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几件小事
----记父亲叶圣陶
我今年62岁了,可拿不好筷子。人家拿筷,拇指上一只,食指上一只,吃起来,两只筷子平行地向碗里伸去,或扒或拣,灵活方便;我却是拇指、食指和中指合捏一双筷,想要吃什么,交叉着两只筷子往碗里伸。妻子取笑我说:“人家吃菜是拣的,你吃菜是叉的。”还跟小孙女讲:“不要学你爷爷,你爷爷拿筷子多难看。”我就接着说:“是啊,我爸爸妈妈从来没管我怎么拿筷子,我自小就没学会。”
还有一件我无论如何干不好的事,就是写毛笔字。参加什么会议,看到会场门口摆着墨盘、毛笔、签到簿,我心里就嘀咕:“又得出一回洋相了。”好不容易毕恭毕敬地把名字写上,自己再不敢多看一眼,只好出门不认货,掉头就走。这当然要怪我自己从小没有下功夫练过,然而父亲却从来也没问过我毛笔字写得怎么样这件事。直到后来我学着写散文了,父亲也只管我稿子写得是不是清楚,不管我的字是不是好看。
父亲也有管着我的事,譬如让我递给他一支笔,我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跟我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笔,是不是脱下笔帽就能写;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子这一些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把人家手戳破了呢?!”直到如今,我递任何东西给别人,总是把捏手的一边交给对方,报纸书本也让人家接到手就能看。
冬天,我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在背后喊:“怕把尾巴夹着了吗?”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尾巴,尾巴!”就这样渐渐养成了我冷天进出屋子随手关门的习惯。另外,父亲还 a (告诉、告诫)我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把门推开,砰的一声把门带上,要轻轻地开,轻轻地关,我也从此遵循到现在。
后来我想:父亲不管我的,都是只关系我个人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很是民主,给我极大的自主权,有时候在我喜爱的事情上帮我一把,譬如为我儿时集邮册页的楠木夹板雕刻篆字题签,给我们手足三个修改文章等等;而父亲管我的,都是涉及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反反复复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 b (还、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
抗战期间,父亲在《开明少年》上发表过两篇谈教育的卷头语,一篇叫《习惯成自然》,另一篇叫《要养成好的习惯》,主要说的就是管着我的那层意思。
值此父亲逝世一周年之际,记下这些小事,也算是对他的 c (纪念、怀念)吧。
1.“父亲管我”的是 ,“父亲不管我”的是 。
2.从这篇文章看,叶圣陶《要养成好的习惯》中的“好”的含义是什么?
3.文中横线处选用括号里恰当的词填空。
a b c
4.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恰当的一项是( )
A.平实B.生动C.简洁D.幽默
5.你认为怎样递东西、注意随手关门等细节重要吗?为什么?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看法,80字左右。
1.涉及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事。只关系个人的事
2.时进处处替他人着想或给别人带来方便,或不影响别人。
3.a、告诫 b、更 c、怀念
4.A
5.答案应当是肯定的,谈细节重要与否,实际是谈“为他人着想”是否重要,只要围绕这点来谈即可。
阅读《谈创造性思维》,完成1—7题。
谈创造性思维
我国古代有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一个是《曹冲称象》,一个是《司马光砸缸》。多少年来,这两个主人公一直被人们当作神童称颂,并且成为我们教育儿童、开发智力的典范。可是,他们两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创造性思维,却一直没得到人们的重视。
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思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或者说思维的技巧,可以说,大多数场合的思维都是一种习惯思维。虽然习惯性思维,会使人得出一种前人已经做出过的合乎数理的答案,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往往使人囿于常理而无计可使,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就在于冲破了习惯性思维的jì绊,从而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
仍以上面提到的两个典故为例,在如何称象这个问题上,人们想到的只是称。因为自古以来,称小物用小秤,称大物用大秤,已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而今没有足以称起大象的大秤,所以无法计算,这是习惯性思维的必然结果。曹冲则不然,他利用船的吃水深浅,用砖头代替象化整为零,终于称出了象的体重。同样,在儿童落入水缸之时,其他儿童想到的是怎样从水缸上面将落水者救出,这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司马光救人成功,正是由于他突破了这一点,抢时间,从下面救出落水者,从而出现了砸缸救人的壮举。
现代的所谓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就发散思维而言,要求人们从多种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为事物本身的性质所束缚。比如,在回答“回形针”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时,按习惯性思维的逻辑只有一个答案,即夹文件。而人有通过发散思维,竟找到了“回形针”上百种其他用途。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都能运用发散思维的话,就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但是,仅仅进行发散思维,还很难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同时还必须进行集中思维。所谓集中思维,就是通过逻辑分析,对经过发散思维而得出的设想,按问题解决的要求去进行筛选和最优化,得出最佳方案。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轮。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给汉字注音或者根据注音填汉字
jì 绊 囿 于
2.结合原文解释词:
化整为零:
脍炙人口:
3.归纳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
4.有人通过发散思维,竟找到了“回形针”上百种其他的用途,你能说出至少3种吗?
