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安徽卷】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__的时间,只是永不被__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0.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
答:
11.本文②③段,列举以及“我”的—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这一中心论点。
答:
12.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1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
答:
【2016·安徽卷】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10.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11. “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12.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
13.示例:①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②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③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
【2016·河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
读网,更要读书
①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网络固然给生活带来种种方便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反而容易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②与眼花缭乱的社交网络相比,读书不仅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内一心的沉静,而且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③因此,读网,更要读书。
④一谈起读书,我们总是抱怨太忙没时间,但偏偏又能挤出时间刷微博、看视频。读网是轻松的,可以一目十行,脑子里过一遍,不一定留下痕迹;读书是深沉的,要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感悟。所以,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不愿意把时间用在“费脑子”的事情上。
⑤拒绝喧嚣的社交网络,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是需要勇气的。去年,“网红”埃森娜在YouTube上发布了最后一条视频《为什么我要放弃社交媒体》,并彻底删除了自己的账号以及275万个订阅者。为什么这么做?埃森娜认为,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⑥我们生活在这个被屏幕统治的时代,时空被网络割裂,“碎片化”成为生活常态。诚然,从网络获取信息很重要,彻底逃离网络几乎不可能。但是,面对网络,我们可以做出有益的选择。让我们放弃那些八卦消息和无__,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读书吧!
15.选文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中心论点的?
答:
16.从选文内容看,埃森娜为什么要放弃社交媒体?
答:
17.对选文的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016·河北卷】15.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要,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人们将大量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浮躁不定,难以沉静。(意思对即可)
16.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17. B
【2016·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卷】阅读现代文,完成25-28题。
①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得了两个字一一舍得。”舍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实际意思偏向于“舍”。贾平凹的话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舍。
②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③现实世界纷繁复杂,我们常常面临着舍的考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选择,去割舍。当无法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时,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我们就一定要舍,该舍就舍,是智慧的体现。2007年,“阿里巴巴”董事局__马云面对旗下淘宝网是否收费问题时,他的分析是:“阿里巴巴”的长远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大规模;同一时间 想做大规模, 想赚大钱,现有能力还做不到。因此,马云最终决定不收费。马云是睿智的,他的舍是为了更大的发展,是为了走得更远。如今,“阿里巴巴”已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
④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
⑤列夫托尔斯秦在《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中写了这样一件事:面对“用脚丈量多少土地就可得到多少土地”的__,帕霍姆长时间不停地用脚丈量土地,最终吐血而死。帕霍姆的贪得无厌是造成这一悲剧的真正原因。
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浑浊的官场,回归田园。他舍去对名利的追求,体现了淡泊名利的品德,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⑦学会舍,我们能拥有人生的智慧,获得成功;学会舍,我们能不被物欲所迷、名利所感、世俗所左右,就能活得高尚,活得坦荡。
⑧请记住秦戈尔的名言:“当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远了。”
25.根据上下文,填人第③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是 还是 B.既 又 C.虽然 但是 D.不是 而是
26.文章第①段引用贾平凹的话作用是
2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段的事例,并说说这一事例论证了什么观点。
答:
28.为使文章论证更充分有力,请用一段话为本文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答:
【2016·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卷】
25 .B
26.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要学会舍
27.马云为做大“阿里巴巴”的规模,决定淘宝网不收费。论证了“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的观点。
28.例: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连任两届总统后,民众依然希望他担任第三届总统,但为了推动美国的民主进程,无论民众再怎么拥戴,大公无私的他还是毅然做出了谁也无法更改的决定:不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他舍弃权利的举动是美丽的,他转身离去的背影亦是人间最动人的。
