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1—4题。

一枝山药藤的坚持

在这个夏日,令人动容的事太多了,比如说,一枝山药藤。

是去年的某个冬日吧,几根被遗弃的山药,可怜见地,被我扔在一个柜子里,一个废弃的旧柜子,在厨房的暗角里。

柜子门“啪嗒”一声合上,是天牢落了锁,是黑夜没了边……

然而,在半年后,在这个夏日的清晨,它再度,突然间地,出现在我眼前,以另一种表达,一种灵魂与灵魂激烈碰撞的方式。它居然爬出__,发了芽!

事情是这样子的。今天早上,我睡意阑珊地去厨房,裸露的脚踝,被什么东西触了一下子,低头看看,哦,一根铁丝!但是——铁丝怎么这么柔软?再说,厨房里也没有细铁丝啊……

睡意顿无!我感觉事出蹊跷,遂情不自禁地,弯腰。那“铁丝”是从柜门里伸出来的,淡淡的紫,细看,还有星星的“苞”,叶苞!这不是铁丝,分明,是一根植物的藤蔓,难道说……心潮一浪浪地高涨,慢慢地打开柜门,如揭开一个天大的秘密,如掀开新娘的红盖头。

我的猜测没错,果然是,那几根山药!它们静静地躺在柜子里,浑身上下爆出好多芽,变成细细长长的藤,在柜子里盘旋着,孜孜不倦地,寻觅着出口。

今天早上,有一根藤,终于顺着柜子的中缝爬了出来,看到我来,遂激动地,用触须跟我亲吻,道“早上好”,留住我匆匆的脚步,迫使我弯下腰来。

这柔嫩顽强的小生命,肯定已爬了好多天,从看到光明的那一刻起。它高高昂起的头,嫩生生的柔软,使我想起灵魂的样子,它用它灵魂的触须,伸进我的心湖,激起万千层涟漪。

于是,在这个早晨,我又一次热泪盈眶,因为它,还使我想起那些废墟里的生命,还有那,__中默默的坚守,以及爬出__的顽强

2010年4月,是中华民族又一段__的日子。王家岭矿难的疼痛还未过去,又一场天灾,从天而降,压住了玉树地区多少鲜活的生命。人,这种自然界的生物,弱小得不及蚁虫草芥,却又坚不可摧。

15日7时,结古镇镇郊的西北牛宾馆,中国国际救援队进行生命探测搜索时,发现这里有强烈的生命迹象,他们冒着余震危险,迅速展开救援。凿孔、搬移、手挖……经过近5个小时的努力,营救被困群众的生命通道被打开了——一个被困的小伙子从洞口慢慢伸出头,小心翼翼地旋转,一点点避开断裂的钢筋。

每一个爬出来的生命,都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艰辛。那位创造了生命奇迹的“英雄妈妈”巴桑旺毛,她被埋75个小时,一直用身体护住肚中的胎儿,在幸运获救后,她成功产下一名男婴,如今母子平安。

“人在最绝望的情况下,一定要学会坚强,哪怕一丝希望,都不能放弃。”那些在废墟里被困8天多,靠吃煤块皮带喝尿求生的矿工,劫后余生,最想对人们说的就是这句话。

每个人顽强的生命,都给人唏嘘和感动。不仅缘于生命的脆弱,也缘于生命的顽强。

一根山药藤,一株植物的坚持尚且让人动容,更何况那些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性灵!

(选自《作文与考试》)

1.作者托物言志,借写“一枝山药藤的坚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第④段划线句中“另一种表达,一种灵魂与灵魂激烈碰撞的方式”具体指什么?

3.请具体说说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4.你从“山药藤”、“英雄母亲”身上看到了什么?得到哪些启发?

