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宛如英雄》回答问题。

上中学时,教我们音乐欣赏课的老师,五十多岁,常年穿一件旧工作服,颜色像他的色一样灰白。他寡言少语好脾气,即使有的同学在他眼皮底下十分调皮,他也从不呵斥。我坐在前排,每次上课总是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许多个午后,在沉闷的课堂上,他用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许多世界名曲给我们听,引导我们去触摸古典音乐的脉搏。其实,他并不善于表达,当音乐实在精彩而话语又无从继续时,他就猛地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很用力地写下几个大大的形容词。因为太激动的缘故,粉笔常常折断了,他在纷飞落下的粉笔灰中奋笔疾书的样子实在令我难忘。每当他那木讷苍老的脸上显出一种睿智神情的时候,我知道是音乐又一次激活了他。

一天下午,他为我们讲解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时,在最初的几个强音过后,他说:“同学们请注意!请注意!”他的双手骤然在空中抓握成拳,一绺白发披到额前。这时我听到一段十分短暂明晰的休止。他说,我休止是我智者的沉默,是伟大的沉默。虽然它稍纵即逝,但其中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抗争。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有时具有比喧嚣更强大的爆发力。

“听!仿佛险恶叵测的命运在敲门,那种混乱与恐惧就要扼住我们的咽喉。休止的运用仿佛黎明前的__。大师伸出手,抓住了__的幽灵,把它从深渊中驱逐出来。这种拼搏愈演愈烈,越升越高……”他紧握双拳渐渐伸开,变成向上托着的手掌,语调也变得舒缓起来,“太阳终于升了起来,凯旋的歌声响了起来,所有的昏暗、所有的忧郁在最后欢呼的激流之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多年以后,我逐渐明白,沉默并不是死寂,无言并不代表无心,命运坎坷的小人物也许更能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今天,我还远不能说已经听懂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读懂了我那平凡老师的内心,他在贝多芬的《命运》中获取了悲壮美与幸福感,仿佛是一位凯旋的勇士。这正如贝多芬本人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1.简要概括回答文中的音乐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多芬曾对他的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本文的音乐老师从《命运》第一乐章的“休止”中听出了贝多芬心里怎样的音乐?(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寡言少语,平凡朴实,有较高的音乐欣赏能力。

2.“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抗争”的音乐。

3.含义:贝多芬的音乐能够让人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使人获取悲壮美和幸福感,使人超越自我。作用:点明题意,揭示主旨。

阅读《父亲,是座山》回答问题。

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到学校给家里写信。”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答应了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弟妹妹还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父亲肩上的担子……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而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终于没说一句话。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弓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七上去找父亲。

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而开垦着许多梯田。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弓着腰。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颗树,一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我走过去,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回来啦?”“回来啦。”“回去吧?”“不,锄一会儿吧。”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能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

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鸡和狗吠的声音。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回去吧。”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慢慢向山脚走去。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

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但我却犯起了踌躇,左思右想总下不了决心,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然而放弃多年的心血……我有些濒于绝望了,但我终于决定回家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小弟弟坐在旧桌边做他的作业。我艰难地开口了:“我想读研究生,特地回家来商量,我只是担心……”我没有说下去,看着眼前苍老的双亲,看看古旧被烟熏得昏暗的墙壁,我突然想骂自己。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母亲停止了纳鞋,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父亲,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屋子里一阵凝固般的寂静,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

⑥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很安详:“考吧,别担心家里。”我刚想张嘴,父亲又说:“读书是好事,不能误了。坐了一天车,早点歇吧。”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来向里屋走去。

⑦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前一后走着,和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一样,所不同的 是,没背行李,但我却多了份重压。车来了,父亲道:“到学校好好考。”我使劲点点头。车已经开得老远了,我还能看见父亲仍站在那儿。

