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当我在沉闷的钟声里醒来,漫不经心地推开那扇因经年的岁月而变得滞重喑哑的房门,看见天井里那株矮小的迎春,在寒冷的淡雾中绽出一星淡黄的花朵时,心里仿佛被什么细小的东西猛叮了一下。在一种莫名的激动和颤栗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冷洌透骨的空气。
我知道,春天来了,春天真正地来了。这来到我天井中的第一朵鲜花,以其淡雅的馨香和宁静的妩媚,默默地告诉了我这一消息。①春天来了,天空将又一次飘满缤纷的风筝和鸟鸣;春天来了,大地因此又一次盛满绿草和歌声。
而我知道,每一年的春天,是必得要穿过最寒冷的日子,才能抵达世界,抵达生命的内心,就像我们的青春,是必得要经历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那么,这朵尚未完全绽放的拘谨的小花,这束在清晨的寒风中闪烁摇曳的微光,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泥泞和坎坷,怎样的风霜雨雪,才抵达我这简朴的天井里的呢?
记得前些天,在火炉边计算着春来的日子时,窗上还涌动着阴森的寒流。记得昨夜的梦中,还有不断的风雪将我一次次喊醒。而更远的一些时候,当我看到这些在漫天风雪中瑟瑟颤抖的纤细枝条时,还曾情不自禁地为它们那美好而脆弱的生命担心不已。然而现在,春天却如此结实地来到了。这朵鲜花,也如此真实地到达春天,到达我的血液和灵魂了。
这是怎样一种令人感动的变更啊!
面对着那带露浅笑的小巧面孔,我不禁想起不算太长的生命旅程中,经历一次次艰辛和喜悦一一那声在雪地深处响起的微弱而真切的轻声呼唤,那双在我快要绝望地放弃时伸来的援助之手,那盏在我只想躺在地上,不愿起来行走时的耀眼的明灯。……②这样简单而真实的关爱,这样微弱而深刻的光芒,曾像这首先来到春天的鲜花一样,激励着我再一次奋然前进。对于我们平凡而卑微的生命来说,该是多么令人欣悦、感恩的幸福啊!
又想起去年夏天,在涪江边散步的情形。流经我身边的这条著名河流,其实还算不上什么壮阔,也许,只有在它历尽千辛万苦,抵达遥远的嘉陵江,并汇入长江后,才会让人想起诸如伟大、雄浑之类的赞美言辞。但我知道,我清楚地知道,在更为遥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它的源头,那叫雪宝顶的冰峰间,它又是怎样一点一滴地聚敛着微弱的生命。就像我知道,这来到春天的第一朵鲜花,在开放出令人注目的绚丽光彩前,它所经历的痛苦挣扎和血泪艰辛。
其实,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也许正因为这苦痛和艰辛,那博大,那辉煌,才更令人敬慕、向往、尊崇。就像我们的生命,是必得要经历漫长的跋涉和坎坷,才能到达那风光迷人的峰顶。③而那峰顶,也只有经历期待和失望的磨砺,才会更加美丽迷人。
1.文中哪两个词表达了作者看见春天第一朵鲜花时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第一朵鲜花”的经历引发了作者对往事的回想,请概括“回想”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题目是“春天的第一朵鲜花”,作者在第六、七两段却不惜用大量笔墨来写记忆中的另一些事情,这是运用了___________手法,使文章内容丰富,使“春天的第一朵鲜花”的形象更鲜明,强调了作者的感受和感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现在,春天却如此结实地到来了”请说说加点词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文中揭示全文主旨的语句;再从你的积累里,写出一句与主旨句含义相同或相近的名言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激动、颤栗。
2.生命旅程中经历的一次次艰辛和喜悦;在涪江边散步时思考(体味)涪江在抵达嘉陵江(汇入长江)前的艰辛历程(其它相近的答案,视概括准确、语言通顺酌情给分)
3.联想
4.“结实”本指人长得健壮,此处化无形为有形,说明春天的确来了,不是幻想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进一步写出作者欣喜之情。
5.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
含义相同或相近的名言名句,只要能强调“过程”重要性。例如: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只要能看出是引用这句,不论是否完整) ④马克思的“……只有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和顶点。”(同③)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每一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
