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威尼斯商人》中的一段对白,完成1-3小题。
巴萨尼奥 高兴起来吧,安东尼奥!喂,老兄,不要灰心!这犹太人可以把我的肉、我的血、我的骨头、我的一切都拿去,可是我决不让你为了我的缘故流一滴血。
安东尼奥 我是羊群里一头不中用的病羊,死是我的应分;最软弱的果子最先落到地上,让我也就这样结束了我的一生吧。巴萨尼奥,我只要你活下去,将来替我写一篇墓志铭,那你就是做了再好不过的事。
1.这段对白,表现了两个人什么样的共同性格特点?
2.“我是羊群里一头不中用的病羊,死是我的应分;最软弱的果子最先落到地上,让我也就这样结束了我的一生吧。”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如果这时候安东尼奥真的死了,请你为他写一个墓志铭,你将会写一句什么样的话?
1.为友情愿意牺牲自己
2.为朋友受到夏洛克的惩罚而死去是我所愿意的,你不必为我遗憾。
3.这里埋葬的是一个为友情而牺牲的人(意思同即可,越简练形象越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小题。
弟弟
张爱玲
①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都不。从小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长辈就爱问他:“你把眼睫毛借给我好不好?明天就还你。”然而他总是一口回绝了。有一次,大家说起某人的太太漂亮,他问道:“有我好看么?”大家常取笑他的虚荣心。
②他妒忌我画的图,趁没人的时候拿来撕了或是涂上两道黑杠子。我能够想象他心理上土感受的压迫。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③一同玩的时候,总是我出主意。我们是“金家庄”上能征惯战的两员骁将,我叫月红,他叫杏红,我使一口宝剑,他使两只铜锤,还有许许多多虚拟的伙伴。开幕的时候永远是黄昏,金大妈在公众的厨房里咚咚切菜,大家饱餐战饭,趁着月色翻过山头去攻打蛮人。路上偶尔杀两头老虎,劫得老虎蛋,那是笆斗大的锦毛毯,剖开来像白煮鸡蛋,可是蛋黄是圆的,我弟弟常常不听我的调派,因而争吵起来。他是“既不能命,又不受令”的;然而他实在是秀美可爱,有时候我也让他编个故事,一个旅行的人为老虎追赶着,赶着,赶着,发疯似的跑,后头呜呜赶着……没等他说完,我已经笑倒了,在他腮上吻一下,把他当个小玩意。
④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也不知道我弟弟过的是何等样的生活。有一次放假,看见他,吃了一惊。他变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净的蓝布罩衫,租了许多连环图画来看。我自己那时候正在读穆时英的《南北极》与巴金的《灭亡》,认为他的口胃大有纠正的必要,然而他只晃一晃就不见了。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我比谁都气愤,附和着众人,如此激烈地诋毁他,他们反而倒过来劝我了。
⑤后来,在饭桌上,为了一点小事,我父亲打了他一个嘴巴子,我大大地一震,把饭碗挡住了脸,眼泪往下直淌。我后母笑了起来道,“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我丢下了碗冲到隔壁的浴室里去,关上了门,无声地抽噎着。我立在镜子前面,看我自己的掣动的脸,看着眼泪滔滔流下来,像电影里的特写。我咬着牙说:“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
⑥浴室的玻璃临着阳台,拍的一声,一只皮球蹦到玻璃上,又弹回去了。我弟弟在阳台上踢球。他已经忘了那回事了。这一类的事,他是惯了的。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
1.姐弟分别后再见面时,弟弟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你认为造成弟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第④段中“认为他的口胃大有纠正的必要”,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弟变得高而瘦,是因为偏食的缘故,所以他的胃口须纠正。
B.弟弟总是穿些不干不净的外农,这种审美趣味应该纠正。
C.弟弟尽看些连环图画之类,这种阅读趣味大有纠正的必要。
D.弟弟逃学、忤逆、没志气,这些劣迹要好好纠正。
3.打了弟弟,弟弟没当回事,很快就忘了,而“我大大地一震,把饭碗挡住了脸,眼泪往下直淌”,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作者对弟弟的忤逆、无志所持的态度是( )
A.为他流泪,为他悲哀
B.无论发生什么变化,感情依旧,态度依旧
C.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哀莫大于心死”,对弟弟的行为感到彻底失望
5.“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为什么感到悲哀?