⑧父亲,回去吧。

1.“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一句中,将“我的”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哪两个细节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⑤段中,哪些文字说明了“我”的“踌躇”和开口的“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既然“艰难地开口”了,为什么还要“突然想骂自己”呢?“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为“父亲”什么?为“自己”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怎样理解“母亲停止了纳鞋……屋子里一阵凝固般的寂静”,“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不可以。强调是“我”的,表现了父亲是替“我”背着的,凸显父亲对“我”的爱。

2.①嘱咐“我”到学校给家里写信;②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了一遍,挨个拍了拍,才递给我。

3.“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疲惫的眼睛,……盼望的眼睛。”

4.家里实在无力支付自己的学费,自己应该帮父母一把,但自己还是选择了继续读书,又给父母增加了许多负担。父亲支撑这个家实在是太艰难了;自己的“心血”要“绝望”了,自己的不懂事。

5.通过母亲纳鞋的声音的停、响,来反衬这件事的难度,表现父亲的难处和对“我”的爱。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文回答问题。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木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选文第①段可分三层,请分别写出层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①段所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文中加着重号的“这样”是指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①段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时,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②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对“许多”一词的正确理解是( )

A.农谚的作用很多

B.农谚的种类很多

C.农谚流传的渠道很广

D.农谚的数量多,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5.选文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

1.第一层:写劳动人民利用物候现象安排农事。

第二层:写物候现象的种种表现方式。

第三层:写自然现象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举例子    “这样”是指杏花开了,就好像“……割麦插禾”。

3.时间

4.D

5.举例子、下定义、打比方

阅读三毛的《背影》回答问题。

背影

三毛

①我缓缓地开着车子,堤防对面的人行道上也沾满了风吹过去的海水,突然,在那一排排被海风剥蚀得几乎成了骨灰色的老木房子前面,我看见了在风里,水雾里,踽踽(jǔ)独行的母亲。

②母亲腋下紧紧地____着她的皮包,双手重沉沉地各____了两个很大的超级市场的口袋,那些东西是这么的重,使得母亲快____下去了般的______着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地_____。

③她的头发在大风里翻飞着,有时候上来盖住了她的眼睛,可是她手上有那么多的东西,几乎没有一点法子拂去她脸上的乱发。

④我赶紧停了车向她跑过去:“姆妈,你去哪里了,怎么不叫我。”

⑤“我去买菜啊! ”母亲没事似的回答着。

⑥我跑上去抢母亲袋子里沉得不堪的一瓶矿泉水,她叫了起来:“你脊椎不好,快放手。”

⑦这时,我的心脏不争气地狂跳起来,又不能通畅的呼吸了,肋骨这针尖似的刺痛又来了.我放了母亲,自己慢慢地走回车上去,叭在驾驶盘上,这才将手压住痛的地方。等我稍稍喘过气来,母亲已经走远了。

⑧我坐在车里,车子斜斜地就停在街口,后望镜里,还是看得见母亲的背影,她的双手,被那些东西拖得好似要掉到地上,可是她仍是一步又一步地在那里走下去。

⑨母亲踏着石板,是一片又一片碎掉的心,她几乎步伐踉跄了,可是手上的重担却不肯放下来交给我,我知道,只要我活着一天,她便不肯委屈我一秒。

⑩回忆到这儿,我突然热泪如倾……母亲,你此时正在安睡,那么让我悄悄地流一次泪吧。

⑩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

1.文中第②段五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A.夹 拎 蹭 曲 拽B.夹 提 蹲 弯 拖

C.夹 提 趴 弯 拽D.揣 抓 蹲 绷 蹭

2.本文第①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写“母亲没事似的回答着”,你如何理解母亲的“没事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⑨段中“我知道,只要我活着一天,她便不肯委屈我一秒”一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了什么内容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以风大、雾浓、路滑来衬托母亲负重行走的艰难。

