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青菜的味道

居城多年,聚餐时有一个细节让我记忆深刻——在合上点菜单的时候,宾主间总会有人补充一句:“来个青菜吧,最好是带叶子的那种。”

青菜,神奇的青菜,有时声势浩大地在贫富和城乡之间划一道分界线,有时仅仅是一桌菜品中微不足道的小配角。不管贫富,也不论城乡,过日子终归是离不开青菜的,念念青菜生活味。

有一次,朋友问我:“你知道青菜的味道吗?”第一反应竟是茫然,缓过神来,怀疑他在给我开类似脑筋急转弯的玩笑。我敛起笑容,煞是认真地戏谑道:“青菜的味道?不就是青菜味道嘛!”

朋友却一脸认真地说:“我刚刚从成都回来。川菜久负盛名,那些日子我算是真正领略到了。印象最深的不是大鱼大肉,麻辣水煮,而是一家并不起眼的小馆子里的青菜。那家餐馆名字也很有意思,叫青菜人家,土得掉渣,像个裹着头巾羞涩的村姑。进得店来,迎面一张屏风写了一句——你知道青菜的味道吗?”

我等不及,反问道:“那你知道青菜的味道吗?”朋友说:“从那家店里出来,就知道了。青菜人家有一道水煮青菜,不加任何着料,在滚水里过一遍,就端上桌。吃起来,才是真正的青菜味道。那味道其实很平淡,有些涩口,带点草香,下肚后有回甘,就像割草机修剪过草坪之后,空气里流淌的那味儿了。”

我说:“不稀奇,国外有人吃青菜都不用在开水过一遍,生吃。那才是叫原味呢。”

朋友说:“你说得不对,他们吃生的青菜,都要蘸五花八门的酱呢。”

蓦然间,我想起小时候吃的青菜来。那时,家里做饭用大木甑蒸,饭熟了,母亲会将洗净的青菜——印象中空心菜占多数,放进蒸饭的滚水一焯,洒上一小勺盐,就直接下饭。儿时吃的青菜,没有酱醋等诸般纠缠,没有经烈火锅油炙烤,不走偏,不失真,吃进嘴里,是青菜的原味。只有吃过这样的青菜,才有资格回答“青菜是什么味道”这一并不复杂的问题。可是,红尘中的你我,有几人吃过这样清淡寡味的青菜呢?

多年来,我们盘中和嘴里的青菜,都被旺火开发过,被油盐酱醋浸润过,其味都被各种杂味抢了风头,遮盖了去,真味反而模糊起来,记不清晰了。

青菜味道,恰如人生万般滋味,缠绕在味蕾上的是理不清道不明的枝枝蔓蔓,原味和真味,往何处寻觅呢?

人生之初,我们如吃寡淡的原味青菜。当然,谁也不愿意长久地这样淡下去,所以,不断地树立自己远大的人生目标,苦苦奋斗,孜孜以求。

等梦想实现了,就如我们吃那被各种调料包围的青菜,原味道于种种干扰中,模糊了,失偏了。正所谓人生百味。老之将至,万事放下,心头了无挂碍,经过百般滋味的历练,终究回归至原味,就像我那朋友从“青菜人家”那里所尝到的原味青菜,就像我儿时吃的那滚水里焯一遍的青菜。

青菜的味道,从另一角度看。是微版的百味人生。

人们总在努力追求着,苦苦追寻着,却在不断追求中,丢失了自己最初的目标。等到我们想起那时本真的愿望,回味当初的向往,才发现事过境迁人渐老。

走在人生道路上,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把自己走丢了,迷失在__、欲望、惊喜、烦恼、痛苦和悔恨等杂陈的人生滋味中。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想补充一句:大味至淡。“你知道青菜的味道吗?”一语惊心,不由地在内心自问一一你知道成长的味道吗?你知道读书的味道吗?你知道爱的味道吗?你知道……