1.人在最绝望的情况下,一定要学会坚强,哪怕一丝希望,都不能放弃。(意对即可)

2.__中的山药爆芽,长出细藤。其中的一根从柜子的中缝爬出,触动“我”的脚踝,用灵魂的触须伸进“我”的心潮,激起万千层涟漪。(意思对即可)

3.过渡(承上启下),由写山药藤顽强地爬出__转入写灾难之后顽强求生的人们。

4.看到了他们虽然柔嫩,身处绝境,却依然顽强的精神。另一问不设统一答案,能结合本文主题谈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它绽放在春节缤纷的花炮中,闪烁在京剧斑斓的脸谱中,跳动在二胡凄美的弓弦上, ,传扬在诗词浪漫的意境里……

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五彩纷呈的形式令人shǎng xīn yuè mù。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也会在文化的熏陶下变得厚重而雅致。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成语。

放( ) shǎng xīn yuè mù ( )

2.在下面划线句上修改病句。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3.仿照画线句子,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如锣鼓、秧歌、风筝、书法等),为横线处补写句子。

1.zhàn     赏心悦目   

2.将“保护并了解”改成“了解并保护”

3.示例1:擂响在锣鼓铿锵的鼓声里。

示例2:飘散在书法醇美的墨香中。

按要求完成第1-3题。

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能让人赏心悦目。写好钢笔字既是语文课的教学要求,也是同学们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写钢笔字的知识,提高写钢笔字的水平,班上准备开展“走进硬笔(钢笔)书法”的主题活动。

1.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你报名参加这次活动的愿望。(必须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口号。(必须用两个句式大致整齐的句子,20字以内)

3.对这次活动的具体安排提出两条建议。

1.示例:一手好字就是一张亮丽的名片。学习书法艺术,理解传统文化,提高艺术品位。这就是我,一个积极向上的中学生的热切期望,请允许我参加“走进硬笔(钢笔)书法”的主题活动。

2.示例一:学习书法艺术,传承汉字文化。

示例二:写一手好字,展个性风采。

3.示例:(1)请书法家为同学们举行书法讲座,现场演示,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2)在学校开展硬笔(钢笔)书法比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妥协是一种艺术

  ①“妥协”一词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用到,而且在很多场合都是以贬义的形式出现的。通常人们把其当作软弱可欺、无立场、无原则的代名词。其实,这是对它的误解,《现代汉语词典》中就将其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

  ②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解决繁琐细微的家之小事,还是处理错综复杂的国之大事,如果能够合理恰当地运用妥协手段,不仅能收获成功、分享快乐,还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处世态度。

  ③妥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繁杂琐事很多,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磕磕碰碰、争争吵吵在所难免,以相互体谅的方式看待之、处理之,则心情和畅、家庭和睦、生活和美;而矛盾双方针锋相对、互不妥协,则心情不畅、家庭不睦、生活不美。生活需要妥协,妥协更强调从对方角度出发看待问题,积极换位思考,正确认识问题,主动作出合理让步,为矛盾的化解创造有利条件。妥协其实是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剂润滑剂。

  ④妥协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在人与人、国与国的交往中,难免会有分歧或摩擦。一味地锱铢必较、睚眦必报,只会造成相互的隔阂与矛盾;能够在恰当的范围内礼让三分、以退为进,则可以收到相互理解、合作共赢的结果。如

  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率团访华,商谈中日建交。在周__主持的欢迎晚宴上,田中致词说:“过去的几十年之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用这样一句话表示道歉显然太轻描淡写了。在场的中方人员都停止鼓掌,气氛顿时由热烈转为紧张。周__不露声色,在致词结束时仍然带头鼓掌,给田中圆了场。但在随后的正式洽谈中,周__严厉指出了田中的错误,田中不得不作出解释。在双方最终议定的正式文件中,日方写道:“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中日邦交由此走向正常化。由此可见,

  ⑥妥协还是一种处世哲学。与积极介入、强势主导相比,妥协超然于局外,脱俗于世风,它讲求“和而不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之美。它放弃的是部分物质上的享受,收获的却是精神上的满足。与畏强惧霸、步步退缩相较,妥协展现的是一种柔性的坚持,追求的是一种坚韧、无畏之美,它的美在于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坚持,是一种对基本道德规范的坚守。

  ⑦善待恩怨,学会尊重你不喜欢的人,我们会发现不仅少了一份怨恨,多了一份快乐,甚至还会赢得更多的尊重,收获更多的友谊。

1.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论证“妥协是一种艺术”这一中心论点的?

