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设若单单只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1.选文主要表现了济南的冬天的什么特点?
2.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
3.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4.“小摇篮”比喻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小”照应了前面_________词。
5.“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1.济南冬天的温暖
2.(意思对即可)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3.运用拟人的方法,创设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4.比喻围着济南的一圈小山;这一比喻把一圈小山写得如慈母般的温存、体贴、慈祥。“小”照应了“小山”的“小”。
5.济南的冬天特别温暖,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感到安适,充满了希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设置密码
孙道荣
为了防范儿子擅自使用电脑,我们可谓动足了脑筋。将房门锁起来,他总是能想办法找到钥匙;将房门钥匙带走,他竟然冒险从阳台爬进我们的卧室。即使我们都在家,他也会乘你洗澡或者上厕所时,钻个空子,溜进卧室过把电脑瘾。
无奈,我们将电脑设置了密码。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家的存折密码都是儿子的生日。电脑密码于是也设置为儿子的生日。给电脑上把锁,看他还有什么辙。
星期天,我们有事出门,留下子一个人在家。卧室门开着,省得他又干出什么冒险的事情来,反正电脑有密码保护。
我们失算了。下午回到家,小东西正埋头电脑前,眼睛玩得发直,连我们开门进屋,也浑然未觉。密码被他破解了。
我们赶紧修改密码。吃一堑,长一智,这次必须弄点又好记又让他难以破解的密码。我们决定换成他妈妈的生日来做密码。这小子,我和他妈妈的生日,告诉他无数遍,可他就是记不住,这让我们很失落。
又一次出门,我告诫儿子,不准碰电脑。儿子很乖巧地说,我知道你们换了密码,想上也打不开电脑了啊。我暗自好笑,谅你也解不了,没心没肝的东西,谁让你连爸爸妈妈的生日都记不住?
晚上回家,儿子果然安静地在做作业,呵呵,密码有效。
可是,走进书房,我却大吃一惊,几只抽屉被翻得乱七八糟,就像被贼洗劫过一样,赭红色的户口薄,摊放在显眼的地方,我立即明白了。看来儿子为了破解我们的密码,真是煞费苦心啊。我相信他现在一定已经记住了我和他妈妈的生日,可惜不是因为亲情,而仅仅因为它们可能成为密码。
伤感,无奈,愤怒。
又得改密码了。简单的,对付不了儿子;弄个复杂点的吧,一不留神,连我们自己也会忘记。思来想去,颇伤脑筋。妻子忽然一拍脑袋,有了,用他奶奶名字的全拼,儿子不知道奶奶的名字,更不会想到我们会用他奶奶的名字来设置密码。
这其实仍然是一个简单的密码,母亲的名字只有九个拼音字母,但是,对儿子来说,这恐怕确实是一个他做梦也想不到的密码。
这次密码修改后,儿子果然一直未能破解。
电脑安全了。我却高兴不起来。
儿子不能解开我们的密码,无法擅自打开电脑,这固然是我的初衰,可是,他不能破解,也让我很矛盾,很失望。其实儿子只要对我们这个家,对自己的亲人多关注一点点,我们设置的密码,就都很容易破解的啊。孩子,你很聪明,但你缺少的,是对自己亲人的了解和关爱啊。
1.文中写“我”三次设置密码,三次密码各是什么?结果如何?
答: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伤感,无奈,愤怒”的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电脑安全了。我却高兴不起来”?
4.文章向我们揭示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怎样的严重问题?
5.下面是一位同学在父亲节里写给父亲的祝福语,请你结合语境,把下面一段话补充完整。
删除昨天的烦恼,确定今天的快乐,_________,_________,父亲,祝您节日快乐!
1.第一次设置为儿子的生日,密码被破解。第二次换成儿子妈妈的生日来做密码,密码被破解。第三次用儿子奶奶名字的全拼,儿子一直未能破解。
2.儿子为了破解我们的密码,真是煞费苦心啊。我相信他现在一定已经记住了我和他妈妈的生日,可惜不是因为亲情,而仅仅因为它们可能成为密码。
3.对自己的儿子虽然聪明,但是缺少对自己亲人的了解和关爱感到伤感和无奈。
4.当今的青少年感情冷漠,缺乏亲情,不关注自己的亲人,对他们缺少关爱。
5.示例:设置明天的幸福,储存永远的爱心,粘贴幸福的心情,复制醉人的风景。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渡河少年
一条清澈的小河,一只泊在岸边的渡船。
我立在船头,一身蓝色的衣服倒映在水里。船身开始晃动,船老大拿着一根竹篙上来了。一个背着书包的圆脸少年站在河埂上朝老人大声问:“老爹,没钱能上船吗?”
