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那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

“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矫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1、上文是《变色龙》选段,前后两段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是因为什么?

2、前一段奥楚蔑洛夫讲的话里的几个省略号,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3、这两段话表现了奥楚蔑洛夫的什么特点?

1.借脱大衣企图转移人们的视线,掩盖自己内心虚弱、媚上欺下的丑态。穿大衣是奥楚蔑洛夫的又一次掩饰,遮掩他内心的胆怯,为再次“变”作准备(意思对即可)。

2 .表示讲话断断续续,不连贯,此时他正盘算着鬼主意。(意思对即可)

3.媚上欺下的丑态(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环境与学习

①除了智商、勤奋因素外,环境、营养、疾病一些因素也能影响我们的智力,这里提出几点供青少年朋友,特别是记忆力较差的同学对照、参考,并矫正不良习惯。

②气候温度对学习有密切关系。科学实验表明,当气温在20℃左右,是记忆力最佳的时候,因此在春秋两季要抓紧学习,充分利用这个季节温度。在冬天寒冷季节,当温度低于10℃时,尽管大脑清醒,但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到夏天炎热酷暑,尤其在温度超过35℃时,大脑能量消耗骤增,引起疲倦乏力,情绪有烦躁,俗称火气大。

③人的呼吸主要利用的是氧气,我们的脑子几乎要占用20﹪左右,是用氧的大户。如果大脑供氧不足,大脑的代谢能力下降,记忆功能就明显下降。因此,要求学生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经常在空气清新的场所做深呼吸操。

④光线也会影响脑功能,过暗的地方既影响视力又影响脑功能,而且,在过强的光线下,脑细胞受到刺激会感到疲劳,脑功能会明显下降。课间休息,最好到室外远望天空或树木,不仅保护视力,还会使头脑清醒。少看深红和深黄,以免使大脑疲劳。

⑤人们常用听音乐来休息,解除学习疲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音响不宜超过60分贝,否则噪音会使头脑发晕,降低用脑的功能,尤其不提倡随身听。

⑥我们的大脑是十分复杂、十分精密的,除了需要充足的氧气外,还要各种营养的供应,才能保障思维敏捷,记忆力良好。有助于提高记忆力的食物很多,其中如胡萝卜能加快大脑的新陈代谢作用,因此能提高记忆力。

⑦菠萝含有微量元素锰,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因此是音乐家、表演艺术家最爱吃的水果;鱼虾能增进大脑智力成长和精力集中;其他如生姜能使人的思路开阔,因为它含姜辣素和挥发油,可使血液得到稀释,流动更加畅通,于是氧的大脑供应更多;洋葱也有生姜的同样作用,而核桃则是健脑益智的补品,和桂圆一样,被人们称为“使人聪明的食物”,有条件的话,不妨经常少量食用。

⑧在蔬菜中,以芹菜为代表,是有助于激发大脑创造性的食物。有人认为辣椒辛辣,能刺激人体内的某些激素,使人聪明起来,因此,少量吃些辣椒也是有益的。

⑨如果选的是水果,则建议选草莓和香蕉,因为草莓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果胶能使人产生舒适感,而香蕉又是健脑食品并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钾。

⑩除环境、营养因素外,疾病也是影响脑功能的原因,例如贫血、脑内疾病等,尤其是慢性萎缩性鼻炎,鼻中隔肥大,慢性火症使鼻内阻塞,常使脑功能和记忆力减退等。因此发现以上疾病,要及时到医院医治。

1.影响我们智力的因素有哪些?

2.文中⑥-⑨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3.说说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4.第③段加点字“明显”能否去掉?为什么?

1.智商、勤奋、环境、营养、疾病等因素。

2.营养因素对智力的影响。(意思对即可)

3.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形象地说明了大脑对氧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4.不能。有“明显”,让我们知道大脑供氧不足,大脑的代谢能力下降的程度。去掉则失去了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老水车旁的风景

梁晓声

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都穿着清朝的衣裳。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面似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她们是景区雇来在那儿给观光客们看的,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50元。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

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饭店里面有老鼠,她最怕老鼠。“就是每月1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闺女,住我家吧。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少女脸上的笑容多了,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她那身“行头”显然洗得勤了。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①都穿不上……”

老妪不爱听那样的话,她爱听少女的话。

少女常对她说:“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

经历了许多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

然而有一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

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住哪儿去吧。”

