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悼念玛丽·居里》选文回答问题。
①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②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释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③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④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1.下列四项,哪一项不属于对居里夫人伟大人格的陈述? ( )
A.她坚强,意志纯洁,严于律己
B.她极端谦虚,甘做社会公仆
C.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心情抑郁,外貌严肃
D.她处事客观,公正不阿
2.你能说出居里夫人最伟大的科学功绩和最突出的品格特点吗?
3.选文中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文字中最能表现作者对居里夫人敬仰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愿望?
1.C
2.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还有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3.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进程……还要大
4.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
5.希望居里夫人的高尚品德能在知识分子中发扬光大
阅读《意外赔偿》回答问题。
那年初春,我在房前的小院里种了一些蔬菜。悉心栽培了数月,到仲夏时院手里已是满眼油绿,让人看着心醉。每天我都在里盘算着能有多少收获。
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柔和,没有一丝风。看着蔬菜大多已经成熟,我兴奋地给朋友们打电话,邀请他们来与我分享劳动成果。打完电话,我便骑着单车到附近超市购买烹调所需的调味品。
两个小时后,我提着沉重的购物袋推开栅栏门,发现院子的地上凌乱地散落着一些嫩绿的菜叶。天啊!我的蔬菜转眼间已是叶落茎断。这是谁跑进来践踏了我的劳动成果?
突然,一个黄白相间、圆鼓鼓的家伙在蔬菜间蹒跚挪动,不时抖动着翅膀发出“嘎嘎”的叫声。我站在那里,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真不敢相信这么一个小东西会把我的菜园糟踏成这个样子。
和鸭子是讲不通道理的。但是,我决定要为自己讨个说法。我想起住在隔壁的那个老妇人养了几只鸭子。甚至听人谈论过,那老妇人几十年守寡,性格古怪,与周围的邻居很少讲话,她唯一的喜好就是饲养一些小家禽。
我按捺着中的恼怒,用力敲开了她的房门:“请问夫人,您养的鸭子都在您的院子里吗?”
她没有吱声,默默地从我身边走过去,弓着腰用她那干瘪的手指指点着地上的鸭子。她反复数了几遍,然后转过头呆滞地打量着我。看得出,她的目光中带着许多疑问。
“如果少了一只的话,那么它现在正在我院子里美餐呢!”我直截了当地说。老妇人愣了一下,一言不发地跟着我到菜园子里去找鸭子。
此时,那鸭子依然不停地啃着我的蔬菜。老妇人快步跑过去抱起鸭子,然后站在那儿静静地等待我的发落。
“夫人,让我说您什么好!请看好您的鸭子,这样的事我不想再看到……”我气愤地说,但不失礼貌。
老妇人颤巍巍地点点头,一言不发,而后抱着那只鸭子蹒跚地走了。
几个月后,老妇人搬走了。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而那场菜园“__”也被时间渐渐淹没了。
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晚上,我邀请了数位挚友到我家共度圣诞之夜。我们正开怀畅饮,门铃突然响了,邮递员给我送来了一个邮包。邮包上没有寄出的地址,邮包外面夹着一封信,上写:亲爱的孩子,你好吗?我曾住在你的隔壁。半年前,我养的鸭子损坏了你的菜,给你带来了极大的不快,我一直很内疚。今天是圣诞节,我要送给你一样特殊的礼物,请一定收下,因为这代表着我的深深歉意。
我拆开包裹,轻轻剪开深色的密封塑料袋,一只焦黄流油、香气四溢的硕大的烤鸭赫然出现在我的面前。烤鸭的脖子上挂着一张塑料纸片,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小姐,因为品尝了你种的菜。所以我才长得如此肥硕。”
1.结合语境,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她没有吱声,默默地从我身边走过去,弓着腰用她那干瘪的手指指点着地上的鸭子。