3.故作没事,以消除女儿的忧虑、担心。

4.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阅读《入侵植物喧宾夺主的秘密》回答问题。

①因外来植物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平衡而造成的生物入侵,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已知我国至少有380种入侵植物,外来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竞争生存空间和养分,给农业的生态系统、畜牧和鱼类的栖息环境、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了巨大威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②入侵植物如野火燎原,可以很快喧宾夺主地把原有的植物取代一空。入侵植物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魔力呢?这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一个谜题。曾经有科学家猜测入侵植物的繁殖能力可能比本土植物具有更大的优势。然而,科学家最近在美国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撰文指出,逃离了原有的天敌,并和新土地上的微生物交好结盟,是入侵植物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现在才发现这句话不对,不少植物挪个地方会活得更滋润。

③加拿大的生物学家约翰·克里罗诺墨斯基于温室的试验,发现了入侵植物获得成功的秘密。他发现入侵的野草能够超常繁衍,这是因为这些野草移植到新土地后,就躲开了原生土地上的病原体。当然,并非所有的植物都有入侵他乡的本领,大多数植物还是喜欢家乡生活,移栽他乡可能难以繁殖,或者产量降低。

④最近,美国生物学家拉甘·卡拉威的观察更支持了克里罗诺墨斯的结论。他们研究的是北美洲恶名昭著的斑点矢车菊,它是一种从中欧入侵到北美洲的顽固杂草。研究人员把斑点矢车菊的种子分别种在欧洲和北美洲的消过毒和未消毒的土壤中。比起在未消毒的北美洲土壤中,斑点矢车菊在消过毒的北美洲土壤中,长快了一倍半。可是相对于未消毒的欧洲土壤,它们在消过毒的欧洲土壤中长快了9倍之多。这显示欧洲土壤里有更多不利于矢车菊生长的病原体。斑点矢车菊的克星的确让矢车菊在欧洲不能太放肆。当他们把斑点矢车菊种在法国的土壤中,它们在种过丛生禾草的土壤中过得比较好,这可能是因为种过丛生禾草的土壤中没有太多斑点矢车菊的克星。

⑤除了发现入侵植物可以逃避原生物的病原体外,卡拉威进一步发现入侵植物还能和新土地中的微生物结盟。研究人员在美国蒙加拿州的同样区域种了两拨斑点矢车菊,一拨种在新的土壤中,一拨种在原来种过斑点矢车菊的土壤中,结果曾经种过斑点矢车菊的土壤长出较多的斑点矢车菊。经过对该地的土壤进行分析,科学家发现这些斑点矢车菊不仅躲开了原生地上的病原体,还和土壤中的菌根真菌等微生物结盟了,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⑥荷兰陆地生态中的研究人员范·威姆指出,入侵事件对于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有两个层面的意义:躲开了坏菌,遇上了好菌。这对于科学家来说也是有两层意义:第一,通过输入原生土壤的病原体去制约入侵物种;第二,发现干扰本土有益植物的微生物,并想办法消灭这些微生物,这样就可以提高有益植物的产量。克里罗诺墨斯指出,找出入侵植物的克星的具体名称,是他们进一步要做的事情,也是实现威姆指出的两层意义的基础。

1.植物入侵有哪些危害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第③段画线的句子与全文说明的内容不协调,应该删去。你是什么看法?说说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文章的第④、⑤、⑥段中找出一个起过渡作用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说“美国生物学家拉甘卡拉威的观察更支持了克里罗诺墨斯的结论。”克里罗诺墨斯的结论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⑤段说明了什么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外来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竞争生存空间和养分,给农业的生态系统、畜牧和鱼类的栖息环境、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了巨大威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不能删去。这句话说明了并非所有植物都具有喧宾夺主的顽强生命力,能够入侵他并且喧宾夺主的植物只是极少数,这样使说明内容更全面、严密。

3.除了发现入侵植物可以逃避原生地的病原体外,卡拉威进一步发现了入侵植物还能和新土地中的微生物结盟。

4.入侵植物能够迅速生长、蔓延、喧宾夺主的原因是躲开了原生土地上的病原体。

5.入侵植物还能和新土地中的微生物结盟,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菊花: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是经过长期人工选择培育出的名贵观赏花卉。菊花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在秋冬季节开放。菊花不仅有独特的观赏价值,而且药食兼优,有良好的保健功效。我国不少地方都有食菊的习俗。

