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天赐良“源”
高铁瑜
①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所知的唯一存在巨大水量的星体,海洋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浩瀚的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能源,这些能源包括潮汐能、盐差能、温差能等。在几种可利用的海洋能源中,温差能从数量上讲是最大的,可以达到148亿兆瓦,是潮汐能和盐差能总和的10倍多。
②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6000万平方千米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就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所能产生的热量。吸收太阳能的海洋表面温度较高,而在一定深度下的海水温度较低,这样就产生了温差,使得利用温差能发电成为了可能。科学家们制造出了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系统由蒸发器、涡轮机、发电机、冷凝器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间用很大的管道连接。蒸发器中是一种在13℃~l5℃间即可蒸发的液体物质,向其中导入15℃~28℃的表层温海水时,可蒸发的液体物质受温海水加热而沸腾,产生的蒸汽经连接管路被送到涡轮机,使涡轮机转动,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选出的蒸汽汇入冷凝器,当向其中导入1~7℃的深层冷海水时,这些蒸汽受冷凝结成为液态物质,随即由其他装置重新送回蒸发器。这样的操作周而复始地进行,只要表层温海水管与深层冷海水管间存有温差,就能通过上述循环从海水中不断获得电力。当然,想要获得相对较多的电力,就要选择温差较大的海域。美国就利用墨西哥湾的热带暖流建设了海洋温差能发电站。
③海洋温差能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宝贵资源。海洋温差能发电对资源的浪费远远低于普通火力发电,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人们还可以利用海水在工作过程中分解出的氢作为燃料,或从浓缩海水中提取铀、重水以及一些稀有金属,送往陆地供核电站使用。工作过程中可以产生淡水,解决沿海和海岛缺水的难题。利用海洋温差能发电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它在工作过程中所需换热面积大,导致建设费用高,并且海水会腐蚀设备,海洋生物也会在机器工作过程中进入设备。
④利用海洋温差能发电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由于能源危机的爆发,许多国家加强了海洋温差能发电方面的研究,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作为有着300万平方千米海域的海洋大国,有大片海域地处热带,温差能储量丰富,利用温差能发电的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3期,有删改)
1.文章认为海洋温差能是“天赐良‘源’”,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海洋温差能发电有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①段中加框的语句,用简明的语言说说句中列举的数据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2)段,在下面的海洋温差能发电工作原理示意图中填入相关机器设备名称。
4.如果我国建设海洋温差能发电站,请根据文章内容,在发电站选址方面提出两个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②海洋温差发电对资源的浪费远远低于普通火力发电,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③可以利用海水在工作过程中分解出的氢作为燃料,或从浓缩海水中提取铀、重水以及一些稀有金属,送往陆地供核电站使用。④工作过程中可以产生淡水,解决沿海缺水的难题。
2.第一段中的数据说明温差能储量丰富,使于开发利用,而且利用价值大。例举数据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上:蒸发器 涡轮机 冷凝器
下:管电机
4.示例:①发电站应建在面积宽广温差较大的海域。理由:便于建设发电站,能够获得相对较多的电力。②发电站应建在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相对缺少的地区。理由:可以缓解该地区淡水资源缺乏的危机。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笨 槐
苏伟
①又到笨槐挑出满树繁花的时节了。
②小时候总觉得笨槐很笨。相对于洋槐,笨槐的确名副其实。洋槐早在春天就绽放满树乳白的花朵。花成串成串的,惹人喜爱,散发出很浓的甜丝丝的香味。我总要摘一些槐花来吃,把花蕊合在嘴里,有一种凉凉的甜味。在物质还很贫乏的年代,一年到头难得能吃到糖,所以把槐花也看成是一种难得的美味。而笨槐一直到七八月才开花,花没有香味,也不能吃。在小孩子简单的逻辑里,就觉得洋槐很美,而笨槐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又呆又笨。所以小时候常常羡慕别人家的洋槐树花开得稠密,而奶奶家的小院里没有洋槐,只有一棵又高又呆的笨槐。
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发现笨槐也有它的美,它的生存智慧。
④笨槐花开得晚,又没有香味,招不来蜜蜂和蝴蝶为它传播花粉,它就只能依靠风来帮忙了。为了更好地传播花粉,它把花朵都挑在纸条梢头,整棵树就像戴上了一个硕大的洁白的花冠。正因为它很好地利用了外界的风采替它传播花粉,才能捧出饱满的果实。这让我想到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一段话:“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借助外物正是笨槐的生存智慧之一。
⑤小时候总觉得笨槐没用,其实是太孤陋寡闻了。小城的主要街道两边都种着笨槐,前几天看见有人剪笨槐的槐米,也有人在扫落花。我好奇地上前询问,才知道原来槐米和槐花都是中药,可以治病的。这让我想起去年冬天,曾见有人摘已经干透的槐豆,采摘的人说经霜的槐豆煮成水,可以治脚气。笨槐从槐米到槐花再到槐豆,没有一样没有用。奉献自己为他人造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又是笨槐的一个生存智慧吧。
⑥笨槐在春天看到洋槐意气风发,美丽迷人,并没有自惭形秽,而是踏踏实实地吸收营养,储备能量,在暑天到来时才能开出满树繁花。正因为储备的时间长,它的花期才格外长,果实才格外饱满、充实。我总觉得洋槐像钱钟书,早慧灵秀,文名早播,是神童一类的人;而笨槐像苏洵,早岁平平,中年发奋进取,是大器晚成的一类人。笨槐在自己暂时处于劣势时,不怨天尤人,踏实奋进,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生存智慧。
