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耐力》一文,完成1~6题。
耐力
端木蕻良
①鸽子,在天空飞着。人们把哨子挂在它的身上,从天空里,便飞来悠扬的哨响。
②天是晴朗的,只有一两片白云。鸽子在空中盘旋。鸽子的翻腾,从哨子发声的波折中,也可以听出来。鸽子一群一群地飞着,在罗马的古堡上飞着,当但丁第一次和碧蒂利采相遇的时候,鸽子就在那儿飞着;鸽子在__前飞着,在北京城刚刚建造起来的时候,它们就在这儿飞着。
③鸽子有风头的,有黑翅的,有纯白的,还有带芝麻点儿的。但翅膀都同样的矫健。
④鸽子的眼睛,透着爱的光。它会把食物用嘴吐出来喂养小鸽子。据说鸽子老了,它孵养的鸽子,也会来喂养它。
⑤鸽子的翅膀,没有海鸥那么长,也没有鹞子那么大,更没有鹰那么会在高空中滑翔,但它的翅膀却比它们都强。
⑥鸽子是喜欢群居的,但也能单独飞行。它完成最远的行程的时候,常常是在单独的情况下做到的。
⑦在这个远程的飞行里,它几乎是没有东西吃,也没有水喝,就是不停地飞,不到达目的地不停止。鸽子横渡海洋,白天和黑夜都不停地飞行。在海面上没有什么可吃的,海水也是不能喝的,半途也没有地方歇息,要是有岩石的地方,那已是到了海的那一边了。
⑧骆驼能征服沙漠,鸽子能征服天空。
⑨骆驼不会像马那样奔驰,鸽子也不会像海燕那样遨游。但鸽子和骆驼相比,同样都有耐力。它们的耐力是坚强的。漫卷的黄沙和凶猛的台风在它们面前,都为之失色。
⑩它们的耐力,使它们总是能到达它们要去的地方。在沙漠里几乎找不到中途倒在沙里的骆驼,在海洋里也看不到中途跌落的鸽子。
11骆驼和鸽子,同样没有剑拔弩张的样子,它们的眼睛都含有羞涩的光。但是,它们的眼睛,从不被沙子迷住,也从不怕狂风的吹打……
12骆驼的驼峰就是一座拱桥,它沟通了东方和西方的文化;鸽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骆驼是最可靠的使者,鸽子是最忠诚的信使,它能把军事机密准确无误地带到指挥员的手中。
13鸽哨又在我的头上响起来了,我听到它,并不感到它的声音不大,而是觉得整个天空都在它的声音里变小了……
(选自《文苑》2009年第8期,有删改)
1.端木蕻良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早在七年级时,我们就学习过他的《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篇以____________的形式抒写了抗战时期流亡在外的东北人对沦__土的强烈思念之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阅读全文,说说文中的“耐力”有哪三方面的内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从天空里,便飞来悠扬的哨响。
悠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漫卷的黄沙和凶猛的台风在它们面前,都为之失色。
失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骆驼和鸽子,同样没有剑拔弩张的样子,它们的眼睛都含有羞涩的光。
剑拔弩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表现鸽子和骆驼的特点。请举一例,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所举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语境,在第12段的空白处续写句子。(要求内容贴切,所写句式与前句相同)
续写的句子是:鸽子__________,__________。
6.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土地的誓言》 呼告
2.(1)耐力是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执着。
(2)耐力是一种不惧风不惧雨的坚韧。
(3)耐力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
(只要紧扣“执着”“坚韧”“忠诚”这三个关键词即可得分)
3.(1)悠扬:鸽子的哨声时高时低而又和谐。
(2)失色:失去了黄沙和台风原有的威力。
(3)剑拔弩张:神色紧张,而又十分警觉,一触即发的样子。
4.示例:所举例子:“鸽子的翅膀,没有海鸥那么长,也没有鹞子那么大,更没有鹰那么会在高空中滑翔。但它的翅膀却比它们都强。”等作用:通过对比(或比较)更加突出地表现了鸽了的翅膀“比它们都强”的特点,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5.示例:鸽子的哨音就是一道彩虹,它传送着我们和它们的思念。鸽子的哨音就是一道闪电,它连接着我们和历史的时空等。(续写内容必须围绕鸽子传递信息这一特点,否则不得分)
6.呼应开头。使全篇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给人浑然一体之感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6题。
雪中小卓玛
李春雷
①玉树大地震之后的第七个早晨,我从震中的结古镇,驱车赶往西宁。忽然发现前面路边悄然站立着一个藏族小姑娘,双手捧着一个奖状大小的纸板,上面歪歪扭扭却又清清楚楚地写着两个殷红似火的大字:“谢谢!”