味道的迷失,似乎存在于人生的每一时,每一处,处在迷失的当头,各种本真的原味对我们来说,有时竟会是那么奢侈。

1.青菜的味道是什么样的?本文作者所写的青菜的味道实际上指的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全文,说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简要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4.文章最后写道:“味道的迷失,似乎存在于人生的每一时,每一处,处在迷失的当头,各种本真的原味对我们来说,有时竟会是那么奢侈。”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青菜的味道是一种很平淡,有些涩口,带点草香的味道。实际上是指人生万般滋味。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来抒写百味人生。

2.从内容上看,总结了青草的味道,并指出其和人生的相似之处。从结构上说,是一个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作者意再告诉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能迷失了方向,而要正确把握人生的航向,保持真实的自我,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乐趣。

4.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稍不留神可能就会迷失方向。一旦迷失了自我,再回到正确的人生轨迹上就不那么容易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题。

敢于冒险才有机会

王国宇

①我曾经参加过一个企业界的顶尖精英聚会,席间聊到为什么职业经理人很少成大老板,大家各抒己见。其中一个朋友答道:职业经理人都是高智商、高情商,但老板往往是胆量第一。

②朋友的话一出口,大家拍案叫绝!这话说得一点不错,职业经理人因为高情商、高智商,做事往往想的特别通透,难免畏首畏尾。而这种行事风格,只会使好机会擦身而过。[甲]在现代社会,不敢冒险就是最大的冒险,胆量是使人从优秀到卓越的最关键的一步。

③回头看看当初读书的同学,你会发现,往往成绩最好的,进社会混的很差;成绩很差,胆大的,却混的风生水起。知识分子当年抱怨脑体倒挂,说不三不四的人发了财。现在看来也是很公平的。你不敢冒风险,你就没有机会。古语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成功的路上风风雨雨,坎坷与荆棘密布,唯有勇者胜。

很多成功者为什么能白手打天下,就是因为有敢为天下先的超人胆识。比尔·盖茨靠什么法宝建立了他的微软帝国?他为何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经济中独占鳌头而历久不衰?在比尔·盖茨看来,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冒险。他认为,在任何事业中,把所有的冒险都消除掉的话。自然也就把所有成功的机会都消除掉了。他甚至认为,如果一个机会没有伴随着风险,这种机会通常就不值得花心力去尝试。

⑤两颗相同的种子一起被抛到了地里,一颗这样想:我得把根扎进泥土,努力地往上长,要走过春夏秋冬,要看到更多美丽的风景……于是,它努力地向上生长。在又一个金黄色的秋天,它变成了很多颗成熟的种子。另一颗却这样想:我若是向上长,可能碰到坚硬的岩石;我若是向下扎根,可能会伤着自己脆弱的神经;我若长出幼芽,可能会被蜗牛吃掉;若开花结果,可能被小孩连根拔起;还是躺在这里舒服、安全。于是,它瑟缩在土里。一天,一只觅食的公鸡过来,三啄两啄,便将它啄到肚子里。在慨叹两颗种子迥然不同的命运时,我们惊讶地发现这样简单的道理:越是想安于现状,越不能安于现状,因为各种偶然的因素使你的周围充满风险。相反,坚定地树起奋发向上的信念,敢于冒险,敢于承受岁月的风风雨雨,就一定会拥抱令人羡慕的成功。

⑥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许多天才默默无闻地走进了坟墓。而导致他们一生碌碌无为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他们不敢冒险。他们没有勇气接受人生的挑战。[乙]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困难、失败又算得了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曾经放手去拼搏过,去尝试过,去奋斗过!据社会学专家预测,未来的社会将变成一个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高风险社会。竞争意识的萌发,使敢于冒险的人们有了危机感,主动应对各种风险。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们,如果还没有被惊醒,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被前一种人远远甩在后面。

1.以下两句话是从原文中提取出来的,如果要放回原处,【A.】句应放会至_____处,【B.】句应放回至_____处。

【A.】罗斯福说:“在人的一生中,没有什么可值得害怕的,唯一值得害怕的,只是害怕本身。”

