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宽容是一束阳光

(1)宽容是什么?

(2)美国前总统林肯曾做过很恰当的诠释。林肯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位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3)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人们的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多一份爱心,人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份温暖,多一份阳光。

(4)宽容是快乐之本。宽容朋友无意的误解,能使友谊之树常青不倒;宽容同事背后的中伤,能使同事之间团结谅解;宽容领导暂时的失察,能使上下之心协调一致;宽容下属无心的冒犯,能使下属之行自觉规范;宽容亲人一时的过失,能使幸福之花常开不败。如果人们不深刻理解宽容的含义,不理会宽容的价值,心胸狭隘,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必报,言语刻薄,生性嫉妒,得理不饶人,得势不容人,就会如摸黑夜行,处处碰壁,时时摔跤,陷入无穷的烦恼。

(5)宽容是事业之基。西汉末年,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说:“如果追查,将会使许多人恐慌,甚至成为我们的死敌。而不计前嫌,可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刘秀的宽容使自己众望所归,终成帝业。在“鲍管分金”的故事里,鲍叔牙不但不计较管仲的自私,还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辅佐齐桓公完成了霸业,管仲因此载入史册。

(6)宽容是美丽之源。天空是宽容的,她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了她的深邃之美;大海是宽容的,她容忍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了她的辽阔之美;森林是宽容的,她容忍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了她的原始之美;宇宙是宽容的,她容忍了星座裂变一时的更替,才有了她的神秘之美;时间是宽容的,她容忍了各色人等一时的虚掷,才有了她的延续之美…… 但是,宽容有时与惩治密不可分,惩治是另一种宽容。大堤如果容忍了蚁穴的扩展,将毁于一旦,从而失去他的伟岸,因此惩治蚁穴是对大堤的宽容;国家如果容忍了民族的分裂,将陷入混乱,从而失去她的完整,因此惩治分裂是对民族的宽容;法制如果容忍了罪犯的横行,将失信于民,从而失去他的威严,因此惩治罪犯是对民众的宽容;自然如果容忍了污染的侵蚀,将灾难重重,从而失去她的美丽,因此惩治污染是对自然的宽容……

(7)宽容是一束阳光,时刻笼罩着我们,就看人们如何去面对。

1.第(2)段中,林肯说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宽容?

3.第(5)段中,作者列举了两个历史事实论证了观点,这两个史实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是怎么理解“宽容”的?请联系你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实例,简要地谈一谈。

1.表明了“化敌为友”,为自己所用就等于消灭了“敌人”,突出了宽容的巨大力量。

2.宽容是快乐之本;宽容是事业之基;宽容是美丽之源。

3.相同点:都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表现出很大的宽容,而使自己或他人成就了事业。

不同点:刘秀对曾欲谋害自己的人不计前嫌、化敌为友;鲍叔牙不计较自私的人,却举荐他为高官,使他成名。(意对即可。)

4.不设统一答案。(能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实例来谈,语句通顺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喜获破译

①2006年5月18日,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解读人体基因密码的“生命之书”宣告完成。

②在人体全部22对常染色体中,1号染色体包含基因数量最多,块头最大。其基因数目多。达3141个,是平均水平的两倍,破译难度也最大。一个由150名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历时10年,才完成了1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书写完了“生命之书”的最后一个章节。

③据估计,人类染色体大约由2万到2.5万个基因组成。科学家在破译1号染色体的过程中,至少发现了1000种新基因。

④人类基因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就像一座巨大的金矿。它将促进生物学的不同领域如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的发展。人们从中更可以发掘出诊断和治疗5000多种遗传疾病的方法,阻止甚至扭转一些疾病的遗传。其中,超过350种疾病被认为与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出现问题有关,包括癌症、老年痴呆症等。

⑤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生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人类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解读和研究人类遗传物质DNA的全球性合作计划。领导1号染色体测序项目的格雷戈里博士说:“公布人类最后也是最大一个染色体的测序,标志着建立在人类基因测序基础上的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掀起高潮。”

1.从文中可知,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完成了基因研究的什么工作?第3段中加点词“至少”有何作用?

2.列数据是人们常用的说明方法。请结合第4段中划线句子来分析一下这种方法的作用。

3.请概括说明1号染色体研究成果所具有的意义。(不超过15字)

4.从第2段画线句可以看出,从事科学研究应该具备哪些精神?

1.(基因或染色体的)测序工作;用约数使说明更准确,同时说明发现新基因的数量多。

2.说明研究成果在医学上意义重大,成果非凡。

3.将促进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发展

4.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只答锲而不舍或只答团队合作)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美在何方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不过,我不能总是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是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

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立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仅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遁现实压力的港湾。是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牦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美,即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问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

1.本文题目是“美在何方”,作者认为“美”在哪里?