(2)老妇人快步跑过去抱起鸭子,然后站在那儿,静静地等待我的发落。
2.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你说说下面这些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1)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柔和,没有一丝风。
(2)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
3.从老妇人在圣诞节给“我”寄特殊的礼物这件事来看,你认为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4.结合全文,写出标题“意外赔偿”的含义。
1.(1)“默默”一词既写出了她沉默寡言的性格,又表现了她的善良。
(2)“静静”一词写出了由于她的鸭子确实吃了“我”菜园中的菜,而听凭“我”处置的宽厚。
2.(1)这句景物描写衬托了“我”愉快的心情,与下文菜园被鸭子糟蹋心情变糟形成对比。
(2)这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愉快的心情,也烘托了老妇人送烤鸭这一行为的美好动人。
3.老妇人宽容、善良而又幽默。
4.“意外赔偿”指圣诞节老妇人赠送给“我”的作为赔偿的烤鸭,这份礼物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又暗示了老妇人的宽容和善良。
阅读《化石:从神话到科学》回答问题。
①人类接触古生物化石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___A.__直到300年前,化石的定义才算是步入科学的正轨。在此之前,那些奇形怪状的化石就成了无数神话、民间传说的起源,被误认为“守护黄金的怪兽”“天使的财富”或是“远古巨蛇”。古希腊人关于独眼巨人Cyclops的神话就是基于猛玛骨骼化石的发现。头盖骨中的洞被解释为眼眶,而其他骨骼则被拼接成一个男人的形状,而非其本来的大象形状。英国媒体报道称,今年2月一7月,英国赫特福德郡的一家动物学博物馆开办了一个“化石与民间传说”的展览,让人们了解到化石过去有趣的历史。
②考古学家发现,在欧洲的许多古代岩洞里.就有古人搜集化石留下的痕迹。当时的人多半是在偶然的情形下发现化石的。在人类还不懂得如何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些神秘的石头时,他们大多将之视为神怪、妖魔等的遗留物,最多也只是把它们当成工具、药品或是装饰品。
③试想一下,欧洲北部有一群史前猎人在追捕猎物时闯进了一处偏僻的洞穴,他们在洞里发现了一具不知名的大型野兽的残骸,残骸下面还堆满了其他大型动物的骨头。对于这群人来说,一个关于以洞穴为家、以大型动物为食的飞龙神话就这样“诞生”了。__B._ ,在现代的科学家们看来,这个神话很容易就能被“揭穿”。事实上,这种大型野兽是一种叫做“披毛犀”的古生物,生存在冰河时代的欧洲地区,在距今1万年灭绝。
④在世界各地关于化石的民间传说还有很多。在日本,鲨鱼牙齿的化石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神秘的山妖的指甲。在印度,鹦鹉螺化石被认为是印度主要神灵之一毗湿奴的象征.被僧侣用来净化水。此外,还有一些化石被认为是包治百病的灵药。
⑤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化石专家保罗·勒介绍说,古人为了解释化石的出现和存在,赋予了它们许多种名称,例如:霹雳、舌头、蟾蜍石、菊石(据说能治好蛇咬伤的一种石头)和“魔鬼的脚趾甲”之类的名称都在英国被广泛使用。根据他介绍,许多化石由于其形状与人体某部位的形状相似,因此被用来治病或者“以形补形”。泰勒举例说,有一种叫做“龙牙”的中药,事实上只是普通动物的牙齿或者骨头。
⑥化石被赋予科学的定义是在17世纪中期。当时,一位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医生斯泰诺提出.一种类似舌形的石头其实只是古代鲨鱼的化石,而不是什么“神石”。1666年,正好有人在意大利西部港市里窝那捕到了一条鲨鱼,斯泰诺对鲨鱼的头部进行解剖,证实了自己的观点。从这个时候开始,化石才告别了民间传说时代,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古生物学”。
1.在文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
2.在化石的定义步入科学的正轨之前,人类对化石是怎样认识的?
3.人类在还不懂得如何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些神秘的石头时将其视为什么?
4.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具体介绍斯泰诺医生解剖鲨鱼一事?