老人正在弯腰解着缆绳,头也不抬:“没钱坐什么船,笑话!”
竹篙一点,小船离岸而去。
孩子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离得老远,①我看见孩子两眼睁得溜圆,牙帮骨在不停地锉动,两道小刷子似的眉毛紧紧地蹙在一起。忽然,他把衣裳一脱,连同书包擎在手中,“哧溜”一下滑进了河里。
②秋风秋水,他受得了吗?一股同情的潮水从我心上漫过,想喊,没喊出声。那孩子举着衣服、书包,踩着水,一摇一摇地向河当中游去,黝黑的脸蛋冻得乌青。撑船的老汉愣愣地望着,忽然大叫:“孩子,上船,快上船!”
孩子好像没听见。
船撑到孩子跟前,孩子使劲把头别过去。
“上船吧,别冻坏了。”老人似乎在哀求,“钱一分也不要。”
孩子不理他,依然向前划。落满彩霞的河水被孩子的臂膀切割成一块块五彩的锦缎,那手中的花格子衬衫活像五彩花瓣,黄黄的书包真像花瓣中的花蕊。
好一朵开在浪花丛中的奇葩!好一个倔强的少年!
终于到了对岸,泥鳅一般蹿上了堤埂。阳光在他的脊背上滚动,像一条条刚出网的银鱼在蹦跳。他把衣裳一套,捡起书包,,飞也似地跑了。河边的沙滩上,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像一条无限延长的省略号。
后来,我打听到了,那孩子考取了对岸的中学。那天是开学的头一天。
有趣的是,以后我每次过河,只要赶上学生上学放学,总会看到那个圆脸少年在河里游来游去。③数年后,少年从这条小河游进了大海,成了一名游泳健将;他给撑船老人来过一封信,称他是他的启蒙教练,要感谢他。
可惜老人已长眠在河边的沙丘里,没看到这封信。
1.概括选文中少年的性格特点。
2.选文中画线句①采用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了少年当时怎样的心理?
3.“我”在选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4.你认为“撑船老人”是个怎样的人?少年为什么称“老人”是他的启蒙教练?
5.选文画线句③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1.倔强、有志气、有毅力、有恒心、能吃苦。(只要写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2.肖像描写(或外貌描写,如果学生答“神态描写”也可以);表现少年气恼、困惑、迷惘的心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3.起到了线索的作用,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令人可信。(答出“线索作用”给2分,进一步阐述“真实”、“可信”给l分,计3分)
4.认真、呆板,善良、慈爱(“认真”和“呆板”答出一点即可给l分,“善良”和“慈爱”答出一点即可给分);因为老人当初的一句话,触痛了孩子的自尊心,“逼”得他只身渡河,久而久之,练就了游泳的本领。
5.这位少年从中学时代“游”到了事业有成的今天。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一5题。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才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这时,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选文中哪两件事详写?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件事?
2.选文中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3.文中说:“这时,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 ”“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4.家里“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我”想象中会有怎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
5.你怎样理解选文最后一句话?