【B.】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说:“如果有50%的把握就上马,有暴利可图;如果有80%的把握才上马,最多只有平均利润;如果有100%的把握才上马,一上马就亏损。”

2.作者认为,许多天才及知识分子一生碌碌无为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3.选文第⑤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4.结合平时的积累,为文中第④段画线句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5.读了选文,联系下列材料,谈谈你对“冒险”的认识。

材料一:英国金融业监管机构__特纳表示,金融业过度冒险已被公认是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祸端。

——《中国税务报》

材料二:2009年11月13日,因城管执法局__自家的房子,成都市金牛区居民唐福珍自己身上浇满汽油,并用打火机点燃__,半个月后,唐福珍抢救无效死亡。

——《内蒙古日报》

1.【乙】【甲】

2.不敢冒险、安于现状、畏首畏尾。   

3.列举小故事,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两颗种子的不同命运、遭遇进行对比,论证了不能安于现状,而应敢于冒险的道理。

4.示例:武则天打破传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王传福辞去总经理职务,冒险创办比亚迪公司,成为2008年度中国首富。

5.提示:可围绕“要敢于冒险,创造机会,但冒险要掌握一定的度,过度冒险危害他人,更危害自己”来谈,合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蜜蜂的“冬季俱乐部”

①不知你注意到没有,从春季到秋末,在植物开花的季节,蜜蜂四处飞舞,天天忙碌不息。然而冬日里蜜蜂都到哪里去了?它们是怎样度过严冬的呢?

②冬季是蜜蜂的休闲时期。蜜蜂是变温动物,没有冬眠的习性。作为个体,它无法维持必要的体温。寒冷的天气、蜂巢内的低温,对蜜蜂是不利的,因为它的体温会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改变而起伏。

③一只蜜蜂无法度过严寒的冬天,一群蜜蜂则不同。智慧不凡的小蜜蜂想出了特殊的办法来抵御严寒。作为一个机制健全的社会自控群落,蜜蜂具有战严寒抗冰冻的整体实力,因为它们有自得其乐的冬季俱乐部

④“俱乐部”在每年初冬时节开始运作。当外界气温下降,巢内温度低到13℃时,蜜蜂们在巢内互相靠拢,以蜂王为中心抱成团,形成一个由蜜蜂血肉之躯构筑的球体。温度越低团结越紧,使蜂团的表面积缩小,密度增加,防止降温过多。球体最外面的一层是工蜂,它们拼命地煽动着翅膀,像厚厚的衣服一样阻隔着外面的寒冷。在这样严严实实的“包裹”之下,里边的温度保持在13℃左右,舒适如春。据测量,在最冷时,蜂球内的温度仍可高达到24℃左右。

⑤为了抵御寒冷,产生更多的热量,蜜蜂只能加快新陈代谢。它们用多吃蜂蜜和加强运动来产生热量,以提高蜂巢内的温度。天气寒冷时,蜂球外表温度比球心低,此时在蜂球表面的蜜蜂向球心钻,而球心的蜜蜂则向外转移,不停歇地爬来爬去,经常与外面的工蜂交换岗位,如此反复换岗,从一定程度上也调节了蜂团的温度,使得蜜蜂家族安然度过寒冬。那么越冬结球期间它们又是怎样取食存放在蜂房中的蜜糖的呢?聪明的小蜜蜂自有妙法,它们不需解散球体,各自爬出取食,而是通过由外向内的互相传递得到食物。这样,外层的蜜蜂保持为一个动态稳定的隔热层,使里层的弟兄们免受风寒之苦。

⑥蜜蜂正是依靠这“冬季俱乐部”来度过寒冷的冬天的。

(选自《自然科学》,有删改)

1.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因为它们有自得其乐的’冬季俱乐部’”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为了产生更多的热量以抵御寒冷,蜜蜂须多吃蜂蜜,加强新陈代谢,除此之外,蜜蜂还有哪些办法来保持蜂团的温度?

3.第⑤段划线句中加点的“一定程度上”能否去掉?为什么?

