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两棵树的守望

⑴一粒树种被埋在瓦罐下已有些时日子,昏昏沉沉中,她忽然听到一声很轻微的爆裂声,她一下子被同类的这种声音鼓舞了,开始没日没夜地试着冲出__。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在这个春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她终于咬破了瓦罐的一丝缝隙,顶出了一片嫩黄的叶子。

⑵好不容易探出头来的她还没来得及站稳脚跟,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寻找先她破土的那粒种子。她发现他就站在离她不远的院子里,已有半米多高了,自己却被压在一堵高墙下。

⑶为了往上长,她拼命地吮吸着阳光和雨露,不管雷雨大作还是狂风肆虐,她都挺直腰杆努力向上。尽管瓦罐刺破了她的脚掌,墙壁磨伤了她的肌肤,她都心无旁骛,甚至拒绝了一棵向日葵的献媚,一株剑兰的示爱。冬天到来的时候,她终于长到半米高了,他却早已越过墙头,任她怎么努力也够不着他一根细细的枝条。

⑷这个冬天似乎特别漫长,她常常在寒风中抖动着细细的枝条向他招手。他却根本没有发现她对他的仰慕。既然牵不到他的手,那就缠绕住他的根须吧。于是,她竭尽全力将根须向他的方向爬去,全然不顾瓦片的锋利和墙壁的挤压。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她细小的根须终于接触到了他的根须。

⑸一股轻轻切切的缠绕终于使他注意到了她的存在,他这才发现她和她满身的伤痕。他把自己有力的根须小心地从那些伤口绕过去,再将她密密地包裹起来。

⑹春去春又来,他的枝叶已覆盖了半个院子,他已能傲视整个院子里所有的花草树木了。望着他伟岸挺拔的身躯,再看看自己尚嫌弱小的身躯,似乎永远也无法达到和他并肩的高度。她有些灰心也有些胆怯了。他仿佛看穿了她的心事,根须更有力地攀紧她。她被他有力的筋骨提携着,一点一点地变高变粗。现在,她也能越过高高的墙头,和他一起倾听微风的呢喃,细数天上的白云了。

⑺那是一个狂风大作的深夜,风狞笑着一次次向她发起进攻,每一次摇动都会使她的肌肤在和石墙的摩擦并留下道道伤痕,根部更是撕裂般的疼痛。为了减轻她的痛苦,他的身子尽量向她倾斜,像老鹰保护自己的雏儿一样把所有的枝条伸展开,全力为他抵挡向她席卷而来的风暴,他的条条根须像一根根细小的绷带,将她密密麻麻地缠绕起来。数不清的根须你缠我,我绕你,已分不清谁是谁。在暴风雨面前,他们已融为一体。

⑻斗转星移。一个月华如水的秋夜,纷纷扬扬的米粒般的花苞累累悄悄地洒满了她的树冠。整座院子飘满了幽雅的清香,他一下子被这少有的奇香唤醒了,他想要叫醒她,和她一块分享这份美好。但是,他呆住了。她正以前所未有的美丽向他微笑,她身上的每一朵细小的花瓣里都盛满了这醉人的甜香。

⑼他默默地注视着她,为她的美丽,为她的绽放而感动。只有他知道,为了这一天,她付出了多大的痛苦和代价,那些斑斑驳驳的伤痕就是最好的证明。

⑽天大亮的时候,一些人来到了院墙,比比划划地来到他们跟前:“这棵桂树的花可真香啊,就留下吧,把白杨刨了。”

⑾随着锄头的深入,他们缠绵交错的根须展露在人们面前,怎么分都分不开。“真是奇怪,两棵树的根怎么也分不开。”人们不知道:为了能彼此拥有,他们付出了多少努力。每一镐下去,都是在挖彼此的心呀!

⑿在白杨倒下的一刹那,所有的桂花纷纷坠地,洋洋洒洒地仿佛下了一场桂花雨。过了没几天,人们发现桂树死了,倾斜着倒在白杨残余的树干上。

(选自《感恩自然》)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花树和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1)桂花树:

(2)白杨树:

2、用四个短语概括桂花树的情感变化历程

( )→( )→( )→( )→为守望而献身

3、第⑻段:“他想要叫醒她,和她一块分享这份美好。但是,他呆住了。”其中“这份美好”是指 ;“他呆住了”的原因是 。(请用原文回答)

4、文章题目是“两棵树的守望”,可是结尾为什么还写人们刨去白杨树和桂花树随白杨树离去这一情节呢?