1.A.但是 B.可是
2.那些奇形怪状的化石成了无数神话、民间传说的起源,被误认为“守护黄金的怪兽”“天使的财富”或是“远古巨蛇”。
3.他们大多将之视为神怪、妖魔等的中遗留物,最多也只是把它们当成工具、药品或是装饰品。
4.举例子,运用具体事例说明古人为了解释化石的出现和存在,赋予了它们许多种名称。
5.这一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此事件标志着化石告别了民间传说时代,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古生物学”。
阅读林清玄的《梅香》,完成1—4题。
①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②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③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④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⑤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⑥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⑦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⑧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⑨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⑩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⑾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⑿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
1.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他为什么震惊?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文章题为“梅香”,请结合第⑧、⑨段谈谈“梅香”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文章第⑾段,联系前文,谈谈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生活中,我们也许并不富有,也许常被人漠视,但我们也有“自己心灵的梅香”。读了本文,请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穷人也会赏梅花(答成“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也可);富人自己种了几十年的梅花,却从来没闻到过梅花的芳香。
2.精神的清明或内部的人格香气。(意思对即可)
3.因为坏的物质条件也没有遮蔽他精神的清明,在精神上他是富有的。(答成“他能品味到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也可)(意思对即可)
4.要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要揭示自己心灵的美好。
阅读《一支恸哭的金色钢笔》一文,完成1—4题。
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笔:“请用钢笔写字!”
她是我班里的学生,念五年级。矮小,瘦弱,怯懦不堪。很多次,我真想在分发作业时,当着众人的面,狠狠地批评她:请改用钢笔写字。又怕这小小的举动,会刺伤她敏感而又脆弱的心灵。因此,只好每每作罢,悄悄地在那写满铅笔字的纸页上,写下我要说的话。
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布置的作业。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捉摸的倔强。
我对她进行了点名批评。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行狼狈,像春花躲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远隔一个夏季。
我并未从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这股洪流随着她的日渐娴熟的躲藏而越发奔腾,直至波澜壮阔。
黄昏后的校园里,我独自在走廊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喃喃地说些什么。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颇为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拖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我心怀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正当我预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雕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着说了声谢谢。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老师不会再批评你了!”
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该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市里的长跑比赛,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接着,他毫无悬念地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五千米的路程,对于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战。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他如一支离弦的箭,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惊人的一幕终于出现了: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人群中一片哗然。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当有两人相继冲过终点线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
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的关注他的目光。
“你明明能跑第一,你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你知不知道这是整个学校的荣誉?”我一遍遍地责问,让他顷刻间泪流满面。
“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我……我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的委屈。
我恍然觉察到自己的渺小与狼狈。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顿然心生愧疚。
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字和所获的奖品。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钢笔!
(选自2009年第21期《读者》,作者:一路开花)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布置的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文中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钢笔本不带感情,作者为什么以“一支恸哭的金色钢笔”为题?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个贫困的小男孩在市长跑比赛中为了帮助买不起钢笔的同学而放弃了第一名。(意对即可。概括有偏差的酌情扣分)
2.在“我”这个老师看来,她不顾“我”的一再提醒,坚持用铅笔做作业是不认真的表现,所以用“打发”,表现“我”对她不听自己意见的强烈不满。(意对即可)
