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节选自《风筝》)

1.“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中的动词“抓”、“掷”

“踏”,表现了当时“我”

2.文中“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的“这一幕”具体是指

3.”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此时的心情非常

4.你是怎样理解“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句话的?

1.生气或愤怒的心情

2.“我”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并踩坏了小兄弟快要完工的风筝

3.沉重、后悔、内疚、自责

4.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玩具能带给儿童快乐,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①在当今的世界赛场尤其是田径赛场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以黑人为多。在有些项上,黑人几乎是一统天下。有人曾经做过一次统计:田径赛场上,100米短跑最快的前25名里没有一个白人;在200米短跑最快的前25名里仅有一名是白人;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美国男选手获得的14枚田径金牌中,仅有一枚属于白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②近年来科学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他们发现黑人跟踺很长,皮下脂肪相对较少,骨骼密度高,髋部窄,大腿骨发达。他们的双腿比上身更长,能够跑得快,而且可以跳得高。专家们具体分析黑人的脚底屈肌后指出,黑人的肌强度高达150—200千克,是白人肌强度的3—4倍。也就是说,他们用同样的脚步蹬力作用于地面,黑人所得到的反作用力比白人高2—3倍,从而使黑人在中、短跑比赛中一直称王称霸。

③黑人与白人的差异主要在于基因。基因学家研究认为:黑人体内DNA的基因变异超过了其他人种的体内基因变异的总和。进一步的研究使他们认为:黑人的部分罕见基因可能会赋予黑人更为出色的田径竞技能力。尽管将基因同体育竞技联系在一起的观点还存在争论,但有些实例不容忽视。比如芬兰运动员埃罗·门蒂·兰塔在出生时体内就已经存在着一种可以使其血液的红细胞数比正常人多25%—50%的基因突变。这些红细胞可以将氧气从肺部运到身体各处的组织中去,他的肌肉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有氧运动所需的氧气,从而使他滑雪速度快、耐力持久,在越野滑雪赛中一举夺得两块金牌。

④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类对基因工程技术的运用时一把双刃剑,它即可造福人类,也可祸及人类。在不久的将来,如果基因工程技术被滥用,就有可能通过基因结构的改变而创造出“超级运动员”。比如,你需要更持久的耐力,可以增加一个能帮助血液向剧烈运动的组织输送更多氧的基因;你想拥有更结实的肌肉,可以注射促使肌肉生长的基因……比如你是举重运动员就把胳膊鼓胀起来,你是赛跑运动员就把大腿肌肉充实起来……也许基因技术的完善,真的会改变今后的体育运动状况。但那时,又该算是体坛的一大梦魇了!

(选自《第二课堂》,有删改)

1.第②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2.“黑人的部分罕见基因可能赋予黑人更为出色的田径竞技能力”中的“可能”不能删去,这是因为

3.第⑦段举芬兰运动员埃罗·门蒂·兰塔一举夺得两枚滑雪金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基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科学家提醒世人不可滥用基因工程技术,是因为 。(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1.列数字     作比较

2.“可能”表示一种推测,去掉之后就与原意不符了

3.黑人体内DNA的基因变异超过了其他人种的体内基因变异的总和。(或“黑人的部分罕见基因可能会赋予黑人更为出色的田径竞技能力。”)

4.人类对基因工程技术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造福人类,也可祸及人类

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给母亲打电话

①母亲从小就生活在老家的山村里,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我们那里的县城。去年,我和妻子商量着要将孤零零一个人生活的母亲接到城里来,可母亲总以不习惯为由拒绝,我知道她是怕给我们添麻烦。过完年,母亲拗不过我好说歹说,同意到城里来为我带娃儿。

  ②母亲不喜欢城里的生活,她说城里人住的房子像火柴匣子。孩子睡着的时候,她总会拿把扫帚在楼道里打扫,遇到人时还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可理睬她的没几个。有一天,母亲问:“对面那家姓啥,怎么不见来往过?”我说我也不认识,母亲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失望和惊讶。我知道母亲是孤独的,那种孤独来自对一种生疏的幸福无法介入。

③每当客厅里的电话铃声响起时,母亲总是很兴奋,只是那些都是我和妻子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人,没有人认识我母亲。母亲偶尔接一次电话,也往往是应上一句话,话筒便传到我和妻子的手上,我与人通话时,母亲便呆呆地立在一旁,好奇地看,然后,眼里是一片旷远的失落。