⑦我现在更愿意把笨槐看做一个智者。走在笨槐树下,欣赏满树繁花,偶尔一阵风过,就会飘起片片花雨,常常把我的思绪带到很远很远,让我想起奶奶家院子里的那棵笨槐。那飘落在我身边的落蕊,是笨槐捎给我的智慧的话语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09年第l2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对笨槐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写了“惹人喜爱”的洋槐,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④中加框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笨槐某一方面的“生存智慧”,联系自身实际,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小时候作者觉得笨槐又高又笨,认为笨槐没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发现了笨槐的美,它具有生存智慧。充分了解笨槐的用处后,作者认为笨槐是一位“智者”。
2.文中写洋槐,目的是与笨槐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段中用洋槐的花期早、花朵芬芳、花蕊香甜与笨槐的花期晚,花无香,不能食形成对比,最出了笨槐的呆笨,实则是欲扬先抑。
3.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一个“戴”字赋予了笨槐人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花朵一串串高挂枝头的美丽场景。
4.示例:人的一生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失意,我们要学会像笨槐一样,不怨天尤人,要踏实奋进,坚持不懈,奋力拼搏;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也要永不言弃,努力奋进。
(紧扣文意,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荔 枝
肖复兴
①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是十几年前,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想想活到28岁,居然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了一斤。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②回到家,还没容我从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者1角。居家过日子,老人就是这样一辈子过来了。
③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一一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④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地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⑤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是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是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吃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三年前母亲去世。母亲去世前是夏天,正赶上荔枝上市。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荔枝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多远的路,累得张着汗津津的小脸。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跑,才又和我们重逢。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相信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如果荔枝晚几天上市,我迟几天才买,那该是何等的遗憾,会让我产生多少无法弥补的痛楚。
⑥其实,我错了。自从家里添了小孙子,母亲便把原来给儿子的爱分给小孙子一部分。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⑦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体会第③段中加点词语“托”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体会“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一句蕴涵的情感,展开合理想象,写出作者最想对母亲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面对母亲买回来的沙果,作者“连声说真好吃”“不住口说真便宜”。对作者这种安慰母亲的“把戏”,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1.“托”字,细腻形象地刻画了母亲第一次剥开荔枝时的动作,体现出母亲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同时与下文中“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相照应。
2.母亲是一位勤俭节约、懂得持家,善解人意、体谅儿子的好母亲;同时也是一位慈爱、怜惜孙子的好奶奶。
3.这句话蕴涵了作者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之情。对母亲想说的话,紧扣文意,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妈妈,你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您可知每当荔枝上市时,我看着那红红的荔枝,脑海中就会浮现你第一次吃荔枝的情形,您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泪水总会沾满我的脸庞,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而我却再也见不到你了。
4.赞成或不赞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改造火星
①我们能把火星变成地球吗?能将火星凛冽寒冷、空气稀薄的地表转化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吗?如果能,我们应该怎样做?
