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死”书与读“活”书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a)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b)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c)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d)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工夫。(e)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现实中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1.所谓读“死”书是指

读“活”书是指

2.对本文作者观点表述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谈读“死”书与读“活”书。

B.、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C.、中学生应该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D.、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

3.最后一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其中的“金钥匙” 是指

4.请你谈谈对“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的理解。

5.阅读全文后,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谈谈理由。

1.①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②读“活”书,是指读书要侧重联系实际,活学活用。(也可用原文回答)

2.C

3.比喻论证,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

4.读书时要有一点探究和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否则,读书不公无益而且有害。

5.略

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①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希尔顿钢板价值说。大意是:一块普通的钢板价值5美元,如果把这块钢板制成马蹄掌,它就价值10.5美元;如果做成钢针,就价值3550.8美元;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指针,价值就可以攀升到25万美元。

②多数人出生在普通的家庭,或许还资质平平,容貌一般,犹如一块普通的“钢板”,只值5美元。然而,只有那些饱受了一次又一次残酷打磨、敲击成为手表指针的普通的“钢板”,才能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千百倍,实现人生价值的成倍增值,从而成为一个高附加值的人。

③究竟是什么使我们在公正的时间面前有了这么大的差距,有了无法跨越的鸿沟?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自己。是做钢板、马蹄掌、钢针还是手表的指针,完全取决你自己。

④价值越高,所经受的磨难和所需要的付出就越多。很多人都很羡慕那些明星和偶像的一夜成名、一炮走红,但又有几个人想过他们光鲜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那些明星和偶像也不能例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的功成名就也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辛苦换来的。也有很多人说他们的成功,是众力合促,才造就了他们的成功。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常识——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他们的功成名就也是主观努力的结果。

⑤成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努力。别人只能扶你一程,扶不了你一生。过了这一程,后面的路还得你自己走。清代书画大师郑板桥有句名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⑥生长于参天大树下的树苗,因依赖大树的庇荫而最终只能成为灌木,甚至死去。人亦如此。有些人思想上不能自立,生活上不能自理,学习上不愿自强,皆因过分依赖他人。须知,依赖只能滋长惰性、束缚手脚,最终泯灭自立自强的勇气和毅力。

⑦尽管这是一个合谋的时代,但要想成功还得靠自己。所以,不要把前程和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让你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 。只有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最终到达成功之巅。

1.请你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

2.请你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答:

3.根据上下文,为第⑦段横线处填写一个句子

答:

1.人需要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经受磨练,要付出艰辛努力。

2.首先指出价值越高,所经受的磨难和所需要的付出越多。然后举明星和偶像例子论证成功需要付出。接着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说明成功就是主观努力的结果。

3.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2016届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阅读下文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所谓梦想,就是内心世界里处于主导地位的精神支柱,内心就会充实,生活就会精彩,人生就有目标,就会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现在的问题是,实现梦想会遇到很多困难,并非轻而易举。如何克服困难,去实现属于自己的梦想呢?

②实现梦想需要锲而不舍,不懈努力。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了实现水稻高产的梦想,克服了许多困难。“__”中,用于实验的秧苗被人全部拔除,他没有放弃;在将野生稻与栽培稻做杂交试验时,稻谷没有明显的增产,他没有退缩,凭借着坚忍不拔的毅力,袁隆平让中国的杂交水稻享誉世界。A.苟子说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任何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气馁

③实现梦想还需要________。B.球王贝利很小的时候就渴望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但家境贫寒,买不起足球。于是,他在袜子里面塞满破布和旧报纸,做成“布球”踢。虽然遭到他人的嘲笑,但他并不在意,最终练就了精湛的球技。试想如果贝利面对困难,只是怨天尤人,消极等待,不去创造条件,排除干扰,他就不可能实现自己当一名足球运动员的梦想,更不会带领巴西足球队赢得世界杯冠军。

④实现梦想还需要________。成为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是乒坛传奇人物邓亚萍儿时的梦想。她知道,自己的身材不高,与乒乓球运动员的标准相距甚远;但她也知道,自己灵活性强,爆发力好。于是,她发挥优势,在赛场上努力拼搏,终于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有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才能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

⑤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人类因为有梦想而伟大。梦想是发动机,梦想是助推器,梦想是催化剂。走在实现自己梦想路上的人,每天都将活得信心十足,生气勃勃。

1、 选择你认为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一个语句,整齐的写在横线上。

2、根据内容,分别将第③④两段的第一句话补充完整。(用原文中的短语回答)

第③段:

第④段:

3、 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A.

