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因为爱你》回答问题。
一天放学时,班主任朱老师说本周星期六上午开家长会,每位家长都必须到会。每次期中考试之后,朱老师就要召开一次家长会。朱老师还说,这次会议很重要,能增进老师与家长的交流,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家长会当然要公布每一位同学的成绩。但小琴怕开家长会,并不是她考得不好,而是这次家长会她爸爸不能来。
朱老师问:“谁的家长不能来,请举手。”没人举手。小琴犹豫再三后,还是把手举了起来。老师问:“前几次你爸爸不是来了吗?为什么这次不能来?”“我爸爸外出工作去了。”“那叫你妈妈来吧!”“不,不。”小琴有些急了,说。“我妈妈不能来,因为……她从未参加过这样的会议。”老师笑了,说:“这不是理由。叫你妈妈一定要来!”
小琴回到家,妈妈正在做晚饭,尽管她忙得不可开交,但还是向小琴做了个“我爱你”的手势。以往小琴会高兴地回妈妈一个吻,或者说:“我也爱你”。可是这时,小琴只看了妈妈一眼,目光就慌忙地躲开了,一句话也没有说,低着头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小琴的妈妈是个哑巴,所以每次都用手势来表示她很爱小琴。小琴是爱学习的女孩,平时只要坐下来就投入到课本中去。可是这天一个字也看不进去,看见书上的字就像密密麻麻的蚂蚁,心里乱极了。
“咚咚”,是妈妈在敲门,小琴忙收回思绪,开门见妈妈做了个吃饭的手势,她就起身来到饭桌边。妈妈做了很多小琴喜欢的菜,可小琴一口也吃不下去。妈妈见状,摸了摸她的头,小琴忙说:“没事,只是心里有点不舒服。”妈妈没太在意。小琴看着妈妈,妈妈长得很漂亮。小琴听爸爸说,妈妈生下她后就得了重病,病好后就再不能说话了。
小琴轻轻叹了口气,在心里对妈妈说:过两天就要开家长会了。我多么想让你参加,可又不能让你去。如果同学知道你是一个哑巴,会怎样看我呢?更重要的是,不能让你受伤害——我们班的同学最会取笑人了。
到了周六的上午,家长们按时来到教室,坐到自己孩子的座位上。规定的时间到了,朱老师走上讲台说:“各位家长,再耽误你们几分钟,还有一位家长没到。”小琴趁等待的时间数了一下。有49位家长到了,班上有50位同学。朱老师说的莫非是……小琴想到这儿不由得紧张起来。
就在她忐忑不安时,教室门口出现了一位漂亮的中年女子。妈妈!站在门口的是妈妈。她怎么会来?小琴压根儿就没告诉妈妈今天开家长会。
“赵琴同学,请把你妈妈领到你的座位上去。”朱老师说道。小琴面红耳赤地向妈妈走去,妈妈向大家打了个手势。“赵琴,请把你妈妈的手语翻译一下,”小琴先是一愣,然后说:“我妈妈向大家问好并道歉。她迟到了一会儿。”
大家立即明白这是一位哑巴妈妈,都报以友好的微笑,还热烈地鼓掌欢迎。小琴走到妈妈面前,轻轻说:“您怎么来了?”妈妈脸一红,做了一个手语:“因为爱你!”
小琴的眼眶一下子潮湿了,怕自己流下泪来忙转过身去,牵着妈妈的手走向那唯一的空位。
1.小琴为什么怕开家长会?
2.文中第⑤段中“可是这天一个字也看不进去,看见书上的字就像密密麻麻的蚂蚁,心里乱极了”一句表现了小琴怎样的心情?
3.你认为文中的朱老师足一位怎样的老师?
4.小琴为什么不让妈妈来参加家长会?妈妈又为什么来了?
1.因为爸爸外出工作去了,妈妈是个哑巴,同学会取笑,她怕妈妈受到伤害。
2.表现了小琴不想让妈妈参加家长会,又担心不能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的矛盾心理。
3.责任心强,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做思想工作。
4.小琴爱妈妈,不让她参加家长会,怕她受到伤害。妈妈爱小琴,毅然参加了家长会
阅读下面文字,做1—6题。
枯叶蝴蝶
徐迟
①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还要美丽些,是蛾眉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②当它阖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③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选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④它这样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蔽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⑤它以为它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装假作伪这一种丝是瞒不过这种生物——人的。
⑥人把它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去出售,价钱越来越高。最后几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没有了,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
⑦到这时候,国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叶蝶。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价。枯叶蝶真是因此而要绝对的绝灭了。
⑧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和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做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蝶,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⑨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⑩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特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③段详细描写了桔叶蝴蝶阖上翅膀的丑陋,其作用是什么?