②有证据表明,火星形成初期,大量的二氧化碳曾经使火星的气候变得温和,有一段时间曾有河流流入__大海。目前,在火星上仍然可能存在着二氧化碳,在冻结的泥土和极地冰盖中还可能存在着水。
③美国宇航局的行星科学家克里斯·麦凯表示,将火星地球化的大部分工作需要火星自身完成。
④麦凯说:“人类所做的工作只是将火星的气候变暖,然后撒下孕育生命的种子。”在地球上生活的我们,已经知道让行星变暖的方法,那就是向大气层中添加一些温室气体。全氟化碳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可以用火星的泥土和空气中的成分合成获得,然后将它释放到大气中。这会使整个行星变暖,接着它们就会释放出冷冻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会促使温度升高,从而将大气压力增加到能让液态水流动的程度。
⑤与此同时,威斯康星大学的植物学家詹姆斯·格雷厄姆说,通过这种方法,人类就可以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首先在火星的南极地区会生长出细菌和地衣类植物,之后会出现苔藓类植物,一千年或更长时间后会长出红杉树,再经过几千年的时间,长成的森林会逐渐释放出更多的氧气。
⑥当前,实现该计划的时间尚待商榷。美国一个由白宫指定的讨论组最近建议首先在月球或小行星上尝试一下,而现在,我们还无法估算出,要将一颗死气沉沉的行星变成地球一样的绿色星球到底需要多少费用。
(选自《科学之友》,有删改)
1.阅读全文回答:人类改造火星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目前,在火星上仍然可能存在着二氧化碳”一句中的“可能”能否删去?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人类加快了探测火星的步伐,然而对改造火星计划的可行性,还存在着争议。你认为改造火星的计划是否可行?请依据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一颗死气沉沉的行星变成地球一样的绿色星球。向大气层中添加一些温室气体。
2.不能删去。因为到目前为止,火星上是否存在二氧化碳尚未确认。
3.是可行的。文中说:“有证据表明,火星形成初期,大量的二氧化碳曾经使火星的气候变得温和,有一段时间曾有河流流入__大海。”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敬重“里子”
张 峰
①爱因斯坦尚未成名时,在纽约大街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见他衣着寒碜,便不解地问道:“你怎么穿得这样破旧?”爱因斯坦笑了笑,说:“反正这里没有人认识我。”几年后,爱因斯坦成了科学界的大名人,他又遇见了那位熟人。对方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惊讶地问道:“你怎么还穿得这么破旧?”爱因斯坦依然笑了笑,说:“反正这里的人都认识我。”
②好一个“反正这里的人都认识我”!没有谁比20世纪的科学泰斗爱因斯坦更有资格说这句话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这里的人都知道我了,他们不会以衣帽取人,绝不会因我穿得寒碜而小看我。爱因斯坦无疑是一个深知“里子”重要性的人。
③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里子”和“面子”,。对一个人来说,长相服饰是“面子”,精神品格是“里子”;名誉地位是“面子”,学问水平和对社会的贡献是“里子”。爱因斯坦的确没有光鲜的“面子”,可正是因为他把打造光鲜“面子”的时间和精力全都投入到了“里子”的塑造上,他才得以成为一个让全世界都敬仰的科学巨人。正是尊贵无比的“里子”,使他穿越苍茫时空,成为后世楷模。
④然而,在当今这个越来越看重包装的时代,许多人把“面子”当成了第一追求。他们渴望的是展现在人前的一身光彩和荣耀,他们企求的是他人艳羡的目光和狂热的喝彩。为此,他们不惜耗费自己几乎全部的时J"1和精力。他们有光鲜的衣履,有奢华的享受,有令人眩目的身份和地位……总之,他们的“面子”可能十分荣耀,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一片空虚,他们的学问领域一派荒芜,他4J'1的心眼里除了自己还是自己。这种表里不一的人,只是包装时代泛起的泡沫,绝不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英。
⑤苦心谋求“面子”的光鲜,不如下苦功去培育过硬的“里子”。因为,对于个体来说,过硬的“里子”是他屹立人间的支柱;对于社会来说,过硬的“里子”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⑥朋友,学会敬重他人和自己的“里子”吧!
