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问题

①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出乎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而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②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③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____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____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发挥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④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⑤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开头的作用】

12.请仔细阅读第③段,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两个空白处分别填上相应的词语。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13.请分别指出本文②③④三段的论证方法。【辨析论证方法】

14.本文与曾经学习过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都启示我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运用

创造性思维,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试举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事

例。【迁移拓展】

11.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用一个事例引

出论题 

12.直线(式) 习惯(性) 

13.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14.示例一:有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抱怨速度太慢,老板愁于重新设计安装花销巨大,

接受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住客走进电梯室之后,都要对镜整

装、梳理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示例二:大人切苹果一

直习惯于纵切,而孩子却通过横切发现苹果里藏着一颗漂亮的五角星。   

苦与乐

①读书中的“乐”确实不多,“苦”却常常存在。但是往往苦得越多,最后尝到的甜也就越多。学习中的苦与乐,依据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世上之所以出现出类拔萃的伟人,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正确地对待苦。在苦中前进,在苦中寻乐。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他一生的发明(乐)不知其数,而他在发明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经受的失败(苦)更是不知其数。他曾为一件发明做过8000次失败的实验,每次失败都对他的努力作了否定,给他带来了痛苦。而他并不因痛苦而停止努力,反而说,这8000次的失败虽然使我痛苦,但我也从中感到了乐;因为它们至少使我知道这8000种实验方法是行不通的。他不因失败的痛苦而感到失望,反而是从中吸取教训,得出经验,顽强不屈地继续走这一条既有苦,又是通向乐的曲折道路。

②苦虽是对乐的否定,但也能引导人们逐步走向乐,这就是“苦中有乐”。

③但是,乐不是苦的积累,而是对苦的总结。不懂得这一点就会导致“苦得望越多就越乐”的谬论。苦虽然显示了学习中的错误,但要想得到乐,还要从苦中摸索,找出导致苦的原因。众所周知的平行公理在它真正诞生以前,也经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在它刚刚问世时,人们对它大加怀疑。许多科学家、学者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平行公理的证明,但得到的只是失败。过了几个世纪,有个科学家经过七年的论证,得出了平行公理不可论证的结论,从而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新学科——非欧几何学,这个科学家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尊敬,得到了乐。那么,除了这个科学家以外,其他学者为什么尽是苦(失败)呢?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从失败中(苦)中得到正确的教训,而这个科学家之所以得到成功(乐),就是因为他善于在失败中科学地总结,终于找了通向成功之路。所以,乐并不是苦的海的简单的积累,只有在苦中认真总结,才能最终尝到成功的甜头,享受到乐。

1第①段中说“往往苦得越多,最后尝到的甜也就越多”,这同第③段中把“苦得越多就越乐”看作谬论的说法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前面用爱迪生的事例,后面用创造非欧几何学的科学家的事例,都是科学研究,这两个事例能否对调一下位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中已经列举了创造非欧几何学的科学家的事例,为什么还要列举那些失败了的科学家和学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整理出全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不矛盾。第①段这句话“往往苦得越多,最后尝到的甜也就越多”是指苦与乐依据一定的条件是可以转化的,这个条件就是要正确地对待苦,善于总结苦。而“苦得越多就越乐”的观点则是错误地认为乐是苦的自然积累的结果,把苦绝对化地等同于乐了。

2.不能对调。因为用爱迪生的例子强调的:如果善于在吃苦中总结,吸取教训,苦就会转化为乐;用创造非欧几何学的科学家的事例,不仅再次证明了要善于在吃苦以后总结教训,才能得到乐,而且还拿失败者作为对比来证明如果不善于总结苦,得到的仍将是苦,所以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对调

3.对第①段的小结。(   乐不是苦的积累,而是对苦的总结,这样才能成功。

4.这里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面对同一个问题的科学家有成功有失败的情况作对比,突出强调了“只有在苦中认真总结,才能最终尝到成功的甜头,享受到乐”的论点,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

5.首先作者提出“学习中的苦与乐,依据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接着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爱迪生“苦”了无数次失败后寻求到“乐”的事例,具体真切有力地论证了“伟人就是因为能在学习中正确地对待苦,所以才能在苦中寻乐”的观点。