少女哭着说:“我不搬走。奶奶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

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奶奶,奶奶”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村里的负责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

于是,在老妪精神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的负责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他介绍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他开门见山地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作出决定,将一间半的祖屋留给村里。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老妪说:“行啊!”村里的负责人又说:“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老妪不高兴了:“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村里的负责人急了:“所以趁你还明白,才让你按手印嘛!”老妪就不理他们三个男女,把身子一转,背朝他们了……

村里的负责人没主意了,找来另外几个有主意的人商议,他们都认为老妪完全有可能被那个外省的小人精蛊惑了,把一间半祖屋“赠送”给那小妖精了……

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起来。没人愿意去照顾那糊涂的老妪了,少女就连她那份儿工作也不能干了……

十几天后,老妪走了。

老妪攒下的钱不够发送自己,少女为她买了一件寿衣……

又过了几天,那少女也消失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也没留下封信……

注释:①寿衣:指为去世的人准备穿戴的衣服。

1.文中划线的老妪的肖像描写与下文闰土的肖像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写对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鲁迅《故乡》)

2.少女最后为老妪做了什么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3.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4.对文章标题中“风景”你是怎样理解的?

5.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但开头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该怎么理解?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1.①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②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生活状况的变化。闰土的生活日益窘困,因而他的脸色已经变作灰黄;老妪生活得到了改善,原先枯瘦憔悴的容貌也变了。③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精神状态的变化。活泼可爱的闰土变得像石像一般,表现了他内心的凄苦和麻木;而老妪连皱纹都“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是因为她有了“好心情”,“返老还童了似的”。(意思对即可)

2.①少女为老妪买了一套寿衣。②回应了上文村里人说的“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的无端猜测。③少女真正把老妪当作自己的奶奶,尽了孝心,表现了少女的心灵之美(意思对即可)。

3.①表明对村里人种种行为的不满和批判。②衬托出老妪和少女的善良和仁爱。③呼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呼唤抛开了金钱和利益的最纯真的感情的回归。(意思对即可)

4.彰显心灵的纯净和人性的光辉。(意思对即可)

5.本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示例:①这是一个新造的旅游景点,所以水车并不老。②水车见证了老妪和少女之间纯真的感情,这种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远流长,是古老的,也是永恒的。(意思合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酸碱食品与健康

  ⑴如果测定人体的血液,就会发现它永远是中性偏一点碱。可是人类每天吃的食品以酸味为多,碱味食品却几乎没有,为什么人体环境反而是偏碱的呢?

  ⑵柠檬等水果虽然有非常强的酸味,但是它们的酸味来自于柠檬酸。柠檬酸在人体内可以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的二氧化碳是酸性的,但它通过呼吸作用被送出体外,实际上并不会明显增加人体的酸度。同时,柠檬等水果富含钾、镁等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碱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可以让身体偏向碱性。所以,酸味极强的柠檬实际上却是一种典型的“碱性食品”。

  ⑶如果分析肉类在人体内的代谢,就会发现它与柠檬的情况正好相反。肉类富含磷、硫等非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酸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形成酸根离子,从而让身体偏向酸性。所以,肉类都是“酸性食品”,尽管它们吃起来一点酸味也没有。

  ⑷总的来说,鱼、肉、蛋、海鲜、精米白面以及碳酸饮料都是酸性食品,而蔬菜、水果、海藻、薯类、豆类以及茶叶都属于碱性食品。

  ⑸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肾可以调节离子的排出比例,肺也可以调节二氧化碳的呼出量。此外,人体还有一个巨大的碱性元素备用库——那便是骨骼。如果成酸元素过多,难以靠缓冲机制来调整,身体就会从骨骼中动用钙、镁等成碱元素来中和酸性元素,维持体液正常的酸碱度。

⑹然而,人体的调节机制虽然精密而有效,却总有一个能力的限度。如果成酸元素过多,超出了人体调节的能力限度,就容易引起人体生理上的酸碱平衡失调。

⑺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问题是酸性食品摄取过多。长期如此,便会过多消耗骨骼中的钙库存,引起钙的加速流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龋齿和近视。如果长期处于酸碱食物失调的状况,形成“酸性体质”,还会使人类抵抗力降低,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1.阅读文章⑵⑶段,给“碱性食品”或“酸性食品”下一个定义。(任选其一)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选一词作答即可)

