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伯乐就是你自己

①慧眼识珠者为人景仰,知人善任者功德无量。然而茫茫人海之中,这样的“伯乐”却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却要说:“千里马,你要做自己的伯乐!”

②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安东尼•罗宾曾经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指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他给我们每个人以无穷的机会去充分发挥自己。”既然如此,我们还等什么,为什么不去做自己的伯乐呢?

③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有一句名言:“人贵能自我发现。”也就是说,你要做自己的伯乐。他本人经过多年的左冲右突,发现了自己写作方面的才能,寻求到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正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才勇敢地将自己的才能展示给了众人,他就是自己的伯乐!

④毛遂地位卑微,却果敢得令人钦佩,在赵国被秦军围困的关键时刻,他不顾旁人的鄙夷和耻笑,挺身而出,鼎力自荐。楚国宫殿之上,他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出兵,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留下了“小蔺相如”的美称。毛遂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正是因为他敢于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敢于做自己的伯乐。

⑤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千万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当义无反顾地向毛遂学习,做自己的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然后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把自己“荐”出去,去一展自己的风采,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万万学不得那个才高八斗、计谋超群的姜子牙,他用几乎一生的时间来等待伯乐发现自己,要不是在垂老之年偶遇周文王,他的才华险些就被自己的消极等待给埋没了。

⑥我们常常惊羡别人的成功,却往往忽视自己的努力;常常嘴叹命运不公,却很少发掘自己的潜质。那么,从现在起做自己的伯乐吧,别让自己把自己理没,努力地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并将其发扬光大。把我们心中的巨人唤醒,让我们发现自己、赏识自己,看准正确的人生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总有一天,我们会走进自己心中的圣殿。

(作者:赵锁仙,有删改)

1.说出本文的结构方式。

2.说出第④段运用的典故。

3.品读第⑤段,说说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第⑥段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加点词)

5.就作者与韩愈的“人才观”展开辩论,请你将正反两方的观点提炼出来。

1.总分式或总分总

2.毛遂自荐

3.对比论证

4.不能,去掉后语气过于绝对,加点词使论证更严密,有分寸。

5.参考1:正:千里马,要做自己的伯乐;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参考2:正:发现并赏识自己就能做千里马;反:要有伯乐发现,才能做千里马。

(表述可以不同,观点相对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村路怎能不弯呢

①村路怎能不弯呢?

②好的地方,都让人家、河流、田地占住了,留给路的,实在太少了。

③路从不计较这些,很知足,知足常乐。天天,捡着这些人脚迹、牛脚迹、狗脚迹吃着,小日子过得滋润着。尤其是在冬天,有人穿着布鞋,刚刚从家里烤火出来,留下一行人脚迹,还是暖乎乎的。夏天的牛脚迹又肥又大,闻一闻,还带着青草的味儿,还带着蘑菇的味儿。狗脚迹一长串,小小的,就像我家屋檐下,挂着的一长串板栗,不着急吃,待其风干,又是另外一种风味了。偶尔,还会有一两只野猪、狗獾之类的,偷偷地下山来,留下一朵朵野梅花样的脚迹,更是难得一尝的野味了。这村路,还真不羡慕那些大马路呢,窄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弯一点有什么关系呢?

④其实,路何尝又不想宽一点、直一点?

⑤路从我家里延伸出来,走不到十几米,迎面就是二哥家的一堵墙壁。你总不能叫路穿过那堵墙而去,于是,路只得拐一个弯了。路又走了五六十米,翠花曾婆家的房子,正横在路当中。路有什么办法?只好又拐了一个弯,从翠花曾婆家门前过去,翠花曾婆人真好,碰上一棵树,也能说上半天话。不管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从她家门前经过,只要她在家,看见了,都要邀请人家进屋坐坐,喝一碗茶。那些远道而来的卖窑货的、贩树的,经常在她家歇脚。你们这些人啊,都是沾了路的光了!路这个弯也拐得值了!路再往前走,又碰上了春伢家的猪圈。照理说,这又脏又臭的猪圈,应该让一让路吧。路不想说这些,更不想去和猪圈争,弯就弯点吧。

