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成1-5题。
绿色植物的数学美
①尽管植物姿态万千,但无论是花、叶和枝的分布都是十分对称、均衡和协调的。碧桃、腊梅,它们的花都以五瓣数组成对称的辐射图案;向日葵花盘上果实的排列,菠萝果实的分块以及冬小麦不断长出的分蘖,则是以对称螺旋的形式在空间展开。许许多多的花几乎也是完美无缺地表现出对称的形式。还有树木,有的呈塔状,有的为优美的圆锥形……植物形态的空间结构,既包含着生物美,也包含着数学美。
②著名的数学家笛卡尔曾研究过花瓣和叶形的曲线,发现了现代数学中有名的“笛卡尔曲线”。辐射对称的花及螺旋排列的果,它们在数学上则符合黄金分割的规律。小麦的分蘖,是围绕着圆柱形的茎按黄金分割进行排列和展开的。常见的三叶草和常春藤的叶片形状,也可以用三角函数方程来表示。
③叶子的排列是建立在能充分获得光合作用面积和采集更多阳光这一基础上的。如车前草,有着轮生排列的叶片,叶片与叶片之间的夹角为137度30分,这是圆的黄金分割的比例。梨树也是如此,它的叶片排列是沿对数螺旋上升,这也保证了叶与叶之间不会重合,下面的叶片正好在从上面叶片间漏下阳光的空隙地方,这是采光面积最大的排列方式。可见,沿对数螺旋按圆的黄金分割盘旋而生,是叶片排列的最优良选择。
④高等植物的茎也有最佳的形态。许多草本植物的茎,它们的机械组织的厚度接近于茎直径的七分之一,这种园柱形结构很符合工程上以耗费最少的材料而获得最大坚固性的一种形式。一些四菱形的茎,机械组织多分布于四角,这样也提高了茎的支撑能力,支持了较大的叶面积。
⑤当然,整株植物的空间配备也必须符合数学、力学原则,才适合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和发展。像一些大树,都有倾斜而近似垂直的分枝、圆柱形的茎和多分枝的根,这样有利于生长更多的叶片,占据更大的空间和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⑥透过繁茂的枝叶,我们看到了绿色世界里的数学奇观。若进一步了解这其中的奥秘,进行仿生,则会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益处。
1.用原文中的语句概括本文说明的中心。
2.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许许多多的花几乎也是完美无缺地表现出对称的形式。”句子中“几乎”一词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
4.科学贵在发现,而它的灵感有时就来自我们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的留意和洞察。“著名的数学家笛卡尔曾研究过花瓣和叶形的曲线,发现了现代数学中有名的‘笛卡尔曲线’”,请再举出一个这样的实例。(要求和原句格式一致)
5.本文的结尾提到要研究绿色世界里的数学奇观,进行仿生。请你结合本文的知识发挥想象,举一个例子。
1.尽管植物姿态万千,但无论是花、叶和枝的分布都是十分对称、均衡和协调的。(或“植物形态的空间结构,既包含着生物美,也包含着数学美。”)
2.承上启下,总分总
3.“几乎”是基本上、大多数,不摊除有少数形式不对称的花;如果删去就显得武断绝对,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
4.示例:阿基米德曾研究过洗澡时水溢出浴缸,发现了物理中有名的“阿基米德定律”。牛顿曾研究过苹果落地,发现了物理中有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5.此题答案略。只要紧扣本文说明的中心,合理进行想象,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一样的渺小
画家早年颠沛流离,吃尽了人世的苦头。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都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家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么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一
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通过弟子们传诵,此语已被世人奉为一句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格言。其实,画家已经陷入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一天,画家偶然得知一百公里外的山上有一位老禅师,道行极高,心中顿生仰慕,决定去拜访。为示诚意,画家没有开自家的高级轿车,而是带弟子们步行前往。
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奇峰峻岭。山脚的连绵水田里,有农夫和牛耕作的身影,村庄炊烟袅袅,头项阳光响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画家心中喜悦,按照当地人的指引,向一座小山上走去。
到了山腰,画家远远地看见山头有一个农夫,正躬身锄地。在蓝灰色天幕的映衬下,农夫的身影像一块人形的墨迹,蠕动着。越走越近,画家看清,是一位老农,在清理自己的小菜地。画家汗流浃背地驻足四顾,寻找山下人说的那座小庙宇。弟子们也在一旁帮着搜寻,可是,附近并无庙宇。
锄地的老者停止劳作,看着他们,目光淡定。画家问道:“老人家,知道某某禅师住在哪里吗?”老者说:“我就是。”画家大喜:“有眼不识泰山,刚才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了。”老者淡淡地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
场面忽然有些凝固。画家的弟子们颇为不满,觉得这禅师身怀傲气,且有争斗之心,不像那么回事儿。但画家却没有生气,在那里愣神片刻,两手一拍,道:“回家!”
