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拔掉那颗蛀牙》,完成第1—5题。
⑴她恨全家人。
⑵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⑶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⑷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⑸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⑹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⑺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⑻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⑼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⑽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⑾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⑿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⒀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⒁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⒂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
2、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
3、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她恨全家人。(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⑾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是篇寓意深刻的小说,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2、不设统一答案。示例:拼命读书(孤独求读),疏远亲情(充满仇恨或畸形抗争);医生指点,唤醒亲情(重温亲情)
3、(1)①恨父母重男轻女、不让看书、不让读高中;恨姐姐不吭气。 ②作用: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
(2)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
4、不可以删去,因为家人的反应让她感受到亲情,重新审视亲情,(或告诉我们亲情是医治伤口的一剂良药);是她情感变化的关键。若删去,文章的故事情节显得不连贯,并且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5、文章通过写“她”对家人由恨而爱的经历,反映了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会产生畸形心理的现状。(或当我们在成长中受到创伤,应学会反思、审视、求助,走出心灵的阴影,走向健康的生活。)文章告诫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生命之灯
⑴总记得孩提时那个月朗星稀的夏夜,在屋外,浴着如水的月光,妈妈以深沉舒缓的语调,为我讲述了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
⑵“在一片茫茫的大海上,有一位水手不慎落水了,他游啊,游啊,可游来游去总找不到岸。眼看他筋疲力尽快要下沉了,这时,一盏灯出现在他的前方,他又振作起来,奋力拼搏着,终于,游到了一座有着一盏灯的小岛。他得救了。”
⑶故事讲完了,妈妈看着我因患病而瘫痪双腿,又意味深长地说:“那是他的生命之灯啊!”
⑷幼小的我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着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心中懵懵懂懂。那时我哪里知道,这其实是妈妈悉心培养残疾的我坚强性格的开始!
⑸妈妈是一位教师,或许是由于职业的影响,她一直认为,身体残疾了,这是既成的事实,悲悯哀怨都不是正确的态度,更要紧的是必须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能因为身体的残疾再产生一个不健康的心!
⑹妈妈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⑺我入学的时候,正好进入了她所执教的班级。由此,妈妈在把满腔的爱献给自己所钟爱的事业的同时也为我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她一边传授我知识,照料我生活,一边又更注重在我心灵上的耕耘。
⑻入学后不久,赶上了一次全体学生参加的长跑活动。这是我从未有过的体验,因而是那样的新奇而极具__力。我掰着手指问妈妈:“什么时候开始啊?”妈妈没有回答我,脸上却掠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阴云。其实妈妈正为我的“长跑”而犯愁:双腿瘫痪,怎么“跑”呢?但把我一个人撂在教室里,恐怕又会令我过早地感受到双腿的残疾,品出生活的不幸,从而在我幼小的心灵上造成深深的创伤。最终,妈妈背着我参加了长跑,她累得气喘吁吁,而我却非常兴奋,俨然和同学们一样“跑”完了全程。
⑼瘫痪的阴影到底是来了。读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不知为什么,我忽然一下子真切地感受到了双腿的残疾,感受到由此而生的诸多不便,进而大哭起来。看着伤心至极的我,妈妈也忍不住泪流满面。随即,妈妈又擦去了泪水,给我讲起了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听着妈妈讲述,我的心渐渐地平静下来。随后,也偷偷地擦干脸上的泪,坚强地昂起头,攥紧小手,心中祈望自己成为“中国的保尔”。作为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遭受如此的不幸,心中不可能不难受,但是,妈妈为了以自己的坚强感染孩子,把泪全咽进了肚子里。
⑽回想起童年时代,高士其、吴运铎、海伦·凯勒……这一系列中国的、外国的人名字,通过妈妈的故事一个个嵌入了我的脑海,给了我多少力量啊!
⑾这一切,是我童年生活道路上的盏盏灯火!
