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又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__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用以一部分人尚可,倘若加之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1 .这段文字中,作者明确提出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法 B.正反对比论证法
C.引用论证法 D.比喻论证法
3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请举出历史上的这些人(至少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们有确信”“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中的“他们”都是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 1 段“也并非”“只不过”“罢了”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A
3.排比、反问、比喻 海瑞 __、__来、__等
4.指并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民,即广大的中国人民。
5、略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5.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
1.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首先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3第②段,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读者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观点。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
4.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5.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
退步与向前
王也
(1)唐朝布袋和尚《插秧诗》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是从现实劳动中退步插秧的情境来阐述参禅的境界。
(2)社会在进步,人类在进步,每个人的成长也是在进步,当人们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时,非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不可。如果是非达到不可的,能停下来甚至退下来想想,就可以另辟蹊径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如自唐朝始的科举,多少学子为此而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熬成白头?因此出现了范进中举而精神失常的情况,更多的是像孔乙己一样的心不如愿,贫困潦倒。但是,也有不少学子知难而退,却取得非凡成就。
(3)作家刘诚龙做过一次有趣的调查,他把两份名单给人看,问是否熟悉这些人名。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结果,被调查者多数对第一份名单中的人一无所知,而对第二份名单耳熟能详。谜底最后揭晓: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第二份里的人,全是当时的落第举子!
(4)想当年,第一份名单上的人多么显赫啊!但由于在官场上的打磨,以致状元郎归于平庸,湮没无闻。而第二份名单中的人,名落孙山,与高官厚禄无缘。但是,他们很快调整心态,在逆境中奋起,有的成为思想家,有的成为文学家,有的成为农民领袖,有的成为一代枭雄,声名鹊起,载入史册。
(5)不少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农人插秧,一步步倒退,退到最后,秧便插好了,看起来是退步,实则是向前。船舶前行,双桨却往后划动;箭拉得越往后,射出的距离就越远…… (6)不少青年人有着远大的理想,更有不少到处碰壁还执迷不悟。我们要鼓励勇往直前,也要劝告毫无进展的人及时认清方向转型,善于退步,才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电视剧《潜伏》中有一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退,有时是为了更好地进。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开篇引用唐朝布袋和尚的诗有何作用?
3.文章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
4.比较第(2)段画线处的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为什么?
原句:何必非去挤独木桥不可?
改句:不必非去挤独木桥。
5.某校初三学生小明阅读了本文之后,联系到曾学过的季羡林的《成功》一文中的一段,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两段文字所持观点不同?”请你阅读以下链接文字,回答他的问题。
链接: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节选自季羡林《成功》)
1.【答案】善于退步,才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答案】引出本文的论题:退步与向前存在着辩证关系。作为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答案】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以清朝科举状元不为人所知,落地举子却为人耳熟能详为例,并进行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不少学子知难而退,调整心态,在逆境中奋起,却取得非凡成就的道理。论证具体,富有说服力。
4.【答案】原句更好。原句是反问句,语气更强烈,突出强调了在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时,应该停下来甚至退下来想想,就可以另辟蹊径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改句是陈述句,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语气强烈。
5.【答案】示例:小明,你好! 其实这两段文字观点并不相悖。 链接材料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必须勤奋, 而选文作者认为青年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如果到处碰壁、毫无进展,不能执迷不悟,应及时调整自己,退后一步,换一个思路,换一种做法,也许能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当然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仍需要勤奋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两者论证的角度不同。
成长不可无书——关于读书
①在不久前各大传媒刊播的“中华好风尚:公益主题广告”中,一张大报刊出了这样一则广告:
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
“挣钱。”
“挣了钱呢?”
“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
“生娃。”
“生了娃,让他干什么?”
“放羊。”
……
②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这个放羊娃可笑又可悲。然而在世人眼中,你和他一样,都是——“中国人”!
