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还来就菊花

王清铭

梅花报春,揭开一年的序幕;菊花则是一年花事的后记。有诗为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最早的意思是穷尽,百花凋零后菊花怒放,菊花凋谢后绽放的大概只有飞扬的雪花了。

“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落叶飘零,风霜肃杀,菊携一身淡雅花香悄然绽放。白居易有诗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最受欢迎的是黄菊,试想,金黄色的太阳照射在菊花上,菊花的色泽像霜,孤傲的品性被秋风展开,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画。黄,与尊贵、雅洁、高尚等连在一起,再加上菊的不畏严寒的傲骨,难怪中国人会如此喜欢它了。“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的飘零和开放一样,都有一种悲壮的色彩。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菊花宁愿在枝头憔悴、干枯,也不萎落风尘和泥滓。宋遗民郑思肖称道寒菊孤芳自赏的高傲“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苏轼也对菊花的节操赞赏有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雪枝。”宋代史铸《咏翻集句》中写道:“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将菊花卓尔不群的品性恰到好处地勾勒了出来。

菊花的品种繁多。清代康熙皇帝命汪灏为《群芳谱》补遗,扩充为《广群芳谱》,又增加菊种四十一种,累计已超过三百种。“冷艳幽香,深黄浅白,占断西风里”,莆阳同乡刘克庄的词句就写了最常见的两种——黄菊和白菊。菊的花色丰富,不一而足。

菊花仪态万方,纤细的,婉约的,婀娜的,娇羞的。或“玉骨冰肌”,或如古书上所写的“茎疏叶且微”,怎么看都会觉得恰如其分,毫无夸张之嫌。就花的造型看,变化特别丰富,仿佛各种舞蹈的造型:或偃或俯,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摇曳多姿,难以形容。

菊花色、形、香具备和品种繁多、品性高雅,赢得很多人的青睐。重阳赏菊是我们中国人代代相续的传统习俗,这一天也成了菊花的节日。孟浩然就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本文依次从哪几个方面对菊花进行了说明?

菊花的来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菊花?(至少写出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下列句子,分析本文说明语言的主要特点。

①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菊花宁愿在枝头憔悴、干枯,也不萎落风尘和泥滓。

②清代康熙皇帝命汪灏为《群芳谱》补遗,扩充为《广群芳谱》,又增加菊种四十一种,累计已超过三百种。

③或偃或伏,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摇曳多姿,难以形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仔细阅读选文,概括总结菊花的品质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菊的品质菊的品种菊的形态

2.引用资料、列数字、摹状貌、作比较、举例子(写出一种给l分)

3.第①、③句运用文学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菊花的特点;第②句运用准确的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有生动、形象、准确几个关键词即可酌情给分) 

4.品性高雅、卓尔不群、满身傲骨(也可以用文中相关词语解答,意思相近就可给分)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绝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认为什么是永恒的书?怎样去读永恒的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②,③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

A.举例论证、对比论证B.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C.对比论证、比喻论证D.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4.目前有关武侠、言情、凶杀等方面的网络小说风靡校园,某些学生对它们的痴迷程度无法形容,结合文章中读书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读书要读永恒的书。

2.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具有永恒的价值,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不朽之作;要有一个信念,读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

3.A

4.言之有理,语句通顺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植物之香

在植物世界里,很多种类体内含有芳香的气味;无论我们在野外还是在城市的花园草地,我们都会感受到这些植物散发的特有气息。其实,这些香气来源于植物体本身含有的挥发性油,随时挥散在空气中,植物的香味是植物生存策略的一种方式

芳香植物身体里均含有不同类型的芳香油,带来了不同的香气,或清香或浓烈,不尽相同。有的植物只有花朵才有香气,其他部分不合或少含芳香油,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玫瑰、月季、玉兰等;有的植物通体含有芳香油,例如薄荷、薰衣草、柠檬等;还有的植物是果实、种子等含有芳香油,例如香草、佛手等。

能发出香味的主要是一些芳香族化合物酮和醛以及多种低级酯类化合物。不同的植物,所含的化学成分不同,但也有一些植物所含化学物质只是存在细微差别,这样就会产生浓淡各异,丰富多彩的气味了,构成了大自然的芳香之源。

这些芳香植物,为何而香呢?