①有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这对夫妇决定为孩子养一只小狗。小狗抱回来以后,他们就请朋友帮忙训练这只小狗。在第一次训练前,女驯狗师问:“小狗的目标是什么?”夫妻俩面面相觑,很是意外,嘟囔着说:“一只小狗的目标?当然就是当一只狗了。”他们实在想不出狗还有什么另外的目标。女驯狗师极为严肃地摇了摇头说:“每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夫妻俩商量之后,为小狗确立了一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们一道玩,夜里看家。后来,小狗被成功地训练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和家的守护神。这对夫妇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做一只狗要有目标,更何况是做一个人。
②我们常常把别人的期待当成了自己的目标。孩童时,这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你会渐渐地长大,无论别人的期望是怎样的美好,它也不属于你。除非有一天,你成功地在自己的心底移植了这个期望,这个期望生根发芽,长成了你的目标。那时,尽管所有的枝叶都和原来的母体一脉相承,但其实它已面目全非,它的灵魂完完全全只属于你,它被你的血脉所滋养。
③我们常常把世俗的流转当成自己的目标。这一阵子崇尚钱,你就把挣钱当成自己的目标,殊不知钱只是手段而非目标,有了钱之后,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把钱当成目标,就是把叶子当成了根。过一阵流行美丽,你就把制造美丽保存美丽当成了目标,殊不知美丽的标准有所不同,美丽是可以变化的,目标却是相对恒定的。美丽之后你还要做什么?美丽会褪色,目标却永远鲜艳。
④有人把快乐和幸福当成了终极目标,我觉得这也值得推敲。快乐并不只是单纯的快感,类乎饮食和繁殖的本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最长远最持久的快乐,来自于你的自我价值的体现,而毫无疑问,自我价值是从属于你的目标,一个连目标都没有的人,何谈价值呢!
⑤一株树的目标也许是雕成大厦的栋梁,也许是撑起一把绿伞送人阴凉,也许是化做无数张白纸传递知识,也许是制成一次性筷子让人大快朵颐……还有数不清的可能,我们不是树,我们不可能穷尽也不可能明白树的心思。我们是人,我们可以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
⑥有一位女子曾说过,出名要趁早。我看,确立目标要趁早。
(选自《读本》,语文出版社,作者毕淑敏,有改动)
【注】大快朵颐:鼓动腮帮子大口嚼鲜美的食物。
1.作者用一对夫妇训练小狗的故事开头,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论述应怎样确立目标时,作者否定了哪些不当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历史上和生活中,许多人因确立了自己的目标而获得了成功。请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要求事例典型、真实,目标明确、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 引出论点② 作为论据证明论点③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心论点:每一个人都要确立自己的目标。
3.不当做法:① 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目标② 把世俗的流转当成自己的目标③ 把快乐和幸福当成终极目标
4.示例:①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19 岁第一次接触到有关昆虫的书籍后,便立志要写一本关于昆虫的书。他观察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耗费一生精力,终于写出了《昆虫记》。② 司马迁早年立志继承父业,穷其一生,最终写成史书巨著《史记》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门外那对老人
牛凯
①一天,全家正吃晚饭,突然有人敲门,开门见是一对老年夫妇,大概都有六十多岁,穿着物业①的衣服。我以为他们是来收物业费的,刚要解释,那大婶忙举起手中的水桶,说想来接桶水。我说没问题,伸手想接过水桶,她身后的大叔闪出来,说要给我钱。一桶水当然不值什么钱,可大叔很认真地抓住水桶,说想以后定时来打水,不给钱他们心里过意不去。我推辞了半天,他才放开手。
②接好两桶水,我顺便给他们提过去。他们租的房其实是间储藏室,就在我家斜对面,从虚掩的门看进去,也就十几平方米,里面除了一张床便没了多大地方。老人连连称谢,甚至又把我送了回来。