⑥路七拐八弯,总算出了村子。村外就是田畈,一块块田,未免也太霸道了一点,总想多占些地盘,你用手推我一下,我用屁股挤你一下。本来应该是一条直路,硬是让它们挤弯了,挤窄了。我想,路一定也被挤痛了,不过它不会说而已。我说你们这些田呀,不要再挤了,让路从这里经过吧。没有这条路,牛怎么来耕田?稻子成熟了,人怎么来收割?路弯过了田地,遇到了河流,没有桥,在河里放几个跳石,人踩着跳石过去,这是秋冬。倘若到了梅雨天,过不了几天,发一场洪水,淹没了那几个跳石,路还得去弯,从上游的一座石桥上穿过去。又遇到了人家的菜园,你也总不能叫路穿过人家的菜园而去,把人家好端端的菜园,弄成路这边一半,路那边一半,再弯一弯吧。前面,路又遇到了谁家的祖坟?更不能去打搅祖老人家的睡眠呀。路悄悄地,弯了个大弯,多少个弯都弯了,不在乎这一个弯。

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到山前,似乎没有地方可去了,真有些让人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和你开玩笑呢,走过去,拐一个弯,嗬,在山冲里,又是一个大村子,屋檐连着屋檐,炊烟缠着炊烟,一条小河绕屋流过,河畔有三两垂柳,五六月季,十七八鹅。

(作者:余世磊,有删改)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3.读第⑤⑥段,我家门前的路弯过了哪些地方?请按顺序摘录。

如:墙壁、

4.品读第⑦段,体会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文中有何作用?

5.结合《那树》这篇课文的学习体验,说说你对“村路”内涵的理解。

1.开门见山点题\贯穿全文的线索\总领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答出一点即可)

2.运用了拟人手法,如“路不想说这些,更不想去和猪圈争,弯就弯点吧。”表现了村路与世无争、豁达宽容的性格特征。(可以选其他例句,赏析有理即可)

3.房子、猪圈、田地、河流、菜园、祖坟。

4.引用诗句呈现出了更加美好的意境,进入了更新的境界,深化了文章主题。\领起下文,增添文采。(言及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5.村路具有知足与宽容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村路的赞美。\弯曲的村路体现了农村的自然的生态环境,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说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你的眼泪,我的成人礼

①开学三天后,我如愿当上了班长。我在高中时一直做班长,有经验,所以充满自信。

②我希望一个班级能有好的团队精神和面貌。当天下午,我走上讲台对大家说:“打扰各位同学几分钟,为了方便大家联系,我决定在班里开通飞信。”

③“什么是飞信啊?”前排,一个短头发的女生问。

④“就是综合通信服务啊,可以实现互联网和手机间的无缝通信服务……通俗点说吧,就是可以群体使用的短信息,免费的,就像QQ群,我们班先建立起自己的飞信群。”

⑤短头发的女生吐吐舌头,有点不好意思,然后半开玩笑地说:“我从小县城来的,消息不灵通。”好多同学笑起来。我也笑了笑说:“如果大家都明白了的话,把手机号报给我……”

⑥我的话还没说完,听到有个男生问:“必须要用手机吗?”

⑦“当然,不用手机怎么发短信?”我不解地向后看去,问话的,是个皮肤微黑的男生,瘦瘦的,但是眼睛很亮,唇角微微上扬,有点倔强的表情。但是我没想到那个男生忽然站起来说:“我没有手机。”

⑧“去买一个啊。”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⑨“我是从农村来的,家里穷,家里还有奶奶和妹妹,母亲身体不好,一家人的生活都靠父亲在城里做建筑工。我上大学的学费是父亲借来的,在大学里怎么生活下去,还要靠我自己,所以对不起,虽然我热爱我们的班级,但是班里的飞信群,我不能参加。”说完,那个男生朝外走去。

⑩我愣住了,而此刻,全班同学,也都鸦雀无声。那个高高瘦瘦的男生,穿着普通的蓝色运动装,白球鞋,街边小摊的廉价物品,做工粗糙……而裹在这样劣质运动装里的背影,却依然挺拔。

