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1~4题。
冬 天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下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ā mí tuó fó 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在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他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中总是温暖的。
(选自《朱自清名作欣赏》 林非主编 中国和平出版社)
1.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2.有人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很好,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它在文中有什么深刻含意?
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4.全文由三幅画面构成,请你写出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并就其中某一幅画面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1.(1)儿时的冬天,“我”和家人围着“小洋锅”吃白煮豆腐。(2)在杭州时的一个冬天,“我”与友人游西湖。(3)在台州时,“我”与家人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2.选择一系列的动词,运用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父亲浓浓的爱子之情。(从分析父亲形象的角度作答亦可)
3.承上启下;外边是冬天,而家里是春天,表现出家中的温暖、作者对家的牵挂,以及作者对已故妻子的思念之情。
4.主旨句: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中总是温暖的。感受:画面一示例:每次放学回家,母亲都在村口迎接我,问寒问暖。我感受到母亲对我的深切关怀。画面二示例:同学刘兵耐心劝我戒掉了网瘾,是我的一位诤友。可是他随父母去了遥远的南方,我对他怀有无限的思念。画面三示例:一对以贩小菜为生的小夫妻,早出晚归,形影不离,他们是幸福的。(能紧扣某一幅画面的主题,从亲情或友情或爱情的角度举例谈感受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你并不是个坏孩子
丁立梅
一个自称叫陈小卫的人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他满怀激动地说,丁老师,我终于找到你了。
他说他是我十年前的学生。我脑子迅速翻转着,十来年的教学生涯,我换过几所学校,教过无数的学生,实在记不起这个叫陈小卫的学生来。
他提醒我,那年你教我们初三,你穿红格子风衣,刚分配到我们学校不久。
印象里,我有一件红格子风衣。那是青春好时光,我穿着它,蹦跳着走进一群孩子中间,微笑着对他们说,以后,我就是你们的老师了。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仰向我,饱满、热情,如阳光下的葵。
我当时就坐在教室最北边的一排啊,靠近窗口,很调皮的那一个,经常打架,曾因打破一块窗玻璃,被你找到办公室谈话。老师,你想起来没有?他继续提醒我。
是你啊!我笑。记忆里,浮现出一个男孩子的身影来,隐约着,模糊着。他个子不高,眼睛总是半睨着看人,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经常迟到,作业不交,打架,甚至还偷偷学会抽烟。刚接他们班时,前任班主任特意对我着重谈了他的情况:父母早亡,跟着姨妈过,姨妈家孩子多,只能勉强管他吃穿。所以少教养,调皮捣蛋,无所不能。所有的老师一提到他,都头疼不已。
老师,你记得那次玻璃事件吗?他在电话里问。
当然记得。那是我接手他们班才一个星期,他就惹出一件事来,与同桌打架,打破窗玻璃,碎玻璃划破他的手,鲜血直流。
你把我找去,我以为,你也和其他老师一样,会把我痛骂一顿,然后勒令我写检查,把我姨妈找来,赔玻璃。但你没有,你把我找去,先送我去医务室包扎伤口,还问我疼不疼。后来,你找我谈话,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以后不要再打架了,你打了人,也会让自己受伤的,对不对?那块玻璃你也没要我赔,是你掏钱买了一块安上的。他沉浸在回忆里。
我有些恍惚,旧日时光,飞花一般。隔了岁月的河流望过去,昔日的琐碎,都成了可爱。他突然说,老师,你做的这些,我很感动,但真正震撼我的,却是你当时说的一句话。
这令我惊奇。他让我猜是哪句话,我猜不出。
他开心地在电话那头笑,说,老师,你对我说的是,你并不是个坏孩子哦。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他记住了十来年。他说他现在也是一所学校的老师,他也常找调皮的孩子谈话,然后笑着轻拍一下他们的头,对他们说一句,你并不是坏孩子哦。
一句话,对于说的人来说,或许如行云掠过。但对于听的人来说,有时,却能温暖其一生。
(选自《课外阅读》)
1、文章写一件什么事?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面句子的妙处。
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仰向我,饱满、热情,如阳光下的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令我惊奇。他让我猜是哪句话,我猜不出。”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你可以感受到学生对老师的______之情,同时,也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_______之心。
1、老师的一句话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2、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学生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3、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4、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5、感激 关爱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类的低碳生活
冯云
①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它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②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碳足迹,因而会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③所以,低碳生活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减少碳足迹的行为方式,即在生活和生产中少排放二氧化碳。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碳足迹越大,说明你是高碳生活,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进入了低碳生活,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④当然,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而是处处体现,尤其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的活动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已得到确认。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或间接加速全球变暖,只是我们对此并不在意而已。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是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1、低碳生活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作者是怎样理解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说明低碳生活,文中主要运用了( )( )说明方法。
3、第四段划线的语句中“直接”和“间接”应该怎样理解?