③小区里住的大都是以前单位的同事,我们彼此都很熟悉,孩子们也都能玩在一起,每天放学后,院子里便成了他们的天堂。老人的房门始终开着,每当干完活他们便拿张小凳出来看着孩子们玩,一有车来,便站起来把嬉闹的孩子喊走,等车过去再慢悠悠坐下。日子久了,我们也都熟悉起来。有时遇到谁家有事,便让他们给看着孩子,每当这时,老人都格外高兴,直到家长回来把孩子领走,他们才如完成任务般轻松愉悦。
④每到夏日晚饭后,人们都喜欢在院子里乘凉,也有好事者支张桌子,几个人甩把扑克。他们也凑上来看,让他们打,他们总是推辞,说看看就行,一副很知足的样子。一天晚上,忽听见院子里传来二胡婉转悠扬的声音。我出去一看,竟是那位老人坐在门口,正入神地拉着。看得出他在有意识地控制,所以声音不大,但他拉得不错,一曲凄婉的《二泉映月》竟驱散了些夏夜的燥热。渐渐地,不少人围了过来。老人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便停了手。我们让他再拉几首,他犹豫了一下便又拉了起来。看天色有些晚,他说今天不拉了,有上早班的还要休息,人们这才散去。
⑤一天,我记得钥匙好像丢在了外面,便去老人处问,正看到他们在吃饭。房子本来就小,他们正坐在床沿上,面前的小凳上放着个方便袋,里面装着好像是点儿凉皮,两人正头碰头地就着馒头吃。见我过来,他们都有些吃惊,忙站起来把我往里让,其实里面早没了地方。我忙说明来意,他们立刻都认真回忆起来,甚至要放下馒头马上去找。我忙说抽空帮着问问就行,他们像接受重大任务般连连答应。
⑥晚上,老人竟真找到了钥匙。后来才知道,他们几乎把那天晚上在那待过的人都问了一遍。找到钥匙,老人甚至比我还高兴,在我道谢时,他却急红了脸,说平时我们都很照顾他们,以后有啥事尽管说。
⑦两位老人起床很早,我们每次上下班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有时是点头一笑,有时是几句寒暄,觉得心情就格外轻松。我觉得,他们身上有着我们在苦苦找寻的东西。
选自《杂文报》,文章有改动)
【注释】①物业:居民小区配套的管理服务机构。
1.文章围绕“那对老人”主要写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1)一桶水当然不值什么钱,可大叔很认真地抓住水桶,说想以后定时来打水,不给钱他们心里过意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忙说抽空帮着问问就行,他们像接受重大任务般连连答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写“他犹豫了一下便又拉了起来”,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表达出来。(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他们身上有着我们苦苦找寻的东西。”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老人来我家接水并坚持付钱。(2)老人帮大家照看孩子。(3)夏夜,老人在院中拉二胡。(4)老人帮我找钥匙.
2.(1)“很认真地抓住”形象写出了老人不想占别人便宜的心理,体现了他要给钱才接水的坚诀态度,也体现了老人淳朴的品质。(2)“连连”表示郑重,与“问问”的随意形成反差,体现了老人答应为“我”找钥匙时郑重(重视)的态度,也体现了他热心的品质。
3.示例:我拉二胡是自娱自乐,这么多人来看真是不好意思,但平日里大家待我们那么客气,不能让大家扫兴,就再拉几首吧。
4.这句话既写出了老人身上淳朴、热心(关心他人)、菩良、谦和等美好品质,也说明了现代人对这些日渐缺失的美好品质的渴求,同时体现了作者对老人的赞扬(敬佩)之情。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A.)大臣说:“在外国人看来可能我们的国势显得很昌隆,实际上却被两大危机所苦:一是国内党争激烈,一是国外强敌入侵的危险。至于第一个,你要知道,七十多个月以来,帝国内有两个党派一直在勾心斗角。一个党叫做特莱姆克三,一个党叫做斯莱姆克三,区别就在于一个党的鞋跟高些,另一个党的鞋跟低些。……我们担心的是,太子殿下有几分倾向于高跟党,至少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他的一只鞋跟比另一只要高些,所以走起路来一拐一拐。而正当我们内息方殷的时候,却又受到布来夫斯库岛敌人入侵的战争威胁。那是天地间又一个大帝国,据我们所知,他的面积与实力和我皇陛下统治下的这个帝国及其他一些大国几乎不相上下。至于我们听你说到过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王国和国家,住着像你一般庞大的人类,我们的哲学家对此深表怀疑,他们宁可认为你是从月球或者其他某个星球上掉下来的,因为身躯像你这么大的人只要有一百个,短期内就肯定会将皇帝陛下领地上所有的果实与牲畜吃个精光。再者说。我们六千月的历史除了利里浦特和布来夫斯库两大帝国外,也从来没有提到过其他什么地方。我下面要告诉你的是,这两大强国在过去三十六个月里一直在苦战。战争开始是由于以下的原因:我们大家都认为,吃鸡蛋前,原始的方法是打破鸡蛋较大的一端。可是当今皇帝的祖父小时候吃鸡蛋,一次按古法打鸡蛋时碰巧将一个手指弄破了,因此他的父亲,当时的皇帝,就下了一道敕令,命令全体臣民吃鸡蛋时打破鸡蛋较小的一端,违令者重罚。老百姓们对这项命令极为反感。历史告诉我们,由此曾发生过六次叛乱,其中一个皇帝送了命,另一个丢了王位。这些内乱常常是由不来夫斯古帝国的君王们煽动起来的。骚乱平息后,流亡的人总是逃到那个帝国去寻救避难。据估计,先后几次有一万一千人情愿受死也不肯去打破鸡蛋较小的一端。”