  (1)妥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2.说说“妥协其实是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剂润滑剂”这个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补充内容,使论证严密。

  (1)请在下面横线上为文章第④段的结尾处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2)请在下面横线上为文章第⑤段的结尾处补写一个议论的句子。

4.作者认为现实生活中应该“合理恰当地运用妥协手段”,而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坚守节操、宁折不弯(如汉代坚决不给皇帝的姐姐道歉的强项令董宣,宋代把被撕碎的奏章粘好继续举荐人才的赵普,当代遭受冷眼和打击仍然坚持举报假劣医疗器械的陈晓兰……),你怎样看待这两种做法?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80字)

1.(2)妥协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

(3)妥协还是一种处世哲学。

2.用比喻论证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妥协在人们生活中可以减少摩擦,化解矛盾。

3.(1)示例一:面对廉颇的挑衅和羞辱,蔺相如以国家为重,一再妥协忍让,最终感到了廉颇。 示例二:__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时作出妥协——实行一国两制,赢得两地的顺利回归。

 (2)示例一:妥协也不是不讲原则,一味无原则的不是妥协,而是懦弱。

     示例二:妥协并不是总做“好好先生”若以放弃原则,牺牲大局换取表面的一团和气,妥协将失去其原先的意义。

4.示例一:妥协并不是无原则的让步。__来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时作出妥协,其目的是为了建立爱国统一战线;__主动放弃延安,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实力,与敌人斗争。合理恰当地运用妥协,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坚守。

    示例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坚守节操、宁折不弯的人更加可贵。当强豪肆意妄为时,妥协伤害的是善良无助的百姓;当假劣医疗器械泛滥时,妥协伤害的是期盼治愈疾病的患者。面对社会上的__和腐败,决不妥协才是文明应该坚持的原则。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壶口, 壶口

①在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

②黄河有幸,倚身此中。

③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同样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忍受和服从。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着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④这就是壶口瀑布。

⑤壶口瀑布诞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壶口中——瀑布之前,黄河的河床足有上千米宽,而到了这里,两岸岩石陡然一缩,形成了一条只有二三十米左右的狭槽。不仅如此,槽道下又奇特地出现了一个高低悬殊,落差极陡的深谷。于是,漫天而来的黄河水流在这里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由此形成了壶口瀑布。

⑥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⑦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又包容万千。【A.】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断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

⑧在种种难以描述的感受中,最让人难忘的当数和瀑布贴身相逢又抬头仰望的时候。相信那一刻,任何人都难以摆脱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那些在远处看去吼喊奔扑的洪流,在近处看去更有着一种如山倾倒的壮烈。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迸射。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这种冲击和对抗实在是太猛烈,碎片已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小水珠或者小水滴,而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肢解,直至肢解成用手无法捕抓、用舌无法舔触的水汽。一霎时,雾气漫天升腾,而脚下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们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

⑨我们全看呆了。或许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伟大力量,或许生活中还翻演着无数撼人心魄的壮烈冲击,但没有哪一种能像眼前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那是愤怒的极致,激昂的顶端,凶猛的无限,力量的空前!那是须我们永远体味和追求的精神的全部!

⑩哦,千古黄河,伟大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身边,也接受着你的泽润,那些日常的行走和接触使我们对你有了一种熟视无睹的平淡和麻木,但是只有此刻,我们才顿然领悟:【B.】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

1.为什么说倚身于秦晋大峡谷,“黄河有幸”?