直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间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只要我们愿意约束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就可以成为低碳生活的积极实践者。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你将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减少碳足迹的行为方式。
2、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
3、(1)第一碳足迹 (2)第二碳足迹
4、例:夏天,少开空调 出行,多步行,或骑自行车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议传统教育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成年后成为大家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在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年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所以有人把记诵比作“学习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生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视。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自《中学生学习报》)
1、作者开篇即表明自己的观点,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和( )。
3、第③段划线语句中的“此”指代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私塾是封建文化的产物,不宜提倡;也有人说,私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可以发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2、例证法 引证法
3、在孩童时代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能力。
4、例:我认为,对私塾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能造就现代人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要继承和发扬,对束缚人的思想的落后的手法,要摒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说 真 诚
①曾几何时,我们渴望辉煌与成功,富于幻想与憧憬。然而,当岁月为我们的人生之树又增添一圈崭新的年轮时,我们却愈来愈感到首先需要的是真诚。因为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串流一条理解的小溪。
②真诚的人坚强自信,乐观向上,在他们眼里,困难是胜利的前奏,失败是成功的信号;真诚的人从善如流,热情大方,生活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实践中乐于助人,行为高尚;真诚的人嫉恶如仇,崇尚真理,他们是现实生活的清洁工,又是良好社会秩序的交通警;真诚的人潇洒自在,人格高尚。真诚像春天的明媚阳光,即使有的地方普照不到,也会把温暖辐射到那里。
③缺乏真诚,心灵里会生长芥蒂与隔膜,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没有真诚,生活会失去美好,变得虚伪与沉重,社会也将失去纯真与同情。向往真诚而不知其内涵的人,将永远无法做到真诚。只知真诚却在行动上另是一套的人,只是在关键时期用它来伪饰自己的言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是真诚,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也不是真诚。真诚需要忘我,需要付出,只有思想上达到并保持一种毫无顾虑、毫无压抑的至高、至善的境界时,方能自然流露真诚。这犹如青春对于人生,只有心中的“天线”不断从天上人间接收美好、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哪怕古稀高龄还能年轻,因为他思想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④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像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而今有多少人,虽然很会使用“外交辞令”,却令人一眼看穿其虚假的本质;又有多少人,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人们终于明白,真诚金钱不换,真诚巧语难当。
⑤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真诚是感情里的一支劲歌,真诚是奋斗中的一叶风帆。
⑥恪守真诚,它会帮我们创造金色的人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④段引用杜甫和范仲淹诗文中的名句,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最后说:“恪守真诚,它会帮我们创造金色的人生。”请你从生活中举一个实例具体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人生首先需要的是真诚(人生需要真诚)。
2.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3.作为论据,论证“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多一些热情奉献”的道理。
4 .示例:冷水江市铎山镇有一位学生,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直到初中毕业,数年如一日服侍一孤寡老人,被团省委评为十佳少年,并获省级三好学生称号。
阅读诗词,回答问题
父爱陷阱
郑成南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__,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地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
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
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
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选自《父爱故事》,有删改
1.“他”掉进陷阱后,在什么情况下才采取自救措施?说明“他”在性格上存在什么弱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从陷阱中成功自救后,在对待父亲的情感和态度上经历了______父亲和______父亲两个阶段。
3.父亲看到儿子以后,“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巧妙设伏和悬念,请从文中找出。
答:伏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悬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以“父爱陷阱”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试分析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
答: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盼援无望的情况下才自救;性格上习惯等待别人的救助,存在依赖思想,缺乏自强自立能力(答其中的任何一项即可得分)。
2.愤恨(埋怨、怨恨) 理解
3.为儿子成功自救而兴奋,为自己的教育方法获得成功而兴奋。
4.巧设伏笔:父亲说的“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前面有三处伏笔,(1)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是井边的草丛在响;
(2 )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
(3)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
(2分,答出其中任何一处即可)
巧设悬念:结局时才点出陷阱是父亲有意所为。
5.含义:父亲挖陷阱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子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强自立的能力,学会自救,这是对儿子一种深沉的爱。
形象:对儿子严格要求,对儿子体贴关怀,教育方法独特,有教育智慧。
品味园林建筑之艺术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 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 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__,收四射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1.在作者看来,中国园林建筑除了应该遵循 的思想外,尤其应该满足 的要求。
2.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用简短的话说说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备那两种功能?