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

3.材料:“近年来,一些健康的饮食传统被抛弃:人们不喝茶水,而是改喝可乐;不吃薯类和豆类,却总是吃精米和白面;很少吃绿叶蔬菜,却吃很多的鱼肉海鲜。”结合文章,给现代人在饮食习惯方面提一些良好的建议。(注意说明理由)

1.(任选其中一个作答) 碱性食品是一种富含钾、镁等金属元素(或者“成碱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可以让身体偏向碱性的食品。

酸性食品是一种富含磷、硫等成酸元素,经人体代谢后形成酸根离子,从而让身体偏向酸性的食品。

2.不能。因为“正常”二字排除了人体可能因外在因素维持酸碱平衡的特殊情况。或“一定”说明蛋白质等分子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任选一个词作答)

3.建议:

①少喝碳酸饮料,避免过多消耗钙库存,引发钙的加速流失。

②多吃杂粮、蔬菜、水果等,可避免成酸元素过多,而形成酸性体质。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4题。

蜜 蜂 丰子恺

⑴正在写稿的时候,耳朵近旁觉得有“嗡嗡”之声,间以“得得”之声。因为文思正畅快,只管看着笔底下,无暇抬头来探究这是什么声音。然而“嗡嗡”,“得得”,也只管在我耳旁继续作声,不稍间断。过了几分钟之后,它们已把我的耳鼓刺得麻木,在我似觉这是写稿时耳旁应有的声音,或者一种天籁,无须去探究了。

⑵等到文章告一段落,我放下自来水笔,照例伸手向罐中取香烟的时候,我才举头看见这“嗡嗡”“得得”之声的来源。原来有一只蜜蜂,向我案旁的玻璃窗上求出路,正在那里乱撞乱叫。

⑶我以前只管自己的工作,不起来为它谋出路,任它乱撞乱叫到这许久时光,心中觉得有些抱歉。然而已经挨到现在,况且一时我也想不出怎样可以使它攒得出去的方法,也就再停一会儿,等到点着了香烟再说。

⑷我一边点香烟,一旁观它的乱撞乱叫。我看它每一次攒,先飞到离玻璃一二寸的地方,然后直冲过去,把它的小头在玻璃上“得,得”地撞两下,然后沿着玻璃“嗡嗡”地向四处飞鸣。其意思是想在那里找一个出身的洞。也许不是找洞,为的是玻璃上很光滑,使它立脚不住,只得向四处乱舞。乱舞了一回之后,大概它悟到了此路不通,于是再飞开来,飞到离玻璃一二寸的地方,重整旗鼓,向玻璃的另一处地方直撞过去。因此“嗡嗡”“得得”,一直继续到现在。

⑸我看了这模样觉得非常可怜。求生活真不容易,只做一只小小的蜜蜂,为了生活也须碰到这许多钉子。我诅咒那玻璃,它一面使它清楚地看见窗外花台里含着许多蜜汁的花,以及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同类,一面又周密地拦阻它,永远使它可望而不可即。这真是何等恶毒的东西!

⑹因了诅咒玻璃,我又羡慕起物质文明未兴时的幼年生活的诗趣来。我家祖母年年养蚕。每当蚕宝宝上山的时候,堂前装纸窗以防风。为了一双燕子常要出入,特地在纸窗上开一个碗来大的洞,当作燕子的门,那双燕子似乎通人意的,来去时自会把翼稍稍敛住,穿过这洞。这般情景,现在回想了使我何等憧憬。假如我案旁的窗不用玻璃而换了从前的纸窗,我们这蜜蜂总可攒得出去。即使撞两下,也是软软地,没有什么苦痛。求生活在从前容易得多,不但人类社会如此,连虫类社会也如此。

⑺我点着了香烟之后就开始为它谋出路。但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叫它不要在这里钻,应该回头来从门里出去,它听不懂我的话。用手硬把它捉住了到门外去放,它一定误会我要害它,会用螯反害我,使我的手肿痛的不能工作。除非给他开窗;但是这扇窗不容易开,窗外堆叠着许多笨重的东西,须得先把这些东西除去,方可开窗。这些笨重的东西不是我一人之力所能除去的。

⑻于是我起身来请同室的人帮忙,大家合力除去窗外的笨重的东西,好把窗开开,让我们这蜜蜂得到出路。但是同室的人大家不肯,他们说,“我们做工都很疲倦了,那有余力去搬重物而救蜜蜂呢?”