③这样的事情并不奇怪,但当从白纸黑字上实实在在地看到这串记录时,我的心仍然被强烈地震动了。
④穷文富武曾是中国的传统,家贫,只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今天的中国,也还有一大批像放羊娃一样的孩子,安贫若素。
⑤这不禁令我想到一句格言: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成,而在于没有目标可达成。在那没有知识光亮闪耀的地方,生命便永在“放羊—— ”的循环重复中延续。
⑥据说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两个家庭:一人是爱德华家族,其始祖爱德华是满腹经纶的哲学家,他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1位副总统;另一个家庭的始祖叫珠克,是个缺乏文化修养的赌徒和酒鬼,他8代子孙中有300多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这不禁又使我想起中国“希望工程”中的两句宣言:再穷不能穷了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
⑦“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这是几年前台湾知识分子倡导的“新读书主义”。饥之以当食,寒之以当裘,忧患以当安乐,孤寂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实在是我们今天应该大力弘扬的好传统。
⑧不仅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要读书上进,就是当今世界极成功的商界精英也无时无刻不在以书为伴。电脑业两位巨头比尔·盖茨(微软)和安德鲁·葛鲁夫(英特尔)不久前便公开表示,要保持领先就必须跟上一些令人激动的新事物,而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长。为此,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识,每天晚上都在计算机网络上调阅明天出版的大型报刊电子版,力求比别人早一步获悉新的信息。
⑨成长不可无书。成功不能无知。一切渴求成长、成功、成熟的上班一族,请把高品质的书籍报刊请到你的身边,终身相伴,终生受益。
1.开头引述放羊娃的事例有何作用?
2.阅读第⑥段,请指出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联系上文,请你在第⑤段的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积累说一下你又怎样的感触。
4.结合文意分析造成西北放羊娃命运重复循环的原因是什么?
5.在当今的高节奏的生活节奏下“新读书主义”的口号还行得通吗?还有没有继续倡导的必要?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认识。
1【答案】许多中国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引出关于读书的话题。
2.【答案】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3【答案】放羊。触动可以是瞬间的震惊、继之难过等,再适当生发,或结合自身对放羊娃的生命形态表示同情,或对不能进化的生命链表示自己的担忧,或谈谈自己对生命递嬗形态的思考。表达要完整,感受合乎情理。
4.【答案】“成长无书”——缺少教育。
5.【答案】通与否都可以。对现状的估计、描述要切实准确,不可粉饰。作为口号提出,它本身是高出现实的,有继续倡导的必要。主张不继续倡导的同学必须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该口号的不切实际,存在明显缺陷,否则不给分。
要记得心中的梦想
陈鲁民
①著名导演李安从小的梦想是“拿到奥斯卡小金人”,为此,他漂洋过海,寒窗苦读,四处拜师,苦心钻研。可是,从导演专业毕业后,他一直没找到工作,居然连吃饭都成问题,幸亏有“拿到奥斯卡小金人”的梦想在支持着他。他日复一日地在家里读书、看电影、写剧本,他还帮助剧组看器材、做剧务。就这样整整6年,他终于等来了翻身的日子,从《卧虎藏龙》到《断背山》再到《少年派》,他一次次让世界惊喜。李安的巨大成功,得益于他始终“记得心里的梦想”,实际上,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经验和实践轨迹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想要事业成功,就要记得心里的梦想并为之不懈奋斗。
②“记得心里的梦想”可以给人以充足动力。譬如王宝强,梦想是当个电影明星,虽然他貌不出众,也非科班出身,但明星梦给了他巨大动力。他就像一台加足了油的发动机,一路从群众演员做起,年年进步,不断提高,终于跨进明星行列,一部《泰囧》让他红遍天下。
③“记得心里的梦想”可以给人以坚韧毅力。莫言的梦想是当个作家,他学历低,基础差,有人嘲笑他“不是那块料”,他却不屈不挠,心无旁骛,坚持不懈,一写就是30多年,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而且成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④“记得心里的梦想”可以给人以不竭精力。袁隆平的梦想是种出超级水稻,他曾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他则和几个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为了这个梦,他直到83岁的今天,还废寝忘食,攻关不止,比一个小伙子还精力充沛。
⑤如今是一个多梦的时代,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到处都充满活力,到处都是机会。一个人如果有了充足的动力、坚韧的毅力、不竭的精力,就具备了成功的先决条件。
⑥许多人都爱唱一首流行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但未来究竟是不是梦,梦想能否成真,关键还要看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处境,我们要始终牢牢“记得心里的梦想”,并为之奋斗不止,努力耕耘。
1、第①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样”这代什么内容?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根据第①段文字,就内容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并进行探究。
问题:
解答:
4、试简要概述第②~~④段的议论思路?