5.本文的第一段和第三段都引用了《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两个典故,其作用各是什么?
第一段:
第三段:
6.第三段把 和 进行了对比。
7.作者在第四段中列举了“回形针”的事例,是要论证 。
1.羁 yòu
2.化整为零:为了便于操作,把一个整体分解成若干个体。
脍炙人口: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3.提倡创造性思维。
4.示例:可用来夹衣服,穿起来与当项链,当书签,夹本子角,夹在帽沿上等。
5.第一段:从两个典故引出本文的论题。
第三段:用两个故事作事实论据,证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6.习惯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7.发散思维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充满“气泡”的建筑
①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而修建的北京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是一个充满了魔幻色彩的气泡王国。它的外层结构由1437块ETFE(四氟乙烯)膜材料组成,营造出极具魅力的视觉效果:无论站在场馆内外任何角度,都能看到一个个紧密相连的半透明的水泡,却看不到一根多余的钢梁。
②那些水泡和钢梁是怎样融为一体的呢?其实,这个淡蓝色的方形建筑,隐藏着自然界中一个关于气泡的秘密。
③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物理学家罗德·开尔文就提出了这个“气泡理论”。他用开尔文定律解释了这样一个问题:由十四边形的三维结构球体组成的结构,接触界面最小。自然界中很多物质的排列结构,都是以这种气泡的结构方式组成的。这一理论最终帮助“水立方”形成了复杂的节点,成为其庞大钢结构体系的依托。
④“水立方”的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高约30米,使用的ETFE共由3000多个气枕组成,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展开面积达26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构造最复杂、技术最全面的膜结构公共建筑。
⑤尽管“水立方”是一个全封闭的室内场馆,但巧妙的设计让它能够自如地“呼吸”:在屋顶设置了自然排风机,8个自然通风口可实现馆内外空气流通,这样就能将建筑空间中的热量散发出去,实现自然通风,保证17000人观赛时的透气问题。
⑥“水立方”的外膜材料ETFE是一种新型的环保节能材料,它具有自洁功能,本身比较光滑,不易沾染灰尘。除了遇上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一般情况下,自然降雨就足以使之清洁如新。
⑦ETFE膜材具有不浸水性,雨水滑过,不留水痕。与此同时,“水立方”专门设计的雨水回收系统,一年回收的雨水量为1万吨左右,相当于100户居民一年的用水量。
⑧在“水立方”的表面,散落着许多闪闪发光的亮点,这些亮点是可以控温的镀点。它们就像小小的遮阳伞,起到隔离、反射光线的作用,把刺眼的光线和多余的热量挡在场馆之外。阳光负荷很少的北面,镀点密度疏一些,而在西面和东面,由于入射阳光较强,镀点密度就相对高一些。要想让“水立方”保持凉爽的温度,这些小小遮阳伞的分布就必须十分精确。设计者以北京巿近30年的气候资料为基础进行精密计算,终于确定了每一张薄膜上所需镀点的面积。
1.选文围绕“水立方”的特点,主要抓住其视觉效果、 、 、 、自洁功能、雨水回收、控温特性等方面来说明。
2.选文第①段中最后一句话,前面使用“一个个”来修饰水泡,后面为什么不用“一根根”,而是“一根”来修饰钢梁?
3.第②段中的“自然界中一个关于气泡的秘密”具体指什么?
4.选文第⑥段中的“除了遇上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一般情况下”能删去吗?为什么?
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1)一年回收的雨水量为1万吨左右,相当于100户居民一年的用水量。
(2)它们就像小小的遮阳伞,起到隔离、反射光线的作用。
1.设计原理 建筑规模 通风设施
2.用“一个个”来修饰水泡,说明水泡之多;用“一根”来修饰钢梁,说明露在外面的钢梁之少,这样用语准确。
3.具体指自然界中,由十四边形的三维结构球体组成的结构,接触界面最小。
4.不能删去。因为只有排除恶劣自然条件对外膜材料自洁功能的影响,才能使下一句的说明更准确,不失真实。
5.①列数据、作比较。准确说明“水立方”回收雨水量之多。
②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镀点”在隔离、反射光线方面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① 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② 前篙,阿发③ 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④ 开船,在桥石上一⑤ ,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⑥ 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在选文①—⑥处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这些动词有何表达作用?