②四周是茫茫的雪山,根本看不到村庄的影子,她是从哪里来的呢?
③停下车,我走过去,拉住她的手,轻轻掸去她头上的一层雪花。这个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小姑娘,约有五六岁的样子,蓬乱的头发,瘦瘦的小脸上是典型的高原红,额头上还凸起一道长长的已经结痂的伤痕。“你是哪个村庄的?”“谢谢!”“上学了没有?”“谢谢!”“你叫什么名字?”“谢谢!”
④我有些纳闷了,又问她这次地震中家里的情况。她似乎没有听懂,圆睁着大大的眼睛,迷惑地看着我,嘴里仍只是在重复着那两个字。我猛然明白,这里是纯粹的藏族牧区,她还没有上学,自然听不懂汉语。
⑤这么冷的天,是谁让她来的呢?震中心周围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了,伤亡惨重。她的家中,她的小村灾情如何呢。这个小姑娘,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希求援助呢?
⑥但我马上否定了自己。地震之后,难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都得到了政府救济,逝者安葬,伤者就医,失居者也都有了帐篷,有了粮食,有了饮水。正是因为这些,灾区才安定下来。
⑦况且她额头上的伤口,早已经过医生处理,且已经结痂了。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却也算干净整齐。再看她的神情,更像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⑧我决定把车上的食品,送给她一些,还有她的家人。那是从城市里买来的一些奶制品和肉制品,花花绿绿,包装精致。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不仅摇头,红红的小手也在摇动着,像风中的枫叶。
⑨我坚持着,有些强行地塞给她。她迟疑了一下,只得从其中拿了一块造型别致的巧克力,揣在怀里。接着,恭恭敬敬地冲着我,鞠了一个躬,再次清晰地说出了那两个字:“谢谢!”之后,她细心地把巧克力塞进贴身的兜兜里。
⑩做完这一切,她又用双手托起了那个宝贝纸板,高高地抱在胸前,遮住了自己的半张脸,只露出两只大大的眼睛,像青海湖一般澄澈和镇静。虽然我不知道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灾难已经过去,作为一个小小的亲历者,她只是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种心底里难以言说的感激。
⑾从她的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与年龄并不相符的镇静和成熟!我们城市里的五六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冰雪天气里,会干什么呢?或许正依偎在妈妈怀里睡觉呢?或许正在暖意盈盈地房间里玩游戏吧?哦,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理解人生的艰难吗?你们品尝过感恩的味道吗?你们明白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吗?
⑿这个青藏高原上的楚楚可怜的藏族小姑娘,她才五六岁,通过这一场灾难,却已经开始真切地感觉到了这一切。
⒀孩子,我不知道你的名字,权且按藏族人通常的习俗,称呼你小卓玛吧。我也不了解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但我理解和明白你的心事。不过,今天太冷了,雪太大了,你还是回家去吧,哪怕只是一顶简陋的帐篷。
⒁我再三地劝她。这个小姑娘,这个小卓玛,却像巴颜喀拉山一样坚定和倔犟,她虽然明白了我的好意,但再一次摇了摇头,用手指了指纸板上的那两个字,指了指远方,又指了指自己的心窝。
⒂哦,可爱的孩子,可爱的小卓玛,我的眼中酸热热的,情不自禁地双手抱拳,面对她的痴情,面对她的坚定,深鞠一躬,并模仿着她的语气,说了一声:“谢谢!”