B.

4、文章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5、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认为实现梦想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答案】

1、战胜困难才能成就梦想。

2、第③段:创造条件,排除干扰;第④段:认识自我,挑战自我

3、A运用了引用论证,作用是:通过荀子的话,有力的论证了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不断实现梦想;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B运用了举例论证,作用是:通过列举球王贝利的故事,来论证实现梦想需要不断的挑战自我,克服困难,才能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观点,使论证显得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有力的论证了实现梦想的伟大。

5、略。提示:你认为重要的一点,应从原文各分论点或其某一方面中选取,要有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和分析,不能照抄原文。要有自己的生活实例,实例和这一点要相匹配。

(2016届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李堡镇初级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回归简单

徐 翀

1著名作家冰心说:“如果你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也就简单。”世界原本简单,但许多人为制造的因素使之变得复杂起来。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一己私利、一时功名,不惜尔虞我诈、相互精心算计;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惜互相防备、对人心生疑窦。这样一来,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被烦恼所缠绕,就会存在不快乐的阴影。而要想走出这怪圈的生活,就应该回归自然,回归简单和宁静。

2简单是一种人生境界。人一旦拘泥于复杂,往往会被灯红酒绿所迷,为名利权势所惑,为金钱美色所扰,为人际关系所困。眼下,有些人活得太累,就是由于城府太深、欲望太高,太在意仕途上的荣辱得失、过于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太在意对世俗的迎合,太用心于机巧的运用……若能把这些看淡、看透,怎么会有那么多烦恼和忧愁呢?

3简单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选择简单,意味着清贫、单纯、透明与纯真。据报载,二战期间,科学家爱因斯坦为躲避法西斯的__,移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最高年薪1、6万美元聘请他,他说:“能否少一点?3000美元就够了”。有人大惑不解,他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创造的原动力”。直到生病住院,他还说:“简单的生活,无论对身体还是精神,都大有裨益”。正是由于科学家的生活是简单的,所以才成就了累累硕果。

4简单做人,应简洁朴素,不能太在意物质上的拥有。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实就是一种甘于清贫的精神,这种甘于清贫的精神就是贫而不贱,在简单质朴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追求广阔的精神空间。反之,过分追求享受,往往会带来精神空虚。

5简单做人,要淡泊名利,本真本色。生活是一部自导自演的戏剧,你理智处事就是喜剧,意气用事就是悲剧。所以,对生活中的荣辱得失,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老实做事、轻松做人,不戴面具、表里如一。

6简单做人,应宽容忍让,以君子之心度人,以坦荡之心处事,以宽容之心交友。多为别人办好事,多把别人往好处想,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失误,这样,你心里就会多一层阳光,脸上就会多一缕春风。

7简单是一种美,一种心态,一种思想。简单做人,是一种睿智的选择,是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因为简单,我们不会刻意追求形式,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把生活当做一种享受。 (有删改)

1、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3段列举爱因斯坦的事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简单做人,应简洁朴素,不能在意物质上的拥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们要回归自然,回归简单和宁静。

2、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列举爱因斯坦主动降薪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观点:简单是一种生活方式。

3、不能删,“太”写出了不是所有物质的拥有都不要在意,强调了有些物质拥有还是要在意的。如果删去,就没有这样的效果。用“太”体现出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只答“不能删”不给分)

4、启示,联系生活实际

启示例1:简单的生活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要学会简单。

启示例2:我们不能太在意物质的生活,要注重精神生活,要淡泊名利有容人之心。

(2016届江苏省江阴初级中学九年级12月月考)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种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圣神。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放入贾府,处处小心,事事在意,唯恐“别人家笑话了去”。其实整个贾府 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请说说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

1、示例一:人要学会适应。

示例二:人要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2、首先提出分论点: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然后列举在巴黎人们适 应安静的环境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后得出了适应安静的环境,境界也会得到提升的结论。

(2016届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第三次月考)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①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成功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但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②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呢?