⑿作为妈妈的学生,尽管我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一个,且又身有残疾,可在这里,尤其在学习上,我不可能有丝毫的特殊,为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和普通的同学一样去努力。刻不容缓那是在一次期中考试前,试卷制好了,放在妈妈的办公桌上。我出于天真和好奇,忍不住拿过来,准备打开看。妈妈发现了,轻轻地推开我的手,又轻轻地对我说:“好的成绩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不然的话,成绩再好,也算不上真正的成绩。”我脸红了。多少年过去了,这一句平平常常的话却在我的心中铭记至今,令我受用不尽。
⒀然而,对于我的每一次成功,即使是一点微小的成绩,妈妈总是热情鼓励,多加称赞,以作为我前进的动力。读四年级的时候,在一次校作文比赛中,我力克群雄,获得了第一名。妈妈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对我说:“这不,只要努力了,你就会出类拔萃的。”
⒁正是基于妈妈这样的教诲,在整个小学和初中阶段,我渴求上进,品学兼优,几乎囊括了学校所有的第一。
⒂光阴荏苒,转眼之间,我读完了初中,又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高中入学资格。但是,由于身体的原因,却不得不辍学了。这是我从未预料到的结局,令我陷入了一种超乎寻常的消沉和痛苦之中。
⒃那一日午后,妈妈随手把一本泰戈尔的《飞鸟集》丢在我桌上。我忍不住拿过来翻着看。读着,读着,忽然发现了一首被妈妈做上了记号的诗:
⒄“如果你因为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也将失去群星了。”
⒅妈妈微笑着问我:“读得懂吗?”我点了点头。妈妈又问:“还记得我讲的那个《生命之灯》的故事吗?”
⒆寥寥数语,胜似千言。妈妈这一问,使我猛然间醒悟过来:妈妈的一言一行看似随意,其实全是刻意的啊!
⒇我终于不再懵懂了。
(21)感悟出这一切,我忍不住痛哭起来,不是为自己悲惨的命运,而是为妈妈的良苦用心,一种负疚的感觉也充满了我的心中。妈妈强忍住泪,哽咽着对我说:“哭吧,哭出来心里会好受些。”
(22)妈妈又一次为我拨亮了生命的灯。
(23)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又振作起来,走上了一条自学之路。这条路虽然崎岖坎坷,但磨炼了我的意志,使我找到了生活的支点。如今,经过多年的奋斗,我早已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并且有了一份自己的事业,赢得了地市级“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称号。面对这一切,我笑了,妈妈笑了,笑得舒心,笑得惬意。
(24)那一天,我又翻起了泰戈尔的《飞鸟集》,无意间,这样一首诗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
(25)哦,妈妈,这首短诗您一定读过。您对我的教诲,用这首诗来比拟,无疑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26)岁月在流逝,空间也在不断地转换。随着时空的变化,许许多多的东西会尘封和锈蚀。但无论何时何地,对于我,妈妈的教诲都是至真至诚的教诲。
(27)这,已成了我生命中另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火!
1、解释文中加线的词语。(1)辍学: (2)惬意:
2、第⑴段“妈妈以深沉舒缓的语调,为我讲述了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妈妈为什么要讲述这平淡无奇的故事呢?
3、第⑹段“妈妈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那么妈妈是怎么想的?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又是怎么做的呢?请把做的事概括出来。
4、第⒆段“妈妈的一言一行看似随意,其实全是刻意的啊!”为什么作者这样说呢?
5、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1)“如果你因为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也将失去群星了。”
(2)“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
6、文中妈妈对儿子的教育,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种呢?你的父母是怎样教育你呢?你能举例说说并恰当地评价吗?
