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相应练习。
有一位求职者到一家公司去应聘,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他很快便从众多的应聘者中 ① (脱颖而出 独树一帜)。面试的最后一关,由公司的总裁亲自主持。当这位求职者刚一跨进总裁的办公室,总裁便惊喜地站起来,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世界真是太小了,真没想到会在这儿碰上你。上次在东湖游玩时,我的女儿不慎掉进湖中,多亏你奋不顾身地跳进湖中将她救起,我当时由于太忙,忘记问你的名字了。快说你叫什么名字?”这位求职者被弄糊涂了,但他很快便想到可能是总裁认错人了。于是,他 ② (安静 平静)地说:“总裁先生,我从来没有在东湖救过人,你一定是认错人了。”即使这位求职者如何解释,总裁依然一口咬定自己不会记错。求职者呢,也犯起了倔强,就是不肯承认自己曾经救过总裁的女儿。过了好一会儿,总裁才微笑着拍了下这位求职者的肩膀,说:____________。
(1)为文中①②两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根据上下文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把文中总裁的话补充完整。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脱颖而出 平静
(2)你的面试通过了,明天就可以到公司来上班,你现在就到人事部去报到吧!(或:年轻人,你很诚实,我们决定录取你,你明天就可以来上班了!)
(3)(“即使”改成“无论”或“不管”)这位求职者如何解释,总裁依然一口咬定自己不会记错。
阅读《敬业与乐业》中的节选部分,完成第1到第3题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和,不必深究;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演讲正文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意,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到:“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到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该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着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到:“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就是社会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预备的人—学生一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在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1.选段所讲的中心话题是什么?
2.选文第3、4段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从议论文论据的性质来说,它们属于什么论据?作用是什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或:人应该敬业乐业。
2.第3段引用孔子的话,是理论论据;引用百丈禅师的故事,是事实论据。用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3.比喻。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到第4题。
在我的故乡,高考中榜很不容易。一年中有一两个人如愿以偿,就很好了。我高考的第一年名落孙山,从此一蹶不振,整天浑浑噩噩,像一根蔫了的草。一张没有带给我荣耀的成绩单将我隔离在理想世界之外。当时我一气之下想撕毁课本,认命与庄稼为伍,从此不再读书。父亲一直是乐观的,他没有责怪我,默默地拉住我的手,说:“孩子,别这样,东方不亮西方亮,人活一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过不去的坎,再复读一年吧,哪里的土地不长庄稼!”
那段时间,他从不提及落榜之类的字眼,我知道他是在小心地呵护着儿子可怜的自尊。我内心深处用消极的生活态度筑起的壁垒被父亲的安慰一点点瓦解。我的父亲就像一头永不知疲倦的黄牛,一边在生活的阡陌上耕耘着那几亩并不肥沃的土地,一边在生命的田野上扶持我这样的因一时的风雨而倒伏的庄稼。
在父亲的关爱下,我拿起书本,加入到复读的行列之中。送我上学那天,父亲特意刮了胡子,将脸洗得干干净净,穿了一身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我知道他是想用这种新的面貌来鼓励他的儿子重新开始。父亲一直没有说话,只在我上车时说了一句:“你肯定能行!”车开动了,车窗外九月的阳光将父亲结实的身影照耀得格外高大,我鼻子一酸,几乎掉下泪来,但我强忍着没有让脆弱的泪水掉下来。父亲如此相信他的儿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呢?