1.外貌变了:高而且瘦;穿着变了:不甚干净;举止变了:逃学、忤逆、没志气;性格变了:挨了打,须臾便忘了。造成弟弟变化的原因是缺少家庭温暖和关爱,缺乏有效的教育。
2.C
3.为弟弟自身不争气和其所遭受的不幸遭遇感到难过,为这缺少温暖亲情的家庭及其他所造成的弟弟的不幸转变深感悲痛,又遇弟弟挨打,便悲从中来流下眼泪。
4.C
5.弟弟的没志气和对挨打的麻木。(意思对即可)
赏析下文,完成1-3小题
父爱的高度
吴宏博
①好多年都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
②记得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电视、碟机这类玩意在乡下压根就没见过,更别说是享用了。所以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在那露天地里,黑压压的一片,煞是壮观。
③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迷。每遇此等好事,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自行车,带着我摸黑去赶热闹。
④到了电影场,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就远远地站在人群后边。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父亲就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记得有一次,看《白蛇传》,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父亲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着说:“嗨!嗨!醒醒,都‘水漫金山’了!”
⑤一晃好多年就过去了,我已长得比父亲还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
⑥春节回家,一天听说邻村有人结婚,晚上放电影,儿时的几个玩伴就邀我一同去凑热闹。我对父亲说:“爸,我去看电影了!”
⑦父亲说:“去就去么,还说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
⑧“你不去?”
⑨“你自个去吧,我都六十几的人了,凑什么热闹!”
⑩来到电影场,人不算多,找个位置站定。过了不大一会,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你的位置好”,一边托孩子骑在了自己脖子上,孩子在高处咯咯地笑着。
11我不知怎么搞的,眼一下子就湿润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找寻的结果吗?
12想起了许多往事,再也无心看电影。独自回家。
13敲门。父母已睡了,父亲披着上衣来开门:“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电影不好?”
14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
15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老了。
16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
(选白《散文月刊》)
1.文章写得非常感人,其中有两处写到流泪,一处是第11段“眼一下子就湿润了”,一处是第14段“我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请你联系上下文,分别说出其原因。
“眼一下子就湿润了”的原因:
“我泪一下子涌了出来”的原因:
2.划出文章中对父亲进行外貌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1.①作者看到这一位父亲也把自己的儿子架在脖子上看电影的情景,仿佛看到了父亲当年为自己撑高的样子,心里自然泛起一种难以描摹的感情:天下父母的爱都一样的伟大和无私。(只要讲到触景生情,说到父爱即可。)
②看到父亲的苍老,想到为自己付出的艰辛劳动,不禁流泪,(讲到艰辛即可)
2.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作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基石,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一描写使父亲这一形象更加充实,更加感人。
3.无论自己的人生理想有多大,人生价值有多高,都是父亲为自己作的基石,写出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深远,突出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点出父爱的伟大即可)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阅读,完成1-4题。
读树
李国文
①那时住在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在每年的书市,来到大庙,挤到熙熙攘攘的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劳累,便找个树荫下的长椅歇腿。
②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独特的个性,如果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也是一个形态相异,性格不一,各呈丰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桧、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人。
③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每一圈年龄,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便越发地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大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大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④因此,整个太庙里面,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那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⑤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的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的景色。
⑥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1.作者说树是可以读的,其理由是什么?根据文意,作简单概括。
2.作者在第三段中说古树和老人“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作者为什么会“生出一丝惆怅”?
3.怎样理解第五段中“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的景色”这句话的含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感悟?
