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孙中山坐都南京后,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他。
说起这称谓的来历,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起自孙中山一张独具风格的名片。
话说清末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孙中山对他极为推崇。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经武昌,特地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那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竞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了名片。
孙中山接过名片一看,只见背面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明白,这是张之洞嫌他不恭,在拿架子,不肯买账。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张之洞一见,大为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中山,并以大礼相待。由此可见,孙中山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临时总统府设在前清的南京总督衙门内。中山先生住着一间不大的房间,房里有四把椅子,两个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把沙发。墙上挂着中国大地图和世界大地图。书桌上除了文具和要处理的公文以外,还摆着一些书籍。他的房屋外面是客厅,兼做饭厅。本来黄兴要给他调换房子,他却说:“困难当然很多,但革命政府无须华丽宫殿。如无合适的旧房,搭设棚屋也无不可。——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
孙中山穿衣服也很朴素,他以前是穿西装,做临时大总统以后,他便把当时流行的学生装安上翻领,改成四个口袋的一种新式服装来穿。他就职临时大总统就是穿的这种衣服。有一回秘书问他:“您哪里弄来这套衣服?”他含笑回答说:“这个样式是我创造的,既大方,又好看,又便宜,以后要提倡穿这种衣服。我们中国人穿长袍马褂已不合时代了,穿西装又穿不起,穿这衣服最好。”“中山服”就是这样来的。
(节选自人物传记《世纪伟人——孙中山》)
1.本文写了哪三件事情?请你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来(每一件事所用字数不超过7个字)。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2.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表现了孙中山什么样的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张之洞接见孙中山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谈谈你对张之洞这一人物的评价(根据文本的具体叙述,只要言之有理则可。要求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见张之洞 ②简朴的总统府 ③中山服的由来
2.表现了孙中山“ 早怀大志”,不畏权贵的品性。
3.一方面,张之洞确实有“摆架子”的官僚习气;另一方面,他又是当时少有的能臣,从他后来“以大礼相待”孙中山的举动可以看出他爱惜人才,在当时社会是难得的好官。(此开放性题目更侧重后一种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种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而且这种缺陷很难弥补。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自古好马生塞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①,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那是l970年,我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第一次触摸到了冷酷、丑陋、冰冷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像潮闷险恶的黑云一样压在头顶上,使人压抑到不能忍受的地步。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摧毁我的信念。
终于,有一天夜晚,我和一个外号叫“蓝毛”的长着古希腊人脸型的上士一起爬起来,偷偷摸进马棚,解下两匹喉咙里滚动着咴咴低鸣的骏马,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奔驰开了。
天低云暗,雪地一片模糊,但是马不会跑进巩乃斯河里去。雪原右侧是巩乃斯河,形成了沿河的一道陡直的不规则的土壁。光背的马儿驮着我们在土壁顶上的雪原轻快地小跑,喷着鼻息,四蹄发出嚓嚓的有节奏的声音,最后大颠着狂奔起来。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打着唿哨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
那两匹可爱的光背马,这时已在近处缓缓停住,低垂着脖颈,一副歉疚的想说 “对不起”的神态,它们温柔的眼睛里仿佛充满了怜悯和抱怨,还有一点诧异,弄不懂我们这两个究竟是怎么了,我拍拍马的脖颈,抚摸一会儿它的鼻梁和嘴唇,它会意了,抖抖鬃毛像抖掉疑惑,跟我们慢慢走回去。一路上,我们谈着马,闻着身后热烘烘的马汗味和四周里新鲜刺鼻的气息,觉得好像不是走在冬夜的雪原上。
马能给人以幻想。在巩乃斯后来的日子里,观察马渐渐成了我的一种艺术享受。
(节选自当代作家周涛的散文《巩乃斯的马》)
[注]①尤物:指优秀的人或物品。
1.根据本文段描写叙述的主要事件,请你拟一个小标题(要求包含时间、地点和事情,8个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作者要雪夜骑马?请仔细阅读文段,从文段中找出一个介绍这一背景的关键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段中对作者骑马前后情况描述的对比,为什么作者说通过骑马后“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加点的段落,思考如下两个问题:①本语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②这样的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效果?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夜晚雪野上骑马(包含“三要素”,意思对、字数不超过要求即可给满分)
2.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摧毁我的信念。或: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像潮闷险恶的黑云一样压在头顶上,使人压抑到不能忍受的地步。(意思对即可)
3.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不正常,精神受压抑;通过纵马奔驰,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因此心情变得特别舒畅。
4.①拟人手法; ②表现了作者对马的由衷喜爱,以及人与动物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与当时的恶劣政治气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唱响绿歌,点燃希望!