接着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总结概括了“苦”对“乐”的积极意义。

最后作者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具体真切有力地突出了“乐不是苦的积累,而是对苦的总结,这样才能成功”的论点,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说服力。

珍 惜 弱 点

①人皆有弱点,但弱点不同于缺点。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若说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那么弱点不仅与生俱来,还要伴人一生。

②事物本身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据说海南岛的柏油路面很抗热,零上40摄氏度以上也不熔化;哈尔滨的柏油路面能抗寒,零下30摄氏度不会裂开。反过来说,海南岛的柏油路最不抗寒;哈尔滨的柏油路最禁不得热。这个事例说明什么呢?事物某方面愈强,它的反方向愈弱。

③同样,事物的某方面愈弱,它的反方面愈强。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谁都知道,一生太谨小慎微了,当年大将魏延曾提出偷袭长安的奇计,但被诸葛亮所否,魏延至死都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大失误。然而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摆空城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敢贸然进城,是诸葛亮凭借一生用兵谨慎的“弱点”赢得了这步险棋。可以这么说,弱点也是强点,所以弱点也需珍惜。

④任何一个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会成为强中强。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祟祟,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牛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兵法上说“至于死地而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鼠的家族绝对数量超过人的数量。

⑤世界万物无绝对的强点和弱点。弱点于人不是什么赘疣,生出来便是人的累赘。因为弱点在任何一个物种中,犹如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根本谁也离不开谁。性格急躁失之鲁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的人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世界上没有谁会有一个绝对的优势,也没有谁一点儿优势也没有,基于这一点我们任何人不须自卑,更不用自暴自弃。

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进而利用自己的弱点,学业上事业上都能进取。譬如大画家黄宾虹,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然而他凭借感觉绘画,反而开创另一境界,成一大家。

⑦珍惜弱点是人生的不气馁,是完善人格的进取,是在弱音上奏出强音的大手笔。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可弱点一旦被他人利用便不是吉兆了。像吕布好色的弱点被人掌握,一个美女貂禅便让他如木偶般任人摆布,最后英雄身手异地。珍惜自己的弱点,别让他人利用弱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存的保护色,是遗憾之中的聪明。

1.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弱点与缺点都是人的不足之处,所以珍惜弱点就是珍惜缺点。

B.作者认为对待弱点的正确态度是自卑中选择回避。

C.第⑥段举大画家黄宾虹的例子,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了有力的阐释。

D.日本已故女作家宇野千代所说的话:“弱点不是用来隐藏的,而是拿来利用的”可以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

2.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根据文意,联系自身实际,简要说说应该怎样珍惜弱点。

1.D 

2. 第三段采用的是总—分—总的论证思路。先提出“事物的某方面愈弱,它的反方面愈强”的看法,接着列举诸葛亮唱空城计的例子进行论证,最后归结出“弱点也是强点”观点,强调人要珍惜弱点。3.要点:正视自己的弱点;利用自己的弱点;避免自己的弱点被别人利用。

三种力量

俞敏洪

我一直试图看透“成就事业”的本质,以期获得生命前行的力量。我曾经经历无数次的失落迷茫,千转百回在浓雾叠嶂中徘徊踟蹰,在犯了一次次愚蠢的错误后终于有所醒悟。在盘点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后,我发现有三种力量在我生命的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种力量是承受的力量。承受的力量就是能够坦然接受生命中一切苦难和失败的力量。我们和命运抗争的最常见方式是抱怨,但抱怨是一副毒药,只会使自己越来越陷入可怜的境地。只要人活着,苦难和失败就会随时随地降临。既然苦难和失败不可避免,那还有比坦然接受生命中发生的一切更好的办法吗?海伦·凯勒坦然接受了自己失明的现实霍金坦然接受了自己瘫痪的现实司马迁坦然接受了自己被宫刑的现实。在接受现实后,他们依然不放弃追求,成就了与众不同的人生。