3.说说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4.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5.请在文章第⑧段的横线处填充一组对应的关联词。
6.积累链接:在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一首《绝句》,其中有两句诗写出了门窗“可望”的审美效果,请你默写出相关诗句。
1.可行、可游、可居;可望
2.一是透气功能;二是审美功能。(摘抄文中原句作答亦可)
3.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答“过渡作用”亦可)
4.因为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既“可居”,又“可望”,符合园林艺术的特点,所以,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意近即可)
5.不是……而是……
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感受中国大儒之风骨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李兴濂
①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群真正称得上文人的人。不管是在乱世还是盛世,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处茅庐,他们以血泪蘸笔,嶙峋傲骨,直书亘古不移的人文理想,构成了一幅激荡壮美的长卷。在当代,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也与古代文人一脉相承。
②民国初年,梁漱溟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报考北京大学,不意未取。他回家发愤说:“我今后一定要够得上叫北大请我当教授!”1918年,蔡元培真的电请他去北大哲学系任教授。谁人不佩服他的自信!
③抗战中,梁漱溟在重庆办学,有反“政府”之论,沈醉带特务闯进学校去查办他。梁漱溟则正气凛然,针锋相对:“我这是小骂,对你们,对抗日有好处,如果你们仍不改悔,我今后还要大骂。”浩然之气令特务也怕三分!
④1970年,全国政协机关对新《__草案》学习讨论,梁漱溟最后一个发言,他讲了“两句话”:“一是,据我所知现代__最早产生于欧洲,其最初的出发点之一是为了限制王权。换句话说,__的产生就是为了限制个人太大的权力。有了__,则从国家元首到普通公民都得遵循,而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放在__之上。现在的‘宪草’序言中写上个人的名字实在不妥……在此我声明一点,我不赞成把个人的名字,包括把接班人的名字写进__……二是,我将新中国的第一部__与今天的‘宪草’对照,发觉条文少了许多。条文少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有的重要内容少了却让我等不甚了了。比如没有写上设__,一国的元首不能没有。设__是一回事,选谁当__合适是另一回事。现在的‘宪草’偏偏没有设__这一条,如此‘草宪’,实为置国统、政体于不顾!”此论令四座咋舌,寂静肃然,空气凝滞!
⑤梁漱溟还作诗讽刺某位“文化名人”:“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曾经招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口词。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生笔一枝。”
⑥身处乱世逆境,却始终以天下道义为己任,以良知为己任,刚直不阿,铮铮铁骨,足以震烁于今!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⑦梁漱溟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谁能说他不是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一位伟丈夫?
1.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请按照下列句式把梁漱溟先生在1970年《__草案》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归纳为两句简单的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一是反对
二是主张
3.请分别解释第④段中两个加点词语的意思。
“宪草”: “草宪”:
4.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概括梁漱溟所讽刺的这位“文化名人”的低下人格。
5.请你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梁漱溟的精神风骨,说说为什么“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6.积累链接:由梁漱溟的人格魅力,可以自然联想到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予独爱莲之 , 。
1.主要体现在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
2.一是反对在《__》中写上个人的名字 ;二是主张在《__》中设__。
3.“宪草”:__的草案;“草宪”:草率的__。(说明:本题是“汉字部分”第4题的延伸,第4题旨在让学生关注此类词语现象,本题旨在让学生辨析此类词义差别。)
4.阿谀奉承 趋炎附势 溜须拍马。(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体诗的理解能力和诗意的概括能力。)
5.中国二十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政治灰暗,人性扭曲。很多知识分子三缄其口,明哲保身,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卖身求荣,而梁漱溟先生的真诚无畏确实起到了震烁于今的作用。失去他,是时代的不幸,有了他,是时代的荣幸。(意近即可。说明:这是一道学科渗透的综合探究题,旨在考查学生课外阅读和学科知识渗透的综合能力。能联系历史背景得分,能答出梁漱溟的精神风骨得分,能答出梁漱溟的历史作用得分。)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欣赏山水文化之和谐
中国人的山水观
◆罗 兰
①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
②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赞叹激赏之情。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 ,是 ,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③再看中国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庄子的《秋水》,借河伯与海神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再到《渔父》,借江上渔父来象征一种不屑世俗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对照出个人的渺小。因此,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
④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励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 ,游山是为了 ,玩水是为了 ,郊游是为了陶冶性灵。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⑤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也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超诣之中却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⑥人类有史以来,确实克服了无数自然界的阻力,创造了文明,这是值得夸耀的一面,但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因“征服”而贬损了对自然界的欣赏,固非人类之福;因“征服”破坏了自然界运行的秩序,恐怕更是人类之祸了。
1.总体说来,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什么不同?