⑾许久,我站在那里,感觉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惭愧、自责,甚至有一种失效。

⑿第二天,我在教室里挂了一块黑板,我说:“以后有什么消息,我会写在黑板上通知大家,请大家留意!”然后,走到教室后面,走到那个拒绝了我并敢于承认贫穷的男生面前,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弯下身,深深地鞠了一躬。

⒀教室的某个角落,发出了孤单的掌声,很快,掌声多了起来,连成了片。

⒁我抬起头的时候,那个高高的倔强的男生清亮的眼睛里,盈满了泪水。

⒂这一天,是我18岁生日,虽然我收到了许多贵重的礼物,但是我知道,这眼泪,才是生活送给我的真正的成人礼。

(作者:宁子 有删改)

1.通读全文,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脉络,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 )→( )→自责、失败→真诚、成熟

2.第⑩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3.第⒀段运用了侧面描写,你认为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4.你怎样理解“这眼泪,才是生活送给我的真正的成人礼。”这句话?

5.如果小说第⑾段改成“许久,我站在那里,感觉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不屑、耻辱,甚至有一种愤恨。”请你为小说改写一个结尾(简述即可)。

1.自信、优越感(或骄傲)

2.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表现了男生虽家境贫困,但性格倔强、自尊、不卑不亢。(意思相近即可)

3.描写同学们的掌声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形象,是对“我”的一种赞赏。(抓住渲染、衬托、赞赏,其中一点即可)

4.点明主题,男生感动的眼泪,让“我”明白了尊重别人,就会获得别人的尊重。\男生感动的泪水,让“我”学会了成熟、理智地处理事情,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言及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5.示例1:“我”坚持使用了飞信,只有那个农村男生没有参加,我们渐渐地也疏远了他。

示例2:开学的第一件事就草草收场,同学们不欣赏“我”的傲慢,“我”的威信也大打折扣。(结尾设计合情合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知道身体组织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血红素加氧酶-1(简称HO-1)会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此时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过,当时人们都认为一氧化碳是组织代谢的副产品。

然而,美国科学家所罗门·辛德在1993年提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扮演了一个有意义的角色。它有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例如大肠的收缩、胃的排空等。但是,研究人员作了很多的努力之后,还是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

由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一些科学家想把它用于临床治疗。然而,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使用稍有不当,就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使氧气无法载运到全身。当人体内2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和晕倒的情况;当人体内4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夺人性命。因此,有科学家反对把一氧化碳引入对人类的临床治疗。但美国的奥古斯丁·乔和弗里茨·贝奇称,医药界不该这么快拒绝一氧化碳的治疗潜力,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

2001年上半年,乔和贝奇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出,患者吸入微量一氧化碳有助于防止器官的排斥反应。他们在进行老鼠心脏移植时,用一种叫“卟啉”的化学药品将HO-1封闭,一星期内老鼠有排斥移植的反应产生。但如果将老鼠置于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则可以幸存。也就是说,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0-1所能完成的任务。这个实验也说明,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研究HO-1时发现的一氧化碳不是代谢废物,而是在HO-1的作用下,人体为生理防御反应所产生的气体。

2001年年底,美国的大卫·平斯基的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也大有帮助。平斯基改变了一些老鼠的遗传特性,使它们缺少制造HO-1的基因,然后让它们和正常的老鼠一起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平斯基用夹子截断供应到老鼠左肺的血流,一小时后让它们重新恢复流动。结果正常老鼠的生存率为90%,而所有改变过基因的老鼠皆死于产生在肺中的血块。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当平斯基给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呼吸微量的一氧化碳后,只有一半老鼠死于非命。目前,每年有数千人进行肺移植手术,失败率为30%,比其他器官移植的失败率要高,比如,肾移植的失败率只有10%。因此,医药学家希望把一氧化碳的治疗作用引入到肺移植手术中。目前也有一些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1、下列有关信息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它可以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的内部器官。

B.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使用不当又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C.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有可能夺人性命。

D.一旦体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转化成羧化血红蛋白,我们就会出现恶心、呕吐、晕倒等症状。

2、下列对一氧化碳在医学上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身体组织受到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在HO-1的作用下,人体为生理防御反应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

B.一氧化碳在人体中扮演了一个有意义的角色,但它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目前还没有弄清楚。