2.第2段末句说“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是怎样得来的?

3.第3段表述了作者对“城市之美”怎样的看法?这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文章末段中,作者称他“很多年以前”的一次经验为“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5.本文对你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中语句谈一谈。(谈一两个方面即可)

1.“美”在现实生活中,“美”在每个人的心中。

2.是排除肮脏、杂乱、喧嚣、破旧之后得来的。

3.城市之美需要用劲才能看出来。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指发自内心的、心灵深处的感悟。或没有语言参与的、无须学习和训练的感悟。

5.如结合“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谈发现美;结合“美”是“天人合一、地合一的感受”,谈热爱生活、领受生活;结合“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谈努力发现美,热爱生活;结合“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性、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谈丰富自己,提高审美情趣;由“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谈学习古典诗词、文学作品的重要性,等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①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极光,是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带(主要在南极区和北极区),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

②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极光的形成一方丽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它们是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具备这些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出现极光。

③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四周,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1/50 。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选自《极光的故事》,有删节)

1.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极光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中,作者将地球磁层比作“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比作显象管的荧光屏,将极光比作____________,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动。

3.从段③可以知道,极光形成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造例旬,从下面的三个“假如”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②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③假如你想学写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例:假如我是一位浪漫的诗人,我会关注那些美妙的传说、极光的多姿多彩以及形成的原理,因为人类童年期的幻想和想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会激发我创作的奇思妙想。

答:假如我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大气、地磁场、太阳风

2.巨大无比的电视显像管,极区大气,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只答中心词没有限制语,该空不给分。)

3.极光是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聚集在地磁的极区上空造成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或“极光是磁层(地磁场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的)将进入高空大气风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激发大气的分子原子发光的现象。”

(答案包括五个要点:“高空大气”、“太阳风”、“地磁极区高空”、“聚集”“大气发光现象”。)

4.例:假如我是旅行家,我会关注极光的特征、活动区域,因为旅行家是大自然的热爱者甚至崇拜者,自然界的壮丽景观吸引着我去一饱眼福。

假如我是科研人员,我会理性的关注与极光有关的资料、数据及研究成果,因为科学家的职业习惯,使我对探索自然界的本质感兴趣。(开放性试题,合符题意,言之成理,即可按评分标准给分。关注的要点与假如的身份相符合,言之有理,语言通顺,表达连贯、清晰。)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父爱陷阱

郑成南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__,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担心,他的努力仅仅是白费力气,因为,父亲根本听不到。

可是,他突然失踪,引起了父亲的注意,父亲一路寻到陷阱旁。父亲把头探进陷阱看了看。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他大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井下昏暗潮湿,他能感受到坐在地上的裤子潮湿了。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的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最快速度地赶回来,也需要两天时问,那么,他能坚持两天时问吗?而他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塞塞宰宰的声音,是井边的草丛。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拢了,他无法想象,即使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狭窄的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他再次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做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声音只响了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没多久,消沉使他沮丧,困意向他袭来。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立刻提高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不至于放弃。他甚至不再期待着父亲能来救援他,如果,父亲不来,或迟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身上的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他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A.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森林内透下斑斑银光。他几乎耗尽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B.他环视一眼,便立刻一跃而起,好比踩上毒蛇了。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看着他在井内垂死挣扎。他没想过父亲竟然如此绝情冷漠。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忙跑过来拥抱他。他一把将父亲推开了,他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愧疚。说,对不起。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一直就守在井口而见我痛苦。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泥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可是,幸运的是,昨晚上一直没出现任何动物。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踏草丛,制造声音……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情况下,你等不到援助,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当初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他的双眼润湿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扑进父亲怀里,他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却开心地笑了。那年,尽管他才十三岁,却勇敢得像个老猎人。

1.本文塑造了一个“父亲”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说说文中的“父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本文中的“他”在“掉入陷阱——逃出陷阱”的过程,对父亲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联系文章内容具体谈谈。

3.评点式阅读是一种个性化鉴赏性的阅读方式。请从A.、B.两处划线句子中任选一句进行品析。(角度自选,或从修辞效果,或从词语运用,或从描写手法,……)

4.你觉得“父亲”的做法好吗?请联系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感悟,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1.(1)教子有方,望子成龙。如:故意挖陷阱训练儿子的自救能力。

(2)刚毅、坚强。如:能忍受爱子在陷阱中的痛苦折磨。(要挖掘出性格特点,并能言之有据。)

