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那只天真的豹子
①豹子向摄影师一步一步走过来,终于,它在离他几米远的地方站住了。豹子用充满敌意和怀疑的目光盯着他看了一会儿。那一会儿,摄影师的额上慢慢沁出了冷汗。
②摄影师保持着一种闲散的姿势,两腿盘坐在地上,表情平和,这样使他看起来不具有攻击性。当然,他的内心此刻充满了紧张,还有一些掩饰不住的恐惧。他默默地对自己说:“沉住气,沉住气。”
③豹子又向前迈动了,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他依然保持着固有的姿势,他的心中蓦然升腾起一种壮烈的感觉。但这时,豹子转了一个弯,舜口他擦肩而过。成功了!摄影师心头一阵狂喜。豹子终于可以接受自己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摄影师用了整整半年时间。
④半年前,摄影师只身来到这座原始森林。摄影师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就是拍摄一组动物生活的真实镜头。他要求自己超越前人,能最大限度地和动物亲密接触,哪怕是最凶猛的动物。很快,他发现了豹子。他让自己慢慢进入了豹子的视野。开始,他驾着越野车,和豹子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有两次,豹子对他展开了攻击,它暴怒地拍打着坚硬的车门。但是,最终,它无可奈何地走开了。两个月以后,摄影师就试着开始走出那个车厢,用尽可能通俗的身体语言向豹子表达自己的善意。他和豹子之间的距离一步步缩小,然后,他和它有了最初的肌肤之亲。豹子眼睛里的敌意已经近于消失。接下来,是让豹子熟悉摄影机,那个拉着长镜头的家伙很容易造成误会,激惹它嗜血的兽性,因此,摄影师一直小心翼翼。
⑤半个月以后,他完全获得了成功。他和豹子成了朋友,他可以摸着豹子的头跟它说话。可以亲手把好吃的食物送到豹子的嘴里,而豹子在欢欣之余,则喜欢翻滚着和他嬉戏一番。有时候,豹子还调皮地用嘴去“咬”摄影机的镜头。
⑥摄影师从容地拍摄着豹子生活的一切,包括它和母豹子的爱情,直到他预备的摄影胶片全部装满。他给人们带回了一个崭新的森林童话。
⑦悲剧发生在两个星期之后。那天来了一个猎人。猎人是偷偷进来的,因为森林里早已明令禁止狩猎。但是猎人需要钱。一张虎皮或豹皮都值上千块钱。运气好的话,也许还能得到象牙之类。猎人一心抱着发财的念头,于是,他铤而走险。
⑧猎人是在毫无防备的时候遭遇豹子的。那天,他实在太疲倦了,靠着一棵大树,竞睡着了。当他被一阵轻微的簌簌声弄醒的时候,他睁开眼,竞看见一只豹子近在咫尺!猎人立刻毛孔喷张,脑袋里“轰”的一声。枪就在他手边,子弹早已上膛,但是那时,他完全呆住了。更不可思议的是,豹子竞挨着他蹲了下来。豹子望着他,那样子充满天真,仿佛是一个想听故事的孩子。猎人以为是在做梦,他悄悄使劲咬嘴唇,感到了疼痛。恐惧中,他本能地抓住了枪,并且把枪管移向豹子的头部。豹子没有反应,它懒洋洋地伸了个懒腰,之后就用嘴去咬枪管。
⑨一声惊天动地的爆响。
⑩豹子的身子一下子飞了起来,同时,一朵血花在它的头部灿烂地开放……猎人很久都没反应过来,怎么打一只豹子比打一只兔子还容易?