后来,画家又说过一句格言,被弟子们传诵出来——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1.画家“回家”的潜台词是什么?
2.结合上下文,解释画线句的含义。
①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②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3.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理由
1.我懂了。(“我明白了”等)
2.①说明画家在取得成绩后很自负,目空一切,目中无人
②说明画家能平等待人了,变得谦逊了(要点:“自负”“目中无人”“平等”“谦逊”)
3.通过个人努力奋斗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且能改正(意思对即可)
4.不同意。结尾作用有二:①使小说情节完整。因为画家上山的目的是为找禅师解决人生的困惑,没有这个结尾,不能表明画家的困惑已经解决
②点明小说主旨:当自己心态改变后,看别人也就高大了(要点:“情节完整”“点明主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①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生物的生殖细胞都是永生不死的。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生存了几千万年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没有生殖细胞的永生,也就没有物种的延续。第二,癌细胞不会自动死亡,也是永生的。海拉细胞,这是多年前从一位叫海拉的女子身上收集到的子宫颈癌细胞。它一直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分裂繁殖,每24小时倍增一次,生长分裂极其旺盛,至今已传了上千代,仍没有死亡的征象。海拉早已死亡多年,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这里的奥秘何在呢?
②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
③如果我们将癌细胞或生殖细胞永生的机理弄清楚,并应用于人类,岂不是也可让我们的体细胞获得永生吗?如果体细胞也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是否也可无限期分裂而长生不老呢?有一位细胞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学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结合),促进了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神经细胞分裂了100次尚未衰老,依然生机蓬勃。
1.简要概括上文第①段的内容。
2.从文中介绍看,癌细胞为什么能够“永生”?
3.上文第②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第③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第③段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介绍两种永生的细胞。或:说明两种细胞可以“永生”。
2.因为它能与病毒或其它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
3.作比较;举例子;通过举例子说明体细胞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可进行无限期分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读书以养心
①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心。没有书的日子会使人心灵蒙尘,渐渐消蚀的读书热情会使心灵的肌肤起皱。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总有疲倦的时候,此时书便是心灵最好的栖息之所。
②如今媒体众多,比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书籍、互联网等等。相比之下,书籍的那一份独有的沉静、深远和幽雅,最让人难以割舍。繁忙的工作之余,捧一本书,或坐于书房,或行于户外,无声的书籍均能给你一份闲情逸致,你可深入,也可浅出,在无声中聆听美好的旋律,在无画中观赏美妙的图景。
③苏轼曰:“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书籍是人类漫长生活的积淀,它能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多,精神的享受,还在于感情的升华和情操的陶冶。书籍又是一个磁场,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心灵的罗盘都会在这里发生强烈的感应。我们从《论语》中学到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感受历史的严肃,从鲁迅那里学得醒世哲理,从__、__等老一辈革命家那里学得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在阅读中,我们会发现,文字也是有个性的。譬如周作人的清淡平和,许地山的睿智自然,丰子恺的细腻亲切,冰心的清雅飘逸,钟敬文的晴朗绝俗……读书不仅要择书而读,更要择人而读。作品中的思想,映射着创作者本人的人生态度、思想方式、创作意图。真正会读书的人,会着力挖掘作者深层次的创作意图,以求获得深层次的美感。
⑤一部好书就是尘世的一盏明灯,它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读书是高尚而神圣的,它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丰富和精神的振奋,可以让人活出人生的一大境界。试想,在万籁俱静的夜晚,排除杂念,或半倚床侧,或微伏案边,捧书入静,不也是一种最美的享受吗?
