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多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rú lái 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的名人也是如此。……

⑨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段意思的一项是( )

A.标题“不完满才是人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列举了从皇帝、大臣到平头百姓、知识分子这些人相同或不同的不如意的事情,意在表明世界上人生不如意没有例外。

C.汉武帝、唐太宗的人生不完满是指没有找到灵丹妙药让自己长生不老、长生不死,除此之外都是完满的。

D.作者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2.“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下面的论据,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封建社会的皇帝老爷在杀人灭族、王位继承、宫廷斗争中,其不如意的程度远远超过百姓。

B.伴君如伴虎,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有不测,立刻自尽。

C.平头老百姓人生不如意的事举不胜举:早市被小贩“宰”、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包、踩或被踩对骂甚至对打、买到假冒伪劣商品……

D.知识分子,更是在考试这件事情上备尝人生不如意的滋味。

3.选取《名人传》中三个名人的事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为第⑧段补充事实论据。

1. C    

2.A

3.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虽成功却饱受了双耳失聪的痛苦;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留下传世的杰作,但其一生却遭小人嫉妒与污蔑;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一系列文学巨著,却被教会宣布为xié jiāo 者和反叛者

过有“容”的人生

①对于别人的过失,过错,是选择斤斤计较还是选择大度包容?
②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这种“不如意”除了来自物质、肉体方面外,也包括精神的苦痛。这苦痛产生的根源,究其因,多半是人们缺失了本应该具有的包容的气度。
③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何和谐相处,是一门交际艺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___人们彼此间不能够包容,___可能使已经存在的隔阂加大,鸿沟加深,更有甚者会使人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地寻找机会报复对方,从而产生于人于己都不利的后果。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包容别人。
④那么,我们如何做呢?
⑤要敞开胸怀。海洋纳百川,天空容众禽,草原蓄万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私的包容。因为海洋浩瀚,鱼儿才可以悠然畅游;___,___;因为草原广袤,牛羊才可以闲庭信步。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因此,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待人。
⑥要审视自己。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面对别人的过错,能够严格审视自己,就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这样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过错,自然也会化解心中的不满、愤懑。
⑦要换位思考。三国时,蜀国主持朝政的蒋琬有容人之量。他与部下杨戏说话,杨戏总是只应不答,有人责其“怠慢”。蒋琬说:“人各有脾气秉性.让他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只好不做声了。”蒋琬如此为他人着想,被人赞为“宰相肚里好撑船”。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那人际关系也就会和谐。
⑧当然,包容别人的过失、过错,并不是纵容别人去犯错,而是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避免因为一意孤行而犯更大的错误。如果放任其自流,一味地迁就,那是无原则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是非常有害的。
⑨其实,学会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虽然包容的根本出发点不是出于自己的私利,但实际上,在别人因为自己的包容而纠正错误并有所进步的同时,自己也有收获。
⑩人生容量的大小,往往体现于人的涵养与境界,它决定了人的成败与得失。我们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学会包容别人,过有“容”的人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第⑤~⑦段依次从(1)

(2) ;(3) 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2、根据第⑤段内容,在该划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构成排比。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娄师德多次推荐狄仁杰任宰相,但狄仁杰并不知情,常排挤他。对此,娄师德毫不介意。狄仁杰知道实情后感叹:“娄公品行之好我根本看不到边啊!”人们因此更敬重他。娄师德任将相多年,得以善终。

段中,理由:

1我们要学会包容别人   敞开胸怀  审视自己   换位思考
2.略

3.这段文字写的是娄师德包容别人而得善终,与该段论述的“学会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的观点一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选文语言犀利、辛辣,是一篇 论文。 (2)、选文中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正面论点:。并运用了 论证方法和 修辞手法使正面的论 点立于不败之地。

(1)议论(或驳论)(2)举例论证.方法、对比修辞

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

张峪铭

①土地是要休息的,它如人一样。

②当季节将一床雪袄冰被覆盖在大地上的时候,我知道,这是让土地好好休眠——累了几个季节,长了几季庄稼,也该歇歇了。于是土地在冰封的河流下,在厚厚的雪被里,慢慢进入了梦乡。瘦了的土地,在梦中渐渐恢复了“地力”,一觉醒来,又以蓄足了的精力,去催生万物。是啊,没有“地力”的土壤,任何种子也找不到生命的方向。