第二种力量是奋斗和努力的力量。人最重要的精神之一是相信奋斗和努力能够改变人生。有时候,平白无故地拥有一些东西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药家鑫的父母如果贫穷一点就不会给他买车,不给他买车就不会撞人,不撞人就不会捅人八刀,不把人捅死就不会落得那样的结局。命运之手是环环相扣的。有些东西也许不能改变,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出生境遇,也改变不了自己的长相和身高。但我们应该坚信,奋斗和努力是改变命运的最重要力量。

第三种力量是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力量。我相信这个世界就是一面镜子,镜子外面是你,镜子里面是别人和社会;你对镜子里的人笑,他就会对你笑;你对镜子里的人拳脚相加,他也一定会对你拳脚相加。成功需要别人的帮助,而要获得别人帮助的唯一办法就是先帮助别人。不管你被人欺骗过多少次,暗算过多少次,背叛过多少次,请一定相信这个世界上大部分都是好人。请记住,在你身上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那就是——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力量。

当我们能掌控好这三种力量,在遇到苦难和失败时坦然面对,在人生不济时相信奋斗和努力能够改变现状,在进入社会时能够用一颗善良的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们离生命的成功就不会太远。

(选自《课外阅读》2013年6期,有删减)

1.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你联系社会生活为第三段补充一个正面事例作为论据。

3.文章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这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典型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只有敢于承受一切磨难,不放弃追求,才能成就与众不同的人生这一观点。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5.除了作者所提到的三种力量,你认为人生之路还应该具备哪些力量?

1.勇于承受、奋斗与努力、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是人生中重要的三种力量。

2.吉克隽逸2009年参加快乐女声广州赛区30进20遗憾淘汰,但是她并没有放弃音乐梦想,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参加《中国好声音》后一夜爆红,在8月24日晋级赛中,被刘欢选中,并在巅峰之夜荣获第三名的成绩。

3.举例论证。通过这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典型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只有敢于承受一切磨难,不放弃追求,才能成就与众不同的人生这一观点。

4.总结上文,深化论点,再次指出三种力量的重要作用。

5. 示例:知错就改的力量、永不言弃的力量、宽容谦让的力量等。

阅历与读书(2014,河南)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1.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阅历与读书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

2.①指出“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引起上下文。②从读书体验谈起,借用名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先提出本段论题“该如何丰富阅历”。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丰富阅历”。

4.第②段。歌德的话论证的是第②段中的“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惜时·谋事

陈鲁民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令许多人感慨万分,不胜欷歔。时间都去哪儿了?面对这个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睿智的孔子在冷眼旁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善感的苏东坡则长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浪漫的李白想拉住飞逝的时间:“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达观的陶渊明则自我激励:“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②时间最公正无私,既不会厚爱谁,也不会对谁格外吝惜。既然时间没有弹性,不可能用金钱、权势、名声或其他东西来交换,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珍惜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干更多有意义的事,这样,也就等于变相延长了属于我们的时间。

③从时间总量来说,每个人情况不同,或长或短,一生大约是两三万天;就每天而言,时间又可分为工作学习、娱乐生活、睡眠各三分之一。所谓珍惜时间,就是合理分配时间,适当向工作学习方面倾斜,节制过多的娱乐游玩,更不能睡得昏天黑地。少年时要发愤读书提高素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年时要奉献社会建功立业。这样才能换来问心无愧安度余岁的老年。

④时间的长度是一定的,但单位时间里的利用效率是有弹性的。常会看到这种情况年底岁末盘点全年工作时有人在不无自豪地总结今年读了多少书做了多少事得了什么奖取得什么进步成绩丰满得令人嫉妒。也有人在哀叹:我这一年怎么啥都没干就稀里糊涂地完了时间都去哪儿了?于是,年复一年,人与人的差距就拉开了。

⑤人生有涯,活得有无价值,不在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做了有意义的事。王选以一生时间换来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问世,袁隆平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杂交水稻上,邓稼先为中国的“两弹一星”殚精竭虑,王进喜为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鞠躬尽瘁,他们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无比充实;他们的时间换来了硕果累累,青史留名。

⑥“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一般来说,有两种人最喜欢追问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是胸有大志,贡献卓著,但又恨自己做事太少的人,每每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再一种是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的人,回首平生一事无成,才会伤感地自怨自艾,但已经太晚,这也印证了莎士比亚那句名言:“谁抛弃时间,时间也抛弃他。”

(选自《解放军报》2014年8月12日)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①段引用《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词及孔子、苏东坡、李白和陶渊明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慨,有何用意?