1.第⑥段中说“一个崭新的森林童话”,具体指哪些人与豹的画面?请结合上文分镜头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分析。
①豹子望着他,那样子充满天真,仿佛是一个想听故事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声惊天动地的爆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说“豹子还调皮地用嘴去‘咬’摄影机的镜头”,结合下文,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中说“悲剧发生在两个星期之后”,作者为什么说豹子被打死是个“悲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摸着豹子的头跟它说话;②亲手把食物送到豹子的嘴里;③与豹子翻滚在一起玩耍嬉戏;④豹子调皮地用嘴去“咬”摄影机的镜头;⑤它和母豹子的爱情。
2.①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豹子的神态,表现豹子对人的信任和友好,反衬猎人打死豹子的残忍和野蛮,更增强了文章的悲剧色彩。(大意符合即可)
②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声枪响不仅打死了豹子,更破坏了人与动物十分艰难才建立起来的信任,这是人亲手制造的残忍悲剧,足以震动天地人心。(大意符合即可)
3.为下文埋下伏笔。后文写豹子误将猎人的枪管当成摄影机镜头,才使猎人轻易得手。前面的伏笔和后面的照应更突出了豹子对人信任而送命的悲剧,同时使文章更加严密,更加具有震撼力。(大意符合即可)
4.豹子因为对人的信任而轻易送了命,这是一个悲剧;而人因为贪婪和利益驱使破坏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更是一个悲剧。(大意符合即可)
注:以上所有简答题,意思合理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最棒的玉米
从前有一个老婆婆,她在屋子的后面种了一大片玉米。眼看着收获的日子一天天近了。
一天,一个颗粒饱满裹着几层绿外衣的玉米说道:“收获那天,老婆婆肯定先摘我,因为我是今年长得最好的玉米!”周围的玉米听了也都随声附和地称赞着。
收获那天,老婆婆只看了看那个最棒的玉米,并没有把他摘走。“老婆婆可能眼神不大好,没注意到我。明天,明天,她一定会把我摘走的!”那个很棒的玉米自我安慰着。
第二天,老婆婆又唱着快乐的歌儿收走了其他的玉米,可惟独没有摘这个棒玉米。“明天,老婆婆一定会把我摘走的!”棒玉米仍然自我安慰着……
第三天,第四天,老婆婆没有来,从这以后的好多天,老婆婆也没有来过,棒玉米被摘走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直到一个漆黑的雨夜,棒玉米才突然感悟到:“我总以为自己是今年最好的玉米,我对自己的估量太高了。其实,我是今年最差的玉米,连老婆婆都不要我了。白天,我顶着烈日,原本饱满而又排列整齐的颗粒变得干瘪坚硬,整个身体像要炸裂一般。夜晚,我又要和风雨搏斗,眼看躯体快要腐烂,我真是自作自受啊!”他绝望,他悲痛,他甚至想自行了断,在这个暴风骤雨的夜晚永远地消失掉……
不知不觉,一缕柔和的阳光照在棒玉米的脸上,他抬起头来,睁开眼睛,一下就看到了站在他面前的老婆婆。
老婆婆也在用一种柔和的目光瞧着他,自言自语道:“这可是今年最好的玉米,他的种子明年一定比他今年长得要好呦!”
这时,棒玉米才明白老婆婆为什么不摘走他的原因。
正当他想着的时候,这个获此殊荣的棒玉米被老婆婆轻轻地摘了下来……
相信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最棒的玉米”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理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时,棒玉米才明白老婆婆为什么不摘走他的原因。”你认为老婆婆不早摘走这只棒玉米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末最后画横线处填上一句话,要使前后文意相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这个故事里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由得意、绝望(或悲痛)到恍然大悟(或明白“道理”)等。(意思即可)
2.想让他多接受阳光和风雨,多吸收养分,(或想让他多接受锻炼或考验等)成为最棒的玉米种子。
3.示例:“但有时候需要再等一下”…“但不要急于求成”“成功的过程即是等待的过程”“天生我材必有用”“希望总在前头”等。
4.人要相信自己,成功需要等待。或付出了,并非所有的事情都立竿见影,耐心最为重要。或要接受必要的磨练。或不要半途而废。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李丹崖
她是一个自卑的孩子,不爱和别人交往,许多小伙伴也对她敬而远之,更可悲的是,她的学习成绩也差得一塌糊涂,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因为,同一道题,她至少能错三遍。
她有自闭症,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许多同学开始排挤她,大家认为,她是一个闷葫芦,和她在一起,自己原本快乐的心情也会瞬间变得低落起来。她也察觉了伙伴们对她的疏远,于是,一个人搬着课桌,挪到了教室的角落里。从那天开始,她也觉得自己仿佛搬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对于她来说是事不关己的,她关心的只有窗外的世界,静静的泡桐花开了,穿过窗子透出丝丝香甜,鸟儿们在树间做了巢,每天啁啾地唱着,嬉戏着……她是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呀!一只无忧无虑的鸟儿,和群鸟在葱茏的树木间追逐,在广袤的天际里振翅,她是个烦恼的绝缘体。