2.请将下边三个词分别还原到第④段的空格处,(填写序号)
A.赋诗B.旷怀C.寻真
3.文章第④段把徐霞客的例子拿出来特别说明,请问在表达上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4.读完全文,你认为人对自然应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5.积累链接:请顺其思路,在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后仿写一句。
1.中国人对山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
2.A C B
3.文章引用徐霞客的例子,一是为了说明徐霞客对山水的态度是为了向大地求知,他有别于一般中国人纯欣赏的态度。二是为了使文章在论证上更严谨、更透彻。(意近即可)
4.要取一种“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的态度。
5.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分享温馨智慧之美丽
智慧的美丽
◆董建文
①那天晚上看王小丫的《开心辞典》,我流了泪。
②是那个人感动了我。他的家庭梦想全是为别人,几乎没为自己要一件东西。他有个妹妹在加拿大,妹妹有电脑但没有打印机,于是他想得到一台打印机给远在加拿大的妹妹。王小丫问,那你怎么给妹妹送去?他说,我再要两张去加拿大的往返机票啊,让我的父母送去,他们想女儿了。听到这,我就有些感动,作为儿子,他是孝顺的,作为兄长,他是体贴的, 。
③主持人也很感动,她问,那你为什么还要一台电脑给你父母?他说,因为父母很想念远在万里之外的妹妹,所以,要给他们一台电脑,让他们把邮件发给她,也让妹妹把思念寄回家。
④这就是他的家庭梦想,几乎全为了家人。主持人问,有把握吗?他笑道,当然。因为要答十二道题,而每一道题几乎都至关重要,要达到顶点谈何容易!答到第六题时,他显然很茫然,这时他使用了第一条求助热线,让现场观众帮助他。结果他幸运地通过了,但他很平静,甚至有些沮丧。主持人很奇怪,因为要是别的选手早就欢呼雀跃了,为什么他这样平静?他说,他觉得很不好意思,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会这道题而他不会。这时我简直有点欣赏他了, 。
⑤答题依然在继续,悬念也越来越大了,人们也越来越紧张。到最后一题时,我手心里的汗几乎都出来了,好像我就是那个盼着得到一台打印机、两张往返加拿大机票和一台电脑的人。仅仅为了他的孝顺和对妹妹的宠爱,也应该让他答对吧。
⑥最后一题出来了,居然是六选一。而且是有关水资源的。他静静地看着这道题,好久没有说话,他的父母也坐在台下,紧张地看着他,而主持人也好像恨不得把答案告诉他一样。这时他使用了最后一条求助热线。把电话打给了远在加拿大的妹妹。电话接通了,他却久久不说话,对面的妹妹就急了,哥,快说呀,不然来不及了。因为只有三十秒钟的时间。王小丫也急了,快说吧,不要浪费时间了,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⑦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了,妹妹,你想念咱爸咱妈吗?妹妹说,当然想。坐在电视机前的我着急了,天啊,都什么时候了!还儿女情长的,难道他要放弃自己最后的圆满吗?我几乎都要生气了,怎么有这样冷静的人啊?他又说了,那让咱爸咱妈去看你好吗?妹妹说,那太好了,真的吗?他点头,很自信地,是的,你的愿望马上就能实现了。然后时间到了,电话断了。天啊!我一下子明白了,这道题他根本就会。他只是想给妹妹打个电话,只是想把成功的喜悦让妹妹分享!
⑧我的眼泪一下流了出来。为他的智慧,为他超乎常人的冷静和美丽。果然,他轻轻地说出了答案,我看出了王小丫的感动和难言。王小丫说,从来没有像你这样的选手。
⑨是的,从来没有,像他一样的冷静和智慧,在最后的关头,在久久的沉默之后,给大家带来了满怀的喜悦。而在台下的父母,眼角也悄悄湿润了。
⑩我一直以为只有“情”是美丽的,比如爱情、亲情、友情,从来没有想到,智慧也会如此美丽。它让我们慢慢麻木的心灵,在这个美好而机智的夜晚,轻舞飞扬。
1.请根据前面内容提示,把下边两个句子还原到文章第②和第④段结尾的空格处。(请填序号)
A.这是何等冷静而自信的一个男人啊。
B.这是多好的一个男人啊。
第②段后应为 第④段后应为
2.本文中的人物对话都是采用间接引用的方式,请用直接引用的方式改写第④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3.通读全文,你觉得小伙子的美德体现在哪些方面?(至少写出两个方面)
4.积累链接:感动之余,让我们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最后两句来为这一家人祝福吧。 , 。
1.第②段后应为B 第④段后应为A
2.他说:“我觉得很不好意思,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会这道题而我不会?”
3.孝顺、冷静、谦逊、智慧等。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