③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只有一次,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例如《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生目标就是自度度人,自觉觉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人生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最终他们都成了最好的自己。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④要做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甲 )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对该领域有激情时,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发挥出所有的潜力。这时候,你已经不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你将会得到成功。

⑤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欢的工作——担任首席微软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此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

⑥反过来说,如果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就可能会效率低下,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即便靠着资质和才华把它做好了,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潜力。

⑦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我们要把抽象的大目标简化成实际的小目标。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对目标进行及时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

⑧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了解自己,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今天胜于昨天,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

1、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B.第②段虽然只有一个句子,却不可缺少,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在第②段提出“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这一问题,接着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C.本文除了运用举例论证之外,还运用了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D.第⑧段引用威廉·福克纳的名言是为了更好地论证“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目标”这个分论点。

2、 为第④段的(甲)处选择一个论据,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父亲是在70岁高龄,经过从军、从政、写作等职业后才找到了他的最爱——教学。他过世后,他的学生在他抽屉里找到了他勉励自己的两句话:“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最爱。

B.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现在很多年轻人对很多事情都不感兴趣,对于生活没有一点年轻人应有的激情。

3、 请简要阐述第④-⑥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

1、D

2、C

3、首先提出“要做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这个分论点,接着进行道理分析,强调感兴趣和有激情的重要性,然后列举比尔·盖茨专注于他喜欢的软件开发而取得成功的事例来展开论述最后,从反面论述了做不感兴趣的事情会导致效率低下。

(2016届湖南省衡阳市逸夫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

③那么,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

④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一)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
⑤其次,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的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二)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

⑥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⑦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三)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请你依据选文第②段谢安的表现,概括出“静气的内涵”。

3、 请分别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个人应该怎样“养静气”。

【答案】

1、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2、险不惊于心、成不喜于色

3、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或论证,比喻论证

4、培养静气需要不断历练和积累;培养静气需要广泛阅读,汲取智慧,增长才干,开阔视野;培养静气需要培养正气。

(2016届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

儒家的传统中“不与民争利”这是很强的观念,是一个重要原则。

《史记》记载,春秋战国有个叫公仪休的人,在鲁国当宰相,当大官后回家,看菜地里种着菜,就把菜拔掉了,看老婆织布,就把织机毁了。为什么?他的道理是,我当了官,政府给我俸禄,就不应做这些事。种菜织布拿到市场上卖,我的东西卖出去了,可能别的老百姓就卖不出去。这就是与民争利。这个故事很有名,“拔葵去织”是一个成语。

这个原则在后来的多次辩论中都被提出来。比如在汉代《盐铁论》的争论中,在北宋新旧党的争论中,都会提到这个原则。如果有人提设立官营的工业,就会有士大夫站出来说,这不对,是与民争利。

总体来讲,儒家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策取向是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取向。这是一个基本结论。

这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取向,会使一个社会更有效率。里面包含有多层逻辑。第一层逻辑是,如果老百姓之间自由交易,自愿达成契约,这最有效率;如果不是自由自愿的,交易或契约就会缺乏效率。

新古典经济学讲,自由自愿的交易最有效率。如果不是自由交易,定价就不在均衡点上,交易量也不均衡,不是有过剩就是有短缺。政府制定价格,可能低于均衡价格,但会导致供给减少,需求不能被满足,整个社会就会丢掉这么大一块福利。所以只要是自由交易,会带来财富的增量;整个社会这样的交易越多,效率越高,社会越繁荣。

经济自由还导致社会的制度不断演进。比如交易制度演进,一开始是偶然的交换,后来发展出集市交易、定期交易、专业商人、大型百货商场、连锁店和贸易中心等等。随着交易的进行,有关交易的制度不断演进。金融市场能更容易看到这种制度发展:如金属货币、纸币、股票、存款、贷款、期票、汇票、期货、期权等等。

简单地讲,经济自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基础。

1、文章开头讲述“拔葵去织”这个成语故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经济自由”有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关于“经济自由”的论述;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儒家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策取向是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取向的观点。

2、这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取向,会使一个社会更有效率;经济自由还导致社会的制度不断演进。

(2016届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西片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课外现代文阅读一

读书如熬粥

赵畅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也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耐得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__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和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2月21日,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母亲熬粥的事,目的是引出文章的论题,进而进入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B.文章第①、②段及最后一段用熬粥的“三要素”比喻读书的三大法则。

C.文章第⑤段举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读书之法。

D.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2、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根据文意谈谈作者认为读书应遵循哪些法则?