1、(1)积极进取(向上)、刚(坚)强。信念坚定(执着)

(2)勇于奉献,关爱他人、勇敢、牺牲精神、执着

2、受到鼓舞[4ef19d96845ea15c.gif]努力向上(积极进取)[4ef19d96845ea15c.gif]胆怯灰心[4ef19d96845ea15c.gif]充满自信

3、(1)整座院子飘满了幽雅的清香,他一下子被这少有的奇香唤醒了

(2)她正以前所未有的美丽向他微笑,她身上的每一朵细小的花瓣里都盛满了这醉人的甜香。

4、作者用人门刨去白杨树的冷酷行为衬托(或反衬)出白杨树对桂树的关爱、奉献精神的伟大,凸显了白杨树这一守护神的形象;写桂树随白杨树离去这一内容则紧扣题目,深化了为信念勇于牺牲、生死相守的主旨

阅读《我们身边的碳排放》,回答1—5题。

我们身边的碳排放

纪双城等

衣:“快速时尚”导致浪费

①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说,从1990年到2005年,全球纺织品产量从4000万吨升至6000万吨。其中“快速时尚”趋势对纺织品生产和消费激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衣服便宜了,消费者穿过几次就丢掉。但便宜衣服通常以人造材料制成,它们由石油化工原料合成,在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温室气体远远超过天然织物。而且,这些人造材料难以回收使用,自然降解也需要很长时间。

食:少吃牛肉

②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18%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肉类排气。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有关“食”的碳排放是如何重要。而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又是最多的,每生产1公斤牛肉相当于向大气排放3.66.8公斤二氧化碳。此外,饲料的生产以及饲养牲畜的农场排出废物也都要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德国健康杂志报道称,如果饮食中有三成热量是来自红肉(猪牛羊等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肉类)或乳制品,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1485.1公斤,而对应的白肉(鸡鸭鱼等)一年排放量约为1054.2公斤。

住:盖节能房用再生纸

③在寒冷的冬季,建筑取暖系统无疑将消耗大量能源。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未来3年北爱尔兰将建造50多套社会福利房,它们的节能效率超出平均水平75%。

④在“住”的领域要减少碳排放,不仅包括房屋设计,房间里的各种设备也同样重要。

例如冬季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度,夏季调高2度,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公斤;其实卫生纸也有讲究,《新科学家》提倡用100%再生纸做的卫生纸,“尽管它用起来没那么舒服,但每吨再生纤维可减少1.5~2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行:绿色交通

⑤二氧化碳的另一大来源是交通。

⑥在欧洲,交通对能源消耗占到整体能源消耗量的20%~30%。减少出行带来的碳排放,第一步就是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摘自2009年《环球时报》,有改动)

1.作者为什么要写我们身边的碳排放?

2.文章第②段划线处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⑥段加点词“近”能否去掉,为什么?

4.对于如何减少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你还有哪些想法?(文中涉及的除外)

1.为了要告诉我们从日常生活入手来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

(意思接近即可)

2.列数字,准确说明了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是最多的。

3.不能,因为公共交通每年节省的天然气只是接近53亿升,并非确指,去掉后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示例1:①尽量步行或者骑自行车;②尽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示例2:①尽量使用节能灯;②尽量少洗衣物。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①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阅读”都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阅读”领域内的一些新变化,如迅速流行开来的“浅阅读”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实用性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浅阅读”的出现与社会竞争加剧,人们工作、学习节奏快,压力大有关;同时也与信息爆炸带来的多样选择有关。近年来,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并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带来了铺天盖地的资讯。这在拓展人们知识面的同时,也使得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取代了“深阅读”。

