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①老人是菲律宾的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乡梓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rú lái 个快捷方式,比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学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就到了老人的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xx。落款处是老人家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违背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③终于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新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祝你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地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一个可资助的孩子!”
⑨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⑩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且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可以是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静静地绽放感激的笑脸。 (摘自《读者》2007年第4期)
1.从选文中依次摘录了四句话,最合适作文章标题的一句是
A.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B.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C.终于读懂老人的心D.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2.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3.理解下面一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
4.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的唉声叹气”,请你说说这句神态描写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5.老人认为“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或理解。
1.A
2.心存感激或懂得感恩;品学兼优。
3.因为没有感激之心即使受到别人再多的关爱和恩惠,今后也不懂得去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4.失望、伤心、悲伤、担忧、又充满希望。
5.对“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的理解,联系生活
例:生活中有许多给予,父母给予我们爱护,老师给予我们关怀,同学给予我们帮助,甚至是陌生人伸出的援手( 联系生活实际) ,都不应被看做理所当然,都值得我们感恩。我们应用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个世界。(认识理解)
阅读《向沙漠进军》选文回答问题。
①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②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③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③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⑤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100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5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5米到10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1.这段文字中画线的五句话错乱了,正确的排列顺序应是:
2.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3.“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这句话中的“主要”一词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1.②①⑤③④
2.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和方式。
3.不可以。去掉“主要”一词后,就不能表明这是诸多方式中主要的两种,而成为只有这两种方式,从而说明不准确,不严密。
阅读《消失的袋狼》回答问题。
①曾经生活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小岛上的袋狼,是一种奇妙的动物:从它的头和牙来看是狼;它的身体又像老虎一样有着条纹;此外,它和袋鼠一样同是有袋类动物,但它却可以像鬣狗一样用四条腿奔跑,也可以像袋鼠那样用后腿跳跃行走,或许由于这“四不像”的特征,它又被人们称作塔斯马尼亚狼、斑马狼以及塔斯马尼亚虎等等。
②袋狼是一种凶猛的动物,它的嘴可以张成180度,它常常潜伏在树上,突然跳到猎物背上,喀嚓一下咬碎猎物的头。尽管袋狠如此凶猛,但它却从未攻击过人类。因此,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土著一直能与它们和平共处。土著们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用石头、贝壳制作工具,以野果、袋鼠、草根为食,他们和袋狼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已共同生活了几千年。
③随着英国殖民者的到来,这一切很快就成了历史。最先遭受屠杀的,是岛上的“贱民”——塔斯马尼亚土著。1770年,英国人占领塔斯马尼亚岛后不久,凶残的阿瑟总督就对他所统领的殖民者们发布一道命令:活捉一名土著成人奖励5英镑,活捉一个土著孩子奖励2英镑。
④屠杀令下达后,土著人口迅速从10000聚减到2000,然后又从2000减少到200……,土著灭绝后,袋狼很快又成了殖民者的屠杀目标。由于“新主人”们伐林开荒,消灭了许多袋狼赖以为生的小动物,导致袋狼被迫盗食羊和家禽,于是牧场主们就用火枪、捕机甚至毒药来对付它。更不幸的是,后来当地政府也参与到了对袋狼的猎杀行动中:1888年,政府宣布每打死一只“杀羊魔” ——袋狼,将获得100马克的奖赏。在政府的大力鼓励下,2268只袋狼倒在了猎人的枪口下。到了1914年,袋狼就几乎绝迹了。
⑤1933年,有人捕获到了塔斯马尼亚岛上的最后一只袋狼,然后将它关进了霍巴特动物因,并为它取了一个动听的名字——“本杰明”。1936年9月,“本杰明”在白花花的太阳底下为了找到一块树阴,拖着一条瘸腿在动物园内艰难地行走着。很快,身体极度虚弱的“本杰明”倒了下来,被炙热的太阳烤干了身上的最后一滴水……
⑥当人类终于意识到这种珍贵的大型有袋类动物已经灭绝时,当地政府“亡羊补牢”地颁布了一道保护袋狼的法令,可惜这时岛上已经没有袋狼可以保护了。但政府仍不死心,又于1966年在塔斯马尼亚岛的西南设了一个袋狼保护区,保护着已经不存在的袋狼。
⑦自袋狼灭绝后直到今天,每年都会有大约150起目击袋狼的报道,然而这些目击最后都无法得到证实。
1.袋狼的“奇妙”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袋狼能与土著居民和平相处,却遭到了殖民者的灭绝性捕杀?