高三的学习是很紧张的,每当想偷懒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父亲的那句话“你肯定能行!”于是奋起,埋头苦学。那年冬天,期末考试我考得并不怎么理想,回到家里我如实相告自己的成绩,父亲说没事的。有一次在河边放牧,累了,我和父亲坐在河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父亲抽烟,埋头,一脸的心事。看着河面上结得厚厚实实的冰,父亲突然问我,“你知道冰什么时候开始融化的?’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问这么简单的问题,脱口而出,“天气变暖,气温升高的时候。”父亲笑了,一脸的执著,“不,孩子,你错了。冰看似在一夜之间融化,但实际上是在很早以前,从最冷的那一天起,冰就开始融化了,只是没人注意到。你的失败不就是暂时的寒冷吗?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只要你自信,失败就会像冰似的被阳光融化。”
1.写出两处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A.我知道他是在小心地呵护着儿子可怜的自尊。 可怜:___________
B.扶持我这样的因一时的风雨而倒伏的庄稼。 风雨: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划横线处是生活中常用的俗语,父亲引述它,用意是什么?请你从所熟悉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课内外皆可),选写出一句与文中引述的俗语意义相似的名言来。
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特点。
我的父亲就像一头永不知疲倦的黄牛,一边在生活的阡陌上耕耘着那几亩并不肥沃的土地,一边在生活的田野上扶持我这样的因一时的风雨而倒伏的庄稼。
4.本文没有结尾,文中的“我”历经生活的磨炼,在父亲的引导下,后来获取了怎样的成功:与人生感悟?请联系上文,展开想象,续写一个结尾。(不超过60个字)
1.A.可怜:内心消极,意志脆弱。B.风雨:遭受挫折。
2.鼓励儿子走出困境,看到希望。(意思接近即可)写出的名言只要意思符合规定要求
3.运用比喻手法显得形象生动。将记叙、抒情融为一体。(意思接近即可。)
4.与上文衔接紧密,想象合理,语言有文采。能照应上文,想象合理,语言通顺。与上文联系不太紧密,想象不合事理,语言表达基本通顺。
阅读下面这篇议论文,完成第1到第4题
低调,人生的黑金
马国福
①像谦卑的庄稼,在秋天的阳光里,低下深思的头颅。当我们讴歌丰收的幸福时刻,庄稼不语,它只是低调地倒在镰刀的怀里,顺着汗水的脉络,走向粮仓,成为人们盘中的美餐,成为来年春天使大地变绿的种子。这是低调的无声之美。
②像巍峨高峰上沉默的松树,在大雪压项的时候,凛冽的寒风狂野的掠过,那些秀于森林笔直地企图凌云的枝干最先被折断,而那些低调弯曲的枝干却永远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积蓄着蓬勃的生机,未被寒风积雪所摧毁,这是低调的力量。
③像深秋的菊花,风刀霜剑严相逼,万木凋零,只见一朵朵菊花握成铮铮拳头,低调地把一层层霜抖进泥土里,变成自己成长的养料,同时也给那些被风霜蒙蔽了双眼的人们生活的信心,这是低调的魅力。
④万丈高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看进门时忘记低头的人最先被碰着;风光时得意忘形的人走下舞台,最容易摔跤;成功时忘记自警的人,最终跌倒在自身优势的陷阱里;辉煌时放松进取的人,享受了短暂的掌声,最后比谁都凄凉。
⑤低调,如同不起眼的煤。没有人会在意它被埋在暗无天目的地下时所承受的重压,然 而当它被有力的手臂掘出后,它就点亮了黑夜!
⑥低调,如同脚下的门槛。我们总是习惯于仰视高处的门楣,经常漫不经心的迈过门槛,然而当生活遭遇不测的时候,最先抵挡洪流,受到伤害的却是那矮矮的门槛!
⑦低调,如同丑陋的河蚌。坚硬粗糙的外壳经历了波浪的苦痛洗礼,最后孕育出的却是珍珠!我们看不到它内心的抗争,然而凶涛险浪退去,它却给了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馈赠。
⑧低调,不是退缩;也不是无为,而是一颗成熟的心在经历人生百态后所呈现的一种朴素。风景;低调不是平庸,也不是无争,而是一种达观的胸怀和淡泊的生活所展示的一种广阔。这种广阔波澜不惊,宠辱不动。
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低调的人,他不与世抗争。正如诗人兰德所写的:“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捧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低调是一种品位,拥有这种品位的人,在尘世间看似降低了自己,却在人格上不断地提升自己。低调是一种风度,一种魅力,这种风度不张扬,不外显。
⑩或许,低调是一颗沉默的灵魂,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发出的淡淡香味,就像那根阳光下爬过墙头,开着淡黄的花儿,微笑着给路人捧出长长果实的丝瓜。或许,在岁月的长河里一切会贬值,一切会慢慢化为尘埃,而低调,这人生的黑金,却以独特的光芒,给我们划开了一道透过人生阴霾而露出彩云的晴空。我们,揣着这黑色的金属,沉默着走向高处。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仔细阅读①②③段,用简明的语言分别概括“低调”的“无声”、“力量”和“魅力”之美。
3.第⑧段在文章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文章所引用的诗人兰德的话属于哪一类论据?论证了什么观点?