③对于这一现象,一些专家认为不必视同洪水猛兽。著名文化批评家王晓渔说:“30年前,大家都读‘走向未来’丛书,都读李泽厚的书,而发展到后来,特别是近10年,阅读的分野出现了。‘浅阅读’时代最大的进步,就是选择的自由。有人喜欢读通俗小说,有人热衷励志类、财经类的书籍,也有人青睐哲学、文史类的书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于是阅读也就呈现出了多样性。”

④然而,面对“浅阅读”迅猛的攻城掠地,“深阅读”越来越式微,许多专家还是感到忧虑。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各国学者都意识到“浅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强调传统式“深阅读”,如西方一些学者倡议“关掉一周电视”,反对阅读“浅表化”、“快餐化”,呼吁“深阅读”、“深呼吸”等。

⑤“‘浅阅读’这种阅读态度导致了阅读的工具性质,加深了整个社会的浮躁。”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邓志伟认为,思想使人进步,思考又往往是沉重的。那些读来显得沉重的文字,往往能够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激发起读者的感悟和思考。不能仅仅因为“浅阅读”的轻松、愉快,而放弃学习积累的机会。

⑥“无论现代人多么功利,总得给攸关心灵的阅读留出空间。”接受采访时,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这样说,他很怀念这样的自己:“在书店的一角斜倚着,默默地读着,不觉天已黄昏;在图书馆坐了一整天,闭馆的电铃声响了,周围的人都走了,我满足地伸了个懒腰;午睡时看书,书掉到地上了,我也沉沉睡去……”

(摘自2010年《半月谈》,有改动)

1.阅读全文,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2.文段⑤中划线句的论证方法是 ,作用

3.你赞成文中哪种阅读方式?谈谈你的理由。

4.在文段⑥中,评论家雷达谈到了读书时投入忘我的经历,请把你的阅读经历写出来,

与我们一起分享。

1.示例1:“浅阅读”时代呼唤“深阅读”

示例2:“浅阅读”与“深阅读”

2.示例:道理论证,论证“深阅读”的重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

3.示例1:赞成“浅阅读”,因为它使人有选择的自由,使人轻松愉快。

示例2:赞成“深阅读”,因为它能够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激发起读者的感悟和思考,更好地学习积累。

4.示例:我在读《红楼梦》的时候,为黛玉的香消玉殒伤心落泪;为晴雯的不屈风骨拍手叫好;为迎春的胆小懦弱愤怒不已……感到书中的这些人物不再是陌生人,而是生命中陪我一路前行的朋友。

阅读《每一缕阳光都该照耀到新生命》,回答1—5题。

每一缕阳光都该照耀到新生命

张鸿勋

①那天早上发生了日食,我看到了现场直播,也看到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宣传。五百年一遇,很多人都说太幸运了,太震撼了,有的甚至说,太值了。尤其是重见天日的那一刻,感觉看到了极大的奇迹。

②我问朋友:日食是什么?很多种答案,有一位朋友回答:是影子,是月亮的影子。我再问:一个影子,人们为什么会那么欣喜若狂呢?答:是感觉到一种重见天日的欣喜。

③人们通常认为一些很不寻常的事情才是奇迹,其实每时每刻都有和日食一样的所谓的奇迹发生,而每一缕新阳光照耀到的都应该是新的生命,因为那是新的当下。

④说到阳光,我想起了第一次下矿井,那是印象非常深刻的经历,在极为寂静的井下500处,头上的矿灯照射出隐约灯光,周围异常安静,只有近处岩层渗出的地下水发出的叮咚,叮咚的声音,掺杂着远处隐约传来的掘煤的爆破声。

⑤那个矿井和后来我去过的其他矿井不同,煤层质量虽然很好,但是非常薄,是斜带型分布,最窄的地方只有70厘米高,上下都是岩层,进去之后必须趴下来手脚并用地爬行。我们爬进了矿工俗称的“掌子面”,也就是工作区。一线矿工在这里把小型爆炸后崩落的煤块向外搬运。我第一次体验了矿工是怎样工作的,也趴在地上比划了两下,发现这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他们像是地层深处的蚯蚓。