3.说说“它以为它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4.“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5.文中有许多句子非常精美,其中蕴含丰富的含义。请自选一句并作简要赏析。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面对枯叶蝴蝶,你有什么话要对它说?请写出来。
1.特技:特殊的技能或技巧。
行径:行为、举动,多指不好的。
2.表现了枯叶蝴蝶伪装得彻底,为后面写它终究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做好铺垫。
3.承上启下(或“过渡”)
4.运用比喻,点明主旨;做人要表里如一,不但要外表美,还要做到内在美。
5.略
6.扣住文章主旨,语言通顺。
阅读下面文字,做1—5题。
戏看
缠桔莲
我喜欢看戏,是从小时候开始的。
我最初被外婆带着去看戏,是乡下的戏台子,草席围成的,一人多高,虽有灯光,却极暗。但台上的人儿如此吸引我,花旦美得似天仙,穿着绸啊缎的,一张嘴,更显婀娜。我那时的想法是要当个角儿,化了彩妆,天天唱。
《玉堂春》最是精彩,苏三一身囚服,却艳得惊人,红与黑配,再跪在那里泪眼婆娑。在我看来,她是最美丽的人儿了,我恨那些冤枉她的人,恨不能上去打人家。
台下有卖小吃的,油条、豆腐脑,煮玉米……我不肯和外婆坐在那里看戏,就去扒着台子看,扒的时间长了,非常累,可因为喜欢,就总去。
因为离得近,可以看到那角儿的睫毛。演《六月雪》,她真哭,妆被冲了,有黑线流下来。我也跟着哭。
喜欢看戏,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吧。
后来我听磁带,嗞嗞拉拉的声音。我买的是些老带子,程砚秋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录的,那时录音质量不好,可我听来,却仍有前世今生之感。
在廊坊工作时,离北京近,更有机会去看戏。坐火车四十分钟到北京站,对面就是长安大戏院,那是中国最好的戏院。我看完后再乘车回去,寒冬里,二个人跑着赶火车,回去时往往是半夜,我哼着新看的戏,边走边唱,无限的美。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看张火丁的《春闺梦》。是和朋友一起看的,火丁一出场,他就嚷,好——然后眼睛就发着贼光,好像全世界只有火丁了。朋友平时是个及其沉静的人,但那一刻,却非常忘形。其实我也同样被吸引。张火丁如一只蝴蝶,在台上翩翩飞舞,她人冷艳,不轻易和人热络,正是我喜欢的性格。
去后台看她,她正在镜子前,我看镜子中的她,俨然不是人间的女子,好像在云端,分外的薄凉。
我和她,谁也没有说话,我看着镜子中的她,她看着镜子中的我,她或许知道我的喜欢吧?京胡响起来了,她上台,一张嘴,满场的“好”。“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我站在侧幕边上,惊得失了魂,这台上台下的人生,有几个识了人间的真味呢?
也去看过野戏班子演戏。
看戏二十年了,慢慢养成淡泊的性格。人说戏如人生,我说人生也如戏,一出出,总演呢。你哭也罢笑也罢,累也罢苦也罢,总得演下去,上了台,大幕拉开了,没有退下去的可能。
演得好,台下就有观众;演不好,就给自己看。
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无非是一场戏,再回头,满城灯火已黄昏,转眼就老了,就这么快。
我记得昨天我还在外婆怀中,月亮升起来,雾气来了,外婆背了我回家。如今外婆已经在天堂。而我茕然独立于花廊下,再回首,已过小半生。韶华中,只听到有人唱:未开言不由我珠泪滚滚。
我总以为自己是看戏的人,其实,我也是戏中人呢。其实人生何其容易又何其难,想看戏,看到最后,能戏看了,才能解人生真味吧?而演呢,我想,唯有好好演下去,好也罢坏也罢,我不要掌声,我只要人生两个字——不悔。
(选自《(读者)》2007年第1期,有删改)
1.本文以_____________顺序来写看戏经历。请联系相关语句,补充完整下列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看过野戏班子演戏。
2.看戏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喜欢看戏,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吧。”在全文结构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4.本文的题目“戏看”应怎样理解?