⑼忽然门里走进一个人来和我说话。为了不能避免的事,我立刻被他拉了一同出门去,就把蜜蜂的事忘却了。等到我回来的时候,这蜜蜂已不见。不知道是飞去了,被救了,还是撞杀了。

(选自《丰子恺散文》,有删改)

1.结合语境,品味第⑸段中加点“清楚地看见”“周密地拦阻”的表达效果。

2.细读第⑹段的内容,假如你是文中的燕子,你穿洞时为什么“把翼稍稍敛住”?请结合语境,描述当时的心理。

3.阅读第⑺段,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作者觉得为蜜蜂谋出路“很不容易”的几点原因。

4.从全文看,如果删掉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文章结构也完整,但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说说你的看法。

1.加点词语写出玻璃一面激起蜜蜂对外界的向往,一面又残忍地扼杀蜜蜂萌生的希望,从而突出玻璃的恶毒和蜜蜂的可怜,表达出“我”对玻璃的诅咒之情和对蜜蜂的怜悯之情。

2.我(燕子)这样做就不会扯大纸窗上的洞,能让主人防风,不会影响蚕宝宝上山,免得辜负主人对我的关爱。(意思对即可)

3 .一是蜜蜂不懂“我”的劝告;二是怕蜜蜂误会“我”捉它放生的举动;三是“我”不能凭一已之力开窗放蜜蜂出去。

4.画线句写出了“我”心中对蜜蜂命运的牵挂,更能体现“我”对生灵的爱惜、怜悯(爱护、关爱、同情等)。我“对蜜蜂生死未卜的担忧,蕴含了“我”对人生错失的缺撼和生命的无常、无奈的感叹。如果删去画线句,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2题。

早晨,汤姆一觉醒来,迷迷糊糊不知身在何方。他坐起来,揉揉眼,向周围看了看。很快他想了起来。此时正值凉爽的、灰蒙蒙的黎明时分,林子里一片静谧,给一种甜蜜的安息与和平的气氛围扰着。树叶儿一动也不动,没有任何声音打扰大自然的酣眠。露珠儿还逗留在树叶和草叶上。一层白色的灰烬盖在那堆火上,一缕淡淡的烟直飘向天空。而乔和哈克都还睡得正香。

这时,林子深处有只鸟儿叫了起来,另一只发出应和。随后又听见一只啄木鸟啄树的声音。清淡的晨光渐渐发白,各种声音也随之稠密起来,大地万物,一派生机。大自然从沉睡中醒来,精神抖擞地把一片奇景展现在这惊奇的孩子的眼底。一条小青虫从一片带露的叶子上爬过来,不时地把大半截身子翘在空中,四处“嗅一嗅”,接着又向前爬——汤姆说它是在打探。这条小虫自动爬近他身边时,他像一块石头一样凝然不动,满心希望它能爬得再近些。那条小虫一会儿继续向他爬过来,一会儿又好像改变了主意,打算往别处去。他的希望也随之一会儿高涨,一会儿低落。后来,小虫在空中翘起身子,考虑良久,终于爬到汤姆腿上来,在他身上周游,于是他心里充满了欢乐——因为这就表示他将要得到一套新打扮——毫无疑问,是一套光彩夺目的海盗制服。这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一大群蚂蚁,正忙着搬运东西;其中一只正用两条前肢抓住一只有自己身体五倍大的死蜘蛛,奋力往前拖,直拖着它爬上了树干。一只背上有棕色斑点的花大姐趴在一片草叶的叶尖,汤姆俯下身子,对它说:“花大姐,花大姐,快回家,你的家里着火啦,你的娃娃找妈妈。”于是它就拍着翅儿飞走了,回家去看到底怎么了——汤姆对此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因为他早就知道这种小虫子容易相信火灾的事情,头脑又简单,被捉弄过不止一次了。不久,又有一只金龟子飞过来,不屈不挠地在搬一个粪球;汤姆碰了一下这小东西,看它把腿缩进身体装死。这时很多鸟儿叽叽喳喳闹得更欢了。有一只猫鹊——一种北方的学舌鸟——在汤姆头顶上的一棵大树上落下来,模仿着它附近别的鸟儿的叫声,叫得欢天喜地。随后又有一只樫鸟尖叫着疾飞而下,像一团一闪而过的蓝色火焰,落到一根小树枝上,汤姆几乎一伸手就能够到它。它歪着脑袋,十分好奇地打量着这几位不速之客;还有一只灰色的松鼠和一只狐狸类的大东西匆匆跑来,一会儿坐着观察这几个孩子,一会儿又冲他们叫几声。这些野生动物也许以前从未见过人类,所以它们根本不知道该不该害怕。此时自然界的万物全都醒来,充满了活力。这儿那儿,一道道阳光如长矛一般从茂密的树叶中直刺下来,几只蝴蝶扇着翅膀,在翩翩起舞。

(节选自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1.本章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它们有什么好处?