③人也是需要休息的,还需要宁静。宁静是一幅画的底色,单一而纯清,你可在上面演绎色彩的故事;宁静是一块土地,肥沃而平坦,你可以在里面播撒智慧的种子。宁静可以致远。要想让自己促狭的心胸变得宽阔,人必须在宁静中拓展自己思维的疆土。

④苏东坡踌躇满志时,虽也是才华横溢,但在尔虞我诈的朝廷,写就的文章也不过是应景之作。当其绚丽的生活坠入谷底,瞬间只剩下一片灰暗之色。无车马之喧,也无恭维之言。宁静,宁静得没有半声问候,只闻自己的心跳;沉淀,沉淀得没有一丝亮光,只有泥土的颜色。于是思维在漫长的宁静中,发酵成“地力”旺盛的土壤,渐渐地有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达观豪放,也就有了《赤壁赋》与《赤壁怀古》的不朽华章。台湾作家林清玄说:“我们如果有颗宁静的心,即使是默默坐着,也可以感受到时间一步一步从心头踩过。”能感受被时间的脚步踩过的心田,接通了地气与天光,思想怎能不生出万丈光芒?

⑤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他小说中的奇妙想象,得益于当年放羊的牧场。偌大的牧场只有他和十几只羊。他躺在辽阔的草地上,是牧场上唯一的主宰。蓝天下,宁静中,风在动,云在飘,他的思绪也在飞。是宁静激活了他奇特的想象,是宁静积蓄了他生命的能量。

⑥可现代许多人,在物质富足的时候,却越来越难以让自己宁静下来。生活的快节奏,让心疲于奔命;物质的强烈欲望,让心痛苦不堪。于是,人们将心灵寄托在热闹之中。在觥筹交错中,喝着热闹的酒;在霓虹闪烁里,唱着嬉闹的歌。没有宏大的布置不算排场,没有雷动的掌声不会说话……不闹点响动,人就不踏实,就如走夜路,故意吹着口哨给自己壮胆。可叹的是,想在喧嚣里求取,想在纷闹中扩充,只能得一时之满足,最后,心灵反遭紧缩包围。到头来,生存的土壤日益变浅,“地力”渐渐消失,上面只能长些浅根杂草了。

⑦星云大师说过,愿望太多就增加烦恼,烦恼多了心就无法宁静,就更空虚。在名和利上,不要过分追求“拥有”,要用宁静的心去感受“有”与“无”,“有”带来的安乐是有限的,“无”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腾出物欲空间,让宁静驻在心中,你就能修炼得内心强大,修炼得百毒不侵。

⑧ 心烦意乱,不能宁静,你的思想像狂风吹过的苇草,七零八落;热衷喧闹,拒绝宁静,你的智慧如月迷津渡,楼台雾锁。正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没有了宁静,也就没有了灵感,文思枯竭,智慧长不出新芽,也守不住曾经。

⑨大智者莫不是气定神闲,如得道之高僧,在慌乱的小沙弥面前,依然镇静自若。心有宁静,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因为明白,来的终究要来,去的终将要去。宁静筑就了心里强大的基石,承载着大德、大智与大勇。所谓急中生智,也只不过将脑中一切无关的事,快速调为“静音”状态,顿时生出化解危难的智慧。

⑩静能修身,静能生慧。因为宁静的心,是有“地力”的土壤。

(选自《现代阅读》2014年第1期)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开头①②两段写土地要休息有什么作用?

3.文章④⑤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内容简要说说有什么作用?