1.作者为什么说读书能“养心”?
2.请仿照第④段画线句式,再举一个你所了解的作家的例子,并举出你知道的能代表这位作家风格的作品一篇。
3.第⑤段中“读书是高尚而神圣的,它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丰富和精神的振奋,可以让人活出人生的一大境界”这句话与前文那句话照应?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1.①(书籍)能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多,精神的享受,还在于感情的升华和情操的陶冶;
②使心灵的罗盘会发生强烈的感应。
2.示例:鲁迅的深沉冷峻,《故乡》以深沉冷峻的笔触揭示了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它能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多,精神的享受,还在于感情的升华和淆操的陶冶”。读书的确是高尚而神圣的,我们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从书中学到智慧的思考,感受历史的严肃,学得醒世哲理,学得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的心灵丰富、精神振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只拣儿童多处行
①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颐和园门口,就像散戏似的,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这几扇大红门,就像一只大魔术匣子,盖子敞开着,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关不住的小天使。
②这情景实在有趣!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③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簇,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也有些孩子,大概是跑累了,背倚着树根坐在小山坡上,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骀荡的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④我们站了一会,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折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知春亭和园门口大概是他们集合的地方,太阳已经偏西,是他们归去的时候了。
⑤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⑥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
⑦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引起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聚过来了,他们抬头看看花,又看看我们。我拉住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女孩子,笑问:“你说这海棠花好看不好看?”她忸怩地笑着说:“好看。”我又笑问:“怎么好法?”当她说不出来低头玩着纽扣的时候,一个在她后面的男孩子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于是他们就像过了一关似的,笑着推着跑出门外去了。
⑧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⑨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1.本文主要写儿童,但第⑤自然段却插入了对海棠花的描写和赞叹,其作用是什么?
2.请你赏析理解下面两句话。
(1)这几扇大红门,就像一只大魔术匣子,盖子敞开着,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关不住的小天使。
赏析:
(2)花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
赏析:
3.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行处”就能找到春天呢?
4.根据全文的内容,说说“只拣儿童多行处”这句话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以海棠花衬托孩子旺盛的生命活力,并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2.(1)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急切、欢畅的心情和天真、活泼的性格。
(2)运用拟人手法,将花比作儿童,表现出花的新鲜、美丽和活力,也表现了儿童旺盛的生命活力。(意思对即可)
3.要点:其一,儿童多处就是春天,因为儿童多的地方春光最饱满最烂漫;其二,儿童是春的使者,春天荡漾在儿童的心里,春天写在儿童的脸上,春天就住在儿童的身上,春天是儿童的,儿童就是祖国的春天。
4.赞美儿童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旺盛的生命力,给人希望,给人快乐,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阅读,完成1-4题。
鹦鹉鱼的睡衣
沈岳明
①在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②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伴。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③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④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⑤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⑥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1.从全文看,鹦鹉鱼有哪些特点?
2.第④段中画线的“就能”和“才能”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3.为什么说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
4.文章末尾说“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我们“作茧自缚”的某些行为。
1.色彩艳丽,团结互助,很怕死,能织坚固的睡衣
2.“就能”一词,强调了鹦鹉鱼编织时间之短;“才能”一词,突出了鹦鹉鱼睡衣之坚固。
3.因为受到外界伤害时,其他鹦鹉鱼会很快来解救受困的鹦鹉鱼,而当鹦鹉鱼困在睡衣里时,就会因为得不到同伴的救助而死亡。
4.如:像发明汽车,造成大气污染;过于重视发展工业,造成生态破坏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狗最善媚人,而又极欺贫重富,故见衣衫褴褛者,则必恣其狂吠也。
一日独行郊外,四顾无人,忽遇一金钱豹,迎面而来。狗遥见之大喜曰:“此金钱被(通“披”pī)体者,必富家郎也,吾当承迎之。”遂疾趋而前,摇尾作种种乞怜。行既近,豹突起搏之,张口欲噬,狗大惊,返身狂奔,幸得脱,然亦魂不附体矣。
遏一牛,问狗何来,狗告以故。牛笑曰:“汝自不通世故,岂不闻近来世上,愈是有钱之辈,愈要吃人耶!”