2.你觉得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请结合《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其他情节具体分析?

1 .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这些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三个少年在摆脱了成人社会禁锢以后,享受大自然当中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酣畅心境。

2.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在洞中历险中,代蓓姬受罚,以至最后在山洞处处呵护、关爱蓓姬,他是一个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精神手杖

①明代重臣张居正,自幼聪明好学。十三岁赴武昌乡试,主考官看了他的试卷,拍案叫绝,认为必能录取,不料,来武汉巡游的湖广巡抚顾玉麟却说,最好让张居正落第。主考官迷惑不解,顾解释说,张居正该是将相之才,如过早让他发达,易使其自满;如果让他落第,虽迟了三年,但能使他看到自己不足,反而更能使他发愤图强。张居正后来成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政治革新,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精神,应该说与他少年落第的经历不无关系。

②人生挫折难免,在我们的面前,总是弯道多而直路少,逆境多而顺境少。诚然,挫折总是要给我们造成损失的,但是,挫折一旦发生,只要处理得好,就能够为我们深化认识提供机会,使人们变得更加成熟,也给事物的发展带来转机。那种在挫折面前低头泄气的人,只能是意志薄弱者。而意志坚强的人,往往受阻更拼搏。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说:“人的生命如洪水奔流!不遇岛屿与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因此,我们说,有挫折的人生才能成就丰富。

③一个人生命价值的高低,是与他可能遇到挫折的大小成正比的。以《人间喜剧》而名扬天下的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拥有顽强的精神,具备大无畏的勇气,决不轻言失败,决不向命运低头。他曾在自己的手杖上刻了这样一句话:“我粉碎每一个障碍。”这根手杖是坚定人生信念的象征,使他具有直面每一个挫折的勇气,从而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铸就了辉煌的人生。

④年轻的朋友,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道你不也应该拥有一根这样的精神手杖吗?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张居正的故事谈起呢?

3.说出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并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4.请你再写出一个类似于巴尔扎克的事实论据,来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1.人需要用顽强精神、大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念来战胜困难。(战胜困难;顽强精神等。如果学生答成“决不轻言失败”等则得分)

2.引出论题;新颖有趣,吸引读者;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观点。

3.困难和挫折会激发人们创造更大的价值;引用名人名言,使论证具有代表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史学家司马迁,惨遭凌辱,忍辱负重,写下了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传千古。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不容忽视的热污染

  ①所谓热污染,是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热污染可以污染大气和水体。火力发电厂、核电站和钢铁厂的冷却系统排出的热水,以及石油、化工、造纸等工厂排出的生产性废水中均含有大量废热。这些废热排入地面水体之后,能使水温升高。在工业发达的美国,每天所排放的冷却用水达4.5亿立方米,接近全国用水量的1/3;废热水含热量约2500亿千卡,足够2.5亿立方米的水温升高10℃。

②热污染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水生物,由于水温升高使水中溶解氧减少,水体处于缺氧状态,同时又使水生生物代谢率增高而需要更多的氧,造成一些水生生物在热效力作用下发育受阻或死亡,从而影响环境和生态平衡。此外,河水水温上升给一些致病微生物造成一个人工温床,使它们得以滋生、泛滥,引起疾病流行,危害人类健康。1965年澳大利亚曾流行过一种脑膜炎,后经科学家证实,其祸根是一种变形原虫,由于发电厂排出的热水使河水温度增高,这种变形原虫在温水中大量孳生,造成水源污染而引起了这次脑膜炎的流行。

③随着人口和耗能量的增长,城市排入大气的热量日益增多。按照热力学定律,人类使用的全部能量终将转化为热,传入大气,逸向太空。这样,使地面反射太阳热能的反射率增高,吸收太阳辐射热减少,沿地面空气的热减少,上升气流减弱,阻碍云雨形成,造成局部地区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近一个世纪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气候变暖,冰川积雪融化,使海水水位上升,一些原本十分炎热的城市,变得更热。专家们预测,如按现在的能源消耗的速度计算,每10年全球温度会升高0.1℃~0.26℃;一个世纪后即为1.0℃~2.6℃,而两极温度将上升3℃~7℃,对全球气候会有重大影响。