【2016·贵州省安顺卷】阅读短文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一一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神圣。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进入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别人耻笑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的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23.该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4.请将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完整。
①首先提出分论点: ,②然后 加以论证,③最后得出 的结论。
25.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
26.文中“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而“叶嘉莹”是适应环境的典型,请你从中外名人或名著中再举1个能适应环境的典型事例。
答:
27.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初中毕业后,你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
答:
【2016·贵州省安顺卷】(
23.示例一:人要学会适应。示例二:人要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24 .示例: (l)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2)列举在巴黎人们适应安静的环境的事例。(3)适应安静的环境,境界也会得到提升。(意思对即可)
25.举例论证,用叶嘉莹适应环境成为蜚声中外学者的事例具体论证了“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自已的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这一分论点(观点)。
26.围绕“适应环境”而取得成功的正面典型事例即可。
27.示例:我升入新的学校后,要尽快熟悉新的学习环境,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新同学友好相处,带着热情去面对新的生活,不胆怯 ,不多疑,真正地融入新的环境,从而拥有更加精彩的生活。示例二如果我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而是踏入社会,我会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适应环境,争取掌握一技之长,努力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6·湖南省邵阳卷】非凡皆自“愚处”起 尉承栋
①有位画家用四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我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
②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莫不如此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③“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非凡皆从“愚处”起。不少古人“尚拙”,更在“拙”处建功。清人曾国藩学习上讲求“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其行事风格被同僚讥笑为“迂拙”。然而在他看来,“凡奇谋至计,总在平实处”。客观说来,“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遇到困难和矛盾只知扛过去,而决不会绕着走、躲着跑。如此“笨拙”,反而更能打牢基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④想起一位大学老师的话:“今天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细细想来,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于敏院士为研究氢弹,甘愿隐姓埋名28年;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秘诀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研制防治疟疾的药方,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药方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
⑤不可否认,时代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确实需要创新求变、弯道超越。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捷径的完成,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很多人“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
⑥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夫的做法。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那么几分“拙气”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2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第③段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写两种即可)
答:
3.联系文章内容,说出标题中的“愚处”指什么。
答:
4.感悟作品,联系实际,谈谈文章对你的启发。
答:
【2016·湖南省邵阳卷】(三)非凡皆自“愚处”起 尉承栋
答案:(1)做事要脚踏实际,要苦干,方有所成.(做人做事要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2)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3)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打牢基础,踏踏实实,日积月累,坚持拼搏,埋头苦干。(4)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学习要踏踏实实,勤奋努力.上课要听课,把不懂的知识和同学们讨论,下课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坚持把自己不会的科目和问题写在本子上,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增长课外知识,脚踏实地地学习,把自己一次次失败的成绩当作动力,激励自己,让自己变得勤奋、向上。
阅读下文
①做错事情,被人误解,遭遇失败,身陷困境……我们都会抱怨。只是,常常抱怨别人多,责怪自己少。而为人处世,恰恰最需要的是多责己,少怨人,甚至不怨人。
②多责己少怨人是一种自省。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过:“如果你错了,就迅速而真诚地承认。”一个敢于承认自己错误而不为错误辩护的人,才能在检讨中不断进步,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还可能出类拔萃。相反,那些执迷不悟的人、知错不改的人,不但毁了自己的形象,引起别人的反感,还埋下了日后重蹈覆辙的隐患。
③多责己少怨人是一种勇气。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常胜将军,名人伟人无不是从失败中一次次熬过来的。有的人犯了错误,遭受失败,就牢骚满腹,无非是顾及自己的面子。殊不知,“错”的一半是“金”,“败”的一半是“贝”。错误或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错里淘金”“败中拾贝”。当我们勇敢地把错败踩在脚下,把包袱甩在身后,迎来的就是成功的美丽。
④而只责己不怨人当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境界。古人说:“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可见,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只责己不怨人,必是有宽大的胸襟、超人的度量。这样的人,能潇洒地忽略旁人的诽言谤语,能从容地笑对世间的是非黑白,也更能赢得别人的钦羡与尊重。有道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屑于中伤,不畏于人言,谣言不攻自破,污水不洗自清。有了这般境界,又怎有怨,又何须恨?