①湛江不愧为“绿色的生态家园”!
②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人工桉树林、剑麻园以及最大的菠萝种植园;湛江红树林堪称全国之最,面积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一半;还有全省最大的红橙基地、橡胶林基地。【A.】这里还拥有l 300多公里长的沿海防护林带,500多万亩林木,l27万亩热带亚热带水果,91万亩外运菜,60万亩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
③绿,绿,绿……湛江处处流绿,你无论是乘飞机从空中鸟瞰,还是坐汽车沿路观光,抑或乘船远眺,都是满目青翠,遍地葱茏。
④倘若走进郊区,那“绿”更是迷人。东边那成片的火茼菜,齐齐楚楚的立在那里,像一个个秀丽的小姑娘,抖着翠绿色的裙子,骄傲地昂着头,在艳阳下泛着迷人的绿波。【B.】西边那成片的青椒,不高的躯干撑起一束绿叶,风吹过,摇摇晃晃,似碧波荡漾,夹杂着泥土的清香,寒暄着乡村呢喃的清梦。南边那成片的芋苗,她们摇摆着肥大的叶子,撑起一把把绿伞,步入其中让人以为是误入荷塘。北边那绵延的蕉林,随风摇曳,好像一位位少女在翩翩起舞,此起彼伏形成了绿的波涛。浅绿、深绿、翠绿、墨绿……似乎连天空、云彩也染上淡淡的绿。
⑤再踏入城区,公路两边的绿化带,风景树争相吐绿,假槟榔、棘紫荆、大叶榕,即使在秋天,也绿得跟春天一样美丽。一条条绿色的练子,与蓝天相辉映,真是“接天连地无穷碧,映日绿波别样浓”。
⑥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在傍晚时分,总喜欢到观海长廊尽情饱览大海风光,听渔歌唱晚,看潮涨潮落;也可以徜徉于古老的南桥河畔细细品味“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如果你还不满意,又可以到“天然年鉴”的湖光岩,置身其间,有一种似入画中,如临仙境的感觉;还可以到寸金公园,沐浴“寸金浩气”,让心灵和历史对话。
⑦【C.】这就是湛江人的“绿色生态家园”!绿得美,绿得醉人!
⑧可是,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的雷州半岛,赤地千里,“起沙满天,飞沙盖满田,台风折茅屋,灾难逼人迁。”唐宋以来,一直是谪官犯人流放之地。
⑨湛江人的绿色生态家园从何而来?