1.①树和人一样,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形态各异的树又构成了一个丰富的世界。
②用看人的眼光去读树,为这些树增添了几分文化和历史的底蕴,读树如看人,这些树也成为了一幅记录历史的长卷。(意思对即可)
2.古树和老人一样,随着时光的流逝,缺少了一种生机和活力。(意思对即可)
3.跟前的怡人景色来自于老树和新树的互相映衬。老树是对过去光辉历史的记录,而新树是代表了成长中的可以憧憬的未来。只有更努力地去开拓新的未来,这个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有底蕴又有活力的世界。(意思对即可)
4.读树就是阅读人生,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是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
阅读,完成1-5题。
绿色植物的数学美
①尽管植物姿态万千,但无论是花、叶和枝的分布都是十分对称、均衡和协调的。碧桃、腊梅,它们的花都以五瓣数组成对称的辐射图案;向日葵花盘上果实的排列,菠萝果实的分块以及冬小麦不断长出的分蘖,则是以对称螺旋的形式在空间展开。许许多多的花几乎也是完美无缺地表现出对称的形式。还有树木,有的呈塔状,有的为优美的圆锥形……植物形态的空间结构,既包含着生物美,也包含着数学美。
②著名的数学家笛卡尔曾研究过花瓣和叶形的曲线,发现了现代数学中有名的“笛卡尔曲线”。辐射对称的花及螺旋排列的果,它们在数学上则符合黄金分割的规律。小麦的分蘖,是围绕着圆柱形的茎按黄金分割进行排列和展开的。常见的三叶草和常春藤的叶片形状,也可以用三角函数方程来表示。
③叶子的排列是建立在能充分获得光合作用面积和采集更多阳光这一基础上的。如车前草,有着轮生排列的叶片,叶片与叶片之间的夹角为137度30分,这是圆的黄金分割的比例。梨树也是如此,它的叶片排列是沿对数螺旋上升,这也保证了叶与叶之间不会重合,下面的叶片正好在从上面叶片间漏下阳光的空隙地方,这是采光面积最大的排列方式。可见,沿对数螺旋按圆的黄金分割盘旋而生,是叶片排列的最优良选择。
④高等植物的茎也有最佳的形态。许多草本植物的茎,它们的机械组织的厚度接近于茎直径的七分之一,这种园柱形结构很符合工程上以耗费最少的材料而获得最大坚固性的一种形式。一些四菱形的茎,机械组织多分布于四角,这样也提高了茎的支撑能力,支持了较大的叶面积。
⑤当然,整株植物的空间配备也必须符合数学、力学原则,才适合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和发展。像一些大树,都有倾斜而近似垂直的分枝、圆柱形的茎和多分枝的根,这样有利于生长更多的叶片,占据更大的空间和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⑥透过繁茂的枝叶,我们看到了绿色世界里的数学奇观。若进一步了解这其中的奥秘,进行仿生,则会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益处。
1.用原文中的语句概括本文说明的中心。
2.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许许多多的花几乎也是完美无缺地表现出对称的形式。”句子中“几乎”一词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
4.科学贵在发现,而它的灵感有时就来自我们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的留意和洞察。“著名的数学家笛卡尔曾研究过花瓣和叶形的曲线,发现了现代数学中有名的‘笛卡尔曲线’”,请再举出一个这样的实例。(要求和原句格式一致)
5.本文的结尾提到要研究绿色世界里的数学奇观,进行仿生。请你结合本文的知识发挥想象,举一个例子。
1.尽管植物姿态万千,但无论是花、叶和枝的分布都是十分对称、均衡和协调的。(或“植物形态的空间结构,既包含着生物美,也包含着数学美。”)
2.承上启下,总分总
3.“几乎”是基本上、大多数,不摊除有少数形式不对称的花;如果删去就显得武断绝对,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
4.示例:阿基米德曾研究过洗澡时水溢出浴缸,发现了物理中有名的“阿基米德定律”。牛顿曾研究过苹果落地,发现了物理中有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5.此题答案略。只要紧扣本文说明的中心,合理进行想象,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一样的渺小
画家早年颠沛流离,吃尽了人世的苦头。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都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家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么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一
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通过弟子们传诵,此语已被世人奉为一句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格言。其实,画家已经陷入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一天,画家偶然得知一百公里外的山上有一位老禅师,道行极高,心中顿生仰慕,决定去拜访。为示诚意,画家没有开自家的高级轿车,而是带弟子们步行前往。
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奇峰峻岭。山脚的连绵水田里,有农夫和牛耕作的身影,村庄炊烟袅袅,头项阳光响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画家心中喜悦,按照当地人的指引,向一座小山上走去。
到了山腰,画家远远地看见山头有一个农夫,正躬身锄地。在蓝灰色天幕的映衬下,农夫的身影像一块人形的墨迹,蠕动着。越走越近,画家看清,是一位老农,在清理自己的小菜地。画家汗流浃背地驻足四顾,寻找山下人说的那座小庙宇。弟子们也在一旁帮着搜寻,可是,附近并无庙宇。
锄地的老者停止劳作,看着他们,目光淡定。画家问道:“老人家,知道某某禅师住在哪里吗?”老者说:“我就是。”画家大喜:“有眼不识泰山,刚才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了。”老者淡淡地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
场面忽然有些凝固。画家的弟子们颇为不满,觉得这禅师身怀傲气,且有争斗之心,不像那么回事儿。但画家却没有生气,在那里愣神片刻,两手一拍,道:“回家!”