⑤其实,人生岂有时时顺心,岂能事事顺意?那些喜欢抱怨的人迟早会被疏远、被孤立、被淹没,而那些勇于、诚于、乐于责己的人,会以明智而积极的生活态度,收获别样的精彩!
1.本文表达的观点是: 。
2.文章第②段中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阅读本文后,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感受。(不少于60字)
1.为人处世,需要的是多责己,少怨人,甚至不怨人。(或者“多责己,少怨人”)
2.引证、正反对比论证、例证(三选二,有力得论证了自省的重要性
3.注意结合自身作答
(原创)
自信的力量
①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说:“自信,是人类运用和驾驭宇宙无穷大智的唯一管道,是所有‘奇迹’的根基,是所有科学法则无法分析的玄妙神迹的发源地。”奥里森·马登也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如果我们分析一下那些卓越人物的人格物质,就会看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开始做事前,总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直到胜利!”
②自信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一个人的成功,从不少人的创业史上我们都可见一斑。自信可以从困境中把人解救出来,可以使人在__中看到成功的光芒,可以赋予人奋斗的动力。或许可以这么说:“拥有自信,就拥有了成功的一半。”
③同样两个努力工作的人,自信的人在工作时总会以一种更轻松的方式度过:当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时,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有实力,当遇到实在无法完成的任务时,则认为也许任务本身实在太难。而缺少自信的人则会把成功归功于好的运气,把失败看成是自己本领不到家。只是由于这小小的心理差异,虽然二人花的时间,精力都差不多,但往往较为自信的那一方的收获要大得多。
④国内外多少科学家,尤其是发明家,哪一位不是对自己所攻克的项目充满信心呢?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只会一次又一次地激发起他们的斗志——他们认为:失败越多,距离成功也就越近了。但自信不是平白无故地就会附着在人身上的,首先人要有真才实学,接着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信,并把它作为一种极其有用的动力。空有满腹自信,那只说得上是自以为是罢了。这种所谓的“自信”,不但不能推动人前进,反而害人不浅。
⑤网络评论人王小山说过:“没有真东西,只有信心的话,前途只有一条——死,而且死得很难看。”这句话听起来有些过火,但事实上如果仅有自信的话确实是十分危险的。
⑥同样,在我们的学习中,仅有自信也是不够的,自信应该与努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时常见到有部分同学在考试之际,没有一丝紧张,满怀自信地步入考场。但考试过后,这部分同学中有的分数挺高,有的分数却是羞于见人的。这看似不可理喻的事情其实很简单:这部分同学中一种是既自信,又刻苦认真学习的;一种是单有自信,却未付出努力的。这两类同学看上去都是充满着信心去应试,但由于平时知识的积累不一样,后果就截然不同。
⑦所以说,我们做人,就应当先做一个满腹经书,然后才充满自信的人。因为自信只是一种虚无的力量,想要成功,就得让自信附着于“实干”这一燃烧自信的机械上,以使自信发挥出它应有的力量。
12.文中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文章先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
提出自以为是的“自信”不但不能推动人前进,反而害人不浅。最后得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论点及论证思路】
13.文章第①段引用拿破仑·希尔和奥里森·马登所说的话有什么作用?【引用的作用】
14.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论证方法及作用】
1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启示?【结合文章谈启示】
12.自信的力量 自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一个人的成功 自信附着于“实干”这一燃烧自
信的机械上,以使自信发挥出它应有的力量
13.引起读者思考,引出议论的话题。
14.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以学习中的学生为例(以“有自信又刻苦认真学习”和“单有自
信却未付出努力”的两类学生为例)进行对比,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自信与努力结合”
的必要性(重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5.示例: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只要我们充满自信,心存斗志,并且努力、奋斗、
拼搏,不怕失败,不畏艰险,就有可能取得成功。(提示:围绕“自信”“努力”答即可。)
品味瑕疵
①我国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英谚也有“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之说。由此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缺点,都有瑕疵。如何对待这些瑕疵,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斤斤计较,换得的是不满和不快乐,而有些人却学会品味瑕疵,从而收获了很多。
②瑕疵铸就了别样的美。最美女神维纳斯,成就其美的,不是无瑕绝伦的美貌,不是艺术家高超的技艺,而是一双无法修复的手臂。两只残缺的手臂,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成就了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美。月缺是瑕疵,但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那一弯如钩的月,却把李煜的国破家亡之恨、孤独寂寞之情渲染得如此传神,从而写出了深深触动我们内心的凄清之美。正是瑕疵,酝酿出这些别样的风景。
