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

臧克家:诗比人更长寿

余玮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中国现当代诗坛大师臧克家先生的《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追求真善美,以其耐人寻味而深深“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中。

②臧克家喜欢整天跟穷人的孩子在一起,他曾说:“我同情他们,热爱他们。童年的一段乡村生活,使我认识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同时,我的脉管里流入了农民的血一—纯朴、刻苦、善良……我高兴,有人说我是‘农民诗人’。不错,我是‘泥土里的人’。”

③臧老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全部过程,入过学,作过战,随军采访,主编杂志……这种生活境地、职业的变更,令诗人有了更丰富更鲜活的生活素材,也正是这些,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也正是这样,他在诗中抒发了一个热血诗人的沸腾之情。激情勃发的臧克家,由“农民诗人”成了“人民诗人”。

④如果说,在中国冰心女士是“文坛祖母”,那臧克家先生完全可称得上“文坛祖父”。臧克家历经外在世纪沧桑,锤炼内在崇高品格,而成为一位时代诗人、人民诗人。2000年1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世纪诗翁”臧克家“中国诗人终身成就奖”的称号。如此崇高的荣誉,中国诗歌界史无前例。臧克家,一个与诗并辔而行的名字,一个和他的诗同样光辉的名字,像明亮的星斗,高标于中国诗坛的天空。今日,诗人可谓垂垂老矣。但他的诗情未衰,壮志未减,他心中依然燃烧着一团诗的火焰。

⑤他历来嗜书如命,读的大多是古典作品,如古代散文、文论、古典诗词歌赋等。他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少于全部活动的三分之一,常常躺在床上,孤灯夜读,思接千载,名篇佳作,会心动情,是他生活的又一大乐趣。他生前说过:“读书不是为了研究学问,只是为了增强知识与欣赏能力。”

⑥他不仅读,而且写,笔耕不辍。虽在文坛已耕耘了60多年,但他那颗跳动的诗心仍充满活力,进入九秩仍坚持天天定时伏案工作。近年,他还出版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臧克家序跋选》、《放歌新岁月》,并主编了《毛__诗词鉴赏》等书籍。尽管因为年长,作品数量大为减少,但诗的内涵却愈加醇厚。诗作《我》寥寥l0字,却滚热发烫:“我/一团火/灼人/也将__。”他说,这诗是他性格、人格的写照——想用心底岩浆般的激情,燃烧自己,感染别人。在臧克家的心目中;感情这座天平上.友情的砝码是重于亲情的——他对朋友的满腔热情真像火一般炽烈。

⑦臧克家当年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已成为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经典。今天,用它来送别诗人自己仍是最好的挽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为什么有人说臧克家是“农民诗人”?请根据第②段内容用自己的话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②③④⑤段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三层:②③段叙述诗人臧克家_________________;④段介绍诗人臧克家_______________;⑤段则叙写臧克家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些诗句反映了诗人臧克家对人生的看法:看轻生死,努力追求真善美。

B.作者评价臧克家是“文坛祖父”,冰心是“文坛祖母”,因为两人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着非凡的成就,而且在创作中互相帮助。

C.在诗歌《我》中,诗人以火自比,非常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的性格、人格;要像火一样燃烧自己,感染别人。

D.《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创作的,当时他想做鲁迅先生那样。的人,以便在自己去世时,人们可以把《有的人》这首诗作为挽歌来送给自己。

4.文章标题为“臧克家:诗比人更长寿”,结合文意,请你说说标题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有的人》中的诗句开篇和结尾,请你简要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臧克家前期诗歌主要为农村底层人物——农民呐喊,反映他们的生活性格思想(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叙述)

2.①成长的经历(或成长过程;或由“农民诗人”成长为“人民诗人”)

   ②诗歌创作的成就和荣誉(答“成就”或答“荣誉”也可)

   ③热爱读书

3.C

4.标题以诗人的诗和诗人的寿命相比,认为诗比人更长寿,人的寿命有终结之时,而诗歌可以流传千古;由此高度评价了诗人在诗歌方面的巨大成就。

5.①突出诗歌《有的人》的巨大影响(或诗人非凡的诗歌成就)②歌颂了诗人高尚的人格魅力(或深化了主题)③结构上首尾呼应。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7题。