  ④造成热污染最根本的原因是能源未能被最有效、最合理地利用。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热污染将日趋严重。然而,人们尚未有用一个量值来规定其污染程度,这表明人们并未对热污染有足够重视。为此,科学家呼吁

1.“热污染”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

2.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选文中加点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

专家们预测,如按现在的能源消耗的速度计算,每10年全球温度会升高0.1℃~0.26℃;一个世纪后即为1.0℃~2.6℃,而两极温度将上升3℃~7℃,对全球气候会有重大影响。

4.根据文意,请给文章末尾补上一句总结性话。

1.(1)热污染造成一些水生生物在热效力作用下发育受阻或死亡,从而影响环境和生态平衡;(2)河水水温上升给一些致病微生物造成一个人工温床,使它们得以滋生、泛滥,引起疾病流行,危害人类健康;(3)污染空气,造成局部地区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4)还会使全球气候变暖

2.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说明工厂排出的生产性废水中均含有大量废热,能使水温升高。

3.“专家们预测”,说明以下的数字只是专家的一种猜测,并不是实际情况,但是又是有科学依据的。

4.应尽快制订环境热污染的控制标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治热污染。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

秃的梧桐

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⑵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⑶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房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⑷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萧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⑸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的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⑹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是一棵棕榈树。

⑺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⑻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⑼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

⑽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的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的忙了一个夏天。

⑾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的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A.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那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它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薛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让它们酣饮风霜了。B.它们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们头顶上瑟瑟地悲叹。

⑿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⒀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桐树,叶儿已飞去大半,C.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树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⒁“这株捂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⒂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似的说。

⒃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⒄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⒅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1.文中的梧桐面临着哪些恶劣环境?但它还是“整整的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的忙了一个夏天”,作者这样写有何目的?

2.从上文加横线的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选句序号【 】

3.第(12)段还描写了一些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

4.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含义是什么?

5.从秃的梧桐身上你得到什么启示?

1.“风和雷雨的劈折”、“蚂蚁的啃蚀”后,在春天到来时,树上仍透出许多绿叶,但是这新的生命又遭到风的侵袭,遭到了蚂蚁的伤害。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作者赋予梧桐以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2.A、B两句都可围绕着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赏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榆树在秋风中哆嗦,不堪忍受的凄凉之态。和下文秃梧桐的坚强、淡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青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秃梧桐的颜色,“亭亭”、“兀立”写出了秃梧桐在秋风中坚强、淡定的姿态。(仅供参考)

3.运用类比。挣扎在荒草里的大理菊、早枯萎了蔓的牵牛花,还有连理花、凤仙花都在冷冷凉露中顽强地活着,开出花朵来,显示出生的力量,作者歌颂它们,其实也在歌颂梧桐,使得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意义。

4.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即使这株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5.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秃梧桐一样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

阅读赵威的《垃圾困局》,回答1—5题。

垃圾困局

赵威

①2010年1月10日,66岁的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赵章元出席小谷围科学讲坛。这位反垃圾焚烧派专家,站在全球生态危机的高地上,剖析垃圾困局。

太平洋上的第八大洲

②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出发,经夏威夷群岛,延伸至日本的900多公里的水域上,出现两个巨大的“绿色岛屿”,“这不是岛屿,而是垃圾山”,赵章元说,这里正在形成全球最大的垃圾场。两个巨大的垃圾集中地,横跨北太平洋,逐渐形成了一座“垃圾大陆”,面积约343万平方公里,超过欧洲的三分之一,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太平洋垃圾大板块”,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洲”。

③据美国某海洋研究中心估计,这块“垃圾大陆”上约有1亿吨塑胶垃圾。海面上累积到30米深,其中80%为塑料垃圾。绿色和平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这一水域每平方公里海面就有330万件大大小小的垃圾。按目前发展速度,估计10年后其面积还将会增长10倍。这些塑料制品平均寿命超过500年,很难生物降解。若干年后,被污染的海域将会出现大量塑料沙,吸附着高于正常含量数百万倍的毒素。鱼类和海鸟误食后,将导致营养不良而死亡,据绿色和平组织统计,至少有267种海洋生物受到这种毒害的严重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毒害还可通过食物链扩大并传至人类。