⒃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
(选自2010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理解第⑧段“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⒀段“我也不了解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但我理解和明白你的心事”一句中“你的心事”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卓玛说的“谢谢”和“我”对小卓玛说的“谢谢”的含义是一样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味第⒃段,结合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小卓玛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亲爱的同学,如果《雪中小卓玛》是你从人民网上看到的,请你以网友的身份为玉树小朋友发一个帖子,写几句关心鼓励的话。要求40字以内。
你的帖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小卓玛决定地立在风雪中向救援的人们表达感激之情。(关键词:风雪中、小卓玛、感激)
2.(1)细腻生动的描写,反映了小姑娘内心的变化过程。“眼睛一亮”是因为她很喜欢且很需要那些包装精致的食品,“旋即又摇了摇头”是因为她要把那些食品留给更需要它们的人。
(2)小卓玛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种心底里难以言说的感激。
3.不一样。小卓玛说“谢谢”是为了表达对救援人员的感激之情。“我”对小卓玛说“谢谢”是因“我”被小卓玛的痴情、决定所感动而表达的由衷的敬佩之情。
4.“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照应了第①段。同时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小卓玛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和感动,升华了主题。
5.小卓玛是一个纯真、镇静、成熟、决定、顽强、知恩图报的懂事的小姑娘。
6.略(要求:内容要表达关心和鼓励)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5题。
当语言死亡时
陈赛
①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 《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00年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慢得多。
②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③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④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能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⑤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⑥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⑦据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⑧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选自2010年第2期《读者》,有删改)
1.按要求填空。
围绕“语言的死亡”,文章从__________________→语言死亡的原因→
_________→ 四个方面做了说明。
2.请说明语言死亡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一句中“绝大多数”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象一下,当语言死亡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哪些变化?请写出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语言死亡的现象 语言死亡的方式 语言死亡的后果
2.语言死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了代际传承。
3.举例子、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语言的濒危现象。
4.不能去掉。用了“绝大多数”表明还有少数是有文字记载的。去掉后,就不能准确、
严谨地表达这一意思。
5.示例:世界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想象力被囚禁,世界不再丰富多彩。(言之有据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5题。
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②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④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__的时间,只是永不被__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⑤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⑥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⑦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⑧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⑨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能比故意强迫阅读或者故意淡漠阅读都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2010年第6期《文苑》)
1.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划线句子中“失重感”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你是怎样理解“无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快速便捷的“网络阅读”和细嚼慢咽的“传统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种?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给人身心的沉稳和力气。(2)阅读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
2.指感觉不到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3.略(言之有理即可)
4.举例论证。以我的亲身体会为例论证了阅读时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5.略(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说明文,完成文后各题。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①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②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因为它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为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碳足迹,因而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③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斤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
④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
⑤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它的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中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而水稻生产排出的温室气体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知。水稻生产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出大量氧化亚氮,而每千克氧化亚氮相当于296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全球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的排放占全球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84%。
⑦尽管农作物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危害环境,但我们却不可能因噎废食,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加以改善。例如,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不但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资源和资金。同理,研发和使用生物燃料也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冯云 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低碳生活”无关的一项是
A.低碳生活指的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
B.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
C.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
D.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
B.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C.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
D.女性消费化妆品的碳足迹仅属于第一碳足迹。
3.对文章第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下定义 分类别 作比较B.分类别 举例子 打比方
C.列数字 分类别 打比方D.下定义 举例子 列数字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后,语意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A.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B.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
C.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D.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
1.B 2.D 3.D 4.B
阅读下面这篇议论文,完成文后各题。
谈尊严
①“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是著名画家徐悲海的座右铭。是的,人活着就要有傲骨,就应该有尊严。
②自古以来,就有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帆责,使我不得开心颜”;有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有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们都是活得有尊严的人。