①2010年3月30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一处位于雅安市汉源县大渡河边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麦坪遗址被确认,这里曾是中国古代南丝绸之路的硌经之地。

②麦坪遗址位于汉源县大树镇麦坪村,遗址区处于大渡河中游南岸的二、三级阶地上,遗址总面积约l0万平方米。该遗址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发现,2001年曾进行试掘。为配合瀑布沟电站的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从2006年开始,对该遗址进行了为期5年的8次抢救性考古发掘。目前发掘面积已达l.1万多平方米,取得了重大成果,共发现商周墓葬及新石器时期墓葬173座,发现房址l82座、灰坑725个,灰沟54条,另有窑、灶、墙等大量遗迹被发现,同时发现有陶、石、铜、玉器上万件,可以确认为一处大型的聚落遗址。三峡电站考古发掘出的新石器成果,总共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汉源麦坪有重大的考古发现,真是不虚此行,大开眼界呀!”面对这里4 000多年前灿烂的新石器古人类文明,汇聚到此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中国考古学会副会长赵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华,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陈星灿等中国考古界顶级专家发出由衷感叹。

③从遗址出土的生产、生活工具来看,麦坪遗址居民的生产模式当是以农耕为主,辅以渔猎,是适应山地环境的典型个案。麦坪遗址发现的大量细石器,为深入研究细石器提供了重要资料,对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细石器打制技术、文化特点、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④负责此次发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介绍,麦坪遗址的发掘为文化交汇地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有利于解决横断山区史前文化的交流和史前人群的迁徙等问题。诸多出土文物显示,麦坪文化在很多地方不同于三星堆文化,显示出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很多成果甚至填补了考古学上的“空白”。有专家认为,从孝古学上来讲,麦坪遗址的意义甚至大于三星堆遗址。

⑤专家们认为,汉源麦坪遗址发掘面积全国罕见,大批文物资料非常珍贵,遗址申报2010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将非常具有竞争力。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就全文来看,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顺序。

2.第③④段说明的中心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画横线句子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为什么用加点词语“目前”而不用“日前”?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麦坪遗址  逻辑

2.发掘麦坪遗址的重大意义

3.列数字  准确说明麦坪遗址的发掘面积、规模(或准确说明麦坪遗址发掘取得的重大成果)(扣住说明的内容答出“准确”二字,未答完整不得分)引用说明 

4.因为“目前”是指当前的一段时间内,“日前”则指今天之前的几天,“目前”比 “日前”对时间的限制更符合事实,更准确,所以此处用“目前”而不用“日前”。(能正确区分“目前”与“目前”的使用;答出“目前”比“日前”更准确)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1~5题。

读书——风雅乐事

鲁先圣

①关于读书,杨绛先生有自己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一一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对此,我十分钦佩。

②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作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③苏格拉底对于读书另有高论。他声称,一册好书,能够引诱他走遍全世界。他是为求知而读书的,读一本书就了解了世界的一个方面。可以想象,苏格拉底不是像杨绛那样优雅地读书的,可以想象出他的挑剔。他的如饥似渴,他的求知的贪婪,还有他的目光的锐利。而金圣叹那句“雪夜闭户读禁书”的情景就更大相径庭了。他是一个探险家,是一个猎奇者,那种神秘的氛围和意味,那种不为外人道的秘密、,或许只有这位伟大的批注家才能享受的了。

④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读书却是没有这份风雅的。读书是为了寻找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因而就要头悬梁、锥刺股。这里,读书是为了入仕博名的,读书的快乐当然就荡然无存了,反而让人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读书更是全然没有风雅境界和心境了,多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一种装潢而已。家里大大的房子。宽阔的书架,上面像垒积木一样垒满了精装的经典书籍,但不是为了读,而是为了显示学问的。其实,这实在是对书的亵渎。书是用来读的,现在做了装潢用品,岂不是书籍的悲哀?

