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当今时代,手机已经越来越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随着手机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各种新兴无线业务的出现,如彩铃、彩信和手机上网等等。我们在这里要介绍的是手机的无线定位技术。

②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军事上,这项技术可以用以锁定敌对目标的位置。例如,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军队用导弹击毙正在用手机通话的杜达耶夫,就使用了这项技术。在公共安全方面,警方在处理绑架案件的时候,可以通过这项技术确定使用有机的绑匪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这项技术可以派上大用场,例如,给米卢的人指引方向,救助突发疾病的病人等等。那么,怎么用手机来定位呢?

③无线定位可分为卫星无线定位和地面无无线定位。在卫星定位技术中,最有名的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这是一种利用卫星系统实现移动目标三维定位的技术。而地面无线定位则通过测量无线电波的传播时间、信号场强、相位、入射角度等参数实现移动目标的定位。手机定位技术属于地面无线定位系统。

④手机定位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各种不同的定位业务对定位精度的要求也不相同。我们都知道,手机处在外地漫游状态时,其通话费的计算就另有标准,那么这种定位所需的技术就比较简单。移动通信网有很多基站,每个基站覆盖一定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的手机与基站发生通信联系。从而确定其大致位置。

⑤在手机的无线定位系统中,为了避免对移动终端增加额外开销,多采用的是基于网络的定位方案,由多个基站同时接收和检测手机发出的信号,根据测量到的参数由计算机对其进行定位估计。为了获得这些参数,就需要在基站q-安装监测设备,再把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从而估计出手机的大致位置。手机信号的参数有传播时间、信号场强、入射角度等。

⑥从手机发出的信号到达基站,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算出手机与基站之间的距离。那么,如果通过多个基站进行这种测量,就可以计算出手机的位置。这种技术对时间同步的要求很高,后来,人们研究出一种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时间差来确定手机位置。

⑦手机艇离基站越远,所接收的信号强度越低。这样,通过测量接收信号的场强数据,以及一些相关的参数,就可以估算出手机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同时,由三个以上的测量值就可以估算手机的位置。这就是根据信号场强来定位的原理。由于在城市的复杂环境中,无线电波的传播非常复杂,所以,这种技术在定位精度上有局限性。

⑧手机发出的信号是一系列电磁波,电磁波到达基站有一定的入射角度,测量入射角度,就会得到一条从发射机到接收机的方向线,手机的位置就可以由这条方向线得到。当然,至少要测量两个基站得到两条方向线才行。为了测量电磁波的入射角度,接收机的天线需要改进,必须配备方向性强的天线阵列。

⑨以上介绍的是最基本的手机定位技术。如果定位精度要求比较高的话,就需要多种定位技术混合使用,这就是混合定位技术。在混合定位技术中,手机也可以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人们服务。特别是在城市里,可以利用基站密集的优势,利用卫星技术和基站信号混合的方式定位,实现在高楼层中的精确定位。

⑩虽然目前的手机定位技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定位技术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于人们。

(选自《百科知识》)

1.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⑥~⑧段介绍了哪几种手机定位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至少”为什么不能去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手机的无线定位技术(如何用手机来定位)。

2.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无线定位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3.计算时间差定位、根据信号场强定位、测量入射角度定位。

4.“至少”准确地说明了需要的最低条件,去掉则不能表达这个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内容,完成1~4题。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一一平天下。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显然,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中国传统教育里“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作者所体会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在哪里?“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在求学过程中应如何发扬这种怀疑求真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2.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

3.例证法、道理论证。

4.示例:“学而疑之,疑而问之,问而知之”,只有发扬怀疑、求真的精神,才能在事业上、学习上有所建树,科学家牛顿是榜样。所以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及时发现问题的真相。(答案不必统一)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我的四季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没有权利逃避,上苍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也给予我责任。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每天,我怀着希望,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来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花朵。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花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可那是怎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我顿足,我懊恼,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自己检点!

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过成熟是怎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苦又酸的快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在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我有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感动过、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不,我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里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安心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作者:张洁选自《语文报》,有删改)

1.文章把生命比作四季,并以之为序写出了“我”奋斗的一生。请模仿下面对春天的概括,再各用一句话对另外三季加以简要概括(每句不超过8个字)。

春天:怀着希望艰难开拓

夏天:________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________

冬天: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材料,你认为本文作者对材料中的人物会持什么态度,请说明理由。

中华第一蛙——石蛙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非常高,但人工养殖石蛙无一成功的先例。有位捉石蛙的山民偏偏不信这个“邪”,他经过多年的尝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花费了他十几年的积蓄,还欠下了几十万元的债务,终于养活了几十只石蛙。许多人都认为他活得太累、太不值得了,简直是个傻子。