4.人和土地一样需要“宁静”。细心阅读一至五段,体会东坡和莫言的事例,为什么说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七段中“‘无’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这句话的理解。

1.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

2.①引出下文人需要休息也需要宁静的论题;②运用比喻论证,以土地通过休眠恢复地力,来说明“人必须在宁静中拓展自己思维的疆土”的道理。

3.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以苏轼和莫言在宁静中创造不朽的作品和现代人浮躁喧嚣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或“静能生慧的道理”)。 

4.①疲于应付快节奏的生活;②拥有强烈的物质欲望。

5.“无”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不要过分追求拥有,应学会剔除冗杂的物欲,让宁静驻守心灵,才可以获得大德、大智和大勇,这样的人即使在厄运之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平安喜乐。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对此,国人感受到了我们前沿技术创新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创新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折射的正是对创新的热切呼唤。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看当下转型升级,谋长远富民强国,创新都处于核心位置。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宵衣旰食,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从根本上说,正是这一种报效祖国情牵百姓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今天,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这种抗打击能力。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一位著名画家说,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失败虐我千万遍,我待创新如初恋”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重头再来”的支持。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失败,需要管理者摈弃“成王败寇”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失败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一些高精尖企业创新成果之所以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⑤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人说,中国人从不缺少创新的能力,关键是要激活创新的动力。有一位大学教授与7名教师成立一家设计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公司95%的股份,学校占公司的股份仅为5%。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实现了创新成果对接需求、对接市场,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实践表明,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的活力就会不断迸发。

⑥古人云,“日新之谓盛德”。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涵养创新的精气神,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当代中国一定能实现爬坡过坎、弯道超车。

1、用围棋“人机大战”开篇有什么作用?

2、从文中看“创新的精气神”指那些方面?

3、第三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的主要见解和主张是国人需要创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B.第二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的道理。

C. 只要破除了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的活力就一定会迸发出来。

D. “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这里的“天花板”是指对创新者失败的宽容。

1.用围棋“人机大战”开篇引出论题,激发读者兴趣,突出要议论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不惧困难和挫折;管理者药宽容失败;要激活创新的活力(要进行体制改革)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3.举例论证:列举了屠呦呦、诺贝尔、著名画家的例子,通过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创新能力取决于这种抗打击能力论点”.

4.B

习惯的力量 韩福翠

①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习惯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一位远房亲戚,这位亲戚是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这名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大增,成了百万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可见,习惯对我们有着多大的影响,它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效率,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在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即便是打破常规的创新,最终也可以演变成为习惯性的创新。

③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继而形成稳定的习惯。

④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追求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所以,在实现成功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成功欲望,要有信心、有热情、有意志、有毅力等之外,还应该搭上习惯这一成功的快车,实现自己的目标。

⑤我国南宋诗人陆游笔耕不辍,一生写下了近万首诗篇,其中他晚年所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前苏联生物学家柳比歇夫用“时间统计法”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在50余年间取得了数百项科研成果。

⑥由此可见,习惯决定着你的活动空间的大小,也决定着你的成败。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要。

1.请概括出本文的论点。(不超过15个字)

答:

2.第②段划横线的句子告诉我们,习惯是怎样对人产生影响的?

答:

3.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1. 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成功(或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要)。

2. 习惯对人的影响是自然而然、不易察觉的,也是长期的。

3.道理论证(或讲道理、引证法);引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证明好习惯能助人成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不要空喊读书

马南邨

①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么会有空喊的呢?

②空喊读书的,可能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坐不住,安不下心,读不下去,但是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第三种人因为太懒了,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读书,只希望能找到什么秘诀,不必费很多力气,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识,所以成天叫喊要读书,实际上却没有读。

③这三种人即便是极少数的,我们也应该耐心地给以帮助,使他们不再空喊,而认真地坐下来读书。并且对这三种人还要有所区别,采取不同的办法给以帮助。

④三种人之中最难办的是懒病太深的人。这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是要促使他痛下决心,勤学苦读。虽然不必采取什么“以锥刺股”那样的办法,但是,也要有相当的发愤之心,否则是一事无成的。而只要真的勤学苦读了。那么,有时候才能可能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唐代大诗人李白“梦笔生花”的故事,不是全属无稽之谈。古人类似这样的故事还多得很。例如,唐代鲍坚的《武陵记》一书,还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⑤“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锦绣。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之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绣囊。”

⑥很明显,马融所以能够变成“绣囊”,并非真的因为他做梦吃了花儿的缘故,而是因为他用勤学苦读的缘故。

⑦听了这个故事,如果不从勤学苦读方面去向马融学习,而光想做梦吃花儿,那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可是,按照懒人的想法,却很可能不从勤学苦读上着眼。他也许会想到:这真妙啊!古时马融做梦吃了花儿,醒来就能通晓天下的文词;那么,现在能不能请一位科学家,发明一种神奇的办法,比如用注射针之类,对人脑进行注射,来代替读书呢喃?如果能发明这样的方法就太好了。到那时候,打一针或者吃一服药,就能吸收多少部书;这么一来,只消一个早上就能培养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岂不妙哉!

