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卷】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 2—2 6题。
多一些宽容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 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 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 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体谅他人。 有了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格。 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 心底无私天地宽。 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 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你高我

低。 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 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 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个性、品格、气质的差异。 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所讲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并不是主张善恶兼容,与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和平共处,而是要在社会主义道 德范围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关爱,尽量多一些宽容。 面对违反原则的言行,不姑息放纵。 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宽阔的心胸,建立纯洁的人际关系。 朋友,你说呢?

22. 文章引用了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海”在这里比喻什么?
答:

23 . 本文可以分三层,请依次把第一层和第二层最后的几个词写出来。
答:

24. 在论证“互让”时,运用了 论证方法。
25. 怎样才能做到宽容? (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26. 请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使人们变得亲密无( )

(1)消除猜疑、嫉妒和恨( )
(3)爱能化解矛盾芥( )

(4)弃私心杂念( )

22 . 胸怀

23 . 一层:无欲则刚 二层:更加美好

24 . 对比论证

25 . 在社会主义道德范围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关爱

26 .(1)jià n (2)zēnɡ (3)dì (4)bìnɡ

【2016·湖南省娄底卷】

(四)读点诗词养点气

诗词中不仅传递着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细读____的重要讲话,发现其中对古典诗句的引用俯拾即是,既恰如其分地阐述了思想,又寄意深远。不仅如此,他还创作了《军民情·七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等诗词,为领导干部树立了读诗词写诗词的榜样。作为基层干部,我在工作之余,利用车上、夜间,坚持读诗词汲取先人的诗学精华,同时坚持写诗词,一旦有感有悟,即在手机、纸片、笔记本上随时记下。因为工作与时间的关系,诗词短小精巧,既可总结实践,又能抒发情怀。读诗词的过程中,自己也悟得点滴体会,感受到了千百年来诗词的深刻意蕴和万千气象。

读诗词养点浩气。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的代表作,感情深沉、气壮山河,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李白有“澹然养浩气,欻起持大钧”的高歌,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坦然,陈毅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自豪……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小”。

读诗词养点骨气。骨气是人之脊梁,无骨则无节。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唐代诗人李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骨气,就是浩气、正气的延伸,也是做人从政的精气神所在。

读诗词养点地气。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气”,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流传下来的诗词大多地气充足,滋养丰厚。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之安,无一不是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正如____所说,“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读诗词养点清气。清正廉洁是古之取士的标准,也是为官事政的要求。古代为官者多是文人出身,既崇尚清廉的操守,也持守清正的襟怀,自然也是我们今天亟待补充的从政营养。王昌龄坦荡胸襟,“一片冰心在玉壶”;李商隐谆谆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于谦剖心自勉,“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王冕慨然挥毫“只留清气满乾坤”……宋代诗人龚日升概括得妙:“千首新诗,一轮明月,两字清廉。”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真诚呼吁大家读些诗词,丰富学识,提升境界,装点人生。

19.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读点诗词养点气”这一中心

20.选文第二段运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1.选文2、3、4、5段不能调换?请说说理由。

19答案:1、读诗词养点浩气。2、读诗词养点骨气。3、读诗词养点地气4、读诗词养点清气

20答案:举例论证、引证法(道理论证)。用举例论证,和引证法的方式,有力地论证了“读诗词养点浩气”的论点,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读点诗词养点气”。

21答案:每段的内容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浩气的延伸就是骨气,骨气、地气,清气,符合人的思想境界的发展规律,由表及理,层层深入,由个人到社会。所以不能换。

【2016·湖南省张家界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李秦卫

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对此,国人感受到了前沿技术创新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创新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看当下转型升级,谋长远富民强国,创新都处于核心位置。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宵衣旰食,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从根本上说,正是这种报效祖国、发展国家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这种抗打击能力。大量科研创新的事例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失败虐我千万遍,我待创新如初恋”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从头再来”的支持。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失败,需要管理者摈弃“成王败寇”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失败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一些高精尖企业之所以创新成果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时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⑤当然,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人说,中国人从不缺少创新的能力,关键是要激活创新的动力。有一位大学教授与7名教师成立了一家设计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公司95%的股份,学校占公司的股份仅为5%。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实现了创新成果对接需求、对接市场,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实践表明,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的活力就会不断迸发。