4.作者在文中说“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1.夏天:历尽艰辛经受磨练;秋天:酸苦交加收获人生;冬天:冷静反思检点自我。

2.(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不可能有谁来帮你走完,不管这条路多么艰难,都要靠自己去开拓。

  (2)想通过脱离实际的幻想去谋求事业的成功是完全不可能的。

3.作者对材料中的人物持肯定(赞成、赞赏、赞同)的态度。因为作者认为“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4.开放题。赞成观点的示例:没有主张或见解、没有决心和毅力的,碰到困难与挫折,那么善良将会变成糊涂和愚昧,被困难或挫折所吓倒。

  不赞成观点的示例:有见解或主张、有毅力和决心能在困难和挫折中战胜自己,那么善良将会有意义。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天赐良“源”

高铁瑜

①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所知的唯一存在巨大水量的星体,海洋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浩瀚的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能源,这些能源包括潮汐能、盐差能、温差能等。在几种可利用的海洋能源中,温差能从数量上讲是最大的,可以达到148亿兆瓦,是潮汐能和盐差能总和的10倍多。

②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6000万平方千米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就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所能产生的热量。吸收太阳能的海洋表面温度较高,而在一定深度下的海水温度较低,这样就产生了温差,使得利用温差能发电成为了可能。科学家们制造出了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系统由蒸发器、涡轮机、发电机、冷凝器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间用很大的管道连接。蒸发器中是一种在13℃~l5℃间即可蒸发的液体物质,向其中导入15℃~28℃的表层温海水时,可蒸发的液体物质受温海水加热而沸腾,产生的蒸汽经连接管路被送到涡轮机,使涡轮机转动,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选出的蒸汽汇入冷凝器,当向其中导入1~7℃的深层冷海水时,这些蒸汽受冷凝结成为液态物质,随即由其他装置重新送回蒸发器。这样的操作周而复始地进行,只要表层温海水管与深层冷海水管间存有温差,就能通过上述循环从海水中不断获得电力。当然,想要获得相对较多的电力,就要选择温差较大的海域。美国就利用墨西哥湾的热带暖流建设了海洋温差能发电站。

③海洋温差能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宝贵资源。海洋温差能发电对资源的浪费远远低于普通火力发电,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人们还可以利用海水在工作过程中分解出的氢作为燃料,或从浓缩海水中提取铀、重水以及一些稀有金属,送往陆地供核电站使用。工作过程中可以产生淡水,解决沿海和海岛缺水的难题。利用海洋温差能发电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它在工作过程中所需换热面积大,导致建设费用高,并且海水会腐蚀设备,海洋生物也会在机器工作过程中进入设备。

④利用海洋温差能发电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由于能源危机的爆发,许多国家加强了海洋温差能发电方面的研究,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作为有着300万平方千米海域的海洋大国,有大片海域地处热带,温差能储量丰富,利用温差能发电的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3期,有删改)

1.文章认为海洋温差能是“天赐良‘源’”,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海洋温差能发电有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①段中加框的语句,用简明的语言说说句中列举的数据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2)段,在下面的海洋温差能发电工作原理示意图中填入相关机器设备名称。

4.如果我国建设海洋温差能发电站,请根据文章内容,在发电站选址方面提出两个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②海洋温差发电对资源的浪费远远低于普通火力发电,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③可以利用海水在工作过程中分解出的氢作为燃料,或从浓缩海水中提取铀、重水以及一些稀有金属,送往陆地供核电站使用。④工作过程中可以产生淡水,解决沿海缺水的难题。

2.第一段中的数据说明温差能储量丰富,使于开发利用,而且利用价值大。例举数据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上:蒸发器   涡轮机   冷凝器

   下:管电机

4.示例:①发电站应建在面积宽广温差较大的海域。理由:便于建设发电站,能够获得相对较多的电力。②发电站应建在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相对缺少的地区。理由:可以缓解该地区淡水资源缺乏的危机。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笨 槐

苏伟

①又到笨槐挑出满树繁花的时节了。

②小时候总觉得笨槐很笨。相对于洋槐,笨槐的确名副其实。洋槐早在春天就绽放满树乳白的花朵。花成串成串的,惹人喜爱,散发出很浓的甜丝丝的香味。我总要摘一些槐花来吃,把花蕊合在嘴里,有一种凉凉的甜味。在物质还很贫乏的年代,一年到头难得能吃到糖,所以把槐花也看成是一种难得的美味。而笨槐一直到七八月才开花,花没有香味,也不能吃。在小孩子简单的逻辑里,就觉得洋槐很美,而笨槐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又呆又笨。所以小时候常常羡慕别人家的洋槐树花开得稠密,而奶奶家的小院里没有洋槐,只有一棵又高又呆的笨槐。