⑥我们实在待不下去的时候,准备上来,钻入上下有铁板、周围一圈铁栅栏的吊笼,这就是电梯了,除了没有楼层显示以外,电梯速度很均匀,嘎吱作响,500米,相当于一百多层楼宇的封闭电梯,手抓着吊笼上冰冷的螺纹钢,所有人都鸦雀无声。当吊笼从地面升起的刹那,刺眼的阳光洒在我们每一张黧黑的脸上,我们全眯起眼睛,眼泪流下来。走出吊笼,我在台阶上静默良久。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感动,应该和看到日食没有什么不同,再重复一次:每一缕阳光都应该照耀到新的生命,因为那是新的当下。

⑦如果我们还有解不开的烦恼,去体验吧:如果你觉得自己郁闷得要自杀,带点好吃的去一次儿童医院的白血病病房;如果你觉得自己病得比较重,带点玩具去看看脑瘫的孩子;如果你痛失了亲人,去看看地震灾区人们的生活;如果你觉得学业或者工作不堪重负,下一次矿井吧。说多少劝解的话都没有意义,真的,请体验一次:请暂时把你认为不可解决的烦恼扔开,去一趟,我保证你会把烦恼彻底抛开,拍拍灰尘嘲笑自己。

⑧因为,这是我曾经的体验。 (摘自2010年《青年文摘》,有改动)

1.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写日食现象?

3.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在文章第⑤段中,矿工为什么把工作区称为 “掌子面”?

5.通过阅读本文,你一定会感受到当下的幸福,结合你的经历,谈谈感受。

1.作者通过一次下矿井的经历,感悟到幸福从未远离我们,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

2.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3.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紧张的心情。

4.因为矿井的煤层非常薄,是斜带型分布,最窄的地方只有70厘米高,上下都是岩层,进去之后必须趴下来手脚并用地爬行,所以矿工把工作区称为“掌子面”。

5.示例:

经历:一次放学回家,我看到一位腿脚有缺陷的同学一瘸一拐地走回家。

感受:看到她我感受到自己是幸福的,虽然我没有富裕的家庭,没有漂亮的外貌,但我有健康的身体,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眼前的幸福呢?

阅读《我们身边的碳排放》,回答1—5题。

我们身边的碳排放

纪双城等

衣:“快速时尚”导致浪费

①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说,从1990年到2005年,全球纺织品产量从4000万吨升至6000万吨。其中“快速时尚”趋势对纺织品生产和消费激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衣服便宜了,消费者穿过几次就丢掉。但便宜衣服通常以人造材料制成,它们由石油化工原料合成,在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温室气体远远超过天然织物。而且,这些人造材料难以回收使用,自然降解也需要很长时间。

食:少吃牛肉

②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18%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肉类排气。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有关“食”的碳排放是如何重要。而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又是最多的,每生产1公斤牛肉相当于向大气排放3.6~6.8公斤二氧化碳。此外,饲料的生产以及饲养牲畜的农场排出废物也都要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德国健康杂志报道称,如果饮食中有三成热量是来自红肉(猪牛羊等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肉类)或乳制品,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1485.1公斤,而对应的白肉(鸡鸭鱼等)一年排放量约为1054.2公斤。

住:盖节能房用再生纸

③在寒冷的冬季,建筑取暖系统无疑将消耗大量能源。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未来3年北爱尔兰将建造50多套社会福利房,它们的节能效率超出平均水平75%。

④在“住”的领域要减少碳排放,不仅包括房屋设计,房间里的各种设备也同样重要。例如冬季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度,夏季调高2度,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公斤;其实卫生纸也有讲究,《新科学家》提倡用100%再生纸做的卫生纸,“尽管它用起来没那么舒服,但每吨再生纤维可减少1.5~2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行:绿色交通

⑤二氧化碳的另一大来源是交通。

⑥在欧洲,交通对能源消耗占到整体能源消耗量的20%~30%。减少出行带来的碳排放,第一步就是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摘自2009年《环球时报》,有改动 )

1.作者为什么要写我们身边的碳排放?

2.文章第②段划线处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3.文章第⑥段加点词“近”能否去掉,为什么?