2.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至少写出三点。

3.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1)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

(2)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

4.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请从文中【A.】【B.】两处画横线的语句中任选一处,针对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点加以赏析,并概括该句的深刻内涵。

1.【答案】雄心勃勃的黄河得到了释放的舞台,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2.【答案】1)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2)瀑布发出的不绝不灭的震吼撼天动地,包容万千。(3)统一和团结使狂放不羁绊的黄河水流的力量排山倒海。(4)黄河水流们的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1)【答案】生动形象的描述并赞美洪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不可阻挡的英雄气概。

(2)【答案】动词,写出水浪的力量很大。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水流们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胆识、勇气和力量。

4.第一问:【答案】象征。或:托物言志。

第二问:【答案】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了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5.【答案示例】 [示例一] 填选项:A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联想丰富,气势磅礴。该句揭示出瀑布撼天动地的声音所展现的勇猛刚烈的气势和悲壮豪雄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示例二] 填选项:B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言雄壮有力,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喷薄而出,连用三个“为什么”引人思考,突出了黄河精神作为我们伟大民族精神内核的强大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可燃冰

①当人们想到能源时,脑海中总是出现燃烧和火焰,而把冰块看作是与之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是今天,科学家却发现一种在特定低温__条件下形成并稳定存在,广泛发育在浅海底层沉积物、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地层和高纬度极地地区永久冻土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一种似冰状的白色固体物质,因含有大量甲烷而可燃,所以也被称为“可燃冰”。

②可燃冰是天然气(甲烷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的。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可燃冰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超过20摄氏度便要分解,而海底的温度一般都在2到4摄氏度;其次,可燃冰在零度时,只需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能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压力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就越稳定;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富含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气源三者具备的条件下,便会在介质的空隙中生成可燃冰的晶体。

③可燃冰是1972年由前苏联科学家在北极圈内首次发现并确认的。2009年我国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这是我国继2007年在南海北部钻获天然气水合物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随着美俄科学家不断地探测,到目前为止,估计全球可燃冰储藏量高达石化燃料储藏量的2倍,勘探出的储藏地区包括30个海洋储藏地和8个大陆储藏地。今天,科学家已把开发和商业利用可燃冰作为研究目标。

④据科学家测算,l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可释放164立方米甲烷气体和0.8立方米的淡水。甲烷是人们可以用来燃烧发电的可燃气体,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可燃冰将成为21世纪极具潜势的洁净新能源。

⑤要使可燃冰早日造福于人类,关键是要找出安全有效的开采方法。目前考虑的开采方案有几种:热解法和降压法,两者分别利用可燃冰温度高和压力低时即分解的特性,使其由固态分解出甲烷气体;还有科学家提出将核废料埋入地底,利用核辐射效应使其分解。另外还有一个新的设想,即“置换法”。研究证实,将液化的二氧化碳注入1 500米以下的海水中,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它的比重比海水大,于是就会沉入海底。据此研究结果,如果将二氧化碳注入海底的可燃冰储层,二氧化碳较之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可能将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挤走”,从而将其置换出来。但这些方法都面临着一个如何收集甲烷气体的问题。同时,甲烷气体是对环境破坏作用最大的温室气体之一,而且可燃冰的开采还可能会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并导致灾难性的海啸,所以,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面临着种种难题。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对可燃冰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难题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得到解决。

1.第②段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每空限填2字)

2.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可燃冰主要储藏在浅海底层沉积物、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地层和高纬度极地地区永久冻土层中。

B.可燃冰是天然气(甲烷类)被包进水中,在海底结晶形成的。

C.据估计,全球可燃冰储藏量高达石化燃料储藏量的2倍。

D.可燃冰由前苏联科学家在北极圈内首次发现并确认。

3.③④段中作者认为“可燃冰将成为21世纪极具潜势的洁净新能源”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开发可燃冰,目前可以考虑的开采方法有热解法、降压法、______________及置换法。(不超过8个字)