1、(1)中途停止上学 (2)满意称心、舒服
2、其实妈是为了培养残疾的我的坚强的性格,告诉我生命之灯的力量。
3、(1)妈妈认为,身体残疾了,是既成的事实,悲悯哀怨都不是正确的态度,更要紧的是必须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能因为身体的残疾再产生一个不健康的心。(2)注意在我心灵上的耕耘:如妈妈背着我参加长跑;给我讲保尔等鲜活的故事;热情地鼓励、称赞我……
4、随手丢在我桌上的《飞鸟集》,其实妈妈做了记号,想引导我去阅读、体悟!
5、因为妈妈的鼓励使我振作起来,走上了一条自学之路,有了学业、有了事业、赢得了荣誉……
6、本题属开放性试题,答案可多样,只要言而成理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人体的对称与不对称
①几乎所有的动物,从体形构造来看都是对称的,都可以沿着脊椎剖开,分成形体和重量相等的两半。人也一样,眼有两只,手有一双,脚分左右,耳分东西。鼻子虽然只有一个,却又有两个鼻孔并列。然而,古代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人体的这种对称,是否也是假象呢?是的。从根本上讲,尽管人(也包括一切动物)外表看来是对称的,但实质却并非如此,人体左右的肢体器官,存在许多功能乃至形态上的有趣差异。
②最明显的例子是左右手。多数人右手比左手有力,但右手却没有左手温度高,且春季温差比秋季大。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写字,拿餐具等,被称为右利手;也有少数人偏爱用左手,即左利手或俗称左撇子。无论什么民族,人群中右利手约66%,左右手混用的占30%,左利手只不过4%。但即使是左右手混用的人,两只手也不完全一样,手长不一样,指纹不一样,力气也不完全一样。
③科学家们做过试验:把人的两眼蒙住,他无法走出100米以上的直线来。这说明人的两只脚也是长短不一的。其实从生命伊始,在新生婴儿脚底上搔痒一下,大多右脚有反应,左脚却无反应。20—50岁时,男女左脚接触地面的面积均大于右脚;左脚主要起支撑作用,而右脚却用来做各种动作,有“右脚艺术家,左脚工作者”之喻。例如演员就经常用右脚来表演动作,多数人攻击时也使用右脚。
④人的面目表情,左边要比右边表现强烈。无论哪种性格的人,面部表情都是从左侧开始。左脸如同心灵的明镜,常表露人们的真实感情;右脸则更像一副假面具,在假笑、假作悲伤、做鬼脸时,将人们喜怒哀乐的真实感情隐藏起来。看一个人,左半边脸总比右半边脸漂亮!
⑤人的两只眼大小也不完全一样,一般都是右眼大于左眼,而且右眼的使用率比左眼要高得多。人群中约65%的人主用右眼,32%的人主用左眼,只有3%的人双眼不分主次。主用眼在平时要担负起90%的视觉任务,另一只眼则只起辅助作用。
⑥在任何音频中,左耳的听力均较右耳要强,而且左耳对带有感__彩的音响,其辨识能力也较右耳要强。然而,用右耳听东西却比左耳记得牢。因为用右耳听到的信息传入大脑的左半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左半部的记忆功能比右半部要强。
⑦鼻翼两侧的沟纹大多深浅不一,且绝大多数人的鼻尖偏向左侧。人在情绪波动时多半是用右侧的鼻孔呼吸,而安静微困时则多依赖左侧鼻孔。
⑧此外,人的乳房常可见到一大一小的现象;脊柱在胸部多弯向右侧,而在腰部向左侧弯曲;左右两侧支气管,左支气管较细长,约4~5厘米,右支气管则短而粗,长约3厘米,走向较为垂直,当有异物进入气管后,大多易坠入右支气管内。
⑨被称为中枢“司令部”的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左脑是语言脑,具有语言、逻辑、写作、数字计算功能;右脑是音乐脑,具有音乐、美术、识别图像和面容、快速阅读等功能。而人的才能也有“右脑型”和“左脑型”之分。近年来年的研究表明,加强左侧肢体活动和双侧肢体运动技能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开发右脑潜能和培养“全脑型人”,促进青少年智力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⑩了解和研究人体不对称的现象,并不是为了猎奇,它可为大夫诊断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美术家在绘画、雕塑时,人类学家在进行人像复原时,也离不开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就不可能塑造出自然逼真、xǔ xǔ( )( )如生的人物形象来。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及给注音的写上相应汉字。
坠( )入 xǔ xǔ( )( )如生
2、第①段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你认为正确吗?以人为例,联系全文印证你的看法。
3、第③段说“右脚艺术家,左脚工作者”,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
4、为什么“看一个人,左半边脸总比右半边脸漂亮”呢?