1.低调,是人生的黑金。或:低调,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2.低调的“无声之美”是不张扬,不外显,默默奉献。
低调的“力量之美”是能承受生命的重担,而不被摧毁。
低调的“魅力之美”是化不利为有利,给人们生活的信心。
3.从反面来阐述低调的内涵,论证了低调对人生的作用。
4.理论论据。论证了“一个低调的人,他不与世抗争”的观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一4题。
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是大自然敲响警钟
孙广勇
最近,素来高温炎热的沙特阿拉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在首都利雅得早晚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北部的拉夫哈、泰布克等地区最低气温达到零下7摄氏度,并出现了当地罕见的霜冻、降雪和树挂等现象。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也下了百年来的第一场雪。在全年平均气温25摄氏度左右的科威特,最低气温竟降到零下3摄氏度。
近年来,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也加大,气候问题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l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人类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尽管气候变化是逐步的、渐进的,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却可以是突然的、急剧的。气候变化是全球公共健康面临的一个主要威胁,人类社会必须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所谓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气候事件。造成极端天气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球变暖。尽管海湾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之说似乎相悖,但实际上全球变暖和局部严寒并不矛盾。全球变暖只是指全球气温呈总体上升趋势,并不排除局部地方发生严寒。
“暖冬”曾于2006年入冬后在世界上流行。在北美洲地区,隆冬气温堪比夏季:美国纽约到当年年底前片雪未下,最高气温达22摄氏度;加拿大历来被称为“冰与枫的国度”,但其北部特有的冬季风情日渐消失,以全球最长滑冰场而闻名的丽都河迟迟不结冰……在北半球本应最冷的季节,一些国家的路人却身着短袖,熊不冬眠,候鸟忘记迁徙,植物在冬天发芽,高山滑雪场无雪可滑。
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反常的严寒和暖冬,还导致了夏季高温热浪,海平面上升、岛国消失,南北极地冰川消融。洪涝、大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对人类的生存形成直接威胁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3倍多。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0起自然灾害,而现在已增至每年500起左右。受灾人数在过去20年内增加了68%,1985-1994年间,全球平均每年受灾人口为1.74亿;而1995-2004年间,平均每年受灾人口增至2.54亿。全球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评估报告指出,人类若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估计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袭击,全球将有1亿多人陷入粮食不足的窘境;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到8倍,北极海冰将减少35%。
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应该参加到保卫自然的战斗中,尽自己的努力,从身边小事做起,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
1.请为“极端天气”下一个定义。
2.请分析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及作用。
(1)……科威特,最低气温竟降到零下3摄氏度。
(2)海湾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之说似乎相悖。
3.根据文意,说说如果气温上升,会有哪些危害。
4.文章为了说明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及危害,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极端天气指的是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
2.(1)竟,竟然,出于意料之外,能够准确说明极端天气变化确实让人没有想到。(2)仿佛,好像的意思。表明了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表面上好像相悖。
3.洪水袭击;粮食不足;面临缺水;热浪侵袭;海冰减少。
4.主要是数字说明。通过大量的数据,准确而具体的说明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人类造成和将会造成的巨大危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
拔掉那颗蛀牙
(1)她恨全家人。
(2)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3)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4)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5)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6)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7)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8)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9)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10)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11)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一一”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12)是一刹那间决定的一一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一一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争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一一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13)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14)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15)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2.请根据故事情节一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
3.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她恨全家人。(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2)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第(11)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否删去?为什么?