5、第⑤段加线句子改为“一个人只要有了充足的动力、坚韧的毅力、不竭的精力,也就具备了成功的先决条件”好不好?理由是?
1、【答案】指“得益于他始终‘记得心里的梦想’”
2、【答案】一个人想要事业成功,就要记得心里的梦想并为之不懈奋斗。
3、【答案】示例:问题:文章开头讲述李安的故事,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4、【答案】①“记得心里的梦想”可以给人以充足动力。
②“记得心里的梦想”可以给人以坚韧毅力。
③“记得心里的梦想”可以给人以不竭精力。
5、【答案】不好,原句使用关联词语“如果”表假设,表明充足的动力、坚韧的毅力、不竭的精力只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只要”表条件,说明有了充足的动力、坚韧的毅力、不竭的精力就一定能成功,改变了句子的愿意,所以不好。
守护人生的原则和底线
①在美国纽约的一座公寓里住着一位叫西蒙的孤单老人,他记性不好,出门经常忘了带钥匙,走在大街上也时常忘了回家的路,但他有个做人的原则,对帮助过他的人必须表达了谢意才安心。
②有一次,西蒙老人在邻居的陪同下去了一次医院。第二天邻居有事去了加州,而西蒙老人想到没有给邻居道谢,于是,他到邮局特地发了一封特快专递,偌大的一张纸上只有两个字“谢谢”。当邻居回来后对西蒙老人说,不必用特快专递的形式来表达谢意,而西蒙老人十分认真地说,什么都可以忘,唯独对帮助过我的人表达谢意不能忘,这是我做人的原则和底线。
③可能有人会说,西方人就是做事认真,而《人民日报》近日就刊载了一位“守住底线”的东方人。那是国内的几名老年驴友到新加坡旅游,在花芭山观景时,一位游客拿出一支中华烟递给导游,导游微笑着谢绝了。随后,他拿出自己的烟抽起来,他抽的烟是十元一包的“万宝路”,明显比中华烟档次低。事后导游解释说,我知道中华烟在中国是很高档的香烟,但政府有规定,导游不能接受游客任何东西,哪怕是一支香烟,否则我就对不起国徽,这也是我做人的底线。
④西蒙老人的“谢谢”和新加坡导游的“谢绝一支烟”,从区区小事中让人感受到,人生有着最不能丢的东西,这就是人生的原则和底线。守护原则和底线,这是做人的一种境界,是生活对人的一种磨炼。作为一个人,不管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都有着各自的生活原则和底线,对于这些原则和底线,不仅要知其意,明其理,而且要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步。任何时候,都不能触碰原则的__线。待人处事,从容淡定,与人为善,取得内心的平和,活得坦荡轻松。
⑤人以原则为崇高,行以正道为高尚。让我们守护好做人的原则和底线,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清清爽爽的人。
1.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文中举了西蒙老人和新加坡导游两个例子,作为文章的论据,能否删去一个?请谈一下你的观点。
3.选文第③段用了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赏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偌大”的表达效果。
5.请在对本文的学习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你的做人的原则和底线。要求观点鲜明,语句通顺。
1【答案】 我们要守护好做人的原则和底线。(只答“守护人生的原则和底线”不得分)
2.【答案】 不可以删去。因为西蒙老人是西方人,而新加坡导游是东方人,作者列举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事例,使得论证更严密,更全面。
3.【答案】 举例论证。举了新加坡导游坚守做人底线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论证了“我们要守护人生的原则和底线”的观点。
4【答案】 “偌大”即“特别大”之意,用纸张之大和内容之少形成鲜明对比和强烈反差,突出了西蒙老人以感谢别人作为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底线。
5【答案】 示例:诚信,是我做人的底线。古语有云:“言必出,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可如今,诚信之花却渐渐凋零。请永远不要忘记“三聚氰胺”之痛,也请永远记得陈建——为了履行诺言,以自己一生的孤独守在墓前。无论在哪个年代,诚实守信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
“舌尖体”,网络表达新滋味
周慧虹
①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食材、味道、乡愁……片中经常出现的这些关键词开始深入人心,一种仿照《舌尖》解说词的“舌尖体”文字在网上悄然走红。