3、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1、C

2、   ①选择好书;②耐心细读;③持之以恒。

3、首先,由熬粥之法引出对读书方法的思考;其次,紧扣熬粥“好米”“文火”、“持续”三要素,分别从读书贵在坚持、贵在耐心细读、贵在持之以恒三个方面论述读书之法;最后,总结全文观点。

(2016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三协作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

让__精神在我们的时代发扬光大

①学__,树新风。这是多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每年的三月,社会都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宣传__精神。但是,年轻一代对于__精神所蕴含的价值还是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许多人的理解停留于"学__做好事"这一层次。的确,__生前做好事无数,无私奉献做好事也是其精神的内核之一,但这并非__精神的全部。只有搞清楚__精神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追随这位先行者的脚步,与他的崇高精神无限地接近。

②__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无私奉献精神、“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等。无私奉献,就是愿意尽可能地服务他人,方便他人。常说的“学__做好事”,正是其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诠释;“钉子精神”,就是要像钉子一样刻苦学习和钻研业务,尽量挤出时间学习,补己之不足;“螺丝钉”精神就是愿意在平凡岗位上踏实工作,刻苦钻研,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干一行爱一行。

③完善的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求人们通过市场为自身的聪明才智寻找出路,获取财富,实现自我,另一方面,还要通过道德情操,克服市场制度本身的天然性不足,让财富和才智运用到更加高尚的目的,这样的市场制度才更加完善,更加有益于人的生存,更利于社会的发展。在当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__精神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对于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意义,完全应当成为人们道德情操的组成部分。

④__精神并没有走远,他和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有着很大的贴近性和接近性,__式的人物在当下的时代仍然需要,而且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我们的身边都并不少见。爱洒藏族学生的兵妈妈胡艳;跳进冰河舍己救三人的 李国喜;“义务勤务员”刘英俊。__身上体现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这些人身上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只是需要更加努力地发扬光大。今天学习__精神,就是结合时代的特点,让他身上的一些美好品质争相为大众所效仿。

⑤无私奉献,就是要求每一个人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内心要有他人,要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这正是现代慈善的真义所在,那些援建希望小学的人,帮助贫困学生的人,那些看到他人受难就伸出援助之手的人,都是在为人民服务,都是在无私奉献,因此,__精神在当下的时代,完全就是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的代名词。

⑥还有干一行爱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勤奋好学的钉子精神,对每个人来讲也同样适用。干一行,爱一行,就不会做对不起他人的事,就不会做问题食品、三聚氰胺牛奶,就会用良知来做事,诚实守信,就会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来爱护行业的发展,让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得到良性发展。干一行爱一行,就会恪尽职责,执法者公正执法,监督者勇于监督,守法者尊法守法,让社会上的邪恶之事没有容身之所。

⑦这些事情,平凡而具体,就在你我的身边和手边,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也应当做到,只要像__那样敬业,那样有一种认真劲儿,具有对他人的爱心,许多事情都可以做到尽善尽美,社会就会在这种精神的照耀下,更加美好。让__精神在这个时代发扬光大! (选文略有改动)

1、 选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  )

A.让__精神在我们的时代发扬光大。

B.学__,树新风。这是多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C.__精神并没有走远。

D.__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

2、 认真阅读第④段,说说这段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

A.对比论证 B.举例论证 C.道理论证D.引用论证

3、 __精神的内涵除“无私奉献精神”“螺丝钉精神”“钉子精神”外,还有很多。下面摘自《__日记》的话,也体现了__精神:“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下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句话把个人和集体分别比作“一滴水”和“大海”,说明了要节约用水,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精神。

B.这句话把个人和集体分别比作“一滴水”和“大海”,形象地阐述了只有个人坚强奋斗,才有出路的艰苦奋斗精神。

C.这句话把个人和集体分别比作“一滴水”和“大海”,形象地阐述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突出了集体的力量,体现了__的“集体主义”精神。

D.这句话把个人和集体分别比作“一滴水”和“大海”,说明集体离不开个人支持的奉献精神。【答案】

1、A

2、B

3、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