③人活着要有尊严,因为尊严是自我激励的精神武器,是一个人顶天立地的前提。当一个活得没有尊严的时候,人生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他的行为不被人们肯定,他的生活失去价值,于是他只能苟且地活着。所以,一个人,只有当他活得有尊严的时候,他在这个世界上才有立足之地,他才会为自己的人生奋斗。
④古希腊有一句谚语:“两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也许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但我却明白其问的深意。因为做人没有尊严,没有了能人的骨气,再有才华的人也会堕落,会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甚至会遗臭万年。像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汪精卫,文章写得很好,但是却投靠日本人,甘当卖国贼,结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究其原因就是他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⑤人活着要有尊严,因为尊严使人能够忍受磨难,乐观向上。面对敌人的__,李大钊始终坚贞不渝,他以一个__人的尊严,忍受着各种磨难,用尊严捍卫了党旗的鲜红,用尊严书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
⑥正直的中国人不但重视维护个人尊严,更是毫不犹豫地去维护国家的尊严。史书上有这样一个记叔:晏子使楚,楚王让他从狗门入,意欲羞辱他。不料晏子以一句“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使楚王反而受辱。晏子既维护了个人尊严,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赢得了后人的景仰。
⑦所以,人活着要有尊严。一个人没有尊严不能成事,一个民族没有尊严不能兴盛,一个国家没有尊严不能强大。
⑧让我们直立双腿,高高站立着,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何蓉瑜 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第二段划线句子补充一个论据。
3.文章的第四、五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1.人活着就应该有尊严(或人要有尊严、人应该有尊严)
2.示例: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符合要求即可)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如果答“道理论证"也可)
阅读下面这篇记叙文,完成文后各题。
种春风
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邮局里人不多,我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老人的外套油渍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帮我取张汇款单。”
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寄到哪里?”我问。“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说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多可怜啊!”老人说。
“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有活着的办法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
为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很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元,我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俩谢谢你!”
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首歌,但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
(虹莲 有删改)
1.文章划线句“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中“遗忘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2.文章中有好几处地方描写了老人的外貌,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3.写出文中“我”感情变化的过程。
4.文章的标题“种春风一有什么深刻食义?
1.对他人的关爱之心(意思相近即可)
2.①外表的寒酸与心灵的美好形成对比(或用外表的寒酸衬托心灵的美好)②欲扬先抑(意思相近即可)
3.隐隐不安(震惊) 别样温暖 (意思相近即可)
4.希望人人都能关爱别人,并能把这种爱心传递给每个人。(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林道之
①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②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③但是,植物进行了反击。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于是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它们的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地球上空气中二氧化碳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于是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④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而进行了回击,主要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自己的族群。它们粗重的呼吸以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⑤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它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反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二氧化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⑥大约一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⑦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应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选自《大科技》2009年第3期,略有改动)
1.如果给选文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不能概括文意的一项是( )
A.生命对气候的影响B.动植物对气候的调节
C.生命与气候D.动物与植物
2.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明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而为了把事理阐释明白,必须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请你从选文中找出两种方法,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3.第⑦段中加点的词语“也许”能否删除?为什么?
4.文章说:近百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对此情谈谈你的感受。
1.D(A、B、C 三项都能概括文章大意,只有D 项不能概括文意,故选D)
2.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例如②一⑤段。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例如“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例如“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决定的。”
3.不能删除。“ 也许”表估计,推测。其表明下文的结论是作者的一种推测,还未经科学证实,这样就更能体现说明语育的准确性,删除以后可能与事实不符,表达也就不准了。
4.(可从尊重自然,节约用水,爱护身边环境,提倡绿色生活等角度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它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一位常年靠乞讨为生的远房亲戚。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大增,成了百万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可见,习惯对我们有着绝大的影响,它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效率,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在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即便是打破常规的创新,最终也可以演变成为习惯性的创新。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形成稳定的习惯。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追求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在实现成功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成功欲望,要有信心、有热情、有意志、有毅力等之外,还应该搭上习惯这一成功的快车。
我国南宋诗人陆游笔耕不辍,一生有近万首诗篇传世。其中他晚年所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成为千古传颂的不朽之作。生物学家柳比歇夫用“时间统计法”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在50余年间取得了数百项科研的成果。 ,由此可见,习惯决定着你活动空间的大小,也决定着你的成败。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要。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1.对文章中心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成功
B.习惯决定你活动空间的大小
C.习惯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
D.习惯对人的影响是自然而然,不易察觉的
2.有人说文章开篇引用的那则语言故事在文章中作用不大,甚至可有可无。对此,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3.请你为文章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C
2.不同意这种观点。离言的引用不仅生动地证明了习惯对人的重要影响,还为论证中心论点作了很好的铺垫(言之成理即可)
3.(略)(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符合事实叙述清楚,能证明论点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财富
他打着一把雨伞漫步在一条寂静的小街上,猛抬头发现路边一棵小树下站着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姑娘。衣服全淋湿了,乌黑的长发上雨水顺着发梢往下滴。他急忙走到她跟前,扬了一下伞说:小姑娘在等谁呢?快避避雨吧!他迅速将伞遮在她的头顶上。
小姑娘抑脸看着他,笑着说:谢谢叔叔。
你在等爸爸还是妈妈?他问她。
她摇摇头说:不,我等一个人,现在已经等到了。小姑娘的声音里含着快慰。
等到的人呢?他疑惑不解地问。
我等的人么,就……就是您。她扬头笑嘻嘻地告诉他。
小姑娘的话还真让他莫名其妙,他笑笑试探着问:你是不是认错人了?