⑥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涵养创新的精气神,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当代中国一定能实现爬坡过坎、弯道超车。

(《人民日报》2016年03月18日04版,有删改)

14.文章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怎样“涵养创新的精气神”,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补充其中的两个方面。

增强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② :③ ;④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

15.第⑤段中“公司成立一个多月,签约项目达10多项”这句话里加点的词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16.文章论述的事理引入深思,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文章给予你最深的启示。

答:

14. ②要有不惧困难和挫折的精神和能力(要有抗打击能力);③管理者对创新失败要有宽容的智慧。

15. “仅”强调公司成立时间之短,“就”突出签约项目之多,用这两个词更充分显示出该公司改革体制机制所激发出的创新活力之强,更增强了这一例证的说服力

16.略。

【2016·湖南省邵阳卷】

(三)非凡皆自“愚处”起

尉承栋

①有位画家用四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我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

②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莫不如此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③“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非凡皆从“愚处”起。不少古人“尚拙”,更在“拙”处建功。清人曾国藩学习上讲求“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其行事风格被同僚讥笑为“迂拙”。然而在他看来,“凡奇谋至计,总在平实处”。客观说来,“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遇到困难和矛盾只知扛过去,而决不会绕着走、躲着跑。如此“笨拙”,反而更能打牢基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④想起一位大学老师的话:“今天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细细想来,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于敏院士为研究氢弹,甘愿隐姓埋名28年;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秘诀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研制防治疟疾的药方,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药方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

⑤不可否认,时代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确实需要创新求变、弯道超越。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捷径的完成,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很多人“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

⑥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夫的做法。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那么几分“拙气”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2日)

2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7.第③段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写两种即可)

答:

28.联系文章内容,说出标题中的“愚处”指什么。

答:

29.感悟作品,联系实际,谈谈文章对你的启发

答:

【2016·湖南省衡阳卷】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7-20题。

平常之心

①古人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能够保持如此镇定的人必怀有一颗平常之心。

②“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而保持着一颗无价的平常之心。淡泊名利的陶渊明在罢官之后,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面对人生和自然的风风雨雨,只轻轻一挥手,便“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风流人物不单凭借他们骄人的才华引人瞩目,而他们坦然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的心态更令世人佩服。

③伟大之人尚有一颗平常之心,何况我们平凡之辈呢?有人将人生比作是一场游戏,想“游戏人间”。殊不知,即使是游戏,也应遵循游戏规则,否则“游戏”只会不欢而散。对待人生的每一条规则,我们都须保持平常之心,比如成功与失败。人生不可能一成不变,朝来暮去,潮起潮落,有的人在鲜花和掌声中飘飘然而欲仙,有的人在孤寂与失意中自甘沉沦。其实,一切成功与失败,都是人生经历的偶然和必然,在成与败面前拥有一颗平常之心,只要心中的原野没有冬季,即使冰封万里又算得了什么?迎着黎明的朝阳开始新的每一天,摆脱内心的浮躁与迷惘,给自己营造起温馨的心灵港湾,让自己平静坦然。

④荣氏集团的奠基人荣德生先生从一名学徒做起,成为当时蜚声中外的实业巨子,拥有亿万财富,而在他的居室里却挂着一幅亲书的横幅:“立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这是何其平常而又不寻常啊!德国前__科尔,在任时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他从任上退下来后,自愿去做了一位花工,并且做得认认真真,平心静气。没有一颗对待生活和事业的平常心,能达到这种境界吗?

⑤平常心不是知足常乐,不是随遇而安,而是乐观自信、坦然宽容、谦虚清醒、乎和释

然。保持一颗平常心,会给我们以勇气和力量,帮助我们在人生征途上一路走好。

⑥用一颗平常之心对待事业,宠辱不惊,我们终将赢得成功。

⑦用一颗平常之心对待成败,不骄不躁,我们终将铸就辉煌。

⑧用一颗平常之心对待生活,我们会真切感受到人生的喜、怒、哀、乐,体味到人生的真谛。

17.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

18.文中第②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19.结合语境,联系实际,解释“只要心中的原野没有冬季,即使冰封万里又算得了什么?”