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发现笨槐也有它的美,它的生存智慧。

④笨槐花开得晚,又没有香味,招不来蜜蜂和蝴蝶为它传播花粉,它就只能依靠风来帮忙了。为了更好地传播花粉,它把花朵都挑在纸条梢头,整棵树就像戴上了一个硕大的洁白的花冠。正因为它很好地利用了外界的风采替它传播花粉,才能捧出饱满的果实。这让我想到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一段话:“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借助外物正是笨槐的生存智慧之一。

⑤小时候总觉得笨槐没用,其实是太孤陋寡闻了。小城的主要街道两边都种着笨槐,前几天看见有人剪笨槐的槐米,也有人在扫落花。我好奇地上前询问,才知道原来槐米和槐花都是中药,可以治病的。这让我想起去年冬天,曾见有人摘已经干透的槐豆,采摘的人说经霜的槐豆煮成水,可以治脚气。笨槐从槐米到槐花再到槐豆,没有一样没有用。奉献自己为他人造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又是笨槐的一个生存智慧吧。

⑥笨槐在春天看到洋槐意气风发,美丽迷人,并没有自惭形秽,而是踏踏实实地吸收营养,储备能量,在暑天到来时才能开出满树繁花。正因为储备的时间长,它的花期才格外长,果实才格外饱满、充实。我总觉得洋槐像钱钟书,早慧灵秀,文名早播,是神童一类的人;而笨槐像苏洵,早岁平平,中年发奋进取,是大器晚成的一类人。笨槐在自己暂时处于劣势时,不怨天尤人,踏实奋进,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生存智慧。

⑦我现在更愿意把笨槐看做一个智者。走在笨槐树下,欣赏满树繁花,偶尔一阵风过,就会飘起片片花雨,常常把我的思绪带到很远很远,让我想起奶奶家院子里的那棵笨槐。那飘落在我身边的落蕊,是笨槐捎给我的智慧的话语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09年第l2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对笨槐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写了“惹人喜爱”的洋槐,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④中加框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笨槐某一方面的“生存智慧”,联系自身实际,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小时候作者觉得笨槐又高又笨,认为笨槐没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发现了笨槐的美,它具有生存智慧。充分了解笨槐的用处后,作者认为笨槐是一位“智者”。

2.文中写洋槐,目的是与笨槐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段中用洋槐的花期早、花朵芬芳、花蕊香甜与笨槐的花期晚,花无香,不能食形成对比,最出了笨槐的呆笨,实则是欲扬先抑。

3.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一个“戴”字赋予了笨槐人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花朵一串串高挂枝头的美丽场景。

4.示例:人的一生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失意,我们要学会像笨槐一样,不怨天尤人,要踏实奋进,坚持不懈,奋力拼搏;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也要永不言弃,努力奋进。

  (紧扣文意,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荔 枝

肖复兴

①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是十几年前,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想想活到28岁,居然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了一斤。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②回到家,还没容我从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者1角。居家过日子,老人就是这样一辈子过来了。

③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一一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④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地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⑤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是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是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吃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三年前母亲去世。母亲去世前是夏天,正赶上荔枝上市。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荔枝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多远的路,累得张着汗津津的小脸。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跑,才又和我们重逢。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相信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如果荔枝晚几天上市,我迟几天才买,那该是何等的遗憾,会让我产生多少无法弥补的痛楚。

⑥其实,我错了。自从家里添了小孙子,母亲便把原来给儿子的爱分给小孙子一部分。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⑦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体会第③段中加点词语“托”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体会“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一句蕴涵的情感,展开合理想象,写出作者最想对母亲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面对母亲买回来的沙果,作者“连声说真好吃”“不住口说真便宜”。对作者这种安慰母亲的“把戏”,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1.“托”字,细腻形象地刻画了母亲第一次剥开荔枝时的动作,体现出母亲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同时与下文中“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相照应。

2.母亲是一位勤俭节约、懂得持家,善解人意、体谅儿子的好母亲;同时也是一位慈爱、怜惜孙子的好奶奶。

3.这句话蕴涵了作者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之情。对母亲想说的话,紧扣文意,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妈妈,你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您可知每当荔枝上市时,我看着那红红的荔枝,脑海中就会浮现你第一次吃荔枝的情形,您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泪水总会沾满我的脸庞,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而我却再也见不到你了。

4.赞成或不赞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改造火星

①我们能把火星变成地球吗?能将火星凛冽寒冷、空气稀薄的地表转化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吗?如果能,我们应该怎样做?