5.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以为,“人生何其容易又何其难,想看戏,看到最后,能戏看了,才能解人生的真味”。结合文章,说说作者感悟到的“人生真味”。
1.时间 小时候外婆带我去看戏 后来听磁带 在廊坊工作时到北京去看戏
2.慢慢养成淡泊的性格。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以戏来看待人生,了解人生真味,把人生的戏演下去,只求今生无悔。
5.作者感悟的“人生真味”即戏如人生,人生也如戏,二者相似,但即使淡泊,也要认真、无悔度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①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都存在“误读”。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②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③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到明代就形成了无城乡建筑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④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⑤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⑥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
⑦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⑧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⑨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瞭望》有删改)
1.第①段说“现在看起来都存在‘误读’”。这里的“误读”具体是指____________;造成这种“误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第③段说“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请概括文章列举的“优秀的城市化传统”。
3.文章认为“城市魅力”的根本是什么?
4.本文题为“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从全文看,可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请简要列举。
1.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 追赶心态,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
2.形成了无城乡建筑差别的城市;注重稳固和长久;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
3.文化的独特性 创造有差异性的文化
4.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体现文化的差异性;摒弃一味求新,追赶发达国家的心态;旧城改造以其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庭梅野鹤
程习武
①知县的青纱小轿在村道上的皑皑白雪中起起伏伏,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像一面炫目的旗帜。转过弯,看不见了。苏庭梅才慢慢地走回暮色渐起的院子。白日的气氛沉淀下去了,墙边的青竹静静站立。窗前的那株老梅正热闹,虬曲横斜的枝干上繁密无数的梅朵浴着雪光盛开。
②县太爷的小轿这是第二次光临了。
③苏庭梅点上灯,如豆的灯光在清冷中轻轻摇曳。孑然而立的苏庭梅游目四顾,壁间除了管砚,除了他用管砚涂出的一幅幅梅图,除了一个画者的清寒,还有什么呢?另外一问房子里,形容枯槁的妻子正搂抱着孩子在如铁的布衾之下瑟缩不止。
④这时候,知县的青纱小轿又开始在他的眼前起起伏伏。
⑤知县是个好官。治事有方,政绩显著,且廉洁如水。知事三年,清风两袖,百姓口碑极好。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的画和诗,知县还听说了苏庭梅的无匹的才气,知县便动了惜才的念头。知县要让苏庭梅走出荒僻的乡村,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朔风渐起的时候,县太爷的小轿裹着一路黄尘飘落在苏庭梅的门前。苏庭梅用一杯清茶为县太爷洗尘,画了一幅画送给县太爷。一株铁骨铮铮的梅花在荒野里傲对风雪,这是苏庭梅给县太爷的回答。
⑥知县没有罢手,知县的青纱小轿又一次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⑦面对第二次光临茅舍的县太爷,苏庭梅久久沉默。苏庭梅的背后有卧病在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了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应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
⑧苏庭梅对着那株梅花站了三日三夜。雪光中梅花依然热闹。可除了他还有谁知道这热闹?苏庭梅推开窗子,空中又是雪纷纷扬扬了。那丛青竹承受不了雪的重压,本来挺拔的躯干已微微有些倾斜。一树繁闹的梅花这时候已被雪覆盖,只隐隐透出点点红色。
⑨苏庭梅仰天一声浩叹,然后闭上眼睛,静静对着窗外漫天的风雪。
⑩苏庭梅就开始打理行装了。
(11)这时候,苏庭梅接到了一幅画,辛野鹤让人送来的。
(12)展开来,是一幅牡丹,大红大绿,俗艳至极。苏庭梅连连摇头,辛野鹤的画古雅,超然高蹈于尘俗之外,这哪里有半点野鹤之风?
(13)再看落款曰:廷梅兄雅正。苏庭梅眉头皱得更紧,怎么,字也写错了,“庭梅”变成了“廷梅”?一生至交,竟出现如此失误?
(14)凝思良久,苏庭梅突然以掌击额,然后又是一声浩叹:野鹤!野鹤!
(15)苏庭梅看窗外,雪更大了,老梅的点点红色也不见了。苏庭梅笑了,苏庭梅给自己说,这梅的热闹我苏庭梅知道,雪知道,天地也知道,还要让谁知道?