莲花:多年生草本水生球根花卉。地下有根状茎,称为莲藕。茎一般空心挺直,叶片星圆盾形,有细茸毛,不沾水。花冠成莲座状,颜色通常为白色或淡粉色,气味清新幽雅。莲花的全株植物体都有利用价值。《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医家取为服食,百病可却.”莲花在中国有深邃的文化渊薮。唐代将fó jiāo 立为国教后,莲花图案成为fó jiāo 的标志。

梅花:位居二十四番花信之首,冰拔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秀美,幽香宜人。梅不屑与浮花浪蕊在春风中争奇斗妍,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萧条之时,傲霜斗雪,迎风怒放,因“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被誉为花魁。在文学艺术史上,梅诗与梅画数量之多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1)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国花。假如让你从上面三种花中推荐一种作为我国的国花,你会选择哪一种?写出推荐的理由。

(2)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花情有独钟,并留下诸多广为流传的佳作逸事。请从下面的人物中为三种花分别选一位代言人。

林逋 陶渊明 郑板桥 周敦颐 王冕 郑思肖

菊花:_______________ 莲花_______________ 梅花: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要参加一个以“花”为主题的诗文朗诵会,你认为上面三段文字中哪一段更适合作为朗诵材料,请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示例:菊,不畏秋寒、傲霜怒放,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莲,“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代表了中国人民所崇尚的洁身自好、正直谦虚的美德;梅,傲霜斗雪、凌寒留香,象征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2)答案:陶渊明   周敦颐  林逋或王冕

(3)答案:写梅的一段,因为该段文字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更适合朗诵。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④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1.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

2.追求第二种答案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3.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

4.看到下面的图形,你会联想到或想象到生活中的什么事物?仿例写出三个。

例:从后面看,一位光头先生坐在沙发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或:当你找到某一答案的时候,就会丧失继续努力的劲头。)

2.必须具备创造性的思维。

3.①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②又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4.(1)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2)一顶帽子(3)一道彩虹(4)一只蜷缩的乌龟(5)一只蜷伏的老鼠(6)一个和尚在侧游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l-4题。

①散文最讲究味。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种人生滋味,想把它说出来。散文无论叙事、抒情、议论,或记游、写景.咏物,目的都是说出这个味来。说不出一个味,就不配叫散文。譬如说,游记写得无味,就只好算导游指南。再也没有比无味的散文和有学问的诗更让我厌烦的了。

②平淡而要有味,这就难了。酸甜麻辣,靠的是作料。平淡之为味,是以原味取胜,前提是东西本身要好。林语堂有一妙比:只有鲜鱼才可清蒸。袁中郎云:“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平淡是真性灵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现,不能刻意求得。庸僧谈禅,与平淡沾不上边儿。

③说到这里,似乎说的都是内容问题,其实,文字功夫的道理已经蕴含在其中了。

④如何做到文字平淡有味呢?

⑤第一,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心中无真感受,就不要作文。不要无病呻吟,不要附庸风雅,不要敷衍文债,不要没话找话。尊重文字,不用文字骗人骗己、乃是学好文字功夫的第一步。

⑥第二,有了鲜鱼,就得讲究烹调了,目标只有一个,即保持原味。但怎样才能保持原味,却是说不清的,要说也只能从反面来说,就是千万不要用不必要的作料损坏了原味。作文也是如此。林语堂说行文要“来得轻松自然,发自天籁,宛如天地间本有此一句话,只是被你说出而已”。话说得极漂亮,可惜做起来只有会心者知道,硬学是学不来的。我们能做到的是谨防自然的反面,即不要做作,不要着意雕琢,不要堆积辞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故作高深,等等,由此也许可以逐渐接近一种自然的文风了。爱护文字,保持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天然健康,不让它被印刷物上的流行疾患侵染和扭曲,乃是文字上的养身功夫。