3.结合语境,依据第③段画线句的句式,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4.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细读第⑤段,用简要的语言再补写两则事实论据。

1.我们要珍惜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干更多有意义的事。

2.引出文章的论点;作为论据支撑论点;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3.示例:青年时要敢想敢干,努力拼搏。

4.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将两种人的不同心情进行对比,突出了“时间的长度是一定的,但单位时间里的利用效率是有弹性的”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5.示例: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写作上”,从而一生著作颇丰,成为一代文坛巨匠。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有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习惯的力量

周礼

有一位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将一只跳蚤放进一个容器里,容器的高度刚好为跳蚤能够达到的位置。为了防止跳蚤从容器里跳出,教授特地在上面放了一块玻璃隔着。第一天,跳蚤表现得十分活跃,它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玻璃,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可是,它的力量实在太单薄了,无论怎么努力,始终无法冲破玻璃的阻隔。尽管如此,跳蚤还是没有放弃,每隔一段时间,它又会发起一阵猛烈的攻击。

过了几天,教授再去观察,发现跳蚤上跳的频率明显减少了,它没了先前的冲劲和锐气,变得有些懒惰和绝望了。又过了几天,教授再去观察,发现跳蚤几乎丧失了斗志,只是在容器底部跳来跳去……就这样,过了几个月,教授惊奇地发现跳蚤已不再作任何努力,它终日得过且过地待在容器底部。随后,教授将容器上方的玻璃抽掉了,他满以为跳蚤会一下子跳出来。但出乎意料的是,跳蚤丝毫没有这样的举动,它已经完全习惯了现在的生活。

紧接着,教授又将另一只跳蚤放进一个容器里,容器的高度略微超过跳蚤上跳的极限,上面没有再加盖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教授发现,跳蚤每天都会习惯性地往上跳,虽然每次它都无法超越容器的高度,但它仍然乐此不疲,把这当作每天的必修课。半年后的一天,奇迹发生了,跳蚤逃离了容器,重新获得了自由。见此,教授不禁发出一声感叹:“习惯的力量是多么的可怕呀!”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身上总会养成这样或那样的习惯,有的习惯是好的,比如勤奋、守时、认真、勇敢、谦虚等;有的习惯是不好的,比如懒惰、拖拉、抱怨、傲慢、吸烟等。但无论是什么样的习惯,都具有强大的力量,都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只是一个好的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而一个坏的习惯则会毁掉一个人。

张飞和赵云同属于三国时期的名将,而两个人的命运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习惯所致。大家都知道张飞的习惯很不好,不仅喜欢酗酒,而且爱发脾气,动不动就骂人,用鞭子抽打下属,结果在一次醉酒后,被手下的两个小喽啰范疆和张达所杀,致使壮志未酬身先死。而赵云则不同,他身上几乎没有什么不良的习惯,为人低调谦恭,待人友善和蔼,有什么好处总是先想到别人,结果他受到了上级和下级的一致认可,功成名就,光耀青史。

据说,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大约有95%属于习惯性的。同一个动作,如果重复三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如果重复三个月,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而对于个人的不良习惯,我们往往浑然不觉,或习以为常,很难意识到其危害性。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如果你想开创一番事业,那么请务必改掉你身上的坏习惯,努力养成好习惯。

(选自《黄河黄土黄种人》)

1.本文主要是论述有关习惯问题的,为何开篇用那么多篇幅来写教授的实验?

2.张飞和赵云两个人的事例有何特点?

3.文章结尾引用威廉·詹姆士的话,有何作用?