2.②段中与加点的“也许”有相同作用的词语是 ;④段中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 。
3.②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4.选文②段写景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这段文字是从 、 、 、 等方面进行景物描写的。
1.①泊 ②拔 ③拔 ④点 ⑤磕 ⑥架 作用: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小伙伴们动作熟练、聪明能干
2.似乎(料想 或许 ) 果然
3.比喻,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反衬出“我”急切看戏的心情
4.嗅觉、听觉、视觉、触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等待让自己开花的季节
英国少年艾金森,因为长得憨头憨脑,加上行为举止笨拙而幼稚,成了同学们的戏谑对象,甚至教师们都不愿意给他上课。有位教“诗歌欣赏课”的教师哀求他选别的课。虽然艾金森是个按时交作业的好学生,但他朗诵作品时滑稽的表情总是让同学们捧腹大笑,每堂课都会被他搅成一锅粥,令教师无法继续讲课。而给了他35分的历史教师则说:“他没有半点历史感,当然,他什么感也没有。”艾金森的父亲更是认定了他的脑子有问题,不是白痴就是智障,甚至从不跟他说话。
走向社会的艾金森又因为那张憨态十足的脸和笨拙而幼稚的举止找不到工作,极度自卑的艾金森四处碰壁,苦恼至极,于是他整天消极地躲在房间里喝闷酒。
只有艾金森的母亲认为他是优秀的。艾金森的母亲是个花匠,她将儿子带到她的花园里,指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说:“每种花都有开放的机会,那些还没有开放的,只是未到季节。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只是还没有遇到适合你的时机。但是,花草在没有遇到适合自己开放的季节时,需要吸收养分和阳光,储蓄足够的能量等待属于自己的季节来临。所以,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那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经历更多的挫折,积累更多的人生智慧,等属于你的季节一到,你自然会绽放出美丽的人生之花。”
艾金森从母亲对自己充满信心的目光中站了起来。尽管后来的好长一段日子里,他找工作时依然碰壁,但他没有气馁,他深深地记住了母亲的话:不是他无能,只是适合他的季节还没有到来。
直到英国《非9点新闻》剧组的导演看了艾金森的表演后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艾金森才知道,自己被录取了。他饰演的憨豆先生由于有一点笨拙、有一点幼稚、有一点单向思维(脑筋不转弯)、有一点腼腆,深受观众喜爱,于是他在英国迅速走红。
如今,憨豆先生傻乎乎地飞往全世界,这个穿戴整齐,但是头脑简单,常常闯了祸就落逃的家伙,以《憨豆先生》大闹好莱坞的姿态进军洛杉矶,进行他擅长的“捣乱工程”。该片票房在欧洲已突破1亿美元,在美国公开放映时,亦好评如潮。
艾金森终于等到了自己开花的季节。
1.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谈谈你对文中“开花的季节”含义的理解。
3.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第3段中“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其中“足够的能量”指的是什么?(用文中原句作答)
5.从艾金森的成长经历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自选一个角度作答)。
1.写的是英国少年艾金森成长的故事。长得憨头憨脑的艾金森,受到同学、教师和父亲的歧视,找工作也四处碰壁。后来,他记住了母亲的话,没有气馁,终于等到了自己开花的季节,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演员。
2、作者是在借“开花的季节”来解读美丽的人生之花。即:每种花都有开放的机会,同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花草需要吸收养分和阳光,储蓄足够的能量等待属于自己的季节,同样,人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学习知识,经历挫折,积累智慧,等待属于自己的季节。(意思表达清楚即可,本题共3分。)
3、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富有文采,耐人寻味。向读者暗示了全文的主题。(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4、那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经历更多的挫折,积累更多的人生智慧
5、答案略(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的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有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的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大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的动词富于表现力,请你结合语言环境对下面句中加点的动词进行品析。
(1)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用了许多笔墨描写自然风光,这些内容与“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十四五岁的赶马女孩子在山路上边赶马车边唱山歌
2、(1)“钻”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云雀飞向天空的速度,形态,显得生机勃勃。(2)“鼓励”这个词,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云雀天生胆小、善良的特点,使云雀群显得活泼可爱、情趣盎然。
3、这些内容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美丽的场景,以秀丽的自然风光来烘托映衬女孩清丽的歌声;写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声交相应和,交织成一首田园交响曲,更能表现人与自然共处的和谐之美。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
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我混在人群中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长的好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美女可以人造,树却是不可以人造的。
树比人活的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树会帮助人的,饥饿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
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
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必恭必敬了吧?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
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1、与人相比,树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分条加以概括陈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仰望”大树到“蹲下来看”小草,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轨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小草不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主旨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探究与感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体会。不少于40字。
材料一:心理学认为,自卑这一种人格元素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格中。
材料二:自卑的最大敌人就是勇于面对自卑的人。
材料三: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和张越年少时也曾自卑,现今都有豁达自信的主持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树比人活的长久,但并不以此傲人;②树绝对不伤人;③树比人坚忍;④树会帮助人。