对于植物本身而言,有些是为了繁殖,需要靠香气吸引昆虫来给它传粉,很多带香气的花都是这样的。很多昆虫的感官相当敏感,可以感受到植物散发的香味。它们寻味而至,去享受植物带来的食物、花粉和花蜜,同时帮助植物完成传粉,植物因此而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生理活动——繁殖,这是对植物相当重要的过程,这里,植物的香气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我们见到具有香气的花朵,也可以毫不犹豫地判断,这种植物肯定属于虫媒花的类型,这样的植物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另外,植物的芳香气味也可能是出于对自身的保护,用于祛杀敌害。很多芳香植物的气味,对于其他生物是不适应的,甚至是厌恶,加上本身一些芳香油具有的毒性和苦辣味道,会很好地保护自身不被植食动物采食。例如大家很熟悉的除虫菊、香艾、迷迭香等,就是很典型的。

(选自《森林与人类》,有改动)

1.植物为什么能发出丰富多彩的香味?请根据上文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试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植物的香味是植物生存策略的一种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不同的植物,所含的芳香族化合物成分不同,因而会产生浓淡各异、丰富多彩的气味。(答“芳香植物身体里均含有不同类型的芳香油,带来了不同的香气”也可)

2.采用了逻辑顺序。先说明许多植物能发出香味,再说明植物发出丰富多彩香味的机理,最后说明发出香味的目的。(意合即可)

3.一是为了繁殖,二是出于对自身的保护。(意合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珍惜弱点

姜维群

①人皆有弱点,但弱点不同于缺点。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上性格上的不如人处,这些与人自身的天生禀赋、性格、体质和阅历有关。若说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那么作为人的弱点却与生俱来,说不定还要伴人一生。

②事物本身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据说海南岛的柏油马路路面很抗热,40℃以上也不熔化;哈尔滨的柏油马路路面能抗寒,零下30℃不会裂开。反过来说,海南岛的柏油马路路面最不抗寒;哈尔滨的柏油马路路面最禁不得热。这个事例说明什么呢?事物的这方面愈强,它的反方面愈弱。可以这么说,弱点是强点优势的反衬,弱点也需珍惜。

③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谁都知道,一生太谨小慎微了,当年大将魏延曾提出偷袭长安的奇计,但被诸葛亮所否,致使魏延至死认为是诸葛亮的大失误。然而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摆空城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敢贸然进城,是觉得诸葛亮一生谨小慎微,不可能走这步险棋。

④任何一个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老虎和老鼠相比,老虎是强者,但并不等于强者身上无弱点,善用“弱点”者不仅朱弱,反而成为强中强。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祟祟,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兵法上说“置于死地而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鼠的家族绝对超过人的数量。这般弱点反而是优势。

⑤在世界上无绝对的强点和弱点。弱点于人不是什么赞沈,生出来就是人的累赘。因为弱点在任何一种事物中,犹如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根本谁也离不了谁。性格急躁失之卤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的人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在世界上谁也没有一个绝对的优势,谁也不会没有一点儿优势,基于这一点我们任何人不须自卑,更不用自暴自弃。

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进而利用自己的弱点,无论是学业上还是事业上就能进取。比如大画家黄宾虹,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然而他凭借感觉绘画,反而有另一种境界,成一大家。

⑦珍惜弱点是人生的不气馁,是完善人格的进取,是在弱音上奏出强音的大手笔。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但若一旦被他人利用便不是吉兆了。吕布好色的弱点被人掌握,派出一个美女貂蝉便让他如木偶任人摆布;《封神榜》的土行孙一离开土地法力皆无。珍惜自己的弱点,别让他人利用弱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存的保护,是缺憾之中的聪明。

(选自《精美散文》)

[注]①赞沈: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1.本文在论证上很有特色,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第①段,说说“弱点”与“缺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弱点毕竟是人的不足之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珍惜弱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举例论证(例证法)。

2.相同之处:都是我们的不足之处。不同之处:(1)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弱点大都是心理上性格上的不如人处;(2)缺点可以改正克服,弱点与生俱来,多要伴人一生。(意合即可)

3.(1)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弱点;(2) 善用弱点,把弱点变成强点;(3)防止别人利用自己的弱点。(意合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爱,在痛的边缘