⑨当然这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决不会真有人做这样的想法。但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老老实实的读书态度的重要性,便有极大的受用。

⑩然而,是不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又会被批评为读死书呢?决不会的。我们反对读死书主要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并非说: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要是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有许多人根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

⑾有人老爱高谈阔论。什么事也没有做起,先要谈论个不休。大家都曾见到,有的成天在订计划,开书目,请人讲读书方法,在许多场合都很热心地泛论读书的重要性,如此这般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倒不如把耗费的这些宝贵时间,放在老老实实的认真读书上面,也许可以得益不浅。

⑿至于那种坐不住的人,只要下决心坐下来,很快就能养成习惯。这种人的毛病最轻,最好治。

⒀一句话,读书不要空喊,到处叫嚷毫无用处。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关的书籍,如有可能再想法买到这些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读下去,遇到自己有用的重要材料就用本子记下来。这样做,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也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 (选自《疯狂阅读》2014年第3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短文第②至⑿段,完成下列表格。

三种“空喊读书”的人

改掉毛病的办法

3、品析第⑧段中加点词的作用。

可是,按照懒人的想法,却很可能不从勤学苦读上着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引用后汉马融勤学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2 道理论证(引证法也可)。

示例:①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居里夫人)

   ②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3 示例:即一个人树立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并为努力奋斗,就不会因迷茫而浮躁,因空虚而无措。

4示例:青少年的人生的初始,它不仅仅是属于自己的,更是属于社会、属于家庭的;青少年要为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将来努力拼搏,而沉迷网络,虚度光阴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不负责任。

阅读培根《论友谊》中的几段文宇,完成下列各题。

① 毕达哥拉斯曾说过一句隐秘的格言——“不要损伤自己的心”。确实,如果一个人有心事却无法向朋友诉说,那么他必然会成为损伤自己心的人。实际上,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蒋被分掉一半忧愁。所以友谊对于人生,真像炼金术士所要寻找的那种“点金石”。它能使黄金加倍,又能使黑铁成金。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界中,物质通过结台可以得到增强,而人与人难道不也是如此吗?

②如果以上所说已证明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因为友谊不但能使人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世界而进入和风细雨的春天,而且能使人摆脱__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朋友能给你提出忠告,而且任何一种平心静气的讨论都能把搅扰着你心头的一团乱麻整理得井然有序。

③当人把-种设想用语言表达的时候,他也就渐渐看到了它们可能招来的后果。有人曾对波斯王说:“思想是卷着的绣毯,而语言则是张开的绣毯。”所以有时与朋友作一小时的促膝交谈可以比一整天的沉思默想更能令人聪明。其实即使没有一个能对你提出忠告的朋友,人也可以通过语言的交流而增长见识。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锐利。

④友谊时于人除了以上所说这些益处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益处,多得如同一个石榴上的果仁,难以一一细数。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种益处了。由此可见,友谊时人生是何等重要。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1.选文第一段主要运用丁哪两种论证方法?

2.这几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分论点又有哪些?