C.美国科学家的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大有帮助。

D.虽然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但美国科学家乔和贝奇指出,在器官移植手术中它可以有效防止器官的排斥反应。

3、下列能直接说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的一项是

A.一氧化碳可以帮助大肠的收缩、胃的排空等。

B.在对改变过基因的老鼠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时,吸入微量一氧化碳的老鼠只有一半死于非命。

C.对缺少制造HO-1基因的老鼠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正常老鼠的生存率为90%,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全部死亡。

D.科学界一些专家认为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医药界不应拒绝它的治疗潜力。

4、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封闭HO-1,做过心脏移植的老鼠在一周内排斥反应,而将它放入有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则可以幸存。

B.对老鼠的实验,证明了一氧化碳在肺移植手术中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使用一氧化碳可能提高人类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造福于人类。

C.目前已有一些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肺移植的临床手术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D.一氧化碳在临床手术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意味着就不存在任何风险。

1、D      2、D      3、A       4、C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两棵树的守望

⑴一粒树种被埋在瓦罐下已有些时日子,昏昏沉沉中,她忽然听到一声很轻微的爆裂声,她一下子被同类的这种声音鼓舞了,开始没日没夜地试着冲出__。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在这个春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她终于咬破了瓦罐的一丝缝隙,顶出了一片嫩黄的叶子。

⑵好不容易探出头来的她还没来得及站稳脚跟,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寻找先她破土的那粒种子。她发现他就站在离她不远的院子里,已有半米多高了,自己却被压在一堵高墙下。

⑶为了往上长,她拼命地吮吸着阳光和雨露,不管雷雨大作还是狂风肆虐,她都挺直腰杆努力向上。尽管瓦罐刺破了她的脚掌,墙壁磨伤了她的肌肤,她都心无旁骛,甚至拒绝了一棵向日葵的献媚,一株剑兰的示爱。冬天到来的时候,她终于长到半米高了,他却早已越过墙头,任她怎么努力也够不着他一根细细的枝条。

⑷这个冬天似乎特别漫长,她常常在寒风中抖动着细细的枝条向他招手。他却根本没有发现她对他的仰慕。既然牵不到他的手,那就缠绕住他的根须吧。于是,她竭尽全力将根须向他的方向爬去,全然不顾瓦片的锋利和墙壁的挤压。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她细小的根须终于接触到了他的根须。

⑸一股轻轻切切的缠绕终于使他注意到了她的存在,他这才发现她和她满身的伤痕。他把自己有力的根须小心地从那些伤口绕过去,再将她密密地包裹起来。

⑹春去春又来,他的枝叶已覆盖了半个院子,他已能傲视整个院子里所有的花草树木了。望着他伟岸挺拔的身躯,再看看自己尚嫌弱小的身躯,似乎永远也无法达到和他并肩的高度。她有些灰心也有些胆怯了。他仿佛看穿了她的心事,根须更有力地攀紧她。她被他有力的筋骨提携着,一点一点地变高变粗。现在,她也能越过高高的墙头,和他一起倾听微风的呢喃,细数天上的白云了。

⑺那是一个狂风大作的深夜,风狞笑着一次次向她发起进攻,每一次摇动都会使她的肌肤在和石墙的摩擦并留下道道伤痕,根部更是撕裂般的疼痛。为了减轻她的痛苦,他的身子尽量向她倾斜,像老鹰保护自己的雏儿一样把所有的枝条伸展开,全力为他抵挡向她席卷而来的风暴,他的条条根须像一根根细小的绷带,将她密密麻麻地缠绕起来。数不清的根须你缠我,我绕你,已分不清谁是谁。在暴风雨面前,他们已融为一体。

⑻斗转星移。一个月华如水的秋夜,纷纷扬扬的米粒般的花苞累累悄悄地洒满了她的树冠。整座院子飘满了幽雅的清香,他一下子被这少有的奇香唤醒了,他想要叫醒她,和她一块分享这份美好。但是,他呆住了。她正以前所未有的美丽向他微笑,她身上的每一朵细小的花瓣里都盛满了这醉人的甜香。

⑼他默默地注视着她,为她的美丽,为她的绽放而感动。只有他知道,为了这一天,她付出了多大的痛苦和代价,那些斑斑驳驳的伤痕就是最好的证明。

⑽天大亮的时候,一些人来到了院墙,比比划划地来到他们跟前:“这棵桂树的花可真香啊,就留下吧,把白杨刨了。”

⑾随着锄头的深入,他们缠绵交错的根须展露在人们面前,怎么分都分不开。“真是奇怪,两棵树的根怎么也分不开。”人们不知道:为了能彼此拥有,他们付出了多少努力。每一镐下去,都是在挖彼此的心呀!