5、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联系实际生活和学习,说说应该怎样促进青少年智力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1、zhuì 栩栩
2、正确。人体左右的肢体器官,存在许多功能乃至形态上的有趣差异。如人的左右手,面部表情、双眼、左右耳、鼻翼两侧,左右乳房,左右大脑半球等都存在差异。
3、左脚主要起支撑作用,而右脚却用来做各种动作,演员表演动作就常用右脚。
4、因为左脸常表露人们的真实感情;右脸则常将喜怒哀乐的真实感情隐藏起来。
5、作比较,列数字,主要是为了说明“人体的对称是假象”“人体左右的肢体器官,存在许多功能乃至形态上的有趣差异。”
6、只要言而成理即可。如利用文中内容:加强左侧肢体活动和双侧肢体运动技能的协调发展;又如利用学习和生活实际:语言、数字、写作等科目要与音乐、美术等科目互相协调配合学习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阕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翻译下面句子。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线部分的内容写出了三峡江水的什么特点?有一首唐诗的句子表达了与它相同的情景,你能写出这诗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结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常常有高处的猿猴在引颈长鸣,连续不断,异常凄厉,空荡的山谷传来了猿鸣的回响,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2、水流湍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渲染了三峡秋天悲凉的气氛,侧面写出了三峡的险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
①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皇家建筑学会__在中国考察之后对城市规划界说:“现在全世界的城市建设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尊重中国文化,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的洪水淹没。我确信你们将会遭遇这种危险,你们要用全部智慧、决策和洞察力去抵抗。”
②20年后的今天,这个意味深长的警告不幸言中。
③目前,我国各地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中,襄樊古城的千年城墙一夜之间惨遭摧毁,曾是明代抗倭前线、清代鸦片战争主战场、宁波商帮发祥地的定海古城在“旧城改造”的名义下被夷为平地,作为北京民居灵魂的四合院也在减少……朱门绿廊、雕梁画栋、青砖碧瓦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盲目的建设和更新正在使我们的城市失去记忆。
④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城市是复杂的,可是往往也如此简单。厮杀声依然回荡不已的古罗马角斗场,蛛网般交织的威尼斯水巷,清冽蔚蓝的多瑙河,清秋远村旷野平芜的圆明园废墟,横亘万里烽火连绵的长城……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就蜿蜒在城市的每一方土地、每一片草坪、每一道天际轮廓线……无数的城市史告诉我们,城市的记忆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
⑤城市不仅仅是单体建筑的简单集合,不仅仅是高楼大厦、立交桥、高架桥,更是一股从远古吹向未来的心灵之风,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而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⑥建筑界有一句被建筑师们经常重复的话:“建筑创作从寻找城市开始。”韩国首尔市现代化建设初期,决策者填平了蜿蜒于古城内的清溪川,建起了高速公路。然而,人们发现,尽管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的腾飞,城市却越来越失去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2003年,首尔市政府毅然决定炸掉高速公路,重现清溪川古河道,追溯城市的历史记忆,恢复城市的历史脉络。
⑦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中国城市史行进到21世纪,已经进入需要我们反思的阶段。
1、题目中“记忆”一词指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③段列举了哪些具体材料证明城市“正在失去记忆”?请分条概括。(每点不超过10个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强调“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的城市正面临着更新和改造,请联系我们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和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
2、①襄樊城墙惨遭摧毁;②宁海古城被夷为平地;③北京四合院在减少。