4.除了文中提到的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你还知道哪种碳排放方式?举例说明。

5.对于如何减少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你还有哪些想法?(文中涉及的除外)

1.为了要告诉我们从日常生活入手来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

2.列数字,准确说明了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是最多的。

3.不能,因为公共交通每年节省的天然气只是接近53亿升,并非确指,去掉后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示例1:化石燃料的燃烧

示例2:动植物的呼吸

示例3:燃烧秸秆

5.示例:①尽量步行或者骑自行车;②尽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③尽量使用节能灯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题。

①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阅读”都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阅读”领域内的一些新变化,如迅速流行开来的“浅阅读”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实用性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浅阅读”的出现与社会竞争加剧,人们工作、学习节奏快,压力大有关;同时也与信息爆炸带来的多样选择有关。近年来,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并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带来了铺天盖地的资讯。这在拓展人们知识面的同时,也使得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取代了“深阅读”。

③对于这一现象,一些专家认为不必视同洪水猛兽。著名文化批评家王晓渔说:“30年前,大家都读‘走向未来’丛书,都读李泽厚的书,而发展到后来,特别是近10年,阅读的分野出现了。‘浅阅读’时代最大的进步,就是选择的自由。有人喜欢读通俗小说,有人热衷励志类、财经类的书籍,也有人青睐哲学、文史类的书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于是阅读也就呈现出了多样性。”

④然而,面对“浅阅读”迅猛的攻城掠地,“深阅读”越来越式微,许多专家还是感到忧虑。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各国学者都意识到“浅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强调传统式“深阅读”,如西方一些学者倡议“关掉一周电视”,反对阅读“浅表化”、“快餐化”,呼吁“深阅读”、“深呼吸”等。

“‘浅阅读’这种阅读态度导致了阅读的工具性质,加深了整个社会的浮躁。”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邓志伟认为,思想使人进步,思考又往往是沉重的。那些读来显得沉重的文字,往往能够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激发起读者的感悟和思考。不能仅仅因为“浅阅读”的轻松、愉快,而放弃学习积累的机会。

⑥“无论现代人多么功利,总得给攸关心灵的阅读留出空间。”接受采访时,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这样说,他很怀念这样的自己:“在书店的一角斜倚着,默默地读着,不觉天已黄昏;在图书馆坐了一整天,闭馆的电铃声响了,周围的人都走了,我满足地伸了个懒腰;午睡时看书,书掉到地上了,我也沉沉睡去……”

(摘自2010年《半月谈》,有改动)

1.阅读全文,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浅阅读”的负面影响。

3.文段⑤中划线句的论证方法是 ,作用

4.你赞成文中哪种阅读方式?谈谈你的理由。

5.在文段⑥中,评论家雷达谈到了读书时投入忘我的经历,请把你的阅读经历写出来,与我们一起分享。

1.示例1:“浅阅读”时代呼唤“深阅读”

示例2:“浅阅读”与“深阅读”

2.示例:“浅阅读”这种阅读态度导致了阅读的工具性质,加深了整个社会的浮躁。“浅阅读”容易使人放弃学习积累的机会。

3.示例:道理论证,论证“深阅读”的重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

4.示例1:赞成“浅阅读”,因为它使人有选择的自由,使人轻松愉快。

示例2:赞成“深阅读”,因为它能够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激发起读者的感悟和思

考,更好地学习积累。

5.示例:我在读《红楼梦》的时候,为黛玉的香消玉殒伤心落泪;为晴雯的不屈风骨拍手叫好;为迎春的胆小懦弱愤怒不已……书中的这些人物不再是陌生人,而是生命中陪我一路前行的朋友。

阅读《每一缕阳光都该照耀到新生命》,回答1—5题。

每一缕阳光都该照耀到新生命

张鸿勋

①那天早上发生了日食,我看到了现场直播,也看到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宣传。五百年一遇,很多人都说太幸运了,太震撼了,有的甚至说,太值了。尤其是重见天日的那一刻,感觉看到了极大的奇迹。