②有证据表明,火星形成初期,大量的二氧化碳曾经使火星的气候变得温和,有一段时间曾有河流流入__大海。目前,在火星上仍然可能存在着二氧化碳,在冻结的泥土和极地冰盖中还可能存在着水。

③美国宇航局的行星科学家克里斯·麦凯表示,将火星地球化的大部分工作需要火星自身完成。

④麦凯说:“人类所做的工作只是将火星的气候变暖,然后撒下孕育生命的种子。”在地球上生活的我们,已经知道让行星变暖的方法,那就是向大气层中添加一些温室气体。全氟化碳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可以用火星的泥土和空气中的成分合成获得,然后将它释放到大气中。这会使整个行星变暖,接着它们就会释放出冷冻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会促使温度升高,从而将大气压力增加到能让液态水流动的程度。

⑤与此同时,威斯康星大学的植物学家詹姆斯·格雷厄姆说,通过这种方法,人类就可以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首先在火星的南极地区会生长出细菌和地衣类植物,之后会出现苔藓类植物,一千年或更长时间后会长出红杉树,再经过几千年的时间,长成的森林会逐渐释放出更多的氧气。

⑥当前,实现该计划的时间尚待商榷。美国一个由白宫指定的讨论组最近建议首先在月球或小行星上尝试一下,而现在,我们还无法估算出,要将一颗死气沉沉的行星变成地球一样的绿色星球到底需要多少费用。

(选自《科学之友》,有删改)

1.阅读全文回答:人类改造火星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目前,在火星上仍然可能存在着二氧化碳”一句中的“可能”能否删去?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人类加快了探测火星的步伐,然而对改造火星计划的可行性,还存在着争议。你认为改造火星的计划是否可行?请依据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一颗死气沉沉的行星变成地球一样的绿色星球。向大气层中添加一些温室气体。

2.不能删去。因为到目前为止,火星上是否存在二氧化碳尚未确认。

3.是可行的。文中说:“有证据表明,火星形成初期,大量的二氧化碳曾经使火星的气候变得温和,有一段时间曾有河流流入__大海。”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敬重“里子”

张 峰

①爱因斯坦尚未成名时,在纽约大街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见他衣着寒碜,便不解地问道:“你怎么穿得这样破旧?”爱因斯坦笑了笑,说:“反正这里没有人认识我。”几年后,爱因斯坦成了科学界的大名人,他又遇见了那位熟人。对方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惊讶地问道:“你怎么还穿得这么破旧?”爱因斯坦依然笑了笑,说:“反正这里的人都认识我。”

②好一个“反正这里的人都认识我”!没有谁比20世纪的科学泰斗爱因斯坦更有资格说这句话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这里的人都知道我了,他们不会以衣帽取人,绝不会因我穿得寒碜而小看我。爱因斯坦无疑是一个深知“里子”重要性的人。

③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里子”和“面子”,。对一个人来说,长相服饰是“面子”,精神品格是“里子”;名誉地位是“面子”,学问水平和对社会的贡献是“里子”。爱因斯坦的确没有光鲜的“面子”,可正是因为他把打造光鲜“面子”的时间和精力全都投入到了“里子”的塑造上,他才得以成为一个让全世界都敬仰的科学巨人。正是尊贵无比的“里子”,使他穿越苍茫时空,成为后世楷模。

④然而,在当今这个越来越看重包装的时代,许多人把“面子”当成了第一追求。他们渴望的是展现在人前的一身光彩和荣耀,他们企求的是他人艳羡的目光和狂热的喝彩。为此,他们不惜耗费自己几乎全部的时J"1和精力。他们有光鲜的衣履,有奢华的享受,有令人眩目的身份和地位……总之,他们的“面子”可能十分荣耀,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一片空虚,他们的学问领域一派荒芜,他4J'1的心眼里除了自己还是自己。这种表里不一的人,只是包装时代泛起的泡沫,绝不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英。

⑤苦心谋求“面子”的光鲜,不如下苦功去培育过硬的“里子”。因为,对于个体来说,过硬的“里子”是他屹立人间的支柱;对于社会来说,过硬的“里子”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⑥朋友,学会敬重他人和自己的“里子”吧!