3、①尊重城市原有特色,继承历史文化传统。②保存城市的记忆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4、略。(要注意联系实际,感受和建议各一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感悟春天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历数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需要反反复复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光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对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们,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吟唱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南宋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为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棉等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沐浴春风,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的话,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位先生长期在哈fó jiāo 书,五十岁那年的春日,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到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对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面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史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现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1、通读全文,仔细体会,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赞美,从中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一段来看,作者认为“春光很金贵”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三段,将其中引用的诗句、诗句的作者及其生活的朝代,摘录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中,并选取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在所填写的诗句后面直接写出喜欢的原因。(要求:最喜欢的原因的表述要紧扣诗句要点;语言简明、流畅。)
读书卡片 编号:068 | |||
作者 | 朝代 | 引用的诗句 | 喜欢的原因 |
4、第四段开头写到:“品味春色,沐浴春风,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请联系上下文,反复品味、揣摩这句话,谈谈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春天是美好的,但春天短暂而易逝,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人应该保持青春的活力,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断奋斗和进取。
2、因为春“总是乍暖还寒,需要反反复复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总在不经意中,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 引发了作者“春光难觅”、“春光易逝”的感慨。
3、略。
4、美丽的春色,习习的春风,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促使人们从心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进而使人们更加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珍视人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超女”是一剂精神__
原文化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常委刘忠德先生,因为日前高调批评“‘超女’让年轻人受到毒害”,并强烈主张“作为政府文化艺术有关管理部门来讲,不应该允许‘超女’这类东西存在”(《华夏时报》4月25日),而引起轩然大波。有评论者认为这只不过是刘先生没有被聘为“超女”评委的酸葡萄心理而已,我觉得这种说法未免有点过于以己度人,刘先生闻听此言,一定会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
但刘先生的批评也确实存在盲点。他仅仅是笼统地指责“超女超男玷污艺术”,呼吁“要让人民不断接触高雅艺术,提高审美层次”,可关键在于,何为“低俗”,何为“高雅”,这本来就是一个因个人的审美偏好不同而见仁见智的问题。而他提出的让“管理部门”用行政手段直接介入的主张,更违背了文化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前高级行政官员的思维惯性和惰性。
那么,“超女”问题的要害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在我看来,就在于它用华丽的包装、宏大的场面、成千上万“粉丝”的积极参与,共同营造了一个“丑小鸭__鹅”的现代神话。这个神话,在客观上起到了遮蔽青少年面临的真实社会问题、麻醉他们心灵的作用,说是一剂精神__也不为过。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当今社会的年轻一代,面临许多困扰:如升学、就业、因为买房而下降为“房奴”、因为生病而变为赤贫、跻身于中产阶级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这从大学生的工资逐渐和农民工趋同这一趋势就可以看得出来)等。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家并没有太大的分歧,关键在于如何解释这些问题的成因?
在我看来,个人的努力不够或者运气不好,仅仅是诸多原因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
“超女”这个“丑小鸭__鹅”的现代神话,其所传递的全部暗示是:年轻人并不需要这样累,只要成名,所有问题就全部自动消失,而成名却是人人可能的。你看那些今日大红大紫的“超女”们,一年前还是默默无闻的嘛!