一句中“冰封万里”一词的含义。

答:

20.读了本文后,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看待“平常心”的。(文中出现的事例不得重复)

答:

 17.    参考答案:珍爱平常心(或要怀有一颗平常之心)。

18. 参考答案: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19.参考答案:绝的境遇、沉重的打击、事业的惨败、孤寂与失意等

20. 参考答案:如面对得失心要淡泊,心态要正,只要尽力做好自己的亊情就行等。示例:当考试失利的时候,我不能气馁,认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进而 调整心态重新奋起。

【2016·湖南省长沙卷】

(三)议论文阅读

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

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大圣人孔子在为我们勾勒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形象的同时,也提出了君子最基本的人格标准: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担当精神,是我们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若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担当精神呢?

担当是一种责任。玄奘西去印度,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始终牢记取经的职责,行程五万余里,终于将fó jiāo shèng jīng 带到了中国并发扬光大。【甲】由此可见,责任是我们拥有担当精神的首要条件,在历史的长河里,许多有志之士身处困境时,都是依靠责任感克服重重困难,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的。

。鸦片祸国之际,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勇气挺身而出,披肝沥胆,虎门销烟;戊戌变法时,谭嗣同毅然拒绝他人劝他逃跑的建议,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勇气直面保守派的屠刀,以鲜血捍卫了自己的变法思想。由此可见,

担当是一种境界。古往今来,有许多义士仁人,心怀天下苍生,向我们诠释着担当的境界。虽然遭遇贬谪,范仲淹依然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乙】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整天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庭,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由此可见,境界能使我们的担当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当我们从“小我”的世界走出,拥有放眼天下的胸怀时,我们所做的一切就会被注入时间的防腐剂,流芳千古。

担当是生命水平高下的水银柱,是引领我们书写美好人生的旗帜。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先人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做人,必须要有所担当!

18.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A. 君子的担当。

B. 若想成为君子,就必须有所担当。

C. 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

D.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19.下面四句话中选择最恰当的两句分别填入文中的【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饱受摧残,但不忘自己的使命,依然坚持写作,创作出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

②在痛苦失意中,李白并没有丧失信心,依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虽然茅屋被秋风吹破,境遇困苦的杜甫仍心怀天下,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④虽然有高官厚禄的__,庄子还是选择在濮水边悠然垂钓,享受山林中晴岚落日的美好。

A. 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②④

20.根据文意,在文中两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D

19.B

20.(1)担当是一种勇气。(2)勇气是我们拥有担当的重要条件,我们只有有了勇气,才能更好的保家卫国。

【2016·青海省西宁卷】

(二)阅读《学会赏识》,回答问题。

①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历尽心血雕刻出著名的大卫像。人们皆惊叹于大卫像的辉煌,可在此之前,很少有人对这块雕刻大卫的石材做出褒评。其实并非石头不美,只是无人赏识,而米开朗琪罗发现了它,并赏识它是一块用于雕刻的好石材,然后赋予了它新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赏识。

②因为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疏朗的表现;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显。没有赏识,自我多了一份自卑,他人多了一份挑剔;社会多了一份冷漠,世界缺了一份美好。因此,我们要学会赏识。

③学会赏识身份低于自己的人,因为“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都必定有值得喝彩的地方”。台湾作家林清玄曾经评价一位犯案数十起的小偷,赞扬他的细密心思,肯定他的灵巧手法。小偷听说后,金盆洗手,成为四十多家连锁店的老板。一位年轻人因一首情诗离开学校后,福楼拜给予他鼓励、赏识。终于,这个年轻人写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说《羊脂球》。这位年轻人,便是莫泊桑。是赏识唤回了迷途的羔羊,是赏识使其得到认可和肯定,是赏识激发其奋发努力的勇气,最终获得新生。那么,我们为何不学会赏识?

④学会赏识自己,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学会赏识自己,要有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豪放,要有苏轼“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要有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无私旷达,要有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坚贞不屈。因为赏识自己,诸葛孔明才会自称卧龙,未出草庐而知晓天下三分;因为赏识自己,毛遂才会以锥自喻,在大殿上据理力争;因为赏识自己,陈涉才会石破天惊,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赏识可以给自己动力,使自己迈上新阶梯。因此,我们为何不学会赏识?