(选自《现代青年》,有删改)

1.文章从爱因斯坦的故事写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③段中说,尊贵的“里子”能使人穿越苍茫时空,成为后世楷模。请你再举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班晓光同学最近一味追求名牌,把很多精力花在对自己的“包装”上,认为这样才够“酷”。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对他进行劝告。(要求:称谓明确,观点正确,语言得体,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无可辩驳的事实作为引论,使下文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2.我国春秋时代的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而却是辅佐三君长达40余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3.晓光同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追求名牌本身无可厚非。不过,同时我们更要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精神世界的充实,学问领域的探索之中去,成为内外皆优的时代精英。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好雨随风

乔忠延

①画家说,春雨是春天的颜色。

②诗人说,春雨是春天的歌声。

③小时候我则认为,春雨是春天的奶水。春雨比奶水更甜美,更养人。它飘落到哪儿,哪儿就滋润了,鲜嫩了,翠生了,就活活泛泛显出了生机。

④春节过后,人们就眼巴巴地盼望春雨,春雨却总是不来。天不再像年前那样灰蒙蒙的,变得蓝蓝的,空空的,那么高,那么远,不见一线云丝丝。看看风,还是西北风,虽然稀少了,劲小了,却仍然硬硬的,干干的。

⑤太阳暖暖地照着,照得地上也暖了。冬日僵硬的地皮早软了,踩上去面团似的,河边、泉边更是软得淌水,水渍渍的,走过去会粘住鞋子。

⑥没几日,地皮不再软了,像往常一样瓷实,不粘鞋子,不陷车子了。风依然吹着,太阳依然晒着,暖和多了。又过了几日,路上裂开些小缝缝,人来车往,表面上的那层土就离了地皮,土越积越厚,越碾越细,踩上去和冒烟的一样,裤腿上溅得花花点点的,都是尘土。

⑦田里的麦苗早渴了,泛黄了,没有了先前的精神头。浇地的人多了,水流进田里,“嗳—一嗳一——”地响,还咕咕咚咚地冒泡。A.看着溪里的水不少,淙淙地流着,进了田却慢慢地爬,比日头爬得还要慢。田浇过了;人们仍然盼着落雨。说是浇过的地,土会变硬,下些雨土才会酥些,麦苗长得才起劲。

⑧雨来了,突然间就下起来了。是夜里来的。待人们知道下雨的时候,雨早淅淅沥沥的了,唱小曲似的。有人从被窝里撑起身子,趴在窗台上,掀起窗帘的一角,朝外瞅瞅,院里的地上白白地泛亮。于是,忽然想起昨日后晌太阳落在了云里,风也是东南风,还潮潮的。接着又倒头睡下,梦里也就多了几分甜蜜,不睡到吃早饭不会起来。

⑨雨来得快,天晴得也快。一大早,天上还满是乌黑的云团。端上碗吃早饭,云变得丝丝蔓蔓的,天有些亮了。吃完饭擦嘴时,云就散了,太阳露了脸,鲜亮鲜亮的。B.天空如刚擦过的镜子,没有一点尘色;地上如刚落笔的图画,到处洇①着水色。人们的心里也像刚冲洗过的一样清爽,脸上笑成了花。

⑩田里泥了,无法干活,仍有人踩着泥到田头去,看看嫩嫩的禾苗,心更喜了,喜滋滋地唱出声来。

(选自《中国散文选》,有删改)

[注]洇(yīn):向四处散开或渗透。

1.作者写“雨来了”之前,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人们“眼巴巴地”盼望春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笔下的春雨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我选( )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好雨随风》一文简要阐述:三位作家在描写春雨时,表达了怎样一种共同的情怀?(4分)

①(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

②有如天降甘露。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季羡林《听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为“好雨”蓄势,让读者产生盼望的共鸣。

2.①夜里来的;②唱小曲似的;③雨来得快,天晴得也快。

3.示例:A使用了拟人和比较的手法,把田里需要水的情景写得形象生动。

4.对“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的喜爱和礼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现在,请把目光投向天空,看看那飘浮的云彩,这大自然的文字,这天气的“招牌”,该怎么解读?

②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③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④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接着,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新的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选自《看云识天气》,有删改)

1.第④节文字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了各类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使用“你”“我们”这样的称谓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文中画线的句子和《百度百科》对“高积云”的不同说明,结合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分析它们的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看云识天气》)

【乙】高积云:云块较小,轮廓分明,薄的云块呈白色,能见日月轮廓,厚的云块呈暗灰色,日月轮廓分辨不清。大多数云块的视角宽度在1º~5º。

(《百度百科》)

1.由薄到厚(由高到低)。

2.使用“你”“我们”,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文章的表达更加亲切、自然。

3.甲段文字语言生动,运用打比方(作比喻)的说明方法,把高积云介绍得更生动、更形象(“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通俗易懂,富于情趣,增添文采”或“除介绍知识外,还给人以趣味性”等)。

  乙段文字语言平实,通过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高积云的特点说明得更加清晰、准确、科学。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