1.“撞人”和“吃晚饭”详写,文章要突出的是我如何意识到什么是“长大”,“撞人”和“吃晚饭”交代了我意识到长大的具体内容。
2.环境(或景物)描写;为下文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或交代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的缘由)。
3.因为我坐的车撞了人,自己还想一走了之
4.想象中父亲会严厉地批评我,l分;因为他亲眼看到我闯了祸,而闯祸是要受惩罚的。
5.长大并不仅在于年龄,更在于心理。年龄大并不等于“长大”,年龄小也未必是没有“长大”,“长大”的标准是有责任感。(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明,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选自《济南的冬天》)
1.选文第①段描写小雪后济南山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各举一例写在下面横线上。
2.从第③段中找出三个词概括济南冬天水的特征。这三个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加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①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②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用几个四字短语概括一下我们当地冬天的气候特点吗?(至少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例句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
2.不结冰 澄清 清亮
3.①用“卧”字来写村庄和雪的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②“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而这样写的目的,更是为了写“绿”.写出丁“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4.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答案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昙花终于怒放
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苗,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 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
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⑨我爱昙花。
(选文有改动)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
高兴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⑨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有点心急心情淡然 欢喜欲狂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意思对即可)
3.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本题共有两个要点,每个要点l分,意思对即可)
4.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
迄今没有见到为他们留下的影像,定格他们倒在废墟里的姿势。也许根本就没有人为他们留下过影像。但是,随着搜救人员一点点挖开瓦砾、水泥和砖块,我们依旧记住了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
21岁的幼儿园老师瞿万容,被扒出废墟时,人们看到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自己怀里的一个孩子。
孩子只受了轻伤,呼吸很平稳,而年轻的女老师,却因为头部和背部骨折,早已停止呼吸。
这一幕,定格在“5·12 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人们扒开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废墟时的那一刻。
在地震刹那间摧毁我们的家园后,从城市的碎片下,不止一处,人们看到这种凝固的姿势。
5月13日22时12分,震后第二天,德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在汉旺镇东汽中学的废墟下,年近50岁的教导主任谭千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他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深凹下去,但4个学生都活了下来。
5月14日7时,震后第三天,崇州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当一夜未眠的搜救人员从怀远镇中学垮塌的教学楼下找到吴忠洪的遗体时,这位45岁的英语老师背部向上弓曲着,双手撑地,身下是两名已经死去的学生。
5月14日早上,震后第三天,什邡市看到了这种姿势。搜救人员在龙居中心小学的废墟里刨出一个死去的女子,她同样正努力护着3个孩子,而她的头已被砸下的重物削去一半。幸存师生仔细辨认,才认出那是学校最年轻的女老师向丽。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绵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在平武县南坝小学塌下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下,48岁的代课女老师杜正香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死死地各拉住一个孩子,胸前还护着3个孩子。
汶川县也看到了这种姿势。当那里的幸存者们徒手搬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他们惊呆了:29岁的男老师张米亚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孩子都还活着,这位平时爱唱歌的老师却已经离我们而去。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手臂锯断。
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定格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瞬,尽管不能以影像的形式流传,却足以在人们心间永久驻留。
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定格了他们在这世上的最后一次努力,那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他人。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相信没有功利的考量,来不及是非的权衡,而只有人性深处的本真,以及人类心中永不泯灭的爱。再强大的自然伟力,也摧毁不了它。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
1.文章标题“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有哪两重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老师们倒下的姿势,基本上都有“紧紧护住”、“死死护着”、“死死拉着”这样的动作,请你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6段中“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手臂锯断。”这句话的加点词体现了救援人员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说说对最后一段中“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全文,请你给文中一位最让你感动的老师或老师群体写一段颁奖词。(要突出人物的特点,有一定的文采,不超过60字)
1.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2.(1)可见老师们当时是竭尽全力地保护他们的学生.突出了老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2)体现了救援人员极度无奈和无比悲痛的心情。
3.示例:在灾难来临的那一时刻。老师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保护学生的壮举感天动地。这种无私的爱,让强大的自然力显得微乎其微。
4.示例:向丽,她的生命永远凝固在花一样的年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相信怀里的孩子可以装点更灿烂的春天。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代课教师
经过家里人一番苦口婆心地劝说,落榜的张玲终于答应到涝洼小学当代课教师了。
报到那天,张玲在校长室里见到一个哭得鼻鼻咧咧的瘦男人正跟校长诉苦:“赵校长,俺都代了五六年课了,你也不能说不用俺就不用俺了啊。”
“老田啊,请你理解,我也没办法,你说上边…… ”赵校长猛然发觉屋门口站着的张玲,赶紧刹住了话头,站起来热情地给张玲介绍,“这是田老师,你来了就接替他的班。”
张玲立刻明白了瘦男人哭的原因,不过她又觉得他很可怜:一个大老爷们,哭什么?出去到建筑队上当个小工也比赚这百儿八十块代课费强呀!要不是因为家庭困难交不起昂贵的复读费,要不是为了能抽出点时间复习以利明年再考,自己才懒得来这个连院墙都没有的七漏风八漏气的破学校当代课教师呢!
瘦男人擦擦红肿的双眼,两道目光像两把锋利的匕首刺向张玲,让张玲感觉如芒刺在背。瘦男人冷冷地质问张玲:“教过课吗?会教课吗?没少跑关系吧?”一连串咄咄逼人的问话,虽然使张玲感到很不自在,可她也不好发作,毕竟是自己夺了人家的饭碗呀!