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了过来,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许多候鸟已经南迁。积攒了这么久,她第一次在一个课间痛哭流涕,她哭着说,都走吧,就连鸟儿也会抛弃她,曾经的一树新绿也变成了满眼枯黄,上帝为何非要给我一个黯淡的世界? 不知道什么时候,班级里新来了一名语文老师,老师姓徐,长得特像徐静蕾,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暗地里叫她“静蕾老师”。静蕾老师的第一堂课是带领大家玩成语接龙游戏,用黑板擦作为接力棒,传到谁那里,如果接不上来,就要罚唱一支歌,或者是写一篇作文。
随着一声清脆的巴掌声响起,接力开始了,很快就传到了她。当时,她还在望着窗外发呆,不知不觉中,黑板擦落在她的桌子上。她先是一愣,继而听到同学们的欢呼声,那欢呼声带着一种刺耳的嘲弄。她不会唱歌,按照“游戏规则”,她选择写一篇作文,第二天交上去。静蕾老师是个非常和蔼的人,对她说,没问题,即使第二天交不上来,只要用心了,写多少都可以。
这一次,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老师看——她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家嫁到了外乡,父亲给她们娶了一位后妈,尽管后妈对她很好,但是,她总觉得那是一种虚伪。六岁那年,她的父帝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于是,她选择了沉默。她在作文的最后一段里写道,她是一棵孤单的小草,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
第二天,静蕾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不仅按时交上了作文,而且写得很好,至于作文的内容,静蕾老师却只字未提。那天,静蕾老师把她的座位由最后一排调到了讲桌下的第一排的位置,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她一个甜甜的香吻! 从那天起,她仿佛蝉蜕一样换了一个人,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上去了,同学们也争先恐后地与她交往,学期结束,她还做了班长。
后来,她考上省内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做了一名教师。她给自己的学生讲的第一堂课叫《草是风的一面旗帜》,她在课堂上说,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也许谁也不知道,“草是风的一面旗帜”,那是静蕾教师在她的作文里给她的评语……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6期)
1.本文的标题是“草是风的一面旗帜”,文中哪一句话对这个标题作了诠释?请把这句话摘抄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那天起,她仿佛蝉蜕一样换了一个人”,文中“她”前后有什么变化?
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处的景物描写反映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在师范大学毕业后,为什么“义无反顾回到自己的母校做了一名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你想对文中的“她”(或“她”的同学)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2.示例:“她”原来成绩差,有自闭症(或是个闷葫芦;或孤单离群)、自卑(或悲观;或伤感)等
后来(由于徐老师的表扬、鼓励和关爱),“她”变得专心听课了,成绩上去了,还做了班长。(意思对即可)
3.反映了主人公黯淡(或悲凉、悲伤、忧伤等)的心理。(意思对即可)
4.因为是静蕾老师改变了“她”的命运,这使“她”感受到了老师的崇高(或伟大),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向往热爱之情,所以“她”义无反顾地选择当老师。(言之有理即可)
5.示例:我想对“她”的同学说:我们不应该疏远“她”,排挤“她”。我们应该理解“她”,接近“她”,主动与“她”交流,让“她”感受到集体在家庭的温暖,努力帮助“她”走出自卑自闭的阴影。
示例:对她说:“你是好样的,你走出了自闭的阴影,选择了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我们应该向你学习。”(言之有理即可)
注:以上所有简答题,意思合理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孰视之( ) (2)臣之妻私臣( )
(3)王之蔽甚矣( ) (4)邹忌修八尺有余( )
2.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从中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品质?