3.④段画线句中的“几乎”一词用得很恰当,请结合文意进行解释。
4.塔斯马尼亚岛的袋狼保护区的旁边设有一块牌子,游览者可以在上面留言,假如你是一位动物爱好者,你会留下什么话?
5.下面是《中青网》“大百科”中对袋狼的介绍,与文章中的①段相比,两者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袋狼:有袋目,体形如犬,身长1米左右,食肉有袋类中最大的一种,体色棕褐,背,腰,殿部有15~16条黑褐色横纹,育儿袋向后开,生活于澳洲塔斯马尼亚山地灌丛,夜行性,因过多捕杀,1933年后从没发现,可能已经灭绝。
1.从袋狼的头和牙来看是狼,身体又像老虎一样有着条纹,它和袋鼠一样同是有袋类动物,但它却可以像鬣狗一样用四条腿奔跑,也可以像袋鼠那样用后腿跳跃行走。
2.尽管袋狼凶猛,但却从未攻击过人类,所以能与土著人和平相处;而殖民者伐林开荒消灭了许多袋狼赖以为生的小动物,导致袋狼被迫盗食羊和家禽,所以,牧场主们和当地政府对袋狼进和了灭绝性捕杀。
3.用“几乎”修饰“灭绝”,说明袋狼还有可能极少数量的存在,如果去掉“几乎”,则表明袋狼已经完全灭绝,与后文不符。
4.答案示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朋友,而不是动物生存的克星。
5.本段文字属于平实说明注重了其科学性;文章的第①段生动形象,带有作者的感__彩。
阅读《走到他身边》回答问题。
①同事请客,庆贺她的儿子今年考取了大学。
②同事的儿子,是个聋哑人。两岁那年,因为药物过敏,永远失去了听力。
③夫妻俩撕心裂肺地痛苦。儿子刚刚学会说话,随着听力的丧失,儿子仅会说的几句话,也渐渐不会说了,慢慢地甚至连“爸爸”、“妈妈”也说不清了。儿子憋得哇哇直哭,夫妻俩更是急不可待。
④有人给他们出主意,赶紧将孩子送到聋哑学校,孩子小,学东西快,早点学会手语,与人交流起来就方便了。你们自己也抓紧学学手语,通过手语一样可以和孩子交流。
⑤同事几次跑到聋哑学校,请教了几位聋哑学校的老师,学习手语并不难,一般的聋哑儿通过反复练,都能熟练地掌握和表达。可是,每次看到大街上的聋哑儿们,打着手势在比划交流,总是吸引路人异样的目光,同事的心就隐隐作痛。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因为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而引来异样的“关注”。
⑥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有人能够通过观察口型,“猜”出对方在说什么。同事心中一动,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口型,来教会儿子说话?