(B.)皇帝的野心很大,他要再找机会把敌人的船舰都拉回他的港口,甚至想把不来夫斯库整个帝国灭掉,划作一个行省,派上一位总督去统治。他想彻底消灭大端派的流亡者,强迫那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打破蛋的小端,那样他就可以做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君主。但是,我尽力设法让他打消这种念头,从政策到正义,我向他列举了许多论据。我坦白地表示,我不愿做人家的工具,使一个自由、勇敢的民族沦为奴隶。这件事在国务会议上辩论的时候,大臣中最聪明的一部分人都赞同我的意见。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选文A.、B.的内容。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这两个文段的具体例子,简要分析作品的主要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大臣向格列佛讲述国家形势,对利里浦特国的内忧外患进行了分析
B格列佛拒绝帮小人国国王消灭邻国.
2.本文段在写作上体现了奇异的想象、辛辣的讽刺,从文段中:“我们担心的是,作为王位继承人的子殿下有几分倾向于高跟党,至少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他的一只鞋跟比另一只要高些,所以走起路来一拐一拐· ”“据估计,先后几次有一万一千人情愿受死也不肯去打破鸡蛋较小的一端.”等句子中可以看出:小人国国人十分荒唐,身体虽小,但野心十足。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严,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l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选文第l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第三段文字,概括一下什么是物候学。
物候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有何重要作用?
4.文中说明时问的推移,分别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
5.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但近年不断传出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的消息,这都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学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联系其它有关文章,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不能凋换 理由:A、紧扣“草二永荣枯,候鸟去来”这句B、前两种是植物后一个是动物 C、按季节顺序举例。
2.物候学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3.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意对即可)
4.过后 再过 不久 于是转入 到了 准备迎接)
5.略(能扣住保护动物、森林等生态环境来写,有明确措施且表述清楚即可得满分)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献你一束花
①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②她一直垂着头。前四天,她从平衡木上打着旋涡儿跌在垫子上时,就把这美丽而神气的头垂下来。现在她回国了,走入首都机场的大厅,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记者问什么,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甚至怕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一一她的崇拜者,每次出国经过这里时,都跑来帮着她提包儿……有什么脸见人,太败而归!