3.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后,就下令分“面刺”“上书”“谤讥”三等进行赏赐,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胸襟?
4.文中详尽地描写了群臣进谏的过程,令初下时,“门庭若市”,数月后“时时而间进”,一年后“无可进者”,这说明了什么?
5.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学了本文后,你认为应如何对待这种赞美?
6.根据文意,对对联
上联:邹忌设喻以小见大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7.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请加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仔细 ⑵偏爱 ⑶受蒙蔽 ⑷长,这里指身高
2.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不盲目轻信。
3.有着广开言路,虚怀若谷,听取批评的胸襟。
4.齐国的弊病已彻底根除,突出纳谏的卓著效果。
5.示例:面对不切合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
6.齐王纳谏赏臣奖民
7.门庭若市:院子里向市场一样,形容人多。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给生命配乐
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着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是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
那一刻就觉得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
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玩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檐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阳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
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于活的情景都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
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心里很清楚自己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
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
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应该是很艰难的路。
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
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快起来了,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个什么样子。
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一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昧,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是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
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1.为什么那调子让别人听了实在是难听极了,而我们自己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我们举了哪几个哼歌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很多年后,“我”一想起父母哼歌就感动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哼歌使“我”在不知不觉中走完了那段路过坟地的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画线句,请以生活为本体,用比喻旬传达出你对生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谈谈你对标题“给生命配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认为哼歌是在给生命配乐,其实给生命配乐的方式很多,你是怎样给自己的生命配乐的?你的感受是怎样的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因为那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会使自己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了。
2.⑴父亲凿木头时哼很粗放的调子。⑵母亲收拾家时哼很细的调子⑶“我”独行时的哼歌。
3.他们是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歌是从心底淌出来的,“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4.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相信自己是大人,可以从容的面对一切。
5.生活有时像一场化妆舞会,你有权享受舞会的欢快,更有义务体会卸妆后的孤寂和失落。6.“给生命配乐”就是给自己的生命创造一份自信,创设一份勇气,营造一份色彩,让生活更从容、更坚定、更充实、更丰富。
7.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
①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
②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儿油果,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
③一天,她背了画夹子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一下子被他吸引住了。她胸前别着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
④她走向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叫了一下:“老人家,我给您画张像,好吗?”
⑤画像?他瞪起眼,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好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全买了。”