②我问朋友:日食是什么?很多种答案,有一位朋友回答:是影子,是月亮的影子。我再问:一个影子,人们为什么会那么欣喜若狂呢?答:是感觉到一种重见天日的欣喜。

③人们通常认为一些很不寻常的事情才是奇迹,其实每时每刻都有和日食一样的所谓的奇迹发生,而每一缕新阳光照耀到的都应该是新的生命,因为那是新的当下。

④说到阳光,我想起了第一次下矿井,那是印象非常深刻的经历,在极为寂静的井下500处,头上的矿灯照射出隐约灯光,周围异常安静,只有近处岩层渗出的地下水发出的“叮咚,叮咚”的声音,掺杂着远处隐约传来的掘煤的爆破声

⑤那个矿井和后来我去过的其他矿井不同,煤层质量虽然很好,但是非常薄,是斜带型分布,最窄的地方只有70厘米高,上下都是岩层,进去之后必须趴下来手脚并用地爬行。我们爬进了矿工俗称的“掌子面”,也就是工作区。一线矿工在这里把小型爆炸后崩落的煤块向外搬运。我第一次体验了矿工是怎样工作的,也趴在地上比划了两下,发现这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他们像是地层深处的蚯蚓。

⑥我们实在待不下去的时候,准备上来,钻入上下有铁板、周围一圈铁栅栏的吊笼,这就是电梯了,除了没有楼层显示以外,电梯速度很均匀,嘎吱作响,500米,相当于一百多层楼宇的封闭电梯,手抓着吊笼上冰冷的螺纹钢,所有人都鸦雀无声。当吊笼从地面升起的刹那,刺眼的阳光洒在我们每一张黧黑的脸上,我们全眯起眼睛,眼泪流下来。走出吊笼,我在台阶上静默良久。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感动,应该和看到日食没有什么不同,再重复一次:每一缕阳光都应该照耀到新的生命,因为那是新的当下。

⑦如果我们还有解不开的烦恼,去体验吧:如果你觉得自己郁闷得要自杀,带点好吃的去一次儿童医院的白血病病房;如果你觉得自己病得比较重,带点玩具去看看脑瘫的孩子;如果你痛失了亲人,去看看地震灾区人们的生活;如果你觉得学业或者工作不堪重负,下一次矿井吧。说多少劝解的话都没有意义,真的,请体验一次:请暂时把你认为不可解决的烦恼扔开,去一趟,我保证你会把烦恼彻底抛开,拍拍灰尘嘲笑自己。

⑧因为,这是我曾经的体验。

(摘自2010年《青年文摘》,有改动)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写日食现象?

3.文章第④段划线处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在文章第⑤段中,矿工为什么把工作区称为 “掌子面”?

5.通过阅读本文,你一定会感受到当下的幸福,结合你的经历,谈谈感受。

1.作者通过一次下矿井的经历,感悟到幸福从未远离我们,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

2.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3.环境描写,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紧张的心情。

4.因为矿井的煤层非常薄,是斜带型分布,最窄的地方只有70厘米高,上下都是岩层,进去之后必须趴下来手脚并用地爬行,所以矿工把工作区称为“掌子面”。

5.示例:

经历:一次放学回家,我看到一位腿脚有缺陷的同学一瘸一拐地走回家。

感受:看到她我感受到自己是幸福的,虽然我没有富裕的家庭,没有漂亮的外貌,但我有健康的身体,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眼前的幸福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电磁波是否对人体有害

①电磁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它对人体到底有害无害?手机普及、3G上马以后,人们对这一问题正在倾注越来越多的关注热情。

②要知道,可见光本身就是某种类型电磁波的构成体。其实所有的人,都沐浴在复杂的电磁波之中。恒星产生电波,我们人的身体也会产生非常微弱的电波。所有运转的电器都在发射电磁波。因此,即使你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家中也没有无线网络,也并不能意味着你就和电磁波无缘,你照样无时无刻不沐浴在电磁波的环境中。

③电磁波世界,无所不有。有长波、短波,有高能波、低能波,有强波、微波,有可见的、不可见的,而看不见的电磁波要远远多于可见波。各家广播电台使用的都是巨大的波长,波长的单位以千米计。稍微短一些的波长计量单位是米,立体声无线电广播、飞机上转播的广播节目使用的是这一类波长。再短一些的波长,就在电视、手机、雷达和微波炉上使用。更短一些的就是红外线,然后就会碰到光的世界里占极少部分的可见电磁波。比这些更短的就是紫外线,有X.射线、伽马射线。波长越短,波荷载的能量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紫外线、X.射线以及伽马射线很危险。它们可以相互作用,摧毁物质。