李燕茜

①妈妈结婚那天,沉醉在幸福之中接受着客人的道贺。我突然间有种幻觉:妈妈很幸福,那我也很幸福。然而这种幻觉很快就消失了。当新爸爸抱着他不满周岁的儿子和妈妈依偎在一起照相时,闪光灯不停地闪,刺得我眼睛很痛,一直痛到心里。我赶紧埋头,在这种场合哭很丢脸。这时外婆走过来,拉着我的手看着我。外婆没有说话,只是抓着我的手不停地摩挲,那种粗糙的微痛让我闭上了眼睛,我怕外婆看见我眼中打转的泪水。

②那天妈妈和新爸爸很晚才回来。看到我为他们早早就准备好的拖鞋和热茶,新爸爸有点激动。他伸出双臂,想抱我一下,但又似乎觉得不妥,僵在那里。我迎上去,在他怀里靠一下,很轻地叫了一声“爸爸”。这几乎不合任何感情的称呼让他很高兴,他重重地应了一声。看到妈妈满足的表情,我知道了,妈妈真的很幸福。我应该帮妈妈留住幸福。

③新的生活就这么开始了。白天,我以灿烂的笑脸对着每一个人,让每个人都以为我是快乐的,晚上一个人躲在被子里伤心哭泣。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何时是一个尽头。一天放学,天气好,天很蓝。但我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内心只有忧伤,因为我总觉得爸爸就躲在某一朵云后面,用慈爱的眼光看着我笑,借着温暖的阳光传递他对我的爱。我忍不住想朝着天空大喊:“爸爸,我很想你。”

④其实新爸爸对我很好。他给他儿子买了好吃的,总不忘给我带上一份。他看见我的时候,总是带着笑容。只是他不懂得如何表达,也不懂如何跟我相处,他甚至有点怕我。有的星期天妈妈出去了,我们之间就无话可说。我不停地做作业,他怕影响到我就不看电视,在房间里轻轻地走来走去,偶尔来看一下我做的作业,然而他并不翻看,只是远远地望着,微笑着。

⑤回到家,我看见妈妈高兴地举着小弟弟转来转去,新爸爸则坐在沙发上微笑地看着。好温馨的一幅画面!我突然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妈妈见到我,有点尴尬地放下小弟弟,静静地看着我。我走上去,抱起小弟弟继续转,我说:“小弟弟真好。”然后我放下乐不可支的小弟弟,走进房间,锁上门,趴在床上难过——一种无法言喻的难过。妈妈在敲我的门:“女儿,你没事吧?”我把头埋在枕头里。

⑥“妈,我没事,真的,就是有点儿累。”然后我听见妈妈在门外徘徊的脚步声。我总是装作很坚强,因为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跟我说:“乖女儿,不要哭,要坚强。如果实在忍不住想哭的话就想爸爸。”我一直都很听爸爸的话,我很崇拜爸爸,很敬重爸爸。现在爸爸虽然不在了,我也要听他的话,要做他的乖女儿。相比以前妈妈每天捧着爸爸的遗像以泪洗面的日子,我宁愿看到现在这个快乐的妈妈。虽然它要以我的痛苦作代价。我伪装得太好了,以致让妈妈真以为我坚强到可以承受一切。可他们都不知道,此刻我所谓坚强的心已经破碎。寂静的深夜,我一个人捡拾那些碎片一块一块地拼好,让人看不出一丝痕迹。我并不讨厌新爸爸,他没有错,妈妈也没有错,他们追求自己的幸福,我没有权力阻拦;只是他让我觉得,妈妈已经不是原来任我撒娇的妈妈了,而是别人的妻子,别人小孩的“妈”。我失去了爸爸,仿佛也失去了妈妈。

⑦“好些了吗?该吃饭了。”新爸爸很温柔地在门外叫我,我打开门,同他对视一下,两人很不自然地笑着,然后开始吃饭。妈妈试图打破沉闷,她不停地说着有趣的事,不停地笑。我木然地扒着饭,没有听妈妈到底在讲什么,只是她和新爸爸笑的时候,我也傻傻地跟着笑。