③这次世界性比赛,她完全有把握登上平衡木和高低杠“女王”的宝座,国内外的行家都这么估计,但她的表演把这些希望的灯全都关上了。
④两年前,她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夹在许多名扬海外的姑娘们中间,不受人注意,心里反而没负担,出人意料地拿了两项冠军。回国时,就在这机场大厅里,她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一个戴眼镜的记者死死纠缠着问:
⑤“你最喜欢什么?’’她不知如何作答,抬眼看见一束花,便说:“花!”于是就有几十束花朝她塞来,多得抱不住。两年来多次出国比赛,她胸前挂着一个又一个亮晃晃的奖牌回来,迎接她的是笑脸、花和摄影机雪亮的闪光。是不是这就加重她的思想负担?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的包袱更重。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感觉自己有些不稳。内心立刻变得慌乱而不能自制。她失败了,并且跟着在下面其它项目的比赛中一塌糊涂地垮下来……
⑥本来她怕见人,走在队伍最后,可是当她发现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也好像有意避开她时,她感到冷落,加重了心中的沮丧和愧疚,纵使她有回天之力,一时也难补偿,她茫然了。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
⑦忽然她发现一双脚停在她眼前。谁?她一点点向上看,深蓝色的服装,长长的腿铜衣扣,无檐帽下一张洁白娴静的脸儿。原来是机场那女服务员。正背着双手,含笑对她说:“我在电视里看见了你们比赛,知道你今天回来,特意来迎接你。”
⑧“我真糟!”她赶紧垂下头。
⑨“不,你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
⑩“致导失败者”
11“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相信,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女服务员的声音柔和又肯定。
12她听了这话,重新抬起头来。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仲,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的香气竞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
13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1.选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清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语境,揣摩语言。
“女服务员的声音柔和又肯定”,语句中的“柔和”和“肯定”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的最后一段中“奇异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此文后,你有何感想体会?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位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比赛失败的运动员献花的故事。
2.心理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运动员此时沮丧、愧疚的心理。
3.不矛盾。因为“柔和”是指女服务员声音的轻柔甜美,而“肯定”则是指从柔和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份坚定,对失败者的首肯,鼓励她重拾信心,扬起风帆
4.女服务员给予她的安慰和鼓舞。
5.开放性试题,答案不统一,但答题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实际,能选择一个角度,有自己的感悟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女孩从外面砍完了柴草回家,把柴草放在地上,她忘记了累,而是踮起脚尖,看着树枝上的小鸟飞向了蓝天。
“奶奶,我求求爸爸,他会答应吗?”女孩对正在烧饭的奶奶说。奶奶望着女孩许久,叹了口气不说话。
母亲从地里收工回家,女孩看着母亲,问:“妈妈,你看这件事?”母亲皱了皱眉头,也望了一眼刚刚从树枝上飞走的小鸟,说:“过几天,等你爸爸过年回家再说吧。”
A.冬天的夕阳落得早,但却绚丽得冷艳、凄楚。女孩望着村口的路,天天望。终于看到了父亲在夕阳的光晕中,如期地归来了。望着日渐消瘦的父亲,背着简易的旅行包,披着一身尘土与疲惫,女孩迟疑了,刚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父亲回家的第一天晚上吃饭时,谁也没有谈到学费的事,父亲的心情也比较好。饭后,奶奶睡了,女孩用求救的目光看了一眼母亲,母亲在一边纳鞋底并没有说话,女孩只好鼓足勇气,对正在一边闷头吸烟的父亲说:“爸爸,我还想复读一年,我不可以放弃。”
父亲的脸紧锁不展,他只是默默地吸烟。女孩继续大胆地说:“你知道的,只有知识,才能够改变命运!’’
此时,烟雾弥漫了整个房间,父亲站起身,用眼睛瞪了她一眼,大家都不吭声了,只听见隔壁大院子里的邻居,喊孩子回家休息的声音。父亲踱着步子,忽然停下步子说:“你还想读书?你怎么就不看看你妈妈头上的白发?’’