⑤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黄山谷说不读书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的有些过头了。淳朴的乡村农夫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

⑥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譬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中很多的故事,熟悉几千年前的著名人物,我们还知道冰封的南极,知道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知道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这些毫无疑问都是因为我们读书的缘故。 因此说,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读书会使我们的认识深刻,读书还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⑦读书是有功用的,这毫无疑问。当然,如果能够达到像杨绛先生那样犹如串门访友的达观,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苏格拉底是为________而读书,而金圣叹“雪夜闭户读禁书”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分析了传统文化里的读书观和当今许多人的“读书”现象,从 ________面论证了本文的观点;第⑥段画线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①段文字在全文的论证中主要有哪两点作用?第②段文字又起了什么作用?请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文章,你对本文的主要观点持什么态度?请简要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读书是风雅乐事

2.求知    探险猎奇(答“探险”,或“猎奇”,或“探索不为外人道的秘密”,也可得分)

3.反     举例论证(或事例论证)

4.引出话题(议题),生动形象地(或答出比喻手法、比喻论证也可)阐明读书的风雅  提出中心论点

5.主观题,答案开放。答出态度。表明观点,观点正确,(讲述理由清楚充分),表述简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

梁晓声

①我曾多次被问到“人生有什么意义?”往往,“人生”之后还要加上“究竟”二字。古今中外,解答可谓千般万种,形形色色。我也回答过这一问题,可每次的回答都不尽相同,每次的回答自己都不满意。

②一般而言,儿童和少年不太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他们倒是很相信人生总归乏有些意义的,专等他们长大了去体会。老年人也不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问谁呢?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相互问一问,或自说自话一句,一切都似乎不言而明,于是相互获得某种心理的支持和安慰。因为他们是有压力的,压力常常使他们对人生的意义保持格外的清醒。人生的意义在他们那儿的解释是——责任。

③是的,责任即意义。责任几乎成了大多数寻常百姓的中年人之人生的最大意义。对上一辈的责任,对儿女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单位对职业的责任。人只有到了中年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从小盼着快快长大好好地追求和体会一番的人生的意义,除了种种的责任和义务,留给自己的即纯粹属于自己的另外的人生的意义,实在是并不太多了。他们老了以后,甚至会继续以所尽之责任和义务尽得究竟怎样,来掂量自己的人生意义。

④而在一些年轻人眼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享受,他们还没有受什么苦,也没有经历大的波折磨难,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美好的,人生要享受眼前的美好。如果他们经历了点什么困难,他们更有理由了——人活在这个世界这么苦,不好好享受对不起自己。

⑤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我有一种结论所谓“人生的意义”,它至少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纯粹自我的感受;另一部分是爱自己和被自己所爱的人的感受;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和更多——有时甚至是千千万万别人的感受。

⑥当一个青年听到一个他渴望娶其为妻的姑娘说“我愿意”时,当一个姑娘听到一个她渴望嫁其为夫的青年问道“你愿意嫁给我吗”时,他或她由此顿觉人生饱满、有意义了,那么这是纯粹自我的感受。爱迪生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享受电灯、电话等发明成果的全世界人身上,林肯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当时美国获得解放的黑奴们身上;而我们国家的人民,一定会将____之人生的意义,书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⑦权力、财富、地位、高贵得无与伦比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一地构成人生的意义。而勇于担当的人,即使卑微,对于爱我们也被我们所爱的人而言,其人生意义可谓大矣!因为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义务。这样的人,尽管平凡渺小,但值得钦佩。

(文章有改动)

1.在作者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起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说只有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他们这样问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⑥段列举三位名人事例所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责任”和“义务”分别给分)

2.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出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3.深感各种压力,经常问问,可以相互获得心理的支持和安慰。(答出压力,答出支持和安慰)。

4.“人生的意义”中应包含有“社会和更多——有时甚至是千千万万别人的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太阳路

贾平凹

小的时候,我们最猜不透的是太阳。那是一个圆盘,红光光的,偏悬在空中,是什么绳儿系着的呢?它出来,天就亮了,它回去,天就黑了;庄稼不能离了它,树木不能离了它,甚至花花草草的也离不得它。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宝贝啊!我们便想有一天突然能到太阳上去,那里一定什么都是红的,光亮的,那该多好,但是我们不能;想得痴了,就去缠着奶奶讲太阳的故事。

奶奶笑着,拉我们走到门前的那块园地上说:“咱们一块采种园吧,你们每人种下你们喜爱的种子,以后什么就会知道了。”