5.选文是篇寓意深刻的小说,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1.“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限”,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2.不设统一答案。示例:拼命读书(孤独求读),疏远亲情(充满仇恨或畸形抗争):医生指点,唤醒亲情(重温亲情)
3.(1)①恨父母重男轻女、不让看书、不让读高中;恨姐姐不吭气。②作用: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2)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
4.不可以删去,因为家人的反应让她感受到亲情,重新审视亲情,(或告诉我们亲情是医治伤口的一剂良药):是她情感变化的关键。若删去,文章的故事情节显得不连贯,并且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5.文章通过写“她”对家人由恨而爱的经历,反映了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会产生畸形心理的现状。(或当我们在成长中受到创伤,应学会反思、审视、求助,走出心灵的阴影,走向健康的生活。)文章告诫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段奇清
①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3岁时的一些充满童趣的奇言妙语。有一次,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不下。”
②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③譬如某一天,你无意中听到了一些诽谤和中伤你的话语,就让他穿耳而过。那也许是别人对你某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某一句不经意的话产生了误解。你要相信,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只要假以时日,他一定会看出你的初衷与本真。于是你便拥有了一颗平静而安宁的心。
④如果有人说你才貌双全,要让他穿耳而过。那才华学识本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那形貌本是父母的遗传并非自己的努力,原本不值得他人夸奖。
⑤如果有人说你出类拔萃,却白璧微瑕,也要让他穿耳而过。是否出类拔萃姑且不说,不完美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如此,你就能摆脱“一次失败就永远颓势”的阴影,就能走出“局部不完美就泛滥成整体否定”的误区,就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大脑。
⑥对于一些冷漠无情或者耍小聪明的话,对于一些玩世不恭、不知轻重的话,对于一些上下之势、高低权争、男女绯闻的话,都要让他们穿耳而过。这样你就会秋波无痕,素心如玉。纵然那些对你有用,却让你志所不能逮、力所不能及,以致褫夺了幸福与快乐的话语,就要让他们穿耳而过,随风而逝。
⑦人生是一个容器,可这个容器的容量实在是非常有限。愁苦和畏惧多了,欢乐和勇气就少了; 局促和紧张多了,潇洒和轻松就少了;傲慢与骄矜多了,恭谨与谦虚就少了。一些不需要的话语存放太多,一些箴言就会无处落脚。让有些话穿耳而过吧……
(选自《读者》2008年11期,选文有改动)
1.第①段事例的作用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从结构上看,③、④、⑤、⑥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读完全文后,你得到人生启示是什么?
1.增强可读性,引出中心论点。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2.并列关系
3.例1:人生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容器,因而要选择欢乐与勇气、潇洒与轻松、恭谨与谦虚,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例2:对于一些冷漠无情,耍小聪明、玩世不恭、不知轻重、上下之势、高低权争、男女绯闻的话语都要让它们穿耳而过。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牵手母爱
⑴那一次,我应一位朋友之邀,客串为他的学生讲了两堂作文课。他们即将面临高考,学习生活异常紧张。在课堂上,我曾给他们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命运之神可以满足你一个心愿,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⑵当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能够顺利通过高考,也有部分学生希望自己能够像超女或比尔·盖茨一样成为某个领域的偶像。
⑶然而,有一个男孩的回答却是:“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牵一下妈妈的手。”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里泛着泪花。然后,他讲了这么一件事情:
⑷他家在一个小山村里,距离他所在的学校有数十里路。因此,他升入这所学校之后,一直在学校住宿。他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在家侍候着两亩果园。因为父亲的腿有残疾,所以果子成熟之后,总是由母亲蹬着三轮车,将摘下的果子驮到离家二十余里路的小镇上去卖掉。每次卖掉果子之后,她总是要在市场上买一点好吃的东西,然后再蹬上十多里路来探望他。
⑸那是去年中考前夕,母亲趁早将几筐桃子卖掉,然后买了他最爱吃的葱花饼,她怕葱花饼凉了,就用干净的布巾包了又包。
⑹中午的最后一遍铃声响过之后,他匆匆向学校门口跑去。母亲已将三轮车停在远处的树底下,她自己却站在没有一点遮阴处的校门口,毒辣辣的日头将她黧黑的面孔烤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子,蓝色的短袖衫泛着亮晶晶的盐粒。母亲笑着上前抓住他的手,关切地说:“走,到那边树阴下,妈给你买了葱花饼。”
⑺这时候,有一些离家较近的同学,推着自行车涌过来,他感到有些难为情,便把手轻轻一甩,将母亲那只磨出茧子的手甩开了。母亲的脸上闪过一抹失落。在树阴下,当母亲将那一摞温热的葱花饼放到他手中的时候,她脸色上的失落完全被一种欣慰的神情替代了。
⑻他低着头对母亲说:“这么远的路,以后就不要来了。”
⑼母亲笑着摇了摇头,仍像先前一样不厌其烦地叮嘱他保重身体;然后,目送着他走进校园,才骑上三轮车离去。当他咬了一口手中香喷喷的葱花饼时,忽然想起忘了问母亲是否吃过午饭。
⑽一个星期之后,一个噩耗传来了,他的母亲在去小镇卖果子的途中遭遇了车祸。当他心急如焚地赶回家时,面对的只有母亲那僵硬而苍白的面孔。他扑通跪倒在母亲的身边,万般痛苦地哭喊道:“妈!——你为什么不牵儿的手了啊?……”
⑾他流着泪说完这件事,然后郑重地说:“现在,我愿意用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来换取跟母亲牵一牵手的机会!”
⑿此时,不光是我,几乎所有的人眼睛都湿润了。亲情,是我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紧紧牵着爱的手吧,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1.通读全文想一想,文章以“牵手母爱”为题有何好处?
2.试对第⑹段画线的句子作赏析。
3.细读第⑺段画线的句子,说说母亲脸上为何闪过一抹“失落”?她又“欣慰”什么?
4.对文中的“男孩”,同学们褒贬不一,你对他有什么看法呢?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理由。
1.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文章的线索。(意思对即可)
2.对母亲的外貌描写,表明母亲在大热天已等了我较长时间,说明爱子情深。
3.“失落”是因为母亲已顶着烈日等我很久,好不容易见到我,我却为了面子,有意疏远母亲。“欣慰”是因为母亲终于卖掉桃子买了儿子最爱吃的葱花饼,心里感觉满足,表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4.褒贬都行,言之成理,表述流畅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当时李天王传了令,着众天兵扎了营,把那花果山围得水泄不通。上下布了十八架天罗地网,先差九曜恶星出战。九曜即提兵径至洞外,只见那洞外大小群猴跳跃顽耍。星官厉声高叫道:“那小妖!你那大圣在那里?我等乃上界差调的天神,到此降你这__的大圣。教他快快来归降;若道半个‘不’字,教汝等一概遭诛!”那小妖慌忙传入道:“大圣,祸事了,祸事了!外面有九个凶神,口称上界差来的天神,收降大圣。”
那大圣正与七十二洞妖王,并四健将分饮仙酒,一闻此报,公然不理道:“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说未了,一起小妖又跳来道:“那九个凶神,恶言泼语,在门前骂战哩!”大圣笑道:“莫采他。诗酒且图今日乐,功名休问几时成。”说犹未了,又一起小妖来报:“爷爷!那九个凶神已把门打破,杀进来也!”大圣怒道:“这泼毛神,老大无礼!本待不与他计较,如何上门来欺我?”即命独角鬼王,领帅七十二洞妖王出阵,老孙领四健将随后。那鬼王疾帅妖兵,出门迎敌,却被九曜恶星一齐掩杀,抵住在铁板桥头,莫能得出。
正嚷间,大圣到了。叫一声:“开路!”掣开铁棒,幌一幌,碗来粗细,丈二长短,丢开架子,打将出来。九曜星那个敢抵,一时打退。那九曜星立住阵势道:“你这不知死活的弼马温!你犯了十恶之罪,先偷桃,后偷酒,搅乱了蟠桃大会,又窃了老君仙丹,又将御酒偷来此处享乐,你罪上加罪,岂不知之?”大圣笑道:“这几桩事,实有,实有!但如今你怎么?”九曜星道:“吾奉玉帝金旨,帅众到此收降你,快早皈依,免教这些生灵纳命。不然,就髹平了此山,掀翻了此洞也!”大圣大怒道:“量你这些毛神,有何法力,敢出浪言。不要走,请吃老孙一棒!”这九曜星一齐踊跃。那美猴王不惧分毫,轮起金箍棒,左遮右挡,把那九曜星战得筋疲力软,一个个倒拖器械,败阵而走,急入中军帐下,对托塔天王道:“那猴王果十分骁勇!我等战他不过,败阵来了。”李天王即调四大天王与二十八宿,一路出师来斗。大圣也公然不惧,调出独脚鬼王、七十二洞妖王与四个健将,就于洞门外列成阵势。你看这场混战好惊人也。
寒风飒飒,怪雾阴阴。那壁厢旌旗飞彩,这壁厢戈戟生辉。滚滚盔明,层层甲亮。滚滚盔明映太阳,如撞天的银磬;层层甲亮砌岩崖,似压地的冰山。大捍刀,飞云掣电;楮白枪,度雾穿云。方天戟,虎眼鞭,麻林摆列;青铜剑,四明铲,密树排阵。弯弓硬弩雕翎箭,短棍蛇矛挟了魂。大圣一条如意棒,翻来覆去战天神。杀得那空中无鸟过,山内虎狼奔。扬砂走石乾坤黑,播土飞尘宇宙昏。只听兵兵扑扑惊天地,煞煞威威振鬼神。