⑦第三,只有一条鲜鱼,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锅汤,冲淡了原味。文字贵在凝练,不但在一篇文章中要尽量少说和不说废话,而且在一个句子里也要尽量少用和不用可有可无的字。文字的平淡得力于自然质朴,有味则得力于凝聚和简练了。因为是原味,所以淡,因为水分少,密度大,所以又是很浓的原味。事实上,所谓文字功夫,基本上就是一种删除废话废字的功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谈到普希金的诗作时说:“这些小诗之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一气呵成的,正是因为普希金把它们修改得太久了的缘故。”梁实秋也是一个极知道割爱的人,所以他的散文有一种简练之美。世上有一挥而就的佳作,但一定没有未曾下过锤炼功夫的文豪。灵感是石头中的美,不知要凿去多少废科,才能最终把它捕捉住。

⑧如此看来,散文的艺术似乎主要是否定性的,这倒不奇怪,因为前提是有好的感受,剩下的事情就只是不要把它损坏和冲淡。换一种比方,有了真性灵和真体验,就像是有了良种和肥土,这都是文字之前的功夫,而所谓文字功夫无非就是对长出的花木施以防虫和剪枝的护理罢了。

(节选自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1.作者认为散文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用了比喻论证,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分别比喻什么?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有了鱼,就得讲究烹调了,目标只有一个,即保持原原味。

鲜鱼:___________________烹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你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平淡有味(或淡而有味)

2.真感受(或真性灵、真体验)  文字功夫   运用比喻论证,把散文如何做到平淡有味这样一个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3.爱护文字,要保持语言的自然,避免着意雕琢、堆砌词藻、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的文风。

4.答案:一要有真感受,二要自然,三是文字贵在凝练。

阅读下文,完成1- 4题。

与父亲抬担子

王清铭

①很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艰难,我们几个半大的孩子经常被当作“全劳力”使用。印象最深的是我与父亲抬担子。我个儿矮,走在前,父亲个儿高,在后。担子的绳子离父亲的肩膀很近。我从小就肯吃苦耐劳,担子可能不很重,但因为我太小,几次下来,嫩小的肩被粗糙的扁担压出一块血红,血珠子快要淤出来,扁担好像钢扳一样硌得辣疼,我只好佝偻着,用上背部支撑感觉越来越沉的重量。父亲看到了,伸手将担子的绳索又往他那边一捋,我的脚步轻而快,而劳累一天的父亲却蹒跚起来。我对父亲说,我能行。父亲说:“小孩子的肩嫩,压得太重,长大骨头会变弯的。”

②不知不觉中长大了,父亲在我眼中变矮了,读书放假时给家里帮忙,我个儿高,走在后,父亲个儿矮,在前。十多年过去了,生活的重担早压得父亲有些佝偻,父亲像我小时候一样用上背部来支撑担子的重量,看着父亲吃力的样子,我的心有点酸,但强忍着不让眼泪盈出眼眶。父亲一生最见不得眼泪。阳光下父亲的背影不再是挺直着的,而是“缩”成一团。上坡时我装成漫不经心地用手往我边捋担绳,将担子的重量尽量往自己这边压。 这回父亲没有发觉,脚步迈得更稳健了。我对父亲说,你太累了,歇会儿。这回轮到父亲用手背揩拭额头沁出的汗说:“我能行。”说着他脸上的皱纹拉直了,露出一个表情平板的笑容。

③到达目的地后,父亲才发现担子后移了许多。他上下打量我一会儿,只轻轻地说一句,阿铭懂事了,那一天夜里,我的肩膀肿得老高,血淤成青色,疼得睡不着觉,但我不叫痛,因为我真的懂事了。