2、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比喻)的手法,表面上说的是树,实际上说的是人。人容易战胜各种不幸和灾难,但常常会被名利压垮(意思正确即可)
3、虔诚、尊敬——嫉妒——自卑、伤感——自信、自强
4、文章主旨是不管身处何种环境、地位如何卑微,都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自惭形秽,而应像小草那样坦然、快乐地生活。文中对小草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极为细致,手法多样,形神兼备,特点鲜明。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小草虽纤细、柔弱、不受重视,却依然能昂然挺立、安然生活的特点,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意思正确即可)
5、自卑人人都有,但要勇于面对;人们虽然会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不能自惭形秽,要豁达自信,坦然快乐地生活,你就能走出自卑的泥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就。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旧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年中,“我”的父亲那“与日俱增”的“希望”是什么?照你看,在对待于勒的基本态度上,父亲与母亲有无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我”心里默念的话,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原先称于勒为“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后来则称“这个人”、“这个流氓”。对人称的变化可看出她嫌贫爱富和自私冷酷。
2.“我”的“父亲”的“希望”是盼发了财的弟弟回来,给他带来财富。父母对待于勒的基本态度上没什么不同。
3.出发时感到“快活而骄傲”;后来则“大家都不说话了”。
4.前一段景物描写衬托出全家人快活骄傲的心情;后一段景物描写则衬托出全家人沮丧的心情。
5.表明于勒很少得到这种温暖或进一步表明于勒确实很穷。
6.表明我此时复杂感情:对父母的不满、困惑,对叔叔的同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
①相传有一个英国人,名叫亚克敦,可以算是世界上书读得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遍了,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终生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俄国剧作家克里雅日宁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②口口口口不行,口口口口不够,读了而又能创造才是读书的真谛。许多人读书只满足于简单的求知欲,没有把读书作为提高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性过程。他们的创造力被闲置了。托尔斯泰曾经告诫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他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这是多么严重的结局。
③所以,要真正学会读书,必须培养创造力。
④创造力,就是能提出新见解、解决前人和自己不曾解决过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会另辟途径的能力。
⑤创造是怎样开始的?独立见解便是创造的萌芽。
⑥读书时人们重复着著书者走过的道路。如果读时产生的想法.仅仅就是书上所告诉你的.那你的思想只起到替别人录音的作用,没有产生自己的东西。我们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把所有的知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血肉,然后(a)“站到巨人的肩上”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⑦请珍视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其中不乏虚谬的花影,但创造的花蕾也孕育其中。宋朝的欧阳修,对韩愈的文采章法十分钦服,反复研读韩愈的著作,开始模仿着写作,进而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结果,他学韩愈的文章,而写出的文章并不像韩愈,成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学韩愈的诗,写的诗却很像韩诗,终于不能独成一家。清朝的学者袁枚总结了欧阳修的治学经验说:“平居有古人,学而力方深”,(b)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即学习时要尽可能吸收前人的知识,但创造却必须超过古人。独立见解源于两方面。一是在读书中深刻理解,见识高人一筹;二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激励下,潜心钻研。两者往往互相作用。爱因斯坦谈到自己是如何创造时说过:我自己侥幸发现了一些东西,例如相对论的建立,这我可以解释为由于我多少保存了一些感到诧异的能力,(c)当绝大多数的物理学家从学校出发继续前进,完全不加怀疑地使用牛顿的空间和时间的公式时,我却尝试着对他不信任,重新来考虑全部问题。可见,凡是不满足于现成结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
1.根据第①段有关内容,在第②段方框内应填入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__。(四字短语)
2.第③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画横线句(a)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中写欧阳修写文成功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线句(b)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第⑦段画线句(c)的意思,在下列各项中选出与它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B.书非借不能读也
C.尽信书不如无书D.思而不学则殆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亚克敦、欧阳修、爱因斯坦的事例,分别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读而不懂 既读也懂
2.总结上文,统领下文
3.在学习(吸收或消化)前人的知识(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或:借鉴前人的知识)
4.敢于创新 只是模仿 写作时不拘泥于古人(或写作时不受古人的限制)
5.C
6.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那些将要托着后裙的内臣们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后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东西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声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第二节中加点的“这样的称赞”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节画线的句子一连用了四个感叹号,体现出说话的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皇帝、内臣和百姓明明没有看到新装,他们为什么要说假话,装出都看见新装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真话从一个孩子的口中说出,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皇帝已经知道了真相,可他仍然坚持要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而且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你对皇帝这时的行为怎么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2.虚伪、自欺欺人,愚蠢
3.因为他们内心都怕被别人说成是“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人”,怕别人嘲笑。
4.作者想要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无邪的童心;做人要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5.知错不改、骄傲自大、愚蠢、自欺欺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