这一场自辰时布阵,混杀到日落西山。那独角鬼王与七十二洞妖怪,尽被众天神捉拿去了,止走了四健将与那群猴,深藏在水帘洞底,这大圣一条棒,抵住了四大天神与李托塔、哪吒太子,俱在半空中,杀彀多时。大圣见天色将晚,即拔毫毛一把,丢在口中,嚼碎了喷将出去,叫声:“变!”就变了千百个大圣,都使的是金箍棒,打退了哪吒太子,战败了五个天王。
1.结合文段情节,说说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
2.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西游记》这部小说主题的理解。
1.孙悟空勇斗天兵天将的行为表现了他武艺高强,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__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__传统,__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的热情讴歌。
2.孙悟空勇斗天兵天将的行为表现了小说的主题:讽刺批判了社会现实的__,歌颂了孙悟空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畏强权,乐观顽强的精神。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己所欲,勿施于人”
周国平
①中外圣哲都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要我们将心比心,不把自己视为恶、痛苦、灾祸的东西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却施于人,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行径当然是对别人的严重侵犯。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②另一方面,自己视为善、快乐、幸福的东西,难道就可以强加于人了吗?要是别人并不和你一样认为它们是善、快乐、幸福,这样做岂不也是对别人的一种严重侵犯?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纷争的确起于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趣味、观点、立场等等。大至在信仰问题上,试图以自己所信奉的某种教义统一天下,甚至不惜为此发动战争。小至在思维方式上,在生活习惯上,在艺术欣赏上,在文学批评上,人们很容易以自己所是为是,斥别人所是为非。即使在一个家庭的内部,夫妇间改造对方趣味的斗争也是屡见不鲜的。
③事情的这一个方面往往遭到了忽视。人们似乎认为,以己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出发点就是害人,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却是好的,是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殊不知在人类历史上,以救世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普通的歹徒。我们应该记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起码品德,它反对的是对他人的故意伤害,主张自己活也让别人活,那么,“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进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让别人按别人的方式活。
④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人们在精神信仰领域和私生活领域都享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合理化的进程,而那些以己所欲施于人者则是这个进程中的消极因素,倘若他们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我是丝毫不会感到意外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似乎”本义是指“好像、仿佛”,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意思。作者在第③段中用了“似乎”一词,其用意是什么?
3.写出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1.己所欲,勿施于人。(或: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
2.人们往往认为“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是好的,作者在这里用“似乎”一词是对这一认识的否定。
3.首先指出“己所欲施于人”,被人们认为动机是好的;接着以救世主的例子证明这样的行为造成的苦难更为严重;进而提出“己所欲,勿施于人”的观点;最后通过比较,进一步阐释了“己所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的看法。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