2.(1)先是对父亲充满着期待。父亲在他的心中是生的希望。

(2)然后对父亲的救援消沉、沮丧甚至失望。

(3)再是对父亲的误解、愤怒

(4)最后理解、谅解了父亲。

3.示例:

A、这句话采用了景物描写的方法,“黎明的霞光”“斑斑银光”,多么美丽的景色,衬托出“他”出陷阱时的高兴心情。

B、动作描写,加上修辞的运用。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他”误解父亲“见死不救”时的激动心情。能自选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4.开放型题目,让学生谈看法。可赞成,可反对,要言之成理。

阅读《登上地球之巅》选文回答问题。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地攀登。

现在,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时间。高山严重皱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继续朝顶峰走去。

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王富洲等人在登峰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最后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三位英雄具有怎样的英雄气概?

3.在文段中主要对三个人物进行了_______________描写,请举例说明。

4.文中画线部分是景物描写的句子。请根据你平时对夜色的观察,仿照画线句子试写几句。

1.黑夜,缺氧,寒冷。

2 .不怕困难,英勇顽强,坚持不懈。

3. 语言、行动(举例与语言、动作描写相对应,说明有道理即可)

4.(形式基本相同,描写合理,语句通顺即可。)

阅读《人生三大陷阱》回答问题。

①农夫进城卖驴和山羊。山羊的脖子上系着一个小铃铛。三个小偷看见了,一个小偷说:“我去偷羊,叫农夫发现不了。”另一个说:“我要从农夫手里把驴偷走。”第三个说:“这都不难,我能把农夫身上的衣服全部偷来。”

②第一个小偷悄悄地走近山羊,把铃铛解了下来,拴到了驴尾巴上,然后把羊牵走了。农夫在拐弯处四处环顾了一个,发现山羊不见了,就开始寻找。

③这时第二个小偷走到农夫面前,问找什么,农夫说丢了一只山羊。小偷说:“我见到你的山羊了,刚才有人牵着山羊向这片树林里走去了,现在还能抓住他。”农夫恳求小偷帮他牵着驴,自己去追山羊。第二个小偷趁机把驴牵走了。

④农夫从树林里回来,驴子也不见了,就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哭。走着走着,他看见池

塘边坐着一个人,也在哭。农夫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⑤那人说:“人家让我把一口袋金子送到城里去,可我实在是太累了,在池塘边坐着休息时睡着了,在睡梦中把那口袋推到水里去了。”农夫问为什么不下去把口袋捞上来。那人说:“我怕水,因为我不会游泳,谁要把这一口袋金子捞上来。我就送他二十锭金子。”

⑥农夫大喜,心想:“_______________”于是,他脱下衣服,潜到水里,可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金子。当他从水里爬上来时,发现衣服不见了。原来第三个小偷把衣服偷走了。

⑦这就是人生三大陷阱:大意、轻信、贪婪。

1.第⑦段最后的三个词语,分别对应概括了上文哪个事件?

2.结合上下文,在第⑥段空白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

3.这则故事如果换个角度,你还能看出农夫的什么不足?

4.假如你是那个农夫,遇到这样三个贼,该怎样对付?

1.农夫没有看住山羊,被第一个小偷偷走了这是大意;农夫听信了第二个小偷的话,并恳求小偷帮他牵着驴,是“轻信”;农夫相信第三个小偷说一口袋金子掉进水里的谎言,并下水打捞,是“轻信”和“贪婪”。

2.答案不求统一,能照应上下文即可。示例:正因为别人偷走了我的山羊和驴子,上帝才赐给我幸福。

3.答案不求统一,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农夫缺乏反思心理,在驴子被骗偷走之后,他应该对第三个小偷的话引起警惕,可是他没有,他还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4.略,写出自己的想法则可。

阅读《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回答问题。

①小铁上初二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和他妈妈出门,问他去不去,他摇摇头,一个人闷在家里。晚上,我们回到家,他问我:“你发现咱家有什么变化吗?”我望了望四周,一切如故,没发现什么变化。他不甘心,继续问我:“你再仔细看看。”我还是没有发现什么蛛丝马迹。倒是他妈妈眼尖,洗脸时一下子看见脸盆和脸盆旁边的水管上贴着小纸条,上面写着脸盆和水管的英文名称。

②我这才发现屋子里几乎所有的地方,柜子、书桌、房门、厨房、暖气、音响、书架……上面都贴着小纸条,纸条上面都用英文写着它们的名称。每一张小纸条剪得大小都一样,都是手指一般窄长形的,不仔细看还真不容易看到。他很得意地望着我笑。不用说,这是他一下午忙碌的结果。我表扬了他。