小姑娘肯定地说:一点不错,您正是我要找的人。小姑娘瞅瞅他那困惑的脸又说:告诉您吧,我爸爸给了我一大笔财富,可我不想要,我要把它送给下雨天为我打伞的人。
看来,这个人就是我喽?他似乎在试探或者好奇地问。是的,所以我要把财富送给您。她把小手伸进口袋里。
他信口问道:你要给我什么财富,多少,是金币、美元还是其他?
小姑娘略微启开小口儿高兴地说:不,是十万元钞票,不信您看看!
小姑娘不慌不忙,把一只手慢慢地从口袋里拿出来,手里当真拿出一张闪闪发光的“钞票”递在他手里。他从未见过这么一张十万元的大钞,不禁睁大了眼睛暗想:天呐,这是什么大钞,这分明是一张在硬纸片上画的水彩钞票。他不禁大笑起来:哈哈,真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谢谢,我收下了。
小姑娘眨巴着两只大眼睛看着他问:叔叔您不想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他说:我当然想知道喽。
小姑娘微微一笑说:我实话告诉您吧,我近日读了一篇外国小说,讲的是一个女孩儿,她的父亲是州里首富,一天她对父亲说想要一笔价值十万美元的财富,要把它送给一个在雨天为她打伞的人。爸爸答应了她的要求,就给她开了一张十万美元的支票。等到下雨的那天,她就到街上去。
找到那个人了吗?他急不可待地追问。
小姑娘又接着说:那天开始下着小雨,后来越下越大。小姑娘站了整整一个上午,竟然没人理她,她伤心地哭了。
真是悲惨,他长叹一口气……
小姑娘又说:我不服气,也不相信,决定自己试一试。结果,您没让我失望!
女孩咧嘴笑笑说:可我没有真实的财富,只是一张有象征意义的财富。
他说:不,你我都得到了财富,是一笔最珍贵的财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9年11期)
1.财富是指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它可以是有形的物质,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它或许是在困境中得到的一次帮助,或许是偶然中发现的一种品质。请认真阅读文章后说说本文以“财富”为题的含义。
2.本文以“财富”为题,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
3.请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1)小姑娘仰着脸看着他,笑着说:谢谢叔叔。
(2)真是悲惨,他长叹一口气……
4.两个不同国度的小姑娘拥有着同一个心愿,同一个心愿在两个不同的国家却有着不同的两种结果。独具匠心的构思发人深思。请谈谈你阅读后的感受。
1.“财富”是指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一种美好的道德情操,一种关心弱者,助人为乐的高尚行为。(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2.一个小姑娘送一笔财富给在下雨天为她打伞的人(或一个小姑娘实践了送一笔财富给一个在雨天为她打伞者的心愿)
3.(l)这是对人物神态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小姑娘对为她打伞的人充满了感激,并为从一个陌生人那里得到帮助而倍感快慰,更为美好的现实满足了她良好愿望的而快慰。(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2)这一句简短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外国小说中的小姑娘的同情,也表现出“他”对小姑娘生活的那个社会人们的麻木和冷酷的惊讶。(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4.文章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两个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物对比,同一个心愿的两种不同结局的对比。通过对比深刻而鲜明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