(选自吴沃尧《俏皮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狗最善媚人 (2)则必恣其狂吠也
(3)豹突起搏之 (4)幸得脱
2.比较并解释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文中所写的“狗”有何特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4.这则故事通过老牛之口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
1.(1)讨好 (2)任意 (3)扑 (4)侥幸
2.(1)所以 原因 (2)指金钱豹 结构助词“的”
3.喜欢讨好人,而且欺贫爱富。(意思对即可)
4.揭示了一种有钱人压迫穷人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社会世态炎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植物能改变世界吗
刚听到这个问题时,我瞥了一眼办公室里那些小盆景。那些绿色或红色的、形状各异的小植物,有的养在土盆里,有的就简单地养在灌了清水的废弃可乐瓶里。没错,劳累的时侯看一眼,很能舒缓压力,可它们能改变世界吗?我心存疑问。
151年前,英国人理查德·斯普鲁斯来到巴西。在亚马逊河热带雨林里,采集到一棵完整的小树——它的树皮光滑平坦,开黄绿色小花。割开树皮,里面流出白色的黏稠物质。理查德把这棵不起眼的小树带回了英国皇家植物园,便转身去了南美。
尽管在6世纪的壁画上,就有阿兹克特人(现在的墨西哥人)向部落首领奉献生胶的场景,但人类真正认识到橡胶的巨大价值,也不过就是200年之内的事。
1823年,一个叫麦金托什的工人不小心把橡胶溶液沾到衣服上,意外发现能够防水。
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件能挡雨水的衣服诞生了。直到今天,英语中的“雨衣”一词,还叫做麦金托什(mackintosh)。
1887年,约翰·博伊德·邓洛普在帮儿子修理自行车的过程中,灵机一动,发明了充气轮胎,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两年后,爱德华·米其林也在一次修理自行车轮胎的过程中,想到可以把轮胎做成可拆换的,由车主自己修理。l891年,米其林申请了这项轮胎改革专利,从此,人类对橡胶的需求剧增。如今,米其林公司已是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巨头
因为橡胶树,因为有了橡胶、橡胶轮胎,整个世界从此“转”了起来。
谁说植物不能改变世界?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改变世界的植物,何止橡胶一种!
今天吞云吐雾自得其乐的烟民们,大概无法想象欧洲第一个烟民罗德里格的遭遇:他随哥伦布船队从美洲回到家乡之后,很不理智地在众目睽睽之下点燃了那些神奇的叶子,他的鼻子、嘴巴冒出浓烟,“邻居们吓得魂飞魄散”。他被关进监狱,等到他出来的时候,邻居们早已学会了吸烟。在大量金钱与生命被烟草卷走之后,越来越多的主动或被动吸烟的消费者把烟草公司告上法庭。但烟草贸易早已改变了世界格局,特别是英国与北美之间的关系。
能够制出甘美甜糖的甘蔗,被哥伦布引入加勒比海地区后,成为新兴的产业,由此需要的大量廉价劳动力,引发了非洲黑人最苦难的血泪史。能够开出白色花朵的植物——棉花,引起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变革之一——工业革命。至于有着先苦后甜奇怪味道的中国茶叶,更是诱发了西方对东方财富的掠夺。由茶叶和罂粟这两种植物引发的战争,改变了整个中国的近代史。
虽然在人类眼中,植物沉默无语、逆来顺受、任由宰割,但事实上,烟草、甘庶、棉花、茶、罂粟、金鸡纳树、橡胶树这些植物,毫不夸张地说,已经改变了世界。从中,我们看到人类的好奇、贪欲、__、暴力、罪孽。当然,还有彷徨、无助、脆弱、多疑。植物的历史,折射出人性的善,也折射出人性可怕的恶。这些,都是抹不去的历史.
最近,“神舟六号”搭载的柴油树苗长势良好。“根据科学研究,从这种柴油树种子中榨出的油,结构同石油相似,只需稍加提炼和加工就能得到柴油,但目前产量太低,无法大规模种植和生产。”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负责“神六”搭栽种苗试验的研究员沈世华博士希望,通过太空旅行,把柴油树苗的产量提高几倍。
瞧,也许这就是下一种改变世界的植物!