(16)苏庭梅修书一封,让人送往县衙。
(17)苏庭梅到底没有去县城,等待他和辛野鹤的结局是终老荒村。
(18)另外还有一个结局,苏庭梅和辛野鹤双双成为画坛的一代喀家。
1.小说开头写“知县的青纱小轿”“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像一面炫目的旗帜”。知县的青纱小轿为什么在苏庭梅的眼中变成了“一面炫目的旗帜”?
2.小说写了苏庭梅三次答复知县。请写出苏庭梅三次答复的具体内容。
3.“面对第二次光临茅舍的县太爷,苏庭梅久久沉默。”请说明苏庭梅“久久沉默”的具体内涵。
4.根据小说情节发展,请简要说说苏庭梅从辛野鹤送的画中悟出了什么?
5.这篇小小说的开头、结尾都很有特色,试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的赏析。
1.“知县的青纱小轿”是仕途生活的象征,“旗帜”有指引、召唤作用;把“青纱小轿”比作“炫目的旗帜”,表现了县太爷的光临对苏庭梅的影响之大,可以“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
2.第一次:画了一幅画:一株铁骨铮铮的梅花在荒野里傲对风雪。
第二次:“久久沉默”之后,觉得应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并“开始打点行装了”。
第三次:“修书一封,让人送往县衙”,决意“终老荒村”。
3.陷入两难的困境:踏人仕途有违自己孤傲清高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却又有助于改变困难的家庭和报答县太爷的识才之心。
4.画以牡丹为题材,改“庭”为“廷”,隐喻在朝廷为官有如大红大绿的牡丹,俗艳至极:劝苏庭梅保持高洁的品行,不要到朝廷为官。
5.示例:开头:用倒叙的写法,突出故事矛盾的焦点:主人公此刻站在仕途与艺途的岔路口,这样写起强调中心的作用。
结尾:用篇末点题的写法,点明在仕途与艺途的选择中,苏庭梅的一个顿悟使他和辛野鹤一起成为画坛的一代名家。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表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③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请根据选文①②段概括出父亲对“我”的态度。
2.选文第①段中两个画线的语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3.选文第②段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感动了许许多多人。请你就这段话写一段赏析的文字。不少于50字。
4.选文②段写看见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时“我”流泪了,③段写“我”读父亲的信时流泪了。请说明“我”这两次流泪时心情有什么不同。
5.请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一段话,表达你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1.父亲对“我”担心、爱护、宽容。答出一点。
2.这两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少不更事,自以为是,对父亲不理解的状态;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和对自己年少轻狂的自嘲之情。
3.答案不唯一。能准确赏析其中的形象和情感;能准确赏析描写方法或词语的运用。
4.看见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我”感动,自责,体会到父亲的不易;读父亲的信时,“我” 为父亲的老境颓唐和身体欠安难过。
5.表达方式不是抒情,不得分;内容不符合题干要求,不得分;语言不通顺。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新网北京1 0月6日电(杜悦谭旭燕)昂旺琼杰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十月一日晚,她在__广场牵着____的手一起跳集体舞。
十月一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国庆之夜,九时二十一分许,在活泼的乐曲声中,__、__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下__城楼,走上金水桥,准备在__广场与民众共舞。
金水桥前,藏族姑娘昂旺和一位维族女老师站在队伍的最前列。她俩领着__等人步入欢乐人群,一同舞蹈。潮水般的欢呼声中,昂旺却一直没拿定主意要和__说点什么。最后一刻她才决定:“__问我什么,我就回答什么吧。”
“__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们是哪个单位的?’”昂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哦是中央民族大学的”。