1.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蜜蜂在冬季会形成蜂团来抵御严寒(第二问意思对即可)

2.(1)蜜蜂们将团结紧密,使蜂团的表面积缩小,密度增加,防止降温过多;(2)球体最外面的工蜂拼命地煽动着翅膀,阻隔外面的寒冷;(3)加强运动。(答两点得分,答3点给满分。)

3.不能去掉,“一定程度”是从程度上加以限制,说明对调节蜂团温度有些作用,不能完全调节蜂团的温度(意思对即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你的信任去了哪里

葛红兵

①上海有个调查,上海居民仅有不到2%的受访者表示会让陌生人进家门。

②这是为什么呢?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陌生人都是坏人。”或者直白一点儿说吧,98%的受访者倾向于认为“陌生人”更大的可能是“坏人”。

③多年前,我坐公交车,邻座是一个小男孩,我们同路接近一个小时,我对他为什么坐一个小时车上学好奇,就问他,第一次问,他看看我不回答,第二次问,他看看我起身头也不回地走开了。这个小男孩是怎么了?为什么就不能喝一个陌生人好好说话?正经八百地回答一下陌生人的问题?

④因为他们从小就被教育成了不相信陌生人的人。

⑤在英国怀特岛上旅行的时候,我常常招手搭顺风车,我要说的是,多数开车人会主动问我去哪里,然后绕路送我去。我搭车六次,几乎次次如此。对于他们来说,我是一个陌生人,而且是一个异国的陌生人,可是他们却没有不信任,相反把信任给了我!

⑥对比一下,在自己的国土上做“陌生人”和在异国他乡做“陌生人”的遭际,我真的很想问:人们啊,你的信任去了哪里?

⑦信任是一种财富,你拥有它,就先把它分给别人,和别人分享。信任是这样一种财富,只要你不断地送给别人,不断地把它送出去,你得到的就会越来越多。信任一下陌生人,又何妨?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陌生人”。让我们把信任银行里的支票兑现出来,互相赠与,那么我们在信任银行里的存款不仅不会变少,相反会更多。

(选自《读者》2010年5月上,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⑦段中划线句“我们在信任银行里的存款不仅不会变少,相反会更多”的含义是什么?

1.我们要学会信任别人(陌生人)。

2.我们在信任他人的时候,同时也会受到他人的信任。(意思对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飞翔的木棉子

林清玄

①开车从光复南路经过,一路的木棉正盛开,火燃烧了一样,再转罗斯福路、仁爱路、复兴南路、中山北路,都是正向天空招扬的木棉花,每年到这个时候,都市人就知道春天来了,也能感觉到台北不是完全没有颜色的都市。

②如果是散步,总会忍不住站在木棉树下张望,或者弯下腰,捡拾几朵刚落下的木棉花,它的姿形与色泽都还如新,却从树上落下了,仿佛又坠落一个春天,夏的脚步向前跨过一步。

③木棉落下的声音比任何花巨大,啪嗒作响,有时真能震动人的心灵,尤其是在都市比较寂静的正午时分,可以非常清晰听见一朵木棉离枝、破风、落地的响声,如果心地足够沉静,连它落下滚动的声息都明晰可闻。

④但都市木棉的落地远不如在乡下听来可惊,因为都市之木棉不会结子是人人都知道而习惯了,因此看到满地木棉花也不觉得稀奇。在我生长的南部乡下,每一朵木棉花都会结果,落下的木棉花就显得可惊。

⑤有一次,我住在亲戚家里,亲戚家里长了两株高大的木棉,春雷响后,木棉开满橙红的花,那种动人的景观只有整群燕子停在电线上差堪比拟。但到了夜半,坐在厢房窗前读书,突然听见木棉花落,声震屋瓦,轰然作响,扯动人的心弦,为什么南方木棉的落地,会带来那么大的震动呢?