⑿在白杨倒下的一刹那,所有的桂花纷纷坠地,洋洋洒洒地仿佛下了一场桂花雨。过了没几天,人们发现桂树死了,倾斜着倒在白杨残余的树干上。

(选自《感恩自然》)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花树和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1)桂花树:

(2)白杨树:

2、用四个短语概括桂花树的情感变化历程

( )→( )→( )→( )→为守望而献身

3、第⑻段:“他想要叫醒她,和她一块分享这份美好。但是,他呆住了。”其中“这份美好”是指 ;“他呆住了”的原因是 。(请用原文回答)

4、文章题目是“两棵树的守望”,可是结尾为什么还写人们刨去白杨树和桂花树随白杨树离去这一情节呢?

1、(1)积极进取(向上)、刚(坚)强。信念坚定(执着)

(2)勇于奉献,关爱他人、勇敢、牺牲精神、执着

2、受到鼓舞[4ef19d96845ea15c.gif]努力向上(积极进取)[4ef19d96845ea15c.gif]胆怯灰心[4ef19d96845ea15c.gif]充满自信

3、(1)整座院子飘满了幽雅的清香,他一下子被这少有的奇香唤醒了

(2)她正以前所未有的美丽向他微笑,她身上的每一朵细小的花瓣里都盛满了这醉人的甜香。

4、作者用人门刨去白杨树的冷酷行为衬托(或反衬)出白杨树对桂树的关爱、奉献精神的伟大,凸显了白杨树这一守护神的形象;写桂树随白杨树离去这一内容则紧扣题目,深化了为信念勇于牺牲、生死相守的主旨

阅读《我们身边的碳排放》,回答1—5题。

我们身边的碳排放

纪双城等

衣:“快速时尚”导致浪费

①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说,从1990年到2005年,全球纺织品产量从4000万吨升至6000万吨。其中“快速时尚”趋势对纺织品生产和消费激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衣服便宜了,消费者穿过几次就丢掉。但便宜衣服通常以人造材料制成,它们由石油化工原料合成,在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温室气体远远超过天然织物。而且,这些人造材料难以回收使用,自然降解也需要很长时间。

食:少吃牛肉

②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18%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肉类排气。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有关“食”的碳排放是如何重要。而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又是最多的,每生产1公斤牛肉相当于向大气排放3.66.8公斤二氧化碳。此外,饲料的生产以及饲养牲畜的农场排出废物也都要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德国健康杂志报道称,如果饮食中有三成热量是来自红肉(猪牛羊等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肉类)或乳制品,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1485.1公斤,而对应的白肉(鸡鸭鱼等)一年排放量约为1054.2公斤。

住:盖节能房用再生纸

③在寒冷的冬季,建筑取暖系统无疑将消耗大量能源。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未来3年北爱尔兰将建造50多套社会福利房,它们的节能效率超出平均水平75%。

④在“住”的领域要减少碳排放,不仅包括房屋设计,房间里的各种设备也同样重要。

例如冬季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度,夏季调高2度,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公斤;其实卫生纸也有讲究,《新科学家》提倡用100%再生纸做的卫生纸,“尽管它用起来没那么舒服,但每吨再生纤维可减少1.5~2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行:绿色交通

⑤二氧化碳的另一大来源是交通。

⑥在欧洲,交通对能源消耗占到整体能源消耗量的20%~30%。减少出行带来的碳排放,第一步就是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摘自2009年《环球时报》,有改动)

1.作者为什么要写我们身边的碳排放?

2.文章第②段划线处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⑥段加点词“近”能否去掉,为什么?