后来,画家又说过一句格言,被弟子们传诵出来——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1.画家“回家”的潜台词是什么?
2.结合上下文,解释画线句的含义。
①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②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3.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理由
1.我懂了。(“我明白了”等)
2.①说明画家在取得成绩后很自负,目空一切,目中无人
②说明画家能平等待人了,变得谦逊了(要点:“自负”“目中无人”“平等”“谦逊”)
3.通过个人努力奋斗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且能改正(意思对即可)
4.不同意。结尾作用有二:①使小说情节完整。因为画家上山的目的是为找禅师解决人生的困惑,没有这个结尾,不能表明画家的困惑已经解决
②点明小说主旨:当自己心态改变后,看别人也就高大了(要点:“情节完整”“点明主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①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生物的生殖细胞都是永生不死的。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生存了几千万年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没有生殖细胞的永生,也就没有物种的延续。第二,癌细胞不会自动死亡,也是永生的。海拉细胞,这是多年前从一位叫海拉的女子身上收集到的子宫颈癌细胞。它一直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分裂繁殖,每24小时倍增一次,生长分裂极其旺盛,至今已传了上千代,仍没有死亡的征象。海拉早已死亡多年,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这里的奥秘何在呢?
②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
③如果我们将癌细胞或生殖细胞永生的机理弄清楚,并应用于人类,岂不是也可让我们的体细胞获得永生吗?如果体细胞也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是否也可无限期分裂而长生不老呢?有一位细胞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学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结合),促进了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神经细胞分裂了100次尚未衰老,依然生机蓬勃。
1.简要概括上文第①段的内容。
2.从文中介绍看,癌细胞为什么能够“永生”?
3.上文第②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第③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第③段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介绍两种永生的细胞。或:说明两种细胞可以“永生”。
2.因为它能与病毒或其它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
3.作比较;举例子;通过举例子说明体细胞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可进行无限期分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读书以养心
①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心。没有书的日子会使人心灵蒙尘,渐渐消蚀的读书热情会使心灵的肌肤起皱。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总有疲倦的时候,此时书便是心灵最好的栖息之所。
②如今媒体众多,比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书籍、互联网等等。相比之下,书籍的那一份独有的沉静、深远和幽雅,最让人难以割舍。繁忙的工作之余,捧一本书,或坐于书房,或行于户外,无声的书籍均能给你一份闲情逸致,你可深入,也可浅出,在无声中聆听美好的旋律,在无画中观赏美妙的图景。
③苏轼曰:“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书籍是人类漫长生活的积淀,它能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多,精神的享受,还在于感情的升华和情操的陶冶。书籍又是一个磁场,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心灵的罗盘都会在这里发生强烈的感应。我们从《论语》中学到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感受历史的严肃,从鲁迅那里学得醒世哲理,从__、__等老一辈革命家那里学得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在阅读中,我们会发现,文字也是有个性的。譬如周作人的清淡平和,许地山的睿智自然,丰子恺的细腻亲切,冰心的清雅飘逸,钟敬文的晴朗绝俗……读书不仅要择书而读,更要择人而读。作品中的思想,映射着创作者本人的人生态度、思想方式、创作意图。真正会读书的人,会着力挖掘作者深层次的创作意图,以求获得深层次的美感。
⑤一部好书就是尘世的一盏明灯,它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读书是高尚而神圣的,它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丰富和精神的振奋,可以让人活出人生的一大境界。试想,在万籁俱静的夜晚,排除杂念,或半倚床侧,或微伏案边,捧书入静,不也是一种最美的享受吗?