⑥“嗯。”她应着。
⑦“五毛一个,十个,拿五块吧!”他转而一想,忽然想“敲”她几个。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他犹豫了片刻,将五块钱捏在手里。
⑧他往阳光里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避开她的目光,朝远处看去。远处,有些迷蒙,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他的儿子,一路上蹦过来,叠项小花帽真漂亮,他叹了口气,眼底闪过一丝温情,然而,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
⑨她合上画夹子,将十个油果儿留给老人,要了他的地址和姓名,像一朵云飘走了。
⑩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市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
11展览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画面上一个苍老、寂寞的老人,蹲在一株老树下。老人的目光阴沉而悲哀,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自己,他的脸陡然羞得绯红。半天,他将目光游出这幅画,在一张小纸片上,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
12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冬冬经过他这个卖油果的老头的身边,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______。
13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者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踌躇( ) 恬静( ) 陡然( )绯红( )
2.第②段中的“那个女人”改为“媳妇”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中描写人物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分别举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⑧段画线处的描述语句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第12段的横线上,用比喻的修辞写完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怎样理解12段中的“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画面上的父亲的目光“阴沉而悲哀”又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hú tián dǒu fēi
2.不好,因为感__彩不同。“那个女人”中包含了怨恨、讨厌的感情,而“媳妇”包含了喜欢之意。
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五毛一个,十个,拿五块吧!”;“递”“捏”是动作描写;“踌躇”“犹豫”属于心理描写。
4.此处描写的是一对父子的温馨画面,这让“父亲”想起了他以前和儿子的美好时光,与现在的父子关系及父亲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父亲”此时的无奈、辛酸与失望。
5.像虫一样爬出眼眶。
6.“熟悉”是因为他有儿子、儿媳,是一位父亲;“遥远”是因为儿子、儿媳对他不孝,远远的躲开他,好久没有父亲的感觉了。
7.儿子、儿媳的不孝,生活的艰难,使他的目光中充满“阴沉”和“悲哀”;每当他看到年轻父亲牵着儿子时,总会牵动他内心深处的“温情”和曾经作为父亲的“慈祥”,但这“温情”和“慈祥”只是瞬间即逝,因为现实中父亲的角色已离他十分遥远了,所以这“温情”和“慈祥”只是“一丝”而已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4题。
头朝下的逃生者
①这是冬天里发生的一件真实的事情。
②一天早晨,城西老街一幢居民楼起了火。这房子建于20世纪40年代,砖木结构,木地板,一烧就着。顷刻间,整幢楼都被火海包围了。
③居民们纷纷往外逃命,才逃出一半人时,木质楼梯就轰地一声被烧塌了。楼上还有九个居民没来得及逃出来。下楼的通道没有了,在烈火和浓烟的淫威下,这些人只有跑向这幢楼的最顶层四楼。这也是目前唯一没被大火烧着的地方。
④九个人挤在四楼的护栏边向下呼救。消防队赶来了,但让消防队员束手无策的是,这片老宅区巷子太窄小,消防车和云梯车都开不进来。灭火工作一时受阻。
⑤眼看大火一点一点地向四楼蔓延,消防队长当机立断:先救出被困的居民!没有云梯车,他只有命令消防队员带着绳子攀壁上楼,打算让他们用绳子将被困的人一个一个地吊下来。两个消防队员遵命向楼上攀爬,但才爬到二楼,他俩借以攀抓的木椽被烧断了,两个人双双掉了下来。没有了木椽,就没有了附着点,徒手是很难爬上去的。就在这时,底层用以支撑整幢楼的粗木柱被烧得咯吱咯吱响,只要木柱一断,整幢楼就有倾塌的危险。
⑥什么样的救援都来不及了,现在被困的人惟一能做的,就是自己救自己了。
⑦没有时间去准备,消防队长只好随手抓过逃出来的一个居民披在身上的旧毛毯,摊开,让手下几个人拉着,然后大声地冲楼上喊:“跳!一个一个地往下跳,往毛毯上跳!背部着地!”为了安全起见,他亲自示范,做着类似于背跃式跳高的动作。只有背部着地,才是最安全的,而且毛毯太旧,背部着地受力面大些,毛毯才不容易被撞破。
⑧站在四楼护栏最前面的,是一个穿着大衣的妇女。无论队长怎么喊叫,她就是不敢跳,一直犹豫着。她不跳,后面的人也没法跳,而每耽搁一秒,危险就增大一分,楼下的人急得直跺脚,只得冲楼上喊:“你不敢跳就先让别人跳,看看别人是怎么跳的。”那妇女让开了。一个男人来到了护栏边,在众人的鼓励下,他跳了下来,动作没有队长示范的那么规范,但总算是屁股着地,落在毛毯上,毫发无伤。队长再次示范,提醒大家跳的方式。接着,第二个人跳下来了,动作规范了许多,安全!第三个、第四个……第八个,都跳下来了,动作一个比一个到位,都是背部着地,落在毛毯上,什么事也没有。
⑨楼上只剩下一个人了,就是那个穿大衣的女人,可她仍在犹豫。楼下的人快急疯了,拼命地催促她。终于,她下定了决心,跨过护栏,弯下腰来,头朝下,摆了个跳水运动员跳水的姿势。队长吓了一跳,这样跳下来哪还有命在?他吼了起来:“背朝下!”但那女人毫不理会,头朝下,笔直地坠了下来。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只见她像一发炮弹笔直地撞向毯子,也许是受力面太小的缘故,毯子不堪撞击,嗤地一声破了,她的头穿过毯子,撞到了地面上。 “怎么这么笨啊?前面有那么多人跳了,你学也应该学会了嘛!”队长慌忙奔了过去,他看到,那女人头上鲜血淋漓,已是气息奄奄。女人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一点笑意,她抚了抚自己的肚子,有气无力地说:“我只有这样跳,才不会……伤到我的……孩子。”队长这才看出,这女人,是个孕妇。女人断断续续地说:“如果我不行了,让医生取出我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九个月了……我没……伤着他(她),能活……”所有的人顿时肃然起敬,人们这才明白,这女人为什么犹豫,为什么选择这么笨的跳下方式。她犹豫,是因为 。选择头朝下的方式跳下来,对她来说最危险,对她肚子里的孩子来说最安全!