⑧晚饭后,妈妈跟我说:“你帮我洗碗吧!”妈妈以前从不叫我洗的。我知道她有话跟我说。我走进厨房,妈妈背对着我不停地洗。我们都不说话,厨房里只有“哗哗”的水声。突然,我看到妈妈肩膀抽动了一下,然后听到妈妈很轻的抽泣声,很小声,几乎感觉不到。我装作没有察觉到——妈妈不想我见到她哭。过了一会,妈妈平静下来:“妈妈爱你。”我说:“我知道。”妈妈又说:“爸爸爱你。”“我知道。…新爸爸也爱你。”妈妈依然背对着我,我有点不知所措。厨房里又静了下来,水珠敲打着盘子,“叮叮当当”很动听。“你新爸爸很爱你。从你靠在他怀里叫他‘爸爸’的那天起,他就已经把你当亲生女儿了。他说你很懂事,很孝顺,他很高兴能有你这样一个乖女儿。他知道他永远都取代不了你爸爸在你心中的地位,但他还是很努力地去做。他每晚都在跟我商量明天该为你做些什么,他极力地为你营造家的气氛。你的房间总是干干净净的,家中的墙壁上总是挂着你喜欢的图片,早上出门前总有一个苹果摆在门边的桌子上,你想吃的,想用的,家里都备得很充分!这些都是他做的。他很想扮好父亲的角色,可你让他无所适从。你心里很痛苦,你为什么在妈妈和他面前装作那么快乐呢?你不能好好地跟我们谈一谈吗?”妈妈说了很多,我无言以对。这时新爸爸进来了,他嗔怪地看了一眼妈妈:“别唠叨那么多,晓梨心里有数。”我有数吗?我不知道。

⑨第二天傍晚,我一个人跑到湖边看夕阳。一个人就这么静静地坐着,看着夕阳一点一点地沉入山后,织出绚丽的晚霞,很美很美。爸爸,您此刻在看我吗?是您把新爸爸派到我和妈妈身边来照顾我们的吗?恍惚间,爸爸的笑脸在晚霞中若隐若现。

⑩今天是父亲节,我买了两束花。一束放到爸爸坟前,另一束,我准备捧回家。我将自己包裹在痛苦之中,而他们在痛苦的边缘撒满了爱的种子,等着我勇敢地走过去,沐浴爱的芬芳。

(本文选自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出彩作文》2006年第9期,左兵主编)

1.文章第②段加点的词语“很轻地”“重重地”分别传达出人物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我走上去,抱起小弟弟继续转”这一典型细节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标题“爱,在痛的边缘”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最成功之处就是心理描写,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很轻地”表达出“我”对“新爸爸”外热内冷的漠然之情,这是口不应心的敷衍;“重重地”表达了“新爸爸”对“我”的真情回应,是一种满怀的喜悦。(意合即可)

2.“我”不愿破坏此时妈妈心目中温馨的家庭气氛,“我”想借此动作掩饰怅然若失的内心情绪,并以此安慰尴尬中的妈妈。(意合即可)

3.我一直沉浸在失去父亲的痛苦中,但其实,在“我”周围,妈妈、新爸爸都很爱“我”,等待我走出痛苦的阴影。(意合即可)

4.在母亲再婚的欢乐气氛中“我”倍感凄凉;在新家庭里,“我”巧妙地装成快乐的样子,内心却无比痛苦;在新家庭的感染下,在母亲和新父亲的感化下,“我”开始融人到新家庭里,走出痛苦的阴影。(意合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

毕淑敏

①我小的时候,总爱把作文写得与众不同。王老师不止一次给我的作文批过“5+”的分数,还经常在课堂上读我有漏洞也有一点新意的作文。

②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心情像一颗怪味豆。最初当然是甜的了,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老师的夸奖?可慢慢的,成味和涩味就涌上心头。

③下课以后,同学们的神气怪怪的。“哦——哦——,老师又用时传祥掏粪的勺子刳毕淑敏啦!”那时候我们刚学过一篇关于掏粪工人的课文,在北方话里,刳与夸同音。全班同学好像结成了孤立我的统一战线,跳皮筋,两边都不要我。要知道平日里,因为我个子高,跳得又好,大伙都抢着跟我一拔呢!我和谁说话,她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然后故意跟别的人大声说笑,一块儿边说边看着我。

④在我幼小的心里,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孤独,什么叫被嫉妒。

⑤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要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怎么办呢?