尽管十二分的不乐意,瘦男人还是被赵校长好说歹说地劝走了。张玲接替了他的工作,开始上课了。
张玲以为自己高中毕业,教小学生识字,那还不易如反掌啊,也就没怎么准备。可一进课堂,却发觉不是那么回事了。几个生字,张玲翻来覆去捣鼓了一节课,孩子们还是没掌握。放学的时候,瘦男人堵在了张玲面前:“你怎么能不认真准备就去上课呢?这不是坑孩子们吗?你以为有关系就能胡来吗?”面对瘦男人连珠炮似的责问,张玲无言以对,只得撂下一句“狗拿耗子,多管闲事”,逃也似的跑了。
有了瘦男人的刁难,张玲不敢大意了。可尽管作了充分的准备,第二节课还是出现了不少漏洞,弄得她满头大汗。当张玲忑忐不安地走出教室时,又被瘦男人给截住了,语气仍然冷得要结冰:“刚才读错了一个字,挑衅的衅应该读xìn,不读xù。”张玲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刚才她发觉窗外有个人影在晃动呢,原来他在教室外偷听自己的课了。“还有,”瘦男人接着说,“讲字词时不要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要让他们自己去查字典,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
张玲皱着眉头,很不耐烦地听着。瘦男人丝毫也不在意张玲的反感,又讲了几条上课的注意事项,才住了嘴。
“您还真是个热心肠呢。”张玲的语气明显地带着嘲讽。
瘦男人瞪了张玲一眼,黑着脸不声不响地转身走了。
真是个怪人,张玲想。不过想想他说的话却很有些道理。
下次上课,张玲两眼便不停地往窗户外瞟。谁知瘦男人不偷听了,竟直接闯教室里来了。当时张玲正组织孩子们自习,瘦男人突然扛着锄头出现在了教室里,张玲顿时有点惊慌失措:“你…… 你要干什么?”瘦男人这才仿佛从梦游中突然醒来,他尴尬地苦笑一下:“对不起,对不起,走顺腿了。”说完赶紧走了。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张玲想这人是怎么了,不就一个破代课教师么,至于三天两头来纠缠吗?要不就是他有点儿变态?又想起瘦男人扛的锄头,张玲心里马上敲起了鼓,眼前还出现了传媒报道的变态者杀人的血淋淋场面。
不行,得告诉赵校长去,让他出面管管。要不然,瘦男人下次不定闹出什么更玄的事来呢。张玲打定了主意。一下课,她便急急忙忙往校长室走去。
校长室的门虚掩着,张玲刚想敲门进去,不想里面却传出了那瘦男人的说话声:“校长,俺偷偷听了这妮子的几节课,她知识面很广,还能虚心听取意见,确实比俺强。把这些孩子交给她,俺彻底放心了。今天来和你道个别,明天俺就去广州打工……”
瘦男人,不,田老师,往下还说了些什么,张玲没听清。她只觉得忽然有一种很神圣的东西涌上了她的心头,使得她两眼都模糊了……
1.张玲开始是极不情愿地到学校来代课,结尾处为什么又觉得这是一项非常神圣的事业?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
(1)瘦男人冷冷地质问张玲:“教过课吗?会教课吗?没少跑关系吧?”
(2)他尴尬地苦笑一下:“对不起,对不起,走顺腿了。”
3.田老师已经被学校辞退了,为什么还要三番五次地到教室外面偷偷听课呢?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教师?
4.如果你是张玲,在校长室外听到了田老师临走前的话,你会对田老师说些什么呢?