⑩首先,湛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但三面环海,受海洋气候调节,年均气温23%,年均雨量为1 417~1 802毫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林木、庄稼生长茂盛,热带亚热带物种极为丰富。
11其次,市政府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尤其自2002年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以来,通过“拆违建绿、空地复绿、拆墙透绿、见缝添绿”工程,全市新建成27个大型生态公园和一大批小游园、小绿苑;2008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5.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2.51平方米,城市环境综合质量连续4年排名全国重点考核城市前列。
12更难能可贵的是,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以前,在湛江市区要拆一间茅草房都难,但现在创建绿色家园拆了70多万平方米,群众不但没有上访,还给政府送来了锦旗。不少单位、市民不仅舍小家顾大家,让出了黄金宝地,还认建小游园8个,建设绿地面积l30万平方米,共投入的绿化资金达l l85万元。此外,20多支青少年文明护绿队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开展文明护绿行动。
13绿歌已唱响,希望被点燃!一块块新的绿化地托起湛江的明天!“绿色生态家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为湛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现代化产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优势;中科石化、广钢、韶钢等大型重化企业都将目光瞄向这里。今后,湛江以“生态型海湾城市”的新身份,逐步建设成为以钢铁、石化及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带动力辐射力强、配套设施齐全、富有吸引力的生态产业园。湛江必将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4绿,点缀着湛江的美丽;绿,赋予了湛江生命;绿,承载着湛江的希望向蓝天翱翔! (根据资料编写)
1.阅读全文,说说“唱响绿歌,点燃希望”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湛江为何会拥有这般美丽的“绿色生态家园”?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下列材料之一,请就“环保理念”这个话题进行探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一条发现。(3分)
材料一:为保护好产业转移园的生态环境,湛江市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具体的环境生态保护措施:科学规划产业园功能,保证产业园的自然生态特征、生态稳定性、良好的微气候环境,避免区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产业园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隔离绿化带,植树造林,养花种草,实现产业园绿化美化;使园区的水质、空气、声音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功能区划标准,确保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建设“宜工、宜商、宜居”的生态型产业转移工业园。
材料二:2009中国森林旅游节举行前夕,38位温州市民远离都市喧嚣来到当地的铜铃山森林公园,并在“游客纪念林”种下22棵金钱松,为景区增添新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②~⑦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任选两句)
( )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唱响绿歌”指的是湛江人民齐心协力建设和保护绿色生态环境(家园);“点燃希望”指的是绿色生态环境(家园)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也为湛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或指湛江踏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①地理、自然条件得天独厚。②政府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③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市民支持并参与生态环境的建设。
3.示例一:湛江市人民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不忘环保措施的落实。
示例二:温州市民自发植树添绿,可见绿色环保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答对意思即可得分)
4.【A】句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运用一系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湛江绿色生态景观(种类)之多,规模之大;
【B】句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把“成片绿叶”比作“碧波”,“寒暄”又赋予青椒人的情态,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 形象地描绘出青椒的迷人姿态,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句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点明绿色家园的美丽、醉人,抒发对湛江的喜爱之情,表达作者强烈的自豪之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_______________
①是一个下午,当我回家的时候,发现母亲在街上捡纯净水瓶子,我大吃了一惊。母亲的手里,已经捏着好几个纯净水瓶子了。母亲什么时候开始捡瓶子的,我不知道。母亲为什么捡瓶子,我更不知道。家里根本就不缺钱花,而且母亲自己也有一笔退休金,为什么还捡瓶子呢?一个瓶子一毛钱,就是捡上一天,又能挣多少钱呢?
②捡瓶子,是母亲的秘密,我也不想有人知道我母亲在捡瓶子,于是没有去跟母亲打招呼,悄悄地从一边溜走了。回到家里四处看看,并没有哪里存放着纯净水瓶子。也许母亲是捡多少就卖多少吧。也许母亲是不愿意让家里人知道,怕大家阻止她。
③后来有很多次,我都在街上看到母亲弯腰捡瓶子,我都没去跟母亲打招呼,只是在心里说,妈呀,一个瓶子才一毛钱,您这是何苦呢?要是让人知道了,多丢面子啊!可是,到底还是没有去阻止母亲的行为。我想,母亲要做的事,我又怎么可能阻止得了?即使我提出来了,母亲也会背着我悄悄地捡瓶子。
④有一天,在街上看到母亲拿着十几个纯净水瓶子,我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悄悄跟在母亲后面。母亲东瞧瞧西看看,又捡了两个瓶子,实在拿不住了,才匆匆向前走去。母亲一直走进了小区,接着,母亲轻轻地将手里的瓶子这儿放一个,那儿放一个。手里的十几个瓶子,就放了十几个地方。我心里纳闷了,母亲这是干什么呢?