③那一年,他对外语突然有了兴趣。他就是这样开始外语学习的。他所付出的努力一般是在家里,是默默的。他贴满在家里的那些小纸条,仿佛是安徒生童话中神奇的手指,他抚摸着那些东西,使得那些东西花开般地有了生命,和他对话,彼此鼓励,让枯燥而艰苦的学习有了兴趣和色彩,有了学下去、学到底的__力

④从小到大,总是有人夸奖小铁聪明。读中学时,他的老师当着班上的同学表扬他,说:“只要小铁想学好哪一门功课,他总是能把它学好。”大学期间,同学们也都认为他很聪明,都说他总是很轻松地就把功课学好了。我应该庆幸的是,小铁一直很清醒。每当别人夸他聪明时,他从来只是笑笑,没有骄傲而忘乎所以。他所要做的就是认真,而且重复,把要学的东西弄得牢靠扎实。

⑤当别人夸奖小铁聪明时,我当然很高兴,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但是我很清楚,孩子是以他的刻苦取得他应有的成绩的。

⑥有一次,和另外一所学校的同学开座谈会,有个同学问他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好的成绩?他回答说:“没有别的好办法,就是得学、得背。比如历史,高考前老师带领大家复习之前,我已经把书从头到尾背了三遍了,而且要注意背那些图边上和注解的小字,要背得仔细,才能万无一失。”

⑦那天座谈,我坐在他的身边,听到他的话,我很高兴,比他取得好成绩还高兴。

⑧有一次,他让我帮助他买盏应急灯,说晚上一过11点,宿舍就熄灯了。我劝他少熬夜。他说同学都这样,每个人的床上都有一盏应急灯。应急灯要是妨碍同学了,他会骑上车跑出校园,到学校旁的一家24小时营业的豆浆店买点吃的,就开始温书,一坐就是半夜甚至一个通宵。

⑨虽然,我不赞成他熬夜,但我赞成他刻苦、努力。在智商方面,孩子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的,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外表可能闪闪发光挺好看,但包裹在里面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这重要的东西就是刻苦。

⑩大三的一个晚上,小铁来电话告诉我和他妈妈:“英语六级成绩出来了,我得了89.5分。”他知道做家长的就是一根筋只认成绩,他很遗憾地说:“就差半分,要不就90分了。”这个成绩是他们系里的第一。他的英语四级考试也是全系第一,得了92分。

11我忽然想起初二时他贴满在家里几乎每一个地方的那些小纸条。

12大四的那一年,他考了托福和GRE,成绩分别是647分和2390分,考得都不错。都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其实分更是家长的命根,做家长的只有看着分才踏实,我也一样,未能免俗。

13我再一次想起初二时他贴满在家里几乎每一个地方的那些小纸条。

14十年过去了。孩子如今已经在美国继续深造。他的房间空荡荡的,却总能发现在他的茶杯或玩具的背后贴着当年他写着英文的小纸条。就让这些小纸条一直保留着吧,保留着那一份回忆和感情。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小铁接连两次问我,我居然都未发现他的杰作。作者在下文交代的原因是什么?

3.请你想象一下,在父母没有回来之前,小铁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等待呢?请用40字左右加以描写。

4.仔细品读第③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

5.文章为什么要多次写到小铁贴在家里几乎所有的地方的英文小纸条?

1.父亲回忆了小铁从小到大刻苦求学的经过。或小铁刻苦勤奋,取得了学业上的成功。

2.每一张小纸条剪得大小一样,都是手指一般窄长形的,不仔细看还真不容易看到。

3.围绕激动、渴望表扬的心情去写即可。

4.这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铁焕发了学习的热情以及贴字条这种学习方法的实际作用和神奇功能.

5.文章多次写到小铁贴在家里几乎所有的地方的英文小纸条是为了突出小铁学业上的每一点成绩,都是与他刻苦勤奋分不开的。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可可西里回头

去年,我们从格尔木顺着青藏公路去那曲,到楚玛尔河附近时,由于前方公路坍塌,只好到保护站里休息,在这里遇到了思贤。思贤17岁,是保护站里年龄最小的一位志愿者。

他看到我胸前挂着相机,就过来找我拍照。我对他似乎格外有亲切感,他告诉了我这里的生活:他们每天都要扯着横幅,在黝黑的青藏公路上,为试图穿过青藏公路向西迁徙的藏羚羊“开路”,因为这些藏羚羊每年初夏都要赶往水草丰茂的卓乃湖、太阳湖去产崽。他们会在藏羚羊经常出现的地方静静守候,如果有藏羚羊来到公路旁,他就和朋友远远地站起来,在公路上扯起横幅提示来往的车辆,横幅上写着“藏羚羊过公路,请汽车熄火”,然后人们就停下车、熄火,安静地等待着那被藏族人视为神物的藏羚羊犹豫着,慢慢地走过公路,去可可西里的腹地繁衍后代。

思贤说:“虽然我们干的事情很简单,但大家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

我问他:“你这么小,怎么就来这里当志愿者了呢?你的父母不担心吗?”