奶奶教了一辈子学,到处都有她的学生,后来退休了就在家耕作这块园地,她的语我们是最信的。到了园地,我们松了松土,施了肥,妹妹种了一溜眉豆.弟弟种了几行葵籽。我将十几枚仙桃核儿埋在篱笆边上,希望长出一片小桃林来。从此,我们天天往园地皇跑,心急得像贪嘴的猫儿。10天之后,果然就全发芽了,先是拳拳的一个嫩黄尖儿。接着就分开两个小瓣,肉肉的,像张开的一个小嘴儿。我们高兴地大呼小叫。奶奶就让我们5天测一次苗儿的高度,插根标记棍儿。一个月后,插到6根,苗儿就相对生叶,直噌噌长得老高了。

可是,太阳路的事,却没有一点迹象。我们问起奶奶,她笑了:“苗儿不是正在路上走着吗?”

这却使我们莫名其妙了。

“傻孩子!”奶奶说:“苗儿5天一测,一测一个高度,这一个高度,就是一个台阶;顺着这台阶上去,不是就可以走到太阳上去了吗?”我们大吃一体,原来这每一棵草呀,树呀,就是一条去太阳的路呜?这通往太阳的路,满世界看不见,却到处都存在着啊!

奶奶问我们:“这路怎么样呢?”

妹妹说:“这路太陡了。”

弟弟说:“这路太长了。”

我说:“这路没有谁能走到头的。”

奶奶说:“是的,太阳的路是陡峭的台阶,而且十分漫长,要走,就得用整个生命去攀登.世上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这么走着,有的走得高,有的走得低,或许就全要在半路上死去。但是,正是在这种攀登中,是庄稼的,才能结出果实;是花草的,才能开出花絮;是树木的,才能长成材料。”

我们都静静地听看,站在暖和的太阳下,发现看每一条路和在每一条路上攀登的生命。

“那我们呢?”我说,“我们怎么走呢?”

奶奶说:“人的一辈子也是一条陡峭的台阶路,需要拼全部的力气去走。你们现在还小,将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得多爬几个这样的台阶,虽然艰苦,但毕竟是一条向太阳愈走愈近的光明的路。”

1.第l段表现出小的时候“我们”的什么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天往园地里跑”和“高兴地大呼小叫”分别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你认为通向太阳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是在这种攀登中,是庄稼的,才能结出果实;是花草的,才能开出花絮;是树木的,才能长成材料。”这句话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天真、充满幻想、好奇等。

2.“天天往园地里跑”表现了“我们”盼望种子快快发芽的急切心情;“高兴地大呼小叫”表现了“我们”看到新苗破土而出的兴奋(欣喜)心情。

3.是一条陡峭的路,是一条漫长的路。

4.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做出应有贡献。(意合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小题。

①常人的眼睛能感知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识别红、橙、黄、绿、蓝、靛、紫,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过渡色,总共约有60种。那么,动物的感色能力又如何呢?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

②研究证实,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色盲。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在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

③西班牙斗牛场上,斗牛士用红色的斗篷向公牛挑战,人们原以为是红色激怒了它。其实因为斗篷在公牛眼前不断摇晃,使它受到烦扰而发怒,如果换上别种颜色的斗篷,公牛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

④狗不能分辨颜色,它看景物就像一张黑白照片。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⑤我们人类的“近亲”猿猴也是色盲,过着平淡无奇的灰色生活。田鼠、家鼠、黄鼠、花鼠、松鼠、草原犬等也不能分辨颜色。长颈鹿能分辨黄色、绿色和橘黄色。鹿对灰色的识别力最强。有趣的是,斑马虽然是色盲,它却能利用色彩来保护自己。斑马和其他动物混在一起吃草,黑白条可以引起注意,因为在出现危险时,只要领头马一动,所有斑马会迅速逃走。当斑马奔跑时,黑白两色条纹的晃动使得捕食动物难以快速测定距离,斑马便可以安全逃脱。

⑥鸟类则不然。除了某些过惯了夜生活的鸟类,如猫头鹰等,因为视网膜中没有锥状细胞,无法辨色以外,许多飞禽都有色的感觉。鸟在高空飞行需要找到降落的地方,颜色会帮助它们判断距离和形状,这样它们就能够抓住在空中飞行的虫子,能够在树枝上轻轻降落。鸟类的辨色能力也有利于它们寻找配偶。雄鸟常用艳丽的羽毛吸引异性。试想,如果它们感受不到颜色,那雄鸟还有什么魅力呢?