④有一次,我突然像明白了什么,当对方挂上话筒之后,我把声音提得高高地说:“我母亲身体还好呢,谢谢你对我母亲的问候……”这时候,我发现母亲脸上的皱纹一下子舒展开来。

⑤一次,我向一个女同事讲起我母亲。没想到女同事眼眶里居然盈满了泪水,说她的母亲想来也是这么孤单,只是她没有注意。当时,女同事还要了我家的电话号码,说要让她母亲给我母亲打电话。

⑥这天黄昏,我家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我接过一听,便急切地叫我妈:“妈,您的电话!”母亲闻声走过来,用惊喜而疑惑的眼神望着我,讷讷地竟不敢靠前。我把听筒塞进母亲的手里,一字一顿地说:“妈,您听,是您的电话!”母亲把听筒靠近耳畔,捧着听筒的手在微微地颤抖……

⑦我默默地退出房间,走到母亲经常呆呆伫立的阳台上,面对家乡的方向,泪流满面……

(选自《百姓生活》

1.母亲来到城里后,遇到人就“主动”“打招呼”,是因为她感到

2.“那种孤独来自对一种生疏的幸福无法介入”中“生疏”的含义是

3.第④段中,“我”在对方挂上话筒之后,“把声音提得高高地说”的用意是

4.第⑥段中母亲接到第一个打给她的电话时,“用惊喜而疑惑的眼神望着我,讷讷地竞不敢靠前”,“捧着听筒的手在微微地颤抖'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

1.孤独,渴望与人交流

2.“疏远,不亲近

3.为了让母亲清除地听到,使母亲感到有人牵挂、关注

4.接到电话之后的激动的兴奋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君山斑竹

①君山岛的面积还不到1平方千米,可上面却生长着许多珍稀的竹子,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斑竹了。

②斑竹高5到10米,直径只有3到5厘米,翠绿的竹竿上长着大大小小黑紫色的斑点,像极了点点泪痕。

③就因为这泪痕一样的斑点,斑竹有着一段凄美的传说。相传尧舜时代,湖南九嶷山上有9条恶龙,经常危害百姓。关心百姓疾苦的舜帝,决心去为民除害。

④舜帝一走就杳无音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便跋山涉水,去九嶷山寻找舜帝。途经君山,得知舜帝杀死了恶龙,帮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自己却活活累死了。

⑤娥皇和女英悲痛欲绝,抱头痛哭,一直哭了9天9夜,然后双双投水追随舜帝而去。她们的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便显现出了点点泪痕。因为娥皇和女英又叫湘妃,所以这满身泪痕的竹子便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湘妃竹。

⑥湘妃竹一年要发两次竹笋。第一次是在4、5月间,那时候竹笋都从母竹周围钻出来,就像一群孩子围在妈妈身边,所以人称“孝儿敬母”。等竹笋脱掉它的笋衣时,你会发现它浑身油光闪亮,根本就没有斑点。可几个月后,湘妃竹的身上便开始出现紫斑了。9月以后,第二次竹笋又发出来了,不过这次它们不再是围着母竹,而是从母竹中间钻出来,当地百姓把这叫做“慈母护儿”。

⑦湘妃竹身上的斑点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竹子刚脱去笋衣时没有斑,长大了都长出斑来了呢?植物学家说,其实,斑竹身上那些斑点是因为一种虎斑菌腐蚀幼竹造成的。竹笋期还看不出来,等竹子稍微大一点,这种腐蚀的结果就显出来了。

⑧说正数也奇怪,如果把斑竹移栽到别的地方,它身上的斑点就会慢慢褪下去。可如果把湘妃竹移回君山岛,斑点又会重新出现。可见湘妃竹身上的斑点和它生长的土壤大有关系。 (文/萧湘)

1、请在选文第2段中,找出其中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2、句子“湘妃竹身上的斑点和它生长的土壤有关系。”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假如你是导游,要向游客介绍斑竹的神奇,请从文中采集两条信息,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1、示例一: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斑竹的高度、大小。

示例二: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斑竹上斑点的形状。

2 、不能删去。“大”字说明了斑点和土壤关系非常密切,去掉后,就使斑点和土壤之间的关系密切的程度减轻了,语言也就不准确了。

3、(1)斑竹上有像极了泪痕一样的斑点。(2)斑竹有个凄美的传说。(“关于斑竹的传说”亦可)(3)斑竹每年发两次竹笋。(4)斑竹身上的斑点和它生长的土壤在有关系。(“斑竹被移到别的地方,斑点就会消褪。移回来,又会重新出现”亦可)(5)斑竹刚脱去笋衣时没有斑,长大了却都长出斑。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态度创造快乐