②这些“舌尖体”文字,寥寥数十字、上百字,或调侃琐碎生活,或描述家常美食,或追忆至真亲情……这些文字表述得形象生动、蕴涵着一定哲理,有的因充满戏谑而令人忍俊不禁,有的因饱含深情而催人眼圈发热,有的则娓娓道来令人感到无以名状的美好。
③读着这些精美的“舌尖体”文字,不免使人感叹,网络这口大锅,终究还是能够熬制出一些语言、思想上的美味。虽说,与经典名著相比,它们不过只言片语,然而,即便这些只言片语,也能令人读出感觉与感动,带给人一些深邃的东西。
④相比于“舌尖体”,近几年来,网上还有不少新锐文体你方唱罢我登场。例如,肉麻台词听了让人“有想撞墙冲动”的“琼瑶体”,嗲不死你呕死你的“蜜糖体”,酷似老外说汉语说不利落的“梨花体”……凡此种种,虽不缺调侃戏谑,可每句话里流淌着的更多是矫揉造作、野蛮无趣以及匪夷所思。此类文句,是加了地沟油爆炒、撒了嫩肉粉烧烤的,别看它们裹挟于烟熏火燎中呈现出一副生意兴隆之状,其实,食客们大啖过后,付出的都可能会是自己语言表达、内心思考等方面遭受无形伤害的代价。
⑤自从网络走入我们生活,有太多的人对之既爱且恨。人们满怀欣喜地热爱它,因为它展现了无限可能;人们又无可奈何地指责它,因为它身上还充斥着显而易见的浅薄、粗俗与戾气,直接影响到网络表达的纯净,影响到网民思想的提升,影响到网络交往生态的健康和谐。
⑥置身网络时代,我们无法拒绝网络,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与他人携手,让与己相关的网络表达多一分熨帖,就像“舌尖体”所描述的家常美食,“这一碗代代心传的疙瘩汤,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了”。
(选自《工人日报》2014年O5月26日,有删改)
1.简要概括文章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2.文章第④段的论证方法有哪些,有何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舌尖体”文字能悄然走红的原因。
4.如何理解“这一碗代代心传的疙瘩汤,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了”一句的含义。
5.网络时代不断涌现的各种“体”,让你对网络语言有哪些体会?
1首先从“舌尖体”文字走红现象谈起,指出“舌尖体”文字的可爱之处;接着从反面人手,论述某些新锐文体的危害之处;最后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语
2举例论证:列举琼瑶体、蜜糖体、梨花体等,指出不良网络语言的危害;比喻论证:把某些新锐网络文句比作“加了地沟油爆炒,撒了嫩肉粉烧烤”等,生动形象指出某些网络文体的危害;对比论证:以网上某些新锐文体与“舌尖体”对比,指出纯净网络语言的重要性
3文字简练,内容丰富(寥寥数十字、上百字,或调侃琐碎生活,或描述家常美食,或追忆至真亲;表述生动,让人愉悦;蕴涵哲理,令人感动
4文章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祖国语言文字”比作为“一碗代代心传的疙瘩汤”。生动形象的论述了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韵味无穷。
5客观分析,树立规范意识;不跟风,不肓目追捧;为创建纯净网络语言尽自己一份力
舍得
①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舍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实际意思偏向于“舍”。贾平凹的话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舍。
②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③现实世界纷繁复杂,我们常常面临着舍的考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选择,去割舍。当无法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时,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我们就一定要舍,该舍就舍,是智慧的体现。2007年,“阿里巴巴”董事局__马云面对旗下淘宝网是否收费问题时,他的分析是:“阿里巴巴”的长远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大规模;同一时间既想做大规模,又想赚大钱,现有能力还做不到。因此,马云最终决定不收费。马云是睿智的,他的舍是为了更大的发展,是为了走得更远.如今,“阿里巴巴”已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
④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
⑤列夫·托尔斯泰在《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中写了这样一件事:面对“用脚丈量多少土地就可得到多少土地”的__,帕霍姆长时间不停地用脚丈量土地,最终吐血而死。帕霍姆的贪得无厌是造成这一悲剧的真正原因。