⑤学会赏识那些强于自己的人,因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廉颇因为不赏识蔺相如的治国才能,居功自傲,处处刁难。而蔺相如赏识廉颇的滔滔武略,不计前嫌。两人终化干戈为玉帛,彼此赏识,才有“负荆请罪”的美谈流传至今。孔夫子赏识他人,才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断言。学会赏识,才会看到别人的长处,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既是如此,我们为何不学会赏识?

⑥真正的智者,他们会在赏识的同时,把自己投入到铸就辉煌的熔炉之中,把自卑熔炼成自信,把不满锻造成竞争,把孤傲挥洒成谦逊,把萎靡升华成振奋,把失意挤压成动力,把挫折捶打成练达。

⑦我们应该学会赏识。学会赏识,对己,是一种超越;对人,是一种幸福。(有删改)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2.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23.简要分析说明第②段的论证过程。

答:

24.说说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论证方法:

作 用:

2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学会赏识,对己,是一种超越;对人,是一种幸福。”这句话的?

答:

21.我们应该学会赏识(或 我们为何不学会赏识?或 我们要学会赏识。)

22.第①段是本文的引论部分,即由米开朗琪罗赏石雕塑大卫像这件事引出中心论点。并为本文进一步的论证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赏识的观点做铺垫。由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3.第②段先从个人角度(正面),即从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的磊落和才智凸显的方面,论证了我们应该学会赏识的必要性。然后又从社会层面(反面),即从没有赏识会给自我、内心、他人、社会带来的不利因素方面,进一步论证我们应该学会赏识的重要性。(或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我们应该学会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强调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4.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法(例证法);引用论证法(引证法或道理论证)。作    用:通过列举李白、苏轼、杜甫、屈原、诸葛亮、毛遂,陈胜等的事例,以及引用他们的言论,从多方面论证了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赏识自己,并进一步论述了赏识自己的作用和益处。

25.答:你只要学会了赏识,对自己而言,赏识自己就是“给自己动力,使自己迈上新台阶”;赏识那些强于自己的人,你“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完成对自我的一种超越(或 超越自己。)。而对于那些身份低于自己的人来说,被人赏识,就是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就会激发起他人奋发努力的勇气,从而得到新生,获得被人赏识的幸福。

【2016·辽宁省丹东卷】

(四)阅读下面语段,回答35-39题。

谈热忱

①明朝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自幼喜爱寻幽探奇。他一生遍访名山大川,其间虽屡历险境,九死一生,却始终对自己钟爱的事业充满着热忱,最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有着热忱情感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②热忱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热爱某项事业或工作的一种执着的感情,它能给一个人强大的力量.

③一个充满热忱的人能收获更大的成果。众所周知,一个人在某个方面投入得越多,那么他在这方面收获成果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对于一个热忱的人来说,他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够有满腔热情,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美国前总统卡特年轻时曾在海军服役。有一次他与海曼·里科弗将军谈话后发现自己在时事、文学、海军战术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此后,他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竭尽全力将自身蕴藏的潜力和创造力发挥出来,不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海军军官,而且最终成为美国最高领导人。

④一个充满热忱的人能战胜各种困难。热忱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让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获得精神层面的一些支持,让你能够以苦为乐,用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那些困难,从而克服那些困难,最终获得成功。居里夫人提取镭时,提取设备极其简陋,每天的工作单调乏味,但对科学研究的热忱使她乐在其中,最终她成功地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____。陈景润在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证明时,每天只能呆在狭小的屋子里,用手中的笔不停地在草纸上演算,但对数学的满腔热忱,让他感受不到外界环境的恶劣、自身工作的枯燥。常人无法忍受,他却乐此不疲,终于成功地摘下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成功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只有怀揣满腔热忱,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⑤那么,如何才能对一件事产生热忱呢?