①一位访美中国女作家,在纽约街头遇到一位卖花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穿着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也很虚弱,但脸上的神情却是那么祥和兴奋。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说:“你看起来很高兴。”

②“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

③“对烦恼,你倒真能看得开。”女作家随口又说了一句。

④岂料,老太太的回答更令女作家大吃一惊:“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不幸时,就会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

⑤“等待三天”,多么富于哲理的话语,多么乐观的生活方式。她把烦恼和痛苦抛下,全力去收获快乐。

⑥看来,快乐与态度的确存在着某种关联。

⑦著名作家沈从文,在“__”期间陷入了非人的境地。他不仅遭到无数次的批斗,每天还要负责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后来,他又被下放到多雨泥泞的湖北咸宁接受劳动改造。可沈从文毫不在意,他在咸宁时给他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说:“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

⑧一句话,竟使那段苦难的日子飘荡着荷花的芬芳,把多雨泥泞的咸宁描述成王孙可游的人间仙境。

⑨“荷花真好”,身陷苦难却仍为荷花的盛开欣喜赞叹不已,这是一种趋于澄明的境界,一种旷达洒脱的胸襟,一种面临磨难坦荡从容的气度,一种对生活童子般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无限向往的生命情感。

⑩由此可见,如果把自己浸泡在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中,快乐必然会占据你的每一个日子。 (文/韩如意)

1、通读全文,你认为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开篇讲了一个故事,请分析其作用。

3、请结合全文说说第八段中加点部分“荷花的芬芳”的含义。

4、下面这段话也是就“态度与快乐”之间的关系发表看法,请联系上文,用简明的语言谈谈它们对你人生的启示。

【链接材料】一个人是一首曲,当你播放迪斯科的时候,身边的人会随你跳舞;但当你播放哀乐的时候,身边的人只会随你流泪。一个人是一团火,可点燃身边的柴;但一个人也可能是块冰,会冷却身边的炭。

1、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能创造快乐。

2、(1)引出论题,(2)作为论据证明观点,(3)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反映了在苦难中沈从文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他的心态依然是澄明的、旷达的、从容的、积极而快乐的。(说到“对生活充满热爱”或“心态是积极的”即可)

4、示例;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但能让自己快乐,而且能让他人快乐;消极的心态会给他人不良影响。因此,在人生旅途中要努力使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向上,快乐他人,和谐社会。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军号声声

①“军号一响,那士气就鼓起来了,战士们就往前猛冲。在冲锋号的鼓动下,不久就冲上了阵地,消灭了敌人,我军胜利了。”我刚到村口,就被这位满面红光的老人充满激情的话语吸引了过去,他有八十多岁的样子,站立都不稳,可话语声还很洪亮。周围那几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人,都很麻木的样子,任他自言自语,谁也没有接这个话茬。

②我们全家搬走这么多年后,我突然生出回来看看的念头,没想到在村口遇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他,他对那把铜号还是那么有感情。

③小时候,我对这把铜号是很羡慕的。不能亲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总感到很遗憾。

④他的这把铜号,其实是有破损的,喇叭口处残缺一块,从这个地方向里还有一道裂纹。他每天都悉心呵护着,用一块纱布仔细擦拭,特别是到破损处时,会格外轻。

⑤擦完后,他就把铜号横过来,在眼前轻轻转动着,转完一圈,看擦得行了,就抬起头来,郑重地用右手握起来,举到眼前,右眼对铜号嘴儿认真看去,然后挪到左眼前,右眼眯起来,用左眼看一会儿,然后才慢慢放到自己嘴唇前。我们认为他就要吹响这把铜号了,可他总是让铜号和嘴唇似接触又不接触的,最终也没有吹响。

⑥我们都很失望,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失望的长叹:“唉——”

⑦这时,他才会转过头来,看我们一眼:“怎么,想看看?”