⑦多数水生动物都具有辨色能力。鲈鱼能感知颜色,生物学家用染成红色的幼虫喂它们,待其习惯以后,改用红色羊毛喂它们,鲈鱼竟然照吃不误。龙虾、小虾以及爬行动物里的甲鱼、乌龟和蜥蜴等,也都有色的感觉力。

⑧昆虫虽然属低等动物,但是它们的辨色能力比哺乳动物高明。据悉,蜻蜓对色的视觉感最佳,其次是蝴蝶和飞蛾。苍蝇和蚊子也能看见颜色。家蝇最讨厌色,因而不愿接近蓝色的门窗、帐幔。蚊子能够辨别黄色、蓝色和黑色,并且偏爱黑色。勤劳的小蜜蜂生活在万紫千红的花丛中,却是红色盲,红色和黑色在蜜蜂眼里没有什么区别。蜜蜂能分辨青、黄、蓝三种颜色,但橙、黄、绿在它们看来是一样的,它们也搞不清楚蓝与紫有何不同。可是,蜜蜂能看见人所看不见的紫外线,并能把紫外线和各种深浅不同的白色和灰色准确地区别开来。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

2.用“∥”给②~⑧段分层。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3.②段中加点字“大多数”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⑥段看,鸟的辨色能力有何作用?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③段说明了什么生活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动物的辨(感)色能力  逻辑顺序

2.②③④⑤∥⑥∥⑦∥⑧

3.文章用“大多数”表示大部分哺乳动物是色盲,但也有少数例外,如长颈鹿能分辨黄色、绿色和橘黄色,去掉后就变成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色盲,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鸟的辨色能力有助于它们在飞行时判断距离和形状,有助于寻求配偶。

5.有些生活经验(习惯、思维)经科学证实是错误的。(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草屋的声音(有改动)

赵伟平

①《史记》里说虞舜戴着斗笠披着衣衫精心修筑的是草屋,杜甫吟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茅屋本质上也是草屋。

②上世纪70年代那些移民迁移到刚刚围塘还泛着盐渍的土地上,开始“筑巢”。这建造的方式实在是太简单了,几根竹木扎起来,屋面是铺展均匀的一束束的稻草,屋墙是缚住竹竿的一扇扇稻草。源于土地的稻草裹掖着屋子,阳光下金灿灿的。抬头望着齐厚齐厚的稻草屋檐,会有一种知足的温煦掠过。

③小时候,不知是听母亲还是其他乡人说过这句话:“只有懒的人,没有懒的田。”其实,海边的田地即使不懒也够坑人的。芦苇根、柳丝藤草之类像一张网罩着地面,盘根错节,密密匝匝,成群地疯长,种地人垦植庄稼往往会如游击战、拉锯战一样地与它们争斗。然而,最终也是那些芦苇一样坚韧的人征服了草屋后的一片片土地,春天一来拼起一幅嫩绿的画景。夏天绿得更深、更翠,像湖,像海,碧波欣欣。几把闪电,几度雷鸣。几经风雨,青黄相融,一幅幅逼真的水彩,当之无愧。秋色染过了又一幅金色的秋景图,慢慢向田野走来了。收获完最后一片庄稼,草屋的灯光亮了,里面的主人抹一把额头上发亮的汗珠.洗一洗长满老茧的双手,便从门缝里传出几声纯朴而又憨厚的笑声。

④草屋是温馨的。但草屋有时会经历一些惊险的无奈和战栗。常常在汛期的时段里,村口的防汛喇叭一响,草屋里的男女老少提锹带箕奔赴海边。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战争,一心想缚住大海疯狂的手脚。有一次,海浪冲破了堤岸,草屋灰黄色的屋顶浮在浊黄的水面上。海水退后,草屋几乎还是完好的,草屋能挡住寒冷与酷暑,却对水从来都留有通道,这正像无边的大水漫过一丛丛热爱生命的草,它们聪明地匍匐在大地上,水过后,阳光一照,依然能够旺盛地向上长!