1.张玲开始对代课教师缺乏认识,所以极不情愿;经过对田老师的不断了解,他终于明白了代课教师所担负的责任,因此觉得这个工作是非常神圣的。
2.(1)表现了田老师对张玲的怀疑和排斥的心理。(2)表现了田老师的歉意和无奈,他虽然留恋讲台却不能再进教室。
3.因为他放心不下教室里的孩子 他是一个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老师。
4.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一日的春光(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1.“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3.“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
(2)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
5.文章语言很有特色,试选一处加以赏析。
1.尽情的享受 表达了在寒冬中对春天的强烈期盼之情。
2.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 欲扬先抑,突出下文“一日的春光”
3.作者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海棠虽然无香,但它浅红淡白,绿叶掩映,色彩宜人,秾纤适中,充满生机。
4.(1)①“一日的春光”烂漫、骄奢、光艳,使作者感受到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②这“一日的春光”酬报了作者九十日的苦苦期待,作者也不再怨恨春天。(2)春天来得太晚,让作者等待得太痛苦。
5.略
阅读下面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①那时候我很小,独自去离家有20分钟路程的电影院看电影。看完电影出来,我迷路了。这时华灯初上。不知是恐惧还是羞涩,我不敢去问任何人,忍不住嘤嘤地哭了起来。
②这时走过来一对夫妇,那穿着薄呢大衣的女人低头拉住我的手轻声问道:“怎么了,小姑娘?”我大哭起来,告诉他们我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那女人随即轻轻摸了摸我的头说:“没关系,咱们一起去找找,好吗?”她又俯身拉起了我的手,我在__中感觉着她手的温暖。
③原来我离家并不远。那对善良的夫妇将我轻轻一送,就送到了我母亲的身边。
④我破涕为笑的时候,他们向我微笑一下,转身离去了。夜色笼罩了他们修挺笔直的身影,我手心还留着那女人的手温。
⑤几十个寒冬酷暑过去了,我已有了那一对夫妇的年龄,但他们留给我的温暖,仍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心中。
⑥十几岁时的我常独自一个人去粮店买粮。那一次,我努力将一袋粮背到我单薄的肩上。可我却没有将它背上去。咬着牙,较着劲,试了一次又一次,始终差那么一点儿,我无望地站在这一袋粮食前。
⑦我决定再试一次,忽然粮袋顺利地上了肩。我诧异地转过头,发现一双苍老而虬筋毕露的手正托住我的粮袋,一双同样苍老却充满爱的眼睛在亲切地注视着我。给了我这一把力气的竟是一个已经没有多少力气的老人。那力气化作一股暖流汩汩地流进我的心里。
⑧一次,我生病在床,心绪异常烦躁,嘴唇干裂出一层白皮。突然听见“啪”的一声脆响,什么东西摔碎了。我恼怒地大喊起来:“娇娇,你又在淘气!你能不能让人安静一下?你真太不懂事了。”屋内静了半晌,才见女儿怯怯地走到我身边嗫嚅着说:“妈妈,我看你嘴太干了,想给你倒点热水喝,我不是故意弄碎杯子的,你别生气好吗?”我一下子把女儿那溢满莹莹泪水的眼睛紧紧地吻住了。我吮吸着女儿的泪,暖暖的,有点咸。
⑨人的一生可能经历过许多喜怒哀乐,但最能拨动你心弦的却可能是那一次次温暖轻柔的抚摸。它就像那徘徊在你周围的微风和细雨,让你体味着人生的温暖。
⑩这温暖的感觉浸润我的心许久了,我常被它逼得扪心自问:你曾向迷路者伸出你的友谊之手吗?你给了对你也许并不重要,但却是别人所急需的一把力了吗?你能谅解和宽容那些无意中伤害了你的人吗?只要感觉到那一丝丝温暖存在,人生就会轻松多了。能够给人以这种温暖,我想快乐一定会更大些。
1.给本文加一个标题:
2.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一段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
“爱幻想的我从此被幻想折磨着:当我所崇拜的老师在课堂上严厉而关切地注视我的时候,我想,会是她吗?当温和的女医生轻揉我疼痛难忍的身体的时候,我想,会是她吗?当我羡慕地望着一对对和谐、美丽、善良的夫妇的时候,我想,会是他们吗?”
(1)这段话的恰当位置应在哪两个自然段之间?依据是什么?
①恰当位置应在第________自然段与第________自然段之间。
②依据是:
(2)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扣紧“浸润”和“逼”这两个词语,简要分析第⑩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温暖人生
2.(1)一对善良的夫妇把迷路的“我”送回家;
(2)一位老人帮“我”把一袋粮食背上肩;
(3)女儿想为病中的“我”倒水却打碎了杯子。
3.(1)④ ⑤。依据是:从语言上看,本段与④段中“我手心还留着那女人的手温”与⑤段中“我已有了那一对夫妇的年龄”相关联;从内容上看,本段是上文的延续,也是上文叙事后感情的抒发。
(2)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送“我”回家的那对夫妇的感激和怀念,同时暗示社会上有很多如那对夫妇般热心肠的人。
4.长久以来,他人给予的温暖不仅温暖着“我”的心,而且时时提醒并激励着“我”给他人送温暖。
5.时时给人温暖,人生才会更加快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