⑤母亲站在一边的树阴下,我也悄悄地站在一边的树阴下。我倒要看看,这儿会发生什么事。
⑥几分钟后,一个灰头土脸的女人出现了。女人一进小区,看到一地的瓶子,就笑眯眯地弯腰将瓶子一个个地拾了起来。女人的两只手,最终都捏满了瓶子。女人走到一间车库门前,放下瓶子,然后打开车库大门。我一眼望去,车库里乱七八糟地堆了一些杂物,还有一张床。我突然记起来了,这个女人的丈夫因为出了车祸,从此再也干不了活儿,女儿就把家庭的重担挑了起来,到城里来干活挣钱,租下了这间车库来住,把这儿当成了家。小区的人,得知他们的情况,都想帮帮他们,可是女人很要强,她拒绝了。这时,我终于明白母亲捡瓶子的秘密了。母亲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女人,是不想让女人感到难堪。
⑦第二天中午,当我走进小区的时候,我“随手”扔下一个纯净水瓶子在地上。下午,走进小区,我又“随手”扔下一个纯净水瓶子在地上。我前脚一走,后面就有一个小男孩跑去拾起了瓶子。高声冲车库门前的女人说,妈,我又捡到一个瓶子!
⑧我没敢回头,我怕一回头女人会难堪。我想女人那时会和孩子一样高兴。虽然那只是一个瓶子,虽然它只值一毛钱,可是那是他们的财富与希望。
⑨以后的日子里,小区总是东一个瓶子西一个瓶子,看上去是有点不协调,可是,我感到很温暖。那是好心的人们留下的关爱。那更是女人一家的财富与希望。有了这些瓶子,我想,女人一家的生活会一天天好起来。
(摘自《课外阅读》2010年2月,作者:凤凰)
1.作者开头前四段写“我”对母亲的费解,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形象或者心理?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母亲东瞧瞧西看看,又捡了两个瓶子,实在拿不住了,才匆匆向前走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画线句属于哪一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给本文拟一个醒目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你觉得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帮助弱势群体?请结合现实生活的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结构上,制造悬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内容上,为下文揭晓母亲助人的秘密作铺垫,突出母亲乐于助人而又善解人意的品质。
2.“东瞧瞧西看看”写出母亲搜寻瓶子的动作和神态;“匆匆”表现母亲助人的急切心情;这些词语的运用,刻画了母亲不辞辛劳热心助人的形象。
3.插叙。
作用:补充说明女人一家的遭遇,使情节完整;突出女人的要强,从侧面交待了母亲以特殊方式助人的原因。
4.示例一:一地希望 示例二:母亲的秘密 示例三:散落一地的瓶子
5.读了本文,我觉得我们在帮助弱势群体的时候,应该本着一颗理解、同情的心,给予对方真诚的帮助,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应让对方获得人格尊严。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过有尊严的生活,弱势群体也不例外。事例略。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1~3题。
苔痕上阶绿
郑耀虎
苔藓是一种物美价廉的绿,点缀着树皮、墙面、苗圃、地砖缝,让覆盖着混凝土的街道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在南方随处可见。
苔藓喜欢湿润的环境,一方面是因为它继承了藻类植物的“传统”,其受精作用还离不开充足的水分,另一方面,从形态上来讲,它还只有“假根”,假根没有维管组织,吸水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必须把整个身体都“沉浸”在水分中才能维持生命。虽然没有进化出发达的吸水器官,但是苔藓整体的吸水能力是惊人的,其吸水量可以达到干重时的l5~20倍,而且有苔藓覆盖的区域水分蒸发量只有净水表面的l/5。
苔藓是植物界的拓荒者。裸露的岩石、断裂的岩层、赤秃的冻原,也许慢慢变得郁郁葱葱,但是最早的殖民者却是苔藓。一粒孢子落在岩石上,只要有一点点水分,就能在岩石上长出一小片苔藓,开辟一小片根据地。在生长的过程中,苔藓能不断地分泌酸性物质溶解岩石表面,不断地扩大殖民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苔藓自身也不断地枯萎、凋谢,再加上不断地吸引空气中的尘土和水分,慢慢地,岩石表面积累出土壤,并且越积越厚,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长此以往,陪地演化成了森林。同样地,湿地演化成陆地,最初的拓荒者也是苔藓。
苔藓还可以作为环境条件的指示植物。苔藓对有害气体非常敏感,它的叶状体只有单层细胞,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很容易入侵到苔藓体内,直接威胁到苔藓的生存。如果某个地方出现苔藓的大面积死亡,则要考虑该地区的大气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是否超标。在城市里,苔藓生长良好的地方,一定是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因此,公园、校园、草坪、苗圃都是苔藓丛生之地,在园林工艺中,苔藓广泛应用于园林和盆景的点缀。
苔藓是人类的朋友,当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时,苔藓成了和谐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选文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指出苔藓对生态的作用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涵养水分;是植物界的拓荒者;指示环境。