⑥那是由于在南方,木棉花在开完后并不凋谢,而在树上结成一颗坚实的果子,到了盛夏,果子在阳光下噗然裂开。这时,木棉果里面的木棉子会哗然飞起,每一粒木棉子长得像小钢珠,拖着一丝白色棉花,往远方飞去,有那些裂开时带着弹性之力,且借着风走的木棉子,可以飞到数里之遥,然后下种、抽芽,长成坚强伟岸的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在乡下广大的田野,偶尔会看见一株孤零零的木棉树,那通常是越过几里村野的一颗小小木棉子,在那里落地生根的。

⑦所以,乡下木棉花落会引人叹息,因为它预示了有一朵花没有机会结子、飞翔、落种、成长,尤其当我们看到一朵完整美丽的花落下特别感到忧伤,会想到:这朵花为何落下,是失去了结子的心愿呢?还是沉溺自己的美丽而失去了力量?

⑧这些都不可知,但我们看到城市落了满地的木棉花感到可怕,为什么整个城市美丽的木棉花,竟没有一朵结果?更可怕的是,大部分人都以为木棉花掉落是一种必然,甚至忘记这世界上有飞翔的木棉了。

⑨是不是,整个城市的木棉花都失去了结子与飞翔的心愿呢?

⑩有时候这种对自然的思考,会使我感到迷惑,但有一个例子说不定可以给我们启示性的思考,在中央山脉走到尾端的恒春,由于没有中央山脉为界,同时生长着白头翁与乌头翁,白者自白、黑者自黑;还有沿着北回归线生长的壁虎,有会叫的也有哑巴的,嚣者自嚣、默者自默。那么,或黑或白、或叫嚣或沉默,是不是动物自己的心愿呢?或许是的。这个答案使我们对于都市木棉花的颜色从火的燃烧顿时跌入血的忧伤,它们是失去了结子的心愿,或是对都市的生存环境做着无言的抗议呢?

(11)当我有时开车经过木棉夹岸的道路,有些木棉滚落到路中央,车子辗过仿佛听到霹雳之声,使人无端想起车轮下的木棉花,如果在南方,它会结出许许多多木棉子,每一粒都怀抱着神奇的棉花翅膀,每一粒都饱孕着生命的力量,每一粒都怀抱着飞翔到远方的志愿......因为有了这些,每一次木棉花的开起,都如晨光预示了新的开始。都市里不能结子的木棉花,每一次开起,都宣告了一个春天即将落幕,像火红的一直坠入天际的晚霞。

(12)有一天,我在仁爱路上拾到几朵新凋落的木棉花,捧在手上,还能感觉它在树上犹温的血,那一刻我想:一个人不管处在任何环境,都要坚持心灵深处的某些质地。因为有时生命的意义只在说明一些最初的坚持,放弃生命的坚持的人,到最后就如木棉一样,只有开花的心情,终将失去结子飞翔的愿力。

1.作者对都市木棉花落和乡下木棉花落的情感一样吗?试做简要分析。

2.作者为什么要写到白头翁、乌头翁及会叫与哑巴的壁虎?

3.请赏析文中第(11)小节划线句“每一粒都怀抱着神奇的棉花翅膀,每一粒都饱孕着生命的力量,每一粒都怀抱着飞翔到远方的志愿......”有什么表达效果?

4.“一个人不管处在任何环境,都要坚持心灵深处的某些质地。”结合本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不一样,对乡下木棉花落觉得可惊、叹息和忧伤,为乡下极少的木棉花没有机会结子、飞翔、落种、成长而感到可惊、叹息和忧伤;对都市木棉花落感到可怕,因为整个都市的木棉花没有一朵结子,而都市人竟然认为木棉花落是一种必然。

2.文中写到白头翁、乌头翁及会叫与哑巴的壁虎是想引起我们的思考:白者自白、黑者自黑,嚣者自嚣、默者自默,是动物自己的心愿。和城乡木棉花落形成对比,突出了都市木棉花落是失去了结子飞翔的心愿,亦或是对都市的生存环境做着无言的抗议。

3.这里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势,突出南方木棉子蕴含着生命的力量,坚持飞向远方的志愿(意思对即可),表达了作者对南方木棉花赞美、敬仰与深深的怀恋之情。