4.对于如何减少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你还有哪些想法?(文中涉及的除外)

1.为了要告诉我们从日常生活入手来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

(意思接近即可)

2.列数字,准确说明了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是最多的。

3.不能,因为公共交通每年节省的天然气只是接近53亿升,并非确指,去掉后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示例1:①尽量步行或者骑自行车;②尽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示例2:①尽量使用节能灯;②尽量少洗衣物。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①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阅读”都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阅读”领域内的一些新变化,如迅速流行开来的“浅阅读”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实用性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浅阅读”的出现与社会竞争加剧,人们工作、学习节奏快,压力大有关;同时也与信息爆炸带来的多样选择有关。近年来,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并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带来了铺天盖地的资讯。这在拓展人们知识面的同时,也使得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取代了“深阅读”。

③对于这一现象,一些专家认为不必视同洪水猛兽。著名文化批评家王晓渔说:“30年前,大家都读‘走向未来’丛书,都读李泽厚的书,而发展到后来,特别是近10年,阅读的分野出现了。‘浅阅读’时代最大的进步,就是选择的自由。有人喜欢读通俗小说,有人热衷励志类、财经类的书籍,也有人青睐哲学、文史类的书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于是阅读也就呈现出了多样性。”

④然而,面对“浅阅读”迅猛的攻城掠地,“深阅读”越来越式微,许多专家还是感到忧虑。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各国学者都意识到“浅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强调传统式“深阅读”,如西方一些学者倡议“关掉一周电视”,反对阅读“浅表化”、“快餐化”,呼吁“深阅读”、“深呼吸”等。

⑤“‘浅阅读’这种阅读态度导致了阅读的工具性质,加深了整个社会的浮躁。”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邓志伟认为,思想使人进步,思考又往往是沉重的。那些读来显得沉重的文字,往往能够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激发起读者的感悟和思考。不能仅仅因为“浅阅读”的轻松、愉快,而放弃学习积累的机会。

⑥“无论现代人多么功利,总得给攸关心灵的阅读留出空间。”接受采访时,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这样说,他很怀念这样的自己:“在书店的一角斜倚着,默默地读着,不觉天已黄昏;在图书馆坐了一整天,闭馆的电铃声响了,周围的人都走了,我满足地伸了个懒腰;午睡时看书,书掉到地上了,我也沉沉睡去……”

(摘自2010年《半月谈》,有改动)

1.阅读全文,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2.文段⑤中划线句的论证方法是 ,作用

3.你赞成文中哪种阅读方式?谈谈你的理由。

4.在文段⑥中,评论家雷达谈到了读书时投入忘我的经历,请把你的阅读经历写出来,

与我们一起分享。

1.示例1:“浅阅读”时代呼唤“深阅读”

示例2:“浅阅读”与“深阅读”

2.示例:道理论证,论证“深阅读”的重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

3.示例1:赞成“浅阅读”,因为它使人有选择的自由,使人轻松愉快。

示例2:赞成“深阅读”,因为它能够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激发起读者的感悟和思考,更好地学习积累。

4.示例:我在读《红楼梦》的时候,为黛玉的香消玉殒伤心落泪;为晴雯的不屈风骨拍手叫好;为迎春的胆小懦弱愤怒不已……感到书中的这些人物不再是陌生人,而是生命中陪我一路前行的朋友。

阅读《每一缕阳光都该照耀到新生命》,回答1—5题。

每一缕阳光都该照耀到新生命

张鸿勋

①那天早上发生了日食,我看到了现场直播,也看到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宣传。五百年一遇,很多人都说太幸运了,太震撼了,有的甚至说,太值了。尤其是重见天日的那一刻,感觉看到了极大的奇迹。

②我问朋友:日食是什么?很多种答案,有一位朋友回答:是影子,是月亮的影子。我再问:一个影子,人们为什么会那么欣喜若狂呢?答:是感觉到一种重见天日的欣喜。

③人们通常认为一些很不寻常的事情才是奇迹,其实每时每刻都有和日食一样的所谓的奇迹发生,而每一缕新阳光照耀到的都应该是新的生命,因为那是新的当下。

④说到阳光,我想起了第一次下矿井,那是印象非常深刻的经历,在极为寂静的井下500处,头上的矿灯照射出隐约灯光,周围异常安静,只有近处岩层渗出的地下水发出的叮咚,叮咚的声音,掺杂着远处隐约传来的掘煤的爆破声。