2.运用了列数字(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苔藓整体吸水能力强。
3.“一点点”表示限定,使语言表达更严密、准确、科学。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1~4题。
母语
石红许
①一个人来到世上,从咿咿呀呀说话起,语言在日常交往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多年的生活历练,使我居然能驾驭三种语言(严格的说是汉语言的三种形态):一是养育我的乡村土话(或者方言),用官方语言表述叫做母语,比较抒情的叫法为乡音;二是从读小学一年级时起接受的汉语拼音,工作以后努力对着收音机、电视机学习过的普通话;三是调到县城工作后那个坐拥地域优势强制进入我语基系统的饶州话。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次,行走在这个生活了十年的城市步行街上,嘈杂的人流中,突然听到一串非常亲切、扣击心魄的声音,我根本不要依靠脑袋,凭耳朵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锁定那是个发出乡音的人,她一边走路一边打电话,说在哪里等。这是绝对原生态的让我魂牵梦萦的母语。是的,我坚信她就是以我那地理上标为前湖咀村庄为圆心,半径三里以内的人。我迅速朝陌生的女子走去,自信一开口就会化解陌生带来的唐突,我发现,我的语言变得很僵硬。但是,我还是努力地和她交流,意外惊喜的是,她认出了我,说我是她初中时的老师,哦,我非常兴奋,在异乡熙熙攘攘的街头我的耳朵接受了一次标准的乡音洗礼。
⑤在外的日子久了,我就想把耳朵交给母语,然后舒舒服服地浸泡在母语里睡个甜蜜的觉。母语是挂在唇边的旗帜,永远查故乡的田野上飘扬。
⑥闲聊时,我总是骄傲地说,我的母语接近普通话,于是引来一阵大笑。我不服气,还说,我的母语里有许多中国古代汉语的烙印,又是一阵喝倒彩。他们不相信我,我就振振有词举例子证明我的话不是捕风捉影。比如,我们家乡话说“他”,是用“其”;说“蝴蝶”,是用“飞扑”;说“呼喊”,用“曰”……这些例证足以让我对至少扎根故乡鄱阳湖畔传播了六百年的母语引以自豪,它是不事张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会继续默默地繁衍下去,长住在故乡的每一个子孙都是传人。
⑦家乡有一个绕口令:“走到三河口(三河口是故乡地名),碰到一条沟,沟里一只狗,啮了我一口。”说实话,现在用母语急速朗读还真像个绕口令,读起来结结巴巴。阔别故乡多年,当你踏入那个语言氛围,蓦然间或许你会发现,你出口的话语变了,变得冠冕堂皇。但是聪明的你很快就会把口音、吐字修正过来,与乡里乡亲打成一片。假如我是作曲家,我要从母语里琢磨出一些“宫商角徵羽”之类的音符来,把话语揉碎,提炼浓郁地方特色的旋律,然后谱成优美、甜润的乐曲,让它在故乡的大地上传遍开来。然而,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打电话听听父亲的声音,那日渐苍老的声音里有着执著的母语在涌动,我在温习中就有了回家的感觉。我告诫自己,母语是你永远的港湾,回老家切忌说官话、大话,老老实实拿出母语。
⑧当然,为了传递信息的需要,适时放弃母语,选择另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更多时候能事半功倍,是可以理解的。
(选文有删改)
1.请为文中第③段补写一句能够总领第④至第⑦段的语句。(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在外的日子久了,我就想把耳朵交给母语,然后舒舒服服地浸泡在母语里睡个甜蜜的觉。”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语是挂在唇边的旗帜,永远在故乡的田野上飘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语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越来越对母语有着深深的眷恋。(意思接近即可)
2.表达了离乡在外的游子对母语的眷恋。
3.比喻,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略。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虎——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
湘 泓
虎作为一个大型动物物种的存在,一般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需要具有相当数量的个体聚集在一定地域内,每个个体也都要拥有一个面积足够大的领域,才能经受住自然的和人为的多种影响的考验,维持正常的繁衍生息。
虎的存在对于维持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凡是有虎的地区,则表明该地既有大面积丰富的植被,又有多种多样的食草动物。因为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是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需要很好的能源和物质基础,多种多样的植物提供了生物的初级产物,初级产物的消费者食草动物又产生了生物的次级产物,以食草动物为食的虎则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顶级位置。因此,虎被称为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