⑤草屋留在我记忆中的更多的是宁静。我曾住的是一幢两间半的草屋,挡门墙的草栓周围终年种着一圈茗苳草,有点像兰花的叶子。这草终年不枯,似乎也终年点燃着草屋的绿意。草屋的前后有两棵树,其中东北角的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梧桐的枝桠粗犷而大气,一到初夏,盆底大的叶子和小号一样紫色的花便一起高高地摇曳;屋西南角则长着一棵枝细叶茂的枣树,我常常会在屋檐下,看飒飒落下的枣花,再看着米粒一样的枣儿怎样长成姑娘般的丰满与红润,然后,又会算计着折一支长长的竹竿渐次敲落这些美味。一前一后的两棵树,庇护着草屋,草屋便更加安宁而有情致了。

⑥冬天的雪对于草屋来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隔着砧板大的天窗仰望雪片飘摇而来,先是与稻草摩挲的声音,再是“沙沙”“沙沙”雪花与雪花挤在一起的声音。满世界银装素裹,草屋上的雪层已经盖过了草层,一间间草屋早已成了一个个意味无穷的童话了。融雪的时候,那些剥离草屋的水的精灵似乎不愿意真的离去,在经过屋檐的刹那间,在空中凝住了,这凝结的雕塑越结越大,越挂越长,几乎每一根稻草顶端都挂起这样的冰凌串儿,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

⑦草屋无言。但我相信,从草屋里出来的人都会有对草屋的种种理解,都能聆听到草屋发出的种种声音!

1.作者说,“草屋无言”,却又说能“聆听”到“草屋的声音”。说说你对“聆听”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内容,从四个方面概括作者“聆听”到了哪些“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赏析⑥段末尾“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⑦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文章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聆听”在文中指的是对草屋及有关的人、事、景等的理解(感悟、体味等)。

2.草屋使人产生知足的温煦或草屋使人感到温馨,草屋的主人勤劳坚韧、纯朴憨厚,草屋环境宁静(安宁)而有情致,草屋风景别样而意味无穷。 (意思相近即可)

3.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冰凌串给人带来的美感。

4.结构:总结全文,篇末点题;内容:总结、提炼出了作者对生活(人生)的感悟,深化了主题,给人回味无穷之感。

5.作者通过对草屋及草屋“声音”的叙写,表达了对草屋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对草屋主人美好品质的赞美,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囚首垢面的鲁迅

①有人说鲁迅是“一身补丁,一团漆黑,一头直竖”。补丁指的是他身上的衣裳打着补丁,漆黑是指他皮肤黑黑,直竖当然是指他的头发一一鲁迅的一头“冲冠怒发”,无人不晓。

②你见过爱因斯坦头发顺顺的照片吗?似乎没有。那是因为他头发总是乱蓬蓬的。他舍不得花时间梳下头发。他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让他获得崇高的荣誉,但他看得很淡,生活依然极其朴素。应邀访问比利时,国王派专车以最高礼节迎接,然而接到的是一个头发乱蓬蓬,拎着一个旧皮箱的老头。一个对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却要求逝后将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发讣告,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免除所有zōng jiāo 仪式,免除鲜花和音乐。他的心,是一滴清水,无论外界如何烟霭迷蒙,清者自清。

③“囚首垢面而谈诗书”,这是古人的一句话,拿来形容鲁迅是很恰当的。沉迷于自己的理想生活的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是淡泊的。鲁迅对于衣服极不讲究,据他自己说,小的时候,家里人叫他穿新衣,又怕新衣弄脏,势必时常被监视警告,于是坐立都不自由了,这是一件最不舒服的事。因此,他宁可穿得坏些,布制的更好。方便的时候,譬如吃完点心糖果之类,他手边如果没有抹布,也可以很随便地往身上一揩。初到上海的时候,穿久了的蓝布夹袄破了,友人曾买到蓝色的毛葛换做一件,做好之后给先生送去,他无论如何也不肯穿上身,说是滑溜溜的,不舒服。没有法子,这件衣服只好转赠别人。直到最后一年,身体瘦弱得很,经不起重压,特做一件丝棉的棕色湖线长袍,但是穿不到几次,就变成临终穿在身上的殓衣,这恐怕是成人以后最讲究的一件了。鲁迅先生的一条棉裤还是三十年前留学时代的,已经补过了很多回,周老太太有一次实在看不过去了,叫周太太做了一条棉裤,等鲁迅上衙门的时候,偷偷地放在他的床上,希望他不留神能换上,万不料竞给他捧出来了。

