矛盾,很容易演变成不孝的行为。西方社会的自由思想并不是要我们不孝顺自己的长辈,而是坚持自己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
⑤《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把子女辛苦养大,子女应该为父母养老送终,这就是孝。子女接受父母强加给自己的意志,这就是顺。
⑥一些有学问的人,自然有一颗孝心,但比较有主见和想法。但自己的想法和父母产生矛盾的时候,虽然表面上比较坚持自己的想法,但心底里还是有些心虚,很容易将自己的不顺归结为自己的不孝。有些人,将自己的一颗不顺的心,演变为对于父母的不孝。有一些人,出于物质财富的考虑,直接抛弃了孝,更没有了顺。
⑦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并把我们辛苦养大,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他们养老送终。但是每个生命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都应该收获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其实,孝与顺并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意思,作为晚辈可以孝而不顺,但绝不可以不孝。
⑧百善孝为先,很多人也许听说过,但未必真正理解。对于一个人来讲,在他的一生中,没有谁或事能有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恩大,如果对于这样的恩,我们不能报之以孝,至于自己其他善的行为,就有点儿虚伪或不可信了。
1. 请概括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2. 第③④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读完全文后,让我们从我做起,真正做到百善孝为先。请补充一个历史上以孝闻名的事实论据。
5.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1.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父母报之以孝。(或百善孝为先)
2.不能,因为第3段从我国古代角度论证了父慈子孝的关系,第4段从西方文化入手论证了一些人的对孝顺的误解,这正和第1段相照应,所以不能调换。
3.道理论证通过引用《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和《诗经》的话,充分有力的证明了论证了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
4.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5.谈(论)孝顺
孤独是摆脱不良交际的一剂良药
(1) 在人际关系网越来越庞大的现代社会,随礼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人情消费已经成为很多人账单上的不可承受之重:压岁钱、婚礼、生日、升职、乔迁……为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编织自己的一张关系网,人们已被随礼“绑架”。
(2) 如何在纷纷扰扰的现代社会保持独立,避免不良交际给自己从工作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带来的诸多烦恼呢?我想,保持孤独,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3) 选择孤独,才能获得思想的自由,成就人生的大境界。
(4) 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才能真正袒露活脱脱的自我,面对真正的自己。他就相对避开了红尘中华而不实的迎来送往,舍去了影响生命之树生长的枝枝杈杈:可以不必为接纷至沓来的请柬而烦恼,也不必绞尽脑汁去算计礼尚往来的得失;可以不必整天让自己的胃和肺被酒精和烟雾麻醉,也不必丢下妻儿劳心费神去陪别人打通宵麻将;可以不必时时刻刻察言观色于领导的脸色,也不必担心别有用心的下属谄媚的陷阱。思想自由了,生命才可以创造奇迹。有人说,孤独者因了思想而幸福着,思想也因了孤独者而精彩着。的确如此,许多工作上有突出业绩、事业上有巨大创造的人,大都是耐得住孤独寂寞、拥有自由思想的人。 。
(5) 选择孤独,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6) 孤独不同于孤僻,后者是一种怪癖,而前者却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减少人际交往中的细枝末节,并不是取消必要的情感交流。扪心自问,当你家婚宴上热热闹闹坐满酒楼的上上下下时,他们有几个是你肝胆相照的朋友?恐怕是假亲假近前来凑热闹的人居多吧。表面上的光鲜之后,买单的还是你自己,之后就是还不清的人情债。如此恶性循环,才会真正挑战你的心理防线,让你陷入不良交际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倒不如以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对待,安下心来,平平淡淡做人,堂堂正正做事,不奢华,不攀比。只要你在生活中光明磊落做人,踏实肯干做事,人们又怎么会不亲近你?你又怎么会孤立无援呢?而靠嘻嘻哈哈,迎来送往,久而久之,不但会把你宝贵的生命耗费在虚无缥缈的不良交际之中,更会让人对你的为人鄙弃,那才真叫孤立无援!