在这样一个神话面前,所有严肃认真的思考,都显得十分可笑,所有试图通过推动社会进步而改变自身命运的努力,其成本都显得过于昂贵。显然,年轻一代服了这剂__并沉沉睡去,不再会对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产生质疑,并努力改变它。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这剂__害处多多,但“超女”本身是无辜的,她们仅仅是做了别人的工具。成千上万参与其中的“粉丝”们也是无辜的,他们仅仅是在追求快乐。甚至连策划、主持其事的公司和电视台,也是无辜的,他们仅仅是在追求利润。“超女”神话可以说是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下,社会通过“复杂的共谋”,共同制造出来的。因此,真正有责任的倒是那些像刘忠德先生这样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他们没有早日大声疾呼,唤醒青年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
但是,呼吁和唤醒,绝不是用行政手段禁止“超女”。因为禁止“超女”,并不能自动导致年轻人的觉醒。而在年轻人真的觉醒并看穿了神话的非现实性和不可复制性之后,“超女”也就回归于娱乐本身,不复有__的危害了。
1.不属于制造“超女”这个“丑小鸭__鹅”的现代神话的一项是( )
A.行政手段直接介入。B.成千上万的“粉丝”积极参与。
C.公司的华丽包装。D.电视台主持的宏大场面。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超女”是一剂精神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消除“超女”这一剂精神__的危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因为在客观上遮蔽了青少年面临真实的社会问题,麻醉了青少年的心灵;使青年沉沉睡去,使他们不再对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产生质疑,不努力去改变它。
3.不能用行政手段去禁止“超女”;呼吁青年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唤醒青年看穿“超女”神话的非现实性和不可复制性;让“超女”回归娱乐本身。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夜读岳飞
李元洛
①窗外,江南的春雨潇潇。远处高楼上五彩霓虹灯明灭不定,近处有流行音乐在卡拉OK泛滥新潮。我独坐书房,像独守__大海中的一座孤岛,挑灯夜读八百年前的岳飞。
②我读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丞相祠堂何处寻?多年前有缘去四川成都,刚刚从杜甫《蜀相》诗中走进去,便在武侯祠的回廊上被镇住了。回廊壁上嵌着两块硕大的青色石碑,镌刻的正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我平日也读过不少碑帖,最令我五内如沸的莫过于这一方了。那遒劲奔放的行草,喷自一管八千里路云和月中的凌云健笔,涌自一位英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激烈壮怀。巴山楚水,万叠千重,我无法将那碑文搬回家去,只能将它藏在心中。数年之后,我专程拜谒谭嗣同的家乡浏阳,竟然在浏阳的书店买到新出版的《岳飞书前后出师表》。谭嗣同是封建末世的奇男子,岳飞是名标青史的伟丈夫,我的遇合冥冥之中有什么天意吗?我庆幸我的夙愿于斯时斯地如愿以偿。
③今夜,窗外是潇潇的江南春雨。我没有去凭栏,我耽读岳飞书于《出师表》之后的“跋”:“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我的耳边,敲响岳飞八百年前在南阳武侯祠听到的雨声,我的眼前,红起岳飞当年夜深不寐时点燃的烛光。岳飞他瞻仰武侯祠而泪下如雨而坐以待旦而挥涕走笔,这不是一种精神人格上深刻的领悟、沟通和激动吗?一位,少年时母亲就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的叮咛;一位,在危急存亡之秋向历史和苍生作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白,虽然异代而不同时,这却是一个心忧天下的灵魂和另一个心忧天下的灵魂的隔代相呼,是一颗高贵的心和另一颗高贵的心的遥相感应。八百年后的今日春夜,我侧耳倾听的是江南夜雨,更是那英雄二重奏的铿然和鸣。
④稍后于岳飞而呼吸在同一个时代的陆游,对《出师表》也赞美不已:“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出师表》的具体指涉,也许离我们已经太遥远了,今天夜半我挑灯仔细看的,是和我们仍然十分亲近的岳飞的事迹。有一回,岳飞和一群文人学士谈及纷乱的时局,有人提出“天下纷纷,不知几时才可太平”,岳飞有名的回答传于后世,直到今天仍然掷地作金石之声而振聋发聩:“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自然就会太平!”当今之世,钱潮动地,欲浪拍天,芸芸众生对财神的尊敬不是远远超过了对其他所有的神明?岳飞登坛拜将,身居高位,但自俸仍然甚俭,全家仍然是布衣粗食,他无论平时或战时也仍然和士卒同甘共苦,这样,岳飞的__上下一心,真正是“战无不胜”,连强敌也无可奈何地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今天,人欲与物欲一起横流,穷乡僻壤仍然饥肠辘辘,酒楼宾馆有的人却挥公款如挥泥土。
⑤窗外,今夜已潇潇雨歇。在商品狂潮的惊涛拍岸声里,在现代的滚滚红尘之中,我再一次夜读八百年前的岳飞。我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
1.从全文看,标题《夜读岳飞》中“读”的意思有哪两层?