女孩愣了一下,心如刀绞一般。那天,女孩在房里默默地哭了一整夜。
日子是平静的,父亲和母亲一起下地,每天收工回来得比平时更晚,每天都显得精疲力竭。女孩知道地里的活,永远做不完。
村子里的人们都从外面打工回来了,闲暇时互相串门儿聊天,每次见到女孩的父亲就说: “她都这么大了,应该出去挣钱了,反正她是女孩,迟早都是要嫁人的,还不如让她早点出去挣钱,帮帮你们。”
家里的人每次听了,都沉默无言。
过了春节,眼看着父亲又要出门打工走了,学校就要开学,女孩越来越绝望。
就在开学的前一天,母亲走进了女孩的房间,拿出装在包里的钱递给了她说:“你爸爸说了,女孩怎么了,女孩也和男孩一样,你就自己好好地努力吧!我们一家人的希望可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了,你爸爸这几年身子骨还行,还能苦两年。”
女孩的泪水流下了双颊。
B.窗外已经萌出苞蕾的杨柳枝条,在暮冬初春的阳光下摇曳着。年初七的夜晚,女孩送走了南下的父亲,又踏上回校的路。外面虽然下着小雨,却没有风,但寒气依然逼人,女孩的心中充满希望。
1.文中先后两次写了“姑娘”的“哭”,请说出其原因。
第一次“女孩在房里默默地哭了一整夜”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女孩的泪水流下了双颊”,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大篇幅地正面写“女孩”争取复读的过程,而对父亲同意其复读只是侧面的一笔带过,请你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A.句和B.句都属于写景,请你选择一处分析其主要作用。
选________句,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文中村子人对“女孩”父亲说的话“她都这么大了……帮帮你们。”是多余之笔,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一开头“……踮起脚尖,看着树枝上的小鸟飞向了蓝天。”请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描写“女孩”此时的心理活动。(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一次是因为‘‘女孩”一再向父亲恳求复读,遭到父亲的拒绝,女孩伤心绝望,内心痛苦而哭。(意对即可)第二次是因为“女孩”复学的愿望得以实现的激动和对父亲及家人的感动(感激)之情难以抑制,情不自禁流出了眼泪。(意对即可)
2.这样处理使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详写了“女孩”争取复读的过程,突出表现了“女孩”认定目标不言放弃,渴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强烈心理(或对理想充满强烈的渴望之情)而父亲并不是文章的中心人物,故其态度的改变不是文章的重点,只能略写。
3.A句,主要作用是烘托渲染了“女孩”久盼父亲归来而不得的凄楚、焦急(急切)的心情,也暗示了“女孩”求学的艰难。B句,主要作用是烘托渲染了“女孩”能够复学后,充满生机和能改变命运的希望。
4.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①村中人的话集中体现出女孩生活在贫穷、落后、愚昧的环境中②对比烘托作用,突出女孩父亲的开明与坚强。③在此起到制造悬念作用,使文章跌宕生姿,富有戏剧性和感染力。(此题只判断而不分析理由不得分)
5.答题要点;第一人称“我”,符合女孩想上学的心理,有对小鸟的自由与幸福的羡慕之意。示例:小鸟能飞向蓝天,是多么自由与幸福呀!爸爸要是同意让我复读,再苦再累,也是充满希望和幸福快乐的。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感悟春天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历数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需要反反复复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寒潮才降临之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光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览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和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高洁?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便是和诗人的想像。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 “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自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人对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们,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吟唱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南宋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为春风、春水、春雨、髹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沐浴春风,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的话,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耶则更有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先生长期在哈fó jiāo 书,五十岁那年的春日,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到了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对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便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众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出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史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1.通读全文,仔细体会,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赞美,从中提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1段看,作者认为“春光很金贵”的道理是什么?由此引发作者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最后说:“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3段,将其中引用的诗句、诗句的作者及其生活的朝代,摘录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中,并选取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例诗句,写出喜欢的原因。(要求:最喜欢的原因的表达要紧扣诗句要点;语言要准确简明,生动流畅)