陆地上的垃圾毒瘤

人类活动相对较少的海洋尚且如此,人口集中的陆地就更可想而知了。垃圾填埋积累暴涨形成的地壳表面垃圾圈,正在围困全球。至今所有城镇均被垃圾包围,已普遍出现了垃圾危机,并引发出社会危机。

⑤全球最大的城市垃圾堆——纽约FreshKills垃圾堆放场,堆放垃圾长达60年,高耸入云,达到海拔505英尺,高出自由女神像一半,每天流出百万加仑的污水。纽约市政府多次收到联邦法院的传票,控告该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渗漏污染了新泽西的海滩。

⑥2008年1月,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爆发了一场罕见的“垃圾危机”,堆积如山的垃圾无处掩埋,气愤的民众干脆放火焚烧垃圾。在这场消灭垃圾的抗争中,当地群众__一周,清洁工人两周停止收垃圾,人们都把垃圾丢到大街上,呛人气味令人窒息,政府被迫出动军警清除垃圾。民众对政府的垃圾处理决定不满,与警方发生了冲突。这就是典型的垃圾引起的社会骚动。

⑦2008年5月,意__贝卢斯科尼在那不勒斯市召开他上任后的首次内阁全体会议,承诺新政府成立后,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解决那不勒斯垃圾的处理问题。为这个问题,他先后更换了八位官员。以前很不起眼的垃圾问题,今天会演变成这么大的政治问题。垃圾已经逐渐形成一种愈演愈烈的灾难,人类终究面临着被垃圾埋葬的危险!

垃圾场旁的人群

⑧近年来,大型垃圾填埋场周围大多形成了高发病区,环境纠纷案件在不断增多,现已发展为国内外重大环境问题的焦点之一。

⑨北京六里屯垃圾填埋场附近一居民区,患肿瘤类病和呼吸系统类疾病的发病率已明显增多。在民众提供的一份名单中,七年来仅患有肿瘤类病及其死亡人数就多达70人。以北京阿苏卫垃圾填埋场附近村庄为例,牲畜死亡、植物怪长,阿苏卫附近成了枯树、傻羊和病人的村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患有呼吸系统类疾病、脑血栓、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人数和死亡人数比以前明显增多;村民家中自备吸氧装置的户数超过半数;三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患有脑血栓的人数比例达60%以上。

⑩国际上,以焚烧为主要处理方式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同样威胁到附近居民的健康。据绿色和平组织《焚化炉与人类健康》研究报告,焚烧炉潜在地损害人类健康,主要表现在诱发癌症、呼吸疾病、性别比例失调、先天性缺陷、多胎妊娠、心脏病、皮肤病、泌尿科疾病、甲状腺激素变化等10个方面。

⑾在英国、西班牙和日本,老式和现代化的焚烧厂雇员,均发现体内二恶英总毒性当量水平升高,影响健康;在意大利,市区接近垃圾焚烧的居民,患癌率大大增加,肺癌死亡率上升6.7倍;1962年至1992年,一垃圾焚烧厂的工人,胃癌死亡率增加2.79倍。在英国,70个城市的焚烧炉和307医院医疗物焚烧炉研究表明,居住在附近的儿童癌症死亡概率增加两倍;在比利时,维尔赖克两座焚烧炉附近居民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增加了1.26倍。

⑿垃圾已经逐渐形成一种愈演愈烈的灾难,如果真如美国科学家预测,地球正处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中期,那么一定与人类自身造成的环境污染密切相关!人类也很有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灭绝!这样的判断绝非耸人听闻。

(选自《读者》2010年第8期,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全球的垃圾形成了怎样的困局?

2.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至少”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④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9—11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列举一处,说说其表达作用。

5.读完文章后,你对如何解决垃圾困局,有什么妙招吗?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具体措施。(至少2点)

1.(1)垃圾大陆严重污染太平洋海域;

(2)垃圾填埋形成的地壳表面垃圾圈正在围困地球;

(3)大型垃圾填埋场周围形成了高发病区

2.“至少”这个词用得准确,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受到这种毒害的严重影响的海洋生物不止267种,如果去掉这个词,就变得太绝对了,表达不准确,不严密。

3.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4.主要是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举例略。

5.垃圾分类回收;在市区建立垃圾中转站;给予垃圾焚烧厂周边居民许多优惠措施;垃圾场址位置选择要考虑环境影响,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无论是焚烧发电,还是生物处理,都需进行合理布局等。(言之有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