③瑕疵也能超过完美,创造奇迹。在美国有个叫拉里恩的玩具商人开办了一家玩具娃娃公司,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名为Bratz,却总是无法超越完美的经典——诞生于1959年的芭比。当他为此苦恼时,他那只有7岁的孩子不小心把几滴墨水溅到娃娃脸上,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对这个脸上有瑕疵的娃娃,孩子反而更喜欢了。“你不觉得他跟我很像吗?看他那一脸的雀斑,很可爱!”他的孩子指着娃娃脸上的污渍说。拉里恩得到启发,大胆地设计了有五位成员的娃娃组合,最主要的是她们脸上都有一些雀斑,这就是如今的Bratz。经过十年的发展,拉里恩用持续市场销量说明了Bratz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玩具娃娃。美国《时代》杂志这样评价说:“拉里恩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用瑕疵超越了完美的经典!”
④品味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成功。司马迁身受大刑之辱,成为他人生中抹不去的瑕疵,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却将此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奋笔疾书,夜以继日,终于完成了《史记》而声誉斐然。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被很多工作拒绝,但在喜剧方面逐渐显露出了他的优秀之处,从此,一位著名喜剧大师诞生了。正是他的瑕疵成就了他的事业。然而也有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比如一些运动员在自己事业上升时期,为了有个完美的结局,想方设法回避该有的挑战,早早结束运动生涯,失去了获得更大成功的机会。因此,有时瑕疵虽然使我们的人生不完美,却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⑤尼采说:“追求完美是正常而有缺憾的人性。”允许瑕疵的存在,是人生淡然的大智慧。学会品味瑕疵,才能感受到不完美的完美,才能创造奇迹,才会收获更大的成功。
8.阅读全文,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中心论点】
9.下面是对本文的有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理解文章内容】
A.文章开头引用两句谚语,目的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会有瑕疵,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
些瑕疵,从而逐步走向“完人”。
B.用最美女神维纳斯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两只残缺的手臂,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美”
这个观点。
C.本文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论证结构,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D.第③段的事例说明了一个道理:有瑕疵的玩具,就能超越完美的经典。
10.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你指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它的作用。【论证方法
及其作用】
11.我们生活当中也会有“瑕疵”,你肯定有感受。请你举出一例,运用文中的观点,谈谈
你的看法。【拓展思考】
8. 学会品味瑕疵,能够收获很多。
9. C
10.示例一: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司马迁身受大刑之辱后激励自己,完成了《史
记》而声誉斐然的例子(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工作遭拒绝,最终成为著名喜剧大师),
证明了“品味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成功”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真实,更
具说服力。示例二: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司马迁、卓别林两个例子与一
些运动员过早退役的事例加以比较,突出强调“品味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成功”
的观点,使文章内容更全面,论点更鲜明。
11.举例恰当,运用文中的观点合理分析即可。
换个角度看问题
①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出乎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而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②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③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__甲__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__乙__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发挥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④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⑤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开头的作用】
12.请仔细阅读第③段,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两个空白处分别填上相应的词语。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13.请分别指出本文②③④三段的论证方法。【辨析论证方法】