⑦从“妈妈”开始。这是两个最简单的音节,也是所有的孩子最早学会发的音。儿子失聪前,就会喊妈妈了。他的记忆很快被唤醒,不到一天时间,儿子就会跟着妈妈的口型,再次含混地吐出“妈妈”这个音节了。那一刻,同事热泪盈眶。她似乎看到了希望。
⑧接下来的练习,却远没有想象的简单。失聪前,儿子会说的话本来就不多,很多话他连听都没有听过,更别说自己发出那些音了。同事在客厅里挂了一面落地大镜子,一有空,她就和儿子并排坐在镜子前,一边看着镜子对口型,一边让儿子一只手捏着自己的喉咙,另一只手捏着她的喉咙,从微微的震颤中感受区别。为了让儿子看清舌头的变化,同事努力张大嘴巴。
⑨一个星期后,儿子会喊“爸爸”了;一个月后,儿子能喊“爷爷”“奶奶”了;半年后,儿子会说简单的话,如“饿,吃饭”了。最可喜的进步是,一年多后,儿子基本上能够从别人的口型,“听”到别人说的简单的话。
⑩虽然,儿子慢慢地能够从口型“听”到别人的话了,也可以说一些简单的话了,可是,那都是在能看见对方的情况下。同事说,在他们家,从来不大呼小叫,喊也没有用。喊他吃饭,喊他起床,喊他洗澡,喊他做作业,总之不管什么事,你都必须走到儿子身边,拍拍他的肩膀,等他看着你,然后再轻轻跟他说话。如果是在路上行走,不能一前一后,必须并排,这样才好交谈。“你们可以隔得很远地喊孩子,可以对孩子大声嚷嚷,我们却不行。”同事笑着说,“可是,我们离得很近,我们总是走到孩子的身边,孩子有什么事,也总会走到我们身边。”
11为了她的聋哑孩子,同事付出了数倍于我们的心血。一个聋哑儿,不但学会了说话,还考上了大学,这是对一个母亲最好的回报吧。它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当,请你改换一个恰当的成语。
3.“同事”为什么让孩子改为“观察口型”学说活?
4.为了教育聋哑孩子,“我”的同事费尽了心血。她做了哪些事?
5.根据文意,在文章结尾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写到下面空白处)
6.据统计,我国聋哑症的发病率约为2%。按年均人口出生率计算,我国每年有2000万新生儿出生,约有3万听力损害的新生儿出现。连同出生后2~3岁婴幼儿,每年总的群体达5700万,听力损伤的发病人数约为17万。怎样关爱、帮助聋哑人,请提出你的合理建议。(一条即可)
1.“我”的同事用超人的毅力帮助聋哑孩子学会了说话还使孩子考上了大学。
2.心急如焚
3.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因为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而引来异样的关注,伤害孩子的自尊。
4.她向聋哑学校的老师请教手语;在客厅里挂一面大镜子坚持教孩子对口型说话;总是走到孩子的身边与孩子交流。
5.答案示例:走到孩子身边,这是让他建立自尊和学会自立的最好办法。
6.答案示例:尊重聋哑人的人格;为聋哑人提供足够的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培养聋哑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等。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文回答问题。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身、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论题是什么?
2.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3.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4.读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后,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发扬格物致知的精神?
1.中国中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3.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的观点,说明新的知识只是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的检讨和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①要有怀疑精神②要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③注意知识的运用,不当书呆子。(答对两点即可)
阅读《通信卫星》回答问题。
①夏天的夜晚,仰望天空,星星们都一动不动地挂在蓝色的天幕上。在茫茫的星海中,偶尔也会闯进一位“不速之客”,缓缓地从群星中穿过,这就是人造地球卫星。它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式各样,用途十分广泛。常见的有气象卫星、军用卫星、地质卫星、交通卫星等等。在庞大的卫星家族中,比较引人注目的要数人造通信卫星了。
②什么叫通信卫星呢?