(选自《现代青年》,有删改)
1.文章从爱因斯坦的故事写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③段中说,尊贵的“里子”能使人穿越苍茫时空,成为后世楷模。请你再举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班晓光同学最近一味追求名牌,把很多精力花在对自己的“包装”上,认为这样才够“酷”。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对他进行劝告。(要求:称谓明确,观点正确,语言得体,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无可辩驳的事实作为引论,使下文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2.我国春秋时代的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而却是辅佐三君长达40余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3.晓光同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追求名牌本身无可厚非。不过,同时我们更要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精神世界的充实,学问领域的探索之中去,成为内外皆优的时代精英。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好雨随风
乔忠延
①画家说,春雨是春天的颜色。
②诗人说,春雨是春天的歌声。
③小时候我则认为,春雨是春天的奶水。春雨比奶水更甜美,更养人。它飘落到哪儿,哪儿就滋润了,鲜嫩了,翠生了,就活活泛泛显出了生机。
④春节过后,人们就眼巴巴地盼望春雨,春雨却总是不来。天不再像年前那样灰蒙蒙的,变得蓝蓝的,空空的,那么高,那么远,不见一线云丝丝。看看风,还是西北风,虽然稀少了,劲小了,却仍然硬硬的,干干的。
⑤太阳暖暖地照着,照得地上也暖了。冬日僵硬的地皮早软了,踩上去面团似的,河边、泉边更是软得淌水,水渍渍的,走过去会粘住鞋子。
⑥没几日,地皮不再软了,像往常一样瓷实,不粘鞋子,不陷车子了。风依然吹着,太阳依然晒着,暖和多了。又过了几日,路上裂开些小缝缝,人来车往,表面上的那层土就离了地皮,土越积越厚,越碾越细,踩上去和冒烟的一样,裤腿上溅得花花点点的,都是尘土。
⑦田里的麦苗早渴了,泛黄了,没有了先前的精神头。浇地的人多了,水流进田里,“嗳—一嗳一——”地响,还咕咕咚咚地冒泡。(A.)看着溪里的水不少,淙淙地流着,进了田却慢慢地爬,比日头爬得还要慢。田浇过了;人们仍然盼着落雨。说是浇过的地,土会变硬,下些雨土才会酥些,麦苗长得才起劲。
⑧雨来了,突然间就下起来了。是夜里来的。待人们知道下雨的时候,雨早淅淅沥沥的了,唱小曲似的。有人从被窝里撑起身子,趴在窗台上,掀起窗帘的一角,朝外瞅瞅,院里的地上白白地泛亮。于是,忽然想起昨日后晌太阳落在了云里,风也是东南风,还潮潮的。接着又倒头睡下,梦里也就多了几分甜蜜,不睡到吃早饭不会起来。
⑨雨来得快,天晴得也快。一大早,天上还满是乌黑的云团。端上碗吃早饭,云变得丝丝蔓蔓的,天有些亮了。吃完饭擦嘴时,云就散了,太阳露了脸,鲜亮鲜亮的。(B.)天空如刚擦过的镜子,没有一点尘色;地上如刚落笔的图画,到处洇①着水色。人们的心里也像刚冲洗过的一样清爽,脸上笑成了花。
⑩田里泥了,无法干活,仍有人踩着泥到田头去,看看嫩嫩的禾苗,心更喜了,喜滋滋地唱出声来。
(选自《中国散文选》,有删改)
[注]洇(yīn):向四处散开或渗透。
1.作者写“雨来了”之前,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人们“眼巴巴地”盼望春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笔下的春雨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我选( )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好雨随风》一文简要阐述:三位作家在描写春雨时,表达了怎样一种共同的情怀?(4分)
①(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
②有如天降甘露。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季羡林《听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为“好雨”蓄势,让读者产生盼望的共鸣。
2.①夜里来的;②唱小曲似的;③雨来得快,天晴得也快。
3.示例:A使用了拟人和比较的手法,把田里需要水的情景写得形象生动。
4.对“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的喜爱和礼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现在,请你把目光投向天空,看看那飘浮的云彩,这大自然的文字,这天气的“招牌”,该怎么解读?
②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③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④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接着,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新的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选自《看云识天气》,有删改)
1.第④节文字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了各类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使用“你”“我们”这样的称谓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文中画线的句子和《百度百科》对“高积云”的不同说明,结合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分析它们的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看云识天气》)
【乙】高积云:云块较小,轮廓分明,薄的云块呈白色,能见日月轮廓,厚的云块呈暗灰色,日月轮廓分辨不清。大多数云块的视角宽度在1º~5º。
(《百度百科》)
1.由薄到厚(由高到低)。
2.使用“你”“我们”,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文章的表达更加亲切、自然。
3.甲段文字语言生动,运用打比方(作比喻)的说明方法,把高积云介绍得更生动、更形象(“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通俗易懂,富于情趣,增添文采”或“除介绍知识外,还给人以趣味性”等)。
乙段文字语言平实,通过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高积云的特点说明得更加清晰、准确、科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阅读是最有情义的
程乃珊
①阅读是最有情义的,简单的白纸黑字,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灵魂。
②现代人在网上资讯大海洋中浮浮沉沉,又便捷又经济,但一书在手的那种感觉,是不可取代的。一段一段地读,一页一页地看,与网络的浏览寻觅十分不同。读书,是立体的,是可触可感的。
③文字,除了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外,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文字既可以是波澜壮阔的,也可以是涟漪片片、回环不绝的。特别是中国的唐诗宋词,对文字的运用已达登峰造极之境,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种破空而来又急转而下之势,短短十几个方块字,就表现得如此尽致生动!