4.作者说,无论是什么样的习惯,都具有强大的力量,都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请说说你读了本文后对培养自己良好习惯的看法。

1.①用教授的实验引出论题——习惯的力量;②新颖有趣,能很好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这两个事例恰好一正一反,有力地支撑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习惯,都具有强大的力量,都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的观点。 

3.准确地论证了习惯对我们人生的巨大影响,增强了说服力。 

4.示例:好习惯受益终身,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好习惯,改掉那些不好的习惯,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 

①一个人能有成就,首先是因为他对那件事有兴趣。兴趣是什么呢?就是人追求完美事物的一种本能。孩子对糖块有兴趣,老人对忆旧有兴趣。人们对休闲、娱乐、美食、华服有兴趣,更对学习、开拓、创造有兴趣。

②达尔文小时候对生物有兴趣。一次,他在野外看见一只未见过的甲虫,就用右手捉住;又见一只,即用左手捉住。这时又发现第三只,情急之下他将一只放入口中,腾出手来去捉第三只。不想嘴里那只甲虫放出一种辛辣刺激的液体,他“哇”地一声,三只全跑了。可以看出,这时他的兴趣还是一种孩童式的天性。但是,由此出发,他后来毅然参加了贝格尔舰的环球考察,一走五年。每到一地,就采挖生物标本,托运回国。五年后,他定居伦敦郊外潜心研究这些资料,冷板凳一坐就是20年。1859终于出版了《物种起源》,创立了进化论。对于达尔文而言,是目标和毅力巩固和延伸了他的兴趣。可见,要取得成就,还得将它转化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

③要想有更大的成就,兴趣还得转化为一种责任,必得担大责,才能有大成。比如许多文学少年,当初只是因语言优美、情节曲折而对文学产生兴趣。但真正要成为大作家,如鲁迅,则非得有为时代、为民众立言的责任心不可。至于说到社会活动家,更是要心忧天下,以身许国。兴趣只有在注入了毅力和责任之后才算成熟,才能抗风雨,破逆境,到达胜利的彼岸。

④总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先得找见自己的兴趣是瓜还是豆。只要我们像达尔文、鲁迅一样,一开始就认定要收获硕果,栉风沐雨几十年,就一定能享受到秋收的喜悦。

1.细读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论点。

2.文章第②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一个人要有兴趣、有毅力、有责任才能取得成就。

2.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要取得成就,还得将兴趣转化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

莫远离“深阅读”

①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②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

③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当然,一味艰深不免乏味,但是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

④我相信,如果沉迷于新潮时尚、“触手可及”的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这个社会能够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但是很难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当然,这里并非要提倡复古读经,也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去做名人大家,而只是为时下偏颇式的阅读状况担忧,为人们对这样的阅读习惯习焉不察而担忧。阅读可以是休闲、娱乐,但不应止于休闲、娱乐,尤其是对于整个国民而言。

⑤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___________,这些作品呼唤代代后人不断重读,温故知新。它们的厚重与丰富,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曾有人在网上搞所谓的世界经典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成几十个字的故事梗概,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简直可以算得上心浮气躁的典型例子。

⑥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如果有一天,国人全都沉迷于摩尔庄园、偷菜游戏、手机短信和QQ聊天,那么这还是不是我们?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2、为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本文是从“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方面论述深阅读的重要性的。(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

3、第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能否去掉?简要说说理由。(2分)

5、请你为第⑤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事实论据。(3分)

1.⑥段中“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方不可废。”

  2.“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和“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

  3.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4.不能,因为这一部分补充论述了作者的观点,避免读者误解,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5.如: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

姚雷垠历时30余年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阅读《储蓄人生》

①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了要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助它走出困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②一个人呱呱附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他或她走过一生。他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它们。有了亲情这笔储蓄,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而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③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不是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双方的积累加重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也会丧失殆尽。

④学识的储蓄需要锲而不舍。一个人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重要的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不断地充实和更磨擦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⑤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难、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么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从整篇文章看,“储蓄人生”具体包括储蓄

2、文章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3、怎样理解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利息”和“本钱”的含义。

4、第⑤段中有“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一句,你认为除了文中所述之外,还有哪些方面可以储蓄? 请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并说明理由

1、亲情、友情和学识

2、积累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难忘、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

3、利息:指友情给双方带来的益处。本钱:最初建立的感情。

4、如储蓄爱情,能力等。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