④对生活极不讲究的鲁迅,对书事却极为认真。少年时因为一本新买的《毛诗品物图考》上有一点点墨痕,他不辞麻烦地跑去书店,挨了几遍,直到书店伙计厌烦了,对他戏说这比你姐姐的脸还白呢。从此他再也不去那家书店。成为文坛中心人物后,他为身边的文学青年的书稿做编辑校对工作,其认真程度,至今仍值得每一个编辑学习。对自己著述或所编辑图书杂志的装帧设计、编校质量,他用心之考究,几乎达到吹毛求疵的程度。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

⑤鲁迅幼年丧父,靠母亲和姐姐给人洗衣度日,所以物质上清苦点,对他来说,已不算什么折磨。物质上清苦的鲁迅,用毕生心血垒砌了一座精神的丰碑一一《鲁迅全集》,它就像一幢巨大建筑,是由零碎的一石一木累叠而成的。

⑥德国哲学家西美尔说。货币只是一条通往最终价值的桥粱,人永远无法在桥上栖居,最终能够让人安然栖居的,是自己的心灵。

⑦虽然囚首,虽然垢面,但先生的心灵,永远是清水一滴。

1.本文赞扬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他的心,是一滴清水,无论外界如何烟霭迷蒙,清者自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永远无法在桥上栖居,最终能够让人安然栖居的,是自己的心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对书事极为认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②段用整段文字写爱因斯坦,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淡泊物质生活追求精神(理想)生活

2.(1)爱因斯坦心灵高洁,不受世俗名利的__和干扰,永远保持纯净的本色

  (2)人永远不能只靠金钱而活着,内心充实、志趣高洁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最终价值

3.①不辞麻烦换新书;②关爱青年做编校;③编著作品严考究。

4.爱因斯坦生活朴素,成就巨大,淡泊名利,与鲁迅先生极为相似。用爱因斯坦的形象衬托(烘托)鲁迅先生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看清LED电视

①作为电视市场上的新宠儿,LED(发光二极管)电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2009年出尽了风头。LED技术已成为屏幕全高清化、机身超薄化、倍速驱动技术之后,电视机产业的又一大发展趋势,以超薄、节能为亮点的LED电视,或将成为未来电视发展的新方向。

②相比于普通液晶电视,LED电视有很多优点:

③LED电视中采用的发光二极管比普通液晶电视中的CCFL(冷阴极荧光灯)灯管在体积上要小很多,所以在外观方面LED电视的厚度要更薄一些。

④有测试结果表明,LED电视在节能方面确实要比普通液晶电视优秀一些,功耗差异在40%~50%。这是由于LED背光灯管可以自主调节发光亮度和开闭,而CCFL灯管只能被动长时间点亮,自然要耗电一些。此外,CCFL灯管在制造中必须要加入汞。众所周知,汞是剧毒物质,虽然在使用中不会挥发,一旦搬运过程中发生碰撞使得灯管损坏,对人身的伤害和环境的污染是相当大的,而且在电视“报废”后回收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LED灯管通过半导体发光,对环境和节省资源的负面影响自然小很多,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

⑤不同CCFL灯管的额定使用寿命(半亮)在8 000小时~10万小时之间。为了增强性能而采用改进设计的CCFL灯管的使用寿命还会更低一些。而LED背光灯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l0万小时以上。如果按每天开机5小时计算,1台LED电视可以使用55年以上。

⑥目前,使用LED背光灯照亮屏幕可以有两个方式:直下式和侧入式。

⑦直下式产品将LED灯均匀地分布在面板的背后,使得背光可以均匀传达到整个屏幕上,画面细节更加细腻逼真,画质表现优异,在画面调控上要出色于侧入式技术。此外,采用直下式技术的LED电视还把LED背光源划分为若干单元格,在显示黑色的时候,直接关掉其对应LED区域的光,就能够表现出相对更加完美的黑色。因此,采用直下式技术的LED电视可以更准确地呈现图像,并展现出优秀的色彩和明暗对比效果。