1.作者为什么说读书能“养心”?
2.请仿照第④段画线句式,再举一个你所了解的作家的例子,并举出你知道的能代表这位作家风格的作品一篇。
3.第⑤段中“读书是高尚而神圣的,它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丰富和精神的振奋,可以让人活出人生的一大境界”这句话与前文那句话照应?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1.①(书籍)能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多,精神的享受,还在于感情的升华和情操的陶冶;
②使心灵的罗盘会发生强烈的感应。
2.示例:鲁迅的深沉冷峻,《故乡》以深沉冷峻的笔触揭示了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它能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多,精神的享受,还在于感情的升华和淆操的陶冶”。读书的确是高尚而神圣的,我们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从书中学到智慧的思考,感受历史的严肃,学得醒世哲理,学得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的心灵丰富、精神振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只拣儿童多处行
①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颐和园门口,就像散戏似的,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这几扇大红门,就像一只大魔术匣子,盖子敞开着,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关不住的小天使。
②这情景实在有趣!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③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簇,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也有些孩子,大概是跑累了,背倚着树根坐在小山坡上,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骀荡的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④我们站了一会,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折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知春亭和园门口大概是他们集合的地方,太阳已经偏西,是他们归去的时候了。
⑤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⑥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
⑦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引起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聚过来了,他们抬头看看花,又看看我们。我拉住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女孩子,笑问:“你说这海棠花好看不好看?”她忸怩地笑着说:“好看。”我又笑问:“怎么好法?”当她说不出来低头玩着纽扣的时候,一个在她后面的男孩子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于是他们就像过了一关似的,笑着推着跑出门外去了。
⑧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⑨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1.本文主要写儿童,但第⑤自然段却插入了对海棠花的描写和赞叹,其作用是什么?
2.请你赏析理解下面两句话。
(1)这几扇大红门,就像一只大魔术匣子,盖子敞开着,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关不住的小天使。
赏析:
(2)花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
赏析:
3.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行处”就能找到春天呢?
4.根据全文的内容,说说“只拣儿童多行处”这句话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以海棠花衬托孩子旺盛的生命活力,并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2.(1)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急切、欢畅的心情和天真、活泼的性格。
(2)运用拟人手法,将花比作儿童,表现出花的新鲜、美丽和活力,也表现了儿童旺盛的生命活力。(意思对即可)
3.要点:其一,儿童多处就是春天,因为儿童多的地方春光最饱满最烂漫;其二,儿童是春的使者,春天荡漾在儿童的心里,春天写在儿童的脸上,春天就住在儿童的身上,春天是儿童的,儿童就是祖国的春天。
4.赞美儿童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旺盛的生命力,给人希望,给人快乐,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阅读,完成1-4题。
鹦鹉鱼的睡衣
沈岳明
①在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②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伴。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③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④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⑤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⑥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1.从全文看,鹦鹉鱼有哪些特点?
2.第④段中画线的“就能”和“才能”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3.为什么说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
4.文章末尾说“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我们“作茧自缚”的某些行为。
1.色彩艳丽,团结互助,很怕死,能织坚固的睡衣
2.“就能”一词,强调了鹦鹉鱼编织时间之短;“才能”一词,突出了鹦鹉鱼睡衣之坚固。
3.因为受到外界伤害时,其他鹦鹉鱼会很快来解救受困的鹦鹉鱼,而当鹦鹉鱼困在睡衣里时,就会因为得不到同伴的救助而死亡。
4.如:像发明汽车,造成大气污染;过于重视发展工业,造成生态破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