(7) 能从忙碌中解脱劳顿,能在静夜里独对心灵,能在晨曦时思考未来……选择孤独,摆脱不良交际的负累,让虚无变得富有,这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这个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文章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
(1)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第(1)段的划线句子:
为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编织自己的一张关系网,人们已被随礼“绑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理解第(6)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如此恶性循环,才会真正挑战你的心理防线,让你陷入不良交际的怪圈而不能自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第(4)末尾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使之与上下文恰当衔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6)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选择一种说说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中心论点:孤独是摆脱不良交际的明智选择(孤独是摆脱不良交际的一剂良药)
从这两个方面: (1) 选择孤独,才能获得思想的自由,成就人生的大境界。
(2) 选择孤独,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2.(1)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复杂的社会关系比作网,把人们受随礼所扰喻为绑架,生动形象的指出人们深受随礼风气所害的社会现象,引起读者注意,便于后文引出中心论点。
(2) 指陷入不良交际怪圈的人,不但总是要为自己表面的光鲜买单,还要背负沉重的人情债。
3.示例:就像史铁生,一个曾幻想脚踩着软软的草地、却坐在轮椅上残疾人,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居住在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生命与写作连在一起,在无数个孤独的“写作之夜”, 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且丰满的思想。(过渡自然,有事例概括,并且在叙述中有扣论点的议论,语言通顺)
4.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举生活中举办婚宴为例,具体详细地论证了陷入不良交际的怪圈会产生可怕后果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论证:拿摆脱不良交际的得到认可、赢得朋友与陷入不良交际虚度生命、遭人鄙弃作对比,鲜明地论证了选择孤独,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一观点。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1. 作者批驳的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3.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4.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
6.结合你的读书实践,谈谈学了这篇文章对你的启示。
1.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正反对比内容也可以分开论述);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3.(1)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2)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答出一点即可)。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
5.(1)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2)不赞同。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方法。
(3)以上两种读书法各有利弊。“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因人因时因书因需而异。
6.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从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对自己实践的评析来谈都可以。
第一等学问
①什么是第一等学问?北宋哲学家程颐认为:“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的学问。”这句很朴素的语言,不仅通俗地道出了深邃的哲理,而且点出了做人的第一要素。
②遇事肯替别人着想,不单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那些功利主义者,世俗之人,凡夫俗子是绝对做不到的,只有那些超尘拔俗,心慈好善,像白求恩、焦裕禄、孔繁森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事当前先替别人打算的人才真正算是掌握了程颐所讲的第一等学问。
③当然这第一等的学问绝非只是高人雅士们的专利,只要具有一颗仁厚之心,一颗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也为他人想一想的平常心,无名小卒,平头百姓也同样可以学得。学会辩证看问题,你就会发现,你为别人着想。别人同样也会为你着想。常言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讲的就是这个理儿。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而是提供别人光明,帮助别人。如此一来,别人也就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我们且不急于给这位盲人戴上顶高尚之人的高帽子,但他确实称得上有思想、懂得人生哲理的人。
④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别人帮助,这一点不要说人类,就是在动物界也是如此。达尔文经多年的研究发现,动物界也有同类互助的表现。如果说同类互助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本性,那么为别人着想则是人类历经磨难,抗争自然,战胜自身的美好品德的升华。你为别人着想或许并不希冀得到等价的回报,然而使你料想不到的是,越是这样恰恰越得到了回报。慷慨无私地为人着想,就像播种,总能看到收获,尽管这种收获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但有良心重情义的受益者终究会把爱的种子珍藏于心,直到永远。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围绕中心句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盲人的故事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4.请写出一句与“助人”有关的名言警句
1.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学问。
2.遇事肯替别人着想,不单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3.遇事能替别人着想这一学问,平头百姓也能做
4.示例: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人。(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以德治国与读书求知
①高尚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读书的,只有精于读书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②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自己人格的完善。读书,是人生的艺术享受,其乐无穷,美不胜收。要做到自觉地读书,既是一种文明的习惯,又是一种境界。进入新世纪后,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读书,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国际科学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要在这种竞争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须读书求知。
③读书求知,对道德大厦的塑造,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今世说》上有名言日:“__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读书与德,确实不可分开。无德是一种愚昧,“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说苑》)。不读书的人,只会在__中摸索,不可能脱离愚昧的苦海。无德,是一种邪恶的品性,是兽性的一种表现。“学则正,否则邪”(杨雄《法言·学行》);“学则治,不学则。乱”(黄宗羲《明儒学案》)。由此可见,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必须认真读书。
④当然,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不仅要读书,而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__”痴迷者的一个沉痛教训,一是不读书,心灵愚昧;二是虽读书,但读的是__《转__》一类鼓吹邪说的坏书。陈果、刘思影就是受__歪理邪说的毒害而走上绝路的。到目前为止,已有239名“__”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这种悲剧的产生,便是愚昧的产物。事实证明,读好书,能使人走向光明,进入德的境界;读坏书、邪书,会使人走向绝路;不读书则会导致人进入__的深渊。只有多读好书,才能治邪、治恶,促使美善之树长出文明的花朵;无德,是灵魂的卑鄙,是干坏事、办错事的一种动因。“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语),“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语)。“腹有书气自华”,多读好书,可以使自己的人格高尚,灵魂伟大,不干坏事,少办错事。孙中山、__、__来等革命先驱和鲁迅、茅盾、邓拓等有作为的作家,都是一生手不释卷、博览名著的知识渊博者;反之,历史上那些昏君奸臣、邪恶歹徒、民族败类一类人物,很少有喜欢读书的,更谈不上读好书。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些人能够读点好书,他们会成为历史罪人吗?“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应当从读书开始。一个不读书的国家,只能是一个愚昧的国家,而愚昧的国家是不能进行“以德治国”的。
⑤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须营造好“以德治国”的社会环境。而倡导读书求知,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便是营造好这种环境的根本途径。让我们人人都拿起书来,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营养吧!
1.读完全文,概括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③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______关系。
3.第④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3分)
4.请你为第③自然段另外选择一条有关读书的名言作为论据。
5.请你从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选取两个典型事例填在下面空白处,与上下文意思相联接,构成一个排比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
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以德治国必须读书求知。
2.引证或道理论证读书与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之间的
3.对比论证、事例论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读书要选好书)
4.示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5.示例:汪精卫充当汉奸;__xié jiāo 害人;成克杰贪污受贿;张君杀人抢劫等。
读书与思考
敬文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作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已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堂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选2002年3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3.选文在论述读书时引用了名言警句。请你根据平时的积累,另写三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4.结合选文,填充下面的读书卡片(其中“内容摘要”一项要求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5请简要介绍一种你的读书方法。
1.在读书中,思考特重要。
2.道理论证(或引证法)
3.示例: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尔斯泰
读书无嗜好,就不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人读活书,可以把书读死。 ——郭沫若
4.题目:《读书与思考》;作者:钟敬文;出处:2002年3月6日《中国教育报》;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读书方面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的观点。
5.略(提示: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自己读书实践,介绍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