③通信卫星又称同步卫星。它的特点是运转方向和绕地球一周的时间都与地球自转方向和时间相同。从地面上看去,它像一个和地球赛跑的运动员,速度与地球自转的速度“旗鼓相当”。其实它在远离地球的轨道上运行,速度比起地球的自转速度来可快多了。
④通信卫星的“年龄”并不大。但是,从60年代至今已更新换代三次了,现在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飞速发展。目前,许多国家都在进行通信卫星的研究,我国已于今年成功地发射了试验性通信卫星。这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又一大进步。
⑤1984年的暑假里,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了举世瞩目的第23届奥运会。在比赛的那几天,我们每天都能在电视里看到当无比赛的情况。是谁把比赛的实况从远在大洋彼岸的洛杉矶传到这儿来的呢?这就是通信卫星的功劳。通信卫星的作用大得很。它不仅能使人们及时看到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还能让各国人民通过电话互相增进了解。过去,电话通讯是靠电话线,电视信号的传播则必须通过微波中继站进行。这在不大的范围内还行得通,如果要翻山过海,就不得不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通信卫星的诞生,像是给人们长上了“千里眼”、“顺风耳”,使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⑥一颗先进的通信卫星,可以通两路彩色电视,上百万路的电话;它的工作范围也很大。只要有三颗通信卫星,按一定距离运行在赤道上空的轨道上,就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全球通讯网,真可谓神通广大。
⑦卫星为什么能够进入太空呢?那是因为有运载火箭给予了它们一定的高度和速度。通信卫星的发射,不仅需要这些条件,而且对运行轨道有严格的要求。火箭只有将卫星送入离地面约35800公里的同步轨道内,通信卫星才能“老老实实”地呆在地球某一地区的上空。由此可见,通信卫星的制造是一门很复杂的科学技术。
⑧通信卫星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不久的将来,通信事业将更加发达。那时,通信卫星的技术也自然而然会逐步提高。它将可以通过五六路彩色电视,上千万路电话。不仅如此,通信卫星还将应用到其他各个领域,如搜寻失踪飞机、船只等等。总之,通信卫星——这个卫星家族中的一员,将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神通,为各国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1.同步卫星的特点是什么?
2.第⑤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3.全球通讯网是怎样形成的?
4.文中加“.”的“这些”一词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
5.写出说明“通信卫星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句子。
1.运转方向和绕地球一周的时间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时间相同
2.说明通信卫星的巨大作用
3.只要有三颗通信卫星,按一定距离运行在赤道上空的轨道上,就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全球通讯网
4.运载火箭给与它们一定的高度和速度
5.通五、六路彩色电视,上千万路电话;通信卫星还将应用到其它领域,如搜寻失踪飞机、船只等。
阅读《“凹”与“凸”的启示》回答问题。
①初学写字时,便觉是“凹”和“凸”这两个字古怪特别,但从未深究。现在忽然觉得这两个字不仅形象生动,非同一般,而且还寓许多人生哲理于其中。
②“凹”者,深陷也!这不难令人想到埋头苦干,扎根生活。而“凸”呢?不正像功成名就.出人头地吗?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任何成功,都不是信手拈来,垂手可得的。没有春的耕耘,哪有秋的收获?“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人的一生也只有以埋头苦干为基础,向着自己的目标,在社会的浪潮中拼搏,才有可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③把“凹”和“凸”并列起来,又体现了人生道路的坎坷不平。逆境与厄运无疑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但在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好事。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炼人的意志,增长人的才智,激发人的进取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过:“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智慧,智慧使人生命持久。”我们完全可以反过来说:“生命持久在于智慧,智慧在于思索,思索在于痛苦。”——而痛苦又在于人生道路的凹凸不平。鲁讯说过:“伟大有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凹”和“凸”连接的人生啊!如果说你是泥潭,只因你阻隔的是弱者的步伐;如果说你是熔炉,你冶炼的定是强者的坚毅;如果说你是硎石,你砥砺的定是人才的锋芒。
④如果把“凹”和“凸”对接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完美无缺的矩形,它又昭示:无论人生道路怎样的坎坷多舛,都必须得有方正的棱角、方正的品行,才有方正的人生。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圆滑的鹅卵石是筑不起房子的,只有方方正大的青砖,才能堆砌起巍峨的大厦。而“凹”和“凸”衔接起来的天衣无缝又体现了它们是一对取长补短的好兄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既应看到别人的长外,也应看到自己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弱点、缺点以及错误,对事物的复杂性、曲折性缺乏认识,便会陷入自负的泥潭,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甚至飞扬跋扈,一意孤行;与此相反,经不起失败和挫折,稍受磨难,便消极悲观,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一蹶不振,必然会一事无成。我们只有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认识到矛盾的对立统一,才能塑一个完整的自我。
⑤只有“凹”的人生是不幸的,最大的不幸在于锐气的蹙缩;只有“凸”的人生也是欠缺的,最大的欠缺在于艰苦的不足。直面“凹凸”吧!我愿在坎坷中历练方正的人生。
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2.根据文意填空
作者从不常见的“凹”、“凸”两字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境界;从两字的并列中想到了_________;从两字的对接中想到了_________。
3.第③段的中心句是:
4.加“.”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坎坷中历练方正的人生。
2.依次为:埋头苫干、出人头地 人生道路的坎坷不平 历练方正人生的哲理
3.(第③段开头一句话)
4.解释说明
5.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阅读《看云识天气》选文回答问题。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孤,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轰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仔细阅读选文,请你找出能够概括这段文字中心的一句话。
2.认真阅读选文,找出作者说明“晕”和“华”的语句,比较一下这两处语句,你会发现它们在外观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把你的发现写在下面指定的横线上。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天气谚语。请你另外写出一条天气谚语。(课内课外均可)
4.请选出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
A.选文主要讲了云层上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
B.云层上的晕有时会带来雨,有时会带来风。
C.雨过天晴的彩虹,是天晴的象征。
D.选文依次说明了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
5.读过这段选文,你掌握了许多判断天气发展趋势的知识。夏季黄昏,一场雷阵雨过后,你开始观察当时的天气现象。假如你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到了东方的彩虹和晚霞,月亮周围的彩色光环里紫外红,而且正由小变大,请你说一说,天气趋势将如何?