⑤那个矿井和后来我去过的其他矿井不同,煤层质量虽然很好,但是非常薄,是斜带型分布,最窄的地方只有70厘米高,上下都是岩层,进去之后必须趴下来手脚并用地爬行。我们爬进了矿工俗称的“掌子面”,也就是工作区。一线矿工在这里把小型爆炸后崩落的煤块向外搬运。我第一次体验了矿工是怎样工作的,也趴在地上比划了两下,发现这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他们像是地层深处的蚯蚓。

⑥我们实在待不下去的时候,准备上来,钻入上下有铁板、周围一圈铁栅栏的吊笼,这就是电梯了,除了没有楼层显示以外,电梯速度很均匀,嘎吱作响,500米,相当于一百多层楼宇的封闭电梯,手抓着吊笼上冰冷的螺纹钢,所有人都鸦雀无声。当吊笼从地面升起的刹那,刺眼的阳光洒在我们每一张黧黑的脸上,我们全眯起眼睛,眼泪流下来。走出吊笼,我在台阶上静默良久。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感动,应该和看到日食没有什么不同,再重复一次:每一缕阳光都应该照耀到新的生命,因为那是新的当下。

⑦如果我们还有解不开的烦恼,去体验吧:如果你觉得自己郁闷得要自杀,带点好吃的去一次儿童医院的白血病病房;如果你觉得自己病得比较重,带点玩具去看看脑瘫的孩子;如果你痛失了亲人,去看看地震灾区人们的生活;如果你觉得学业或者工作不堪重负,下一次矿井吧。说多少劝解的话都没有意义,真的,请体验一次:请暂时把你认为不可解决的烦恼扔开,去一趟,我保证你会把烦恼彻底抛开,拍拍灰尘嘲笑自己。

⑧因为,这是我曾经的体验。 (摘自2010年《青年文摘》,有改动)

1.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写日食现象?

3.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在文章第⑤段中,矿工为什么把工作区称为 “掌子面”?

5.通过阅读本文,你一定会感受到当下的幸福,结合你的经历,谈谈感受。

1.作者通过一次下矿井的经历,感悟到幸福从未远离我们,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

2.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3.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紧张的心情。

4.因为矿井的煤层非常薄,是斜带型分布,最窄的地方只有70厘米高,上下都是岩层,进去之后必须趴下来手脚并用地爬行,所以矿工把工作区称为“掌子面”。

5.示例:

经历:一次放学回家,我看到一位腿脚有缺陷的同学一瘸一拐地走回家。

感受:看到她我感受到自己是幸福的,虽然我没有富裕的家庭,没有漂亮的外貌,但我有健康的身体,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眼前的幸福呢?

阅读《我们身边的碳排放》,回答1—5题。

我们身边的碳排放

纪双城等

衣:“快速时尚”导致浪费

①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说,从1990年到2005年,全球纺织品产量从4000万吨升至6000万吨。其中“快速时尚”趋势对纺织品生产和消费激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衣服便宜了,消费者穿过几次就丢掉。但便宜衣服通常以人造材料制成,它们由石油化工原料合成,在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温室气体远远超过天然织物。而且,这些人造材料难以回收使用,自然降解也需要很长时间。

食:少吃牛肉

②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18%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肉类排气。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有关“食”的碳排放是如何重要。而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又是最多的,每生产1公斤牛肉相当于向大气排放3.6~6.8公斤二氧化碳。此外,饲料的生产以及饲养牲畜的农场排出废物也都要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德国健康杂志报道称,如果饮食中有三成热量是来自红肉(猪牛羊等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肉类)或乳制品,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1485.1公斤,而对应的白肉(鸡鸭鱼等)一年排放量约为1054.2公斤。

住:盖节能房用再生纸

③在寒冷的冬季,建筑取暖系统无疑将消耗大量能源。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未来3年北爱尔兰将建造50多套社会福利房,它们的节能效率超出平均水平75%。

④在“住”的领域要减少碳排放,不仅包括房屋设计,房间里的各种设备也同样重要。例如冬季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度,夏季调高2度,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公斤;其实卫生纸也有讲究,《新科学家》提倡用100%再生纸做的卫生纸,“尽管它用起来没那么舒服,但每吨再生纤维可减少1.5~2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行:绿色交通

⑤二氧化碳的另一大来源是交通。

⑥在欧洲,交通对能源消耗占到整体能源消耗量的20%~30%。减少出行带来的碳排放,第一步就是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摘自2009年《环球时报》,有改动 )

1.作者为什么要写我们身边的碳排放?