“当时见到__挺开心的。领导人都特亲切,没有想象中的严肃,感觉很温暖,很和蔼可亲,”昂旺回忆道。
“不过,现在想来,那天表现有点紧张了,还不够充分,如果还有机会,__问我话的时候,我会再介绍一下自已的姓名和所学专业。”昂旺仍留有小小遗憾。
在和__亲密接触的三分钟内,紧张又激动的昂旺仅仅和__说了两句话。“跳了一两分钟后,圆舞曲第一段结束时,__准备停下来了,我就和他说,还有一遍。__笑着又跟着跳起来了。这是我和__说的第二句话。”昂旺说。
走下舞台,回到生活,昂旺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她的舞蹈生涯还算顺利。用昂旺在采访中常提到的话来总结再合适不过:“我是一个幸运的女孩。”她十九岁离开西藏歌舞团考入云南艺术学院,之后回到两藏歌舞团工作,又通过考试,最终进入中央民族失学读研究生。她是在工作中学习,又在学习中工作。
这个凭借藏族舞蹈跳入首都北京的舞者,平时最喜欢的却是现代舞,也很崇拜迈克尔·杰克逊。在二十八岁的昂旺眼中,现代舞自由而随意,不会有太多拘谨和束缚。生活中的她也如现代舞一样热情奔放。
这位质朴的藏族姑娘还有着一个特别的习惯,戒荤吃素。昂旺介绍,自己吃素已经有十年了,平时从不吃肉,只吃蔬果和牛奶。她认为,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应该被敬畏的生命。
平时在学校,昂旺和其他学生一样,喜欢看看书、听听音乐。“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充实和学习,不懂的地方太多了。”她表示,在计算机和英语方面还很欠缺,要抓紧时间学习。
畅想未来,昂旺告诉记者,她以后想做一名老师,过平淡的生活,“可能还会回到西藏,去那里教书。”她边拨动着左手随身带了十年的红色小佛珠手链,边坦然地笑着说。
1.请给这篇新闻稿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写在下面。
2.请给这篇新闻补写出背景部分。写在下面。
3.请将你从这篇新间中得到的关于昂旺的信息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4.请以“昂旺琼杰接受中新社记者的专访”为标题,以上面所引新闻内容为依据,写一篇新闻,只写出其导语部分。
5.新闻语言简洁概括是一大特点,可这篇新闻中却大量引用昂旺描述细节的语言,这样写恰当吗?为什么?
6.就这篇新闻所涉及的内容,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请你以短信的方式向记者提出来。
1.藏族姑娘昂旺琼杰与____牵手跳集体舞。是主谓短语,能准确概括新闻中所写的事情,满分;意思不全面,扣分。
2.答案不唯一。所写背景应是新闻中所写事情发生的背景;语言不通顺。
例如:国庆60 周年举国欢腾。十月一日晚__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全国各族同胞欢聚在这里,与国家领导人一起参加庆祝活动。
3.藏族姑娘昂旺琼杰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这位藏族姑娘质朴又热情奔放,喜欢现代舞,喜欢看书、听音乐,好学,吃素,信佛:将来准备回到西藏教书。大意对即可。
4.国庆60 年晚会上在__广场牵着____的手跳集体舞的藏族姑娘昂旺琼杰,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专访;向记者介绍了她与____跳集体舞的过程和细节;记者还了解到昂旺琼杰生活、学习的一些情况。语言不通顺。
5.恰当。因为国家领导人与各族群众在__广场跳集体舞人所共知,其中的细节更令人关注,这样写可以满足人们详细了解这件事的愿望;这样写更能突出新闻的中心,。
6.答案不唯一。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语言得体。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我为什么不怕转基因
云无心
①作为一个积极支持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的人,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像转基因食物这样“安全性还没有得到完全确认”的食物,你敢吃吗?我的回答是:只要是上市的食物,我根本不考虑是不是转基因的,只要好吃便宜我就吃。我的专业知识告诉我:“绝对安全”的食物根本就不存在,相对于传统食物,转基因食物“有害”的可能性不会更高。
②对于让许多人忧心忡忡的转基因水稻,最常见的疑问是:“虫子吃了会死,难道对人有害么?”与传统水稻相比,目前的转基因水稻不过是转入了一个Bt基因而已。Bt基因就是一种蛋白质,而这种蛋白质对于害虫来说是毒药。它之所以能够毒死害虫,是因为昆虫吃下去之后,能与昆虫体内的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毒性,杀死昆虫。所以,Bt蛋白质是否“有毒”,不是由自身决定,还取决于相应受体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Bt蛋白相当于“虎符”的一半,而动物体内的受体是“虎符”的另一半,只有两部分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对于人体来说,受体这一半根本就不存在,所以Bt蛋白在人体内不会产生“毒性”。