5.根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如果将二氧化碳注入海底的可燃冰储层,二氧化碳较之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可能将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挤走”,从而将其置换出来。

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挤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可燃冰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谈谈你对开发利用可燃冰的看法。

1.温度  压力

2.B【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试题难易适中。B项不合文意,“可燃冰是天然气(甲烷类)被包进水中,在海底结晶形成的”,句子表达不准确。“在海底结晶形成”缺少必要的条件,必须是“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

3.(1)储存(藏)量大(2)洁净无污染

4.核辐射(效应)分解

5.可能:表示不确定,只是猜测的情况,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挤走”:形象地说明了甲烷分子被置换的过程,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意思接近即可)

6.略。(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被遗忘的下午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①我在巴黎学习的时候,已经发表过不少文章,有很多人赞扬。有几篇我自己也认为不错,但总觉得应该还能写得更好,只是苦于无人指点,于是我暗自留心,渴望找到成为大师的秘诀。

②25岁那年,我终于找到了这个秘诀,它来自一个伟人,这改变了我的一生。那是一个周末,我到麦东拜访罗丹。“或许你愿意看看我的工作室?”他和蔼可亲地说,“恐怕没什么有意思的东西,你不要嫌闷。”

③我跟大师来到他的工作室,一个简朴的房间,有着巨大的窗户。桌子上堆满了草图,地上摆着一些已经完成的雕像,其余的都是黏土做的雕塑局部:一只胳膊、一只手、一根手指,有的甚至是指关节这样微小的细节。

④我正看得入神,回头发现罗丹已经穿上了工作服,正站在一个木架子前面。“这是一个新作品。”说着,他小心地掀开盖布,一座少女的半身像出现在眼前。那是一尊黏土做的小样儿,线条柔和,细节逼真,我忍不住赞叹:“太完美了!”

⑤罗丹侧头看了看雕像,后退一步,盯着少女出神。这位身材魁梧、肩膀宽阔、满头白发的老人好像变成了热恋中的少年,他柔声说:“肩上的线条还是太粗,这里还差一点儿……”大师拿起刮刀,木制的刀片轻轻滑过湿润柔软的黏土,所到之处留下肌肤柔美的光泽。罗丹在架子前走来走去,不时转动雕塑台,有力的双手一刻不停,眼睛里闪着光,“还有这里……”他一边修改一边自言自语,时而兴奋地点头,一会儿又双眉紧锁。他捏好一小团黏土,粘到雕像上,再用木刀一点点儿刮开,喉咙里发出含糊奇怪的声音。

⑥就这样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罗丹再没跟我说一句话,他把我给忘了,把整个世界给忘掉了。除了手中的作品,他眼里没有第二件东西。他专注的神情,宛如上帝正在创造世界。

⑦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罗丹舒了一口气,扔下刮刀,满意地笑了。他又一次拿起盖布,小心翼翼地盖上少女,好像把披肩披在情人身上一样,满脸的温存与关怀。然后他脚步______________ (轻盈 轻快)地向门口走去,突然看见我,吃了一惊,______________ (凝视 审视)半晌才记起我来。

⑧罗丹又变回了先前淳朴好客的老人,为自己的失礼感到尴尬又慌张:“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我的意思是……”而我毫不介意,握着大师的手,心里充满了感激和崇拜。

⑨在麦东的那个下午,我得到的启示比学校里所有学到的东西加起来还多。我明白了成就一切艺术与伟大事业必需的本领——专注,一种无论眼前的工作或大或小,都能将意志贯注其中的本领。我这才知道自己缺少的是什么。除了专注,成就伟业没有别的秘诀。

(选自《青年文摘》)

1.从第⑦段的两处括号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处。

2.根据文意,解释“我终于找到了这个秘诀”一句中“秘诀”的具体含义。

3.概括第⑤段的主要内容,并写出本段中人物描写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至少两种)。

4.“我”被罗丹遗忘了一下午,为什么心里还充满了感激和崇拜?