2.文章第②段划线处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3.文章第⑥段加点词“近”能否去掉,为什么?

4.除了文中提到的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你还知道哪种碳排放方式?举例说明。

5.对于如何减少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你还有哪些想法?(文中涉及的除外)

1.为了要告诉我们从日常生活入手来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

2.列数字,准确说明了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是最多的。

3.不能,因为公共交通每年节省的天然气只是接近53亿升,并非确指,去掉后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示例1:化石燃料的燃烧

示例2:动植物的呼吸

示例3:燃烧秸秆

5.示例:①尽量步行或者骑自行车;②尽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③尽量使用节能灯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题。

①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阅读”都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阅读”领域内的一些新变化,如迅速流行开来的“浅阅读”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实用性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浅阅读”的出现与社会竞争加剧,人们工作、学习节奏快,压力大有关;同时也与信息爆炸带来的多样选择有关。近年来,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并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带来了铺天盖地的资讯。这在拓展人们知识面的同时,也使得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取代了“深阅读”。

③对于这一现象,一些专家认为不必视同洪水猛兽。著名文化批评家王晓渔说:“30年前,大家都读‘走向未来’丛书,都读李泽厚的书,而发展到后来,特别是近10年,阅读的分野出现了。‘浅阅读’时代最大的进步,就是选择的自由。有人喜欢读通俗小说,有人热衷励志类、财经类的书籍,也有人青睐哲学、文史类的书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于是阅读也就呈现出了多样性。”

④然而,面对“浅阅读”迅猛的攻城掠地,“深阅读”越来越式微,许多专家还是感到忧虑。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各国学者都意识到“浅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强调传统式“深阅读”,如西方一些学者倡议“关掉一周电视”,反对阅读“浅表化”、“快餐化”,呼吁“深阅读”、“深呼吸”等。

“‘浅阅读’这种阅读态度导致了阅读的工具性质,加深了整个社会的浮躁。”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邓志伟认为,思想使人进步,思考又往往是沉重的。那些读来显得沉重的文字,往往能够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激发起读者的感悟和思考。不能仅仅因为“浅阅读”的轻松、愉快,而放弃学习积累的机会。

⑥“无论现代人多么功利,总得给攸关心灵的阅读留出空间。”接受采访时,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这样说,他很怀念这样的自己:“在书店的一角斜倚着,默默地读着,不觉天已黄昏;在图书馆坐了一整天,闭馆的电铃声响了,周围的人都走了,我满足地伸了个懒腰;午睡时看书,书掉到地上了,我也沉沉睡去……”

(摘自2010年《半月谈》,有改动)

1.阅读全文,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浅阅读”的负面影响。

3.文段⑤中划线句的论证方法是 ,作用

4.你赞成文中哪种阅读方式?谈谈你的理由。

5.在文段⑥中,评论家雷达谈到了读书时投入忘我的经历,请把你的阅读经历写出来,与我们一起分享。

1.示例1:“浅阅读”时代呼唤“深阅读”

示例2:“浅阅读”与“深阅读”

2.示例:“浅阅读”这种阅读态度导致了阅读的工具性质,加深了整个社会的浮躁。“浅阅读”容易使人放弃学习积累的机会。

3.示例:道理论证,论证“深阅读”的重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

4.示例1:赞成“浅阅读”,因为它使人有选择的自由,使人轻松愉快。

示例2:赞成“深阅读”,因为它能够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激发起读者的感悟和思

考,更好地学习积累。

5.示例:我在读《红楼梦》的时候,为黛玉的香消玉殒伤心落泪;为晴雯的不屈风骨拍手叫好;为迎春的胆小懦弱愤怒不已……书中的这些人物不再是陌生人,而是生命中陪我一路前行的朋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