答:
2.文章第①段,作者在书房挑灯夜读,为什么还要写远处高楼上灯明灭不定的五彩霓虹以及近处泛滥新潮的流行音乐?
答:
3.第②段“我庆幸我的夙愿于斯时斯地如愿以偿”,“我的夙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
4.文章末段,作者说读岳飞,就是“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这样说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答:
5.用简要的语言举例说明岳飞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1.一是阅读或看的意思,阅读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及其事迹;二是瞻仰、领悟的意思,瞻仰岳飞,领悟岳飞的精神人格。
2.交代写作背景,反映滚滚红尘中欲浪拍天的现代生活;形成对比,表现我对纵情享乐的芸芸众生的反感和不满;反衬岳飞精神人格的高贵,引出话题,揭示写作目的。
3.将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的碑帖带回家。
4.岳飞的精神人格即是民族的精神人格;表现了对岳飞无比敬仰、爱戴的情感;表达了对官员穷奢极欲的义愤;期待人们对英雄神明的尊敬。
5.岳飞是名垂青史的伟丈夫。他是爱国忧民的英雄,少时铭记精忠报国的志向,危难时期心忧天下;他是胸怀坦荡的豪杰,面对纷乱时局发出不爱钱不怕死的豪言;他是节俭自律的清官,身居高位自俸甚俭,全家仍是布衣粗食;他是治军有方的武将,与士卒同甘共苦,使岳家军上下一心,战无不胜。(既答出第一句,又答出后面的句子时,以后者计分,不累计。)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几件小事
----记父亲叶圣陶
我今年62岁了,可拿不好筷子。人家拿筷,拇指上一只,食指上一只,吃起来,两只筷子平行地向碗里伸去,或扒或拣,灵活方便;我却是拇指、食指和中指合捏一双筷,想要吃什么,交叉着两只筷子往碗里伸。妻子取笑我说:“人家吃菜是拣的,你吃菜是叉的。”还跟小孙女讲:“不要学你爷爷,你爷爷拿筷子多难看。”我就接着说:“是啊,我爸爸妈妈从来没管我怎么拿筷子,我自小就没学会。”
还有一件我无论如何干不好的事,就是写毛笔字。参加什么会议,看到会场门口摆着墨盘、毛笔、签到簿,我心里就嘀咕:“又得出一回洋相了。”好不容易毕恭毕敬地把名字写上,自己再不敢多看一眼,只好出门不认货,掉头就走。这当然要怪我自己从小没有下功夫练过,然而父亲却从来也没问过我毛笔字写得怎么样这件事。直到后来我学着写散文了,父亲也只管我稿子写得是不是清楚,不管我的字是不是好看。
父亲也有管着我的事,譬如让我递给他一支笔,我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跟我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笔,是不是脱下笔帽就能写;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子这一些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把人家手戳破了呢?!”直到如今,我递任何东西给别人,总是把捏手的一边交给对方,报纸书本也让人家接到手就能看。
冬天,我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在背后喊:“怕把尾巴夹着了吗?”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尾巴,尾巴!”就这样渐渐养成了我冷天进出屋子随手关门的习惯。另外,父亲还 a (告诉、告诫)我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把门推开,砰的一声把门带上,要轻轻地开,轻轻地关,我也从此遵循到现在。
后来我想:父亲不管我的,都是只关系我个人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很是民主,给我极大的自主权,有时候在我喜爱的事情上帮我一把,譬如为我儿时集邮册页的楠木夹板雕刻篆字题签,给我们手足三个修改文章等等;而父亲管我的,都是涉及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反反复复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 b (还、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
抗战期间,父亲在《开明少年》上发表过两篇谈教育的卷头语,一篇叫《习惯成自然》,另一篇叫《要养成好的习惯》,主要说的就是管着我的那层意思。
值此父亲逝世一周年之际,记下这些小事,也算是对他的 c (纪念、怀念)吧。
1.“父亲管我”的是 ,“父亲不管我”的是 。
2.从这篇文章看,叶圣陶《要养成好的习惯》中的“好”的含义是什么?