1.你认为本文这样的开头好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2.文中大量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人类在1400年前就已经认识了橡胶,但真正大规模使用橡胶也不过是近200年内的事。
②“谁说植物不能改变世界?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改变世界的植物,何止橡胶一种!”
一句话在文中起过渡作用。
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烟草、甘庶、棉花、茶、罂粟、金鸡纳树、橡胶树这些植物改变过世界。
④植物不仅在过去改变着世界,也会在现在和未来改变世界格局。如柴油树就已经在改变着现在世界的格局了。
4.我国进行航天研究,利用航天器搭载生物,像“神六”搭载柴油树苗,以期获得科研突破,如果“神七”面向全国征集搭载物种,你将向航天局推荐什么物种?并简要说明原因
1.开篇点题,点明说明中心;并且运用设问开头,引出下文;又与下文“谁说植物不能改变世界?”、“也许这就是下一种改变世界的植物”相照应,使全文结构严谨。
2.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进行说明,如“烟草改变了世界格局,特别是英国与北美之间的关系”、“甘蔗引发了非洲黑人的苦难史”等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植物能改变世界。
3.D
4.答案示例:我推荐大熊猫。大熊猫是我国珍贵的动物,由于繁殖能力较低,目前数量日趋减少,我希望通过搭载实验能提高大熊猫的繁育能力,增加它们的数量。
阅读,完成1—7题。
弯弯的月亮
星子的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漂亮,很招星子和同学们的喜欢。
一天,老师在课堂是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
年轻的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后,高兴地说:“好,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
这时,坐在前排的星子举起了手,可是老师没有发现,星子就扔举着手,还喊了一句:“老师!”
老师听见后,说:“星子同学,有什么问题请讲。”
星子站起来,眨动着那双亮晶晶的大眼睛,说:“老师,我看弯弯的月亮像豆角。”
老师听完星子的话,一脸的不高兴,她对星子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全班同学都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儿,你为什么偏偏要说像豆角呢?难道就你特别有见解吗?”
班上的同学一阵哄笑,星子的眼窝里满是泪水。
回到家后,星子把这件事告诉了曾做过小学教师的奶奶,奶奶说:“星子,老师的批评是正确的,弯弯的月亮是像小船儿,我从前教过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也都是这样回答的。”
星子听完奶奶的话,眼窝里又一次合满了泪水。
这件事情以后,星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她很不喜欢这年轻、漂亮的老师,在课堂上再也不敢向教师提出“特别”的问题……
很快,几年过去了,星子考入一所师范学校;又很快地,星子从这所学校毕业,她回到故乡的小镇上做了教师。
走上讲台的第一课,星子教师穿着朴素、整洁的衣服,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静默了一会儿后,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
星子教师没有说同学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充满期待地注视着大家,接着,她又问:“同学们,有没有和这个答案不一样的?”
一个叫田菲的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的答案和他们不一样,我说弯弯的月亮像镰刀。”
星子教师听后很高兴,说:“田菲同学的回答也正确。我只是想启发同学们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应该大胆发挥你们的想像力,多想出几个答案。比如弯弯的月亮除了像小船儿、像镰刀之外,还像不像弓?像不像豆角?”
学生们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
星子老师的脸颊上,浮现出一种从心窝里涌出来的笑容。
……几十年后,已退休闲居在家的星子,接到作家田菲寄来的她自己创作、刚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弯弯的月亮》。
星子急忙翻开书,见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
送给我最敬爱的启蒙老师:
感谢您给我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您的学生:田菲
星子看后,脸上又浮现出当年那种很愉快的笑容……
1.第5段画线语句中的“仍”和“喊”这两个词,表现了星子当时怎样的心情?
2.隔了若干年后,同学们对“弯弯的月亮像什么”的回答为什么惊人的一致?