④工作以来回家的次数少了,父子相对,没有什么话可讲,我极少谈自己的境况,怕给给他再增加心头的负担,父亲除了劳动还是劳动,也没有太多的闲话。好几年过去了,父亲的背越发佝偻。上星期回家帮父亲打煤饼,天不热,但他很快就大汗淋漓,脱掉外衣,父亲的背再一次呈现于我的跟前。这是怎样的一个背影啊,肩上的骨骼垂成两个弧形,背部佝偻成一个前倾后拱的弧形,而腰部又有点前拱后倾。背部的肌肉有点松弛,原来我以为皱纹只长在人的脸上,现在才明白,老了的人,背部甚至躯体各部都会长起皱褶。我们两人一起将袋装的煤抬到埕场,父亲在前,我在后;父子体高相差10多公分,担子的重量倾向父亲那边。这一次我不再掩饰,用手直接将担绳捋到我这边。父亲看在眼里,还是那句话,我能行。但他不再推让了,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

⑤父亲稳健地走着,我心头忽然涌起许多回忆,但很快就收住思想野马的缰绳,现实的生活是实在的,就如这脚下的路,根本就无须抒情。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

1.阅读全文,分析加点的三句“我能行”各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情感。

2.第②段划线处,“我”为什么要“装成漫不经心”?

3.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包含哪些意味。)

4.文中说“现实是实在的,无须抒情”,而有人却认为“爱需要表达”,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1.①“我”虽小,却理解父亲的辛劳,肩嫩不言痛,甘为父亲分担重负。②父亲虽日渐衰老,却为了不让“我”担心他的身体及生活,不影响“我”的学业,年迈不言累,以此来宽慰儿子。③父亲虽已力不从心,但多年来呵护儿子、不辍劳作已称为习惯。

2.“装成漫不经心”这个细节表明“我”一是怕父亲发现而阻止“我”将重担往自己肩上压,二是维护父亲的自尊心而有意掩饰减轻父亲肩上重担的动作。

3.既指“我”跟着父亲抬着担子稳稳地走在现实的路上;也指“我”跟着父亲的脚步坚实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4.观点明确,结合实例谈理由,语言通顺。

课外文段阅读。回答1-5题。

层数最多的大楼

—————世界贸易大楼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建于l969-1973年。它是由两座并立的塔式摩天楼及4幢7层建筑组成。两座塔式大楼均为ll0层,另加地下室7层,地面以上建筑高度为411米,建筑面积达l20万平方米。如果连地下室算在内,它是当今世界上层数最多的摩天楼,建筑总造价达7.5亿美元。

高塔平面是正方形,每层边长都是63米,外观为方柱体。方柱体是由一系列紧密排列的钢柱和窗过梁所组成的框架结构,核心部分为圆筒形的电梯井。由于柱子密,柱与柱之间的窗户就很窄,仅0.5米宽。但如把两座大厦的玻璃排列在一起,总长度达104千米。

建筑外表用铝板饰面,共计二十多万平方米。在地下室部分设有地铁车站和商场,并有4层汽车库,可停车2000辆。每座大厦有电梯108部,其中快速分段电梯23部,每分钟速度达486.5米。大厦主要用作办公,并有银行、邮局、公共食堂、营业餐厅等服务设施。其中一座大厦的屋顶上装有电视塔,塔高l00.6米。另一座大厦的屋顶开放,供人登高游览。这两座大厦可供5万人办公,并可接待9万来客。

与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几乎同时兴建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连地下室在内,它的层数虽然不及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多,但总高度却达443米,因此它是现在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西尔斯大厦是座平面正方形的塔式摩天楼,采用由9个23米见方的竖筒组成的束筒式结构。竖筒的数量越往上越少,形成下大上小的外观,既富有变化,又有稳定感,可以减少风力影响。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说出世贸中心大厦这座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吗?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采用什么结构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什么?结合实例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9.11”事件中,世贸中心大厦一角被__分子摧毁,对于世贸中心的未来,有人认为应当重新修复,有人认为不要修复,把它作为“国耻”你认为呢?根据你平时见到的资料,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世贸中心大厦高大雄伟,充满现代气息,结构复杂,几多功能于一体。

2.他是当今世界上层数最多的摩天大楼.从文章的标题中就能看出。

3.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总分式结构。

4.列数字、作比较。列数字可以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作比较即与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对比,更突出世贸中心的风采。

5.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