④阅读让人更优雅,更添人格魅力与风度。从小,妈妈就对我说:“女孩子可以生得不漂亮,但可以长得很漂亮。”随着人生阅历的加深,我总算明白了这句话。女孩子们为了美,减肥、隆鼻、开双眼皮,无可非议,但别遗漏了最有效的一着:阅读。阅读会令男人女人都更添风度。修养风度绝对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修养而成的。修养风度的营养,很大部分就是来自阅读。
⑤我们对人生的认识,都是从读童话开始的。善良美丽的白雪公主、小人鱼、灰始娘……是我们稚小心灵最初的幢憬。然后我们认识了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漂亮的朋友于连、《战争与和平》中的正人君子皮埃尔,还有贾宝玉、赵子龙…… 就是简单的白纸黑字,不靠什么美女俊男,也没有什么特别技巧,犹如春雨润物悄无声,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灵魂。
⑥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治疗法,阅读能使我们在纷嘈的现世静下心来。只要有书陪伴在侧,你永远不会觉得失落和孤独。我的手袋里总习惯放一本书,在等人的时候,或者闲坐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翻阅。人说“等人心焦”,有本书陪伴着你,你就不会焦虑发火,达到自求心静的境界。
⑦人们常说,岁月无情,然而阅读却是最有情义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指出第②节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体说出下面句子中两个“漂亮”在文中的含义。
女孩子可以生得不漂亮,但可以长得很漂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全文内容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阅读是最有情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阅读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灵魂”。根据你平时的阅读体验,结合实例对这一观点作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比论证。通过网络浏览和读书的对比突出强调读书是立体的,是可触可感的。
2.外在的美丽(天生的美丽);包含人格魅力、修养风度的内在美。
3.①阅读是立体的、可触可感的;②阅读可以令人更添人格魅力与风度;③阅读塑造着我们的灵魂;④阅读是很好的心理治疗法(阅读能使我们在纷嘈的现世静下心来)。
4.示例:《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敢于冒险,战胜了各种困难和艰险,救助和教化了“星期五”,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这样一位勇敢、刚毅的硬汉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们要勇敢面对人生中的困境,用智慧和坚强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母亲石
梁 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fó jiāo 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基罗在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好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我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沿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八十,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选自《散文海外版》)
1.阅读①②两节文字,将文中石头的不同名称依次填写在横线上。
普通石头→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就是毕加索、米开朗基罗在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第③段文字,完成以下任务。
(1)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作简要常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一句中的加点词分别透露出“母亲”怎样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⑤节画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5.文章题目为“母亲石”,但文中更多篇幅却在写自己和朋友的母亲,为什么这样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文化石、圣母石、母亲石
2.“母亲石”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和zōng jiāo 内涵,同时经过千万人的创造,被寄寓了深沉的母爱(答出“寄寓了深沉的母爱”即可)。
3.(1)肖像(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衰老和行动的不便,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不舍。
(2)迟疑(矛盾) 2;痛心、不舍(写出一点即可)。
4.结构: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内容:揭示出“母亲石”包含“所有慈母的爱”的内涵,呼吁天下儿女 珍惜母爱。
5.“母亲石”是伟大母爱的象征,通过对两位母亲的细致描绘,表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揭示和丰富了“母亲石”的内涵。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等着春天到来
①有些禽兽的求生本领简直神奇。例如山雀,体重只有l/3盎司,真像一星生命的火花,丢给时速40英里的寒风去摆布。山雀在冬天的进食量为夏天的两倍。为了储存一层脂肪供寒夜取暖,山雀在白天几乎不断进食。这种鸟到冬天会多长三成羽毛,还会把毛耸起围住一股暖气。
②等到酷寒来临,山雀就会紧缩身体,进入一种紧控的超低温状态,把体温从正常的华氏l04度降低20度之多。使能量的消耗减缓。稍有转暖的迹象,山雀就会飞出矮树密蔽的洞穴,不断地啄食。
③在森林的某处还有黑熊在冬眠。每到秋天,黑熊触动了古老的冬天之记忆,就会开始拼命进食。黑熊一天吸收的热量,高达2万卡路里,因此增加三成体重。初雪一降,黑熊就冬眠——深藏在空心的木材里,岩穴里,铺了草的浅坑里。有时候它会窝在老树的断干之中,离地高达90英尺。它的心跳降到每分钟l0次,而且一旦住定了,就是四个月到半年。
④熊对于春回大地的绝对信心,令我难忘。它认定太阳会再光临,使河水解冻,百花盛开。
1.第①自然段中“几乎”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几乎”一词强调山雀进食的次数之多,达到惊人的程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列数字,具体地说明山雀体温下降之多,进入超低温状态。
3.拟人,生动形象地说明春回大地是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答自然规律也对)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