3.星子当老师后,又提出“弯弯的月亮像什么”的问题,是想让学生
4.面对学生与众不同的回答,星子的老师与星子老师的态度有哪些不同?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星子老师说弯弯的月亮像“弓”“豆角”,你认为“弯弯的月亮”还像什么?请再写出四个:像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不能写出与文中出现过的喻体重复)
6.文章最后说:“星子看后,脸上又浮现出当年那种很愉快的笑容……”星子为什么会笑?请你发挥联想或想像,写几句话,表现出星子此时此刻的内心想法。
7.此文前后跨度几十年,上下写了四代人,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突出这一主旨,作者对众多材料作了精心安排,其中写得最详的内容是(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星子迫切(急切)地想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渴望(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意思对即可)
2.某些传统的教育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想像力,造成了学生缺乏思考与想像力,不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框。(意思对即可)
3.大胆发挥想像,多想出几个答案。(意思对即可分)
4.①星子的老师“不高兴”,星子老师“很高兴”。②星子的老师否定学生的独到见解,星子老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独到见解。③星子的老师指责和讽刺学生,星子老师鼓励和启发学生。(意思对即可)
5.示例:像钩子,像虹,像拱桥。
6.应扣住她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终于有了好的结果,她感到高兴来写。
7.①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哪里走 ②教育思想在发展,教学方法在更新,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扩展其想像力。星子老师对于学生大胆、多向、创新的思维指导。
阅读,完成1—5题。
捧着空花盆的孩子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国家里,有一个贤明而受人爱戴的国王。但是,他的年纪已很大了,而且年迈的国王没有一个孩子。这件心事,使他很伤脑筋。有一天,国王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吩咐发给每个孩子一些花种子,并宣布:“如果谁能用这些花种子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那么,那个孩子便是我的继承人。”
所有的孩子都种下了那些花种子,他们从早到晚,浇水、施肥、松土,护理得非常精心。
有个名叫雄日的男孩,他也整天用心培育花种,但是,十天过去了,半月过去了,一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依然如故,不见发芽。
“真奇怪!”雄日有些纳闷。最后,他去问他的母亲:“妈妈,为什么我种的花不出芽呢?”母亲同样为此事操心,她说:“你把花盆里的土换一换,看行不行。”
雄日依照妈妈的意见,在新的土壤里播下了种子,但是它们仍然不发芽。
国王决定观花的日子来到了。无数个穿着漂亮的孩子涌上街头,他们各自捧着盛开着鲜花的花盆,每个人都想成为继承王位的太子。但是,不知为什么,当国王环视花朵,从一个个孩子面前走过去时,他的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影子。
忽然,在一个店铺旁,国王看见了正在流泪的雄日,这个孩子端着空花盆站在那里。国王把他叫到自己的眼前,问道:“你为什么端着空花盆呢?”雄日抽咽着,他把他如何种花,但花种又长期不萌芽的经过告诉给国王,并说,这可能是报应,因为他在别人的果园里偷过一个苹果。
国王听了雄日的回答,高兴地拉着他的双手,大声地说:“这就是我的忠实的儿子。”
“为什么您选择了一个端着空花盆的孩子做接班人呢?”孩子们问国王。
于是,国王说:“子民们,我发给你们的花种子都是煮熟了的。”
听了国王的这句话,那些捧着最美丽花朵的孩子,个个面红耳赤,因为_______________。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
A.国王发给每个孩子一些花种子,让他们培育出最美的花朵。
B.国王深受人们爱戴,他年纪已经很大了,可还没有一个孩子。
C.国王年迈而无子,想要挑选一个义子作为继承人。
D.国王年迈而又无子,他十分苦恼。
2.依据你的理解,在全文的最后一段补写上一句话。
3.为什么“当国王环视花朵,从一个个孩子面前走过去时,他的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影子?”
4.国王选雄日做接班人是因为雄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纳本文中心思想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一位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国王才是贤明而受人爱戴的。
B.本文通过一位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一味追求地位与财富。
C.本文通过一位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D.本文通过一位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做过坏事的人是一定会遭报应的。
1.C
2.示例:他们为自己的不诚实行为感到羞愧。(意思对即可。)
3.因为花种子都是煮熟了的,不可能萌芽,更不可能长出花朵。捧着盛开着鲜花的花盆的孩子都是不诚实的孩子
4.是个诚实的孩子
5.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