读书卡片
作者 | 朝代 | 引用的诗句 | 喜欢的诗句及原因 |
1.①春天是美好的,但春天短暂而易逝,我们应该倍加珍惜。②人应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断奋斗和进取。(意思对即可)
2.(1)因为春“总是乍暖还寒,需要反反复复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总在不经意中,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2)引发了作者“春光难觅”、“春色易逐”的感慨。(意思接近即可)
3.在春天的怀抱里,不论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人人都能尽享春天带来的欢乐,这正是春天被所有热爱生活的人所承认和赞美的原因。(理解正确即可)
4.摘录(略)喜欢的诗句(略)原因可从诗句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语言特点以及得到的启发和感悟等方面作答。
注:以上所有的简答题,意思合理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已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1.我的小兄弟最喜欢风筝,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惩罚”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第二段中“精神的虐杀”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有过文中的“小兄弟”的遭遇吗?如果有,请你谈谈当时的感受;如果没有,请你对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兄长或长辈说几句心里话,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②为风筝飞行的情景或惊呼,或高兴。③背着我偷偷做风筝。
2.偶而看了一本书,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感到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是对小兄弟的精神的虐杀,内心受到谴责。
3.既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又撕毁他的风筝。
4. 略;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棵大树
从前有一棵树,她很爱一个男孩。每天,男孩都会到树下来,把树的落叶拾起来,做成一个树冠,装成森林之王。有时候,他爬上树去,抓住树枝荡秋千,或者吃树上结的果子。有时,他们还在一块玩捉迷藏。要是他累了,就在树荫里休息,所以,男孩也很爱这棵大树。
树感到很幸福。
日子一天天过去,男孩长大了,树常常变得孤独,因为男孩不来玩了。
有一天,男孩又来到树下,树说:“来呀,孩子,爬到我的树干上来,在树枝上荡秋千,来吃果子,到我的树荫下来玩,来快活快活。”
“我长大了,不想再这么玩。’’男孩说,“我想娱乐,要钱买东西,我需要钱。你能给我钱吗?’’
“很抱歉,’’树说,“我没钱。我只有树叶和果子,你采些果子去卖吧,卖到城里去,就有钱了,这样你就会高兴的。”
男孩爬上去,采下果子来,把果子拿走了。
树感到很幸福。
此后,男孩很久很久没有来。树又感到悲伤了。
终于有一天,那男孩又来到树下。他已经长大了。树高兴地颤抖起来,她说:“来啊,男孩,爬到我的树干上荡秋千,来快活快活。”
“我忙得没空玩这个。”男孩说,“我要成家立业,我要间屋取暖。你能给我间屋吗?’’
“我没有屋,”树说,“森林是我的屋。我想,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来做间屋,这样你会满意的。’’
于是,男孩砍下了树枝,背去造屋。树心里很高兴。
但男孩又有好久好久没有来了。有一天,他又回到了树下,树是那样的兴奋,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过了一会,她才轻轻地说:“来啊,男孩,来玩。”
“我又老又伤心,没心思玩。’’男孩说,“我想要条船,远远地离开这儿。你给我条船吗?’’
“把我的树干锯下来做船。’’树说,“这样你就能离开这里,你就会高兴。’’
男孩就把树干砍下来背走,他真的做了条船,离开了这里。
树很欣慰,但心底里却更难过了。
又过了好久,男孩重又回到了树下,树轻轻地说:“我真抱歉,孩子,我什么也没有剩下,什么也不能给你了。’’
她说:“我没有果子了。"
他说:“我的牙咬不动果子了。”
她说:“我没有树枝了,你没法荡秋千。”
他说:“我老了,荡不动秋千了。’’
她说:“我的树干也没了,你不能爬树。”
他说:“我太累,不想爬树。”
树低语说:“我很抱歉。我很想再给你一些东西,但什么也没剩下。我只是个老树墩,我真抱歉。”
男孩说:“现在我不要很多,只需要一个安静地方坐一会儿,歇一会儿,我太累了。’’
树说:“好吧。”说着,她尽力直起她的最后一截身体,“好吧,一个老树墩正好能坐下歇歇脚,来吧,孩子,坐下,坐下休息吧。”于是男孩坐在了树墩上。
1.大树爱这个男孩,一生为男孩做了哪些奉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词语“树高兴地颤抖起来”中“颤抖”一词用得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男孩童年是爱大树的,长大后,他还爱大树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为这篇文章补上一个富有深意的结尾
又过了好久,男孩重又回到树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奉献了果子,让男孩去卖钱;(2)奉献了树枝,让男孩去建屋;(3)奉献了树干,让男孩做船离开了故乡;(4)奉献树墩,让男孩坐着休息
2.好(1)表现了大树高兴的程度;(2)抓住了大树的特征来写(意对即可)
3 .答“爱’’或“不爱”皆可,只要能自圆其说。
4.略
注:以上所有简答题,意思合理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