5.读了本文,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1.轻快  凝视

2.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能将意志贯注其中,即专注。(意思接近即可)

3.写罗丹的工作状态。(意思接近即可)

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4.“我”虽然被罗丹遗忘了一下午,但却看到了罗丹专注的工作状态和忘我的精神,使“我”明白了成就一切艺术和伟大事业必需的本领。(意思接近即可)

5.略。(可从多角度谈,如认真、专注、善于学习等,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钟点工的三千元晚宴

雪小禅

那天,她被邀请去吃饭。

是她的主人邀请她去吃饭,她听儿子说,那里的饺子特别好吃,当然,儿子也没有吃过,是班里的同学说的。

她一直很自卑,不善言辞。给儿子去开家长会时,总是一言不发的那个。儿子鼓励她说,妈,你应该笑啊,你笑时多好看啊。

儿子虽然出身寒微,可是一直很努力。她也总包饺子给儿子吃,但儿子说,他的同学们说了,那里的饺子好吃极了。说这话的同学,家里的父母不是有钱人就是当官的,只有儿子,是没有机会去那样的饭店的。

因为,她只是一个清洁工,有时间的时候,给有钱人家做钟点工。她的儿子和这家女主人的儿子居然在同一所学校就读。

女主人开着本田车,和她一样的年龄,可穿的衣服十分昂贵,哪一件都要几千块。有一次她给女主人洗衣服,一不小心把真丝的衣服烫坏了,女主人发了很大的火,她想辞职,可女主人说:“你老实,还勤快,别辞职了,算我不对。”

她没有想到女主人会请她吃饭。

正是母亲节。女主人说:“你打车到丽晶饭店207等我,我一会儿就到。”她哪里舍得打车,还是坐了公共汽车,然后又倒了一次车,下车后又步行了一里多地。

丽晶饭店在这个城市的边上,豪华而充满了浪漫气息,里面种满了高大的热带植物,她进去就蒙了。服务生把她引到207,她进去,看到一屋子女人,华衣丽影,只有她,寒酸地站在那里。

有人说:“你是谁呀?走错门了吧,是不是打扫房间卫生的?”

“这是207吗?”她问。“是呀,你找谁?”她正茫然拘束间,女主人到了,她拉着她的手说:“这是我的朋友,今天母亲节,和我们一起过个节。”

很显然,她不是这类人,她们都有车有很体面的工作,或者老公是这个局那个局的局长。她没有老公,老公前年出车祸死了,她只是一个人,带着一个12岁的孩子。

“来,坐,”女主人拉着她的手说,“来,你点菜。”她有些发傻,因为她从来不会点菜。

她也去过饭店,带着儿子,一张嘴就是鱼香肉丝,八块钱,一大盘子,儿子馋了的时候,她就带着他去吃。

现在,面对眼花缭乱的菜谱,她摆着手说:“不会,我不会点。”

她是真的不会点。

女主人熟练地点着菜,那些菜名她听也没听过,那些客人们还在悄悄地观察她,议论她。菜上来之后,她看到一盅粉丝一样的东西,她说:“这粉丝味道好。”所有人都笑了,她也跟着笑。女主人说:“那是鱼翅呀。”她的脸红了,她们相互敬着酒,是洋酒,她也喝了一点儿,一下就呛了,洋酒怎么会这个味道?还这么贵?!她实在是想不清楚。

主食上的是饺子,各种各样的饺子,的确是好吃,她吃得很多,最后都吃撑了。到现在,她仍然不明白女主人为什么请她,为什么让她和这些有钱的女人们在一起?

散了的时候女主人让她把饺子和剩菜打了包,开车送她回家。她小心翼翼地问:“这一桌子菜多少钱啊?”女主人说:“没多少,三千多。”她出了一身冷汗,三千多,那得包多少饺子吃啊?