⑧侧入式产品则是在面板的边框处安装LED灯,使光源从侧面照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厚度,体现超薄外观,但是由于减少了LED灯的数量,因此容易使四周画面亮度高于中央位置。

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LED电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LED电视,只是将液晶电视的背光源由CCFL灯管换成LED灯管,本质上仍然是液晶电视。其成像原理、工作状态以及所使用的大部分零件,都与普通的液晶电视别无二致。

⑩真正的LED电视,应该是采用LED面板的电视。其成像的原理和同样是主动发光的等离子电视非常相似。诚然,LED背光源的使用,对液晶电视画质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如最新一代的侧入式LED背光源具有响应速度快和良好的色彩表现力,同时具有纤薄、节能环保等特点。但LED背光源并不能与高画质直接划“等号”。若要发挥出LED背光源的优势,全面促进画质的提升,还要在面板与芯片方面下功夫。

11我们期待着真正的LED电视的到来!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语言表达上有何效果?

(1)作为电视市场上的新宠儿,LED(发光二极管)电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2009年出尽了风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测试结果表明,LED电视在节能方面确实要比普通液晶电视优秀一些,功耗差异在40%~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普通液晶电视相比,LED电视有哪些优点?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②~⑩段中,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介绍LED电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普通液晶电视中所使用的CCFL灯管中有剧毒物质汞,它易挥发,随时可能伤害人身和污染环境。

B.直下式LED比侧入式LED的图像更清晰,画面更逼真,主要是因为直下式LED背光源能均匀传送到屏幕。

C.LED电视的高画质主要是因为LED背光源的作用.与面板和芯片无关。但此种技术目前尚不成熟。

D.目前市场上的LED电视只是用LED灯管取代CCFL灯管,本质上是液晶电视,而并不是真正的LED电视。

E.随着科技进步,LED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有着诸多优势的LED电视必将成为未来电视发展的主流。

1.(1)“新宠儿”一词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LED电视倍受青睐。

  (2)“测试结果”一词说明LED电视在功耗方面有实验依据可信度高

2.①超薄;②节能环保;③使用寿命长。

3.(1)②~⑤介绍LED电视的优点。(2)⑥~⑧分直下式和侧入式具体介绍 LED电视。(3)⑨~⑩再将市场上的LED电视与真正的LED电视比较说明。思路清楚,层层深入地揭开LED电视的神秘面纱。

4.BD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空山鸟语

郭 枫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③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土鸣叫。它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进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④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及早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嗳!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⑤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竞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竞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一咕一”,我回到了江南,“咕一咕一”,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一咕一”,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⑥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闻,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安做些什么呢?

⑦还要做些什么呢?

⑧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1.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了哪几种鸟的鸣叫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请分条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有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你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文章第⑤段,请对段末“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句中的“梦”和“喜欢重温”加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标题为《空山鸟语》,请联系全文分析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绿背黄纹(小巧红喙或不知名)的鸟,重复缠绵;②山雀,短促嘹亮;③鹧鸪,忽断忽续,忽远忽近,缥缈。

2.“把山雀的鸣叫声”比喻为“轻快的音乐雨”,这是用人的视觉、触觉来描写听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雀鸣叫声短促嘹亮的特点,给人以美好感受,赞美了欢乐自由的生命。

3.“梦”有理想、愿望之意,“这是梦”说明了现实与理想、愿望的反差;“喜欢重温”是因为“梦”给予了作者感情的寄托,意在抒发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4.作者记叙了在空寂的山上谛听鸟鸣的感受,抒发了向往自由、快乐生活的愿望和思念故土的浓郁乡情。(描述清晨红喙小鸟缠绵清脆的呜叫声和山雀短促而嘹亮的啼叫,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由、欢乐生活的情感;叙写了鹧鸪缥缈的鸣声勾起作者对江南的美好回忆,剖白了作者寂寥的心境,抒发了作者思恋故土的浓郁乡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