1.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2.相同点:都是圆环形。不同点:产生的位置不同,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光圈色彩排列顺序不同,晕里红外紫,华里紫外红。
3.示例: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4.C
5.天气将趋向晴好。因为虹在东方,有雷无雨;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晴朗;月亮周围的彩色光环是里紫外红,说明这是月华,又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综合来看,天气将趋向晴好。
阅读《宽容》回答问题。
“如果你不具备交际的动力机——爽朗的性格,那么你就要有增进关系的润滑剂——宽容。”对于这句话的来历,我早已记不得了,可内容却记忆扰深。因为对它,我有过切身的经历…
那时,我才上学,一天上体育课,做俯卧撑,我憋足劲,也没做几个,旁边传来刺耳的声音:“嗬,不会做呀?”我抬头望去,一个扎马尾辫的毕业班学生正朝我笑着,我当时很生气,认为不应该被人拿来讥讽,之后,又示威似地做了几个不太标准的动作,她还是笑着,走开了。本不以为意的我,没过几天,却又和她碰面了。
那天,我正从窗下走过,冷不防,一个板擦不偏不斜正好打在我头上。我本能的叫了声“噢”,忙用手捂着头,不知怎的,泪在眼里直打转。一抬头,又是那张讨厌的脸!她起初很紧张,正说:“对不……”一见是我,又笑道:“不好意思?怎么了?哭了?别哭,姐姐给你买个冰淇淋好不好?”我火了,大叫:“带着你的冰淇淋见鬼去吧!”说完就跑了。
之后几天,我越想越气,总想找个机会报复她一下。终于,一天我当值日生,在查卫生时看见了她,就想刁难她一下。我站在她的卫生区上一会说这不干净,一会说那不干净,有意跟她拖时间。因为我知道,她的班主任凶得全校闻名,若误了早自习,非吃了她不可。可她却是个好脾气,笑呵呵地应承着。最后,校园里都快没人了,她还是没什么反应,反闹得我怪不好意思,上课铃打过,赶紧放她走了。
之后听说,她因晨课迟到被班主任狠狠地批了一顿,可我此刻,不但没有报复后的快感,反而觉得很抱歉。
从那以后,她见了,仍是一笑,一句“小值日生”,我却不再反感,也报以同样一笑,直到她毕业……
宽容,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会使彼此之问更亲密,更和谐。愿这瓶润滑剂能消除所有人之间的磨擦。
1.全文共写了三件事,请各用一句话写出来。
(1)
(2)
(3)
2.简要概括“扎马尾辫毕业班学生”的性格。
3.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4.这篇文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 .(1)做俯卧撑被讥笑。
(2)被黑板擦打了头。
(3)当值日生报复。
2.要点:宽容,爽朗。
3.感到自己做错了事,后悔了。
4.(回答有道理即可)
阅读《因为爱你》回答问题。
一天放学时,班主任朱老师说本周星期六上午开家长会,每位家长都必须到会。每次期中考试之后,朱老师就要召开一次家长会。朱老师还说,这次会议很重要,能增进老师与家长的交流,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家长会当然要公布每一位同学的成绩。但小琴怕开家长会,并不是她考得不好,而是这次家长会她爸爸不能来。
朱老师问:“谁的家长不能来,请举手。”没人举手。小琴犹豫再三后,还是把手举了起来。老师问:“前几次你爸爸不是来了吗?为什么这次不能来?”“我爸爸外出工作去了。”“那叫你妈妈来吧!”“不,不。”小琴有些急了,说。“我妈妈不能来,因为……她从未参加过这样的会议。”老师笑了,说:“这不是理由。叫你妈妈一定要来!”