⑥我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从此不要把作文写得那样好。我开始挺随意地写作文,随大流,平平淡淡。果然,王老师不再念我的范文,同学们也和我相亲相爱。正在我很得意的时候,王老师找我了。“你的作文退步了,是不是骄傲了?”我执犟地保持沉默。不是不愿意告诉老师原因,而是不知道怎么说。假如我说了,老师会在班上把同学们数落一顿,(她会的,她的脾气很急躁。)那我的处境就更糟了。

⑦王老师苦口婆心地开导我半天,于是我又开始认认真真地写作文,王老师是满意了,可同学们敌视的恶性循环又开始了。

⑧就没有一个万全之策了吗?

⑨我小小的脑筋动了又动,我发现同学们并不是讨厌我的作文。老师念它们的时候,大伙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还发出会意的笑声。同学们只是不喜欢老师反反复复只提一个名字:毕淑敏。

⑩我小心翼翼地说:“王老师,我最近的作文有进步了吗?”“噢,你近来写得不错。今天下午我还要读你的作文。”王老师说。“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战战兢兢地说。“什么事?你说好了。”王老师的眼睛明亮地注视着我。

11“我想……您念我的作文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我鼓足勇气说完蕴藏在心中许久的话。

12“为什么,?我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要求。你总不能让同学们觉得那是一篇无名氏写的东西吧?”王老师有些不耐烦了。

13我知道王老师会这么说的,要说服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我觉得您读谁的作文,主要是看文章写得好不好。至于是谁写的,并不重要。不说名字,您让大伙讨论的时候,没人拘着面子,反倒更好说意见了。我也好给我自己的作文提不足之处……”

14我说的都是实话。只是最重要的理由我没有说:我想为自己求一份心灵的安宁。

15“你说得有一些道理。好吧,让我们下午试一试。”王老师沉吟着答应了。

16那天下午的情形,一如我小小的心所预料的。同学们充满了好奇,发言比平日热烈得多。下课以后,我和大伙快活地跳皮筋。

17我至今不知道这算是少年人的机智还是一种早熟的狡猾,却养成了我勤奋不已而又淡泊名利的性格。

(选文有改动)

1.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应该是快乐的、自豪的,可作者却有着一段独特的感受。当时,她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她想了哪些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要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一句中“精神的炼狱”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⑩段用了4个省略号,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有过与本文作者或她的同学相似的情感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的一次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心情像一颗怪味豆,最初是甜的,慢慢变成了咸味和涩味。想了两个办法:一是从此不要把作文写好,二是请求老师念作文时不念她的名字。

2.被同学孤立、疏远的痛苦。(意思相近即可)

3.表示说话时吞吞吐吐,语气不连贯。

4.开放题,符合题意,语言简洁,表达清楚即可。示例:①上课时,老师很喜欢找我回答问题,同学们非常嫉妒,我也因此少了很多朋友,心里很烦恼。②我的妹妹很优秀,爸爸妈妈都以她为荣,而我却平平常常,极少得到一句表扬,我很嫉妒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们的家园怎么了

佚 名

①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闻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②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一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l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l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③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

④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⑤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选自《读本》)

1.请找出文中运用了下定义这一说明方法的语句,并抄写下来。这一段中还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标出此文的结构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3.第②段“科学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句中的“极其”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倘若你是一名环保宣传员,你将给周围的人提出怎样的环保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1分)作比较、列数字

2.①∥②③④∥⑤

3.不能删去。(1分)示例:“极其”起强调作用,准确地说明了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所起作用之巨大。

4.示例: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碗筷、杯子,不制造白色污染;分类处理垃圾;爱护花草树木,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每月少开一天车等。(答对一项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没有规矩,也成方圆

老 苏

①俗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古代,只有圆规才能画出圆形,只有曲尺才能画出方形。然而,在今天,不借助这些工具,仅仅是点几下鼠标,就可以画出数以千计的标准图形。

②规矩实际是一种比喻:假如你不按照一定的方式出牌,你就一定玩不成。真的如此吗?

③规矩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不禁要问:“在立规矩之前,方圆何在?”