现在,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森林被大面积采伐,垦荒造田,开山修路,以及建设城镇、发展交通等等,不仅造成树种单一,植被稀少,隐蔽性差,使虎能够生存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小,也减少了其生存所需要的猎物,如鹿、狍、野猪等的数量,再加上人们过度的猎杀,导致虎的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大大缩小,而且往往被分割成很多相互不接连的孤立的分布点,这样虎的种群之间便失去联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繁衍,导致近亲繁殖,降低了遗传因子的质量,最终使种群丧失活力。
因此,为了使虎繁衍生息,必须首先保护好它的栖息地,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系统。我国政府不仅早已将虎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而且先后建立了许多以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关于虎的研究和保护的工程战略计划,也在全国各地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和动物园等全面展开。
虎是自然界重要的历史遗产之一,一旦绝灭,将永远不会再恢复或者被创造出来。特别是作为我国特产的虎亚种——华南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再不及时挽救,在下一个虎年到来之前,就必然步入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的后尘,从我们面前消失,正如世界著名猫科动物专家杰克逊先生所说的:“到了那个时候,就只剩下纸老虎了。”因此,对于虎这一物种来说,我们只剩下最后一个机会了。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概括说说影响虎繁衍生息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到了那个时候,就只剩下纸老虎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回答,虎为什么被称为“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虎之所以需要具有相当数量的个体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其个体也要拥有一个面积足够大的领域,是因为它一般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
B.如果某个地区既有大面积丰富的植被,又有多种多样的食草动物,那么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个地区一定有老虎的存在。
C.为了使虎繁衍生息,保护好它的栖息地,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系统,我国政府准备建立多个以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D.在下一个虎年到来之前,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将受到自然的和人为的等多种影响的考验,从而在我们面前永远消失。
1.影响虎的繁衍生息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活动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侵占了虎的生存空间,二是人们过度的猎杀。
2.这句话指出了华南虎所面临的生死存亡的严峻情势,如果我们不对它加以保护,它将会灭绝,并且永远不再恢复或被创造出来。
3.以食草动物为食的虎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顶级位置,虎的存在对于维持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虎是自然界重要的历史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
4.A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求和得和
毕淑敏
小时候,我作文很好。语文老师不止一次给我的作文批过“5+”的分数,还经常在课堂上朗读。
听老师读自己的作文,我的心情像一颗怪味豆。最初觉得甜,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老师夸奖?慢慢地,成味和涩味涌上心头。下课后,同学们神情怪怪的。“哦,哦,老师又用时传祥掏粪的勺子‘刳’毕淑敏啦!”刚学过一篇掏粪工人的课文,在北方话里,“刳”与“夸”同音。跳皮筋时,两边都不要我。要知道平日里,因为我个子高,跳得好,大伙都抢着跟我一拨。我和谁说话,人家都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故意跟别人大声说笑。他们一块儿边说边看着我。
我开始懂得什么叫孤独,什么叫被嫉妒。
这样的日子一般持续两三天就会过去。大伙毕竟小,容易忘事,我那时又是大队长,人缘挺好,大伙有事都爱找我。
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
我开始随意写作文,随大流,平平淡淡。“你的作文退步了,是不是骄傲了?”老师问我。我沉默。不是不愿意告诉老师原因,我不知道怎么说。假如我说了,老师会在班上把同学们数落一顿,我的处境就更糟。
老师苦口婆心开导,我又开始认认真真写作文。老师满意了,同学们敌视的恶性循环又开始,就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吗?