④事实上,我们使用的电磁波波长要比光线的波长长得多,所以,从理论上讲,我们使用的电磁波危险程度很低。但所谓电磁波危险不危险,其实全在于你与它的距离远近,以及它的强度大小。

⑤不过分靠近电磁波有益于健康,距离多远才合适,取决于电磁波传播的强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电动刮胡刀和手机哪一个对人体更不利,其实就很难说。一个电动刮胡刀刮脸时产生的电磁波强度要比手机大得多,不过,你一天顶多刮一次或者两次胡子,所以影响不大。手机到底有无危害目前还存在着争议,但是,电信健康专家通常都建议人们,打电话时不要老把手机挂在耳朵上,手机和身体保持距离最重要,可能的话最好配备一个耳机。

1.请按照波长对人的危害由大到小排列下列事物,并将相应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①立体声无线电广播 ②广播电台 ③微波炉 ④红外线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3.选文第④段加着重号的“都”能否删去?请说出理由。

1.④③①② 

2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电磁波的种类,以及看不见的电磁波无处不在。 

3.不能删去。“都”是所有的意思,去掉后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删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国需克制“亮剑”冲动

陶斯咏

①2010年新年伊始,民间有三种声音惹人注目:一是中国应该强力报复美国售台先进武器,二是及时出兵阿富汗和开放瓦罕走廊,三是设立海外航运补给基地。这说明不少人认为中国是时候展示肌肉了。但笔者认为,中国应当学会适当遏制和调节自己的“亮剑”冲动。

②“亮剑”自然需要“两强相遇勇者胜”的豪气,但同样取决于自身实力强大与否。经过60年来的长期积累,尤其是近30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确实取得了一些值得自豪的成绩,比如2009年中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出口贸易额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是美国最大债券持有国。然而,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类似数字并不能简单等同于中国实力强大。事实上,仅占美国GDP总量30%左右的中国,却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尤其是在考虑到中国外贸经济还大多处于全球产业利润链低端的情况下,本身就说明中国还仅仅是一个世界经济的“长工”。

③更为主要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尚未及时与合理的转化为社会福祉。相反,环境恶化、资源耗竭、生态失衡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脆弱环节。在这种情况下,百姓最为关心的恐怕还是自己能否买得起房、上得起学、找得到工作以及有一个舒心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国需要为解决国内民生问题而争取和平的国际空间。

④此外,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说法,依据军事装备和军事人员的数量和规模,中国军力位居世界第二。这种认定方法科学与否另当别论,但即使中国综合军力确实位居世界第二,与美国军力相比也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坦言之,中国还不具备与美国打一场战争的能力和胜算。须知,在高科技战争形态下,仅凭“拼刺刀式”的“亮剑”勇气,是远远不够的。

⑤当然,国家利益不容侵犯,“以直报怨”合情合理。但是,强力报复乃至军力对抗并不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唯一方式和手段。事实上,在全球化愈来愈迅猛、人类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灵活运用与充分发挥“巧实力”的作用,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维护国家利益的不二法门。

⑥要求“亮剑”的呼声,实际上正中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下怀。美国售台先进武器等举动,不仅意在阻挠中国统一大业,还意在激起中美军事对抗和竞赛,从而重演上个世纪美苏军备竞赛进而拖垮苏联帝国的一幕。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气候问题、联合国会费问题特别是出兵阿富汗等问题上,承担所谓“更大的世界责任”,正是其求之不得之事。但是,美国“拉屎”,中国何必为其“擦屁股”呢?