4.一个人不管处于什么环境,都不应该放弃生命最初的一些坚持。这样的生命才有飞翔的愿力,才有意义。联系生活实际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衣的年轮

①衣服有自己的生命线。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从原材料生成开始,到对其进行废弃处置为止的全生命周期。低碳衣只是所有环节中环保的基础。在制造、运输、使用、及处置的整个过程中,都会有能量的消耗,并产生碳的排放。

②实际上,已经有人开始把服装的碳排放指数组成“衣年轮”,来判断个人对服装的使用是否有益于环保和低碳。就像从树的年轮可以看出它的年龄和状况一样,衣服也有自己的年轮,用来衡定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年均碳排放量。

③每件衣服的材质、每个人的使用方式和回收与否,都会影响到衣年轮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碳排放的量。

④英国环境资源管理公司计算过一件约400克的100%涤纶裤子在其“一生”中消耗的能量。该裤子在中国台湾生产原料,运到英国销售。假定其使用寿命为两年,经历了92次洗涤,用50℃温水的洗衣机洗涤,烘干机烘干后,平均花2分钟熨烫。这样算来,全部耗量约为200度电,如果电能由煤提供,就会排放出约47千克的,相当于裤子本身重量的117倍。

⑤而如果每人每年少买一件衣服,按腈纶衣服的能耗标准,每吨衣服每吨产生5吨标准煤计算,则少买一件0.5千克的衣服能够减少5.7千克二氧化碳。可见,少买新衣、多穿旧衣、少用洗衣机这样的低碳着装行为也非常重要。

1.依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给“衣年轮”下定义。

2.文章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目前,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衣服也有碳排放。假如你的朋友小李已有很多衣服,却在周末硬拉你去商场再买新衣,结合本文学到的知识,你该怎么对他进行劝说?

1.“衣年轮”是用来衡定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年均碳排放量的碳排放指数。

2.列数字。通过具体的数字,更直观、准确地说明每件衣服都会影响到碳排放的量。

3.小李,现在全社会都在号召节能减排,为保护环境作一份贡献。其实节能不仅是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少买新衣多穿旧衣也是节能减排。因为衣服本身从生产到运输再到清洗,每一个环节都要消耗水、电这些能源,释放二氧化碳。一人少买一件衣服不会对生活有什么影响,人人少买一件,就是对保护地球环境做出大贡献了。你说呢?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1—3题。

别在蓓蕾时忧心花朵的枯萎

游宇明

①一朋友为人不错,也有才气,文章、书法、口才都非常好,我们很愿意跟他一起玩,但此君有个毛病,就是忧患心特别强。他在一个效益很好的企业工作,月薪将近四千元,又兼职做律师,一年另外赚个两三万块钱不成问题,却时常为那套150平方的按揭房和正上大学的儿子的学费担心,生怕未来出点什么状况,挣的钱不够花销,整天愁眉苦脸。老婆和朋友无数次开导他,都没起什么作用,现在朋友已有早期忧郁症的迹象。

②人生一世,谁也不敢说自己完全没有烦心的事,许多时候,生活就是由一串串大大小小的烦恼组成的,一种烦恼刚刚解决,另一种烦恼又不约而至。纵观文学史上,描写忧愁的作品总比描写欢乐的动人,不是因为作家们在描写欢乐时偷懒,而是由于人的一生忧愁常常比欢乐多,写文章时不自觉地把过往的心绪带了进去。但我觉得,一个人忧患心再强,也不应该为两种事烦恼:一是过去的事,一是未来的事。过去的事已经过去,即使我们所做的事有某种缺失,也只能想些补救的办法,忧虑无济于事;未来的事带有不确定性,一个人纵有天分,也不可能预先看到它的模样。

③还是拿我的朋友说事吧!与机关相比,企业的收入受经营业绩的影响,不是特别稳定,效益好时薪水让人眼红,效益坏时工资可能跌到某种让人愤怒的程度,朋友的忧虑表面上有道理,但我的朋友是兼职律师,完全有能力把律师这一块业务做大呀!就算由于种种原因,律师业务不好做,朋友那么聪明,还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多挣钱。既然一个人的未来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去改变,我们何必耿耿于现在设想的某种困境?何必在一朵花蓓蕾初绽时就忧心它的枯萎、衰落?