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混浊的官场,回归田园。他舍去对名利的追求,体现了淡泊名利的品德,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⑦学会舍,我们能拥有人生的智慧,获得成功;学会舍,我们能不被物欲所迷、名利所惑、世俗所左右,就能活得高尚,活得坦荡。
⑧请记住泰戈尔的名言:“当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远了。”
1.首段引用贾平凹的话,有何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
3.第③段马云为做大“阿里巴巴”的规模,决定淘宝网不收费。简要分析本论据的作用。
4简要分析文章⑤—⑧段的论证思路。
5下面这段文字能与文中哪一段形成对比论证?请具体阐明理由。
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连任两届总统后,民众依然希望他担任第三届总统,但为了推动美国的民主进程,无论民众再怎么拥戴,大公无私的他还是毅然做出了谁也无法更改的决定:不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他舍弃权利的举动是美丽的,他转身离去的背影亦是人间最动人的。
1引贾平凹的话作为理论论据,引出论点——学会舍得,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段的能力。学生应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的作用,作用要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2中心论点是学会舍得。分论点:体现一个人的智慧,体现一个人的品德。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提炼总结,做题时注意从文本中搜集总结性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同时应对“综上所述”“总之”“由此可见”等引领总结性语句的词语进行重点关注。
3写了马云为做大“阿里巴巴”的规模,决定淘宝网不收费。论证了“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这个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要信息的概括提炼能力。注重议论文中论据作用的总结。
4首先,提出观点“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然后,作者列举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帕霍姆贪得无厌造成悲剧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观点;再举华盛顿舍弃权利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最后,点明学会舍的意义。
5第5段。这段文字写的是华盛顿拒绝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作用是和帕霍姆的贪得无厌形成正反对比论证,并论证“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的这个分论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人生之“半”
①中华的传统之中,对于“半”之一字似是颇为偏爱,且多义深刻,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所谓的“半”,并不全指中庸之道,即使在当今社会,它也有着极为智慧的指导意义。
②《菜根谭》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细品之,有感于心,这乃是说的一个度的问题。半开之花,正是美丽绽放的过程中,会让人想到一日比之一日的鲜艳。而面对开到极致的花朵,我们难免会想到盛极而衰,想到落红如雨。有时人亦如此,不看碌碌无为时,不看飞黄腾达时,只看他在路上的跋涉,就是一生中最美的片段。此时,人心中希望正好,信心正浓,已走过了黯然落寞、彷徨无助的凄凉,还未被骄傲侵蚀,未被光环掩映,正是最值得注目的时刻。
③人生事多是如此,莫要做到极致,就会回味悠长。如酒饮微醉一般,尝到了酒香,在微醺中陶然有真意。若是一醉酩酊,则境界全变。如此就想到了吃饭,一些聪明的人只吃到半饱便停箸不食,这大合养生之道。常有人吃饭时,不吃到无法下咽绝不罢休,此时一想美味则憎恶盈胸,更有欲呕欲吐之感,全无美好回味之趣。不说养生方面,单就面对美食的那份自制力,就能体现出一个人面对__时的心态。