③还有人会担心,这种“非自然”的蛋白质在人体内会不会产生其他的有害作用。其实你大可不必这样担心。所有的蛋白质被人吃了之后,基本上都会被分解成单个的氨基酸,而来自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对于人体来说都是一样的。只有一小部分没有分解完全的蛋白质片段(多肽),可能在肠道内引发人体的过度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过敏。在我们的传统食物中,很多都能够导致过敏,比如花生、鸡蛋、海鲜等。转基因作物开发的规则之一,就是避免从这些可能含有过敏原的物种中寻找被转基因。而且,对于转基因作物来说,转进去的基因是明确的,很容易跟踪它会不会引起过敏。而那些“传统育种技术”,比如诱导突变筛选,是通过人工诱导的方式让农作物发生基因突变的。这样产生的突变基因是未知的,我们很难跟踪它表达出来的蛋白质,也就无法知道它是否会引起过敏。从这个角度来说,转基因的作物是更加安全的。
④还有一些人担心,转进水稻中的Bt基因会不会转移到人体中。虽然从逻辑上我们不能说“不可能”,但是想想科学家们要费多大的力气、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才能把一个基因转到另一个作物中,就不难理解:大米中的Bt基因要想转移到人体中,跟随手一箭射中月亮差不多。同时,Bt基因已经整合到了水稻中,它转移到人体中的机会—— 即使有也不会比其他基因更高。如果Bt基因能转移到人体,那么其他食物所含有的形形色色的基因。也会有同样的机会转移到人体。既然我们不相信吃了鸡肉会有鸡的基因转移到我们的身体中,又怎么会相信大米中的基因就可以?
⑤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与推广,除了食品本身的安全性,还受到其他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政治、经济、伦理等等。但是,就作为食物的转基因作物来说,只要被批准上市了,就没有什么不能吃的。
(选自《读者》2010年11期,有删改)
1.人们对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担心的理由有三个,请阅读全文,简要概括。
2.阅读第②段,用简洁科学的语言解释Bt蛋白为什么不能在人体内产生毒性。
3.第③段中加点的“这个角度”具体指什么?
4.请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5.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与推广有什么看法呢?
1.①虫子吃了会死;②“非自然”的蛋白质是否有毒害作用;③食物中的基因是否会转到人体中
2.Bt蛋白只有与受体结合,才会产生毒素,而人体内没有Bt蛋白的受体,所以不会产生毒性。
3.基因突变是不可以跟踪,转基因是能够跟踪,从能否跟踪的角度看。
4.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将大米基因转入人体的可能性描写出来。
5.既然已经尝试的迈出了那么多步,那么也不在乎这一步,对于安全问题,国家的工作人员是不会允许危险品上市的,所以我们应该接受转基作物。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雪
(台湾)张秀亚
①生长在南国的孩子,你见过雪吗?你爱雪吗?也许曾点缀于你生活篇页上的,只是碧于天的春水吧?
②在我的故乡,到了冬季,是常常落雪的,纷纷的雪片,为我们装饰出一个银白的庭园,树,像是个受欢迎的远客,枝上挂了雪的花环,闪烁着银白色的欢笑。
③我喜欢在落雪的清晓到外面去散步,雪后的大地是温柔而宁静的,一点声息都没有,连那爱聒噪的寒雀都不知躲到哪个檐下寻梦去了。我一边走着,时时回顾我在雪地留下的清晰的脚印,听着雪片在我的脚下微语,我不知道那是抱怨还是欢喜?
④有时,我更迎着雪后第一次露面的太阳,攀登附近的小丘山,站在那银色的顶巅,等着看雪融的奇景。
⑤雪封的山,原像一个耐人思猜的谜语,被一层白色的神秘包裹着,它无言无语,它无声无息,它不显露一点底蕴,只静静的坐在那里,毫不理会我这个不知趣的访客。但朝阳是有耐性的,它似乎比我更有耐性,它慢慢的在那里守候着,以它的温热,来向雪封的山丘做“煽动性”的说服。不知什么时候,那神秘的山峦“内心”开始起了变化,它发出一阵轻微的碎语,我赶紧低下头,啊,多动人的画面啊,这山丘的无缝银衣,像是一个圣者的长袍,被无数虔诚者的手撕碎了。(他们是每人要珍存起一块碎片来作纪念吧。)同时,那发亮的银绸上面,更像蜿蜓着许多透明、活泼的小蛇,它们在欠伸着轻盈腰身,嬉笑着,婉娈地向着山坡而去,不多时,山巅乃完全呈显出它土褐色的岩石,同一些枯萎的草叶、松针,而山脚下是谁在唱歌呢?当然,是那一道由雪水汇成的清亮小溪。我忍不住捧了掬,那淡蓝的如同自盐湖汲来的雪水,那微凉,一直沁透了我心脾,多可爱的雪啊,谁还记得它翩然而来时,那片轻巧的翅膀呢?