3.请说说“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中“繁华的沙漠”的含义。

1.引用论证(或“道埋论证”),比喻论证

2.中心论点:友谊对人生十分重要。主要分论点:友谊能能够调和人的感情,友谊能够增进人的智慧。

3“繁华”指的是物质世界的丰富,“抄漠”喻指缺失友情的社会。没有友情的社会尽管物质是丰富的,但是精神(或“情感”)是匮乏的。

诠释生命

吕胜菊

①卡尔维诺说过:“生命差点不能成其为生命,我们差点做不成我们自己。”是啊!生命是有负担的,也是有力度的。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②每次读《热爱生命》都有很多震撼,那种强大的生命力总能给我一种明灯似的指引,甚至那些生存的艰辛,都可以在勇敢的生命斗士面前变得渺小而可以忽略不计。不得不让我由衷感叹:平坦的路上,脚步固然轻巧,行程固然悠闲,宁静的溪水旁却留不下记忆的脚印和成长的足迹;泥泞的路上,脚步虽然拖沓,身子虽然疲惫,融融的月光下却镌刻了厚重的足迹,即使被岁月抚平了,依然可以留下深刻的凹痕。

③生命像一面镜子,我们若是对它皱眉,它只会回我们以皱眉,我们若是对它微笑,它同样会回我们以微笑。许多人在为生命奋斗时,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要是能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去对待这些困难,生命会变得更加精彩,更加绚丽多姿;要是以消极颓废的态度对待这些困难,生命只会变得更加黯淡,更加坎坷。然而,我不能说生命中的种种磨难就是痛苦的,有时候,痛苦也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关键看你如何看待,看你有一份怎样的心境。你是释怀的,生命之中的轻和重可以随时互换;你是坚强的,生命之中的一切苦难会让你更加强大。

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翁保尔·柯察金在十月革命中终身失去了战斗能力,祸不单行,他因为伤寒又引发了胃炎,组织上不得不把他送回家去疗养。但是他却凭借着军人的顽强意志活了下来,此后他便开始锻炼写作本领,直至他全身瘫痪无法写作,肆虐的病魔纠缠着他,他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可他依然凭借顽强的毅力,写了许多传世之作。《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可是每次见到他灿烂的微笑就仿佛他站在你的对面,丝毫没有让你感到他的残疾,只感受到那种温和的亲和力与旺盛的生命力。

⑤这些耳熟能详的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总是在我们艰难的旅程上照耀我们的灵魂,给我们指引,也告诫我们:人生,没有过不去的沟坎,人生就应该像一个五味瓶,盛满了酸、甜、苦、辣、咸,倘若里面装的只是糖,那么人生就太过单调乏味了。很多事实让我们明了,如果人生没有挫折与失败,没有难过与悲伤,就像探险家到动物园里看囚禁在笼子里的动物一样,枯燥乏味,生命也失去了它原本具有的精彩和自然。

⑥生命是平凡的,也是壮丽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总是感觉自我是那么渺小,那样平凡,甚至似乎我们只是一粒尘埃,仅此而已。然而,数十亿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不知道在不经意间就会有多少生命降临人间,又有多少人在此刻撒手人寰。因此,欢乐与悲伤在这个世界上同时上演,细细品来,不禁感慨:人世间,不乏悲剧,然而也不失快乐的色彩。

⑦生命是短暂的,也是一去不复返的。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旦过去就不会再来。时间不可倒转,好好地热爱与珍惜自己的生命,把握人生中的每分每秒。上帝是公平的,它垂爱每个人,关上了一扇门,还有一扇可以打开的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既可装点别人的梦境,也能温暖自己的心灵。

(选自2015年7月8日《咸阳日报》)

1.选文主要从哪些方面诠释了生命?

                                              

2.从全文看,开头引用卡尔维诺的话,有什么作用?

                                              

3.研读第④段中的事例及写法,为本段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①生命是有负担的,也是有力度的。②生命是平凡的,也是壮丽的。③生命是短暂的,也是一去不复返的。

2.①用卡尔维诺的话引出本文论述的关于“生命”的话题;②用卡尔维诺的话作为论据,有力地证明“生命是有负担的,也是有力度的”的观点。

3.示例:《命运交响曲》的作曲家家贝多芬,十七岁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但他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磨难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

4.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把人生比作五味瓶,并将“五味人生”与“糖味人生”进行对比,生动地论述了有挫折与失败、难过与悲伤的人生是丰富而精彩的人生的道理。

阅读下文

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死”的物质中产生的,换言之,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因此,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1.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这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2.用了拟人的手法,说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区别只在于高级生命形态与低级生命形态之分,低级生命形态,即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隐藏着生命”,也有“生命的萌芽”。

3.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4.敬畏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