⑥只有充满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出热忱。比如,在解一道很是复杂的数学题时,如果没有兴趣,就不会认认真真地去解答这道题目了:但是,如果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从解答数学题中得到很多乐趣,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失去了兴趣,想把一件事做好是不可想象的。

⑦只有充满进取的欲望,才能激发出热忱,面对同一件事,如果你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成某事”,那么就会抛弃一切杂念,全力将这件事办好;但是,如果你对自己说“这件事先试一试吧”,那么就可能对这件事有所保留,从而会减弱你的热忱程度。

④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想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就要选择一个能够激发自己热忱的事业,让我们充满热忱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事业上的成功。

(原文有改动)

35.请在选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

36.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37.选文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38.若在选文第④段横线处填写一个事实论据,下面的两个例子哪一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A.音乐家冼星海在延安时,没有钢琴供他练奏,可对音乐满怀热忱的他,以乐观的心态,用碗、碟、盆、罐等替代钢琴,经过长期酝酿,终于创作出了史诗般的作品——《黄河人合唱》。

B.__来__从少年时期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抱定了救国救比的信念,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伟大的革命事业当中,最终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

39.请结合实际谈谈选文对你的启示

答:

35. —个有着热忱情感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36. 列举徐霞客怀着对寻幽探奇的热忱,完成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的事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山本文的中心论点.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中心论点。

37.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具体突出地证明了只有充满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出热忱,进而论证了本文中心论点

38. 选择A 理由:这句话列举了冼星海的事例和第④段的另外两个事例都能证明本段“—个充满热忱的人能战胜各种困难”的观点。而B不能证明这一观点。所以应选A。

39. 结合文章得到的启示,必须联系实际。示例一:做什么事都要有热忱。我对自己己的学习成绩不是很满意,却一直找不到原闵。 读完选文后,我意识到是因为我对学习缺乏热忱。所以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培养对学习的热忱,全身心投入其中,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2016·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卷】

(三)阅读《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一文,回答20-23题。

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

⑥记诵、朗读毕竟是手段,古代读书,更重获得学养。诵诗读书以广学问增修养,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朱光潜先生继承了古代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文有改动)

20.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

21.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22.第⑥段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答:

23.古人读书重记诵、朗读,作为现代中学生,你有哪些好的读书习惯或读书方法,请联系实际分享给大家。

答:

20. 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21. 笫⑤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朱光潜先生的话论证了古代读书还重朗读的优良传统,进一步证明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这样使论证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22. 笫⑧段不能删去,在结构上,承接上文④⑤两段,提出“古代读书更重获得学养”的观点;在内容上,通过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再次证明了本文“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这一中心论点。这样使论证更充分、更严密、更完整。

23. 读书习惯或读书方

【2016·黑龙江省哈尔滨卷】

(四)阅读《要和谐必有诚》,回答20-23题

要和谐必有诚

①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要和谐必有诚。

②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坦诚相待,才使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可以说,离开诚谈和谐,无异于缘木求鱼,形式上轰轰烈烈,结果确是一无所获。不难想象,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交流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合作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做事时就会“未肯全抛一片心”。如果人与人之间关系如此,社会和谐就很难实现。

③诚是和谐持续发展的保障。诚不仅是建立和谐的基石,还是维系和谐的润滑剂。“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人与人之间讲诚信可以延伸和谐之路。原本和谐的关系,不靠真诚维系,结果和谐也会丧失。蔺相如与廉颇一文一武,和谐共处,齐心协力辅佐赵王,而在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后两人关系产生裂痕,正是蔺相如的坦诚、大度使“将相和”的佳话千古流传。当前在我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毒奶粉”“地沟油”等缺乏诚信的事件的出现,危害到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所以没有诚信作为保障,社会和谐很难长久维系。

④诚还能检验和谐的真伪。拿些表面的和谐,禁不住诚的检验,在诚的面前就会原形毕露。楚汉合盟这个因利益建立起来的假和谐,不就在项羽背弃承诺之后而烟消云散了吗?

⑤要和谐必有诚。要想诚满天下,只靠教育不靠法律是不成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对违约诈骗的,就要靠制度约束,靠法律制裁,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

⑥有了诚,和谐才能成长;有了诚,和谐才能维系;有了诚,和谐才能禁得住考验。如此,才能让“诚果”累累,才可使和谐满园。

(选文有改动)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1.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坦诚相待,才使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 )( )

22.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答:

23.为什么说“要和谐必有诚”?

答:

20.要和请必有诚。

21.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22. 城不仅是违立和谐的基础,还是减少摩擦,使和谐延续的重要因素。

23.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诚是和谐持续发展的保障;诚能检验和谐的真伪。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