我发现同学们并不是讨厌我的作文。老师念作文时,大伙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同学们只是不喜欢老师反反复复提我一个人的名字。
我小心翼翼地问老师:“我最近的作文有进步吗?”老师说:“你近来写得不错。今天下午我还要读你的作文。”“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战战兢兢地说。老师注视着我。“您念我的作文时,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我鼓足勇气说完蕴藏在心中许久的话。“为什么?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要求。你总不能让同学们觉得那是无名氏写的吧?”
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我觉得您读作文,主要是看文章写得好不好。至于是谁写的,并不重要。不说名字,您让大伙讨论的时候,没人拘着面子,反倒更好说意见。”“你说的有点道理。好吧,让我们下午试一试。”老师答应了。
那天下午的情形如我所料。同学们充满好奇,发言比平日热烈得多。下课后,我和大伙快活地跳皮筋。“嗨,毕淑敏,今天念的范文是你写的吧?”有人问我。“不能老是她写得好,我看今天一准是别人写的。”有人这样说。我一概只笑不答,问得急了,就说:“我看像是你写的。”从那以后,我的作文越写越好,和同学们也能友好相处。
我至今不知道这算是机智还是一种早熟的狡猾。长大以后,看到一则名人名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我想那是一种更积极、更勇敢的生活态度。只是我小时候,就是听到这句教导,也未必敢照着去做。我太珍视同小朋友们无忧无虑跳皮筋的机会。
(选自2009年第3期《科学大观园》,有改动)
1.文章第2段中说“听老师读自己的作文,我的心情像一颗怪味豆”,请问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回答后面的问题。)
(1)“我和谁说话,人家都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故意跟别人大声说笑”中,加点词“故意”表现了同学们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中,加点词“一板一眼”反映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我”有哪些可取之处?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因为“我”当时的心情复杂而矛盾:一方面是因为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感到高兴,另一方面是为同学们近乎幼稚的“嫉妒”(嘲笑、疏远)而感到孤独(酸涩)。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在老师讲评作文时)极其痛苦的心情,在结构上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答到大意即可)
3.(1)“故意”表现了同学们因“嫉妒”而疏远“我”的态度。
(2)“一板一眼”反映出“我”当时在改善同学关系问题上(回答老师问题时)的胸有成竹(诚挚恳切、深思熟虑)。(答到大意即可)
4.①“我”是一个懂得求“和”之智的人。认真做事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注意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更和谐的人际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②“我”也是一个乐观自信、积极向上,有着成熟心智的人,不在乎表面上的名声和形式上的满足,在乎的只是自己内心的充实号决乐。(答到大意即可)
阅读《苏州园林》一文的节选文字,完成1~4题。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③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给选段文字划分结构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对本段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B.苏州园林讲究假山和池沼的配合,追求自然之趣。
C.苏州园林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且讲究自然之趣。
D.苏州园林讲究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这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有
A.作比较 打比方B.分类别 打比方
C.打比方 举例子D.分类别 举例子
4.下列关于本段说明语言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中带点词“都”从范围上强调了园林里假山和池沼之多,分布之广,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B.“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艺术”和“技术”的区别在于“艺术”给人审美愉悦,而“技术”一般没有此作用。
C.“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讲的其实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
D.说明文的语言有的平实简明,有的生动形象。本段说明语言的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
1.C 2.B 3.D 4.D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的节选文字,完成1~4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__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1.选文第一段作者的观点是
A.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有多种多样。
B.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C.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D.“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2.对文中“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B.将各种知识进行组合就能形成新的创意。
C.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D.持之以恒的毅力。
3.对选文采用“约翰·古登贝尔克”事例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道理论据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B.作为事实论据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C.作为道理论据证明“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D.作为事实论据证明“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4.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B.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C.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D.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之后,就会止步不前。
1.B 2.B 3.B 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