④更有一种美好的情境让人神飞。如林黛玉《咏海棠诗》中所云:“半卷湘帘半掩门。”那实是一个极美的瞬间,珠帘半卷,自有一分烟火之气蕴于其中,宅门半掩,则多情致而少寂寥。于此间,人心皆静,一如帘外当空晓月,未至圆时,并无盈缺之憾。有的只是时光轻缓,岁月静美。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困扰我们的种种烦恼忧虑,我们皆可如醉翁般洒脱,“半随流水,半入尘埃”。有此情怀,便在夏日午后,静卧榻上,于半睡半醒之间,虽闻红尘嘈杂,但觉万虑皆宁。
⑤世间之事多存缺憾,我们常常强迫自己去追求一种完美,却总是落得满心伤怀。故此,人生当求半而不贪全,当我们贪恋追求一种完满,有时实如水中逐月,更可悲的是,我们还觉得自己是在积极地求取进步。求半即知足,知足当可常乐,这并非是消极,而是一种睿智。而知足并知不足,则是一种境界。
⑥人们常常羡慕书中那些别样的人,如半官半隐的王维,或古代那些半耕半读之人,我们钦羡他们的安逸平和,而我们的烦恼来源于在世事奔忙劳碌中,心被填得满满,连梦里都不得清闲。究其根本,是我们不能把心腾出一半来,去容纳一些喜欢的东西。一直觉得全力以赴,全心予之才能成功,实则那是一种羁绊,若在心里融入自己所欣喜的种种,你会发现,脚步更从容,生活并没有那么疲累。有这样的一份心境,才会体会那种“半院秋风半院露、半床明月半床书”的意趣。
⑦半中有真意,是人生的本真所在,亦是尘世劳繁中的我们回首时那让人心动的心灵家园。
(包利民发表于《中国青年》2013年第6期卷首)
1. 概括说说第④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 请指出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 如何理解第⑤段划线句子。
5. 文章结尾作者说道“半中有真意,是人生的本真所在”,这是作者对人生的独到领悟。读罢此文,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1:“半”能够营造美好的情境,让人神飞。本题考查对分论点的提炼能力。分论点可从开头的引入、中间的列举、结尾部分的总结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2: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引用《菜根谭》中的语句,通过半开之花与极致的花朵进行对比,由花及人,阐明了“人在跋涉过程中最美、最值得注目的道理”,论证了“人生之半”的论点,增强了说服力。此题主要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在学习中要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答题时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3:开篇引出“人生之半”的论题,然后通过道理、举例论证论述了“人生之半”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半”是人生本意所在,是心灵家园。
4:因为这样的人不贪得无厌,并非消极,而是一种睿智,将自己现所拥有的真正变为自己的,懂得满足。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首先明确文体,本文是一篇议论文,理解句子要分析从它的作用和论证方法两方面来分析。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的作用,作用要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5人在旅途,需要的是一种超然的感悟和心境。“半”字有真意,是一种人生的信条,这样的人不贪得无厌,并非消极,而是一种睿智,将自己现所拥有的真正变为自己的,懂得满足,懂得取舍。
敝帚自珍也是一种病
我的母亲是个敝帚自珍的人。家里很多旧东西,她舍不掉丢掉。放眼偌大的家里,有些东西甚至用了30多年。有一张吃饭用的小方桌,从我记事起就有了,到如今母亲仍然舍不得换新的。那张小方桌上,布满斑驳的流年痕迹,坑坑洼洼,甚至有些摇摇欲坠,我总担心吃着饭,它会突然塌倒下来,结束它漫长的使命。我还总是想,如果用显微镜看这张桌子,说不定上面有多少细菌呢,那些坑洼裂痕里,肯定不会有多干净。最让我不能忍受的是,如果吃饭时饭粒掉到桌子上,母亲会飞快地捡起来吃掉。
去年,父亲把家里装修了一遍。母亲却不肯丢掉任何东西,焕然一新的家,散落着很多经年的旧物,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尤其是衣橱里,层层叠叠的旧衣,塞满了每个角落,散发着陈年的味道。每次打开来,就像进入一个阴暗潮湿的时光隧道,让人压抑。有一次,母亲还想把我小时候穿的旧衣服改了给我的女儿穿。我坚决拒绝,现在有那么多款式颜色都很漂亮的衣服,为什么不让孩子享受生活赐予的美丽?可母亲呢,依旧敝帚自珍,守着一堆堆的旧物度日。