3.交代了时间(傍晚的夕阳)。人物形象在夕阳辉映下高大起来,表明老师开始受到心灵的冲击。赞颂了两个少年纯真美好的友情。(意对即可)
4.(1)女孩因家境贫困买不起钢笔而受到不知情的老师的批评,这样的遭遇令人心酸落泪。(2)一个同样不幸的小男孩,在市长跑比赛中为了帮助买不起钢笔的同学而放弃了第一名的荣誉和奖品,还遭到了老师的怒吼斥责,这样的遭遇令人心酸落泪。(3)“我”对学生的关心照顾不够,没有尽到做老师的责任,还冤枉了两个懂事的孩子,这支钢笔,使我愧疚,使我难过落泪。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①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②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③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④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⑤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 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答题不得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中“更”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读第4自然段,说说“清洁工”的两个方面的含义。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5.请简明地介绍雷雨(闪电)“制造”氮肥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主要说明没有台风和闪电的严重危害。
2.不能,“更”准确说明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不均衡程度加重,如果去掉就不符合事实,所以不能去。
3.列数字、做比较,准确突出说明闪电的放电量巨大,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
4.(1)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
(2)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5.闪电时大气中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希望是一辆转动的风车
(1)我的老家坐落在滇西高原一条幽深而偏僻的峡谷深处,那是个贫瘠到几近荒凉的地方。因此,我在老家所度过的童年岁月,虽然谈不上悲惨,但也没有多少甜蜜和欢乐可言。在我的印象中,我就从没有“过”过一个像样的生日。“过生日”对于像我一样命运的山里孩子来说,永远只是一个甜美而奢华的梦想。不过,我六岁那年过的生日,却至今记忆犹新。30多年的时光过去了,但那天的情形恍如昨日。
(2)我清楚地记得,六岁生日的那天,一向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父亲,竟然放下了手中那总也忙乎不完的活计,破例为我做了一辆小巧而精致的红色风车。
(3)可以这么说,那是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个生日,也是记忆中我所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多年后,每每回想起那天的情形,我依旧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4)毕业于省地质学校的父亲,在“__”运动刚一开始,就被当作“臭老九”遣送回乡“劳动改造”。被__派打入“另册”,多年的忍辱负重的父亲,最终盼来了“解放”并“结合”进了生产大队的领导班子。父亲“解放”的那天,又刚好是我的生日,父亲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兆头,心里自然非常高兴。于是便找来竹篾、面糊以及为大队书写标语墙报时用剩的边角废纸,专门为我做了一辆六角形的红色风车。
(5)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天空明净得没有一丝流云。也没有风,哪怕是一丝微风也没有。父亲帮我把风车做好以后,却怎么也转动不起来。父亲见我一副非常失望的样子,便微笑着对我说:“傻孩子,要让风车转动起来,你就必须学会奔跑。你跑得越快,风车也就转动得越快。”听父亲一说,我恍然大悟,便手举风车,在门前那片宽阔的田野上,兴奋而快乐地奔跑起来。
(6)果然,由于我的奔跑,手里的风车不停地转动了起来。我跑得多快,风车也就转动得多快。因为奔跑,因为不停地转动着的风车,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一种奔跑的快乐,转动的快乐。
(7)我不停地跑啊,跑啊。手里的风车,也在我不知疲倦的奔跑中,飞快地转动,转动……
(8)上高中的时候,在语文课任老师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文学,梦想着能够考上云南大学的中文系,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但命运却与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高中毕业那年我以两分差名落孙山,只好别无选择地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云封雾锁的大山深处。此后,我便接过了父亲手里的农具,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涯。那段时间,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整个人都好像变了模样,整天像丢了魂儿似的沉默着、颓废着。面对着生产队分给的一亩三分薄田,我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希望。总是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态度,用繁重的劳作来麻木自己的心灵。所有的文学书籍和稿纸笔墨,都被我锁进了木箱。
(9)父亲见我完全一副“老水牛下泥潭,以烂为烂”的生活态度,便对我说:“孩子,一个人什么都可以舍弃,譬如荣誉、地位、金钱等等,但惟独不能舍弃希望。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只要希望还在,你就会有明天、有未来。如果你舍弃了希望,那么你就什么也没有了。”父亲接着意味深长地说:“你还记得小时候有一年过生日,我曾给你做过一辆风车吗?……”
(10)听了父亲的一番教诲,我深受启发。从那一天开始,我便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全部投入到了人生不懈的“奔跑”之中。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十年过后,我终于获得了成功——不但先后在海内外近千家报刊发表了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而且出版了个人的作品专集。
(11)通过希望的道路并不平坦,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坎坷,但人始终高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辆风车,勇敢地向前奔跑着。
1.第(8)段划线处描写“我”的情形可以用一个成语“____________”来形容。
2.在第(10)段中有“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这句话中“奔跑着”指什么?“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具体指什么?
答:
3.如果将第(7)段“我不停地跑啊,跑啊。手里的风车,也在我不知疲倦的奔跑中,飞快地转动,转动……”改成“我不停地跑着,手里的风车也飞快地转动着。”你认为它们在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答:
4.文章第(5)段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5.作者说“六岁那年过的生日”“是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个生日,也是记忆中我所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你认为作者这么说的理由有哪些?