④规矩按制定的时间先后分旧规矩和新规矩,那么我们到底要遵循哪个规矩?

⑤如果一味地在行为上端正老实,合乎标准和常理,新规矩从何而来?

⑥如果有幸在遵循旧规矩的基础上保证了自己的成功而成为新规矩的制造者,我们是否也成了不规矩的人?

⑦如果每个人都遵循着规矩,世上的人都将故步自封,有何进步发展可言?

⑧规矩太过严苛就成了镶着金边的牢笼,任凭你是只大鹏鸟,任凭你有鸿鹄志,你的一生也将无所建树。

⑨所谓成大事者往往是智者。智者各有志,从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丘吉尔从桀骜不驯的顽劣子弟到英国首相;沈从文从逃学大师到文学大师;爱因斯坦对经典力学的颠覆成功;孙中山对旧制度的叛逆胜利。

⑩当旧规矩衰微之时,正是新规矩诞生之日。没有伟人们的不规矩,无法想象社会将变得多么可怕。

11规矩并非不能打破,只有打破重生之后的东西才更有生命力;没有规矩,不是不要规矩,而是寻找适合新方圆的新规矩。

12没有规矩,也成方圆。因为它摒弃的是不合时宜的旧规矩,创造的是更完满新鲜的新方圆。

(选自《智慧满行囊》)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了证明论点,作者用了4个事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添写一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请结合本文第⑦段,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没有规矩,也成方圆。

2.比喻论证法把严苛陈旧的“规矩”比作牢笼更加生动鲜活地控诉了它的危害之严重。

3.智者各有志,从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哥白尼不迷信“权威”发现并创立了科学的“日心说”;王羲之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又不拘泥于前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和魅力。

4.一个国家民族只有大胆改革创新才能焕发生命力和活力,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不倒。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入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予,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我”在姨母面前说了句轻薄话,母亲责罚“我”时,为什么“气得坐着发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开头说:“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请问:

(1)这与选文中哪句话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哪件事最能体现“我”的母亲是“慈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儿子的话触发了自己心中的隐痛。②恨儿子目无尊长。③有对自己教育失败的自责。(第一点必答,答出后两点即可计满分)

2.第一问: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第二问: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3.对母亲深切的敬爱和怀念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雨是从云层降落的水滴。雨滴有大有小:瓢泼大雨的雨滴直径一般有3~4毫米,最大可达7毫米,而毛毛细雨的雨滴直径则在0.5毫米以下。

②为了测定雨滴的大小,人们设计出许多方法,比如雷达观测法、光学雨量计法、摄影法、面粉球法和色斑法等。

③雷达观测法和光学雨量计法可实时地、大面积地观测包括雨滴粒径及其分布在内的降雨基本特性,一般只应用于天然降雨的观测。摄影法是用摄影机拍摄出正在下落的雨滴的相片,然后在显微镜下测量出该雨滴的粒径,非常适用于实验室内观测模拟降雨。面粉球法是将雨滴收集在盛有面粉的容器中,雨滴与面粉接触后,每个雨滴就产生一个小小的湿面球,烘干后称重,测出每个雨滴的大小。色斑法是通过测量雨滴在相同材料上形成的色斑大小推知相应的雨滴粒径,是历史悠久、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量方法。

④也许有人会问,计量雨滴的大小有必要吗?当然有必要啦!

⑤下大雨时,雨滴击溅可能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表层空隙减少或者堵塞,形成“板结”;雨滴过大,还会打伤幼苗。因此,观测雨滴是研究天然降雨和人工模拟降雨特征及设计人工降雨装置的一项重要工作。

⑥下大雨时,不少电视频道也会开始“下雨”,影像变得模糊不清,移动电话也会出现杂音变大的情况,这是雨滴对电磁波的散射衰减作用造成的。雨滴大小不同,散射衰减作用也不同,所以测量雨滴的大小就成了解决这个通孰传输难题的前提条件。

1.(1)从结构上看,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田喷灌时,要把水滴直径控制在3毫米以下。这是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2)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大雨对电磁波的散射衰减作用。

2.计量雨滴的方法与必要性(目的、作用、意义)。

3.因为水滴直径超过3毫米,水滴击溅可能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表层空隙减少或者堵塞,形成“板结”,还会打伤幼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