④仔细想来,一个人是否会对未来产生过多的忧虑心,与他的现实处境、与他拥有的金钱和财富的多少,并不绝对相关,一个乞丐可能为今天多讨了一百块钱手舞足蹈,一个亿万富翁却可能为暂时出现的几千万元经营亏损跳楼自杀,关键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改变困境的能力,体会到快乐对生命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忧患心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使它不至于干扰我们正当的工作与生活。香港演员肥肥身体多病、婚姻不幸,但肥肥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什么时候都是笑呵呵的,肥肥虽然只活了六十来岁,但她生命的质量却足以让人羡慕。

⑤是的,我们不应该在一朵花蓓蕾初绽时去忧心它的枯萎、衰落,毕竟远离忧郁、享受生活的温馨美好,是人最大的愿望。何况,人生的花跟自然的花大不一样,自然之花灿烂以后必然有衰落的时候,而人生之花只要我们精心呵护却可能绚丽终生,甚至进入永恒的时间和历史。懂得了这些道理,我们就会对明天充满信心,也自然会更加聪明地经营自己的生命这笔父母交付的资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09年16期)

1.通读全文,说一说: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2.第④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3.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与本文作者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1.不要对无法预知的未来作无谓的担忧,要认识到自己改变困境的能力,努力经营好自己今天的生命,对明天充满信心。(意对即可)

2.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具体准确地论证了只有认识到自己改变困境的能力,体会到快乐对生命的意义,才能把忧患心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使它不至于干扰我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3.不矛盾。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从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角度告诫人们不能贪图安逸享乐,要有忧患之心;而本文作者说“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改变困境的能力,体会到快乐对生命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忧患心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使它不至于干扰我们正当的工作与生活”,可见他并没有否定忧患之心,只是认为不能杞人忧天,要乐观地生活,充满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人生,所以不矛盾。(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1—4题。

一枝山药藤的坚持

在这个夏日,令人动容的事太多了,比如说,一枝山药藤。

是去年的某个冬日吧,几根被遗弃的山药,可怜见地,被我扔在一个柜子里,一个废弃的旧柜子,在厨房的暗角里。

柜子门“啪嗒”一声合上,是天牢落了锁,是黑夜没了边……

然而,在半年后,在这个夏日的清晨,它再度,突然间地,出现在我眼前,以另一种表达,一种灵魂与灵魂激烈碰撞的方式。它居然爬出__,发了芽!

事情是这样子的。今天早上,我睡意阑珊地去厨房,裸露的脚踝,被什么东西触了一下子,低头看看,哦,一根铁丝!但是——铁丝怎么这么柔软?再说,厨房里也没有细铁丝啊……

睡意顿无!我感觉事出蹊跷,遂情不自禁地,弯腰。那“铁丝”是从柜门里伸出来的,淡淡的紫,细看,还有星星的“苞”,叶苞!这不是铁丝,分明,是一根植物的藤蔓,难道说……心潮一浪浪地高涨,慢慢地打开柜门,如揭开一个天大的秘密,如掀开新娘的红盖头。

我的猜测没错,果然是,那几根山药!它们静静地躺在柜子里,浑身上下爆出好多芽,变成细细长长的藤,在柜子里盘旋着,孜孜不倦地,寻觅着出口。

今天早上,有一根藤,终于顺着柜子的中缝爬了出来,看到我来,遂激动地,用触须跟我亲吻,道“早上好”,留住我匆匆的脚步,迫使我弯下腰来。

这柔嫩顽强的小生命,肯定已爬了好多天,从看到光明的那一刻起。它高高昂起的头,嫩生生的柔软,使我想起灵魂的样子,它用它灵魂的触须,伸进我的心湖,激起万千层涟漪。

于是,在这个早晨,我又一次热泪盈眶,因为它,还使我想起那些废墟里的生命,还有那,__中默默的坚守,以及爬出__的顽强

2010年4月,是中华民族又一段__的日子。王家岭矿难的疼痛还未过去,又一场天灾,从天而降,压住了玉树地区多少鲜活的生命。人,这种自然界的生物,弱小得不及蚁虫草芥,却又坚不可摧。