⑥有一次,正值雪后,天已晴霁,空气像是水晶般的透明,没有烟氲,没有雾霭,我和一个同学自学校的后门走了出来,走过那道积雪未消的木桥,向古城中的前门走去,将整个的一上午,全消度在那个古色古香,犹保持着我们东方情调的打磨厂——那是古城一些老店铺聚集开设的地方,我们欣赏了不少店铺的招牌,尤其美得悦目的是那一家挑挂在门外的,犹存古风的褪色酒旗,那深杏色的布招子上,还缀着几点细碎欲融的雪花,在风中轻轻的飘扬,看到它,我们似乎读到了一首唐人的小诗。归途,沿着城墙根走回来,一个骆驼商队,正预备出城,寻黄色的驼峰,衬着雪地,竞像是一闪的斜阳,多少年来,我忘不掉那鲜明的一笔。
⑦时候已过午,但我们的游兴未尽,又赶到西直门雇毛驴,到古城外的西山看雪景去。
⑧因为雪后天寒,行人出奇的少,好像那一条通向西山的平坦大路,完全属于那一堆堆的积雪和我们两个人了。一路听着驴颈的铜铃,我们多希望看到早梅的影子,但在路边一些人家的墙头,我们只看到墨描一般的梅树杆:“也许我们来得太早了?”相顾有点惘然。
⑨小驴子驮着我们起伏颠踬到西山,灰暗的黄昏已在那儿等着我们,赶驴的老头儿嘱告我们最好不要上山了,太晚了赶不回城。我们也怕碰到校门上法国姆姆的那把铜锁。
⑩我们只有在驴背上默默地欣赏了一下西山银色的峦影,它像一个沉睡了的巨人,在做着千年的长梦,任由外面的世界有着风霜雨雪的变化。
11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古城外有名的西山,也是最后一次,那白皑皑的山头,犹如银制的头盔,至今仍常常映现于我的记忆中,伴了那小驴颈上清脆的银铃叮当。
(选自《谈故乡》
1.围绕着“故乡的雪”,本文写了四件事,请你用四个短语分别概括这四件事。
2.第③段中,作者说“听着雪片在我的脚下微语,我不知道那是抱怨还是欢喜”。请结合语境,发挥想象,以“雪片”的口吻写一写它们的“微语”,表达“抱怨”或者“欢喜”。
3.本文语言生动,按照要求赏析下面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之妙。
(1)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小驴子驮着我们颠踬到西山,灰暗的黄昏已在那儿等着我们,赶驴的老头儿嘱告我们最好不要上山了,太晚了赶不回城。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归途,沿着城墙根走回来,一个骆驼商队,正预备出城,那黄色的驼峰,衬着雪地,竞像是一闪的斜阳,……
4.读罢此文,你肯定想起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阅读本文第⑤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后面表格。
链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卞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比较内容 | 描写主体 | 写作顺序 | 标志顺序的词语 | 景物特点 |
第⑤段 | 丘山雪景 | |||
链接材料 | 雪后小山 | 空间 | 山尖、山坡、山腰 |
5.阅读最后一段,结合重点词语,分析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1.雪后漫步 丘山看雪 古城看雪 西山看雪
2.我想拥抱我的伙伴们,是你帮助了我,谢谢你,因为你,我又我的伙伴们抱在了一起,我真的很开心。
3.(1)将灰暗的黄昏拟人化,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留恋。
(2)运用比喻的描写手法,形象的写出黄色的驼峰和雪地交相辉映的景象,就像一闪斜阳,描写的生动,美丽。
4.时间 不知什么时候,同时,不多时 神秘 秀气
5.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恋恋不舍之情,还带着怀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扣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1.作者写了两次到周庄,有怎样不同的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语言清新优美,请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一次是在仲春,下着小雨,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是在冬天,下了小雪后,其印象“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第二次同时还写到了柔美的水声。
2.周庄的水声充满万般柔情,声音丰富多样,变化多端。或用文中“神秘幽远”“裹着万般柔情”“袅袅回旋上升”回答亦可。
3.举例:如“古老的砖头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面。”突出色彩,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雪后周庄的优美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