14.本文与曾经学习过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都启示我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运用
创造性思维,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试举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事
例。【迁移拓展】
11.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用一个事例引
出论题
12.直线(式) 习惯(性)
13.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14.示例一:有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抱怨速度太慢,老板愁于重新设计安装花销巨大,
接受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住客走进电梯室之后,都要对镜整
装、梳理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示例二:大人切苹果一
直习惯于纵切,而孩子却通过横切发现苹果里藏着一颗漂亮的五角星。
苦与乐
①读书中的“乐”确实不多,“苦”却常常存在。但是往往苦得越多,最后尝到的甜也就越多。学习中的苦与乐,依据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世上之所以出现出类拔萃的伟人,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正确地对待苦。在苦中前进,在苦中寻乐。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他一生的发明(乐)不知其数,而他在发明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经受的失败(苦)更是不知其数。他曾为一件发明做过8000次失败的实验,每次失败都对他的努力作了否定,给他带来了痛苦。而他并不因痛苦而停止努力,反而说,这8000次的失败虽然使我痛苦,但我也从中感到了乐;因为它们至少使我知道这8000种实验方法是行不通的。他不因失败的痛苦而感到失望,反而是从中吸取教训,得出经验,顽强不屈地继续走这一条既有苦,又是通向乐的曲折道路。
②苦虽是对乐的否定,但也能引导人们逐步走向乐,这就是“苦中有乐”。
③但是,乐不是苦的积累,而是对苦的总结。不懂得这一点就会导致“苦得望越多就越乐”的谬论。苦虽然显示了学习中的错误,但要想得到乐,还要从苦中摸索,找出导致苦的原因。众所周知的平行公理在它真正诞生以前,也经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在它刚刚问世时,人们对它大加怀疑。许多科学家、学者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平行公理的证明,但得到的只是失败。过了几个世纪,有个科学家经过七年的论证,得出了平行公理不可论证的结论,从而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新学科——非欧几何学,这个科学家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尊敬,得到了乐。那么,除了这个科学家以外,其他学者为什么尽是苦(失败)呢?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从失败中(苦)中得到正确的教训,而这个科学家之所以得到成功(乐),就是因为他善于在失败中科学地总结,终于找了通向成功之路。所以,乐并不是苦的海的简单的积累,只有在苦中认真总结,才能最终尝到成功的甜头,享受到乐。
1第①段中说“往往苦得越多,最后尝到的甜也就越多”,这同第③段中把“苦得越多就越乐”看作谬论的说法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前面用爱迪生的事例,后面用创造非欧几何学的科学家的事例,都是科学研究,这两个事例能否对调一下位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中已经列举了创造非欧几何学的科学家的事例,为什么还要列举那些失败了的科学家和学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整理出全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不矛盾。第①段这句话“往往苦得越多,最后尝到的甜也就越多”是指苦与乐依据一定的条件是可以转化的,这个条件就是要正确地对待苦,善于总结苦。而“苦得越多就越乐”的观点则是错误地认为乐是苦的自然积累的结果,把苦绝对化地等同于乐了。
2.不能对调。因为用爱迪生的例子强调的:如果善于在吃苦中总结,吸取教训,苦就会转化为乐;用创造非欧几何学的科学家的事例,不仅再次证明了要善于在吃苦以后总结教训,才能得到乐,而且还拿失败者作为对比来证明如果不善于总结苦,得到的仍将是苦,所以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对调
3.对第①段的小结。( 乐不是苦的积累,而是对苦的总结,这样才能成功。
4.这里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面对同一个问题的科学家有成功有失败的情况作对比,突出强调了“只有在苦中认真总结,才能最终尝到成功的甜头,享受到乐”的论点,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
5.首先作者提出“学习中的苦与乐,依据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接着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爱迪生“苦”了无数次失败后寻求到“乐”的事例,具体真切有力地论证了“伟人就是因为能在学习中正确地对待苦,所以才能在苦中寻乐”的观点。
接着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总结概括了“苦”对“乐”的积极意义。
最后作者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具体真切有力地突出了“乐不是苦的积累,而是对苦的总结,这样才能成功”的论点,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