15日7时,结古镇镇郊的西北牛宾馆,中国国际救援队进行生命探测搜索时,发现这里有强烈的生命迹象,他们冒着余震危险,迅速展开救援。凿孔、搬移、手挖……经过近5个小时的努力,营救被困群众的生命通道被打开了——一个被困的小伙子从洞口慢慢伸出头,小心翼翼地旋转,一点点避开断裂的钢筋。

每一个爬出来的生命,都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艰辛。那位创造了生命奇迹的“英雄妈妈”巴桑旺毛,她被埋75个小时,一直用身体护住肚中的胎儿,在幸运获救后,她成功产下一名男婴,如今母子平安。

“人在最绝望的情况下,一定要学会坚强,哪怕一丝希望,都不能放弃。”那些在废墟里被困8天多,靠吃煤块皮带喝尿求生的矿工,劫后余生,最想对人们说的就是这句话。

每个人顽强的生命,都给人唏嘘和感动。不仅缘于生命的脆弱,也缘于生命的顽强。

一根山药藤,一株植物的坚持尚且让人动容,更何况那些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性灵!

(选自《作文与考试》)

1.作者托物言志,借写“一枝山药藤的坚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第④段划线句中“另一种表达,一种灵魂与灵魂激烈碰撞的方式”具体指什么?

3.请具体说说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4.你从“山药藤”、“英雄母亲”身上看到了什么?得到哪些启发?

1.人在最绝望的情况下,一定要学会坚强,哪怕一丝希望,都不能放弃。(意对即可)

2.__中的山药爆芽,长出细藤。其中的一根从柜子的中缝爬出,触动“我”的脚踝,用灵魂的触须伸进“我”的心潮,激起万千层涟漪。(意思对即可)

3.过渡(承上启下),由写山药藤顽强地爬出__转入写灾难之后顽强求生的人们。

4.看到了他们虽然柔嫩,身处绝境,却依然顽强的精神。另一问不设统一答案,能结合本文主题谈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它绽放在春节缤纷的花炮中,闪烁在京剧斑斓的脸谱中,跳动在二胡凄美的弓弦上, ,传扬在诗词浪漫的意境里……

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五彩纷呈的形式令人shǎng xīn yuè mù。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也会在文化的熏陶下变得厚重而雅致。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成语。

放( ) shǎng xīn yuè mù ( )

2.在下面划线句上修改病句。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3.仿照画线句子,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如锣鼓、秧歌、风筝、书法等),为横线处补写句子。

1.zhàn     赏心悦目   

2.将“保护并了解”改成“了解并保护”

3.示例1:擂响在锣鼓铿锵的鼓声里。

示例2:飘散在书法醇美的墨香中。

按要求完成第1-3题。

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能让人赏心悦目。写好钢笔字既是语文课的教学要求,也是同学们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写钢笔字的知识,提高写钢笔字的水平,班上准备开展“走进硬笔(钢笔)书法”的主题活动。

1.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你报名参加这次活动的愿望。(必须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口号。(必须用两个句式大致整齐的句子,20字以内)

3.对这次活动的具体安排提出两条建议。

1.示例:一手好字就是一张亮丽的名片。学习书法艺术,理解传统文化,提高艺术品位。这就是我,一个积极向上的中学生的热切期望,请允许我参加“走进硬笔(钢笔)书法”的主题活动。

2.示例一:学习书法艺术,传承汉字文化。

示例二:写一手好字,展个性风采。

3.示例:(1)请书法家为同学们举行书法讲座,现场演示,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2)在学校开展硬笔(钢笔)书法比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