她婉转地问女主人为什么请她,女主人说:“没事,今天母亲节,也是你的节日,就是在一起吃个饭。”

回到家.饺子还热着,她叫儿子:“快来吃,丽晶的饺子,你最想吃的!”儿子说,是不是谁谁带你去的,她说:“是呀,你怎么知道?”

儿子说:“有一次我去她家里找你,你不在,我遇到她,她问我,母亲节快到了,你想送给你妈妈什么礼物?我想了想,我也没钱呀,我就和她说,如果有钱,我就请你去丽晶饭店吃饭。”

儿子还说,当时女主人摸了一下他的头,然后说:“你的愿望会实现的。”

她知道女主人为什么请她吃饭了,因为,她满足了一颗少年的心;她要向人们证明: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平等的,无论贫贱富贵。

就是从那天起,她不再自卑。扫大街怎么了?没有老公怎么了?她是一个母亲,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她有爱,有自尊,有听话好学的儿子,还有一个理解她的女主人。

她应该做一个自信的母亲,好好地生活,为了儿子,为了自己,为了女主人的那片苦心。

(选自2010年第7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小说中女主人为什么要请钟点工赴豪华晚宴?

2.根据小说情节,说说女主人是怎样一个人,她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

3.小说第三段为何要写到钟点工的自卑?

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说明理由。

5.小说的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1.满足了一颗少年的心;她向人们证明: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平等的,无论贫贱富贵。

2.钟点工烫坏衣服要辞职,女主人挽留;女主人还请她赴高档晚宴;可以看出女主人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她最宝贵的品质是虽富有,却能平等待人。

3.为了与后面钟点工变得自信形成对比;突出了女主人关爱的激励作用;深化了主题。

4.女主人。因为小说主要刻画了她的善良;歌颂了她平等待人的品质。

5.好;因为题目存在强烈反差,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节约是自然界的神圣法则

韩玉荣

科学证明,节约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神圣法则。

稻秆和麦秆等植物都是空心的,其奥秘就在于用最少的材料取得了最稳固的结构。草本植物在风力或果实重力的作用下,秆子会发生压缩、扭转和弯曲。从材料力学的角度分析,实心圆截面秆子和空心圆截面秆子在外径相同的条件下,两者具有相同的抗扭和抗弯能力。显然,植物长成空心秆有利于将攫取的营养集中到果实上来,同时也缩短了生长期,这不是绝妙的生长方法吗?另外,我们常见的葡萄、杨梅等都是圆球状的,这是因为建造圆球形物体所耗费的材料最少,而容积却最大。

植物如此,动物在发展过程中也极其惊人地贯彻了节约的法则。例如,恒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这就是共同的节约法则起到的微妙作用。众所周知,水是动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其比热是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据测定,在35℃时,水的比热最小,这意味着,动物体温为35℃时,为保持体温恒定所需要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最少。又比如,蜻蜓的翅膀长只有5厘米,面积4.6平方厘米,重量仅0.005克,然而,它却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每秒钟能扑动20至40次,飞行速度达到每秒l5米,这种翅膀的构造真可谓是节约的典型了。

自然界在进化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节约法则,极大地启发了人类的智慧。例如,人们发现某些植物的叶子是按照螺旋状排列的,夹角是137°30’,这样的叶序排列使植物的采光面最大。于是,建筑设计师就借鉴这个采光原理,设计建造了一座13层高、按螺旋状排列的大楼,结果表明,每个房间都充满了阳光。人们还从下雨的时候雨滴前圆后尖的形状得到启发,设计制造了阻力很小的雨滴状小汽车。空气从车前轻拂而过,在车后也不会形成空气旋涡,行驶速度每小时可达300千米。

1.稻秆和麦秆等植物都是空心的,奥秘是什么?有何好处?