⑧我们凑上前去。他把铜号在我们眼前晃了晃,然后陷入沉思,轻轻地说:“我的战友正吹着冲锋号,敌人的炮弹就打过来。”停一停,喉结滚动了几下,又接着说:“他就牺牲了,铜号也炸成了这个样子。”他轻轻地抚摸着,眼中有些光亮闪动着。他神情怔怔的。“战友牺牲后,这把号就再也没有吹响过,但其实它是整天响着的。”说到这里,他会把铜号的喇叭口放在耳朵边,认真倾听。不一会儿,左脚就开始一点一点的,好似铜号真的响了,他是在配合着那节奏似的。过了半天,他把那已经破损的喇叭口伸向我们:“你们听,声音真响亮。”

⑨我第一个凑上前去,歪着头,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铜号,仔细地听着。除了风偶尔滑入号管发出一丝嗡嗡声外,其余什么也听不到。

⑩他生气地把手一挥:“去去去,不中用的小毛孩子!”

⑾我发现,周围几个老人对他的说法也都不认同。甚至说他脑子在战场上被震伤了,留下了毛病。

⑿想不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对铜号依旧这么痴情。我看到破损之处的断茬显得更黑了,有些地方析出细密的小米粒大小的绿色斑点,裂缝的颜色也显得更深了,其余的地方一如既往地锃亮放光。看来这些年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认真地擦拭维护。

他见我这么认真地看着,浑浊的眼中似有火苗跳动了一下。“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我庄重的神情,引起了周围几位老人的注意。

⒁他也神情一振,脸上有了笑意,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过来,让铜号的喇叭口对着我,我赶紧歪歪头,凑过耳朵,认真地听着。另外几个老人围上前来,惊奇地问道:“真听到了?”

⒂我庄重地告诉他们:“是的,听到了。”

⒃那几个老人木然地看着我。 (文/高军,有删改)

1、联系全文思考,标题“军号声声”有什么含义?

2、从全文看,③—⑾段记叙的顺序是 ,其作用是

3、“我”小时候,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军号,却听不到军号声,而二十年后,依然是这把军号,为什么能听到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4、第⒀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比较下列两个句子,揣摩一下为什么选文第⒀段采用B.句。

A.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军号声。

B.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

6、文章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写了老人与军号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周围几个老人的表现?

1、(1)军号所发出的声音,(2)死去的战友精神永存,(3)老人对战友绵延不绝的怀念。

2、插叙,交代军号的来历以及老人能听到军号的原因,突出(丰富)老人这一人物形象(或补充交代老人的情况)。

3、示例:小时候,不能体会老人的情感,以为是听军号发出的声音。二十年后,我理解了老人对战友的怀念之情,听到的是老人的心声。

4、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老人同有人关注他的军号而惊喜的心情。5、因为B句把描摩军号声音的特征的内容独立出来,有强调的作用,充分表达了“我”对老人的情感的理解与尊重。(指明“强调”即可)

6、将周围几个老人与“ 我”进行对比,反衬“我”能理解老人的情感的可贵。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__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1.写出选段阐述的主要观点。

2.作者认为我们从古以来就不乏“中国的脊梁”,请你写出一个具体的事例。

3.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选段重点是从正面论述,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

B.“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一类的人们”指从古以来的中国脊梁。

C.“……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一句中的“所谓”一词,表达了作者对“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正史”的蔑视和否定。

D.选段中作者开头说“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接下来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广泛举例,证明此观点。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鲁迅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问题确实还是存在疑问的。

1.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围绕文中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等关键词举古今事例皆可。示例1:杜甫忧国忧民,心忧天下,为民请命。示例2:玄奘不畏艰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得真经。示例3:袁隆平埋头苦干,长期潜心杂交水稻研究,终于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3.D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国宝——大熊猫

①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新中国成立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习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了。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②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③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的动物。

④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明。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

⑤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时间。

⑥正因为大熊猫繁殖艰难,存活又难,所以现今我国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估计只有1000只左右。

⑦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它是有着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对科学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动物具有珍贵的价值。化石研究表明,大熊猫几百万年来的形态构造变化不大,现今的大熊猫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特征。因此,大熊猫有着“活化石”之称。

(选自叶永烈《国宝——大熊猫》,有删节)

1.选文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顺序。

2.理清全文的思路,根据③~④段的内容,把下面的空缺处填写完整。

大熊猫名称的由来 → → →

大熊猫的性情与繁殖 → 大熊猫珍贵的原因

3.文中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去掉后,对原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A.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

B.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

C.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

D.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时间。

5.结合全文内容,请写出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的原因。

1.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   逻辑

2.大熊猫的饮食习惯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生活习性)

3.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准确形象地说明了仔熊猫小得出奇,不易成活

4.D

5.大熊猫是有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几百万年来,它的形态结构变化不大;对研究古代哺乳动物有珍贵的价值。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1~4题。

冬 天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下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ā mí tuó fó 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在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他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中总是温暖的。

(选自《朱自清名作欣赏》 林非主编 中国和平出版社)

1.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2.有人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很好,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它在文中有什么深刻含意?