我总是劝母亲,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因为这些“食之无味”的鸡肋般的旧东西,会错失许多新鲜尝试的机会。后来,我在一次吃饭的时候,装作不小心的样子,故意推翻了那张小方桌,它立刻散了架。从此,父母吃饭用上了新的餐桌。新餐桌光洁干净,在上面吃饭都觉得有食欲。母亲从中得到启发,主动丢弃了很多留了多年的旧物,家里清爽了许多。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容易敝帚自珍,守着残缺的东西不肯放手,无法开始新的生活。那年,妹妹失恋了,她爱的那个男人移情别恋,一去不回。妹妹陷入到深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一边咒骂他,一边却把他的照片、信件,还有他送的礼物等反复翻出来看,咀嚼曾经的回忆。那次妹妹还拉着我,说是去200公里外的海边玩,其实她的目的只是为了打听一下那个人的消息。看得出来,妹妹很珍惜那段感情,但是爱走远了,感情成了千疮百孔的旧物,何必再敝帚自珍,纠缠其中不能解脱?我对妹妹说,他辜负了你,不值得留恋了,彻底忘了他吧!妹妹终于下了决心,把关于他的一切统统扔掉。没多久,她开始了一段新感情,最终收获了幸福。
我们总是以为,属于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即使它没有任何价值也不想放弃。写作中,我习惯把稿子写得很长,与编辑沟通的时候,他们经常告诉我,你的稿子长而不精练,可是,我从头看到尾,觉得每个字都是自己用心写的,都是宝贝。一位编辑说,你把稿子删掉1000字试试看,我照着做了。再读删改后的文章,觉得废话少了,文章精短有力,像一棵树剪了旁逸斜出的枝干,语言表达鲜明了,主题也突出了。那些多余的文字,其实根本就是“敝帚”,早该丢掉了。
敝帚自珍也是一种病,不懂得舍弃,就不能得到。人生就是不断舍弃不断得到的过程,不让“敝帚”绊住我们前行的脚步,才能收获前路上的花开灿烂。
(青岛日报 马亚伟)
1. 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本文作者是如何安排议论思路的。请作简要梳理。
3.辨析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本文论据的有哪些?
A. 有两个人相约到山上去寻找精美的石头,甲背了满满的一筐,乙的筐里只有一个他认为是最精美的石头。甲就笑乙:“你为什么只挑一个啊?”乙说:“漂亮的石头虽然多,但我只选一个最精美的就够了。”
B.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
C.猴子掰玉米,一边掰一边丢,最后一无所获。
D.陶渊明放弃在官场里的争斗而归隐田园。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容易敝帚自珍,守着残缺的东西不肯放手,无法开始新的生活。
(2)文章精短有力,像一棵树剪了旁逸斜出的枝干
5. 文末提到“人生就是不断舍弃不断得到的过程,不让“敝帚”绊住我们前行的脚步,才能收获前路上的花开灿烂。”结合多文章的理解,联系实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敝帚自珍也是一种病,不懂得舍弃,就不能得到。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提炼总结,做题时注意从文本中搜集总结性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同时应对“综上所述”“总之”“由此可见”等引领总结性语句的词语进行重点关注。
2.文章首先用母亲最终将用了30多年舍不得丢弃饭桌以及旧衣服丢掉后家里变得干净清爽的事例来证明生活中不能敝帚自珍,应该懂得放弃。接着用妹妹终于开始一段新感情后收获幸福的事例来证明,然后用自己写稿子舍不得删除多余的字,后来在编辑的说服下,删除后,文章变得语言表达鲜明,主题突出的事例证明,最后得出:人生就是不断舍弃不断得到的过程,只有懂得舍弃才能收获前路上的花开灿烂。这一结论。
3. A B D,共三个事例都可以作为文章的论据。本题考查分析论据是否符合论点的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其次是分析给出的论据,透过现象分析论据的实质,来思考表现是否能够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4(1)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总结上文,并将话题扩展开来,引出下文关于妹妹不懂得放弃以前的一段感情而给自己带来苦恼的事例。
(2)这是比喻论证,把删减过的文章比作“剪了旁逸斜出的枝干”,生动形象的论证了只有懂得舍弃才会获得美好。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首先明确文体,本文是一篇议论文,理解句子要分析从它的作用和论证方法两方面来分析。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的作用,作用要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5.人生就如同一段旅途,有平坦更有崎岖。在人生之路上我们应该懂得舍弃,舍弃是为了更好的获得,为明天的更好飞翔。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