小琴回到家,妈妈正在做晚饭,尽管她忙得不可开交,但还是向小琴做了个“我爱你”的手势。以往小琴会高兴地回妈妈一个吻,或者说:“我也爱你”。可是这时,小琴只看了妈妈一眼,目光就慌忙地躲开了,一句话也没有说,低着头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小琴的妈妈是个哑巴,所以每次都用手势来表示她很爱小琴。小琴是爱学习的女孩,平时只要坐下来就投入到课本中去。可是这天一个字也看不进去,看见书上的字就像密密麻麻的蚂蚁,心里乱极了。
“咚咚”,是妈妈在敲门,小琴忙收回思绪,开门见妈妈做了个吃饭的手势,她就起身来到饭桌边。妈妈做了很多小琴喜欢的菜,可小琴一口也吃不下去。妈妈见状,摸了摸她的头,小琴忙说:“没事,只是心里有点不舒服。”妈妈没太在意。小琴看着妈妈,妈妈长得很漂亮。小琴听爸爸说,妈妈生下她后就得了重病,病好后就再不能说话了。
小琴轻轻叹了口气,在心里对妈妈说:过两天就要开家长会了。我多么想让你参加,可又不能让你去。如果同学知道你是一个哑巴,会怎样看我呢?更重要的是,不能让你受伤害——我们班的同学最会取笑人了。
到了周六的上午,家长们按时来到教室,坐到自己孩子的座位上。规定的时间到了,朱老师走上讲台说:“各位家长,再耽误你们几分钟,还有一位家长没到。”小琴趁等待的时间数了一下。有49位家长到了,班上有50位同学。朱老师说的莫非是……小琴想到这儿不由得紧张起来。
就在她忐忑不安时,教室门口出现了一位漂亮的中年女子。妈妈!站在门口的是妈妈。她怎么会来?小琴压根儿就没告诉妈妈今天开家长会。
“赵琴同学,请把你妈妈领到你的座位上去。”朱老师说道。小琴面红耳赤地向妈妈走去,妈妈向大家打了个手势。“赵琴,请把你妈妈的手语翻译一下,”小琴先是一愣,然后说:“我妈妈向大家问好并道歉。她迟到了一会儿。”
大家立即明白这是一位哑巴妈妈,都报以友好的微笑,还热烈地鼓掌欢迎。小琴走到妈妈面前,轻轻说:“您怎么来了?”妈妈脸一红,做了一个手语:“因为爱你!”
小琴的眼眶一下子潮湿了,怕自己流下泪来忙转过身去,牵着妈妈的手走向那唯一的空位。
1.小琴为什么怕开家长会?
2.文中第⑤段中“可是这天一个字也看不进去,看见书上的字就像密密麻麻的蚂蚁,心里乱极了”一句表现了小琴怎样的心情?
3.你认为文中的朱老师足一位怎样的老师?
4.小琴为什么不让妈妈来参加家长会?妈妈又为什么来了?
1.因为爸爸外出工作去了,妈妈是个哑巴,同学会取笑,她怕妈妈受到伤害。
2.表现了小琴不想让妈妈参加家长会,又担心不能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的矛盾心理。
3.责任心强,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做思想工作。
4.小琴爱妈妈,不让她参加家长会,怕她受到伤害。妈妈爱小琴,毅然参加了家长会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