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4.全文由三幅画面构成,请你写出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并就其中某一幅画面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1.(1)儿时的冬天,“我”和家人围着“小洋锅”吃白煮豆腐。(2)在杭州时的一个冬天,“我”与友人游西湖。(3)在台州时,“我”与家人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2.选择一系列的动词,运用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父亲浓浓的爱子之情。(从分析父亲形象的角度作答亦可)

3.承上启下;外边是冬天,而家里是春天,表现出家中的温暖、作者对家的牵挂,以及作者对已故妻子的思念之情。

4.主旨句: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中总是温暖的。感受:画面一示例:每次放学回家,母亲都在村口迎接我,问寒问暖。我感受到母亲对我的深切关怀。画面二示例:同学刘兵耐心劝我戒掉了网瘾,是我的一位诤友。可是他随父母去了遥远的南方,我对他怀有无限的思念。画面三示例:一对以贩小菜为生的小夫妻,早出晚归,形影不离,他们是幸福的。(能紧扣某一幅画面的主题,从亲情或友情或爱情的角度举例谈感受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你并不是个坏孩子

丁立梅

一个自称叫陈小卫的人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他满怀激动地说,丁老师,我终于找到你了。

他说他是我十年前的学生。我脑子迅速翻转着,十来年的教学生涯,我换过几所学校,教过无数的学生,实在记不起这个叫陈小卫的学生来。

他提醒我,那年你教我们初三,你穿红格子风衣,刚分配到我们学校不久。

印象里,我有一件红格子风衣。那是青春好时光,我穿着它,蹦跳着走进一群孩子中间,微笑着对他们说,以后,我就是你们的老师了。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仰向我,饱满、热情,如阳光下的葵。

我当时就坐在教室最北边的一排啊,靠近窗口,很调皮的那一个,经常打架,曾因打破一块窗玻璃,被你找到办公室谈话。老师,你想起来没有?他继续提醒我。

是你啊!我笑。记忆里,浮现出一个男孩子的身影来,隐约着,模糊着。他个子不高,眼睛总是半睨着看人,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经常迟到,作业不交,打架,甚至还偷偷学会抽烟。刚接他们班时,前任班主任特意对我着重谈了他的情况:父母早亡,跟着姨妈过,姨妈家孩子多,只能勉强管他吃穿。所以少教养,调皮捣蛋,无所不能。所有的老师一提到他,都头疼不已。

老师,你记得那次玻璃事件吗?他在电话里问。

当然记得。那是我接手他们班才一个星期,他就惹出一件事来,与同桌打架,打破窗玻璃,碎玻璃划破他的手,鲜血直流。

你把我找去,我以为,你也和其他老师一样,会把我痛骂一顿,然后勒令我写检查,把我姨妈找来,赔玻璃。但你没有,你把我找去,先送我去医务室包扎伤口,还问我疼不疼。后来,你找我谈话,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以后不要再打架了,你打了人,也会让自己受伤的,对不对?那块玻璃你也没要我赔,是你掏钱买了一块安上的。他沉浸在回忆里。

我有些恍惚,旧日时光,飞花一般。隔了岁月的河流望过去,昔日的琐碎,都成了可爱。他突然说,老师,你做的这些,我很感动,但真正震撼我的,却是你当时说的一句话。

这令我惊奇。他让我猜是哪句话,我猜不出。

他开心地在电话那头笑,说,老师,你对我说的是,你并不是个坏孩子哦。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他记住了十来年。他说他现在也是一所学校的老师,他也常找调皮的孩子谈话,然后笑着轻拍一下他们的头,对他们说一句,你并不是坏孩子哦。

一句话,对于说的人来说,或许如行云掠过。但对于听的人来说,有时,却能温暖其一生。

(选自《课外阅读》)

1、文章写一件什么事?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面句子的妙处。

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仰向我,饱满、热情,如阳光下的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令我惊奇。他让我猜是哪句话,我猜不出。”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你可以感受到学生对老师的______之情,同时,也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_______之心。

1、老师的一句话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2、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学生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3、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4、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5、感激  关爱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