他听后,头一低,然后淡然地笑道:“我其实是离家出走的。”他告诉我,他是一名高中生,但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他的爱好是摄影。他每天都沉迷于摄影当中,学习成绩非常差。父母对他的“不务正业”极为不满,经常指责他。就在两个月前,他最心爱的老相机被愤怒的父亲摔碎了,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和一群网上认识的志愿者来到了这里——梦想了好久的目的地。他说,不知道该拿什么去__父亲对他梦想的“压迫”,却在为藏羚羊开路的过程中有了深深的使命感。

他说完他的故事,我不便相劝,只好拉着他拍照去了。第二天,公路通了,我们离开保护站,驱车去那曲。他把我们送到路上,然后亲切地和我拥抱、道别。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大概是为他那年少却执著的梦想吧。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孩子应该回家,家长应该接纳他,认可并鼓励他。只有这样,他才能活得快乐,才能走向梦想。

半个月后,我们从那曲回格尔木,又途经那个保护站。车还没有到的时候,就远远地看到保护站有个人在挥手。不是别人,正是思贤。思贤看上去有些伤感,眼睛像是哭过般又红又肿。他要我们带他回格尔木。我们带上他就上路了。

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告诉我说,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原来,三天前,他们在路上为藏羚羊开路的时候,有一个鲁莽的司机为了赶路,居然不顾他们的阻拦,闯关而过,直接撞飞了一只可怜的小羊羔,羊群被切割成两部分散去了。他们为此悲愤不已。然后,他们捧着那幼小的羊羔把它埋在了保护站特意为它挖的坟墓里。葬了羊羔之后,他们正心意难平时,看到一只母羊在公路旁徘徊哀号,整整一个下午都在呼唤。他们知道那是羊羔的母亲,于是,又含泪把羊羔挖出来,放到母羊的面前。母羊悲恸的神情令每一个人心碎。直到母羊绝望地离开,他们才再次埋葬了羊羔。

思贤的眼中有泪光泛起,年轻的脸上悲愤交集。我们听了也义愤填膺,却没有人多语。我试图转换一下话题,来驱散悲伤的气氛,于是搂着思贤的肩膀问:“你接下来准备去哪里?”

思贤忽然泪如泉涌,他握住我的手哭道:“大哥,我要回家!我妈妈一定找我找疯了!”

我一把抱住他,将他的哭声捂在怀里。我的眼泪忽然也涌了出来。这个迷失在世界边缘的少年,在见证了真正的忧伤之后,深深地明白了一种爱,终于在美丽的可可西里回头了。

1.给加点的汉字填拼音。

塌( ) 繁( ) 悲( ) 义愤填( )

2.简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父母对他的“不务正业”极为不满,经常指责他。

②虽然我们干的事情很简单,但大家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

3.思贤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在为藏羚羊开路的过程中他建立了什么样的使命感?

4.简要说明思贤从离家出走到在可可西里回头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5.人们为什么要两次埋葬羔羊?思贤“悲愤”的脸上,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

6.这个迷失在世界边缘的少年,在见证了真正的忧伤之后,深深地明白了一种爱,终于在美丽的可可西里回头了。如何理解这里的“忧伤”“爱”和“回头”?

7.在我们的学生和生活中,也可能与父母发生一些矛盾,你该如何处理?

1.tān yǎn tòng yīng

2.“不务正业”这里指思贤因爱好摄影而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差。“莫名其妙” “莫名其妙”在这里指被感动的原因很多,也很模糊,说不清。(或志愿者和司机们没有想到他们所做的为保护藏羚羊的事情意义重大。)

3.原因是父母反对他摄影,指责他学习差,并摔碎了他的相机。建立了保护藏羚羊过路,不能出现意外。

4.离家出走的气愤——小羊之死的忧伤——理解家人的爱决定回家。

5.母羊的哀号和呼唤。为小羊的死而悲,为人类的鲁莽而愤。

6.忧伤指的是母羊对小羊死的难舍。爱一方面是母羊对小羊的爱,另一方面指思贤父母对他的爱,回头指思贤理解了父母对他的爱和做法,决定回家。

7.围绕理解家长的教育和爱作答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