⑩把最危险的留给自己,把最安全的交给孩子,这就是天底下的母亲时刻在做或者准备做的选择。 (选自《品悟》第3季)
1.文章②至⑤自然段从哪两个方面渲染了当时形势的危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一直在强调女人跳楼前的犹豫,她为什么犹豫?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她犹豫,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除集中笔墨写孕妇外,还描写消防队长及楼下人的急躁表现,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是刻画人物的有效手段。试品味下面一句精彩的描写。
那女人头上鲜血淋漓,已是气息奄奄。女人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一点笑意,她抚了抚自己的肚子,有气无力地说:“我只有这样跳,才不会……伤到我的……孩子。”
我的品味:
5.读完本文,你的心灵是否为之震颤?请将你最想说的一句感恩、祝福或者真心的话语写到母亲节贺卡上,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感恩母亲———我的贺卡 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 |
1.不断蔓延的火势和营救方法的失败
2.她犹豫,是因为她不知道怎样跳才不会伤到孩子。
3.渲染当时紧张的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通过衣服、语言、神态等描写女人跳楼后的惨状和平静的神态,表现牺牲自我、保全孩子的伟大至爱亲情。
5.示例:无法可修饰的一双手,带出温暖永远在背后,纵使罗嗦始终关注,不懂珍惜太内疚……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妈妈,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4题。
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
①英国著名自然灾难专家、世界知名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那就是人类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那么2015年将成为地球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地球温室气体排放在这7年时间中无法得到控制,那么地球将在2015年7月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被气候变暖引发的一系列大自然灾难所吞噬!
②麦克古尔教授在书中称,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人类只剩下有限时间来减少有害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人类的努力失败,那么地球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灾害威胁。
③麦克古尔教授说: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减少50﹪到80﹪。要做到这一点, 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在2015年前就达到稳定状态,然后逐年下降。但这样仍然不够,如果人类不主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即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90﹪,仍无法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
④麦克古尔教授称,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如果人类烧光地球上剩下的其他化石燃料,那么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13摄氏度,当前的情况表明,自然环境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这种治理也将不是一人一国之力可以完成的,是需要世界各国协同一致、共同面对的。
1.麦克古尔认为人类拯救地球应采取什么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中“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句中“大约”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麦克古尔的观点,请你提一条拯救地球的具体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措施
②理由
1.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或“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列数字。如“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减少50%到80%。”,具体说明拯救地球应立即采取行动。(或“具体说明了排放量减少的程度”也可。)
3.不能,因为“大约”表明温差是约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如果去掉“大约”就表明是确数1摄氏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示例1:少开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示例2:多植树,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阅读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节选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察看了斜坡,然后就和托卡列夫、帕托什金坐着雪橇到伐木场去了一趟,又转了回来。大伙仍旧在小土坡上顽强地挖着土。
看着闪光的铁锹和那些在紧张的劳动中 弯着的背梁,低声对阿基姆说:“用不着开群众大会了。这里谁也用不着鼓动。托卡列夫,你说得对,他们真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看着这些挖土的人,眼神里现出了钦佩、爱护和自豪的神情。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不久之前,在反革命叛乱的前夜,曾经背起过钢枪,而现在,他 们又都抱着同一个志愿:把这钢铁动脉通到那堆放大量木柴资源——温暖与生命的泉源那里去。
(1)选段中空格处是同一个人的名字,他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选段中人们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在干什么?