⑦笔者认为,“韬光养晦”是中国长治久安的发展大计。或者说,中国必须全力专注于国内的发展与和谐,而对于国际问题和外交问题,也需要本着“修文德以来之”的传统文化精神,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加以解决之。换而言之,中国需要通过改变自身来改变世界——这不是“文弱”,而是“文德”,符合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的国家道德指向。

1.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根据选文第②—④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

“亮剑”需要实力再强大—— ——“亮剑”需要中国军力再上层级

3.2010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和多次交涉,在白宫会见了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我们是否可以展示“亮剑”精神予以反击?请简要阐述理由。

1.中国应当学会适当遏制和调节自己的武力报复的冲动。 

2.“亮剑”需要经济更发达

3.答案示例:现在还不是展示“亮剑”精神予以反击的时候。奥巴马会见达赖,是攸关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敏感事件。“正如奥巴马去年访华时__所言,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中美双方都意在控制危机,以大局为重的观念很明确,努力把损耗降到最低。在重大问题上,双方应努力保持官方外交、民间外交的协调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爱与宁静曾经来过

张丽钧

①雨季来临前,我们照例去楼顶检查一下避雷针。

  ②同行的有一位专业人员,他指着避雷针的针尖部分对我们说:“你们看,这避雷针上有多么明显的引雷痕迹啊!这说明在去年的雨季,它很尽职地工作,多次将本可能击中这栋高楼的雷电吸引到导体棒上,再经由导线导入大地,从而使这栋高楼免遭雷击。”

  ③听他这样一讲,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围着那枚不起眼的避雷针饶有兴味地观赏起来。

  ④我看着那细细的针体,怎么也不敢相信它曾引走过那么多可怕的雷电。在闪电鞭笞天地,炸雷横扫乾坤那一刻,人与鸟与兽,能逃匿的都逃匿了,只有这枚小小的避雷针只身站在高处,招手吸引雷电,在遭到命定的电灼雷击之后,依然挺立着,安然迎接属于自己的阳光。我把视线移开一些,一低头,居然发现避雷针旁水泥楼顶的缝隙里长着一株不知名的小草,而那株小草上,赫然开着一朵淡黄色的小花!我俯身仔细端详那朵小花,发现它是复瓣的,花蕊小得几乎看不见。与她对视的瞬间,我突然微笑起来。我想,这个画面可真富有禅意啊!

  ⑤面对这个美好的画面,我心里有一些惭愧。如果把我的肉身比喻成一座建筑物,我又何尝不需要一枚神奇的避雷针呢?

  ⑥我的雨季均衡地分布在四季,电闪雷鸣是我人生气象的常态,我似乎想都没有想过要避雷,“没有风雨躲得过,没有坎坷不必走”——那首歌不就是这么唱的吗?雷电袭来,就豁命地迎上去,痛了,伤了,哭了,忍了,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自己,或者说,一直以为用血肉去亲吻剑锋是一种逃不掉的宿命。每次检点伤痕,都生出怨艾与哀怜——怨艾命运,哀怜自己。肉身被摧毁了一万次,每次都是抓住一根稻草挣扎着侥幸逃生……

  ⑦从今天开始,可不可以试着为自己安装一枚避雷针?不硬碰硬,也不闪避逃遁。雷电袭来,就巧妙地将它引入广袤的大地,只把闪电看成一次心动,只把雷鸣看成一句表白,巧妙地将扫荡整个生命的惊悚与战栗置换成针尖那么大的一丁点痛苦。最重要的是,在雷电呼啸着经过的地方,还要竭力雕琢出一朵惊世的小花,越是与苦难比邻,越是有心思扮美素淡的光阴,借一朵随时可能凋零的微笑告诉世界,爱与宁静,曾经来过。

⑧我愿从过往的岁月中抽出一根灵透的金属之丝,以境界为砧,以胸襟为锤,淬以智慧之火,精心打造我生命的避雷针;还要提着感恩的喷壶,每日浇灌那一颗遗落在水泥齿缝间的种子,直到看它开出惊世的花朵……

(青年博览 2009年第16期)

1.选文第④段加横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简要分析文章第⑦段加横线部分中的“雷电”的含义?

3.作者由避雷针感悟到怎样的生活哲理?

1.选文第④段加横线部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避雷针迎接可怕的雷电时安然、勇敢的形象。 

2.“雷电”比喻生活中的痛苦、苦难。 

3.作者由避雷针感悟到要用爱与宁静化解生活中的苦难,用感恩的心微笑地面对生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