答:
6.第(9)段后省略号省略的是父亲的话语。联系上下文设想一下父亲当时会怎样以风车为例去启发儿子感悟生活哲理的,将父亲的话补完整。(符合人物身份和具体情境)
答:
1.失魂落魄
2.努力实现希望和梦想 文学创作
3.原句用反复和拟人,表达我极度快乐的心情,而改句没有这么强烈的表达效果。
4.烘托我得到风车的欢快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5.(1)多年的忍辱负重的父亲,最终盼来了“解放”并“结合”进了生产大队的领导班子。父亲“解放”的那天,刚好是我的生日
(2)父亲为我做了一辆我从未得到过的风车当我的生日礼物
(3)要奔跑才能转动的风车给了我人生启迪,使我战胜绝望获得文学成就。
6.答案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的情境。
阅读《故乡》中的文字,回答1—3题。
①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③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④ “阿!闰土哥,——你来了?……”
⑤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⑥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⑦ “老爷!……”
⑧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下面的句子是描写人物的肖像的,都写了人物的身材和脸色。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①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②他身材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孔乙己》)
③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最后一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小节中“我接着便有许多话”与“吐不出口外去”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6小节中说“却没有作声”,口中无言不是心中无话,请以第一人称写出成年闰土此时心中想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每个人物肖像描写的分析恰当得分。写闰土和孔乙己的脸色都为了表现他们生活的困窘,韩麦尔“脸色惨白”是因为最后一课即将结束,表现他心情的悲痛;写孔乙己身材的高大,闰土的长高,是一种客观的描述,而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则是“我”内心的感受,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更高大了。
2.不矛盾。“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是因为见到看见儿时的朋友闰土,心中一下子涌出了很多很多有关闰土的回忆,“吐不出口外去”是因为想说的太多,不知从何说起。
3.扣住“欢喜”和“凄凉”各得一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
①四季中,人们最喜爱的是春天。生机勃发繁花似锦的大好春色,自然成了诗人热情吟诵的对象。而这些千古华章,又成了人们了解我国春天气候特点的极好材料。
②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宋代李时则在《十二月立春》中写下这样的诗句:“盘装荞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诗中的东风,即春风。可见,虽然春天急迫地降临人间,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这春季来得有多快!这类诗句中最精彩的,还是唐代贺知章在长安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前两天看柳,枝上还是光秃秃的,可是今天却看见嫩叶已经从芽苞中绽出。原来,这是因为北方春季升温快,物候变化迅速。2001年3月20日至21日,我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也看到了柳树两天内发叶时情况。正是因为柳树春季发叶如此迅速,诗人才会用剪刀这类令人联想到动作快速的词汇来描写。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③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说明,华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时被春风吹绿。如果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那么北纬28°的长沙3月10日入春,北纬30°的武汉3月15日入春,而北纬32°的南京则要到3月25日春天才姗姗来迟。可见春天的步伐是有先后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东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而广东已经告别春天进入绿阴深深的夏季了。实际上,古代诗人早已发现南北春季到来的时间不同。例如唐代张敬忠在《边词》中说:“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现代气象资料表明,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而纬度较高的内蒙古五原,春天到来的脚步则要晚到4月20日左右。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皇都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④古代诗人对我国春季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描写华夏春天的诗词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1.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两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为什么要写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看到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中哪一项符合文章原意?( )