(3)选段中有“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这句话,结合书中保尔这一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他是朱赫来,他是一位久经考验的、经验丰富的、富有领导才能的布尔什维克,他是保尔的革命引路人。
(2)他们在筑路。
(3)保尔就是在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下,在与病魔的斗争中,在艰苦环境的磨炼中成长为一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
阅读陈从周的《泰州乔园》,按要求答题。
泰州是仅次于扬州的一个苏北大城市,以商业与轻工业为主,在历史上很少遭兵灾,因此古建筑园林与文物保存比其他市多,园林则推乔园,为今存苏北地区最古的园林。
乔园在泰州城内八字桥直街,明代万历间官僚地主太仆陈应芳所建。乔园在其盛时范围甚大,除园林外尚拥有大住宅。乔园今存部分与文献图录所示对照,已非全貌。然就现状来看,在造园艺术上尚有值得介绍的地方。
在总体布局上,以山响草堂为中心,其前凿池叠山以构成主景。后部辟一小园,别具曲笔,使人于兴尽之余,又入佳境。这两者不论在大小与隐显及地位高卑上,皆有显著不同的感觉,充分发挥了空间组合上的巧妙手法。至于厅北,水池横中,假山对峙,洞曲藏岩,石梁卧波等,用极简单的数物组合成之,不落常套,光景自新。明代园林特征就是充分在这种地方体现。此园林以东南西北四个风景面构成,与墙外楼阁互为“借景”。
叠山方面,此园在运用湖石与黄石两种不同的石种上,有统一的选择与安排。泰州为不产石之地,因此所得者品类不一,而此园在堆叠上使人无拼凑之感。在池中水面以下用黄石,水面以上用体形较多变化的湖石。在洞中下脚用黄石,其上砌湖石。在石料不足时,则以砖拱隧道代之,它与石构者是利用山涧的小院作过渡,一无生硬相接之处。若干处用砖墙挡土,外包湖石,以节省石料。以年份而论,山洞部分皆明代旧物,盖砖拱砌法以及石洞的大块“等分平衡法”,构造法既有变化又融为一体,无斧凿之痕可寻,均是上乘的作品,可与苏州明代旧园之一的五峰园山洞相媲美,为今日小型山洞中不可多得的佳例。至于山中置砖拱隧道,则尤为罕见。主峰上立三石笋,与古柏虬枝构成此园之主要风景面,一反前人以石笋配竹林的陈例。山下以水池为辅,曲折具不尽之意。并以崖道、桥梁与步石等酌量点缀其间,亦能恰到好处。这些在苏北诸园中未见有此佳例。此种叠山艺术的情景,清代仅石涛与戈裕良的作品中尚能见之,并有所提高。
花木的配置以乔木为主,古柏重点突出。辅以高松,梅林。山坳水曲则多植天竹。庭前栽腊梅丛桂,厅周荫以修竹芭蕉。花坛间布置牡丹芍药。故建筑物的命名遂有皆绿山房、松吹阁、蕉雨轩等。至于其所形成四季景色的变化,亦因此而异。最重要的是此类植物的配合,是符合中国古代画理的,当然在意境上还是以幽雅清淡着眼,如芭蕉分绿,疏筠横窗,天竹腊梅,苍松古柏,交枝成图,相掩生趣,皆古画中的粉本,为当时士大夫所乐于欣赏的。山间以书带草补白,使山石在整体上有统一的色调,这样在若干堆叠较生硬处与堆叠不周处能得以藏拙,全园的气息亦较浑成,视苏南园林略以少数书带草作补白者,风格各殊。此种手法为苏北园林习用,对今日造园可作借鉴。
1.概述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乔园的造园艺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中划线部分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乔园叠山艺术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泰州乔园花木的配置“是符合中国古代画理的”,这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树木也着眼于画意”异曲同工。请你结合第五段的内容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从总体布局、叠山艺术、花木配置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的。
2.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的突出了泰州乔园叠山艺术的与众不同,别具匠心。
3.乔园艺术配置符合画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注意高树与低树的搭配,既有高松、天竹,又有腊梅、丛桂。(2)注意花季不同的花的配置,既有腊梅,又有牡丹、芍药。(3)注意补白,用书带草把堆叠生硬之处弥补起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