3.文中横线处选用括号里恰当的词填空。
a b c
4.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恰当的一项是( )
A.平实B.生动C.简洁D.幽默
5.你认为怎样递东西、注意随手关门等细节重要吗?为什么?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看法,80字左右。
1.涉及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事。只关系个人的事
2.时进处处替他人着想或给别人带来方便,或不影响别人。
3.a、告诫 b、更 c、怀念
4.A
5.答案应当是肯定的,谈细节重要与否,实际是谈“为他人着想”是否重要,只要围绕这点来谈即可。
阅读《谈创造性思维》,完成1—7题。
谈创造性思维
我国古代有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一个是《曹冲称象》,一个是《司马光砸缸》。多少年来,这两个主人公一直被人们当作神童称颂,并且成为我们教育儿童、开发智力的典范。可是,他们两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创造性思维,却一直没得到人们的重视。
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思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或者说思维的技巧,可以说,大多数场合的思维都是一种习惯思维。虽然习惯性思维,会使人得出一种前人已经做出过的合乎数理的答案,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往往使人囿于常理而无计可使,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就在于冲破了习惯性思维的jì绊,从而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
仍以上面提到的两个典故为例,在如何称象这个问题上,人们想到的只是称。因为自古以来,称小物用小秤,称大物用大秤,已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而今没有足以称起大象的大秤,所以无法计算,这是习惯性思维的必然结果。曹冲则不然,他利用船的吃水深浅,用砖头代替象化整为零,终于称出了象的体重。同样,在儿童落入水缸之时,其他儿童想到的是怎样从水缸上面将落水者救出,这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司马光救人成功,正是由于他突破了这一点,抢时间,从下面救出落水者,从而出现了砸缸救人的壮举。
现代的所谓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就发散思维而言,要求人们从多种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为事物本身的性质所束缚。比如,在回答“回形针”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时,按习惯性思维的逻辑只有一个答案,即夹文件。而人有通过发散思维,竟找到了“回形针”上百种其他用途。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都能运用发散思维的话,就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但是,仅仅进行发散思维,还很难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同时还必须进行集中思维。所谓集中思维,就是通过逻辑分析,对经过发散思维而得出的设想,按问题解决的要求去进行筛选和最优化,得出最佳方案。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轮。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给汉字注音或者根据注音填汉字
jì 绊 囿 于
2.结合原文解释词:
化整为零:
脍炙人口:
3.归纳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
4.有人通过发散思维,竟找到了“回形针”上百种其他的用途,你能说出至少3种吗?
5.本文的第一段和第三段都引用了《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两个典故,其作用各是什么?
第一段:
第三段:
6.第三段把 和 进行了对比。
7.作者在第四段中列举了“回形针”的事例,是要论证 。
1.羁 yòu
2.化整为零:为了便于操作,把一个整体分解成若干个体。
脍炙人口: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3.提倡创造性思维。
4.示例:可用来夹衣服,穿起来与当项链,当书签,夹本子角,夹在帽沿上等。
5.第一段:从两个典故引出本文的论题。
第三段:用两个故事作事实论据,证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6.习惯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7.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