A.作者引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因为柳树的叶子特别像剪刀。
B.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说明我们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C.苏州处于北纬31°左右,根据第3段划线句可以推断,苏州的春天应比武汉来得早。
D.“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强调了古诗词的科学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价值。
1.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2.通过举例子,让人相信“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
3.B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陆苏州
韩少功
(1)提起陆文夫,眼前便是一介江南秀士,于瓜棚下短篱旁独坐品茶,闲吮这一杯明月的形象。我曾同他一起出访,每到热闹的去处便很少听他言语,常常使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唯清点人头时,方察觉他那整洁但里面显得有太多空洞的西装,居然一直影随在我们身旁。若再仔细看,那清瘦的一条黑脸上,眼睛亮得刺人,默默泄露出他藏蓄在心中的练达和智慧,使你暗暗一惊。
(2)前些年听说照看病重的女儿,较少写作,朋友均替他着急。他却不认为小说轰动一类虚荣比骨肉之情更重要,曾有一信与我:“人生就是一本大书,其中有些是字,有些是事。”这至理名言让我难忘。
(3)他身为中国作协副__,从不爱热闹,很少去北京,甚至不愿意住在南京省城,一直守着他的苏州小院。我这一辈子不知是第几次极稀罕地见到他,是他在北京京西宾馆主持作协理事会,宣布发言都不能超过十分钟。他的一位老朋友兼大人物发言超时了,他也敲敲茶杯照例警告,一点也不讲情面。不管那位发言者如何生气地拂袖而去,也不管台下有些什么人吵吵闹闹抗议他的苛政或民权,他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低头品茶如常。
(4)这次见面,他依然是谈女儿,谈茶。知道我迁居海南,便问问他认识的海南某某编辑,某某文学青年,绝不像某些文人,见面必有一番客套恭维轰炸,或满嘴痛苦孤独,但一听见钱就眼睛发亮。谈寻常琐事,他也是淡淡的,其关切和友善,恰如香茗慢慢暖上你的肝肠。
(5)他的《美食家》等已译成法文,其美食观也引起法国朋友的兴趣,曾特地邀请他到法国参加过一次关于烹调的研讨会。据他说,粗茶淡饭是第一境界,贫境也;大鱼大肉是第二境界,俗境也;真正的美食家往往又回到粗茶淡饭,此乃第三境界,真正的美食雅境。我也是素食爱好者,自然觉得他的说法大得我心。
(6)法国人常常自豪于他们的饮食文化传统,至少是看不起美国的麦当劳快餐。有次我走进这种快餐店,法国陪员惊惧万分拉着我往外走,说:“怎么能在这里吃?这是狗吃的!”其诅咒不可谓不恶毒。但法国美食怎么样也没有法征服陆苏州。他每到餐时便要寻找中国餐馆,尤其是寻找豆腐。饭前也必是清茶一杯而断断乎不能上花花哨捎的洋可乐。法国旅店一般都没有开水可供沏茶,实在是对陆副__最大的身心__。后来有人借来一个电热壶,陆苏州一见大喜,立即放下手头的一切事情,摩拳擦掌先沏了茶再说。并接连烧上几壶开水,一一问我们是否需要——笑得极幸福极温暖。
(7)后来的几天,我一回到旅店,服务台的小姐给房门钥匙时总是同时给我们一壶开水。我开始不解其意,后来才明白,一定是她们从陆苏州那里得到印象,以为中国人个个都要开水,不沏茶就没法活的。
(8)东坡先生说:不可居无竹。文夫先生则是不可食无茶。若与他茶座闲饮一夕,心态自然清净,至少可以免俗三日,可除世俗难题带来的虚火少许。我年青时在乡下一个茶场干过三年,居然没有培养出对茶的感情。倒是现在越来越喜欢饮茶了,这恐怕与文夫先生也不无关系。
1.陆苏州即陆文夫,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概括陆苏州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就是一本大书,其中有些是字,有些是事”,请你概括一下韩少功在文中提及了陆文夫人生之书中的哪些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 “并接连烧上几壶开水,一一问我们是否需要——笑得极幸福极温暖。”一句中“极幸福极温暖”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把第4小节中加点的“轰炸”去掉,句子也很完整,联系上下文说说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的语言虽然朴素却灵气飞扬,别有韵味,意味深长,请在文章里找一句你认为写的比较有韵味的句子,并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提起陆文夫,眼前便是一介江南秀士,于瓜棚下短篱旁独坐品茶,闲吮这一杯明月的形象。”阅读文章后,你如何理解陆文夫这个形象,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文夫先生则是不可食无茶。
2.作协理事会上提醒老朋友兼大人物发言超时;和作者见面谈寻常琐事;在法国设法保持饭前喝茶的习惯。
3.“幸福温暖”是在异国他乡可以喝到茶的愉快、亲切,可见茶对他的重要性。
4.此词强调了某些文人的客套恭维是表面热情,实质虚伪的。它和下文陆文夫和朋友见面时的“淡淡”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陆文夫代人的真诚。去掉了“轰炸”,这种对比就没有这样明显了。
5.分析有例有据即可。
6.举例要点到喝茶。(1分)清茶般的品性:心态清静,为人真诚,自然洒脱。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