2.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加点的“这个采光原理”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4.本文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

5.下列各句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实心秆和空心秆具有相同的抗扭和抗弯能力,所以自然界一切植物的秆都应是空心的。

B.恒温动物的体温都在35℃左右,这就是共同的节约法则起到的微妙作用。

C.蜻蜓的翅膀重量仅0.005克,而面积却有4.6平方厘米,这种构造有悖于节约的法则。

D.自然界中节约的神圣法则,极大地启发了人类的智慧,如人们设计制造了阻力很小的雨滴状小汽车。

1.奥秘是用最少的材料取得了最稳固的结构。好处有:空心秆有利于将攫取的营养集中到果实上来;空心秆缩短了植物的生长期。

2.列数字(或举例子);准确(或具体)地说明了动物在发展过程中也贯彻了节约的法则。

3.按照螺旋状排列,夹角是137°30’的叶序排列使植物的采光面最大。

4.本文从植物的节约法则,写到动物的节约法则,再写人类根据自然界的节约法则得到的启示。(如只答逻辑顺序,得分;答“由植物写到动物,再写到人类”得分)

5.D【解析】此题考查了对选文的解读、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试题难易适中。A项表述错误。文中并没有说“自然界一切植物的杆都应是空心的”,这一说法违反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B项表述不正确。文中第三段说“恒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而不是“都在35℃左右”。C项表述不正确。选文肯定了蜻蜓翅膀的构造“可谓是节约的典型了”。答题时要针对文体的特点,准确把握选文的内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枪打落尾鸟

石 炯

(1)或许是囿于中庸之道几千年来的思想束缚,许多国人认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名高于世,众必毁之”,认为“出檐的椽子先烂掉”,认为“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为人处事只要随大流,中规中矩,亦步亦趋,就能安身立命,明哲保身;而如果遇事喜欢挑头的话,就会被别人抓住把柄,落得个“枪打出头鸟”的下场。

(2)然而,在当下这个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挑战纷至沓来的时代,如果你选择做“落尾鸟”,结局又会怎样呢?

(3)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时代在发展,鸟儿也要进化。当枪声响起的时候,只要鸟儿飞得够快,决不会被猎人打死,还能吃到新鲜的食物。而那些落尾的鸟最有可能被猎枪击中,从而惨遭淘汰。

(4)①回想一下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的一百多年屈辱,②回想一下当今世界上某些霸权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的指手画脚,③回想一下世界经济大潮中因工艺落后而破产的企业,④回想一下因业务不精而下岗的工人,⑤我们不得不再次承认——落后就要出局,落后就要挨打。⑥鸟儿如此,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5)遇到危险时不敢出头、不愿出头的人,最后往往会退化成没有能力出头的人;而这种人,面临的就是被淘汰的命运。

(6)许多千里马一直都在埋怨没有伯乐赏识,但如果你不出头,即便你真的是匹千里马,也只能穷其一生去拉盐车,这样一来,伯乐又怎能发现你?

(7)所以,如果你不想成为被枪打的落尾鸟,就要敢于出头,勇于出头。虽然出头鸟也有被打的可能,但这种可能仅仅说明你还不够成熟,如果你够成熟,尽管成为“出头鸟”吧,因为出众的人,只有经过“枪打”才会更加成熟,更加被人认可!

(8)人生就是赛场,当枪声响起的时候,你做好振翅高飞的准备了吗?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做落尾鸟,有何弊端?

4.文章第四段的六句话,请你重新排列句序,并说明理由。

句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在立论上有何特点?

6.文章结尾一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1.“枪打落尾鸟”或“勇做出头鸟”。

2.道理论证(或引证法)(对比论证亦可);是为了引出传统观点:枪打出头鸟。

3.做落尾鸟会退化成没有能力出头的人;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4.⑥④③①②⑤

理由:⑥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⑥句与④③①②是总分、对应关系。

5.本文一反传统观念“枪打出头鸟”,提出“枪打落尾鸟”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6.不能去掉;因为结尾一段强化了观点(或警示读者勇做出头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